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霍顿与无名氏》

《霍顿与无名氏》英语:Horton Hears a Who!,又称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是2008年的电脑动画电影,改编自苏斯博士(Dr. Seuss)创作的同名绘本《Horton Hears a Who!》“霍顿听到了谁!”——

Horton霍顿是一个英文名字,源自拉丁语,意思是花园,但更早的意思是圈养植物的泥泞农场。

现在这个名字多与多才、迷人、大方、浪漫、开放、热情的性格相关联。

每一个作家,在给自己笔下主角起名时,基本都蕴含了点题的高度浓缩。

这部看似儿童片的动画闹剧,其实以小博大,以大见小,透过最巨大的和最渺小的,来阐述了套叠空间中的同时性存在与各个层面中的无知与傲慢。

惊醒人们的自我成见需要谨慎,对所谓的权威要有所保留,对不同声音要给予尊重,对世界的神奇与近乎无限的可能性要更包容开放。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经历见闻不同,感知力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导致心性、心智、心思各异。因此基于不同的立场形成各自善良的观点,并努力地坚守着这份良善,而在自己的生命中展开自己认为正确的行动。

当霍顿第一次确定灰尘中的文明时,一种母爱的担当被从心底激发了出来,它开始在意这生命的存在与存续,并与之形成互动和守护,把其小小文明的存续当作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种不惜与整个世界为敌也要拯救弱小的独行侠精神,很有欧美主流文化的底蕴传承;在东方文化里,却觉得它太过造作了——

在它干预之前,这个灰尘上就有文明了,在它不关注不感知的亿万尘埃中,有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

为了拯救自己的在意,它可以扒光整片山谷中的花海,那些生命对它毫无意义;可以打破整个山林的平衡,把唯一沟通两岸的索桥摧毁也在所不惜。它认为山顶是向日葵最适合的所在,却不知向日葵盛开时已经是凋谢的开始,也不知高处不胜寒对那微尘里的生物有着致命的气压与温差的影响。

当然对于一个儿童片来说,这些更深入的连锁问题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中,也不在作者的思想里。欧美作家很少有自然无为的从容,更多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和独行侠的率真——自己看中的在意的成为自我意识关注的核心,而其它则不予考虑。

回到电影中本身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头大象自我的偏执与造作,是慈悲的爱与担当,是无知的人文大环境从蒙昧到觉知的一个过程,是不被理解与认同到被歌颂与肯定的艰辛历程。

这电影契合了多数孩子内心中的“孤独”——他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听不到、感知不到的世界实相,但这些很不正常的幻视、幻听、幻觉,被家长、医生、教师、同学、社会所质疑甚至打压。

有些孩子最终选择了永久的沉默;有些则因此被矫正,失去了感知能力,成为了普通人;有些被持续地治疗指导,符合了大众的预期;极个别的能坚持下来,达成了斐然的成就,把人类文明带到一个新高度上。而这极大地考验了家长在儿童成长期时自我认知水平的层次。所以说,妈妈的意识认知层级决定了往后三代的最高人生成就。

所以大人物或拥有神秘超凡力量的人都呈现出家族性的氏族关系,倒不光是基因优异,更多的是家族内部的认知氛围远较社会上的底层认知形态要高出许多。

其实文化也是分层次的:帝王之术在用人与调度,为我所用而幕后运筹帷幄;臣相之术在权谋平衡,扬抑左右间进退自如;百姓之术在活着,不被看见不异于常人就很幸福。

认知不同,家庭传承不同,就决定了龙鼠之别。抑制哪些发展、褒扬哪些表现、接触哪些认知决定了自己孩子未来所是的底蕴。当今父母大多关注怎么让孩子人前显贵、累积证书与积累应聘资质,很少有谁真的理解人生一世到底来干什么、当在意什么。自己活得糊涂,也无法接受孩子有所不同。

在这电影中有两个主角:大象和无名氏,分别隐喻了观察者和聆听者两类先知。

两者都富有极大的普世爱心和慈悲心,同时抱有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可能”,去关注超出现实的、匪夷所思的异维度界面,并从中理解到套叠空间体系里不同生存状态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关联。两者都甘愿冒天下大不韪而坚守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因为一己的信念之力唤醒民众的良知,打通了彼此相互觉知与认同的疆界。

一个原始未开蒙的丛林文明挽救了一个高度现代文明发达的人类世界,这又一次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那种人类文明的莫名优越感。这优越感源自无知的自傲,其实我们也只不过是洪荒宇宙中微尘上的无名之辈,随便什么大环境下的我们无法感知与理解的变化,都可以毫无预兆地抹杀我们整个文明的存在,甚至无处可逃。

对于无名氏,大象就是神;对于大象来说,尘埃里的世界可以是可有可无的偶然所得。因为霍顿的观察与在意,这个小小的世界成为了它在意的核心;小小世界中的人们和霍顿并不知道,在自己的觉知之外、在其它粉尘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世界,在这一刻兴起与覆灭。

一次关注与聆听,一场挽救与坚守,当观众被搞笑的动作、紧张的情节、多变的故事所吸引时,你可曾想过,这故事背后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是对生命的思考、是对文明存续脆弱的担忧、是对特异少年不被理解认同的体谅、还是在启发我们去理解与认同多维多位面空间体系的套叠关系?

我想很多人可以明显地发现,近年来海内外的影视作品里都在关注非线性时间(穿越剧)、多重平行空间、套叠时空体系等二维非线性非因果论的意识认知。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与认知转变前的文化铺衬:接纳多样性、接纳与近代科学体系全然不同的实相、接纳与宗教认知不同的信念,这是在为我们与我们的下一代人接触更广泛的真实做出的必要心理准备。

当地心说、地平论被推翻时,意识理论的先驱被宗教烧死,在物理层面上灭绝一个新时代的萌发。但谁又能真的挡住时代的变革呢?先知先觉者成为弄潮儿,成为新世纪的焦点;而那些守旧并捍卫成见的人,则竭力地渴望延续自己的权威感和既得利益。冲突或许不会再用烈火或宗教、战争来解决,今后的意识形态战场更多是在传媒里、在文化关注的焦点上展开。

人类文明的最终走向是多样性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存在并且都是真实。每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与自己的孩子投票。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只憨萌的大象,生活在被圈养的泥沼地里,美其名曰花园Horton。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热情、迷人、浪漫、开放、大方、多才的一面,只是展现的程度不同。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曾经隐约听闻感受过来自某一莫名内在的呼唤,只是有些人选择了回应与坚守并获得了反馈;有些人则一笑了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人拿起过又放弃了,因为被其它人嘲讽为疯子;有些人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被妈妈送去吃药、电疗给“治愈”了。

这部动画在简单的情节里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无奈与感触,也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渴望与呐喊。看似简单却很不简单地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共鸣:我不是怪胎,真的有你们不为所知的真实。而那份守护却如此地艰难,难在不被无知所理解,难在有异于当下的主流权威,难在当权者极力地渴望维持现有的“无邪”。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