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做道具的大公的寻“道”之路(作者:大公)

我叫大公,一个做道具的。

2019的某一天,我脑海中突然没来由地浮现出了一个念头:我要“活”明白。自此开启了我的灵性觉醒……

▷寻“道”前传——道具之道

时间倒回到2009年,我带领我们动漫社去参加cosplay全国总决赛。

我平时喜欢做手工,因此我成了道具部长,可那时还不会做专业的道具。那时网上没有什么道具的教程,我就自己瞎琢磨折腾呗!找各种工地的废料,把能联想到的灵感都拼凑出来。虽毫无章法,但做出来的东西让旁人啧啧称奇,赞叹:“对!就是这个味儿!”

就这样闷头瞎折腾,根本不画精确图纸、工具只用剪刀,压根做不到左右平衡对称等细节完美。由于没人教,自己闭门造车三年磨一剑,虽然不工整,但是却透露着满满的原始的灵气。最后就连毕业设计也是系主任特批的道具制作。

毕业后我决定自己开道具工作室,这下要进军职业选手组,自然也就开始注意工整了。有意识地去找道具高手请教,并且为了改掉粗糙的“陋习”,刻意给自己规定工具和手法。做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工整了一点,但仍然散发着一股子“邪邪的”灵气。

由于越来越“职业”,我逐渐萌生出一种匠心信念:“肯定有一种方法能完美地做出所有道具!”

于是我越来越多地思考和实践各种技法和套路,每次想到了就立马记录下来然后去实践。

渐渐地形成和确定出了“大公“套路——独家的计算心法、放样公式和打版法,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也越来越趋成熟稳定,固定了下来。

流程的熟练有效地提高了制作的速度,工整度也有了质的飞跃。我开始寻觅“大公万能套路”周边的那些“万能技法”,尝试研发出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一种技法流派。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自己的技法多样性爆炸式地增长。

我对此并不满意,因为这些都不是我所寻找的“万能的通达大法”。那时我还不知道我在找寻什么,只是影影绰绰地感觉到一种未知的召唤与大致的方向。现在想来,那是“道”心所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认为找到了“万能的通达大法”,但仍然无法达成泥胚表面的光滑。

有一天,我哥们儿来工作室玩,他是做陶瓷的,我请教了他泥塑光滑处理的问题,他就说了一个字:刮。“刮……就没了?”“没了。”其实当时的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他在骗我或者吹牛。后来明白,“真经”就一句。

2015年,我去剧组帮朋友忙,面对庞大的道具量以及全部要求高精和表面光滑,我直接堕入了打磨地狱。我的基本功得到了地狱级的锻炼,但在面对做泥塑光滑表面的时候依然被难住了。朋友说:“好弄……”结果他搞得繁杂无比,我看得云里雾里,最后发现还没我处理得好呢!这时我想起了我哥们儿说的“刮”,静下心来,真的处理得比以前平整多了!我第一次意识到“笨”办法有可能才是最佳选项!

剧组对主角道具美观度要求得相当严格,导致我之前的“万能套路”在这里不适用了。于是我想到了“笨办法”,意外地好用!

从剧组回去后,我对之前的“万能套路”产生了极大的动摇,自此彻底放下了以前“聪明”的套路,开始尝试用“笨”方法去做出更美观的型体。

只可惜从标准性套路流程败北的我又陷入了笨拙的对规整之唯美的偏执,在自我设立的条条框框中被自己束缚住了灵气的自由灵动,造出来的都是美丽的死物,少了说不出来的人气。就好像路边的美食少了那份锅火气。

随着用笨办法总结出越来越多的“扎实套路”,我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道具理论系统,并且机缘巧合下开始出教程书、发布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教程,但我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搞明白,我要找到道具之“道”。

▷找到道具之“道”

2019年夏天坐游轮去日本玩,船里娱乐项目是乘客的天堂,但在船舷对着大海发呆却是我的净土。就这样看着波涛起伏的大海、近处的小浪花、中景的海水小丘、远处如山的海浪隆起,都是一起一伏……海水凹陷处色深,隆起处色浅,永远地明暗相依…… 突然我脑子里迸发出一点灵光,顿悟下明了了道具之“道”亦是如此。

然后我所有的道具知识储备在脑子里快速播放如炸裂一样,型体、配色、做旧等等技法和套路高速地相互串联形成一个矩阵,然后矩阵不断合并、精简、坍缩,在坍缩的终点我看到了——☯太极阴阳。型体必须有起伏才会自然美观,颜色只有明暗冷暖相依才会自然,材质唯有粗细结合才会有质感。越自然越没有违和感,道法自然!

这些年心中的套路土崩瓦解,技法烟消云散。爆炸式狂喜后是内心的平静:我找到了。

▷兴趣使然,勿忘初心

从此之后有新人再问我怎么着手做道具,我的回答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自由去做。问:“那有什么套路技法呢?”答:“没有什么固定套路和技法,我教程上的那些也不是固定的,根据需要活学活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佛不立文字,因为不想后人以经卷纲要,自困于成执。

绕了一个大圈居然又回到了原点,看似无为中浑然,又好像有了些许的不同。

这一路上磨练出的功底是相当扎实的。但过于扎实甚至僵化的制作习惯现在成了发挥自身灵性的束缚枷锁。就好像你想要爬上墙头需要有个梯子,但当你站在墙头上时,要是手里还紧握着那个梯子不放,那就什么也做不了,助益就成为了束缚。

最后发现,自己一件件穿戴好的猛士之铠甲、之长矛、之坚盾,却成为了妨碍自己行动的累赘,阻碍升华飞升无形之化境的壳窍。要想破茧成蝶,得自己一件件地放下,回归到自然的灵动中,跟随飘逸的本性而舞。

道具初期极其灵性但不好看,然后为了深入和完美再各种框住自己达到“标准”。参悟道具之道后苦笑感叹一声“原来是这么回事”,再去把层层的框拆掉。 

道具之路十年,走了一个“大循环”,能参悟到这个大循环真的是任何办法、小聪明、傻事、急功近利、磕头碰脑都经历过了,才会无奈一笑“路就在脚下”,然后再去破除之前的框架,最后傻兮兮乐呵呵地再走上那条寻常的路,仅此而已。灵性之道的领悟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一切正是应了我视频教程开篇的Slogan:兴趣使然,勿忘初心。

细雨细说:止与观/灵修中禅定与禅悟/洞见与洒脱

很多人冥想时思绪不断,又有人坠入无境虚无。在修行中有寻有伺,有所得有所执,那修行中要秉持着怎样的心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找到那个度呢?

无思有念,一念相随为观。观见之事物为觉为知,知觉间思而生智。

但沉迷于观,欲观成痴,观见种种故事时,当真成迷,畏惧成魔,欢喜成瘾,就都失了观的意义。意义一词常被提起,却多被扭曲为有所得。

仿佛做事做人找不到意义,就怎么都没了意思。进而连意思一词也跟着扭曲了。

意义本为正心为义,不左右而居中正为义。“意”字立日心,本指心上有昊日当空。古人内观时见意识之大光明尤胜于太阳,浩浩然悬于明堂(映堂,后叫做“印堂”)。知性于此出生可观见万有生灭法,故立“士”之心,为志气。立志守明堂之光,常照己心而行有义,故生一字为“意”表志。意之识,为意识。意之念,为意念。意之思,为意思。

意之义为意义。可见意义不是收获了什么知见领悟或有形无形的好处,而是信念、心念中的自性之大光明照见五蕴皆空而行立有度。对意的思是小我唤醒灵魂连接高我的过程。而“意思”是灵魂搜集人生历程中的素材,经过观察、品悟蒸馏萃取出精华,点滴间凝聚出智慧的过程。“意”字表明了身心灵三合的激活状态。

在意,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指用心的观察与思考。而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就是识别的过程,识是了解明白懂得。意识就是身心灵对自己与自己所长、所处、所是、所求所想、所往的了解与理解程度。在此很多或说是绝大多数人对身即自身的这六个面向是有所察觉与了解的,但对小我之心、灵魂之灵,乃至高我之蓝图就知之甚少了。在意识的静观中,心、灵,与背后的蓝图,会从浓雾中显现出来,但它们又如裸眼3D画一般需要你用不同的视焦对准一个看似空无一物的焦点。

当这些隐藏的信息被展示出来时,不要有强烈的情绪或小我逻辑,也别想着:我一定要记住它,好和他人诉说。大脑的重新上线会让意识的焦点从稳定的准确中脱离,而进入一个看似实相、但被逻辑扭曲了的故事版本中自我陶醉。在真实中有太多不逻辑的东西,不要怀疑那是扭曲,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太过精致的保护中,而压根被隔离于纷杂的多元性,好让稚嫩的灵魂不会过早地在“社会”性的诡诈中崩溃成渣渣。

这里就又回到了开始时谈到的“止”。当你触及到纷杂的边际时,错落嘈杂的时空碎片蜂拥而至。就像你从某个禅定修所中出来,闹市的喧嚣扑面而来,嗡的一下把你包裹其间:人脚步寒暄的声音,车辆轮胎与喇叭和广播的声音,远处的警笛,近处的蝉鸣,铺面中灶火上的油噼啪,火焰呼呼,刺目的日光,闪烁的霓虹,人影憧憧。如果之前止心一处的功夫没到家,冒进如观,立刻就迷了,从红尘之迷恋落入色阶之迷恋,欲观、欲法、欲色、欲声、欲知,各种贪婪从对金钱、名声、美色、饮食上移转入欲色境中成痴成执。

知是一回事,痴迷就成了法执的心魔所障。这其中的度就在自己把握了。当然入魔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没有被烫过怎么知道止呢?

思潮起落如斗转星移四季荣枯,本是自然之事,止于观。

止不是什么都不想的顽空状态,也不是执于非想,正法在非非想,但又不能陷入非非想处。止是修行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开始对自身固有习气与业力的一脚刹车。现有观止,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言辞、念头、倾向有个觉知的能力,然后知正知止。

观止后得定,什么是定呢?定不是坐着发呆一下午,而是安住的一种状态,让自己躁动的不安能静得下来。

止在何处呢?止于至善。这里的善,不是二分心里的善恶之善。善字的本意是恰当、妥当、合适的状态。不会太过也不至于不及,又是一个有度的弹性状态。天平可以有所摇摆,但摇摆的幅度太大,虽然平衡,也会消耗很多的时间与能量去等待平复。摇摆是动态的必然,但尽量只在中线左右小幅度地微调最好。就好像老司机开车一般,绝对不会在三条道上来回画龙。绝对的直线是没有的,但相对的直线却是最省油和安全的,不是吗?其实止于至善就是这样简单,尽量让自己的状态平稳、静安,言行举止有度,让自己自性之光常存高悬,日渐明亮。

禅定,禅是什么?禅那(梵语:dhyāna;巴利语:jhāna):意译“思惟修”或“静虑”,略称为“禅”。禅那是心进入不散乱的定境,故常合称为“禅定”,是六波罗蜜之一。按《大毘婆沙论》,“若能正观坚固难坏,相续久住,于所缘境长时注意而不舍者,名为静虑”,禅那(dhyāna)专指色界四禅,兼能“断结”与“正观”;三摩地(samādhi)则涵盖所有类型的定境。

禅悟,悟是什么?又在悟什么呢?但就禅字说,其字甚妙,表明一个人在祈祷。那祈祷,祷告的是什么呢?获得爱情,加官晋爵,长命百岁,万事如愿?都不是。求这些的人只能去找鬼帮忙,因为高维意识体或佛陀、菩萨、罗汉、高我、指导灵都不会帮你养成外求外乞的习惯。这样的人自我意识与心灵都不会得到成长,只会变成巨婴,违背了灵魂的初心,甚至贪欲痴迷更盛。

这时看看“悟”字,吾之一心,为悟。原来禅悟一词的意思就是这样的简单。我在祷告找到我自己的心啊!心是一个物词,心不在外,不在内,不在心。心就是念头。

何为念头呢?今心为念,就是当下心。意识中的各种纷杂的千头万绪就是念头。

如何降服其心呢?观照它。

前面说过了观,那照呢?还记得“意”字吧?对了,就是用映堂之灵光照着心,让一切都无所遁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

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

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

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

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到达至善的境界。

修行一道,在行,修的是观念。什么是观念?用灵感照着心,自己看着它,看它在搞什么花样。那行什么呢?知行合一的实践与跟随热忱的行践,积极地投入到生命中,用自己认知到的正法与正念证自己的行,然后观自己遇事后的习气与状态有了哪些的调整,还有哪些是偏激的。思考的过程就是悟。证悟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天道不在庙堂,不在山洞,不在市井,不在天堂,在人心。

天道为公,就是天地对万物平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生灭往复,接纳一切,以它本来的面目呈现出来,自然而然的就是最好的。不刻意地去左右什么,安然地顺遂着、观享着、赞叹着、感受着造物之神奇,纯然地成为一个如是的存有,便是止于至善了。

最后我希望每一个在用心感悟自性之灵光的朋友,在自己的阶梯上能勇于和乐于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心得。

或许你的道理与体会并不是普世之真理,也未必是适合所有人的法门,但很多时候,只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就能困顿一个知性点很多年。

传递知性的经验与力量,无私地利益众生,爱这个世界和其间所有的生灵。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