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空时万境空,重重关隔豁然通。
东西南北了无迹,只此虚玄合正宗。
松赞大妙为了不让萌茗被寒冷与产痛折磨,开始讲述自己对佛法真意和宿命的理解。萌茗对此中很多道理并不认同,但俩人相互聊天总比大眼瞪小眼的尴尬相处强。
于是喇嘛说了他认为的道理,包括灵魂入世的目的、人生中为何会自己规划去经历各种挫折、以及若未能了悟人生功课的真谛,或因逃避面对自己的课业会遭遇到怎样的影响。
在这些话题中喇嘛隐约地道出了一个秘密:他告诉萌茗,此刻她认为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一部早已写好的“故事”,而萌茗的过往经历是这故事的铺陈。内心的认知与理念,决定了故事后续的发展方向。故事并非只有一个版本或一条主线,至于个人经历或看到哪个版本的故事线,是依据自身对什么“在意”而展开的。故事线是宿命,但故事线并非只有一条,选择经历哪条故事线是自由意识。但选择是受限的,你无法选择自己觉察不到的可能性,而对可能性的觉察力,受限于自己的意识成熟程度即神智发展水平。
逆天改命并不是什么神话,起死回生逢凶化吉也不是什么法术,只要自身的认知发生了本质上的变革,命运后续的展现也会随之相应改变。这就是当“X+Y=Z”时,已知“X”等于规划好的人生课业,“Z”是全然了悟获得圆满无漏智慧,问“Y”此刻应等于什么?
这就好像是一个孩子步入校园,对孩子来说,后续一年的日子都是随机的未知;而对于学校来说,后续一年每一天会展开什么功课、达成什么进度、什么时候测验、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升学考试、什么时候总结一年的成绩决定谁蹲班留级谁进阶高校,都是有明确计划定数的。而上学的孩子,是认真听课、预习复习,还是逃学纯混、叫苦不迭,就是个人选择了。
学得好的孩子可能连跳年级,之后和全新的班级一起学习;
一般的孩子能跟随进度,始终和自己熟悉多年的朋友在一起;
贪玩或怕苦的孩子会被放学后滞留,参加补习补考,一遍遍经历他认为是折磨的人生功课。
聪明的孩子会自己用功,尽快地掌握必要的知识点,高分进阶;想要取巧的孩子觉得学习太苦,乐于抄作业糊弄自己,测验时抄同学试卷糊弄老师。结果结业考时发现什么也没学会,又不能作弊,就感到很失落沮丧,发现一生虔诚的外求外祈都是瞎扯,自己害了自己。
此刻萌茗抛出了一个让她困惑已久的问题,她问喇嘛:“我听说那些东方的仙人们不再受到天地法则的制约,可飞天遁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什么意思啊?”

喇嘛说:“我们佛教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有别于西方。我们认为除了这物质的有形宇宙,还有与它平行存在着的其它维度体系,而这个我们所见所感的物质世界,不过是那更宏大体系中的冰山一角。而这个宏大的时空‘复合体’,是由多个次元构成的,其核心本真被我们叫做梵天。这个概念源自《吠陀经》中的梵文brahman。吠陀经的吠陀(Veda)二字本意知识,梵语又叫做天城文,其本身是没有文字的,是神们相互交流时的音波震荡,落入凡人耳中的声音。后来人们为其发音匹配了文字符号,以便让这些经文的内容在代代相传时不会被扭曲遗漏。
这些神们来自昆仑虚,它们住在与昆仑相通的天上,借由飞梭往返在天地之间。它们告诉人们,它们就是来自梵天,是受造物,所以它们称自己为从梵天下来的存在,这被后世简称为下梵,再后来被传成了下凡。
梵字上边这个‘林’其实很重要,因为它表述了在我们这个位面之上还有很多相互平行的位面存在着。这些林林总总的次元空间,构成了多维多元的宇宙体系。在这个庞大的多维多元宇宙体系中,我们的这个位面被叫做物质层或伪装实相层。因为被高维矩阵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梦世界有很多,且都同时平行存在着,所以我们所处于的界面只是色界目录下的某一欲界实相子目录,是这一子目录里众多平行可能性中的一种。
所有欲界包含了我们所在的实相层和部分的灵界,只要是心中还有欲求渴望,被一念无明困扰且渴望觉悟了知的存有,都有欲求存在。那些大菩萨在真正成佛前,还会欲当菩萨去救世,直到最后破幻了,知道哪里有一个需要救的世界、受苦众生都是自己的心愿所化,也就成佛,可如如不动了。当菩萨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在自己的世界里显化地狱时,地狱也就瞬间清净无染了。
为存有们提供经历与体验所欲的舞台,就是欲界。而欲界生成了各种所执化生的相,好让这舞台剧得以展开,让不同的存有可以同台飙戏,相互完成认知助缘。这生命的大舞台就是色界了。色界中可以包含所有被心念、信念、欲念、执念、想念,化生出的实景实相。在这些景象中,所谓的我与众生,所谓的世界与宇宙,有了各自的实体或虚体,借此分出了你我、远近、高低、里外,也就二分出了时空。
在这被构建出的时空之外,还有一个构建了这一庞杂时空体系的后台,在那后台中是没有时空和物相的,在这个构建出一切相的无相之界中,居住着我们所谓的神。它们其实就是最接近意识完形的存有们,它们渴望透过色界中的种种经历和故事,补齐自己尚且匮乏的某些知见缺失。在我们佛教里叫这些存在为深层意识。而把从它们生化分裂出来,下梵进入色界的自我部分,叫做浅层意识。
在我们这物相位面中的你、我,是这些浅层意识的意识触须。
当然,这些深层意识还并非是意识完形,它们虽然已经不再被时空剧所束缚、不再执着于法相或皮相、不再认同某一个角色我为我——不管是肉身我还是法身我或中阴身我,它们都不再为此执着;但它们尚且还没能突破自身的最后无明,尚且还没有资格进入到涅槃寂静中去。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分为三个大认知阶梯:首先是了解诸行无常,然后尝试做到诸法无我,最后设法进入涅槃寂静。”萌茗扑闪着明亮的大眼睛问:“什么是涅槃?”喇嘛说:“人死后,若灵魂不被认知所迷,不被牵挂所扰,不被所执牵绊,就能看见一个高亮的光旋,借此回到自性一体的合一状态。而当深层意识完成了自身的意识建构,达成了无漏认知,不被认知所迷、不被牵挂所扰、不被所执牵绊,也会被光环吸引,借此回到更高的自性一体合一状态。一旦进入了那一状态,它再回首看时就是在三界之外了。而在三界之外的外界中才能发现:原来‘真实’并非是内外六感可感知与理解的那些‘触尘受染’。”萌茗好奇地问:“那你们的佛陀可否到了那一界?还有比那一界更高远庞大的存在与真实吗?”喇嘛说:“我们佛陀的认知境界已经到了三界外的水平,并且开始进入涅槃寂静。据他所述,涅槃只是那宏大体系的一个入口,而其中所蕴含着的庞大体系,是佛陀未能说出的奥秘。”萌茗咬牙忍过了一阵产痛,等呼吸平顺后,好奇地问道:“那‘不在五行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喇嘛说:“这不是我们佛教的词汇,佛教有自己的五大。在普通佛教中,通常提到的是四大,指的是‘四大元素’,包括:
地(Earth):代表固体和形态,包括所有实质和物质形态。
水(Water):代表液体和流动,包括液体的特性和变化。
火(Fire):代表能量和热量,包括火的热和能量的特性。
风(Air):代表气体和运动,包括空气和运动的特性。
在《中阴得渡经》中告诉我们,四大是构成物理身的四种平行基本状态,在一个肉身里必须包含着:
液态,可流动的体液。比如血液、淋巴液、唾液;
有坚实可用的骨骼、肌肉、皮肤、牙齿;
有无形、却作用无比重要的能量代谢转化系统。比如生物电、神经信号,把食物与光转化成能量、逆变成脂肪、把脂肪分解成能量的各种生物活性酶;
还有就是抵抗大气压、液压的体内真炁与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血氧比例的气机。这种真炁一旦亏缺,手指肚就开始干瘪褶皱,皮囊犹如开始融化的雪人,五官皮相下垂皱纹密布。
这四种就是四大了,一切活物都依存这四大构建其有机体。但其实还有一大,即自性。没有它的存在,也就成了植物人。
一旦自性在事故或疾病中放弃了角色的肉身,就算把肉身的四大都维持得很好,那躯壳也只是一副皮囊。
所以在我们的认知中判断一个躯体是否死亡,不是看其是否还有心跳或呼吸,而是看他的神光辉光是否还明亮。我们认为人死亡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风的离分:身体中的气体和运动(风)停止,呼吸逐渐消失;
然后是水的离分:尿液流出,口水流出,血液不再循环;
接下来是火的离分:身体中的温度开始下降冷却,生物电不再运作;
最后地开始离分:身体的固体部分开始解体和分解,身体腐败,失去稳定性的结构。”萌茗好奇地问:“那自性是什么时候开始分离的呢?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吗?”松赞大妙说:“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在必死的灾祸发生时,灵魂就会先离开那躯体,省得记忆中留下过于痛苦的创伤;要是疾病夺取肉身的生机,它有时会等到最后一刻,哪怕呼吸已经停止、心脏不再搏动,它也不肯轻易放弃;如果是正常的衰老死亡,或慢性病引发的死亡,灵魂会提前几年就逐渐从这样的角色中抽离出去,开始在其它位面上经营自己的新生命。在那个新角色长大进入到气运的时候,这边就会果断选择死亡。在这个两头跑的过程中,这边的这个角色我会变得嗜睡、呆傻、经常长时间地走神。

在佛教中,一个修行人要透过精进自己的认知,逐步了解到四大皆空,进而做到六根清净,从而最后达成性空自在的境界。”萌茗小心地问:“你能再说一遍吗?什么是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性空自在?这些词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喇嘛说:“六根,指的是肉身角色我的外在六感能力。在佛教中‘六根’指的是六种感觉器官,也称为‘六根门’或‘六根识’,它们包括:
眼(眼根):用于视觉感知的器官;
耳(耳根):用于听觉感知的器官;
鼻(鼻根):用于嗅觉感知的器官;
舌(舌根):用于味觉感知的器官;
身(身根):用于触觉感知的器官;
意(意根):用于思维、意识和精神感知的器官。
这些六根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理体验的基本媒介,它们与相应的六种感受(或称‘六尘’)相对应,即:色尘(视觉)、声尘(听觉)、香尘(嗅觉)、味尘(味觉)、触尘(触觉)和法尘(思维)。”萌茗问:“是眼睛进灰、耳朵进土了吗?”
喇嘛笑了,笑得很开心。一晚上的沉重感,此刻犹如冰雪消融。喇嘛说:“不是尘埃或沙粒,而是我们头脑与身体相互交互信息时使用的一种电子微粒波。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所谓的世界,并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地存在着,就是这些意识波在起作用。你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感触到的、品尝到的,其实都是微小的信息粒子波。是这些信息粒子波让你沉浸在当真的幻梦里,如此真实地体验着物理世界的色相交互。
而通过修行,打开了内在感官,也就可以透过自己的天眼,看见所谓世间的一切不过都是被代码生成的光粒,就连自己也不过如此。当了知到这一境界、体验到这一境界,就不会再困惑怀疑,这物相世间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实有还是幻梦。
在我们佛教里,一个修行者如果达成了破幻的境界,也就做到了‘六根清净’。当了知到这世间种种皆心意一梦,也就不会再被六根所迷,不再受到得失的贪欲、嗔恚和无明的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纯净、清明和不受执著困扰的境界状态。
这意味着内在自我从外部世界中解脱了出来,进一步就需要从对角色我的认同感里解离出来。破除自我内心的诱惑,往往远比破除世间的诱惑难很多,所以很多知识分子可以看淡生死钱财,但会为了荣誉与名声、职称或声望而争得不死不休。了凡脱尘,是我们修行者在实践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达到解脱和觉悟的重要阶段之一。”萌茗提醒地问:“那四大皆空又是什么?你为什么开始说五大呢?”喇嘛说:“认知到凡尘间的一切都是四大聚散构合出来的,就可以明白世间的一切幻相无一为真。但退而人们会把构成一切的基本粒子当作是真。我们现在很多科学家发现与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有色相的空,一路剖析下去发现,物质是分子构成的,分子是原子和带电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粒子构成的,粒子是夸克微粒构成的。然后很长时间里认为世界是由夸克微粒构成的,直到半个世纪前,才明白波粒二象性,知道了连夸克其实都不存在,那只是能量流过时的一次旋舞。世界本空无一物。
在两千年前,这样的认知释迦是无法借由这些还没有的名词与道理与众生说法的。所以他告诉大家,构成世界的四大其实也都实无一物,不可因迷信基本粒子而走入认知误区,这就是四大皆空的真实意。
当然佛陀在晚年说第四密时,告诉弟子做到了四大皆空只是认知上的一个阶段,之后还有破除“己”执,做到无我,即性空。当然一般入门弟子或在家居士,能做到四大皆空已经很不易了,没有殊胜机缘,是不会知道与涉及到五大皆空这一奥义的。做到了五大皆空,也就步入了修行的第二阶段:
诸法无我。”
萌茗使劲地点头,眼睛里都是闪亮的小星星,她问道:“那跳出五行外,又是指的什么呢?”喇嘛说:“那是道家的一种修行标准。想要理解它,首先你要明白中国道家对世界的理解与我佛门是全然不同的。道家不是道教,宗教是宗教,学说是学说,这是两码事。就好像释迦的佛法和佛教、基督的福音和天主教或新基督教,都不是一个概念。
首先,中国道家对世界的认知理念是从根本往末梢看的,所以他们开篇要义先讲宇宙混沌,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释迦的修法是从人间这个皮囊我一路拆解,最后引人看到本真原初。道教把道家的精髓‘术’术化了,成为了一种实用性的人生技巧,即‘有道无术,道成而术自通’。有术无道,此生止于‘术’术之学。而佛教把释迦的真意朦胧化成了玄而又玄的东西。最糟糕的恐怕就是你那个明神父了,他们那个教派干脆把原教旨逐一替换,自己重新编写了一份符合他们经营需要的经书。
中国道家的核心理念其实始终是围绕这个名‘大’、字‘道’、无法描述的家伙而展开的。
按照中国的传统,每个大人物都有名、字、号三种自我称谓。
这里的讲究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会使用不当造成大错——名是父母给的,会跟随人的一生。
字,表明身份。所以俗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起名以分彼此,取字可明尊卑。在许多情况下,‘名’和‘字’要一起告诉别人,故而叫‘名字’;但实际使用时,需非常在意,因为只有长辈或高官可以对晚辈或下属叫其‘名’,而下属与晚辈在呼唤上官与长辈时只能呼其‘字’。同辈人或同僚间也要相互称呼其字,叫错了是极其不礼貌或为自己埋下祸患的。
号是朋友或自己依据自身特点,给自己起的称谓,是同好之人间的亲近称谓。
理解了这些个,你就可以理解那个核心的‘浑然之物’,其名‘大’字‘道’。很多无知的人,看古书左右颠倒,然后张嘴就说‘大道’,实在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我说这些不是废话,因为‘五大’其实就是道这种能量本体的五种自身特性,这些特性分别是……”刚说到这里,突然三声巨响,房顶墙壁因此簌簌掉灰,姑娘和喇嘛都吃了一惊。紧接着,只见远方天际处一片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