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节 意识的心理结构,意识存活

前情摘要:

上一节中,赛斯和珍斗智斗勇地数落了珍在画廊与新任主管闹脾气的事。

珍撰写的书籍在64年还不能被广泛地认可,出版社的回绝让珍内在自我价值感受到了挫伤,她感到不被认同与认可。而画廊的新主管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体现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工作细节上力求完美,导致与珍发生了正面的冲突,成为了珍发泄情绪的宣泄对象。无理搅三分,得理不让人,珍利用老员工的身份,硬抗新主管,不给他台阶下,最后自己还一肚子委屈,很受伤。

赛斯从两个方面分别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原出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初衷因果。让被情绪蒙住心眼的鲁柏清醒冷静下来,和新主管主动讲和,缓解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鲁柏调用了大量的能量去拦截赛斯的信息传输,就好像堵起耳朵、嘴巴里巴拉巴拉叫喊着想打断家长数落的孩子。

赛斯多次反复叮嘱珍与罗要多做动功,让身体舒展、血脉畅通,在工作与写作之余增加背部的活动量。

珍在童年遭遇过多次其母亲带来的死亡威胁,她厌恶利用身份压制她的做法,但她自身又对高我是有顺服与在意的,如果混不吝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她的服从与纪律性是她有所成就的关键,也是限制她更好发展的瓶颈。

各种方面的内在平衡在整个修行中都很关键,感到自身压力过大时,最好出去走走,看看宽广的大自然、辽阔的大海,让自己的格局打开,也从反刍式思维模式中解离出来。


第75节 意识的心理结构,意识存活

1964年7月29日 星期三 晚上9点 定期课

(珍的心理时间实验没有甚么可陈述的。 7月 28日,星期二,我没有练习; 7月 29日,星期三,晚上 8:15,我的双手和双脚有很轻的刺激感,而且在同样的那两个部位,感觉到仿佛它们是在一个比身体其他部位高的水平位置上。

(在今晚上课之前,珍感到相当疲惫。她对今晚的主题毫无概念。天气凉爽多了,威利在椅子上打盹。随着课程时间的临近,珍非常无精打采,应她的要求,我给她煮了咖啡,帮她打起精神。

(到了九点,珍仍坐在那里,并没有开始传述资料。不过她并不担心, 9:02开始传述。她的声音正常,步伐也很规律,她的眼睛像往常一样黑。整节课,她的声音和步伐变化都不大。)

晚安。

(“晚安,赛斯”。)

今天晚上,我们不情愿的预言家并没有太热情地迎接我。

首先,周一的课程击中了他的要害,可以这么说;撇开所有的玩笑不谈,那次课程确实让他消耗了不少精力,就是因为他想挡掉资料,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他没有阻挡。

第二天,他在画廊里首次尝试的善意,更把他累翻了,不过他很快就看出,我对整件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我想建议他重新开始阅读这些课的内容。不必是法兰克·沃茨那部分的资料,而是在那之后的内容。当然,关于物质,还有很多东西要讲,以及相关的主题。

借由一个人的嘴巴,让他数落自己的不是,确实很有戏剧感。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珍表达出来的赛斯话语,却不知道有多少斗智斗勇里被鲁柏吞没的言辞。角色我、小我对自己的“保护”,有时会消耗大量的自身能量。

就好像在日常家庭与工作中,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知道自己有些过分,也要坚持到底;而这坚持往往会很伤人伤己,甚至导致让自己懊悔终生、甚至几辈子的“如果”。

回想起来,多大点事啊,真心不至于的。可是当时就是下不来这个台阶。自嘲一下其实就过去了,可是就是没有那先退一步做天使的内在智慧与觉知。较劲、拧巴、坚持,不舒服也不放手,为了彰显自己不是好欺负的,结果就是用别人的错误与不成熟来惩罚自己,让自己落一身病态。

多年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当年这样的较劲其实是自己太幼稚、太当真了。何必、何苦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然。

我想说,虽然形态不是物质的特征,但它却是意识的特征之一。意识在你们的层面采用的形态,通常是由物质组成。

唯心论与意识构建物质层伪装的差异在哪里?

唯心论认为一切都是想出来的。而意识生成物质化伪装层却是一种客观的显像。这种显像可以依据你的心愿,也可以不全然地依据你的心愿。

换句话说,唯心论的主要论点是:一切都是自我信念心念所化生的。而意识显化实相时,这个意识却不是一个或某一个特定的实体个体,也不是特指某一个谁的心识思路。

意识本身是唯物的,但它又不存在物相的实体本质。当你讨论唯心唯物时,这一理念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性形而下认知,其真相并非如此。一切都是非一不二的,意识既不是物质,也非单纯的心识,它是能量意识雾化体。

当然,你们的外在感官所感知的形态,总是由物质组成。然而,即使在你们自己的场域内,也有一些形态或结构是你们可以称之为心理的形态或结构,你们用你们的外在感官并没有感知到,但它们却是显现为物质形态所据以建立的架构。

这些心理形态或结构具有现实性和有效性,由完形们组成,这些完形们存在于你们不认得的视角内。

用物理的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到的信息都是物相信息,用物相仪器能侦测到的也都是符合物相特性的特定频率频段。那些超越我们可见可查可感的其它实相,各自具有自身的频率特性。它们远超我们的可理解的频段,虽然与我们套叠在相同的空间内,但我们对它们却不可察知。就好像你无法用肉眼看见X光的射线或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微粒。它们就在你的身边,却不能被如实地感知到。

比如你自己的守护灵与指导灵、那些所谓已经死去的家人,或其它在房间内的平行自己。

我过去曾说过深度(depths),它与你们所构想的空间无关;现在我将在此基础上加上心理实度(psychological solidities)的概念,它与你们所构想的空间无关。

(见第59节;赛斯在其中论述了质量-深度,值的充盈,等等。)

“心灵的成就,就是你们知道的自我价值达成。我们将这称为意识品质的深度,可是它和空间无关。这是在价值完成方面达成了必要扩展后的自我意识品质保证。

所以品质深度与价值完成有关。可以打个比方,品质-深度是意念所能扩展的唯一方向。它取代了你们的时间与空间,虽然这样比较有点太过简化。

比方说,出神,有浅有深,这有点符合这里涉及的那种深度。不幸的是,你们一想到深度,就会立刻联想一个向内和向外的移动。自己有一个内在自我和一个外在自我,同样的,内在最终也会变成外在。

举例来说,理论上,如果贯彻到底的话,一个通往可以说内在更深处的深度出神,终究会带你走进另一个外在。比方说外在自我会遇到内在自我,反之亦然。

这是一个真实的旅行,或者说是心灵行动的一个例子。当一个人真正的学会了出神,他能够轻松的从一个伪装世界跳转入另一个伪装世界,用这个内在我去看那个外在我,而对另一个平行我来说,这个也是陌生的鬼影或幻像。对于内在我来说,这个或那个都不可说是真实的,又都是真实的。

现在,这种品质可以说是你们时间与空间的一个替代品,这个品质-深度代表的就是,这种心灵旅行或心灵运动,或任何心灵行动发生在其中;它的深度不能够从向下行动的角度来理解,但如果你们把深度出神,比方说,想成确实在运动,但身体可能一动也不动的话,你们就能够理解它。

但是在一个出神的深度里,就像在品质-深度中,运动有它的方向,但不能想成东西、南北、上下。这个运动是一个透过品质或价值维度采取的行动。我一直想谈这一点。它大可以被称为你们心理时间的内在延伸,这么说你们就会知道它的重要性了。”

每个意识,除了物质结构或物质形态外,还拥有一个心理结构,它存在于外在感官感知不到的另一个视角之深度与实度之中。在这里你会找到存有。意识采取多样的形态,在能做到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视角显化它自己。

意识实际上创造了这些视角,然后它可以用形态来显化它自己。在这里要明白,我是以心理的形态和结构来说的。换句话说,个体意识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中运作,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在某些阶段,它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分化或形形色色的显化,因为这种形态-投射(form-projection)(连字符)需要大量的专注。

自我的内在意识会依据自身的能量与意识强度,在遭遇两难的抉择时,同时展开对不同可能性的同时探索与经历。这样的自我平行分裂没有次数上限,只要自身意识强度可以支持,就会形成多重平行自我,在所有的平行可能性中存在着,并历经全然不同或大体类似的各种如果。

这些平行自我,每一个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回想过去的记忆也是完整无缺的。它们不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与这个所谓的世界里的所有人物角色、包括自己,是意识的镜像克隆分化。直到谢幕后很久,所有自我再次融合时,才会明白自己一生中经历的一切人事物不过是镜花水月。

如果说多重平行实相是景深的话,那可以支持多核独立运算的自我意识中心处理器的自我算力能力就是所谓的实度了。

这些心理结构是作为你们宇宙的物质结构之先决条件而存在的。内在的感官代表了这种心理结构。它们到某程度,在情绪上变得肉眼可见,而情绪在心理视角的领域中确实有明确的形态、一定的质量、深度与实度,而你们并没有实质地感知到。

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它们有相当于形状、颜色和结构的东西。这些先决的心理形态,存在于个体形成物质建构与实质形态之前。个体在将这些内在的心理形状,亦即它的版本,构建成实质形态之前,就已经紧紧抓住,操纵和兼顾这些内在的心理形状了。

因此,你们物质宇宙中的一些基本形状是这些内在心理结构的反映,或多或少地在物质中再现。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对内在自己来说肯定是有形的。正是这些内在心理结构模式,很大程度地决定了物质结构的形状和形态。

意识内在的心识利用内在感官,构建出自己的轮廓。比如说你现在就是一个雾化能量意识云团,而你想要显化出一个自己认可的法身形象造型来;而这个造型化的显化自我还需要有一个布景世界来衬托着;这世界中也不能只有自己吧,好歹搞些其它的什么来热闹一下。

这个自我的法身造型,依据自我意识对相的认知,勾勒出某一种形态造型,并依据自身能量频率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光彩,自己显化出的自我造型加上舞台布景,而布景的素材你只会应用自己记忆库里见识过的东西。

这个流程就好比设计自己的头像,加上背景基调光晕美化细节,最后添加背景墙壁纸。你把自己设计成什么样子、偏好喜欢什么基调、运用怎样的背景墙,这都依据你的个人认知偏好与当下心识的成熟度。

这个被你设计出来的法身自我形象和外在实景世界,既是真实的,也是虚假的。真实,因为它拥有可以被其它实体感知的实相;虚假,因为其它实体与你的这个实体都是意识内在心理结构的外在显化。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电影《头号玩家》,千百玩家利用自己的角色身份投身入一场反抗的暴动中。在这物理引擎生成的战场上,用数码生成的身体彼此协作,达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真实发生在玩家记忆与感知上的史诗之战——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地在那里奋战过,牺牲过;每一次物理碰撞、每一个感受都真实无比。可是这是真实吗?可是这是虚假吗?什么是真实?

真实就是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

客观事实是物质及其规律。意识是主观的,客观事实决定主观意识,只有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意识的作用,才能取得实践结果。主观精神的认识能力把存在作为认识对象,这就构成了互为对象的依存关系。因此,和主观认识行为发生相互作用的存在就是客观存在。

当意识把某一个外在的事件和物质作为对象时,这个事物作为客观存在依赖于意识和感觉去认知。也就是说,当你不去感觉和意识它时,它就不是对于你的客观存在;它是对于认知对象而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意识把作为全集的存在作为对象时,这时世界就成了“作为意识表象的世界”。

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这对概念是最典型的相对概念,只有当主观意识开始把某种存在及其内涵作为自己对象时,这个对象才成为相对于客观的存在。

意识也还经常把意识本身作为对象,这叫做自我意识,这时,尽管对象是意识(精神)的,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统一于物质性。

当意识关注聚焦并感知到坍缩的存在时,坍缩为具体化的确定性,成为真实;而当意识停止聚相时,波函数坍缩的确定性重新回到随机的量子叠加态,一切都变回不确定的多样性可能之合集。所以没有所谓的唯一真实,观察导致坍缩、唯一确定性出现;但唯一确定性却不能代表整体叠加态的函数集。

当你真的理解了,世界的本真里没有确定性的时间与空间作为参数可以去形成无误公式时,一切所谓的真实都只不过是万千可能性中的一种而已,也仅此而已。

任何计较真假、对错的是与非都还是一元性认知里的二元分立而已,觉得事物都必须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答案也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一旦多样化、多元性、多维套叠发生在眼前,自己那可怜的单核运算的大脑就因为过载而自动关机了,进入捍卫与抬杠模式。

我建议你们第一次的休息。

(9:29休息。珍解离如常,她说她在休息时仍然感到疲惫,但在传讯资料时却还好。9:35以相同的方式继续。)

我一直想着手讨论这些议题。现在,恐怕我们只能点到为止;在其它有关联的话题中再深入地讨论它们。然而,再说一次,这些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在不被实质地感知到的视角中所采取的形态。

个体试图投射这些心理结构到物质实相中,好使它们能被认知、领会、操纵,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像物质一样被掌控。

那么,在某种程度上,物质结构是心理结构的象征;心理结构被意识采用,并将被投射到许多领域,在外观和外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总是忠实地遵循内在的心理结构。

我会打个比方,但或许不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以任何理念为例。想象一下以各种方式描绘这个理念。然而,首先想象一下,这个特定的理念本身具有三角形的心理结构。

现在想象一下这个理念,不是三角形,而是具有三角形的形状的理念,然后在建筑、哲学论文、颜色、雕塑、诗歌、绘画、音乐以及所谓的自然现象中得到表达,比如岩石的形状、阴影的角度、水晶的一部分、树枝。

你会看到,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效果是由人按照他的能力创造的,而在后面的例子中,效果在某些情况下,是由有时被称为死物质(dead matter)的东西创造的,但我们知道,是其它形态的意识,根据它们的能力而创造出来的。

然而,在所有情况下,我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物质结构,由意识根据其感知、操纵和构建内在心理结构的能力创造成物质形态,在这个例子里,是一个理念。

就内在心理结构的种类本身来说,没有限制。然而,基于与个人意识的发展有关的各种原因,通常只有理论上可能的心理结构的一小部分,可以在任一特定的点上被利用。

内在意识是如何把意识投射成我们所谓的实相世界呢?

首先内在意识意识到某一种内在渴望,并渴望展现与历经这一可能性、共享这一可能性,并观察其它内在意识如何对这一可能展开更多的可能性探索。

比如,渴望远程语音通话,这一渴望是一种意识的渴求;然后在每一次抉择中都选择能促成这一渴望得以物质化的选择项,于是最原始的电话诞生了;续而这一理念被更多的意识意识到可行,并接纳了电话这一思路与认知,电话就在集体实相中被普及——所有人看到这个方盒子,就叫它“电话”,并知道它能远程通话。

当一种可能性坍缩为现实后,可能性的其它可能性围绕它被展开,各种电话陆续被意识实相化,从有线手摇电话,到无线电话,到手机,到视频手机,到多功能手机,或许到日后的颅内内置晶片。这就是意识显化成物质实相与去实相化的过程。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哥大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甚至00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意识显化物相,不是说凭空聚化粒子生成什么,而是把思想中的某个念头真实地在这个世界中承建出来,并得到群体的公认,进而成为群体的共识。

设计师裁剪出新款的服装,建筑师把脑海中的蓝图呈现在市中心,成为地标建筑,发明家把灵感展现成实体,艺术家把旋律录制成乐章,画家把梦涂鸦在画布上……

一个念头,成为大家都可见的交流,这就是意识的实相化。而当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把一件事物遗忘后,那这个事物也就从实相显化层中消散了。比如说,谁知道或见过、哪怕听闻过,“毛犊”?

我说得比较快,资料也是新的,所以请大家休息一下。

(9:56休息。珍解离如常。她在传讯上述最后一段资料时没有戴眼镜;她像往常一样在房间里踱步,巧妙地避开家具和其他障碍物,这在平时是很难做到的。她说,不戴眼镜似乎并没有什么障碍。

(我写字的手没有感到疲劳。休息时我提到,我想知道赛斯是否能告诉我们,比尔-麦克唐纳在科德角度假时在做什么,因为我们前段时间只收到他的一张卡片。我们三个人曾计划在某些时候尝试一些心灵感应的交流,但没有比尔的消息,使这些计划搁浅了。见第68节课。

(10:02珍继续传述,仍然没戴眼镜。)

因此,有一个心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心理结构被操纵,并在一个实质上,你没有感知到的视角中形成。

这种心理建构发生在你们所说的潜意识中。我先前解释过,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划分,两者都同样是有意识的,都是整体自己之同一意识的一部分。

只不过,潜意识是在一个非常有效的心理视角之内运作,并能觉察那个视角,而所谓有意识的自己对此并不熟悉。因此,在物质建构得以产生之前,必须对内在资料或内在结构进行心理感知、操纵与建构。

这些心理结构和建构是物质建构的基础,因此这种对心理结构的内在操纵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将以“恨”为例子。恨并不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结构而存在。然而,它是对恐惧的心理操纵之结果,而恐惧不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结构。存活(Survival)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结构。

意识存活(Consciousness survival):意识存活的这种基本心理结构之建构,必须以你们的物质场域内之实质 的存活方式来诠释,或投射或建构。

意识存活之心理结构的感知、操纵或构建不足,导致恐惧和恨的心理产生。

然后个体把恐惧和恨构建成物质建构,赋予了恐惧和恨明确的物质形态。错误在于,最初没有能力感知正确的内在资料,即意识存活之基本的底层心理结构。

这个错误可能成为惯性,渲染其他的心理结构,造成不幸又危险的物质建构。它们是极具破坏性的错误,形成的原因很多。然后,这物质建构就被外在感官视为威胁和令人害怕,并通过外在感官影响内在个体,他因此开始了一个恶性循环,试图形成更多、更有威胁的物质建构来对抗先前的建构。这种破坏性的物质建构越多,他对有更多的恐惧之预期就越大。

我已经暗示了这种错误的原因。习惯性的错误变成心理视角的一部分。在心理视角中,个体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心灵感应的,一开始,孩子们实际上是按照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心灵感应开始他们的物质建构,与此同时,他们在心理的视角内学习自己的操纵。

用意识存活及其扭曲为恐惧和恨的类比,我只是给你们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基本的心理结构被曲解,并导致不幸结果的方式。

我正在引出,期待,在构建你们的物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但现在你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我有必要事先向你们 解释心理视角了。

心理视角是自我内在意识在持续地关注着些什么,并从那个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与解读自己遭遇到的或想象出来的经历。

在我们的世界中,恐惧是一种很普遍的人生体验,有些是短暂的,而有些人的恐惧成为常态,甚至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恐慌症。

恐慌症的患者持续生活在自我意识营造出的不安全感里,有对无常未知的持续负面期许,并有一定程度的被迫害妄想。这样的患者,多数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次接触过极其负面的心理暗示,让其对自身可持续存在的可能性保持质疑,感觉这个世界中充满不可预期与不可控的致命性危险,这些危险会让自己陷入到无法自拔的困境中。

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让内在负面预期总是处于高涨的状态,不稳定不安定的恐惧感令患者惶惶不可终日,总是感觉有什么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存现状。这种心理预期具有稳定的可持续性,而习惯性的、错误的、心理自我暗示,又会不断强化自己的恐慌情绪。恐慌情绪把任何可能性的信息都扭曲解读成危险的先兆信号,并加以过激的反应与应对。

持续的警觉状态,让人进入神经质的状态,进而神志恍惚、失眠、疲惫、健忘、焦躁,心理的期许被强化成真实的自我人生体验。其实自己的各种倒霉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这里包含心理体验与现实体验。换句话说,这样的人就是天天自己咒自己倒霉,然后如愿以偿了,还觉得自己先知先觉,更加忧心忡忡。

“恐慌症”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病人会反复经历到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甚至会有濒临死亡的感觉。

“恐慌发作”指的是:事实上并无真正的危险,身体却会释放面临威胁才会出现的强烈不适感。也许您正在准备睡觉,也许只是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正在准备睡觉,但恐慌的症状却突然出现。

恐慌症发作时,可以没有明显的诱因。并不是没有诱因,只是自己没能意识到而已。这里涉及到潜意识与前意识是如何左右自我意识的。

发病时患者可以感受到:

· 心悸 心跳加速 · 出汗 · 发抖或震颤 · 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感 · 梗塞感 · 胸痛或不适 · 恶心或腹部不适 · 头晕不稳感昏沉或晕厥 等各种真实无比的症状。

身体也会把这些症状演得跟真的似的,只是这些症状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的实际基础,是身体依据大脑指令通过自律神经编造出来、演给自己感受的。这时如果患者陷入恐慌,开始怕死或怕是什么重大疾病,那患者就会体验到持续的、反复的,突发的,看似无常的越来越频繁的恐慌症发作。

如果患者立刻平躺,深呼吸,告诉自己这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自己什么事都没有,这都是幻觉,那症状也会在几分钟内全部消失,恢复正常。

恐慌症患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心理创伤,安然地对待自己的身体虚假症状信号。

在发作时,利用心理解离技巧,在一旁冷眼旁观这个角色的身体在那里演,当角色发现如此折腾对意识毫无负面作用时,以后也就懒得演这样的闹剧了。如果发作时,患者与家人都很紧张,各种张罗,叫救护车,那就会陷入无意识的表演型人格中,动不动就不由自主地上演这样的戏码,来博得同情与爱的关注。当然这些行为都不是逻辑脑可控的。

什么都成、怎么都好、爱咋地咋地的人不得恐慌症;没人疼、没人关心的人也没啥可恐慌的。恐慌症是太不在意自己了,各种压力超越了自我的承受能力;然后又太在意自己了,怕死怕得要死,就动不动要死不活地被前意识拿来愚弄一通。

前意识(英语: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无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

潜意识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目前未被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与意识共同构成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我现在建议你们休息。

(10:28休息。珍解离如常。她说,她感觉比课开始时要好得多。再一次,她没有戴眼镜,以同样的方式在10:33恢复。)

我会在今晚或下一节,为你们大纲一下基本的心理结构,因为它们极其重要,因为它们形成你们物质建构的基础,认知它们,会让你们知道,你们需要处理的是什么。

我至少会把你们需要注意的那些基本心理结构作一个概述,因为还有许多其他的结构目前你们还不需要知道。

然而要明白,觉知才是准则。没有任何规则,限制你们可用的心理结构的数量,但由于你们目前的发展状态,也仅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你们受到了阻碍。在各个领域的经验,或者缺乏经验,还没有可能,所以实际上,你们要处理的基本心理结构的数量有限;而你们的感知、清晰的心理认知,对这些基本结构的直觉理解和操纵以及心理建构,将决定你们物质建构的有效性,然后形成你们的环境。

你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只是刚开始接触了一点皮毛。你可以,或许,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瞥见我的意思,就我所说过的心理形态,想一想,当我说你们的物质 构建组成,或成为你们环境的形状是什么意思,就是这样。

例如,物质环境的形状并不是静止的;尽管它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它不是在一个地方和一个时间内的一个东西,而且不是其他东西。也就是说,你们所称的环境的品质,说得好像它是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形状和形态,但实际上,它是随着你的焦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许多事情。

因此,只要通过改变你的位置,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实际地改变你所谓的环境。所以,环境涉及的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个与个人有关的视角。

既然物质环境本身不是一件可以让你带走的东西,而是在个人视角内的一种关系,那么,环境之一致性的感觉源自哪里呢?

例如,一个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可能总是被书籍或钓具、或城市或乡村所围绕。它们不会总是相同的书籍或钓具,或城市或乡村。但在一个人的环境方面,还是会被视为有一些元素的一致性,一种外观上的模式,这可以说是他的特征。

个人环境的这种持续感,是个人将基本心理结构建构成物质构建的特有方式的结果。

在心理视角中,现有的基本心理结构具有明确的稳固性、深度、质量等等,它们可以形成无数的完形模式,然后再进行物质建构。建构的变化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可以迫使一个人从意识存活的基本结构中,比如说,形成恨和恐惧的心理完形。

这么做,代表了没有能力清楚地感知基本结构的本质,这种能力不足,往往会延续到习惯中,从而使其它基本结构也被曲解了。

因此,在心理视角的一个小领域中的设置正确,可以导致在操纵其他基本结构方面的有益转变,即使它们似乎不相关。在一个小小的说明之后,我将结束这一节。开心地结束,因为这是非常棒的一节。

自我内在意识的外在显化存在着自身习气带来的显化惯性。相同的认知与近似的期许,让你不管走到那里、逃离多远,都会陷入到相同近似的麻烦中。

虽然外在的客观环境与人际关系随着自身所在的时空而会形成显著的变化,但一个人内在的自我习气与心理预期、心理认知、理念结构如果没有做出改变的话,那相同的人生课业会重复地出现在任何你所到的地方。

很多人把工作的不顺、家庭关系的破裂归咎于领导、同事、伴侣或伴侣的父母,结果跳槽、离职、更换城市、更换国家、更换伴侣,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重组后,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就没有好男人,走到哪里都一样,这个世界都糟透了。

其实是你自己没能摘掉自己眼睛上的墨镜,结果走到哪里都看不见阳光,你没能改变自己的认知与着眼点,结果看待人与事的自我感知扭曲持续地发生。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投射。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是怎样的,他看见的世界就是怎样的。这与世界的实相可以毫无关系。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个人下意识地否认自身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而将责任推卸给外部世界以及其他人。因此,投射包含想象。这种行为的一个例子是自己失败后反而去指责他人,认为是他人造成自己的失败。

其实你所见即你所是,我们说别人什么的时候,把这些话录下来,放给自己听,再适合不过了,你会发现自己很中肯地说出了自己的核心问题所在。

请尝试描述一下这图中三个人物的彼此关系。这是心理投射最常用的一个测试。

你们的朋友交了两位朋友,一位年纪较大,一位大约与他同龄,都是男性。他当然是,或一直是靠近有水的地方。他去过一间酒吧,里面有一个大酒桶。附近有两栋房子,还有一间前厅,对面是一片海滩。有一艘船和码头。我还相信他和四个人在一起,也许和一串贝壳也有关系。

最深情的晚安。

(“晚安,赛斯”。)

(11:03结束。珍像往常一样解离,不过她说,在她提供关于比尔·麦克唐纳的最后一段资料时,她就脱离了出神状态。我注意到,她说话很谨慎,几乎是小心翼翼的,她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她不希望出错。

(可以回顾一下,在第68节课上,关于比尔的计划旅行,赛斯曾说他看到比尔遇到了一位“头发像刺”的长者,他还看到一艘划船,上面有一个符号。长者和船都在第68节课上提到过,等比尔从普罗温斯敦,科德角回来时,那里确实是在海上,把赛斯所说的资料和比尔实际看到/或做的事对照一下将很有趣。

(我写字的手感觉不到疲劳。珍说,在传讯资料时,不戴眼镜对她来说一点都不觉得困扰。)

         

(在尝试心理时间练习时,我有以下经历:

(7月 30日,星期四:错过。

(7月 31日,星期五,晚上 9:00点:没有结果。

(8月 1日,星期六,晚上 9:00点,在躺下之前和躺下之后,我经历了我熟悉的震颤感,轻微但明确。一会儿之后,我注意到,现在已熟悉的升高感觉又出现了。首先,是我的左脚感觉有些上升,然后是我的左手,最后是整个身体的左侧。这种相当愉快又明确的感觉持续了好久;有一次我感觉自己仿佛转过身来躺在右侧,所以我的左侧被抬高了。这种感觉的强度有时会有变化,而且伴随着这种感觉,我的各个肢体都有刺激感。

(在实验快结束时,我看到珍从右侧进入我的视野,她面带微笑,穿着白色无袖上衣,后面跟着一个我不认识的年轻女孩。珍正走到一辆长型黑得发亮的车的另一侧;她看着我,微笑着挥手打招呼。

(8月 2日,星期日,晚上 9点:当我达到想要的状态时[不是很有效的状态,我的能力显然仍处于低谷],我经历了一种轻微而分散的震颤感。然后感觉我的手和脚有些升高。在这之后,我有了新的感觉:当我的手脚感觉升高的同时,我的双手还有非常强烈相吸的感觉,就像通过某种引力。虽然我知道它们并没有移动,但感觉它们好像在手腕处交叉,又松开,经常互相拉扯。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的脚上,程度较轻,脚踝的感觉就像它们在交叉和分开。

(8月 3日,星期一:错过。

(珍没有什么值得一记的事。)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