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节 没有封闭的系统,沉浸式的忘我状态
前情摘要:
赛斯深入地解释了珍当下性格中所表现出的扭曲是因童年其妈妈烙印给她的心灵创伤。她表面开朗坚强,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和不自信;她的内在自我价值感很脆弱,非常容易被外来的否定所动摇甚至摧毁;她在极力捍卫自我价值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但对于权威与无形力量的打压与否定,她找不到反击与申诉的途径,这时这种压力聚集、扭曲,无法被及时释放并寻找可宣泄的突破口,新主管与罗就成了直接受害者。同时她自身的甲状腺机能、自身的乙太体能量结构、意识能量频率都开始不同程度地扭曲改变。
正如你所知,她生活在她母亲的严密监督之下,直到青春期最末尾,可以说她名副其实生活在狭小的街区禁闭范围之内,除了几次非常短程的旅行之外。她无疑受到她母亲的鼓励,去追求内在理性的自由(被送到宗教学校);但很早就被灌输心理预期,即外在世界意味着危险,甚至可能是悲剧 。
这导致她不善社交,抵触敞开心扉地去拥抱世界。她在不习惯的社交聚会中表现得很可笑,这引动她的内在抵触与恐惧,最终导致公然对他人发起言行攻击,惊动一时。她是期许先下手为强拿回主动权与对局面的主导权。她童年时,妈妈一旦惊慌失措,就是用指责、威压、撒泼来化解自身内在的恐惧。
信念对人格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是双向的。一个开放的心智是你们到目前为止所能拥有的最大优势。信念是双向的。一个信念可能看起来好像在否定另一个信念。但若仔细检视,却往往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二元性的是非对错都显示出偏执的狭隘认知。当一个抽象的信念似乎否定另一个抽象的信念时,可能只是因为你的接受或期望还不够大到可以包含两者,所以无法达成必要的平衡与包容。
在自我感受到内在压力时,最好的方式不是找茬吵架,虽然这可以快速地释放自我的内在压力,但会诱发负面能量在关系网中的不断激荡。出去走走,让自己融入自然,让辽阔宽广的天地疗愈自己,别在旅行时不断反刍那些糟心事。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反而是最聪明睿智的。当逻辑脑安静下来后,内在多维智慧才能把有用的信息呈现给你觉知,并引领你走出当前的困境。
当脑子嗡嗡作响的时候,自己无法感知到内在的引领,找三五好友聚聚、聊聊,高我会借由他们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你。不过当然前提是你的朋友和你的圈子中的人意识频率要有一定的层次,不然他们给出的建议与策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其实一个人日常的朋友圈子就是他自己意识层次的真实写照,当一个人的意识层次开始改变时,他的交际圈子也开始随之调整。
最后,赛斯给出了相当具体的一个自我状态调整练习方式:
午后的阳光下,独自一人漫步在熟悉又安全的自然环境中,聆听雀鸟的鸣叫、叶子的窸窣,看云的游荡、花的绽放、飞鸟的逍遥…..漫步其中,融入其中,浑然不知有我;不知时光,没有特定的目的,也不想达成什么,就是把自己犹如一滴墨彩融入到了山水中。这样的自我解离,让自然给自己调频,让天地的能量成为共鸣共振的串联,调达心境,享受无我、无忧、无谋的空灵。
第78节 没有封闭的系统,沉浸式的忘我状态
1964年8月10日 星期一 晚上9点 定期课
(从8月6日星期四到8月10日星期一,珍和我都没做心理时间练习,所以没有什么可记录的。
(珍在上课前并不紧张,一切都很平静。她准时开始传述,声音正常。她遣词用字相当谨慎,整节课,她在字句之间有很多停顿。她踱步速度适中,眼睛像平常一样黑。)
晚安。
(“晚安,赛斯”。)
我们今晚将述及各种主题,也许从有关一般能量的一小段资料开始。
没有系统是封闭的系统。所有系统的架构基本上都是无限的。任何看似封闭的外观都是伪装扭曲的结果,这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中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其中的有机体能将其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系 统的问题上。
(最近,珍读了一篇文章,其中讨论了熵,即热力学系统中不可利用的能量的数学测量。那本书的作者做了封闭系统的假设。昨天珍对我说,她不认为赛斯会同意那个假设,并可能对此有话要说,但她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谈。)
既然外在感官或其等同物是伪装建构的主要感知器,那么这些外在感官和物理仪器或其等同物,将习惯性地感知它的特定系统为一个封闭系统。
外在感官在一个开放的、无限的系统中,只感知到某些特定的区别,这些区别,因此成为系统的明显边界。换句话说,一个封闭的系统是外在感官的限制造成的结果,其本质是将开放的无限系统的一部分,区分为有意义的现实。
因此,外在感官所形成的区别,实际上限制了对整体的感知,同时将其强化为一个小而生动的、貌似封闭的现实半径 。当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臆测所有的能量都来自一个似乎是封闭的系统;而这种错误的概念,于是影响了所有与能量本质有关的推论。
我重申,任何系统,无论是小至显微镜下或是大至宇宙,都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系统。没有封闭的系统存在。我现在不会针对一个无限开放的系统做更深入的讨论,尽管这在理论上,确实是没有极限的实相。能量确实是完全,并不断地更新它自己。
这也许是个很差的比喻:然而,想象一个小房间,一个非常小的房间,一个轻巧的乒乓球被用力扔进房间,让它在狭窄的墙壁上来回弹跳。在房间里观察的居民,将能够通过数学推理,准确地推断出球将保持连续的弹跳活动多长时间,球的运动将以何种速度减少,以及在未来什么时候运动将完全停止。
这将代表一个封闭系统。计算必须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原始系统以某种方式起源于房间本身。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居民已经被催眠,相信他们是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假想的房间里,结果是他们所有的概念都基于这个信念。
就封闭系统的概念而言,情况就是如此。所有所谓的封闭系统都是由感知的限制、区别的缩小、潜意识的认同造成的,即道具是真实的,而边界是存在的。反过来说,当边界被认为存在时,它们就确实存在。
一个细胞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一颗蛋、尽管表面上看似封闭,但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头骨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们当代的现代科学体系是建立在有限的、封闭的、完美的单一环境假设下,在绝对的稳定中进行推演运算,这种科学的优点是纯粹,并且结论清晰;缺点是与现实严重不符,理想化,排除了众多体系间的互动关系,太一厢情愿。比如我们对抗新冠的过程,实验室内的结果与现实就是两码事。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理解,都是基于绝对的环境中,排除了复杂的自然相互涟漪作用,而单纯地观测实验绝对环境中的结果。
这导致我们对从量子、原子,到细胞、人体,乃至地球、太阳系等系统的运作产生了脱离现实的、基于某一特定状态的理想化认知。以这种认知为基础的科学之塔极其脆弱,任何一个变量发生,无常变量都会导致我们的文明基石动摇。建立在这种纯理想化上的基础理论科学,匮乏宏观一体性观念,这样的文明体系是极其危险的。
这具体地体现在当代人文理念、医疗理念、科学理念、哲学理念等种种方面,“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需要彻底地铲除,那需要人为扶植”,结果就是我们过多地干预自然,改变与破坏了整个大环境的故有秩序,导致自然环境、人体环境、生存环境发生连锁的蝴蝶效应。我们又追着去弥补自己因自大盲目片面认知造成的系统性灾难。
人类科技攀升到今天的水平,现有的理论与科技成果确实功不可没,就像地平说或地心说一样,一个认知的时代在其时代内是有自己价值的,但不同文明水平需要不同层次的基础认知理念支撑,人类如果想要突破现有的文明与科技瓶颈,就需要接受更开阔的认知体系,从实验室科学中走出来,步入万联的宇宙意识当中,进入文明的2.0时代,让那些看似很不科学的理念逐步的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古典科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作用,继续抱着封闭的片面认知思考问题、推演公式,是无法引领人类文明步入下一个意识阶段的。
我现在建议你们休息片刻。
(9:27,珍像往常一样解离。9:37她又以同样慎重和安静的方式继续传述。)
实相的结构,包括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精神能量组成的,以心理上的值的充盈之形式扩展。在这类的实相中,不可能有封闭的系统。
精神能量,确实是人格的一个属性;但人格在身体架构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在身体架构消亡之后依然存活,人格确实创造了身体架构。因此,你们可以看到封闭系统的想法是多么缺乏想象力,而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作为一个概念,封闭系统还与时间持续这个扭曲观念密切相关,以及由之而来的因果前提,这一点先前我们已经考虑过了。一个扭曲导致另一个扭曲。随着我们的继续,你会学到更多。
一个理念,无法在你们任何实验室中以科学方式被观察到,但它确实存在。一个理念很难是一个封闭系统,但一个理念的实相,它的发展与潜力,比任何当前的理论更接近于对宇宙特征的描述。
理念本身包含一种你们目前无法区分或测量的能量,一种转化为外部感官无法感知的形态之能量。基本上,不存在逐渐减弱的能量。这又是一个封闭系统概念的结果。
心理活力是能量的转化,再次地,转化成外在感官无法识别的表达形式。实际上,有无数这样的能量显化是外在感官不熟悉的。相反,内在感官很清楚这些显化,以及一个开放的无限系统的存在,它们只在这个系统中发挥作用。
随着个体对外在感官依赖的逐渐发展,人格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外在感官,并逐渐失去依赖更为熟悉的内在感官的习惯,这些内在感官主要在婴儿期和儿童期使用。这通常是一个实用性的问题;但还是有一些人顽固地继续这种对内在感官之古老和基本的依赖,这些个体们采用了对开放系统的领悟。
你现在正在这样做。鲁伯现在也在这么做。你们最近在心理时间方面缺乏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太过有意识地专注于这项任务造成的。情绪上的接受是这里的答案,尽管这在鲁伯看来,可能令人讨厌,再次地,沉浸在广阔的现在和大自然中的感官体验,将使你们重新充满活力。
自我和外在感官加强了对一个封闭系统的信念,因此封闭了系统。当身体放松时,内在感官会带你穿越想象的界线,但有意识地专注于要穿越的界限,反而有强化那些界线的倾向。专注于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你就会达到目标。
得到的结果将看起来是自发的。像鲁柏那样,说“我是无重量的”,只会加强了对体积的观念,应该抛掉。你们的假期会有帮助,如果可能的话,你们真的应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放松。
你可能知道,极度地沉浸在任何特定的活动中,会一时失去,或似乎失去自我身份,因为活动和人格合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鲁伯成为他的诗,而你成为你的画。
如何能从自我封闭的思想意识体系中有效地脱离出来呢?如何让自己提前摆脱有限的认知,进入文明2.0的无限宇宙智慧?
在这里赛斯给出了很具体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了我们自限的原因——我们过度依赖这个载具小我头脑里仅有的那点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教育成了对内心觉知无感的家伙,盲目地去信赖权威与专家的数据而非内在自我给出的引领,总觉得那些收费高昂的专家要比你自家的高我更知道怎么把你从生活的泥沼里拉扯出来。
小伙伴们肯定会说:只要我肯花钱,就能听见专家的建议,看到打印好的建议书;我知道高我的指引肯定更睿智,可是我听不到也看不到它的垂怜啊!
其实你的引导灵、守护灵、高我,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左右关注与呵护着你,只是它们不能靠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感官去觉受,要学会用心感受心意,去关注自己的念头。这念头不是你那可怜的逻辑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而是一种近乎天启一样冒出来的。这样陡然冒出来的念头,有些看似很疯狂、很不合逻辑、很没有道理,但却蕴含着你当下无法理解的奇迹与契机。
当你觉得迷茫、走投无路、无所适从时,让自己安静下来,进入纯然的天人合一的空冥状态,停止你挠墙的转磨思维,去感受、去聆听、去静待灵光一闪的启迪。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因人而异,熟练的人分分钟就会得到灵启,而初学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驯化自己的心猿意马。
当你不再仅仅从自己的头脑记忆里寻找方法、从有限的资源中寻求方案时,你就从闭环本地单机运作、小局域网运作这样的封闭系统中脱离了出来,你可以选择的资讯不仅仅是本地文明的上限,而是整个宇宙文明几百亿年中所有文明与所有大德的思想精华,开始使用与并入多维意识万有网。这就是文明2.0。思想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点或小局域的面,而是进阶到多维多元宇宙大家庭中,从自己的山沟沟里走出来。你会发现你寻找的一切,其实都是早已有的答案,最聪明的人也不再是村头老槐树下的私塾先生。
在唯物论的科学与唯心论的神学两极认知中,确实隐藏着一条秘径可通往真相,那就是物质实相的结构、包括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精神能量(mental energy)构成的,以心理价值完成为目的扩展开的。
精神能量是人格的一个属性,而人格远早于物质世界存在,也不会随物质世界的湮灭而消亡。单向线性时间的假象让我们对世界本真的认知发生了扭曲,扭曲后的认知与观察形成了我们当今主流的谬误科学体系。能量在各个不同的系统间来回转换,却没有真正的衰减发生。意识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能量波,并因此构建成可见的实相显化。
如果你无法有效地进入你的心理时间(三摩地),是因你用了太多意识去专注于无想,努力地不想也是一种脑力活动。所以说非非想,连不要想这个念头都不去想,才是窍门所在。在这件事情上,情感上的接纳就是答案,在无限广阔的现在沉浸并融入大自然中,将使你焕然一新。
如何高效地进入深层冥想状态:
自我外在感官的过度应用导致强化了对封闭系统的信念,然后堵塞了内在系统的运作。当身体放松的时候,内在感官会带你穿越想像的界限,但对那些要被穿越的界线投以有意识的聚焦,却反而会强化那些界限,让逾越变得困难。专注在目标上,而不是达成目标的方法,你们就会轻松地达成它。当结果被接收到的时候,它们看起来似乎是自然发生的。
当你反复念叨“我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时,你就会被这只粉红的大象所困扰。
应该把那个渴望达成的念头丢掉,让自己只是期望进入到某一心理状态中,并安静地等待就好。应该真的像孩子那般无忧无虑、轻松自在。你们可能知道,当强烈专注于任何一项活动时,会暂时失去或仿佛失去自我的存在感,因那一刻心识活动与内在人格高度地合一了。这就是沉浸在心流中的忘我状态。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10:01休息。珍像往常一样解离,她在传递上述资料时,经常停顿,10:07她以同样的方式继续。)
在这种状态下,人格摆脱了封闭系统概念的限制。虽然你可能仿佛忘了你自己,但你的本体身份并没有真正失去,是支撑身分的道具丧失了。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最重要,和最有益的内在感官体验才会发生。
你们都经历过这种状态,无论是在你们的工作中,还是在你们心理时间的场景中。你们在工作时,并不确切地知道,以有意识的方式,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它似乎只是抓住了你,然后消失。你无法用意志让它发生。
藉着避免分心,你在工作中经常给它一段持续时间。当涉及到沉浸在想法中的自己时,你并不害怕这种似乎失去本体身份的状态。在心理时间的实验中,你也不应该害怕它。
虽然它确实是自发出现的,但它背后有大量的调节和期待,而你的潜意识心智将它带了出来。通过部分沉浸于你已经熟悉的理念中,以此作为垫脚石,你也可以达到有点 类似的,失掉身分道具的状态;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思。
这个想法应该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这至少可以通过最初的有意识的意图来实现。对抽象性质的沉思,往往会进一步导向有效的灵性体验。你可以试试这个,换换口味。必要的调节,仪式和习惯,以及自发性,自由和我们将称之为瞬间的灵性放松之间,必须始终保持平衡。
在佛教中有一个快速进入三摩地状态的法门,叫做断水流。把连绵不断的思绪、心猿意马的状态比喻成河流与瀑布。在这个法门中,不是叫你去努力地不去想心事,而是敞开了想,努力地想,抓住一个念头,想到山穷水尽、想无可想。就在这前思已尽、后念不起的瞬间,你会见到一个隐藏在思绪瀑布后的秘径,抓住这个机会,你就能轻易地进入三摩地的境界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入后不可窃喜,不可升起显摆的心。一旦角色我的头脑开始运作杂思,你就又会被从无我之境中弹出来。
调节作用也必须被激活,直觉在这里会帮助到你。你们身体的本然,如我告诉你们的,是内在实相在物质层面的一个近似物和具体化。因此,诸如漫步在雨中、躺在草地上、迎风而行等一些简单的活动,都是通往灵性体验的门径。
我并不是在贬低智性的必要性或力量,但任何活动,只要能让个人暂时忘却他的身份道具,并沉浸其中,这样的活动就能让他免除封闭系统中固有的实际限制,且刷新他的灵性能力。
确实,你自己在工作时那所谓的灵感时刻,就将被视为是跟随这种沉浸期,然后潜意识就从中获得灵感。任何你想达到的目的,都应该在这种感性的沉浸,或沉思的时段之前,向潜意识提及,然后在意识层面上忘掉它。
如果在意识上过于关注这些目的,就会产生怀疑和焦虑的负面反应。我并不是在说,你根本不应该有意识地关注你的目的。在诸如漫步之类的沈浸之前,提醒潜意识你的目的,这会是最有帮助的,无论它们是灵性上的还是实用上的 。
现在。感性的沉浸,意味着暂时放下自我,和自我正在享受的事物之间的障碍。这应该很容易做到,今晚所给的信息将很有价值。
灵性体验的自发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按照我给你们的这些指导,你们会再度找到它。它们代表了第二步,而心理时间的初步实验代表着第一步。
心理时间的实验应该再度着手,并根据你们的进展与上述的指导交替进行。
爱与爱情的差别就在是否能达到忘我,爱里没有私欲与计较。因为没有一个我去估算得失和算计输赢,很多婚姻无法走到底的原因就在这个计算上发生了问题,所有的争执都源于自我利益的捍卫与争夺。如果婚姻不是基于爱而是买卖,那总会有更有利可图的买卖会取代现有的经营。
直觉与条件反射下的行为,体现出了最真实的自我意志,学着让自己尽量多时间地保持在与自然合一的无我状态中,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把每个人比作一块独立的电池,你体内有着自己的能量和意识频率。这能量在生活中逐步消散,而意识能量频率也很容易被干扰破坏、拉低凝滞在某一卡顿中。
如果你可以经常地把自己置身于天地宇宙的一体当中,与万物谐频共鸣、与万有对流能量,那你的心识状态、能量水平就会始终处于与天地同寿、与万有同频的境界中,不生不灭,不荣不枯。在这种空灵的永恒中,时间失去了它对你的诱拐,你会进入与滞留在一种永恒中,一眼万年。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或者因为我最近一直很宽厚,如果你们想的话,也可以结束课程。
(“不想”。
(10:35休息。珍像往常一样解离,10:45她用同样的方式继续。)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作为一项惯例,每个月至少有一两天离开你们熟悉的公寓,去做个短途旅行的原因之一。细节并不重要,也不需要花费太多。
如果没有车的话,就行走到村镇的各个角落,比方说到不同的陌生餐厅午餐,也是可以的。旅行本身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正确的态度,往往会纾解和便捷灵性的转换。如果在旅行的同时,还能沉浸在我所说的享受中,那么好处是双重的。
鲁伯每天的写作时间不应少于四小时,如果可能的话,周末也应写上几个小时。你也应该试试每天用 4个小时画画。潜意识地,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增益你在工作中会用到的经验。
这一节很精彩。然而,即使是来自于我的休假,也会对你们有好处。我最喜爱的朋友,祝你们有个非常愉快的夜晚。
(“晚安,赛斯”。)
自发的尝试,而不是你们自发的课程,如果不过度的话,可能是有益处的。今晚对这一点,我就不再多说了。
(10:56结束。 珍像往常一样解离。 我写字的手不觉得累。)
很多人渴望改善自己的内心压力,也意识到不时地出去散散心是必要的;但在出去玩的时候,目的性太强,导致败兴而归;或在散步的过程中不时地去讨论眼前的困境与发泄不满,最后甚至把污浊的内在压力倾泻给陪自己散步的伴侣,成为带有攻击性的指责,让散心变成了流动的战场,走一圈回来,两人都感到备受伤害,比出门前还气。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吃饭的时候,吃饭本应当是享受生命与滋补身心的过程,结果在饭桌上谈事、指责配偶与孩子,把饭桌变成修罗场,把滋养的美食变成影响肠胃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