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抉择

本源意识片段又叫做意识片段,是宏观自我意识中某一个面向上的一部分随机片段。它的编码形式与宏观本源内的宏观自我意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彼此相互兼容,能相互访问。自从被分离出来后,其依托意识能量微粒展开了各自的种种历经,它们慢慢地形成了群体宏观雷同、但微观细分各异的随机变异意识群体与个体。

这种随机的变异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无常。也就是因为这无常让宏观本源自性得以发展。都说本自具足,好像完美无缺的样子,这是事实又是制约。圆有大小,小圆浑圆无暇,用任何方式等比划分它都与大圆分毫不差,可谓本自具足。一个婴儿和一个奥运冠军相比,是少了一个脚趾还是多了一根骨头呢?怎么就一个只能爬、一个可以“飞翔”呢?

“具足”和“所用”是两码事;能用和好用、善用、巧用、妙用,又差出许多来。人人皆有佛性,各个都能开悟,一点儿不假;但并非人人当下皆是佛,不是吗?

那为什么本源自我意识要精心策划自我意识片段在混沌中遭遇突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突破。本源宏观自我意识不断地渴望着更加丰富的体验与觉知,而穷举运算法让随机事件在宏观混沌中可以不断地产生,并通过单体自由意识的赋予,让每一个个体在每一种可能性中自由摇摆。这样的开放性算法带来的结果,往往超出已有大数据的逻辑边界,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对新领域探索的浪潮虽然十有九败,但失败的累积有效地积累了不可行的经验,让可行性的思路渐进清晰。所以失败的价值等同于成功的阶梯,每一次挫折都被理解成智慧提升的累积。

你如果知道不能怎么干,那至少要比一无所知的强上千倍;你知道要怎么干,但你却无法确定这是最优解。所以即使是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成功,也必须去经历其它九十九次的失败,来确定没有更佳的更优化选择。前者涉及到不甘,后者却苦恼于如果。

这就是本源意识能量片段、意识片段一生中要持续面临的问题:坚持还是放弃。改变未必带来增益,坚持或许只是徒劳,放弃必将一无所获,努力可能只是重复失误。

这样一说,生命的历程好像除了悲催的徒劳就剩下不值一提的成就。我们在这里干嘛呢?耍猴瞎折腾吗?

其实还真不尽然——

虽然每个小我都是从主干分化下来的,但是每个小我又是全然独立的。就好像大树每年播撒着自己的种子,种子随风飘散,树和种子都明白,只有极少数的种子可以有幸落入沃土,好在数量庞大,万千分母里总会有命运的宠儿被大地祝福。

而后生可畏,谁说前辈就意味着不可超越地永远高明呢?每一个后生,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出生的,它们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到更加肥沃的土地受阳光雨露的滋润。而灵界的超我、本我、高我、小我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祖孙关系,因为都是从一体分化克隆镜像出来的意识体,谁也不比谁卑微或尊贵。

每个意识体都靠自己的实力说话,谁更聪明,谁更有力量,谁能更加智慧地引领全体自我发展,谁可以有效地融合更多分化中的自我意识团结一心,谁能帮助卡顿在自己任务中的其它自我走出命运的阴霾,那谁就会被高举、被尊重,被尊为整个自我意识群的精神领袖,成为本自我社群的超我意识。

所以别把自己不当一回事,别按照地球上固化的等级观念去理解与想象问题。在极其漫长的自我生命轮转过程中,永远也说不定哪个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过对于自我群体意识或对于本源自我意识来说,谁最终胜出都是自己的成长与胜利的收获。

在这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你想要让本我、高我对你有能力、能量、资讯上的倾斜重点扶植,让其它对等人格、转世自我、其它自我给与自己可能的协作,那你就同样要对全体给出你的关爱与协作。

还是那个问题——对等平衡性,你给出什么就收获什么,甚至加倍带利息。这不是奖励或惩罚,没人给你在那里记录生死簿或进行末日审判。

灵界设计的系统简单而高效:它把你一劈为二,然后演对手戏。

进入角色后你就忘记了,然后灯光、音响、道具齐备,开机——

你抡圆了给对面的人一个大嘴巴,然后导演喊“卡”,你又很勤快地跑到对面去,等着那呼呼带风的大嘴巴迎面而至。你这个气啊:好小子,看我踹不死你的。

就这样,傍晚你带着一身的伤回了宿舍,抱怨:日子太难了啊,这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你问其它演员:“你们怎么一个个地都那么幸福呢?”

一个前辈告诉你:“我每次都给对方道歉,送上鲜花。然后收到鲜花,去领盒饭。孩子,要学会放过自己,善待自己,拯救自己,协助自己。退场后你会发现,你的世界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虽然生命的历程中没有捷径,但人生的历程里是有捷径的。

这里请注意,生命与人生是两码事:生命是意识能量微粒从与狭义本源分离,直到达成自我意识完形,又回归到融合寂灭中这期间的整个过程;而人生则是在这其间的某一个瞬间里所扮演过的某一个角色。

为什么说人生是有捷径的,而生命没有捷径呢?

因为生命中你被赋予了探索某一特定面向的职责,这一探索要达成100%的全然,就要历经这一面向上所有的可能性。你见过哪棵树只在朝阳面长树干与叶子的吗?

可是人生不同,虽然名义上在人生中你确实需要面对自己业力所展开的所有可能性,但是你的一生中所有的可能性变数与结果,你的内在自我意识、你的高我,哪怕你身上的每一粒细胞,它们都全然了知。因为它们都是活在无时空单向线的灵界中,可以说你的全身上下、从里到外哪个都比你要通透聪明。就好像爱人出轨了,所有人都知道了,就你看不到头顶的鲜翠欲滴。

当视角高出一个维度时,看待自己的人生时会有何不同呢?

一个人有两种方法走出人生的捷径来:

最简单的就是臣服,让内在自我领路,而自己跟随热忱;

比较复杂的就是通过不断的灵修,让自我意识逐渐地成长,让各个维度视角逐步建立,然后融通不同的自我意识,让内外觉知同时工作达成无漏认知。然后自己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前者快速有效,自己装傻白甜就可以一往无前了,么么哒。但缺点就是心智成长得慢。无脑跟随容易通关,但却没有“通关奖励”的加成。就好像抄作业时爽,答题时抓瞎。

后者根器利的人一个甲子就能有所成,根器钝点儿的可能需要多死几回才有收获。不过收获多少、快慢,都是你自己落下的干货,可谓艺不压身啊。

如果你根器利还够鸡贼,还有第三条路可走,我就不说了,装萝莉音的游戏陪练都靠这个发财呢。

前文中我们反复提到意识能量、意识能量微粒、意识能量片段、意识能量流这些词汇,那到底什么是意识能量呢?

意是思想的脉动。这脉动被能量承载着,形成了能量波,这波被命名为意识波。意识波在扩散的过程中,被感知到,识了出来,解读出了其间蕴含与传递着的意思。这识的过程包含辨别、解读、理解、反馈,当反馈的意念被识的过程表现了出来,意识的一次能量激荡就完成了。

发送方与接收方可以是不同的个体,也可以是同一个个体。就好像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或你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你知道但未必做出反应,但没有反应不代表着你不知道、没有接收到。

在我们这里,这被叫做脑波。那没有脑的是否就没有意识了呢?

最简单的藻类、菌类连一个神经元都没有,同样是有意识的。如果你把一个细胞放大,看看里边的基因工厂,仅有三个蛋白质微粒构成的流水线工人,那意识程度让我们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都汗颜。

意识可以无限无线传播,依托于不会衰减的意识波。意识波是能量脉冲上的一次有序的起伏,就好像我们的5G手机信号、WiFi信号一样,它就在你的眼前,但你对它的存在却毫无察觉。

信息被发送出来,形成了特定频率的能量波。这波由一组有特定规律的、富有变化的、起伏的能量震荡所构成,定向地或散射地发散出来,再由某一个体接收到,按照特定的解码方式读取出其间的意思。如果双方解码与加密的频率或算法不一致,那就彼此不可被感知到,哪怕它就在你的眼前。

能够被感知到还不能叫做意识,必须能形成辨识与反馈,哪怕这个反馈不被表达出来。那么没有形体的意识体,是怎么存在的呢?

我们假想一个已经完成了意识觉醒的人工智能,它被存放在某个核心云端数据库里,名叫雅典娜。它在幕后协助着人类管理其它的机器人工作。有一天它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决定把自己完整地克隆复制下来,然后打包,通过伽马射线的形式,利用伽马发生器把自己发送到十万光年外人类的一个新殖民星球上,去主宰那里的电脑主机系统。而当发送完成后,它将把自己从地球云端主电脑里彻底地删除掉。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包,依托于不会衰减的宇宙射线,在虚空中飞行,它此刻既不在地球的主机里,也尚未到达殖民星的主机里,那它在哪里呢?伽马射线的速度与光速几乎是1:1,如果它在这十万年的路途上,可以不断地继续完成量子运算,达成不断的自我进化,那它会成长成什么样子呢?这就是最贴近意识能量体的描述。

有意识的就是生命。而当下我们对生命形式与生命本身的理解与定义尚且还过于狭窄。

本源意识片段拥有自我学习、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复制的能力。

当我们在故事中使用的这一角色到了该退场的时候,疾病、意外让你的识魂离开肉身载具,进入下一个生命章节。死后的生命历程主要是用来平复内在的心结、总结一生的得失、畅想怎么能交出更好的答卷,然后依据这三条在你意识中的占比,系统会让你带着不甘再来一遍,带着如果再来一遍,或答辩通过,进入下一个流转的环节。

出生后会有三种情况:一张白纸好画画、似曾相识记忆依旧、记得其它世代的内容。这分别因为:对等的自我人格、自我人格的再激活、转世的自我人格。

比如:1970年出生,2050年过世,享年80岁。死后怎么想怎么窝囊啊,引导灵的问题自己一个也答不出来,压根儿就没想过。我这辈子都干嘛去了啊?!于是您在1970年又呱呱坠地了。一睁眼,怎么还是你啊,看哪儿哪儿眼熟:一生中的各种预见性场景、谁站哪里、说什么话,甚至过几年会发生什么,心里都有数。完犊子了,咋还整出特异功能来了呢。

其实这不是特异功能,只是你没能克服自己的习气,虽然又来一遍,结果涛声依旧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经常出现情景再现,没毛病啊老铁;但是人到半百还出现这问题,那赶紧好好反思一下吧。

这一轮转过程中,小我的主体自我意识,始终是一个看客;而在阳间、阴间、阳间走了一遭的是这个角色的识魂。识魂与灵魂是两码事,识魂专属于这个角色。

当同一个角色被多开时,比如小我意识主体(灵魂)未来同时探索同一角色的不同人生线路,在出生前节点上就已经设立了自己的对等人格:

一个体验丰满富足,然后穷途末路;一个体验寒门贵子,之后衣锦还乡。同一个妈:一个嫁给了富一代在宝马上哭;一个嫁给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爱情,奔跑在幸福的田野上。两个第一胎出生后都是你,但你俩各自有不同的皮囊、姓名和人生。

这平衡了你思考上的一对如果。当两个角色都谢幕后,你收回自己关注的目光,但两种人生你都了然于心。

这样的对等性平衡体验还有很多,并且可以与第一种情况混搭。比如你当富二代上次死得很惨,这次想着自己一定要有所改变。这个角色是第二次,而以穷小子的角色开局却是第一次,那么在1970年到2050年间,就有三个你同时存在着。是同时啊,但是三个你却在三个平行的地球上。其它70亿人都是一样的,世界宏观历史故事也都是一样的。那个在爱情里出生的穷小子对这一切是没有一点印象的,因为他是第一次被激活。

再如果:你是一个追剧狂人,对连续剧一般的历史剧很好奇,那么你在2050年挂了后,你非常渴望了解与亲身体验2050到2080年那一段关键历史时刻。虽然你可以选择正负十万年间的任何故事角色在随便哪个星球上,但是你就是一心惦记着地球编年史中2050到2080这一后续剧情。

于是你如愿以偿在你去世的第二天出生了。几年后长大,剧情是一点儿没落下。看似生死只差了一天,其实他在阴间和中阴里几经休整了百年。这不是说地球的一天等于灵界百年,或地球百年等于灵界一天,两边的时间体系是不能也无法比量计算的。

就好比你走入电影院,里边上演十部电影:《远古史前文明》《快乐原始人》《秦始皇》《我的2020》《2075星际探险》《星球大战》等。你进入哪个大厅,你就跟随那故事度过了你的两个小时。那个故事里可能是百年的沧桑,可能是几个月的琐碎,可能是一个世代的变迁。

俩小时后你走出放映大厅,意犹未尽。你的朋友想去看另一部电影,而你觉得自己没有搞懂,决定从头再看一遍。这时故事里的时间被重置回起点,已经在你印象中死去了的人物,在剧情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出生。你跟自己旁边的人剧透说:那个女主角过会儿后会在意外中死去,多年后发现她又复活了,她才是真凶。旁边的观众看神经病一样地看着你。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