Z-A:第一章 中阴概述

我们确实是都来自无暇,又最终归于完美。但离家时每个个体都只带了极少的本源片段,每个灵魂几乎都是残缺不全的,就好像是把整套小说放入打碎机中飞扬出来的纸屑。有人说我们都源于本自具足,这一点不假。每一粒纸屑都源自那整套的小说。灵魂存在的目的,不是一遍遍地去复制已有的完美,而是通过缺憾去自由地生长蔓延,在全然的随机与混沌中,去触发理性之外的偶然 ,去达成无法想象的必然。 这是本源创造与释放出灵魂的用意所在。 

把一切的可能都尝试一遍,每个面向都推演到极致,然后把所有的计算结果拿来做大数据对比,找出其中的最优解。这就是本源笨拙又高效的进化手段。

在这期间,在所有面向上的每一次探索,哪怕是看上去最荒诞无稽的可能,都会被最认真地去达成,因为这样最后胜出的那个才是真实的、毫无异议的最优解,才能有其绝对的说服力。 

而新生的小灵魂们,首先就是要知道,哪些探索已经达成?哪些还在继续?哪些等待自己去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灵魂都有权利去复核之前已经完成的尝试。就好像你和孩子说:“别碰热水杯子,烫。”孩子无法理解“烫”是什么,也压根不听你说的“别碰”。只有烫一次,哭一回,疼了,懂了,才能明白某一名词后面的概念意味着什么。

特傻的,日后但凡长得像杯子的,不管有没有水都不再碰了。

傻的,过几天忘了,再多尝试几次,早晚会有记性的 。

聪明的,开始琢磨:我怎么能去碰触它,而不被烫手呢?

最聪明的,想出了办法,还能教会其它小朋友安全地使用智慧的方法。

吃了亏转嫁仇恨、恨杯子的就是无明众生;知道疼、自觉地不去碰了的是智者;琢磨如何安全碰触的是大罗汉觉者;有脑子、用智慧明白怎么使用杯子、还乐于教其它孩子的是菩萨;告诉孩子们别碰、又看着孩子们去碰的是佛陀——他明白:知识可以传递,智慧必须亲历。

Z

当你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的同时,也感知到了死亡的威胁。

隔阴之迷让我们形成了对未知的恐惧,进而努力地渴望留守在这世间久些,再久些。 其实每个灵魂都已历经过数次生死的轮替,对中阴的陌生只是系统故意设置的面纱,让学子们能全情专注地面对当下的学业。

每个人都是演员,体验着自己的角色,沉浸在与他人交织的故事中,把聚散得失演绎得淋漓尽致。跟随人生的冲突与融合,了知自己真实的心智水平,也为他人带来充足的互动体验和领悟。

死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被回避最多的话题。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又对弥留之后的历程一无所知。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人是在“不想死”的时候死去的。当然这个“不想”并非是小我逻辑意识上的想。灵魂有自己的权衡考量与后续规划,它决定了死亡的发生日期与相关形式。因其初衷、过程、结果的品类繁多,我们对常见科目中的各种主要可能性来分类阐述。

人生规划中的必然

A、寿终正寝

这不是专指高寿的人。灵魂所演绎的这个角色有多少戏份是一个定数,不能太过强行地给自己加戏,拖延自己的时长。因为超额存续会扰乱其它各个角色后续的场景剧情,引发蝴蝶效应。一般人的阳寿是定数,可以选择更短,但无法比定数更长,除非自己没有子嗣涟漪,躲入深山,跳出五行生克,不引起涟漪事端。

B、剧终正寝

是指其要表现出的戏剧冲突与助缘情节都已完成,而自己觉得继续留在这个剧组中不会带来更多的人生体验,与其在这里用枯朽的身体耗着受罪,不如赶紧接手展开下一个新科目。这时灵魂会选择离开,把能量与关注度都投入其它的故事章节里开始新历程。老话说:活腻了,换个活法!

C、心灰意冷

在人生的经历与小我的社会认知相互作用后,因小我架空了灵魂对人生的主导权,过分地使用逻辑思维,导致了意识狭隘、认知扭曲,致使灵魂能量频率持续低迷。

小我自身无法摆脱压抑的感受与人格否定,持续地生活在情绪化中,从而产生愤恨、冷漠、绝望等感受;灵魂的能量快速流逝,内在持续扭曲,又无法获取补充;自身频率低沉紊乱,心中再无火花闪现,看世界晦暗压抑。

灵魂决定主动放弃此角色的肉身,挣脱小我价值观与逻辑思维的绑架。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 病逝

载具内能量的流动长期紊乱,并形成漩涡与扰流。当流经乙太体的能量被扭曲时,自身磁场便会紊乱,以乙太体为蓝本的肉身便会此起彼伏地出现物理或生化的病变。药物与医疗只能改善一时的症状,但无法释然患者内在纠结的心灵状态。生命的能量逐步枯竭、肌体严重损坏,在长期的慢性病煎熬后病逝。

(人的骤然病逝,多数是要给他人提供故事张力,属于自愿的剧情安排。)

② 天灾与事故

在战争、天灾、事故中所谓意外死亡的人,多数是因为有这个人生计划,才会选择投身灾祸的时代与这个区域,并参与这个流程。

(灵界不遵循单向线性时间,对于我们所谓的未来,在灵的认知中都是已成就了的当下。如果它不想触发某一经历,绝对没有可能“意外”进入这一场景,所以在灵性觉醒后看人生历程时,眼中再没有偶然与意外。)

③ 自杀

自杀也分为两种,但都是自由意识的决定,区别在于这个决定来自灵魂的编排还是小我的偏执。

助缘者——是演绎一名自杀者,让这个行为去撼动周围人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引发反思的觉悟。选择这样激烈的方式退场,用明确的信号引爆戏剧冲突的巅峰,让家人与观众在强烈的感官冲击和心理激荡下,回眸过往与思考人生,开始探讨,直面灵魂。

小我偏执——是怯懦与退缩的逃避,不愿面对艰辛的人生历程,不想担负责任与压力,不能应对自己的人生课题。在进取、坚守、转变、退却中选择了逃避。一了百了的想法成为鼓励自己解脱的心声。

殉情看似是对爱的追寻,实际是对自我价值的践踏。当失去所爱后,世界就没有了生机,偏执地把所有都聚焦于某人某物上,倾尽所有地去守护。或许在文学作品上是值得讴歌的罗密欧,但这行为只能说明自杀者被小我的情感绑架了载具,因为灵魂视角知道朱丽叶只是假死。

所以,两种自杀者的灵魂面临的中阴环节将截然不同,后文详尽分析。

濒临死亡时的抉择

在死亡的可能性到来时,是否接受死亡的发生,全都取决于个人的生存意志。 即在灵魂脱离开身体后,会遇到一次与高我意识的连接。

它会问:你是否还有未达成的心愿与功课?是否还想达成那些课业?

如果你的不甘与如果足够强烈的话,死亡过程会被终止,身体意外地被抢救过来,甚至那些致死的灾祸对你仅仅造成了非致命的伤害。

选择接受死亡的人也不是对家人绝情,而是他们累了,或剧情需要退场了,有些已经“活明白”了的人也会懒得再回来混日子。

那些起死回生的人物,都是来促使后续的剧情得以展开的,是一种助缘的举措,推动自身和他人的故事进入人生的下一个篇章。

当死亡无可挽回地被执行后

当载具停机后,灵魂会从载具中脱离出来,而灵魂从肉身的哪个位置离开载具,是这个灵魂当下自身频率的写照。脱离的位置通常是在七个脉轮中的某一脉轮点处。这个过程显示出灵魂此生所关注与达成的意识频率在哪个层次上。灵魂本身没有重量,但有体积和电磁属性。

当一个载具承载数个灵魂时,它们会依次从自己占据的不同能量中枢脱离出来。一个主体多个客体。

脱离出来的灵魂,其本体是一分硬币大小的光球,内有精致复杂的蜂窝样结构,肉眼不可见。它可依据自我心念投射出一个身体轮廓来,服饰、容貌、发型甚至行动模式、肢体语言,都依据它对自己的固化认知或内在认同,用意识投影生成。

灵魂自身意愿显化出来的形象,有时可以被灵媒直接观察到。但灵媒所见到的灵魂并非灵魂真身的样子,而是依据灵媒自己的内心意识进行了扭曲,灵魂也会扫描观察者的意识,显化出观察者渴望或恐惧看到的模样、年龄。灵媒自身的意识层级决定了灵媒可以看见哪一类的鬼魂,因为不同的鬼魂也拥有不同的意识频率,在不同的频段中显影,互不可见,就好像我们套叠在一起但不同频段的平行世界一般。

注:平行世界——我们小的时候都用过一种3D尺子,尺子里隐藏着两到三个完整的画面,依据观察者的观察角度,画面依次显现,三幅画面套叠在同一方寸间,被塑料透明条棱分割。这是物理折光方式套叠实相。而能量频率套叠平行世界,就好像收音机的电台频段。观察者自身的意识频率决定了自己与什么样的灵体相互可见。

恶鬼缠凶汉,色鬼伴痴郎,大德会高僧,菩萨见居士。

脱离载具后的灵魂

灵魂脱离载具的时机有三个类别,按照时间排序分别是:

A、提前脱离

在肌体载具按照注定的命运步入致死的毁灭前,灵魂为避免过度的感官冲击与痛苦记忆,提前主动从肉身中挣脱出来,冷眼旁观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这样的脱离可以在死亡前几秒或几天前发生。

没有灵魂的载具表现出极差的交流性,匮乏灵动的活力,但有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基础生存本能。其只维持最低限度的载具自我意识和维生系统运作。民间说这样的人,是掉了魂。

现在医院评估植物人患者的身体是否有被存续的必要时,为避免伦理学的争执,医学上使用脑电波来侦测患者意识是否已经脱离肉体。有些患者确实是灵魂被困顿在失去表达能力的载具中,等待载具的修复,维持其生命状态是有意义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灵魂早已遗弃了这个载具,只留下没有死透的肉身为家人提供人生功课的助缘。

世界上存在着大批的NPC,它们是这个时空故事中原本鲜活生活过的人物。

但在以你为核心展开的世界中,它们只是背景路人甲乙丙。这样的角色,灵界没有必要为其注入灵魂,其生灭会始终依据其历史故事中的线程而定,终生不会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不愿也不能探讨这样的话题。因为其载具内没有能支撑此类思考的灵魂,碰触这样的话题是内在背景程序禁止的,以免宕机疯掉。 它们死亡时也没有灵魂从中脱离出来。

在开了天眼后,你可看到这类人物的身体是暗灰色的,没有灵光萦绕,比游荡的鬼魂还晦暗,但它们可以和真人一般与你互动,完成它们机械重复短暂的显像存在。好比你梦中的其它人物,有形象有互动,但不是每个都有实体灵魂被注入,只是你意念里生成的社会背景互动角色而已。

B、渐进脱离

在回光返照的死亡过程中,灵魂会经历一个相对缓慢的肉身死亡过程,甚至在死亡过程中还有临终戏份要全情演绎。这时死亡成为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剧目,这样的死亡会给灵魂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在灵魂出演其它角色时也会产生明确的影响,成为非正常过激反应甚至无端恐惧的根源。某些身体过敏的导因、无病因疼痛的根源、创伤的印记遗留在灵魂的记忆中,被乙太体克隆成新生儿的胎记或疤痕。

C、延迟脱离

在某些死亡发生后,灵魂不能快速判定载具已失去其可操作性,长时间地试图对肌体做出再启动的联机尝试。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在某些缓慢的死亡过程中或骤然的载具摧毁,比如睡眠中的死亡、冻死、被烟雾呛死、煤气中毒、药品中毒、心梗、脑出血、被流弹击中、溺水等。 亡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的挣扎或迷茫无助,徘徊在事发现场,就像闹市中和妈妈失散了的小孩。

这一类死亡的原因多源于更高意识层面自我的宏观决策,而小我扮演者的灵魂并没有被事先告知自己将被迫退出舞台剧。

亡灵一时无法分辨,那个躺着的和这个飘着的哪个是我,对“我”的认知被分裂成意识我和载具我。意识我会一直反复尝试与载具我合一,直到其身体被以尸体的形式,进行了“仪式化”的处理后,才会意识到自己这个角色的谢幕成为了无可挽回的现实,是必须直面的事情,而停止尝试回归载具内部。

某些特例中,灵魂离开载具后,没能目睹载具被仪式化的安葬,导致灵魂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做梦,而自己的载具就在某处等着自己回归生活,早上醒来时会一切如常。

鬼比人更怕死

若某人还有必须要演绎的剧情,因自己作死而进入濒死,那灵魂将被从濒死状态丢回到身体中再次复苏。

灵魂在脱离载具后,首先被意识询问是否同意接受死亡的事实,当然这样的询问发生在其载具还有被再次使用的可能时。如果灵魂没有表达明确的、强烈的回归意愿,并且其戏份已经按照剧本全然达成了,那后续中阴流程会正式开启。

进入中阴流程后,个人自由意识继续被充分尊重。中阴的过程呈现出多元化且相当丰富的流程体验,导致描述灵魂在中阴界的经历难度极大。

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终有一死,即使是终其一生尽力回避,但总要面对。 

对于死亡多数人都有一些认知储备,但极少有谁知道死亡后的真实遭遇。

其实对于一次生命历程来说,中阴过程远比人生过程更为重要。经历一次人生,并不是活一场那么简单。一个完整的人生经历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投胎前人生规划,人生经历,中阴经历,最后回归到某一维度中的某一灵界。

在死亡发生后 ,魂体从载具中脱离而出,这时还不是灵魂,是鬼魂,进入中阴界后才是灵魂。在实相世界与中阴界之间,还有下文中的两个层面。灵魂是有灵性的,鬼魂是鬼迷心窍的。这个过渡的过程依据个人灵性觉醒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1.实相

实相界中的近地表层,游魂、滞留魂都在这个层面上。它们可以看见实相界,但听不见。可以心电阅读人类的起心动念,也可以用心电与我们互动,是频率最接近于我们的灵体。与鬼魂或游魂心意相通的人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甚至达成交流。

2.阴间或天堂

这是一种独立的亚空间体系,内藏着近乎完善的一界天地。它是民俗信仰与宗教理念在多个世纪中利用民俗传说、宗教故事搭建与催生出的集体意念幻境。集体共识生成了阴间里的多维亚空间体系,内中有各色人物,依照被信念赋能的方式在自主运作着。这些境界高于游魂或滞留灵所在的近地层,又低于真实的中阴界,但很多灵魂把它误认为是灵界或中阴界。部分民俗信念很深的出体者访问的也是这些亚空间中的旅游项目。

回到正题。人都知道会有一死,但死亡后当自己成为意识体的存在时,生前因尘染蒙蔽的心知、被生活规矩出的习气,导致心执成鬼,忘却了自己的灵性本真,看着肉身载具和这个世界就蒙了,怎么我死了还活着?然后呢?慌了没主意了。各种生前记忆中的各种小道消息、只言片语,就成为了自己的引导手册。 在看到接引灵或牵引光,更害怕了,心理压根没有这类的认知储备。那光不是焚化炉吧?!那来引领的不是恶魔乔装的吧?!打死也不去啊,扭头就跑,找个石头缝就藏啊。很多鬼是比人更怕死的。

下一章中我们将展开这个话题:

 我没死?我是谁?我在哪儿?

{{list.item}}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