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当真的苦

一念似水潺潺流,无明幻境向何求。

心随缘起逐梦舞,迷雾散尽观色空。

萌茗因惶恐在暗夜的林中狂奔,一头撞在树杈上引发早产。

喇嘛与神父把她救到了废弃古堡中,想在尚还可用的老旧厨房里挨过漫漫寒夜。炉膛内的火焰无法阻止死神的叩门,随着宫缩逐渐频繁,三人都知道在这破窑中想要护住早产孕妇与新生儿的性命难若登天。

喇嘛见女人苏醒,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唤起她的生存欲,却意外发现:房间里的三个人加上子夜后将会出生的那个小家伙都是孤家寡人的命数!明冥不能理解喇嘛对命运的认知,更不认可他激励女人的方式,不欢而散地独自摸黑去往顶楼,设法找些或许一会儿能用得上的东西。

清醒过来的萌茗真想再睡过去,但一阵紧似一阵的剧烈宫缩,让她咬紧牙关。喇嘛把自己的红袍子铺在地上,那藏红色的法袍已经被暗红色的血浸染,这袍子其实无法隔绝多少地面透出的寒气。萌茗明白自己当前的处境,这比她预想了无数遍的所有可能性还要糟。而更糟的是,显然将要为自己接生的人,只能是这个陌生男人。

随着明冥登楼的脚步声消失在过道的黑暗中,破旧的厨房里只剩下炉火噼啪。萌茗觉得这场面很尴尬,想找个话题来缓和气氛,于是就问喇嘛:​“你可以告诉我些关于命运的知识吗?我被自己的宿命困扰了许多年,但始终找不到一个明白人,可以让我理解这一切到底都是为了什么?是怎么运作的?又到底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真的可以逆天改命吗?如果可以,我要怎么做?如果不可以,我能选择一死了之或干脆摆烂躺平吗?​”这一连串问题让喇嘛挠挠头,他快速地思考着自己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的庞大知识体系,一时不知要如何让自己眼前的这个女人,能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理解其中道理。

萌茗看喇嘛不开口,惨然一笑说:​“那就算了,我只是随口问问,我知道去教堂或找心理医生都是需要给钱的,可是现在的我什么都没有。​”喇嘛赶紧表示自己不是奇货可居、待价而沽,只是这个话题太大,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然后喇嘛望着窗外的漫天白雪,开始了他的讲说。喇嘛说:

“你看这些万千雪花,从天际落下,虽说落地前,会经历各种变量的扰动,但其实在它脱离云端的那一刻,最终的宿命就已经是注定的必然。而那些看似偶然的横风或飞鸟的振翅、枝丫的阻碍与落点的异同,虽然确实构成了定数中的变数,但这些变数其实在更大的尺度上看,又都是概率中的定数。

命运就是在这定数里演绎着变数,而又在变数里寻找着定数。

明白了变数里的定数就算是得道者了,而把握住了定数里的变数就可称为是觉悟者了。

每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变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生蓝图中规划好的起承转合,即那些定数里看似是变数的‘意外’。这些人生功课是依据自身过往历经与认知的短板而生成的,经历这些剧情就是为了能有机会触发另一种变数。

第二种变数就是来自灵魂的内在自我蜕变。

在人生中经历的一切都源自自己的选择,命运就是这选择的合集。你要是选择只做一个经历者,那你就可以只按照人生蓝图的定数去走,角色会自动地一次次地按照设定完成他的剧本。如果你想选变数,就要有勇气去追随内在热忱而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多数人在前半生处于迷茫的定数中,而后半生有几次机会可以打开属于自己的未来,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勇气与能力。

你的灵魂这辈子来要做些什么、要经历什么,它是经过仔细考量与选择的。但是这选择是有限度的,其上限取决于你自身的意识层级即智慧成熟度。这不是智商或情商,而是灵商。

很多人说‘我都年近半百了,我都七老八十了,这辈子就算明白了些道理,等闭眼蹬腿时,不还是一场空吗?’——这样的认知就太局限了,这样的理念恰巧就来自我们的心智设限,是个人的认知所限造成的自限。而个人的经历经验、所知所想、所遇所图,其实都是被矩阵规划好了的。你可以说是这些定数塑造了你之为你,没有意外可言,一切都是定数,故而怨天尤人;也可灵机一动、异想天开,在这定数中别开生面。不过,很多我们自觉是标新立异的自我突破其实还是被规划好了的定数。

小我确实有所谓的自由意识,但其能想到的与可选择的每个可行方案,不管是最理智的还是最疯狂的,都早在系统的计算之内了。而且系统依据灵魂固有的习气,即习惯,可预判出个人的趋向与个人预判,然后利用个人的所谓预判与解读,展开符合这一惯性认知的后续剧情,并据此展开看似多选但其实怎么选都一样的经历与结局。

个人的认知自限性被叫做业障,而打破业障的方法很容易,却少有谁能做到。

人们经常把自己在人生中经历的不幸归咎给他人,但其实一切的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自己要为此负起全部的责任。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真正地具有了全然的自我人格与自我价值。

其实你可以仔细地回想你一生中已经历过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有多少是无可奈何的顺势而为,有多少是自己决定了方向,然后一再妥协到面目全非。一个人何时所向披靡,无往不利、何时举步维艰,喝凉水都塞牙、何时精神抖擞,能迎难而上、何时疲惫乏力,无力应对、何时灾祸连绵,小人作梗、何时遇难成祥,贵人扶植……这些所谓的运气与运势,哪个是个人可以真正左右把控的呢?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矛盾:在人生的一个个路口上,其实个人能做的事情真的并不多。我们能做的是在顺风的时候不要胆怯,听从内心的呼唤,去张扬生命;

在逆境的时候,学会蛰伏,蓄势待发,累积见识。不推延逃避、不造作添乱,这张弛间的尺度就是真正的智慧。

乘命而来的灵魂在做人时要走过的一路风景就是运程。命这个字是‘口令’,造字本义是: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下边要无条件地遵守并行动。

每个人都有一个起运的时刻,有的人是在一出生就起运了,有的人在三五岁,晚些的能到六七岁才起运。‘起运’的年龄代表人生剧情真正开始步入轨道,灵魂这时也必须要进驻到角色的肉身中。运字,行云也,造字本义:转战、调动、迁移。人生剧本一章章一节节地依次被展开成经历。

命运开动后,每5年为一小段,每10年为一节,每30年为一世,四世为一生,因此一个人的阳寿最多可以有120年,即走完一生的四季。所以,如果你是夏日所生,那30到60岁就是你的秋季,60岁到90岁就是你的冬季。如果你冬季所生,那30岁后才能进入你的春季,60岁后得享安康富足的夏季。故而人生可被按四季分为12段:胎、养、生、浴、冠、官、帝、衰、病、死、墓、绝。前十个是兴衰的过程,墓、绝则是蛰伏的冬季,也就是否极已显、泰来未至的阶段。

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能并不太富裕,能勉强维持三季90年已是不易,加上三损五劳八伤九耗,往往早早地就用光了自己的生命力。多少人用自己的命去换金银名利,博美人一笑,然后拉家带口地把自己当牲口使,最后连两季60年岁月也没能活到。爱妻带着还完贷款的房子和别人过日子去了,孩子扫完墓回来就叫另一个叔叔为爸爸。

人一生能赚多少钱、能吃多少饭是有个定数的,谁先吃完谁先走,谁赚到额度了就开始赔。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要是能学会与天地相融,经常能值守轻安、吐纳光辉、河车运转,内静其心外安其身,还是可以利用浑然一体的能量去滋补生命能的。​”萌茗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很不高兴地说:​“按你的说法,难不成我今天沦落到这个地步,都是自己的错了?我母亲难产死是我的错,我父亲采药坠崖是我的错,我孩子她爸车祸是我的错,我自幼倍受欺凌是我的错,现在雪夜里命悬一线还是我的错?你刚才说命的定数,现在又讲个人选择,到底信你什么啊?​”喇嘛说:​“命是自己选的,但不是你选的。肉身你不是神魂你,神魂你也只不过是全然自我中那个跑腿的。在无色界中有个自我的意识核心,它就是那个工画师和总导演,而我们都是它的意识分身。它渴望能通过我们的经历提升自身的智慧水平,而那些我们做不来的、搞不定的、看不透的、理不清的,就成为了我们要去面对的课业。而这些业障构成了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宿命遭遇,我们就是要利用转识成慧的能力寻找出可跳脱宿命制圐、革新改命的良方。

其实你人生经历中的那些离散与失去、委屈与苦难,并不是你的错。那些被安排成你的经历,它让你能在今天向自己提出这个自我的质疑。如果通过对这一质疑的思考,你有幸了悟到了,转换了观点,也就能看到全然不同的一片天地。如果你没能想明白,也没关系,我们其实都经历过很多次的死亡,多尝试几遍或几十遍,也就慢慢地学聪明些了。​”萌茗问:​“那你的意思是,如果我肯努力地去理解你此刻所说的东西,不抵触甚至无条件地接纳你的信仰体系,我就可以从此逢凶化吉、我和我的孩子就能过上富裕的好日子,甚至我俩都长命百岁?​”喇嘛说:​“这个做不到。因为如果你不能如其所是地内化了这些觉悟,只是每天在扮演一个智者,那你的行为是骗不了你自己的。你的所求所愿不是你神魂的所求所愿,这样的愿景是无法达成与实现的。要知道在相同的意识状态下,自我意识能量水平决定着所体验与经历的实相。

每个灵魂的天命在出生前就设置好了,西方人叫其为生命蓝图规划,东方人说它是宿命,学者叫它确定性轨迹。这人生计划通常是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透过经历塑造人物,呈现出人生的考题或说命题。有了命题后,你要利用自己的角色展开第二部分,看看如何作答。不同的选择会触发不同的后续走向,进而体验不同的平行结局。这就是宿命与自由意识的完美结合与相互平衡。

塑造角色,短的到16岁,长些的到36岁,五十岁了还想不明白自己天命的,那就要抓点儿紧了。要知道角色我一生中的常数是确定了的,即命题部分是定数。而作为变数部分的变量,却也被很多人依据固有习气与业力固化成了常数。

结果当然就是:已知X=3,Y=2,问X乘Y等于几,X加Y等于几——答案看似多选,但实际没得选。

但如果你能通过了知‘本真’真相,进而转变自己的认知与观念,那‘Y’就不再是一个被习气业障绑定的定数,而是换成了一个‘代数’——你想让答案是几,自己设立Y的函数就好了。这就是利用规则,逆天改命的核心奥义。

我们确实是生活在道的确定性中,人生没有任何意外可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打破次元壁的束缚,逆天改命。就好像你肚子里的这个孩子,她既不是来报恩的也不是来讨命的,在她长大前,她是你生命故事里的一个角色,由你来塑形自己一生的经历,包括你的这个孩子怎么对你。

家长怎样塑形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自我渴望,但每个孩子都拥有全然独立的自由自我意识。你怎么看待与解读自己孩子的行为是你自己的事,怎么期许与愿景孩子的表现,那也都是你自己的心念私欲。说实话,你怎么想、怎么打算,和那个做了你所谓‘孩子’的灵魂有什么关系呢?

你自己的所欲不遂和认知偏差带来的心理落差,不应该苛责到另一个灵魂的头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谁也不是谁的前传或梦想的翻版,谁也没有权力以爱为名去束缚谁。父母自己往往不想或不愿做出改变,却强求他人都为自己的梦与理念做出改变,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萌茗小声地问:​“你父母是不是特霸道?我妈妈死得早,我爸爸对我可好了呢!”喇嘛察觉到说歪了,又开始往回找:​“我们在这世间,确实无法改变属于这个角色的命运与六亲,更无力改变大环境与社会对自己形成的影响和作用。谁让我们在出生前选择了这样的课业呢?既然来了,就没后悔药吃。我们,可以与有权且有能力改变的,只有自己。而一旦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觉悟水平因知见的扩展、觉悟的提升、智慧的升华,发生了变化,那也就可以借此跳出固有位面中的固定剧情,进入到与你意识层次相匹配的其它实相领域中。跳线后的自己并不会立刻发现异样,但后续实相的展开会全然不同。

就比如你现在马上就要面临的死局,我只有这一两个小时可以设法让你转运避开死神的邀约。在当前的这个实相中,你是必死无疑的,因为你一心求死,甚至认为这是舍生取义。

如果你可以让自己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并真切地内化这些成为你的‘所是’,由衷地、理所当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真实的内在改变就会让你的人生实相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让后续的剧情进入其它平行可能性中。要知道这些可能性都是同时平行存在着的。虽然这种变化是渐进无痕的,但如果你的认知与所是发生的变化从微小的点滴量变累计到了升华质变,那相应的人生的巨变也会迅速地被显化出来。​”萌茗小声胆怯地问:​“今夜的结局一共有几种可能?​”

喇嘛说:​“明神父在芦苇塘没能救起你,你和孩子死了;我没能及时赶到岸边,你俩都死了;刚才在树林里我们没能找到你,你和孩子死了;今晚你灰心丧气难产而亡,孩子剖腹拿出之后也死了;你奋力求生,但没有力气,产程过长,然后生出个死胎;你意志坚定,拼尽全力,然后母女平安。

你看,有些是命,有些是运,有些是你的意志所向。而我们今晚所经历的这一切,起因只是因为你的情绪崩溃。而你被自己情绪左右,却是你累世中一直在修习的一个关键课题。

你的人生课题其实并不难——第一关:男女之爱;第二关:母子之爱;第三关:自爱博爱。

可惜你这么多回都没能走过这三关,还因一次次地用自杀逃避现实而坠入到无尽的补习补考中。​”

萌茗小声胆怯地问:​“真的有阴间吗?我不是那里的常客?​”喇嘛说:​“阳是能量,是无形的状态,是功用;而阴是实体的物质存在,是沉实的有形之物。我们此刻所处的位面即物质界,其实才是相对的所谓‘阴间’,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只有角色肉身死后,我们才能借由中阴,褪去一身的阴气,回到阳间。

我们把在意识能量界面中活动的意识能量灵体们,称为阳神。但阳神还不是元神,元神是无色界中的纯意识能量,是没有形态的存在。而此刻的我们,对于它们来说,就是痴迷于各种贪欲中的阴煞饿鬼。​”萌茗继续小声胆怯地问:​“那有地狱吗?我听说要是因为堕胎或过失导致胎死腹中,是要下地狱的!或被没能出生的怨灵纠缠一生。​”喇嘛说:​“确实有。你肚子里的那个小丫头就刚从地狱中回来。不过地狱并不是监牢或刑场,而是与个人意识认知相匹配的另一种教学场景。不管是这里还是那里,亦或是天堂,都是我们的道场与课堂。死亡不是什么可怕或可悲的事情,死不瞑目的眷恋才是问题所在。而所有的眷恋其实都源自太当真,而当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对‘真实’一无所知。所以佛说‘一念无明而念念相续’,就是因不明白、不知道、不懂得,而陷入某种死循环里。

其实我们经历生死,是要来透过真切的、直接的体验,累积出觉悟所需的知见素材,然后透过观、觉、察、证的反思,获取到必要的了悟。就好像我此时告诉了你许多事情,而这些知见对此刻的你来说,还不过只是言辞与恍惚的道理;至于能否听懂、能否理解、能否认同、能否让这些道理成为自己认知中所是的一部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就是另一码事了。

因为知道并不难,而内化成所是,往往需要反复的练习。把书本上的知见转化成自己潜意识里的智慧,不是靠听谁说两句就能达成的,最好的教学就是亲身实践。知道和能做到是两码事,能有意识地去做到和在下意识中就理所当然地‘如其所是’又是两码事。

很多人白天道貌岸然的,在梦里或私密的地方就龌龊不堪了。

这就是因为自身并没能把嘴上说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神魂的特质,白天在人前只是一个好演员而已。这样的人其实最可恨:

明知道该怎么做,也知道要怎么做,可就是无法摆脱自己的贪欲、私欲、淫欲、物欲,结果就活成了个很委屈的伪君子。

在政坛、在庙观、在偶像光环下、在象牙塔里,哪儿都不缺这样贪财好色、人面兽心的‘高僧大德’,满口仁义道德的背后却多是蝇营狗苟声色犬马的欲念横流。

所以佛说:不可外祈、外求、外拜偶像,佛法的核心法意是要教人们利用柔顺的心态面对世事。这可以增加自己的耐性,提升专注的能力,好让自己保持明净的心态,好不断地提升自我意识状态。不要总是摇摆在逻辑、情绪、心智与灵智之间,那种纠结的撕扯、狐疑的不安,会形成过多的自我消耗。

如果我们可以看穿角色我在这剧情中的一切六感都是泡影幻梦,那就不再会执念于此,不再计较此间得失。如果能不痴恋于此间的色、受、想、行、识,也就能发现皮囊我非我、思想我非我、心念我非我,就连这个所谓的我皆非我。真切通透地了知了角色非我后,这个角色对内在自我的束缚也就被化解开了,也就不会再被当前角色的一念无明所拘禁在这一位面上。

这就是自渡的第一层大奥义:我非我。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与无量不可计数的多重自我产生共鸣与联系,进入无限的境界中,不再受时空法则的制约与局限,即所谓的解脱境界。

一旦成功地从此生的五蕴中解离出来,解构了当前的幻境,也就了知了造梦的机制,不会再被下一个五蕴幻境所迷。​”此时萌茗小心地问:​“要是这个不是我,那是谁在这里活着,谁在此处受苦受乐呢?​”

喇嘛说:​“人们不知真相,总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并为此执着。虽然借由各种经典了悟到肉身非我,却总是再找出一个我,贴上标签才能安心,不然失去了聚焦的焦点就感觉空荡荡的没了依托。可事实上,本是无我的,你我他甚至你肚子里的孩子,我们本自一体,也将归于一处。一人所悟即能惠及全体,一人所执也会连累大家。这就是‘合一’与‘不二’的秘密。故言无我,无我所在与所不在。一切都是因缘具足时所生,因缘消散后即空。你看看这四周的石墙,那窗外的飞雪,那天际的星辰,你觉得它们真的存在吗?还是你我故事中的想象?​”萌茗说:​“肯定存在啊,你捶打这墙不会手痛吗?你接住那飞雪不会看到手上的雪花变成水滴吗?我这肚子里一阵紧似一阵的疼痛,难道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吗?​”喇嘛说:​“有生就有死,有死亦有生。在生死之间一念所欲、一念所执、一念无明,就来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世间。不管是天国、还是人间、亦或地狱,是灵界还是外星球,其实都是自己搞出的舞台剧。在这样的舞台剧里,你我不比地狱里的恶鬼更聪明,也不比那些演神仙的家伙更笨拙。各自痴迷各自的所执,谁也比谁好不到哪儿去。

我且问你:你觉得在这些不同的世间参与经历的,是苦呢?

还是非苦呢?​”

萌茗想了想说:​“若有所得所悟,当然就不觉得苦了,乐呵还来不及呢!要是一无所获或者把自己的老本都赔光了,可就有些冤了,心里一定是苦的。​”喇嘛说:​“是的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样的说法,其实很无知。我们与生俱来就秉持着自己的性格习气,你看小孩子刚出生,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各自性情大为不同。而死亡时也不是赤条条去的,你一辈子领悟了的知见、掌握了的技巧、明白了的道理,都会铭刻于心。但那些昧良心的亏心事、放不下的记挂、无法释怀的思念与仇恨,也都会随你同行。与此同时,你养成的性格、具备了的觉悟、生活与思想的习惯,更是透骨入髓,成为你下次出生时的基础属性——或者助益你的人生,让你赢在起跑线上;或迟累你的一生,让你必须分心应对。

你始终在抱怨自己的命苦,可是你却不知道,这些遭遇其实都是你之前未能看开的在意。如果你能如是认知到五蕴中无我非真,能不欲便可解脱,用解离的旁观者状态看世界,就可成就解脱之智。进而与全然众我彼此感应,了知到我该做的都已完成,把生死不再看作是一种负担,随缘法喜地享受内心的清净洒脱。这样也就不会再被无明扯拽入某一界面里,显化成某一角色。于是你不再需要依赖别人的爱来证明自己是可爱的,也不再会位于路口时各种犹豫。这样你就不会再有对生命或死亡的畏惧了。

你现在透过这雪夜远望世间的众生,人们活在世间,都渴望获得成长。凡人用食物,让自己的肉身满足;智者用知识,让自己的头脑满足;有情人用爱恋,让自己的心满足;而很多修行人用跨维度的见闻与能量,让自己满足。这四种滋养的背后其实都是‘爱’,那到底什么是‘爱’?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爱本身其实是受与触的显化,是色、识、行中造化来的。因为世界的爱,要有一个受者、有一个作为者、一个感知者,这可以是三个个体,也可以是同一个个体。一体时名自爱,异体时就有了相爱。可是很多人不懂得自爱,没了相爱,就连自己也一同都丢了。而在相爱时,又计较各种得失,在意独享,即言必说‘我的’。

这种爱是无明不智的,因为它是基于角色我得失心的。而不管什么和得失的计较与在意沾边了,就都会因无常而变得苦涩。

故佛陀言:从六入处而起触,从触而起受,从受而起爱,从爱而起取,从取而起有,从有而起欲,从欲而起无常病苦与生死烦忧。

因此,若能看破所幻所执,无明灭则名色所执灭;名色无扰,则不谋所受;不欲受,则私欲不起、爱恨不生、生死淡然。

进而老病死、聚散无常就不再成为可困扰心灵的课业。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再会继续纠结于所谓的过去与未来,不会追问或思考‘我过去是谁’‘我过去存在不存在’‘我将来是谁’‘我将来存在不存在’‘我现在是谁’‘我现在是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了。​”此刻萌茗的脸色从失血后的惨白,慢慢地有了生机的血色。

她在微笑,笑得很甜,虽然不时的阵痛还会让她皱眉,但她已经不再把身子蜷成一个虾米,咒骂着呻吟。等宫缩缓解后,萌茗看着喇嘛问:​“我听说那些仙人们,不再受制约,可飞天遁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什么意思啊?​”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