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我与我和我们间的关系
在前文中说过,意识能量微粒从狭义本源中被释放了出来,承载着宏观本源自我自性的意识,作为一个意识片段,它开启了自己成长、求知、成熟的系列探索。
一个稚嫩的小白,逐渐地壮大与丰满着自己,并在某一时刻开始自体分裂,让探索与成长开启几何倍数式的快速成长。自我分裂带来更多的独立自我,不同的自我之间彼此承担着生长蓝图中不同的具体任务,有的成为了中枢,有的却仅仅是指甲、头发。在重要性上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内部却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其生成与裂变的过程,是从浑圆一体,到阴阳二分、四象八柱,分别对应了最初的两个最原始的自我阴阳雌雄双生意识人格、双生意识的自我镜像对等人格、四个小我的平衡性对等人格。八个自我人格中,有一个成为了中枢,其它的彼此对应,左右、前后、内外、上下、躯干与四肢,平衡性被展开。
最初的两个阴阳对等自我意识人格,在众多的人格中始终占据着主导作用。在高我整体中两者合计约占50%的能量与意识权重,而其它五个占40%,还有一个就成为了高我意识体,可是它却只占10%。不过别小看这10%,作为信息汇总、能量平衡、蓝图规划、承上启下的总调度者,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单位。
在最开始分裂的时候,可见的是阴阳一双,其实是三,阴阳两个拿走了45%,它作为自性一体的泡泡,自己就留下了10%,形成混沌二分,轻升浊降,三才开立,天地人成。这人不是我们这人,否则那自己也太自大了。人指的是核心的自性意识主体。
这样的系统后来全息到各个子系统中,被不断同理刻制着。其实从宏观到微观,整个系统都在复刻着系统结构,完全可以以小见大。
小我的逆袭有点儿像生孩子,谁家开枝散叶,谁就有资格晋升成高我,进而本我。但前提是你能有足够的能量开枝散叶,还要有足够的心智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最后它们在你的管理下还能有所实质的发展,并且一个个地臣服于你,愿意与你融合,听从调度指挥。
要知道,分裂容易,但每个都有自我的自由意识,一旦长大了它们就成为了平等性人格,虽然有着上下级的母子关系,但是你有智慧既让它独立成长又有效地引导规划子嗣们的生命蓝图吗?队伍不好带、孩子不好管啊。
如果把高我比作班主任,本我比作年级组长,超我是校长,意识流是教育局,狭义本源意识就是教科文组织。你会发现,班主任也是在成长的,不同的班主任方法与能力是不同的。他有权管你,但你也有权不听。他费劲巴拉地教,你开开心心地玩。当然考试不及格的时候,没人骂自己,都是骂苍天。
作为高我是一个怎样的感觉呢?那感觉更像是一个人坐在沙发里,同时看着七台监控荧屏,每个监控对着一个房间。你主要的注意力会放在收银台与大堂两处,而过道、更衣室、厨房、大门、后门,就是不时地扫上一眼。虽然每个岗位都有员工在作业,但各自重要的程度对高我是不同的。哪里出现了特殊状况,或进入预期的命程高潮时,会引发高我的特别持续关注。
不同小我间、不同轮回线上的自我间、自我与自我的对等人格间、小我与高我或其它高我旗下的小我间,都是可以相互产生影响的。这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涟漪联动体系。这体系对于自我中枢来说是清晰明亮的,但对于在角色间的小我来说,就呈现出了世事无常的感受。
小我的一生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是阶段性改变的——
从幼年到成年前,主要任务是进入自己的角色,展开人生铺陈,成功塑造角色。
从青年到中年,是达成体验,完成助缘,实现自我,展现课业内容。
中年到退休前,是觉醒与觉悟,好便于总结经验,及时做出调整、证悟、悟证。
证悟是总结、归纳、反思、调整的过程。悟证是调整后看看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哪里是自己想得挺好,却满不是那回事的。
退休后的生活里,主要任务从自觉转移到觉他,从利己转变为利人。这样不枉此生。
很多人一生都在寻道、问道,求见宇宙真相、灵界秘密、其它自我的人生轨迹,想要预知未来、未雨绸缪,最好还能神通广大、备受瞩目、名利双收。这样的诉求在灵修界里非常普遍:功利心旺盛的,求死后去天堂,永世享福、长生不死;求发家致富、事业有成;求终止“学业”,小小年纪浪迹江湖、永不返校。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利益众生,实际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福寿永康。
人生的经历与目的不是为了“了知”内在自我意识本就知道的那些所谓的秘密——这些你用一生去寻求的答案,在出生前你就全然了知,在死明白后也会一清二楚。所以人生中做到心灵觉醒与活个明白就已经足够了,更多地把生命投入到好奇与游历异世界是没有必要的。你知道有它们、知道它们对自己有正负向的影响、知道自己对其它自我有正负向的影响就足够了。
再有一类人,严重地摇摆在唯物主义科学教与内在自我意识濒临觉醒间。他们是实证科学思潮的受害者,担心自己一生的努力最后看来是个笑话,其实现在的沉迷颠倒执着梦想何尝又不是一个笑话呢!
他们持续地渴望获得证据来坚定自己的信念——千古以来各种知见汇编的书籍、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见证人信息都是间接证据,难辨真伪,如果不亲身历经,这种意识内的感触怎么可信呢?而当他真的亲身历经后,又不相信那是真的——或许自己有病了,或许是恍惚间的遐想,或许是意识中某一记忆残片的扭曲……可以呵护“逻辑”的解释万万千,就算高我幻化成“大罗天仙”或直接用光子雾云把你笼罩,那也可以被解读成恶作剧。如此一生就在求证中度过了,自我意识面向上却没有多少获益。
所有的各个自我处于一种奇异的共振量子叠加态中,有点儿像量子纠缠,但这不是一两个量子,而是一群。
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一单一最小个体粒子”。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却呈现出无穷的叠加态可行性。观察带来唯一性的坍缩,注意力一旦挪开,瞬间又恢复成叠加态。其实它根本始终是叠加态,并不是粒子有多高智商,跟观察者捉迷藏,而是观察者自身聚焦在了一个态上,而专注带来了对其他部分的无视。
有人问:现在很流行量子这一名词,那量子化催眠与传统催眠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量子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参数上理论物理的名词,而是一种认知理念。传统催眠、心理医疗师有预先设定好的目的、流程和想要达成的结果,把患者某一指定的思想结节在后台置换成另一种被治疗师认为妥当的认知理念;
而量子催眠的心理治疗师,对症状后面的答案不做职业预设,更不在过程中刻意导入某一置换的理念,整个过程是开放的、随机的。治疗理念从改变患者的认知架构转变为帮助患者理解与接纳自己当下的行为,并启迪患者自我找到问题的答案与渴望达成的预期,一起制定可行的实践步骤。
所以不难看出,非一不二的认知被有效地运用在实践科学中。
当科学家说:我不知道答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那他确实已经领悟到了科学的真谛。
什么是科学?如何定义科学?
“科学”是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坍缩)和可证伪性(假的)的学科。科学明确地有别于伪科学、空泛的哲学与宗教信仰。后者不可能证明自己是错的,但科学可以,所以很“科学”。科学不同于绝对无误的真理,有真理的地方没有科学立足之地,因为真理不能被证伪。
这段话很绕,但却是最严谨的关于科学的定义。换成人话就是:只要是被认定为科学的,一定是可以被证错的;如果不能证明那是错的,那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你什么已经可以被从真理的备选项中排除,并严谨地反证了在不科学的领域中必定存在着真理。
就好像六耳猕猴对着孙悟空说:“我有办法能证明我不是美猴王,所以我很科学。你能证明你不是美猴王吗?你就是个伪科学。”于是各种神仙都觉得假美猴王很有理,纷纷点头,指着孙悟空说:“你就是伪科学,不值得信赖。”
——能证伪,但一时又不能被证伪的、近乎真实的虚假就是科学的本质。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亚瑟·柯南
所以当有人说你是伪科学时,请你清醒地认识到他是在说你摆脱了已知的谬误,在与真理并肩而行。
如何理解:不同小我在相同空间或不同世代中彼此影响的这一情况呢?
好比几个人都站在一个大皮筋的圈子里,然后让他们去探索一片广袤的面积。你会发现,他们起初各自探索自己附近的区域。很快,橡皮筋内的区域被探索完了,当他们渴望拓展自己探索的面向时,向前进的行动会拉扯皮筋改变并产生张力,如果每个成员都同时反方向前行,就会相互形成牵扯的力量,结果每个人都寸步难行,时间和力量不断彼此消耗却一无所得。
大家发现,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好方法:其一是让一半的人走在前面,另一半尾随其后,对相同的区域实施两次探索;另一种方法是,大家站成一排,而非一圈,这样展开地毯式平行同时推进,然后共享彼此收获的信息。
经过测试,两种方式都存在着问题,因为不同的个体所探索的区域难度不同、自身的水平不同、性格的快慢不同,很难保持均衡的一致性。
经过反复的实验,它们找到了最佳解:它们排成两列纵队,最弱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推进探索。如果前面的人遭受到了阻力,后续的人就累积补充上来帮助前者,而左右两边的人彼此形成对等行动平衡。这样既有效率又有质量地完成未知区域的探索任务,就好像两条同时推进的坦克履带一样。左右带来平衡性的是对等的自我其它人格,后续补充上来的是其它转世的人格,所有这些都是其它自我人格。
某一个体可以非常优秀、智慧丰满且能量振频很高。但它继续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所遭遇的阻碍,恰恰就是自己团队中能量最弱小、频率最迟缓、杂波最多的亲弟兄。进阶是需要全体自我团队的总平均值达标的,有内在杂波低频没有完成整合的自我团队,无法进阶到下一个意识层面。
当某个自我意识在某个维度的平行故事线中总是想不明白、看不透彻自己的课业时,它会一遍遍地卡顿在相同的轮回里,导致所有的自我都无法突破进阶的瓶颈,全队组团过来帮它一个,一起演戏帮着它领悟自己的难点。可是还必须尊重他的自由意识,不能填鸭式地教或强迫性地灌输认知与智慧,你就说说有多难为自己的那群兄弟吧。就好像不被家人理解的灵修者一样——你无法搭救你的家人,他们也觉得对你失望透顶。彼此都觉得自己特有理,但谁也不能说服谁。
形成思想卡顿的原因很多,但普遍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认知或信念上自我形成了某一定式的成见,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弹性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的能力。换句话说把自己活得很局限,认知是非很单一。这样的家伙都很“迷”信(迷信一词不仅仅限于对某一信仰体系形成的排它性成见自困),除了自己的“信仰”谁的都不听,也听不进去,狂热偏执地捍卫着某一理念或学说。
所以,把高我对角色我的明示或暗示、托梦、警醒、灵感都视而不见,一笑了之。高我与其它自我轮番从不同角度传递富有启迪性的知见,但毫无用途。最后大伙只能都陪着他“演出”各种把戏,用各种苦难的经历反复地打磨掉他的坚持。直到他经历了某个机缘后,彻底崩溃了,柔软了下来,开始自我反思、自我质疑、自我救赎,放下了坚持的固化成见和执着。
角色谢幕后,大戏并没有终结,死亡不是落幕:如果第二幕在相同场景、不同频率中展开,或在不同场景、不同维度中开启,前者称为滞留灵,后者成为阴间体验者。两者都是生前执念深厚的人,因自己的信念导致其无法返回“云端”进入真实的中阴界。无法进入中阴界就不能离开梦幻场景,所以也就不能忆起所有被屏蔽了的知见。
结果只能在人间角色和阴间角色中相互切换,在自我幻想的幻相舞台中反复流连。人间是幻相,天堂是幻相,地狱也是幻相,你信其有它就有,并让你可以经历它,按照你觉得自己应当经历的那个样子,经历你觉得自己应该经历的时长。
都说地狱无门不请自来,天堂无路一念转生,就是这个意思。或许有朋友会说:我想要脱离当下的地狱,想要去天堂何止一次了,怎么我想了、转念了却没有发生呢?答案是:你想了,也付出了行动,但是方法错了。
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呢?
这里就要说到真实的吸引力法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了。
吸引力法则不是说你对着爸爸每天哭着说“我想要辆自行车”,然后得到了一辆自行车;你每天流连在同一个橱窗前,之后老公给你买了那件裙子。真实的吸引力法则的运作是在意识频率维度层面上的。每个角色内的自我意识都因其内在信念形成了自我的意识频率,而这一意识频率是与外在意识实相频率相互自动匹配的。其切换过程就好像是自我认知成长与改变的过程一样,悄然无声,不见踪迹。
你知道自己当下的样子是这样,也知道今天的自己与十几年前的自己很不一样,但是具体哪天或哪时你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又因为这改变让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当下的这个轨迹中的呢?估计多数人很难说清楚,除非你遭遇过特别显著的人生转折点。
转变自我体验的当下实相,穿越到其它的意识频率平行时空中,需要的方式不光是足够的渴望、确切的行动,还需要与那一实相频率相匹配的认知理念。自我内在的理念不达成彻底的改变,就无法摆脱当下由这一理念构建的“现实”环境。
死后的彼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问题有五种来自不同出处的答案:濒死者的描述、通灵者的表述、灵修大师的描述、催眠回溯者给出的描述、灵界给出的描述。
前三者有着极其类似的答案,而后两者的答案却与前三者存在很大的差异。
前三者在对死后世界的描述中会体现出与当事人强烈相关的原生态人文理念和宗教信仰,甚至还会掺着与其生活区域、社会架构雷同的阴间管理体系、地形地貌、建筑风格特征和服装、人物造型风格。这是因为他们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意识储备有着直接的关联,而采访的对象也是本地的滞留灵和这些滞留灵集体意识构建出来的鬼世界。
这些地域性的、相互可印证的、彼此呼应的亡灵信息,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本地区对死后世界的集体心理预期,导致构建出集体实相。其实所谓的地狱、天堂、外星访问等,也属于集体实相的一种显化形式。
后两者在描述这一领域的问题时,与前三者明显的差距在于:它们的回答与描述匮乏科学性,所描述的很多理念与状态多元且匮乏一致性,但宏观上又可以看出信息内的统一性。
它们很少说具体的事物或形象、名称与地点,信息总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单一答案。也没有任何的价值观、道德感、礼法常识,对特定事件的时间描述总是很含混的——会发生,但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带来怎样的结果没有确定的信息。好像一切都是在缥缈地不断幻化着、改变着、测不准的,连历史过去的事也是这样。所以和后者聊天是让人很抓狂的事情,它们是说原理、说宏观架构的好手,但无法探讨特定的科学性话题。
我们可以发现,拥有相同信念的意识体们会利用集体意识幻化搭建出特定的虚拟亚空间实相体系来,里面的一切实相完全符合他们集体意识的共同认知体系,并且相关设施与“神职人员”一应俱全,言谈举止、社会规范皆都犹如预期。
自我灵魂间的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即在量子力学里,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缠结或量子纠缠。
在一组小我间或数个高我间,存在着量子纠缠关系。即当一个小我经历或遭遇某一种体验时,会有另一个小我立刻发生代偿,去体验这件事的其它可能性,进而达成自我体验的对等平衡。
这样的对等机制与平衡设计,让本我在云端上可以同时收获到更全面的多角度认知,对同一面向同时展开不同的观感体验。比如杀人者与被害者、抢劫者与损伤者、暴富的与赤贫的、健康的与衰弱的、聪慧的与迷糊的、一路顺遂的与艰辛坎坷的……如此在人生的抉择中,不同分支在被同时探索着。
总之,你所有经历过的苦难都有另一个你自己因此受益,而任何让你喜形于色的好事也有另一个你因此愁眉不展。所以在开悟等级上,平和远高于喜乐,而喜乐又高于主动或勇气。
这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宇宙中的平衡法则。所有都是同时发生的。
很多人非常难理解同时性多个自我是如何在多个平行地球或一个相同地球中展开的。其实这非常简单:自我意识通过意识束跟随某一被选定的特定角色进入某一历史剧情中。这里的特定角色不是说它有多特殊,而是它的人生“故有”故事线中有你现在需要的某一系列有待体验的剧情。
意识跟随这角色走完全版后,获得第一印象;然后依据自己的想法,开启此角色属于自己的第二个不同的版本——第二次进入相同角色,在相同的年代家庭出生——你就是自己的转世人格了。
这样的尝试可以反复地一再开启,创造出数个不同的人生版本,直到自己满意了为止。但这些版本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球年代中,出生日期相同,死亡日期与原因不同。
如果你的自我能量足够,可以分化出两三个自己,同时展开不同人生线路的探索,这样就可以少跑几次重复的过程,不同平行线上的自我是其它自我,当你把自己的角色完整地活与死明白后,进入下一步。
这一步就有意思了:你要去扮演那些与你互动过的角色们,因为是与你之前的那个角色形成互动的角色们,所以你又回到相同的年代里或早或晚一些,来体验它们与你互动的过程——它们为什么那样对你,你又是怎么对的它们。这样的过程带来自我对故事线索更深的理解与内在心结的谅解。
于是平衡性体验产生了。你会理解与了解到那些之前自己经历过的被帮助与被伤害都因为什么,而自己对它们的反应又带来了哪些后续涟漪。以牙还牙,恩将仇报,投桃报李,博爱互助,都会形成怎样的人生改变。
这时到了最后的一个阶段:
你又一次回到自己第一个角色身上诞生了出来,这次你会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与那些别人呢?
要知道它们都是你自己。在这一刻小我角色的利益得失、名誉荣耀、成就尊严好像都不是那样重要了,你真心地渴望对自己生命中遭遇的每一个人掏心掏肺地好,因为它们就是你自己。你不指望感动它们,也不指望它们会回馈给你什么。但是你知道,最终受益的只有自己,都是自己。
不管是一对双生还是七侠,甚至成群的自我分身,其频率波早期都是被统合在一个高我中的共振协频。不同频时就会形成相互干扰,能量被彼此抵消,造成内耗。
所有小我的振频汇总到一起就是高我的振频,所有高我的振频汇总到一起就是本我的频率。以此类推,所有本我的意识频率也就形成了超我的意识频率特性。这就是自我意识频率的主旋律,也是自我与我和“我们”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