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超我、本我、高我、小我
在前文中说到了小我复合体——意识能量微粒“小白”从狭义本源极化点中出生后,利用本源自性觉醒为自我;
通过自我内在的三个基础程序逐步展开生命的逆袭,逐渐地完成原始能量资本与意识知见的累积,展开扩张与增值,开启镜像克隆分裂;
最终逐步把自己从一个路边摊进化到下一个阶段——连锁门店,成为高我意识。自己不用再直接抛头露面,可以在后台掌控全局,坐收余利。
但这显然还不是最高境界,做大做强的心始终萦绕着它——成为集团公司(本我),最终上市融资,做到五百强(超我)才是目的。
在这条进取的道路上,随着本尊的地位逐渐提升,早期分化出来的元老分身们也都水涨船高。
当自我群体的各个集体意识群都分别进入到【本我】层次后,自我意识的综合总和就达成了【超我】意识。
【超我】
是没有色身的纯意识体。它是意识流内独立的自我意识单位,有点儿像云端主数据库中的个人账户。它是意识能量流中的一朵浪花,是意识能量微粒“小白”逐步蜕变生成的最高自我完形,但还不是终极意识形态。
想成为超我的前提就是自己的旗下必须至少有两组编制健全的本我意识群在运作着,一般是更多。这两个基础意识群源自最初的双生火焰——阴阳意识分化体。如果有更多的,这是较为成熟的其它早期对等人格一路发展上来的。
超我在意识能量流中犹如一个大的泡泡,内含着一众小泡泡,彼此层层套叠着。
如果把自我比作一个身体,那超我就是这个身体,本我就是四肢,高我就是手足,小我就是手指、脚趾,但实际上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上图中的那样是层层套叠在一起的。我们的世界上一切都是往外拓展的,而虚空里却是向内延伸的。
超我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是起到自我群体的旗号,犹如公司品牌名“百盛”、“华为”。虽然不参与到实际的客观运作中,但起到时刻宏观调度的作用。就好像国际上那些知名的跨国集团公司一般,其母公司只是战略层面上的引导与制定者,负责运作着后台资本的总调度。(荣誉都是老总的,受罪都是基层的)
【本我】
本我是超我旗下的一个子公司般的存在,就好像硬盘中的分区——C盘与D盘等等。本我是之前首批被分化出来的意识分身,现在随着后续的细分也成长为了管理层。它们可是实际持股人,其地位在超我之下,但能量与能力都是自我意识集团里的实际扛把子。
本我层,属于董事会成员,它们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没有一个不想有朝一日自己的主体思想成为全体的主体思想。都想着把现在的那个超我意识替换下去。
从这里开始,就有点儿像病态的多重人格患者了——虽然都是一体,但各个同床异梦。虽然都是来自一个主体意识的分化,但是因为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历程,导致各自的认知有着显著的差异。好在所有的资讯与记忆是大家无条件共享的。但是对相同的事件与遭遇,各自解读的方式与解读后的预判是不一样的,导致解决方式也都不一样。
这种多样性一方面让宏观自我意识始终能够达成均衡的多面向发展,另一方面导致谁也不服谁,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说服谁。你怎么知道最终的反转不是就在下一次尝试时发生呢?你怎么知道你当下成功的经验,在下一回还能继续奏效呢?多样性在多面向上的同时展开,让自我的意识群体总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地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本我就是这样的一群角色,各个跃跃欲试想要成为自我的主意识核心。但又谁都不服谁,相互在真挚地配合着,同时又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面向上不断努力突破着自我局限。
本我是小白内在意识进化的终极形态,超我是小白意识体进化的终极形态。超我中可以包含若干个全然不同的本我,这些本我犹如在超我账号名下的不同扇区,形成平行存在的不同独立分区,相互物理隔绝,但又可彼此信息交流。
小我的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接触到的最高意识等级止于本我。
超我负责与其它超我形成交流,连入意识的万维网,并协助各个旗下的本我形成信息交互,努力做到整体面向上的能量与状态宏观平衡。
通过超我与超我间的意识链接,旗下局域网内的所有各层级意识分支可以无障碍地与其它超我旗下的各层级意识形成交流互动,甚至直接通过意识能量流去访问狭义本源或其它意识能量流,乃至虚空意识本尊。
本我一般不会再参与到实质的日常生命历程里,但它是一个好奇又爱捅娄子的家伙,没有什么是它不敢想的,想出什么鬼点子来就会派任务到高我层,要求去尝试与求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所以它就把自己早年当高我时的小弟按照能力提拔成为子部门的经理,成为新的高我,去实践自己的每一个奇思妙想与探索尝试。
本我把自己所拥有可调配的能量与自我意识、认知观念等灌注一部分给某一个高我。而那个被提升上来的新高我也因经历过小我的阶段累积了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智慧,被本我认定为是适合的人选,适合接受这一新的挑战。
每一个本我有自己特别关注的面向,每个都不尽相同,但基本相互起到了对等均衡认知经验的作用。本我旗下的高我、高我旗下的小我,也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所展开的。这导致不同小我、高我、本我所领取的任务在开始就是不对等难度的——有的阳光灿烂,怎么做怎么有;有的就背阴招风,怎么干都是错。
但是有去享福成名的,就要有另一个自己去背锅受罪,这就是内在平衡。就好像吃大餐的时候,舌头那叫一个美啊,然后前半夜肚子那叫一个胀啊;吃四川料理的时候,又麻又辣真是爽啊,第二天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
一级压一级,目标与可能性被指派了下来,而小我就必须苦逼哈哈地进入这一宿命领域去探索,成功了按等级各自领奖金(知见的提升);失败了小我不许下班,加班再重新来过。
本我的理念特简单——没有搞不出来的事情,想得出就一定能做得到。没做到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还没能找对方法。这种偏执成就了它从一个小我做到了本我,这一想法也把它限制在了今天的位置上,无法晋升成超我。
任务派下来后,小我就要带着任务展开探索,其间会被赋予全权的自由意识。“怎么搞我不管,但必须搞,还必须搞定它。” 出发前高我这样对小我内在意识说着。
【高我】
高我是小我群里那个曾经最出色的家伙,它有效快速地达成了自我意识、智慧、能量、能力等面向上的累积,进而从量变达成了质变,又从质变进而激发出了量变。它成为了自己其它人格中最成熟的那个,那些根器钝的成为了自己的小弟,而自己进阶成为了它们的高我。
高我作为一个中层领导,可谓承上启下,两头不落好还特累。一群不省心的小我在下面就是搞不出个名堂来。而自己之所以能成为高我就是因为有思想还有野心。自己的部门搞不出业绩来,就没有资本扩充队伍;这些小我不能成长为高我,自己就无法进阶到本我位上,更别说挑战超我的宝座了。可是自己真的很想成为将军啊。从上到下,都是我,凭什么我不能当我们的主意识担当呢?
高我全身心地就是想把自己旗下的小我尽可能多地培养成高我,这样自己就能水涨船高地自动进阶高级管理层了。所以高我很多事情会亲力亲为,费心费力地经营着自己的部门,不时进出各种剧情帮助小我突破卡点,拓展自己所属领域的成就。高我对自己旗下的每一个小我那是真的好啊,毕竟都是自己分裂出来的,虽然有些是真的笨。(原来怎么没发现自己在某些面向上怎么能这么笨啊。)
【小我】
在上一节里我们已经探讨过小我。小我是一个基层办事员,但是它却真的不简单,因为它是真实需要跨越两界来进行实践操作的基层单位,所以最接地气。
小我是整体宏观自我意识中被指定到某一个特定面向上的专员。它是自我意识的最基础独立运作单位,它拥有自我意识中部分的知见与能力。
小我的片面性是被上级塑造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片面性才能促成其开启与体验到特定的剧情需要。因为自由意识带来无法预测的突变性可能,所以为保证任务被顺利地按照需要打开并达成,高我、本我都付出了必要的心思,让各种模具在小我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形成了宿命的轨迹。
你必须在这样的星球出生,在指定的时代、国家、家庭,甚至日期,登录到这个故事里,经历这一历史剧中的百年沧桑。它们初始化了你的性格、能量、能力、载具性别、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排序、体质、智商、可接受教育的程度、童年会经历的家族业力、社会动荡、自然灾害。
这些没得选、无法回避的因素,就像刻刀一样,把你的这个角色的特色,一刀刀地雕琢塑造了出来。而你的任务居然就是,尝试着从这个束缚的壳窍里,成功地破茧而出,达成新生的觉醒、觉悟;并积累下怎么才能做到在这样的逆境中挣脱的智慧与经验,上交上去,达成自己的角色任务。
当然不能光难为你,为了你有可能达成自己的任务,赋予你几种开挂般的特殊能力:
首先,你可以通过反复尝试其它比较容易的人生任务,累积自己的经验、智慧、能力与能量;
然后,如果你不能一次性地通关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反复地多来几遍。题目、社会背景、人物角色都相同,而你可以选择相同的策略,但多坚持一些或早放弃一会儿,来改变结局;也可以把自己总结出来的如果逐一尝试,看看哪个更加可行。
这样的过程被叫做转世的人生。转世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上发生,也可以利用相同的角色反复地展开。反正时间只是剧情里的一个概念,角色可以随意读取任意存档点,然后反复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你觉得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自己太耽误工夫,还可以用到第二个法子:对等性人格。
角色我是由小我扮演的,而小我是高我的自我人格片段之一,小我并不真的进入这现象界,只是把自我的意识束投入到这历史故事的回放中,让意识的焦点跟随与左右这个角色的行为。
不过多数角色只会依据历史中的原有轨迹自动运行,真实与忠实地重现出其历史生活轨迹,而压根儿架空了角色的内在自我意识,更别说高我的指导灵感与洞见了。(那些思绪怎么就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呢?第六感?太不科学了吧。还是赚钱、升职、养孩子重要些。)
在重大的人生抉择两难之选时,小我会放出大招——对等人格,即自我分裂成两个彼此独立的角色人格,分别跟随一条不同的故事线去展开后续的人生。两个人格彼此不可见,各自都觉得自己是那个真实的唯一。
如果一生中有五个这样的重要路口,那至少会分离出32个平行世界来——32个地球都如此真实,每个上边都有你的父母、爱人、孩子。当然爱人或许不是相同的,孩子也不太一样;当然也可以完全一样,至少彼此的结局不同。(这仅仅是五次抉择,而且假设每次抉择都是双选而非多选题)
这32个自己,经历不同,记忆不同,结局不同,撤离时间不同,撤离方式不同,爱人与孩子有些相同有些不同、爱人与孩子的遭遇与结局各不相同。最后百年内都回来又融为一体,看看哪条路最贴谱,自己最中意。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 “噢,原来这个世界连同我的家人都是假的,都是意识幻影生成的角色人物。”那你就错了,因为你把自己当成真的了。
准确的说法是:这几个版本里,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包括你自己;但又都是真实的,包括你自己。
什么是真呢?记忆就是真。能形成记忆的、能回想起来的就是真实。那什么又是假呢?
高我旗下的队伍里,也不是一视同仁的。有较为初期被分化下来的一对互补意识体,叫做双生火焰。它俩所拥有的能量与被关注度的占比就比其它五个小我分身加一起都多。
不过作为第一对出现的对等人格,双生是很悲催的平衡体验。可谓自古两难全——双方成为了跷跷板的两头,不停互换着高低,带来大量的戏剧冲突。除非有一方最后活明白了,能够达成无条件的爱,双方才能合力进入扬升的快速通道,不然就只是持续地相互内耗。
无条件的爱与无住相无畏布施很类似,就是不管对方怎么闹妖,都始终坚定不移地爱着、支持着、坚守着,没有退缩、没有质疑、没有对等条件。这真的非常非常地难达成。因为多数人习惯了以牙还牙,或用“力量”去矫正他人,如果不成就选择逃避离开。
什么是灵魂伴侣呢?
那是多人小组副本中用到的一种契约。这个伴侣或许来自同一自我意识团体,或许来自其它意识团体,彼此都是小我级别的存在,相互约定好彼此助缘搭戏,演绎出某一特定的故事情节来,一般都是苦情剧,因为大欢喜里边没有高我需要的觉悟素材。
因此小我之间相互誓约,订立了灵魂契约,共同完成某一段人生历程。反复尝试,直到达成初心,在有效达成前不会散伙。
灵魂伴侣不光光是夫妻,也可以是情人、母子、兄妹等形式,同性异性在这里没差别。
小我意识体的意识束是如何聚焦与进入角色的呢?
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对于灵魂的认知。
很多人把鬼魂当成灵魂,是不对的。这一谬误来自于濒死体验者的阐述与通灵者跟滞留灵的沟通。但实际情况与之大相径庭。
用比较好理解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复杂又简单的过程:
首先,小我意识体本身是不会进入我们这个现象界幻梦中的,因为这只是某一个记忆片段而已。其实就连这记忆也有不少依托于“真实”的历史,但确实是一种历史上有过的版本的记录。
我知道这很难被理解。举例来说明:
比如我们发明了梦境记录机,梦可以被完整地从脑中以脑电波的形式导出,又在强大的电脑软件的辅助下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之后,你自己或他人连接上电脑的输出端,这脑波按照1:1的对等时长,送回到大脑,那你或某人就又一次经历了相同的梦境。
但你知道这是梦,所以你可以在梦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改变某些节点上的事情,而强大的电脑软件会依据你做出的改变而生成与之匹配的相应场景、对话、剧情,然后毫无痕迹地再把你带入下一段故有剧情里。而你对剧情的改变被大数据收集记载了下来。
如果还有其它更多的人对这一梦境感兴趣,他们恰巧在相同的节点上做出了雷同的反应(人性是相同的),那你这次的修正画面就会被直接调取、展现出来。
这就像人工智能与人类下围棋一样,看似有无尽的自由意识选择,其实真实可以产生变数的“合理”可能性是极少的——用无尽多的尝试者喂养出来的大数据,对所有有可能的变化都成竹在胸,了如指掌。
宿命不是一条单行线的死胡同,那是一个庞大的已经建设好的城市。一旦你踏入这个城市,不管哪个路口你怎么选择,哪怕是钻下水道或在楼顶跑酷,都是在宿命的计算内,并可以达成的。
再进一步,当你进入到你选定的梦境后,你的视角、感官都是第一人称的,你会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一般需要的时间不超过一周。这段婴儿期的记忆是被屏蔽了的,所以你根本就不记得。而当你的角色睡眠时,主体意识会离开去看看其它的频道,或到公共意识平台论坛区与其它意识互动交流,这就是梦。
但梦中的东西属于后台意识,不在角色的脑硬盘中,所以没有做过训练的人(记梦),醒后在自己的脑子里是找不到梦中素材资讯的。而如果角色载具已经醒了,而自我意识还没来得及进入角色,就会出现载具有感知但无法启动的状况,被叫做鬼压床或睡眠瘫痪。不用害怕,等等就好,只是你的主体意识被什么事绊住了,晚回来了一会。
濒死体验的发生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内在自我想要撤离,但后来改主意了,继续完成后续的剧情;
第二种是给昏睡的内在自我意识一个急刹车,让它清醒过来,开启更有觉悟的后续人生;
第三种是篡改了后台程序,插入了开挂软件,然后用开挂软件从官方服务器上接管了这个角色。
不管哪一种,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理解都会被严重地动摇。
滞留灵与鬼魂是什么呢?又与小我意识是什么关系呢?
普遍上我们理解的角色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喘息着的角色。但是自我角色并非如此地简单,因为人生的经历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肉身载具死亡后,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就好像在上学期间,你的人生被划分为四个大部分:上课的时间、放学后的时间、学期内的时间与寒暑假内的时间。上课时间好比是阳间的生活,放学后的时间是阴间的生活,学期时间是阴阳两界轮替的生活或短暂轮回中的生活,而暑期时间是中阴内的生活,是大轮回中的生活。
这个话题展开就太大了,在《失忆的归途》中有较之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更多展开了。
总之,阴间还是本梦的一部分,与阳间没有本质差别。而滞留灵只不过是小我角色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与真实的意识体有天壤之别。就好像你带上了VR头盔,沉浸在第一视角的角色体验中,进入那个被代码生成的世界里,当你的角色人物在游戏里死亡后,你发现你还可以继续控制这个角色的虚影,在游戏世界里游逛,观摩其它玩家的游戏过程,甚至还能在公屏上打字,只是不能发私信了。这样的状态就是滞留灵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谓的鬼魂。
老鬼能成精,当鬼时间长了,会领悟到很多可以影响阳间人与物的技巧。有些鬼就开始以作妖取乐,也是一种游戏体验。
人有阳寿,鬼有阴寿,支撑鬼魂存在的能量也会随时间而逐步耗尽,导致角色被迫下线。其实鬼比人更怕死,因为人都知道终有一死,但滞留灵们可不知道鬼死了后续会如何。而鬼魂无法吃饭,也不会采气修炼的法门(要是灵修过也不会去当滞留灵了),所以看着自己日渐衰竭,会想方设法地去给自己补充能量。人们的“心意”就是它的能量补充,不管这心意是因恐惧流露出来的还是感激生成的。这就生成了三种鬼:恶鬼、善灵、好奇鬼。不过这不是本书讨论的问题。
回归正题。
你带着VR头盔,感受着角色的不同状态,参与着整场游戏。你的自我主体意识确实被吸引投入与融合进了角色当中,你甚至认同角色的身份就是自己。但这不意味着你或你的意识主体进入了这个角色内,只是你的意识束的关注点在这个角色内。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小我意识体按照不同的体验需要,需要“穿戴”不同的专属驾驶员工作服。上面的传感反馈设置是不同的,为了适应不同“目的地”角色生物的载具特性。可以扮演的角色种类很多,但是想要匹配高等级大能力的角色,需要自我意识等级达成某一指标。能力越大、影响越大,难度越大。
可以选择的角色包含三界内的所有角色——
虚体角色:天使、恶魔、神灵、神仙、风火雷电;
实体角色:人畜虫鱼、花草树木、岩石溪水、星球流星、外星生命、机器人。
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可见不可见的、可感不可感的,都可以被意识所进入并观察,甚至左右其运作。幻境中的一切都是被意识生成的,只要是被意识生成的就可以被意识掌控与附着。所有的故事都是体验,所有的体验都带来觉知的素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演员们会在登台前得到本次剧本的概述,而剧情将展现的面向与核心目的、初心意义都是依据本我想要拓展的大方向而订立的。依据这一要求,高我去找的剧本,而小我来展开演绎。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能性与确实达成中间往往相距着万水千山。
本我、高我、小我,其内在意识核心都是本源意识能量碎片,从属关系是爷孙关系,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就好像进了公司你是我领导,出了公司大门你谁啊!自我意识在各个层级间都是平等的,只不过小我更容易和“自愿”给大佬们交智商税。不过税交多了,有些小我的智商确实在慢慢地提高。其实本我也是从小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是一粒种子变成一片山林的故事。
在实际的执行中,本我规划好的宿命路线与目的初心,因小我有同样强大的自由意识,总是被扭曲或忘记了。载具我经常会依据自己的渴望探索人生,而无视整体命途规划。所以高我在编排剧本蓝图的时候,加入了一些可以确保剧情被顺利展开的塑形事件。它们是你人生中重要转折点上的贵人与帮凶。人生蓝图主线是被规划好的,其它细节随你发挥自由意识。不过话说回来,是细节决定了成败。
一个办事员——小我就这样地持证上岗了。办事员们按照上边的意思进入不同的时间线和故事线中,经历各自人生的体验,从懵懂的愣头青成长为老练的智者。也有不给劲的,接二连三地赔光了所有投入,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不管高我投入多少能量,最后都是打了水漂。是赔是赚就看小我的内在自我意识与外在自我意识和载具自由意识,三者谁取得领导权。
内在自我意识,以意识的成长为第一要务,对经历有着强烈的渴望,对智慧有着强烈的想往。不断渴望去做,然后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思路。
外在自我意识,渴望的是安逸、舒适、轻松、平稳的生活,渴望官二代、富二代,成为白富美、高富帅,要钱,要名,要利,要女人,要长生不老。
载具自由意识,渴望的是好吃好喝,贪睡,贪图感官刺激,怎么懒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还要健康、要长寿,最好能永远活下去。
三者在一体内,但各自关注的面向截然不同。哪个面向成为了这一角色的主要意识面向,这一角色就会体现出哪种类型的生活方式来。所以多数人的内在自我是被关在心灵的地下室里,毫无发言权的。
由载具我掌控的角色是NPC, 由外在自我意识掌控的角色是社会精英,由内在自我掌控的角色是被载入史册的圣贤。
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
本我好比如来,高我就是派遣任务的菩萨,小我自我意识就是投胎转世的唐僧,内在自我意识是沙僧,外在自我意识好比猴子,载具自由意识就是猪八戒了。如果没有猴子,取经连一半的路都走不过;如果让八戒当领队,也连一半都走不到;沙僧没本事,但是肯干又臣服,和领导关系好,和兄弟们也齐心。三个一起保着唐僧,才能取到真经。当然这里唐僧是一个始终贯穿故事前后、但毫无存在感的幕后推手,最常见的台词只有两句:“我饿了”与“救我”。
小我作为一个基层负责实际操作的职员,基本上其一生中遭遇的主要剧情,就是各种“神”反转,而且都是本我给安排的。
因为对等人格的存在,它们在生活里的造作会涟漪给你,形成生命中的无常。而你的行为也会改变它们的人生轨迹,成为它们的意外。涟漪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今后细谈。
高我实时调控着给每一个小我后续追加的投资幅度。能量不是被均衡分配给每一个角色的,其实从开始就没有过所谓的公平与平等。哪个小我自身“觉知”觉醒发展得快,高我就会给其更多地追加投入与关注,并重点培养。
这就是基督在马太福音13:12所说的:因为凡是有的,还要赐给他,使他丰足有余;凡是没有的,连他有的也将从他那里被拿走。
这也不能怪高我无情,上边层层都是这样的管理机制,基本上始终都是末位淘汰制。因这一制度,导致当自我意识进阶到第四意识平台上后,逐渐形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意识阵营。这在之后的章节里会有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