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获取智慧的捷径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自我意识觉知,智慧被自我意识看成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智慧】
“彗”是扫把,荡涤污秽之具,用于“心”时名为慧。慧者无诟于心,清明觉知。其反面就是利欲熏心,欲令智昏,沉迷不悟,狭隘偏执。
那么,智为何物呢?
智,字解为知日。
日,为自性之光,小如烛火,大若皓日,是意的一种清明的境界。
意,立日心,就在心头上有自性之光,犹如皓日当空。
知,本义是谈论和传授经验,所以有口;矢是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后引申为不变线的、定向的、坚定不移的、直、正直、端正等含义。知字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明了晓得。
这智慧二字可不简单,展开了说就是:自性之光要在平衡的、坚定的、端正的状态运作,保持内心始终是清明、空灵的觉悟观见的状态里。这就是在智慧中的活着。
这里的空灵,六祖已经帮助我们点明了:可不是每日常清理,而是事来有映、事过则空的一种心境状态。
满天飞雪我赏雪,雪过云散我赏月;满园春色夜听雨,一地落叶红似锦。怎么都好,什么都成,都是造化中的欢喜。到最后连这欢喜也放下了,一切自然如是,本当如此,不再刻意地寻找美、喜乐、安宁,各种起伏的运化都是它本来的自然,而我以它本真的面目接纳生命中的一切际遇。
这个过程就是喜乐、轻安、得定的过程。
定不是不动的顽空,而是没有了黏连的牵挂——“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坑:非非想境。杂想乱思、心猿意马是最多人的日常状态;收心守意进入非想,非想也可成执,成法执;后来非想被刻意地放下,进入非非想境——可想不要想,想着我不要、不要想,又成为更轻微处的掉举(掉举:提着放不下的状态;反面是昏沉:沉寂、无光、无观)。
最恰当的定,是自在观,观自在。
自在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即本真本是的那个“然”。
(然字本意:这样的,就该如此。自然,大自然,道法自然,都是指万物依据它们在混沌天地间当有的轨迹去运作,而不被人为地扰动。为字:执象耳而左右其行者,为也。)
然后,观成为了重点,因为浮萍随溪入海是自然。但这过程如果失去了观,则不被觉知。不被觉知的东西是没有发生的,因为一切都是意识构画出来的。
观字我们之前说过,其意“又见”——反复看的意思。观字其实还有一层意思:站在高处瞧着天地间心性的道场。观的状态,让觉知、觉悟可以被察觉到,并且在历经中累积出必要的素材,进而提炼、凝聚,升华出自性所渴望的智慧之自性觉悟。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没能找到的方法。
如果你当下的方式对路,为什么你得不到自己渴望的期许?
你所做的成就了你所是的,你所是的又影响着你所做的。
这成为一个看不见出路的怪圈,打破它需要两点:击碎固化的认知与改变现有的行径。
改变未必能带来你想要的,但你知道固有的习气带不来你想要的生活。
不管怎样的经历与坎坷,都是觉知所需的题材与经历。对自我意识来说没有对错、好坏、是非这样的人文差别。但当自我预计要经历这些体验的时候或在经历后,如果始终没有办法缓过神来,让自己回复到清明的状态中,那就无法觉察出其间蕴含着怎样的业力课件核心,也无法运用这感触获得必要的总结;导致自己始终无法愈合这一伤痛,持续活在懊悔、痛苦、绝望、愤恨、羞愧、逃避等情绪与行为中,无法自拔;甚至不断轮转在同一重复的课题中,对达成自我蓝图形成巨大的影响。
总会有人问我:请告诉我,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怎么能达成它?有没有捷径呢?我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
吸引力法则说只要我想,我就能得到,为什么我总是得到失望呢?
你说有生命的蓝图而自我又要臣服、又要无为,那我躺着等现成的就好了啊!
初心是什么?
在本篇开头就画出了重点:初心几乎永远都是围绕着自我自性觉知的扩展展开的。获取到更多更全面的无漏智慧,就是永恒不变的初心。
怎么能达成它呢?
细腻地观察生活,让生命的历程被自我有智慧地剖析,少去纠结自我的得失与名利的荣耀,更多地用心品悟生命的真谛,让形而上的追求占比大于形而下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想、哲学、艺术、内在自我,是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
有没有捷径可言?
答案是肯定的。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来做个比喻——
你和父亲去闯一个大迷宫。迷宫外有一个高塔,可以渺视完整的迷宫。于是你决定去闯迷宫,而父亲去塔上看地形,给你相应的指引,这样你就不会走错路,最快捷地通过迷宫。
问题来了:迷宫很大,墙很高,你走进迷宫没多会儿,就听不到高塔上父亲的声音了,连他比划的手势也看不到了。失去了引导的你很困惑下一个路口要怎么走。这时你的内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脑海里出现一种洞见般的思绪,那是你父亲集中所有意念力试图与你心心相映。
这时你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科学书籍——在迷宫中迷路只要沿着一侧的墙壁走,最终就能找到出口。
三天后你筋疲力竭,食物与水都不多了。这迷宫原来是多维的,用二维理念去思考那就是瞎扯。你放弃了先前的逻辑,开始祈祷上帝与天使、神明的引领,结果你发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绝望与无助笼罩着你,让你的信念与理智近乎崩溃。
这时你脑海中又隐约地出来古怪的念头:后退十步向右。你苦笑着:自己已经疯了,这毫无逻辑,一点不科学。跟随这脑海中没来由的念头吗?那我的自由意识、我的自我尊严、我的科学理念要被置于何处呢?
最后,在饥渴中你陷入了恍惚,下意识支配了你的身体,你无意识地跟随着那引导,用了两个小时走出了看似没有尽头的迷宫。
你的父亲看着你走出了迷宫,告诉你是时候他准备进入了,现在轮到你成为他的向导。你需要爬上高塔,引导他走出这迷宫。你还记得自己走过的捷径吗?
你告诉父亲:很快你会听不到我的声音、看不见我的手势,但请跟随心中的热忱,哪怕前面看似没有道路,那是虚假的墙,实际在高处看那是一个暗门的所在。这迷宫是按照心理学设计的,所以不合理、不可能的地方却藏着出路的暗门。
于是父亲心领神会,勇敢地步入迷宫。
起初一切顺利,很快你发现父亲在迷宫里躺下不动了。你怎么呼唤、心理暗示都没有用,最后无奈只好自己再一次走入迷宫,去接他出来。
你们见面后,你问父亲:你怎么躺着不动啊?
他说:我想明白了,与其在这里兜兜转转地受累受苦,不如什么都不干,在这里装死。既然命运注定了我们能走出这迷宫,那就让它来接我出去好了。你看我每天躺在这里冥想,渴望与你重新汇合,结果你就显化到我身边了不是。我们是在迷宫外了吧?
你告诉自己的父亲:无为是不胡乱造作,让头脑能保持空灵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地在意识中觉知到来自高塔的引导。当感受到引领时要及时地做出动作,跟随着热忱快速地前进,哪怕看上去一时无法理解也没有关系,这才是臣服。渴望是必要的,因为那打开了你去往目标的道路,但光有道路没有行动还是一切白搭啊。
好啦,现在咱俩都在迷宫里啦,只能把脑海中站在高塔上对迷宫分布图的印象拼凑在一起,然后利用这个地图一起走出去吧。如果有哪个路口你我都记不清楚了,那就各走一边,谁先看到最后的出口,谁就跑去高塔来引导另一个被困其间的人走出来。
所以当大智慧者看透了整个宇宙的潜在运行规律后,找到了最为高效稳妥的快速成长道路。那就是:臣服于内在热忱,跟随它一往无前。
这里有一句祷告语,对象是自性中的智慧之光——
愿上苍引领我,我必跟随;
愿智慧之光点明远方的灯塔,我必跟随;
请帮助我显化出当前当行的路,我必跟随。
智慧带来通透无碍的全然认知,让心思敞亮干净,鲜少世俗的扭曲。任由红尘间是是非非、风浪滔天,身如浮萍、心无所系,故能跟随着故事起伏跌宕地飘,至柔却能克至刚。无所挂怀便无所伤怀。
世事撕扯的是角色,而非内在的自我意识。经历该经历的,搞明白其中课件蕴藏的内涵就好,然后安然地安住在当下的轻安中,看着世间的种种把戏。看似无情,却有大爱;看似冷眼旁观,却能临危不乱。在这样的洒脱中走过生命,既逍遥自在,又快捷平顺。
你不必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能一眼就看出来,我们多数时间里大部分的能量都消耗在哪里了,为什么我们反应慢而思考的层次很肤浅。一个人每秒中能够感知、识别、反馈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尤其当意识处于低频的状态上时,脑子总是木讷的。这时遭遇到突发事件,反应多数并非是自性或理智的,而是动物性的。动物性的反应,一般只有三类:鲁莽地攻击、仓促地逃避、原地吓傻发呆。
脑子每天都乱哄哄的人,他的注意力、辨识力、预判力、反应力都很糟糕,导致其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这主要因为脑子里的算力被情绪化的纷杂思绪不断大量地占据着。那些放不下、想不开的各种问题,不是陈年旧账就是未雨绸缪,横竖绕不开得失两字。度日如年,每天痛苦万分,疲惫不已。
想要走人生的捷径,既简单又困难。
简单,因为一生的蓝图、整个的迷宫在你踏入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了定局,其中的变数就存在于你在每个人生路口上的抉择。如果你能跟随自我内在热忱,无怨无悔地、不计得失地经历人生,始终保持着清明的觉察状态,那一切不要太容易的啦,好不啦。
但如果你本着挑战自我极限的渴望,开启迷雾模式,自己寻找答案,那你会收获到更多的意外奖励,当然要花费的时间更多,甚至反复在同一个关卡重复多次。
这里有个小技巧,那就是利用所谓的“觉悟”机制,让自己醒悟到人生如戏,然后带领着自我意识进入到不二境界。
什么是不二境界呢?即非一不二的认知。
在似是而非中,了知到世界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也没有独一不二的标准答案。不管是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摆、前后跌宕、内外游弋,都是正负弦波的系列位移,存在着周期性、交替性、混沌无常性、套叠性。
理解了这些后,你的逻辑思维就不会再认死理,因为那只会带来死路一条。成功可以复制,但重复意味着过时。
最后的建议:
尽量别跟内在自我意识顶牛。不管你觉得自己多聪明,你都干不过它非线性时间的宏观视角。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就会突然理解臣服的意义了——你所臣服的不是命运或上苍的戏弄,而是自我灵魂团队中的规划安排与认知。
或许你会想:万一他们都错了,我再不坚持自己的,那我不就跟着一起倒霉了吗?
每个小我都被赋予了自由意识,以便激发多样性。自我与自我团体间、自我与其它自我间、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和载具我间,角色的引导权到底如何取舍,这一尺度成为了发展的关键。不然,内耗只会带来不断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