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第三、四内在感知

前情摘要:

自由意志当然确实在运作,但你们必须记住,虽然它的确可以运作,但你们层面上的人格,在选择上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选项中做选择。在你的习气之外,你无法条件反射般地做出下意识的选择;而在你认知范围之外的可能性,即使它很明显,你也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他们只能选择在自己的伪装模式架构内运作。因此,自由选择并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广泛的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可能性当然不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虽然理论上,任何人格都可以选择四处游走,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特殊构成,这对大多数人格来说,其实没有实际的意义。你无法持续高速地奔跑、肆意地深潜或自由地翱翔——你决定扮演一个“人”,那就要接纳自身的种种。

人生中充满了机遇与选择,但那都是给准备好了的人呈现的礼物。现在很多人渴望通过捷径来实现种种自由:早年间是求神拜佛,渴望把你送来“受苦”上学的“大家长”能帮着你作弊、逃学,甚至休学;近些年来随着曲解吸引力法则,人们倒不外求了,只是每天念叨“我想变成富翁,迎娶白富美,走路捡金砖……”殊不知,德不配位祸丛生。

作为高维资讯的传递管道,有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思想的预判或成见而无意识地扭曲信息。这样的扭曲往往发生在传递的开始与快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头脑逻辑会输送杂念、混淆知见。

在传递高维信息的时候,不要品味意思、矫正用词、关注文学之美——任何头脑逻辑的启动都会让信息走样。在开始传递之前不要去看各种信息,那样会残留一部分余韵,感染信息的清澈程度。不要在嘈杂的或断续的工作状态中去传递高维信息,频繁的意识层面切换会让信息严重失真。

说了这么多,不要吓到你——过于谨慎你也无法利用直觉说出潜意识中的灵感。当然过于酣畅又会让你分不清小我的嘚吧和高我的嘱托。

虽然内在自我通过内在感知可以觉知到外在自我利用自由意志所将做出的任何选择,但角色我有能力全然架空内在我,让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所谓的自己在那里张狂造作。角色我自由地做出的任何选择或决定,内在我不会影响你的选择。对于一个没有意识觉醒的人来说,内在我与你可能做出的任何选择完全无关。它觉知这些选择带来的未来,仅仅是因为,伪装的未来对它来说,不存在。

不要总是责问苍天为什么,许多限制是由他们自己的存有出于业的理由而设定在人格上的。你来就是为了体验、经历与觉知这些差异性的。就好像你选择走进川菜馆子,然后在餐厅里因为辣而骂街;你去吃西餐,却埋怨牛排还有血丝,并且不是你熟悉的酸甜口。很多人一生都用来打坐、凝聚能量,却不知道人生是用来经历的;如果凝聚生命力,不如在灵界别下来好了。在哪里就干哪里的事,烧水的时候想砍柴,砍柴的时候想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烧水,好像很前瞻,其实脑子里总是一锅浆糊,片刻不得轻安智慧。

总觉得高我的安排都是狗屁,非要事事自己做主去抉择谋划,然后又抱怨天不遂人愿、世事无常,白忙活;灵感来了,自己不肯动,总觉得时机不够成熟、有风险;海啸将至,大退潮时却第一个冲入沙滩捡贝壳、捞螃蟹。

若使用外在自我本位的理智判断,就无法有效地运用全知全觉的内在才能。不要试图在课程期间同时使用两种能力。我不认同“让人格习惯于完全丢掉他的伪装模式是有益的”。辨识出伪装模式只是伪装,是有必要的;但在你们的层面上,它仍然必须被操控。而操控的效率也是极其必要的。来自于伪装模式的暂时且表面的自由感,往往会使主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种虚假的自由感,这造成本该维持住的自我约束的欠缺。

我们生活在这山水之中,过于当真就无法品味其经历的启迪,过于不当真就无法触发这些有待领悟的经历。知道了山水为幻,还能游历在这山水之间,才是一个当有的意识成熟状态。

第37节 第三、四内在感知

1964年 3月23日 晚上9点 星期一 按指示

[今天下午,约翰-布拉德利,他是我们第26节课的见证人,他顺道进来,问是否能当今晚课上的见证人。他还想借用我的工作室一小时,来为他的医疗展示制作一张图表。他认为他在工作室工作时,可能会错过课的开始,但这不拘礼节的想法似乎不错。当我下班后去接珍时,她同意了。

为了进一步放松,珍一直在画自己的画,直到晚上8:30。约翰在8点35分带着他的东西和一瓶酒来了。在经历了上一节课明显的曲解后,珍决定不管有没有证人,她都必须放松,直到上课时间快到时,收音机仍在播放着,我们和猫咪威利玩耍,并和约翰互相说笑。

到了8:50,珍的手又冷又湿,我看得出她很紧张。但她说她感觉比平时好,有证人在场也是如此。她很满意,认为这个方法蛮好的。

上课时间到了,约翰还在我的工作室忙着。但从客厅到工作室的门是开着的,所以他可以听得很清楚。晚上9点,珍即刻站起身来,开始传述,声音相当坚定、清晰,比平时的声音有力些。]

-晚上好,三颗桃子。

(”晚安,赛斯”)。

-我想多说一些关于第三种内在感知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内在感知,感知到剧本矩阵的存在,了知到我们只是它“章节”中的过客,但同时又在意识觉醒后成为它的改编者和塑造者。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只是光影下各个层面中的幻觉,一切都是万有意识的一梦韶华。

-在你的钟表时间里,你很难一开始就设想一个庞大的概念。你被迫使用一个个串联起来的文字符号来思考,因此你被连续性的伪装所禁锢。通常,你们很难摆脱时间的束缚,因此你们也被过去、现在和未来所禁锢,它们似乎是永远无法攀登的墙桓。由于这些原因,你们不仅难以构思一个大的概念,而且似乎也不可能将这样的概念传达给你们。

由于你们自己建造了一堵墙的障碍,你们坚持一种连续性和貌似因果的关系。我所指的这些概念,超越了你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自我意识的成长遵循这从简入繁的过程:认知能力从零维的点进化到一维的线,又从一维的线性思维拓展到本位面的二维认知,进而有能力窥探矩阵中的三维多层面多意识频率的多元实相平行体系。

一维线性意识的主要标志物就是因果论。因果论的意识进入幼稚园小班后,在单一线性时间内形成认知经验;到了幼稚园中班就可以理解到线性时间是非匀速的,是由点与点、帧与帧构成的,而点与帧都是可以被暂停、慢放、快进的;而幼稚园大班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心理时间的非顺序性体验与倒带或跃迁等时空穿梭的能力。

一个以因果论、线性有序单向时间为基础的文明,是幼稚和浅薄的,而这个发展方向也是没有出路的。在这个阶段里形成的宗教多数是依据因果论而形成的善恶奖罚类意识认知体系,把灵体经历人生的目的当成结果去看待,根本就不知道出生前人生规划的细节与实情,离真相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毫不沾边。一个文明质变进阶是从破除因果思维链、或者说逻辑思维链开始的。

什么是逻辑思维?人的大脑中利用思维结构把已知点串联起来。这些框架能够把不同范畴、概念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的目的。然后有序地表达出来。

无疑,逻辑思维要明显高于“点状”的零维思维。但其弊端就是它依赖头脑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必须把点串成串,依次因果递进推理,形成彼此支撑的逻辑依靠。其优势是严谨的逻辑性和看似科学的可重复性,缺点是死死地捍卫可观测实相,仅能在已知的范畴内打转,对同时性的多元非伪装层的真实予以排斥。

逻辑是1+1+1=3,非逻辑是1 + 1 + 1 = X,已知 1+1不等于2。比如一升纯净水加一升纯酒精,再加上也是一升、但体积、容积、质地、重量都在快速改变的外星测不准物质,问总共得到几升液体?

你此时可以看到,我们的科学是建立在数学上的,而数学是建立在逻辑上的,而本宇宙中100%的东西是测不准或96%是无法测的,结果就是概率学将替代逻辑,成为文明的下一个思维核心。当我们走出被保护的幼稚园时,才会发现这个宇宙的主旋律是无常的混沌。

一个高中毕业生和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差距就是前者说“我知道”,而后者说“我不知道”;前者说:“这是伪科学”,而后者说:“无法证明的都比已经证明了的要更科学,不能证伪的一定不科学”。于是我们的科学被局限在了4%可观测伪装层中无法自拔。如果一个科学以毁灭自己的研发者为发展目的,你觉得它科学吗?而我们就在奋勇前行。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突破非线性思维的这一屏障——我们的科学家们与我们的高等学府,哪个在修习心理时间?我们已知万物都是频率、粒子都是能量波弦,但我们迟迟地没能跨出第二步——系统地进入心理时间,打破统治逻辑科学的物理时间。

近几年很多人在吵吵着地球升维、意识扬升、四维升五维,呵呵了,你连维度是什么都没有搞清呢,连一维都没毕业呢,就升维五维,先打破你的线性思维再说升维。别说长宽高加时间的四维论,这四个向量都是伪装层的产物,没一个能拿出来说事儿的。

人类需要的是从娃娃抓起,恢复天性,拓展心理时间的运用技巧和纯熟度,继而进入到同时性的三维意识矩阵中,在时间的长河中,在各个意识频率层面中,可以任意穿游。完成“时”的跃迁后才有可能达成“空”的跃迁,才能在宇宙中不用消耗能源和时间即抵达每一个角落。

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在二十年后和机器人相互抢饭碗,让他从小学会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利用心理时间和内在觉知力去生活和工作。内在创造力是今后半个世纪的财富密码。你学二十年拿到博士学位,你的知识储备、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知识迭代学习能力、可持续工作时长也比不过一个刚出厂五分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现在,约翰已经在工作室里完成了他的图表。当珍继续在房间里踱步,用她那清晰有力的声音传述时,约翰进来了,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点了一支烟。我指了指我摆放的笔记本和笔,如果他想自己做笔记。但约翰摇了摇头,在沙发上坐了下来。珍继续说着,没有中断。]

-当你们且唯有当你们熟练了第三种内在感知的运用时,那么,只有到那时,你才能够接收到这样的概念。当认知能力多少是自发的时候,你们才能够体会概念本身的真正意涵。

-当认知是自发的或近乎自发的时候,那么观念就有了自由。你受制于你的因果理论。你相信你的时间观念,并依赖它们,以至于在这个阶段,你不可能设想出一个与空间或时间无关的概念。

请注意,在这里反复地强调“自发的”,这是一种内心涌现出来的、非理性、非逻辑的灵感——就该这样做,就是这样的;然后你要能信赖这样的灵觉感动,并勇于跟随它的指引做出实际行动来,显化出它渴望呈现给你看的东西或经历。这种莫名的甚至近乎荒谬的冲动往往是打破故有习气惯性,让你走出现有舒适区,甚至明显有风险和会赔本的行为。

这样不理性的冲动,被一般人说成没脑子、魔怔了、疯了,犹如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的诺亚一家造大木头船、广播电台的美差不去、自己在家担心经济拮据的珍一样。逻辑可以保护我们在我们可理解的范围内获取利益最大化,而规避“风险”。但这正是我们一次次必须反复投胎的真实原因——因为始终没能突破自己的故有格局。

这世界可别想成这小小的地球与星系。广阔无垠的世界不是在海平面之后,而是当你闭上眼睛开启了心门后所能见识到的浩瀚。真正的名胜从来都不是那人山人海、旅游团、网红打卡的山川湖泊、建筑奇巧。真正的游历根本用不着走出自己的房间,甚至不用踏下修行的蒲团。可别误会成宅在家里刷手机短视频、每天点盒饭外卖啊!废宅的躺平生活与内在意识觉醒没半毛钱关系。

-打个比方,你生活在一个自己建构的盒子里,有某些自我建构的感官,使你能够感知你自己创造的盒子世界。任何真正的概念都是起源于你的盒子之外,并在盒子外继续延展。

[在本节课中,珍以非常强调的语气说着。我在她似乎特别注意的几个词句下划了底线。赛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开始这节课,好像他这次要专心致志,并全力以赴。]

-概念仍会过筛而经过你的盒子。然而,用你的伪装感官,你只感知到恰好落在你的盒子内的那部分概念,即使这样,你也还是用你的外在感官来接收和诠释这样的概念,因此把它扭曲得面目全非。

有一个新的游戏叫“双人成行(It takes two)”老少皆宜,但需要两人同时游戏、相互配合。如果你无法理解什么叫做伪装、角色我、盒子里的世界、伪装感官,我建议你玩一次,经历一次。我知道很多人很少玩电子游戏,觉得那是小孩子的东西,但有的时候你需要经历一些非本层面的东西,来理解伪装实相与角色的运作机理。

除非你用我已经和将要设定的方式运用内在感知,否则,你将永远只会收到任何真实概念的微光一现,无论这概念是多么简单

第三种内在感知,如我告诉过你的,将使你们在某种程度上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构中解脱出来,并将在理论上允许瞬间的认知。就实际的实践而言,你们永远不会达到这样的瞬间认知,但你们将能够偶尔抛开时间的界限,你们至少可以瞥见我所说的实相和概念。

修行是有严谨的必要的进阶阶梯的,这种脚踏实地的自我建设,让自我的觉知力和解读能力可以不会因角色的头脑我和载具我的信息干扰而形成扭曲。载具我带来欲望,而角色我多伴随得失心的恐惧。

首先,你要能感受到内在自我的存在、震颤、解离,然后了知、接触、认知到整个层面都是由矩阵像素构建出的能量频率伪装显影。这是第一步,感知到万物皆是由意识能量频率构筑而成的,彼此间是可相互感通交流的。包括这个所谓的载具我,也是被生成的。无我无相又能识我知意,第一步就达成了。

第二步,利用解离出来的这个内在我,摆脱物理钟表时间的伪装,慢慢熟练进出心理时间,一秒万年,万年一秒。利用心理时间可以进行意识频率的调频,在本层面上与不同意识频率的一切沟通,在不同频率层面上与一切万有沟通,这时你就有资格步入意识的矩阵体系内,看到与觉知到代码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你眼前的一切“相”不过是能量流纵横交错编织出来为外在感官提供感知的伪装而已。心理时间是用来意识调频的。不能意识调频,你无法真正和不同意识频率中的万有万存形成感知和交流。

第三步,如果你可以做到利用解离出的意识我自由地进出心理时间后,当你的意识进入更高意识频率的维度中时,回头看角色我所处的物理时间长河,就好像是在看录制好的电视连续剧。从地球尚未诞生到整个星球飞灰湮灭,不过是历史纪录片而已。不过这与我们熟悉的纪录片又不同,因为它是鲜活的,它有一条主线剧情贯穿始末,但一切所谓的真实,都可以被无数次地改写与戏说。被改写的部分成为平行实相,被加入到矩阵中保存下来,成为可供其它玩家选择体验的分支。没有哪一版比哪一版更真实或虚假,都是意识体们创造出来的体验痕迹,而且这样的创造从未停止过,所以历史并非刻板的固化,未来也并非抛物线上的必然,就连当下也有着万千平行的其它真实。就好像不断扭曲蠕动的蚯蚓,从头到尾,摇摆着伸缩着,甚至断成几节,每个又各自发展出平行的真实,各自有头有尾。

不管我们的自我意识在本层面中发展到多高,我们都还是本层面时间的囚徒。因为有着信息下载的延迟和线性的信息解压过程,导致觉知到某一信息的过程,必须要经历物理时间,而内在预览并转述出内在信息也需要线性时间的参与。

-由于有点生疏,恐怕我是一个糟糕的主人,不太在意细节,或者至少是你们的细节。尽管如此,我要向菲利普道声晚安,我知道他在这里。[在第26节课上,大家应该还记得,根据赛斯的说法,菲利普是约翰-布拉德利存有的名字。]

约翰·布拉德利就是那个在第21节课程中的药品推销员,灵魂名“菲利普”。人格有名字,存有是没有名字的。人格的名字来源于它使用过的角色——哪个角色最让它欣赏、认同、最接近它渴望日后成为的样子,它就会使用那个名字。这名字有点儿像座右铭一般,时刻提醒着自己努力进取的方向。

-很抱歉,我不能给他一个复习。然而,过去的几节课,因为我在处理心绪不宁的鲁伯的自我,我其实保留了很多资料(*待日后时机成熟再发)。我相信我们已经控制住了这类事情。鲁伯,当你站在跳水板上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跳下去。我希望这种来回摇摆,我该跳,还是不跳的犹豫不决,已经结束了。他跳进水里了,可以这么说,—但是他在跳,别人没有。元素不同,仅此而已。

许多人在修习的早期会持续地自我怀疑:我这感知是否真实、是否中正?这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遐想,还是真实的灵感侧漏?我解读的是否正确?我传递的是否严谨?等等不一。这样的摇摆与自我质疑是很正常的心理迷茫期,但不要因此而退缩。没有谁在学骑自行车时不摔跟头的,但因为漏洞百出摇摆不定就退缩放弃了,那你永远也无法达到双手离把的自由骑行。不要怕做错,也不要畏惧被别人说三道四,哪怕自己是根器很钝的,勤能补拙,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别怕自己成为一个笑话,谁笑到最后还说不准呢!

-概念无法被框住。我们所关切的实相,流经你们的伪装世界,形成你们打造结构的材料,渗透在你们世界中的每一个原子和分子中,但它并不源自你们的世界。也就是说,它不是起源于你们的伪装世界。

它的确源自于你的世界的内在自己,但却不属于你们的世界。内在自觉的自我,正如我所说—这段是用来启发菲利普的—内在自觉的自我,可以被比喻成另一张脸,向外看着不同的世界。然而它是你的世界中的驱动人格和力量,而你在构筑你的伪装模式时使用它的能量。

这个内在自我很了解外在的自我。外在自我只是内在自我的一个伪造形像。外在自我通常不知道,你目前可能认为是内在自我的思想或通讯;但是内在自我知道你所走的每一步,你所呼吸的每一粒空气,你所做的每一个梦;内在自我是你自己人格的源泉,它是存有的代表,也是存有的一部份。

我们的伪装世界是起源于我们所谓的内在世界;我们所关切的实相,源自内在世界的投影。内在世界的轮廓打造了我们外在世界的结构,内在的景象透过每一个显像微粒像素点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些相非源自我们的世界,而是内在世界的全息映射。

角色我的确源自于内在自己,但却不属于我们的这个世界。内在自觉的自我可以被比喻成另一张脸,在透过角色我向外看着不同的世界。然而外在世界中驱动人格的力量源自内我,它定义出了角色在伪装模式时可使用的能量与属性技能。

这个内在自我很了解外在的自我。外在自我只是内在自我的一个伪造形像。外在自我通常不知道内在自我的思想或通讯手段;但是内在自我知道角色我所要经历的每一步、你所呼吸的每一粒空气、你所做的每一个梦。内在自我是你自己人格的源泉,它是存有的代表,也是存有的一部份。这内与外的认知,被称为颠倒执着梦想。

-我现在建议短暂休(break)息一下,虽然我希望你们还没到崩溃的地步(breaking point)。


[9:30。珍解离如常。她说,有见证人在场,显然没有任何区别。约翰当然对大部分资料都不熟悉。珍和我都试着很快地给他补充一些内在感知的资料,但惊讶的是,我们竟然难以解释。我们的智力显得并不敏鋭。约翰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然而,正如珍所观察到的那样,有时在这种情况下,从赛斯那里传来的资料是非常棒的。珍用同样有力的声音开始传述,步调适中,眼睛漆黑如常。9:35继续。]

-我很高兴今晚不是测试之夜。我该给你们奖励的小金星吗?不管怎么说,起码你们还记得一些。但我们关注的不是记住这些资料。内在感知,这应该对菲利普有帮助,内在感知处理对实相的直接感知,对内在实相的直接感知。

外在感官并不涉及对实相的直接感知。外在感官本身是伪装模式,是必要且必不可少的身体伪装的一部分。它们,指外在感官,是伪装模式的感知器。它们在你们的阶层发展起来,是为了应对你们的世界。在你们的世界之外,它们是无用的。单就让你们感知内在实相而言,它们本身是无用的。这不是它们的功能。

很多灵性的初学者,非常渴望亲耳听到圣灵的声音、亲眼看到异维度的景象,这样的期许是很不现实的——我们之所以能听见、看见并非是这伪装载具头上五官的作用,而是因那个在幕后负责投射的内在我。虽然我们层面上被系统定义为仿佛必须通过外在五官来觉受这个伪装的世界,但这只是一种设定而已,与真相没有什么关系。看见或听到其实都发生在意识觉知层上,就好像截肢后没有腿的人感觉脚趾痒痒,新冠后味觉异常的人总觉得舌头上有块盐或巧克力,可以持续地闻到臭味或烧焦的味道,虽然其实什么都没有。你看见的、觉知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其实都是信号,而信号是可以被生成、模拟的。

一切都只发生在你的觉知层,既不在外在世界,也不在内在世界。虽然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投射,而内在世界却又是自我意识通过内在感官生成的投影。外在感官无法看到或听到、觉知到真实的真相,更不可能通过伪装层的机器找到或探测到内在的真实。

就好像电子游戏里的角色,想在游戏里搜集各种装备,搞出个“高科技”机器,然后探测出那生成自己的玩家世界与玩家本尊,这毫无可能。因为压根儿不在一个位面层级中。通过我们可笑的科学想要了知到背后的实相就是痴人说梦。所以一旦事件涉及到真实,那都属于伪科学的范畴。

-内在感知属于你,它们是自发性内在实相宇宙里的居民。无论你可能居住在什么特定的伪装层面上,它们,指内在感知,都是你的。只有通过运用内在感知,你才能在你的层面上感知内在实相,它是内在实相的一部分。

我之前提过,你们科学家的奇特难题,他们用工具和仪器,试图将实相减缩成他们的条件形式。在你们的层面上制造的任何仪器,都像你们的外在感官一样,是为了观察和理解伪装模式而建构的。科学家们的仪器和外在感官本身都是伪装模式,无法,也永远不会用来剖析他们自己。

-内在感知的观念和对它的运用,可以形成一道理解的光束,划过伪装模式,借着这个,你会收到一束弱得可怜的光芒;但即便如此,那也是极其重要的。

当你在冥想的时候,闭合的眼睛却看见了一个光斑,光斑会慢慢地变得清晰、明亮、稳定,慢慢地扩大,直到占据你全部的视野,光中又有旋彩,带有各种几何的画面,这是你登录意识万维网的开机画面。

下图是我能找到最近似于那观感的内在视觉图像。当然一切都是动图,从闭眼后的混沌黑暗,到光凝聚成光旋,然后意识从载具中解离出去,进入内在世界,开始使用心理时间。

使用心理时间时需要注意,对于物理时间来说,心理时间的长度是不对等的——你可能利用其它角色在其它层面过完一生,回来后桌上的茶还没凉;也可能你在那边与某智者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一个话题,这边已经过了半个多月。家人把你送到医院插满了各种管子,就差火化出殡了。还有很多人的家人很无知,为了吃饭、看孩子、干家务,或者纯粹就是想打断你“发神经”,找借口来骚扰修行者的出神,最后导致意识被强行快速地抽回,但回归得并不完全,临床上成为疯子或傻子。粗暴地打断修行者的冥想比叫醒梦游者的后果还要严重,尤其是在深度出神状态时。

[现在珍的声音变得有力了些。]

-这些前期的闲聊恐怕都是必要的。当你还在和文字打交道的时候,我必须用文字工作,一前一后地串起来。太不幸了。

事实仍然是,内在的感官能够让你感知内在的实相。你可以使用它们;此处供菲利普参考,内在感知的证据是即刻,生动,直接的—菲利普,比你对,比如说,红色,的伪装经验要生动得多。每个人看到的红色都不同。没有绝对客观的红色只有接近红色的概念。

文字的表达力、精准度、逻辑展开速度,都受到严重的制约,一个十秒钟的小视频或许用一万字都无法精准地传递其多媒体的意境;并且解读的过程中就已经被自我的想象力限制,又被已知的经验扭曲。

对于多数男人来说,那美艳的红嘴唇就是表述的极限了,但品红、藏红、桃红、粉红、血红……等等,细分加上渐变,各有不同;也在传递全然不同的女性思想考量,被表达着欲望、青春、成熟、庄雅、妖艳、魅惑、冷艳……

-你连用外在感官感知伪装实相都不靠谱。属于内在感知的心灵感应,一直被使用着。没有它,你们的语言将毫无意义。菲利普,内在感知能瞬间经验直接的资讯。桌子,我怕这多少有点复习的味道,约瑟,你知道桌子不是固体。你们的科学家们知道这一点。你们的外在感官把它们体验为固体时,是在欺骗。你们知道这一点。内在感知并未如此受骗,也从未受骗过。内在感知直接经验你们那由物质所构成的实相。

作为玩家的内在自我,知道这地面、桌子、台球的球、球杆、场馆,没一样是真实的。但如果你想玩这个游戏,你就要让自己认同这游戏内的物理设定和物理质感,这时你才能和其它玩家在一个共同的虚拟平台上远距离构成跨空间互动交流。在现实里可能你打台球的水平就很糟,连走线、反弹、力度都掌握不好,这些不能把握的精准也同样被表现在游戏里。在游戏里,你练习的是一种思路、一种见识、一种低成本快速的反复试错。这种对台球运动轨迹的经验,被带入意识,成为经验,在实操时起到作用。

[再次地,传述这整个资料时,珍是以坚定且强调的语气说着。]

-我探讨第三种内在感知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是有原因的,这将作为谈论第四种内在感知的前言介绍。要透过鲁伯的潜意识说出来,应该是个相当大的技巧,我被这震吓到了。

第四种内在感知是概念性感知。现在,你用思想来思考一个概念,那这个概念,你只能用智性的角度来理解。然而,第四种内在感知涉及到的是直接认知,只是现在这个概念,是远远超过了你所说的智性方面的认知;它涉及到全然地体验一个概念,到完全成为一个概念的程度。

第三种内在感知:感知到剧本矩阵的存在,了知到我们只是它“章节”中的过客,但同时又在意识觉醒后成为它的改编者和塑造者。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只是光影下各个层面中的幻觉,一切都是万有意识的一梦韶华。

第四种内在感知:感知到自我的心念所动,与这念念相扣间的逻辑关系是从哪一种理念认知里生成的,在观见五蕴皆空后,了了分明地理解到理念的出处是无明烦恼、宗教固着、科学迷信、人文塑形、利益追逐、政法观念还是利己私心,让自我内在意识从载具我、角色我中得以解离出来,持续地保持第三人称视角,看着这个角色在那里行着世间的造作。

抓住每一个起心动念,抓住每一个想法去放大它、觉察它,观它的本质与本真,在这观“念”的过程中,让你了知到这一“念”源自于哪一信念系统。你创造了你的人生实相,而这创造是依据这些信念而规划形成的基本人生蓝图。你因着你故有的观念在出生前规划了你的人生实相。

就好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般,人生也是意识我所思之造梦。内在自我心念中的无明被放大后,形成一念所迷,欲知究竟的心愿造就了这人生的体验。观信念系统就能了解与理解到“我创造了我的人生实相”。

而观“念”之起落,犹如电光火石间的冥想,需要内在意识在第三人称位上利用心理时间对能量躁动的觉知力,加上对矩阵剧本的了解程度。

第四种内在觉知的成功开启需要依托于第三种内在感知对矩阵中多维非线性时间框架的成功解离。如果你还是物理时间幻像伪装层的奴仆,那你就无法理解很多跨维度非线性的概念与观念是怎么运作与构成的。

-我已听到了异议的喊声。不,你并不是把你乐于自称的东西抛在身后。你只是把你之所是,转变成一个不同的模式。

概念有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和化学成分。在任何宇宙或任何层面上,任何东西都具有某种形式。你也许无法感知到这个形式,但它始终存在。因此,对一个概念的直接经验,涉及到从一个模式到另一个模式的转化。指挥这种转变的意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分子和离子转变为概念,从而被直接体验。

对于眼见为实的唯物论理念,我们在100年前已经可以超越它的束缚,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孩子还在学校里背诵一个世纪前已知的谬误。但唯物论、无神论作为一种科学教的宗教迷信还统治着东方大片的领域。96%的不可见、不可查、不可观的暗能量和暗物质是我们宇宙的核心主体,它们不是在某个遥远的外太空,而是就在你我之间,并时刻左右着我们生活中一切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伪科学”。

无神论是对的,反对迷信也是对的,但用实证科学来禁锢科学的认知领域就有问题了。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无法解释的如是,很多原因是我们不愿承认我们是活在一个幻相中的意识玩偶。为什么不愿承认呢?因为自大的心高傲地把我们从万物中早早地剥离了出来,成为了巅峰般的存在,渺视一切,破坏一切,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

我们命名为超自然的现象,往往却是最自然的东西,只是我们被数千年短暂的“稳定”环境蒙蔽了认知。电磁、分子或原子,一切我们所知的不过是本层面上显化出来的、在规则之力下的内在世界映射。当你把原子、电子、分子拆开后,会发现实无一物。

就好像你拿着高倍放大镜去看电视荧屏一样,你看到的是显像像素点。你知道那是晶体过电反应后呈现出的红黄绿三种电磁频率光,而光是什么?有频率的光子又是什么?发光的晶体颗粒是什么?一路分析下去,发现是能量在抖动中形成的一个涡流,仅此而已,实无一物。

-等你们稍微休息后,我会继续谈这个,再说一遍,保存好这些碎片(译注:赛斯又在针对休息-break玩双关语,碎片-pieces)。我们以后可能还需要它们。

[10点休息。珍解离如常。休息时,我试图向约翰解释一些关于我的感觉,我对赛斯所说的声音的感觉,当树倒下的时候等等。我请约翰看一下这部分的笔记,但他说,他觉得如果没有更多的背景知识,只会让人感到困惑。当珍开始传述时,她的声音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有力了,不过她还是带着强调的语气说着。10:10继续。]

-这是一个优雅的小讨论,我喜欢听。我建议只要有可能,菲利普就从头开始读资料。你们一直在接收来自内在感知的资料。它是通过潜意识筛选出来的,当你第一次直接或者几乎是直接接收它时,它可能很可怕,仅仅是因为不熟悉,也因为那不寻常的生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内在感知呈现出自己的证据的原因。

现在回到内在概念的感官上。你无法真正理解或领悟任何其他事物,除非你能成为那个事物。这是确定的。否则,你只能得到对那事物的一种近似和扭曲的认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键盘侠横飞的今日,捕风捉影地站在自以为是的制高点上评说着种种“应该”。在断章取义与窥豹一斑下,大放厥词地吸引流量而获利。谁还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炒作与跟随热度成为大众媒体的生存之道。而吃瓜民众人云亦云地随波助澜,成为是非的消遣者。很少再有人能剥丝抽茧地去思考每一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与幕后推手的博弈。“没听说过”、“怎么能这样”、“如果是我”,这样的话语暴露出浅显的认知。

第四种内在感知涉及到观。观有内观、外观、纵横观、通透观、换位观。

✦是内观主要针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所思所行,自己的真实意是什么。很多人连自己都搞不懂,就更别说能理解、谅解他人了。有话说:推己乃知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基础是能先了然自己的内心,然后将心比心地行为。不过这只是第一步,最初始的一步。

✦你的渴望与喜爱、需求与畏惧,不一定适合其它人。有一种爱叫做“姥姥觉得我冷”——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是匮乏相互理解的能力,不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所以尊重他人的观点、观念、需求、渴望,给予他人他需要的帮助才是一个有效的关怀。这需要有外观的能力。外观的能力还包括:理解他人为什么那么做;出于怎样的动机或迫不得已;因为哪些信念或内在坑洞的亏蚀。谅解是我主动放过我们的不同,求同存异;理解是我了解你的不易,然后设身处地地从你的角度思考与觉知。

✦纵横观已经脱离了本层面的各种认知,而可以看到内在习气与业力、累世的亏缺和失衡,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现在的所是、所为、所行。当今心理学治疗上的治疗重点已经从半个世纪前的幼年期记忆干预,延展到了胎儿期甚至入世前,帮助患者理解自身问题形成的原理,而谅解自己过去的行为,理解自己父母在自己童年时演给自己感受的剧目。当自责感与愤恨心都放下后,才能理解人生的真实意。

✦早期,心理干预叫做“祝由”,祝祷是假托神鬼之名说出种种怪病的因由,然后把责任推卸给神鬼,帮助患者释放出内在被理解的需求,让患者可以从心理层面上真正地放过自己,也谅解家人。

² 通透观就是利用到第三内在感知,把刚才说到的时间线同时置放在面前,来龙去脉一目了然,教学大纲、重点、考点、难点,都罗列出来,理解种种遭遇背后都蕴藏着哪些初心与无明,从而抓大放小,从容面对。

✦换位观是本层面中最深入的一种觉知力,就是把自己的意识置换入他人、它物、动物、植物、微生物、风云火水等物相中,用指定角色去感知、观觉它的所知所见、所喜所恶,真正地透过同理心去达成仁的境界。仁者就是可以二人一心的换位思维,能仁才能谋下德、窥上德。

-你外在自我的建构是为了让你能够应对伪装世界。它是必要的。它必然也缩窄了你的注意范围和理解程度。在你存在的期间,你被外在自我所关注,你被卡在,被安置在以你为中心的物质宇宙中。它管理着你对伪装材料的操作。

每个有灵魂的人其所处的世界,其实只有自己是“真实”的。其它“人”、甚至整个显像出来的星球宇宙、时代背景,都是背景的伪装。你就是你这个宇宙中的唯一核心,一切以你为中心展开。

如果你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请想想角色扮演类游戏的画面:游戏中世界与世界中的人物们在不断地切换着,而你始终是整个世界展开的唯一持续核心。如果你的角色“死”了,世界也就停止了下来;你退出了游戏,世界也就随即消失了。你一遍遍地走过相同的路、与相同的人物进行着相同的对话、在相同的位置遭遇相同的事情。在你关注那游戏的期间,你关注游戏角色的经历,自我所关注的伪装让你感觉置身其中,有了拯救村民、挽救世界、自我成长、搜集金币、维护名誉的种种欲望。

或许你会想:那是游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两码事。珍与罗反反复复地读档、重来、再生,在1920年到2000年间,反复地探索了不下二十遍,那当他俩在这少说二十多遍的重复过程里时,你在哪儿?你的父母在哪里?你真觉得他俩重复一遍自己的人生,你一家老小就陪跑一次吗?他俩的一家老小、所有朋友就都重生陪跑一次吗?

-除非你自己甘冒风险,否则你无法完全取代它。然而你可以学会糊弄它。你可以学会时不时地停止聚焦,让内在的感官透过自我的眼睛看出去。

-而你往往错过了重点,糊弄外在自我的这种诡计,实际上是让外在自我受益,给它带来了用其他方式无法得到的知识。

透过解离的方式,我们仿佛一时脱离了对外在世界真实性的认同,但这绝对不是一种会带来危害的经验——你在两层世界间游走与相互观察的经历,让你可以有机会在“镜子”里展开自我审视,从而看到自己不曾与不能觉知到的自身偏差。

-菲利普,之前提到过催眠。在你们层面或其他层面上的存在,都只是一种自我催眠。就比喻来说,这个比喻就近乎完美。你的存在,以及我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在任何特定层次上,都是由内在自己对特定宇宙的全然专注或聚焦所预先决定的。而你们的伪装模式,可以最恰当地被比作催眠师在他的对象上所创造的幻觉效果。

我们的内在意识把意识焦点投入到某一历史故事的特定人物角色的身上,跟随它的成长而去领悟它人生经历中所历经的启迪;并且通过自己的干预,让这个故事发生各种可能性架构内允许的变革;通过观察这些变革诱发的涟漪,来品悟各种由自我思想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带来哪些感受。

在这里内在我并不好奇结局如何,因为对于内在我,起心动念间结局已经被觉知到了,所以说菩萨畏因。

既然都知道结果了,那为什么还要展开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体验过程中的概率抉择与觉悟。在开始前你知道会有27种结果,但具体到哪种结果会最终呈现,你也很好奇,你觉得你能拿到那个“最优解”,可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溜溜,进入闭卷考试的你,在人生中凭借自己真实的智慧,不再有同时性加持后,还能每每都做出英明神武的抉择吗?

旁观者清,看别人的时候都明白着呢,到了自己设身处地就满不是那回事了。这就是经历的意义,往往你知道结局就在那里,但就是达不成,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达成。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幻觉效果是在那特定层面上的实际构造,且涉及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幻觉看起来多少是一致的,那是因为在那个特定层面上的每个人,都受到了自我催眠的影响,而且因为他们已经构建了幻觉感官,亦即外在感官,以便感知他们所创造的幻觉世界。

赛斯说我们的世界不过是伪装的幻境,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颠倒幻梦中,那为什么我们所见都一样呢?原因很简单,所有同意加入这个游戏、进入这个层面的玩家都共同地面对着一个相同的伪装、一个同样的时代背景故事。所有玩家共同形成了一个集体意识,在这个集体意识中大家共享被大家共同承认的规则。

每一个玩家进入游戏,面对的都是相同的景象,连一根草都不带走样的,那集体实相就是真实了吗?我可以碰触到、闻到、品尝到、感受到,就是真实吗?不到三十年,元宇宙里的多数物品都可以做到这些。如果你的孩子从出生就带上VR设备,他不会知道还有一个世界就在他外面。

有一个洞穴,只有一条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只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囚徒看见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投影,便错将这些火炬的投影(皮影戏)当作真实的世界。

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了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发现了真相:

原来他以前见到的全是假象,山洞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他再也不愿过那种黑暗的生活,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穴中,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把眼睛烤坏了,不能像以前那样辨识墙上的影像了。而且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熟悉的洞穴,就把这位试图说服大家离开的囚徒给杀了。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这并不是要以任何方式否定特定幻觉宇宙的重要性或价值。它有明确的目的。但这个比喻是成立的,而且比你想象的更合理。全然的专注和聚焦就是你的答案。当这个聚焦完成后,当主体告诉自己“现在,我将来到那里,现在,我已解决了我设定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发生的,就是自己从这个层面撤离。这个建构消失了,遗留下构成这特定宇宙的材料。

意识体带着自己的剧本进入这个充满素材的摄影棚,然后演绎、经历、品悟、领悟到自己渴望理解的知见。当剧组撤离后,整个幻觉宇宙陷入混沌,就好像失去信号的电视剧,满是“雪花”噪点,直到下一组节目被意识带入其中。显性系统又一次被激活,呈现截然不同或全然相同或类似的“相”与角色来展开故事情节。

就好像一堆乐高积木块,可以构建出各种不同的东西。孩子们随意搭建,然后彼此展开故事,玩了一下午后,各自回家。这些被拼凑起来的角色和布景重新化作一堆散乱的乐高块,等待着下一次孩子们的创意和故事。

-我还会更深入地谈论它。你现在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我所说的这种概念,在你们的层面上很难达成。你无法彻底地聚焦其上。当练习第四种内在感知时,我会概述练习的纲要,按照我的这些建议,你们三个人肯定会受益,你们会发现,概念-到底是什么了。

通过直接体验-概念,你就会发现这一点,而运用心理时间,你能达到最好的一些近似的成就。你所认为的去体验一个概念的想法,无疑就是把它从头到尾贯彻到底。但亲爱的嘟嘟糖,没有起头也没有结尾,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完全彻底地专注于伪装时间上的结果。

思想或物种的演化,都不涉及时间。它仅在你们的宇宙里涉及到时间。你们执意把实际上是你们对概念的扭曲和有限的看法,贴上绝对的法则标签,因为它们在你们看来是这样的。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运用心理时间;我希望这不是不可能的,当一个想法出现时,我想它会出现,不要在智性上玩味它。你可以在体验后尽情地剖析它。

直观地去接触这个想法。不要害怕或排斥不熟悉的身体感觉。通过练习,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你会发现你可以成为这个想法。你会在这想法之内,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这就是念头。

如果你认为你在思考,你会大吃一惊。

一个很简单的小练习:

随便想象一个背景年代,可以是远古、古代、近代,甚至未来。

给自己一个身份,让自己沉浸入那个年代中,为自己设立一个初始的展开场景。这个场景最好是在室内,很简单。

然后低头看看自己的体型、性别、服装。

让自己跟随这个角色我出门看看。观察你周边的环境、动物或人物、光影与声音的细节、空气中的味道、天空的天气与季节。

四周走动一下,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回到你初始的房间。

然后再回到你现在的身体。睁开眼睛。

在这个练习里,就涉及到了:

第一, 自我解离;

第二, 内在心理时间;

第三, 非线性时间;

第四, 观念的觉知。

你为什么会挑选那样的一个年代、生成那样的一个身份、经历那样的一个周边环境?这一切都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地反映出了你内心中的某种渴望或缺失。具体地分析这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觉悟进步和自我的内在了知。

-我再次建议稍事休息。请允许我恭喜你,鲁伯,因为你把你那神明般的才智挡在外面;关于聪明才智,我在这里还要对菲利普多说几句。


[10:35休息。珍解离如常。休息时,约翰想知道在伪装世界里,思想概念在应用上的实用性。他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他最近一直在思忖着,自己在商业领域中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他是一个药品推销员。当珍再次传述时,她的声音又变得有力而明确。10:45继续]

-我确实不了解,也从未了解过你说的实用性的想法。你在这方面的误解很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你完全没有能力瞻望未来,甚至用你自己的想法也是如此。人类过去认为杀戮是有效的。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最实际的办法,或似乎是如此。你们现在知道,杀戮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现在正以非常实际的方式让你彻底知道,从长远来看,杀人者终究无法幸存。

在我们遇到得失的问题时,往往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让这个麻烦消失掉,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制造这个麻烦的人消失掉,最好还是永远消失掉。于是不同规模的谋杀开始了。麻烦与烦恼总是被认为是其起因的外因,自己永远都是那个被害者,这源于宗教灌输给我们的外求心、自己的无力感加上荒谬的因果论,导致认知被扭曲,自己从不反思我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而是永远在渴望外界做出改变来顺应自己的渴望。

小到家庭内部的矛盾,大到国际间的争端,其实都是如此。无非都是我需要帮助,而你需要改变。求不得、改不动时,就闹脾气,吵嘴架,最后大打出手。

-这里有很多后果。错误的方式,我不是指甚至是罪恶意义上的错误,错误的方式从来不是实用的方式,菲利普。实际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内在感知迫切地要让自己的知识对个人来说变得明了。它透过你们所说的预感或直觉来传达。代表了对一个明确又不可磨灭之实相的实际知识。

解决你的问题的所谓的实际方案,菲利普, 一点都不实际,原因有很多。首先,按照这样的路线是不尊重自己,你甚至不能做出你深思熟虑过的行动。你的虚伪感会立即被你的上司发现。

你所说的那一群人,许多人并不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自己撒谎。他们只是不知道更好的方法。在与这些人打交道中,你会立刻发现自己陷入困境。虚伪根本不够深入。

所谓实用的解决方案,会让你在两年内离开那个组织。这实际吗?你对实用性的想法,可不是我的想法。另一方面,会有一些人和你有一样的同理心,你可以在公司内部和他们接触,如果你避开这些所谓的实用的解决方案。

遵循看似不切实际、看似理想化、愚蠢的方案,你会发现,它是唯一实用可行的方案,也是唯一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物质奖励的方案。

菲利普所在的医药公司内部出现了同事间的派系争斗,他渴望把与自己不合的同事,利用手段排挤出自己所在的部门。但赛斯说:你的这种行动只会激发相互的明争暗斗,这败坏了企业文化和部门内部的氛围,导致两年后你满身伤痛、心神俱疲地离开现有的职位,一无所获。

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想法,从更高维的视角去看到他人与这个所谓的自己。当你把整个故事线都看穿后,你就能发现,你眼前的选择不止只有逃避、等待、进击,还有其它的选择,比如你认为不可能达到的共赢、协作、谋求认同。这样的自我改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并带来真实的受益。只有改变自己的意识逻辑高度,才能让你进入更高维的实相体系。

为什么赛斯知道他两年后会被上司发现蛊闹风波被开除呢?因为这一实相也同样真实地达成过。在这个节点上,菲利普有权选择激活不一样的未来,当然他有权不听赛斯的建议。

菲利普是幸运的,可以明确地得知智慧的建议,我们多数人在重大的抉择时,其实内心中也会被内在灵感告知最优解,但我们多数都会自嘲那不切实际的思绪,然后按照自己熟悉的、习惯了的、能快速“解决”问题的习气,展开后续人生。跟从习气的生活让我们一遍遍地周而复始,不得解脱。

最近总是听到一句话:如果你是对的,为什么你的口袋里没有你想要的呢?

-如果你改变路线,有两个人尤其会立刻不信任你。要赢得这两人的信任,会耗掉你很多精力,而最终,我亲爱的、被误导的菲利普,这会让你绝对一事无成,因为他们会失去他们的影响力。这是很实际的。

有一个人你在前世就认识他。其中涉及到一笔债务,但已经还清了。现在你没有必要自取其辱去寻求他的青睐,因为你已经把欠他的债全部还清了。还有一个男人的妻子,她直观地知道你在计划做什么。这类的实用性在我看来并不太实际。

[此时珍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刚开始时的严厉语气,变得柔和了一些。记得在第26节课,赛斯还提到,约翰如今在生意上的一位熟人,在1632年比利时的那一世,与他有过交往。]

-另外从长远来看,你那一部份在另一世就发展出来的的销售能力,在你所考虑的情况下,会耍骗了你。药品绝对是你的领域,但我再告诉你,特别是公司内部的两个人将不被看好,如果你加入他们的联盟,你也会在两年内被淘汰。

能起作用的就叫实用,恕我这大白话。我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你自己做决定。在你们自己的伪装系统内,当一个人做他自己时,他就能以最实际的方式,发挥出能力。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人生中没有偶然可言,一切都在觉知下展开。这里不涉及因果报应,但确实涉及到最大的宇宙法则——平衡性对等体验。你所亏欠的,你所得到的,不管用了什么手段,早晚是要偿还回去的。所以很多大德告诫弟子:不争,不谋,不求得者无所失。这里的得可不是德行或智慧,而是利己的利益。尤其是盘剥欺诈他人得到的利益。

现在人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只要法律不能制裁我,我就可以随意取巧谋私”。那真是愚蠢啊,你可以骗得过天下人,唯独骗不过自己的良知。每一个起心动念最后自己都要面对与偿付,搞不清爽别想毕业。

利己者自盈其身,利他者惠及众生,但当你进入五维觉知后,会发现,利己与利他都只是二元性的认知,共赢才能平衡长久。很多人很苦恼,觉得身边的人贪得无厌,其实这真的需要窃喜,因为这远比存钱要划算得多,货币能贬值,房产、股票能跌停,只有你给出的让利,会存放在良知的天平,不断抬高你的身价。

不过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点: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你本着积德的心,有心地去刻意累积功德,实无所得。因为对于这种目的明确的买卖心,而非自觉的觉悟提升,这个好儿上头是不买账的。

犹如:梁武帝萧衍一生嗜佛,他不但奉佛教为国教,广建寺庙;还身体力行,坚持素食,早晚礼佛诵经。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则是他不顾皇帝身份,不顾群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这固然令人匪夷所思,却可见梁武帝是很有礼佛之心的。

他听说外国来了个叫达摩的高僧,极为高兴,立即下令地方护送到南京。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上边的五问体现出五昧:

1、求功德的心,为求功德而所行皆属造作,为谋不真。

2、读经万遍却不识真功德是明理开智,种种形式皆为水月镜花。

3、不知完型无漏,心识智慧,从根本认知下手,了心见性明乾坤运化之道。

4、迷信因果,线性思维,不知非一无二,没有一理可统领万千,道是随便随变的。

5、执迷“名”圣,谁说的比说了什么重要,不明白“理”本比说理的“名”重要。

“赛斯”是名,“细雨”是名,都是相。是谁,是什么性别,有没有这样一个人,这人的相是什么,来历如何,都是虚的。只看其说的是什么,在传递怎样的理念,这是唯一有“实用”的。

对伪装资料的操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自我的信心,而外在自我的信心,只有在遵循内在自我的模式时才会强大。你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假装怀有所需的,但你并不相信的那种信念,但你的销售能力是基于你自己作为一个整合的、有原则的人格的信心上。实践上你会发现你的能力降到了最低,你还跟我谈实用性吗?

角色我在此生中可达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我对可达成自我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信心;而尘世间的各种信念虽然可以支撑其自我一时的冲动,但难免在过程中迷茫于未知的困惑和自我质疑的摇摆。如果你能选择信赖内在自我觉知,并清楚地知道内在自我不受时间线的制约,它了然所有的变数,并肯定全然真诚地、无条件地帮助你;它给出的建议,不管现在当下的你是否可以理解(多数时不能理解),去无条件地跟随与执行,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臣服于内在的热忱。

无为不是躺平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造作之妄动,在叶公好龙下行画蛇添足的勾当。犹如邯郸学步,自己不活在角色我里,也学不来高维的动作,僵化在那里,陷入顽空避世而虚度岁月。

-我建议稍作休息,这次嘟嘟糖,我要捡碎片收拾残局了。

[11:09休息。珍解离如常。约翰谈了更多他工作上的事。至于我,我说我没有问具体的名字,虽然约翰当然对此很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其中可能有失真。而且我认为赛斯可能会拒绝给出答案。当珍又开始传述时,她的声音比较小声。11:16恢复。]

-你想问时,可以问我。目前,我不会给你明确的名字,原因有二。一,鲁伯可能会在潜意识中曲解它。这情况应该会逐渐消失。第二,知道名字会对你有直接的影响。

-你最好避免你所提到的这种方案;纯粹出于实际的原因,这将是场灾难,其后果将在你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感受到。我犹豫着要不要就这话题多说几句。我已经说过,跟你有同感的人会产生影响,他们将影响你们的主管。(这里是指约翰工作的公司老板。)

-有的人即使不是为了拍马屁,他也天生就具备理解的能力,同时又有敏鋭的头脑。这些人会通过善解人意来奉承你的老板,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忠于自己的直觉,你就会和这些人并肩作战。可能要花上三年,这些人才能发挥影响力。五年后,事情就会以对你和他们有利的方式完成。如果你不想等这么久,那就另找其他的药厂。

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觉得自己很有原则:对迎合与奉承不屑一顾,对“很会”说话做事的人嗤之以鼻,总觉得我能做好本职工作,拿出成绩就会有好的结果,天道酬勤。其实世间的运作方式根本就和这些无关,人世间的核心是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你干了多少工作,为企业带来了多少价值,其实只是一个参考数值;每个人步入社会,除了图谋一个温饱,就是为了在社交中得到一份温暖。

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能把事做到让人舒服,形成彼此依偎的温暖,才是核心竞争力。会赚钱的人多的是,但会说话的真心没有几个。别老说小人得志,人家掌握的心理学你根本望尘莫及。当你把工作当成工作来干,那你就只是一个工人;只有你把工作当成社交来看,你才能被当成一个人来相处。而人又分自己人和路人,成为自己人的前提就是能贴心。

-不过,只要你继续走你现在的路,你就不会有危险,一旦你改变了它,你就会有危险。你会发现,这些荒唐的预测终将实现。你明白,自由意志总是在运作,这是个定论。我的方式也很务实。说到实用性,你会发现,如果你能开发对内在感知的运用,即使是处理你们宝贝的伪装模式,它也是最有用的。

很多人很鄙夷学哲学的,更鄙夷学灵性的。好像这些人每天都说虚的,毫无实际的生产力与实用价值。比如一个饭桌大家聚餐,一个官员、一个富商、一个心灵导师,你看看大家会冷落谁。人们把价值放在既得利益上,而感觉修习内心知见很不“实际”。这样的短视是很幼稚的,就好像你没有学过经济学,就凭借小道消息的勇气去炒股。

-这样得来的认知才是实用的。我说的不仅是你们对什么是实用的有限认识,而是对你们的人格来说,真正实用的,是充分发挥你们的能力,而不是用学来的虚伪来阻碍它们。

物质上的事情,对你们来说可能非常实际。然而没有什么比内在的折磨更不实际,有许多内在的折磨,是由对实际的错误认识造成的。内在的折磨会让你失去你已经取得的任何物质上的收获,而这是不实际的。

即使用你们的话来说,而这不是我的术语,要做到切合实用,就得充分使用你的能力。你会对电器设备得心应手,因为过去曾涉猎过这些构想。比如说,你会发现操作一个业余无线电台很具优势。你的能力在这里没有被发挥出来,这可能让你额外的终生兴趣增加些强度。

我建议休息一下,或课到此结束,随你喜欢。

每一个内在自我,都很特别地在发展某一领域上的自我特长。这一特长经由累世的加强,会非常地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很容易取得成绩并获利;但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是需要依赖内在热忱的。如果你在某一岗位或职业上感到很不舒服,别浪费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哪怕那看上去没有钱途。放心,只有角色会犯错;内在自我知道一切答案,它给出的建议,你可以无法理解,但绝对不会出错。

(”嗯,大家都累了,赛斯,所以我想我们最好到此结束。”)

[11:32结束。珍解离如常。她开玩笑地问约翰,什么时候成为一名业余无线电操作员。约翰惊讶地告诉我们,他已经在积极考虑这个嗜好了,并在家里留出了一个房间,还购置了一些设备。他以前没有告诉过我们这些。以下是他签名的声明副本。]

约翰·布拉德利的声明副本。

1964年3月23日

在上述日期,我参加了第37节课,主要负责人是珍和罗·布茨。

在休息期间,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公司间的政治活动中,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升级的目的。

“赛斯”向我保证,从长远来看,保持我的本色,别屈服于我称之为虚假的花言巧语奉承型,会更有利。

在这节课上,赛斯给我忠告时,他建议我从事电子方面的爱好,他选了业余无线电台,这将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他说我在这个领域有天生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在我告诉珍之前,她还不知道,我心里有个承诺,要做一个 F.M.调谐器和放大器。

这在我看来,证实了赛斯所说的。

约翰·布拉德利。

附录:皮影戏

这一节我写了三天,内容不多,但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其概念的抽象性。

昨天是跨年夜,我带着自己困惑如梦。梦中来到一处古老的中国城镇。正是大年,集市很热闹,一处锣鼓声声唱腔咿呀的所在吸引了我,那是一个皮影戏的大棚。我没有真的看过皮影戏,这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看到这种表演形式。

台前幕后的我仔细观瞧,这时一切突然全然静止在原地,连摇曳的蜡烛、空中绽放的烟火都停止在那一帧里,只有我还能走动,我很好奇。这时一个意识的念头闯入我的思绪,它说:这就是你要寻觅的答案,没有比这更贴切的解读了。

你看:

这幕布上的投影,就是你们的外部世界。一切看上去栩栩如生,能说会动;亭台楼阁,飞鸟走兽,人物川流不息;一幕幕故事此起彼落,观者、演者都沉浸其中。可如果你从观者、演者的角度上解离出来,会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光影的游戏、伪装映射,是演给你的眼耳鼻舌身去了知的故事。

来来来,去后台。

你看这一场戏中的人物,看似有父母、家人、亲眷、爱情、仇敌、冤家,其实都是一个人的幕后把戏。台前好似缤纷的人物关系,幕后只有吟唱着心中的剧本蓝图被投射演绎。你在台前看,它在幕后看。那些没有出生的、或死去的,亦或一时用不到显影的角色们,都在一旁堆放着,不生不死地存在着,等待着自己再一次被演绎。

这戏班子天天演着近似或不同的剧目,后台这持杆者换了一批又一批,前台看戏的换了一群又一群。幕布上的角色还是那些,故事的梗概还是那些,可彼此间的故事在不同演绎者的诠释下却往往大不相同。

这一场皮影戏也就六十分钟,可是表述了一群人物的百年沧桑,叙述着人生百态和其中道理。每一个幕布上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坚持与信念,也因着理念有了鲜活的特征与个性。幕布上的故事可以是《盘古开天地》,也可以是《西厢记》或《星球大战》,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对此没有束缚。但展开故事后,需要依据观众能理解的逻辑顺序演绎着把故事讲明白。演绎者在剧目的开头、第一个人物上场时,就已经知道了这剧目的结局;老观众们也都知道整出戏的来龙去脉,甚至每个角色的走位、唱词;但是你不知道今天这位演绎者会如何更新或创新、戏说这段剧目。无尽的可能性带来了不衰竭的新奇感。

1、光影的游戏,因解离而被察觉。

2、百年的故事浓缩到一小时的剧目中,就是心理时间的应用。

现在一切静止,你可在此听我解说、细观端倪,也是一种心理时间的应用。

前者是对钟表时间的压缩,后者则是膨胀。

3、当你进入这心理时间后,一切古今未来的剧目就都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

台前幕后的把戏,都定格在你面前。你可以了知这因果的游戏,也就知道了没有因果的必然,如何展开都在演绎者的一念之间。

这一念就出自演绎者所秉持的观念、信仰、信念、想要表达与传递的东西。

所以不要去看故事的热闹,而是要去品味那故事中的观念与给你带来的启迪。

你可以不认同那观念或欣然接纳它,这与那观念是否有道理无关,而是因为是否与你的观念近似。在你看到共鸣时,你要知道与观见自己所秉持的观念是什么。

你所愿意和能接纳的、你所排斥或鄙夷的种种,其实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好”或更“正确”,都是此刻你能理解的认知上限。终有一天你会知道:

凡所存在皆有因由,其然所是自有道理。

聋子领着瞎子走,跛腿的在后边紧跟行。

聋子说:今年烟火样样好,就是不响很无趣。

瞎子说:今年烟火震耳聋,就是没亮失光彩。

跛子说:烟花绚丽又震耳,只是来路甚不平。

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真切的真实感受,可是真实因为观察者自己的扭曲而被扭曲成残缺的解读。如果你不能展开换位思维与观见,你会觉得这三个都很矫情,在撒谎,在抱怨。其实每个人都只生活在自己的实相中,你的世界里只有你。你的记忆、你的觉知、你的感悟,都源于你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而每个人的观察却又都不一样。要能看到自己信念、观念是如何产生的,找到自己的盲区,然后借用他人的视角与感受来弥补上自己的不足,拼凑出更完整的全貌。

整个九种内在感知就是让你能从台前走到幕后,多角度地全然领会不同角度下的世间本质。当你了知到一切的“虚假”后,走回观众席,清明地做一个用心的观众,知假而悟真:戏是假的,戏中的道理是真的;人物角色是假的,演绎出来的人情世故是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假,带来的觉知领悟是真。

人生一世为何来?什么叫做醒觉的修行人?修灵,修的是什么?

来的时候你们比谁都明白,展开各种人生设计,为什么走的时候比谁都糊涂了呢?

有人看戏看热闹;

有人看戏真走心,把戏中人物恨得咬牙切齿、爱得掏心掏肺;

还有人能看出这戏的门道、道理、理念,然后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品悟。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