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我的内在感官打开后的感受和变化

老师,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内在感知的一些感受,以及它们给我的实际生活带来的变化。

随着个人内在感知的开启,我比以往更能通过梦或者无意识的预知获悉“未来”的些许资讯。但是在实相经验中经历和感受这件事的时候,又有不同的视角和体验。 

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更贴合珍在《实习神明手册》里的那些经验。这种预知的时候并不是清楚明白得像定式一样,而是像贴片一样,嵌套在经验中自然地发生。而且很多预知性的片段、更多的经验,像是换了第三种视角审视一些事情,哪怕是预知的时候,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而实际经验中发生之后又是另一种体验。 

我觉得预知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而是开启了另一个更多元的视角,这种多重经验的融合和体验,是没有开启内在感官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多了这种经验之后,能感受到自己在各个方面更自由了,而且能明显感受到,无论是自己的感觉还是从身边人对自己的反馈来说,自己的个人魅力增加了,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之前有矛盾的人,矛盾也自动化解了。

不知道您如何看待这些经验?

细雨点评:

首先,在即时反应中,我们有时会做出令自己事后懊恼的事情。但当经历了预见、有了预习的可能,并认真品味思考过此事件在生活中真实展开的时候,你的应对会更加理性与周全。就好像大考时你看到的试题与模拟考一模一样的感觉。

第二,我们在观看同一部影片的时候,观赏次数会弥补影片细节信息提取不足的缺憾。多数人第一遍观影体验是好奇,在头脑中用记忆和预期加上当下镜头组成思维链。这种情况下,当下影片中的信息提取并不完整就错过了,因为大脑在忙于自己的算计。

每个人第一遍观影时,在一系列片面的局限的信息累积下,都会留下不同的记忆与感触,这源于自我滤镜和自我关注点带来的扭曲。而重复观影时,那些之前被自己忽略的信息会被感知到,并形成再认知的补充,进而更新了感悟深度,会更贴近真实,减少自我添加的意识扭曲。

最后,在预知梦中,我们观赏到的未来是第一人称导演视角,而在生活中是第一人称角色视角。自由发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更投入一些。

预知情景被日后现实展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灵魂本身具有的时空穿越性,也从一个真切的侧面反映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故有轨迹中。那尚未经历的所谓未来,只不过是我们已有记忆中回想起的一部分。

例如你现在尝试回想一下你记忆中最深刻的某一影片,从开始逐一过一遍脑子。当你回忆到那影片过半的时候,晚些的片段,还没有在你的意象中被展现,但它却早已被你真实地经历过了。如果你跳跃式地描述那影片中的种种片刻,对于其它第一次的观影者剧透时,你就好像拥有了预知能力一般神奇。

通过我多年对预知梦的观察,加上场景中似曾相识的碎片记忆,我发现如果始终可以应对上,那只代表着自己在一个“错”的道路上。

怎么理解呢?(或许这只是我自身的片面的错误认知,提出这一可能性来供大家参考。)

有这样一种情况,当灵魂反复参与同一人生剧本的演绎时,其可能的原因是在上次结束后,内在觉知感受到了深刻的不安与对“别样如果”的期许,于是决定再来一次,或许能做的得更好。

当我们发现自己始终生活在过往已有的记忆碎片中时,那或许证明自己因为未能摆脱故有的业力与习气,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了同样的抉择,导致经历雷同的人生路径与情节。

当然这里没有好坏之分,或许你要做出转变的路口“威力点”还没有抵达,或许已经一而再地错过了,又形成一次懊悔的经历。这无从得知。又或许你只是再一次经历了完整的雷同,但这次因为自身觉知与智慧的成熟,不再生成懊悔的如果与不甘的渴望,真正地成熟了。反复有时是已有歧途的重复,有时又是对高深意境的深入品读。

可能性是如此地多,没有谁能给出标准答案。经历、品味、思考、觉悟,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定式可以模仿。但有一个雷同的原则可以借鉴,那就是静下来,去品味当下的细节——眼前的光影、人物、花草、味道、温度,等等。

很多人渴望着拥有特异功能好人前显贵,却不知我们习以为常的感官功能对灵体来说却是那么地可贵,它们宁愿把自己封闭在这孤独闭塞的载具里,也要来历经和体验这个人生历程。

就好像是人类渴望着更多地了解无垠宇宙,可对脚下十公里的大地、朝夕相处的深海还几乎无知。一个能在大学讲坛上论述宇宙大爆炸的智者,未必明白自己身边的妻子为什么在哭泣。

对于灵魂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远比通晓整个三界的运作机理更具有实际价值。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