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得渡真经

世事轮回何时休,惑问苍茫路何方。

欲见如来真面目,八十一难取真经。

松赞大妙唠叨了半天中国民间信仰,想要告诉明冥,各种基于外祈外拜的门派都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逐渐由利益众生转变成了个人崇拜与唯利是图。

少年派对这些一点都不感兴趣,一个劲地催促喇嘛,告诉自己怎么才能不在死后坠入顽空幻境,干等着被真主审判。

明冥看出这少年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很怕自己做过的什么事已经注定了日后要下地狱的结局,所以执意在渴望寻找可能的补救之法。与此同时,其实明冥自己也很好奇喇嘛是怎么看待与理解死亡过程的——之前喇嘛虽然说了佛经,并大体描绘勾勒出了一个朦胧的宏观灵魂运作体系,但显然那一点点只有大菩萨才能听懂的经文,对自己理解他们的教义帮助不大。

松赞大妙看了看桌子对面的艾纳尔博士,然后好像在思索如何措辞展开这个话题,最后却先问出了一个问题。他说:​“博士先生,请问人类至今对于肉身死后,灵魂经历的文献或书籍有哪些?是些什么呢?​”

艾纳尔博士说:​“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西方几乎没有直接的记录,因为教会在历史上销毁了大部分相关文献,少部分被藏匿在梵蒂冈,至今未敢公开。根据我的研究,近现代有两本书涉及此类内容,一本是《失忆的归途》​,另一部是《西藏生死书》​。从更早的历史来看,我知道的是你们西藏在几百年前从山洞中发现了莲花生大师所带来的渡亡经古籍。这本渡亡经由莲花生从印度带来,内容基于吠陀文化对中阴(即死后灵魂经历)的描述。在吠陀经典中,尤其是《梨俱吠陀》​(Rigveda)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死后灵魂的经历描述。

然而,这些文献现在所能见到的版本,往往已经经过了修改,特别是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00年之间,都被按有利于雅利安人统治的需要做了修改。

《梨俱吠陀》包含了与死亡、死后生活和转世相关的诗歌和经文。这些思想在公元八世纪由莲花生带入西藏,虽然当时的版本已经有所修订。随后的《西藏渡亡经》​(Bardo Thödol)便是在藏传渡亡经的基础上生成的,当然原本这部经典的名字应是《中阴得渡经》​。这部经典包含了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智慧,且其知识传承自更远古的苏美尔人——据说这些知识起源于昆仑山下来的黑头人。

古埃及的渡亡经与古巴比伦文献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尽管它们的神灵体系不同。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上古史中,地狱的概念并未出现,那时关于中阴的词汇指的是冥界。

古埃及人对冥界的认知几乎主导了他们的宗教和神话体系,可以说是信仰体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相信肉身死亡是生命经历中的一种过渡,肉身死亡不是终结。而人在死亡时回顾一生和掂量自己的良心,要是俯仰无愧、毫无牵挂就可与神同行,否则就要落入‘奥西里斯’之手。

你们也知道,古埃及人的叙事方法很特别,它们使用各种神的名称来象征各类抽象的事情。

比如:努恩(Nun)在古埃及神话中是混沌之水的化身,被认为是生命的起源。死后的个体要是灵魂轻盈就可返回到努恩那里,成为无尽的循环中的一部分。

而阿努比斯(Anubis)是死亡之神,负责引导死者进入冥界。

阿努比斯被描绘为身穿黑袍的神。他会质问亡灵两个问题,以判断他们的善恶,并决定他们后续的命运。

在《死者之书》​(Book of the Dead)中,古埃及人相信在死后的旅程中,死者需要具备《死者之书》中提到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那一系列心灵考验,帮助他们成功地穿越冥界,获得众神的认可。之前说过的那个奥西里斯(Osiris)​,就是负责死后生命和再生的神祇,也是所谓冥界中的统治者。

如果亡灵的心性与智慧不足以与神同行,又不至于承受斥责,那就是个糊涂鬼。古埃及人相信这样的亡灵会在奥西里斯的庇护下获得重生,直到有一天活明白了为止。

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巴’(Ba)与‘卡’(Ka)​:‘巴’是人在出生前就具有的那个灵魂,它进入胎儿度过一生并离开尸体。而‘卡’则是‘人’的生命力部分。在死亡后,巴和卡将分离,巴会先进入到冥界中,然后按照自己的所是去往神的家园、重返人间或去到一个无尽重复的世界里进行反思。

而卡则回到那个被认为已经死去的肉身里,承载着下一个灵魂再次犹如婴儿般出生,并为这个新灵魂展现它过往经历过的一生。

所以如果学会阅读阿卡西记录,就能在事情发生前,知道其一生都会经历哪些主要事件。

在埃及传说中,地府(Duat)位于冥界中,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其中包含各种层次和区域。死者在冥界的旅程中要涉及与穿越这些层次,而这个过程会面对不同的幻相世间,接受神灵和自己心智的考验。生前要是崇拜信仰了邪教,就会在这里自己意化出各种对应的场景,并被困在其间,直到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被困的时长没有上限或下限,什么时候自己想明白了,那幻境也就自行消散了。

在现在已知的考古中发现,埃及人的这些金字塔文本(Pyramid Texts)​,最早出现在埃及的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年-2686年)​。最初刻在法老金字塔的内壁上,这些文本包含了有关法老死后生活和重生的思想。

之后随着年代的演变,埃及《死者之书》出现过各种缩减扭曲版,但所有残缺版都可看到母版的元素和观念。而流行在埃及贵族间的棺木草纸文本(Coffin Texts)​,这些文本出现在第一中间王国时期(公元前2134年-2040年)​,在金字塔文本之后。棺木文本是写在木板上的,通常放置在死者的棺材中。它们包含了一系列的仪式、祈祷和咒语,目的是帮助死者度过死后的旅程,与埃及《死者之书》有一些相似之处。

好似是一个备忘录,是全文的缩略简介。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历史学家都认为埃及的文化与‘神’们是多神信仰的产物,是公元前2500年由上埃及的先民们独立构思出的,但近些年的发现显示出一条让人惊骇的文化传播与信仰传播轨迹。这发现证实埃及的众神,它们的名字与古象雄文明中苯教一些神的拼写一样、发音一样、意思一样,甚至功用与官职都是一样的——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些埃及众神并非是空穴来风的产物,众神的名字也不是埃及人自己杜撰出来的。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回流现象,那就是在昆仑的一个上古高度文明,它们从青藏高原分成两路,开始拓展地盘,并沿途绞杀所遇的土著原始部落,扶植自己培养起来的新人类,占据东方与西方的土地。

这两队人马中,东进的与中原原住民展开了战斗,并最终成立了华夏政权体系,甚至利用飞行器去了日本、澳洲。其中最古老的一支从青海入川,下到云贵,步入越南,形成了东南亚文化圈。

另一只西进的队伍,先北上,后沿着上古欧亚生命走廊西进,绕过了珠峰屏障,进入中东地区,然后建立了史前文明的巨人国。之后一支去往了更北方,一支去往了中东两河流域,一支去了印度次大陆,一支去了古埃及。这导致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被铲除断代,也导致整个西方的文化、宗教、人种有强烈的血缘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的人与东方人属于同一个族类,而西方人却是另一个族类。

现在说回生死灵魂认知的渊源。可以看出,今日的藏传生死经来自印度。印度的原文是雅利安人带过去的,而雅利安人是从埃及人那里学到的,埃及人是从中东两河那里借鉴过去的。而中东两河上古文明对此具有的知识,却来自传说中的昆仑虚,也就是那些被我们认为是虚构的众神、那些能在天上飞的家伙们,那些在大洪水前缔造过文明、又在大洪水后重建文明秩序的家伙。

我所了解的内容虽有限,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并不是僧侣或教徒,然而,我知道西方心理学的奠基人荣格曾通过阅读一本中国道教经典《金花的秘密》​,了解了脉轮和曼陀罗的概念,随后他又接触到了《西藏渡亡经》​,这使得他成为了欧美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也很好奇这本书到底蕴藏了哪些秘密。

我曾读过埃及渡亡经和印度渡亡经,我知道,每个宗教根据自身的信仰体系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如果过于较真,往往会迷失其本意。

好了,我知道的就这些。喇嘛,请你告诉我们你知道的一切吧。​”

松赞大妙说:​“我们的上师认为,人类的心灵随着物质化的进程而不断退化着。在过去,人们为做人的道德设立了一个底线,那就是说实话、讲良心、守信誉、做好人,可是现在这四点却成为了人们渴望达成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蜕变不可谓不悲哀,究其原因是唯物主义论盛行后,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人们不再了解死亡、不再谈论死亡、也不愿面对和提起死亡。太多的人幼稚地认为生命是个一次性产品,而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点,因此在活着的时候,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造孽,只要能快速地获得名利与物质享受,其它的都可以放弃,包括做人的底线和对生命的敬畏。人们已经忘记,灵魂才是生命的主体,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博士说得对,​《西藏渡亡经》确实是一个错误的译名,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它的正确名称应该是《中阴得渡经》​。也许你们并未注意,我之前提到过,中阴是分为四个阶段的。生存中阴是人间的生命状态,它本身也只是梦境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始终都处于中阴之中,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界面之间流转而已。在一次生存体验与下一次之间,我们会经历其他三种中阴,它们是:死亡中阴、自省中阴和再生中阴。

因此,​《中阴得渡经》并不是为亡灵所写的,它的开篇其实是为生存中阴而讲述佛法。如果能够在人世间实现开悟,那么就不必在后面的三个关卡中做出取巧的努力。

生存中阴:通过那黑暗的小径,穿过那生命的窄门,你会在一片光明中醒来,这里你不再会感到拥挤,但你却在为此哭泣。

之后你将面对一系列的考验,这些考验都是依据你的弱点展开的,而你来此为人就是想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必要的技巧与能力,克服并能勇敢地面对这些被显化为阻碍的恐怖。

如果你选择了直面人生的问题,并迎难而上,那下一个困境将会提升难度;如果你选择了逃避躲藏,那难题会追着你压迫你一段时间,然后散去。下一个难题会相对容易一些,如果你再选择逃避,之后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更容易些。

如果你一路都在逃避这些问题,那你在进入死亡中阴环节时会发现,自己无法面对灵魂的拷问,你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回顾或自省的资粮可供觉悟,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更没有资格展开再生中阴。你会直接又一次经历生存中阴,在上一次出生的地方出生,在上一次出生的时间出生——你躲开过的第一个困难又一次展现在你的面前。

如果你选择直面迎接这一难题,并解决了它,那也没什么好高兴的,因为很快下一道难题就会迎面而来,并且比上一道题更难、更难,如此递进,直到你拼尽全力也无法应对。

经历了这样一生的人,在经历死亡中阴时,不会滞留其中太久,很快就会迎来自省中阴。如果你自豪地答出了灵魂两问,那就有权利用人生回顾,梳理自己一生中的过失。如果你愿意,可以重新展开人生一次,并用已获得的智慧与能力,更好地解决之前犯过错误的抉择,直到自己感到圆满与欣喜,这时可以请求展开再生中阴,进入选择下一个角色与人生课程的界面,定制下一场旅程的攻略计划。这就是四种中阴的大体作用。

其实人们往往最关心的就是死亡中阴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很短,短到就一刹那灵魂就已把它置于身后;也可很漫长,漫长到千秋万代还走不出来。

肉身死亡后,灵魂有时好像胆怯的蜗牛不敢离开自己的窍壳,哪怕皮囊已经腐朽还躲在白骨堆中,这种灵魂就好比被吓坏了的小孩子,不敢离开家门。他们是对世界无知的人,是被宗教欺骗了的人,是被家人的哭泣吓坏了的人。他们执拗地认为只有躯壳才是自己,别外无它。

这样的灵魂直到被所有人遗忘才会离开自己的坟墓——那些总是去坟头探监的人,就是它滞留不去的原因;那些思念的话语、悲伤的眼泪、燃烧的蜡烛,就是它不能解脱的羁绊和牵挂。

另外有一些灵魂,他们犹如玩疯了的孩子,当放学的铃声响起时,会第一个离开自己的座位跑出教室。他们是那样匆忙,甚至会忘带自己的书包与作业笔记。结果到家后才发现还要回学校取这些东西,才不会被爸妈老师责骂。

高年级的学生会慢慢变得沉稳,他们知道与熟悉了下课后的流程,也能自己结伴回家,并一路上讨论着这次学业的问题与收获,思考那些没能搞懂的地方。它们到家后就会掏出当天的作业,先把习题都写完,然后再预习明天的功课,这样的人总是轻松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有些孩子因为贪玩,因为怕回家被父母责骂,因为迷路了,因为等留校的同学,到了很晚都没回家,它们饥肠辘辘看着渐黑的天空,会越来越迷茫。这时会有学校的保卫打着手电筒来找这些落单迷路滞留在校园中的孩子,会有家人打着手电来找自家的孩子,这些光锥在空旷的操场上扫过,给迷途者指引出归途的方向。

可是有些孩子不记得自己的家与家人,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宿舍;有些孩子考试成绩太差,没脸回家,不敢面对家人;有些孩子因为早恋只想和心仪的女孩躲在角落里卿卿我我。于是它们会躲避那些光锥的照射,越是听见呼唤越是往暗处逃亡。

其实死亡是灵魂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前生今世的领悟在这短短的几天内要完成。如果在这期间亡灵自己陷入迷茫,或因惊恐不知所措,或因家人的影响被搅扰得无法安宁,那就会失去最好的反思时机,而因此犹如梦醒后一般,遗忘许多人生细节,也就无法借此领悟此生当了知的觉悟。

这样的结果往往很直接,那就是无法完成心灵的答卷,只好从头来过,蹲班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再一次以相同的身份哇哇落地。这种情况被叫做中阴之间的小循环——一切重新来过,世界的时钟被调回几十年前。这不是一种审判后的惩罚,而是补考与温习的机会,基于无限的爱与慈悲。这样的机会是没有次数上限的。

很多人都说:我已经七八十岁了,时间无多,学道理的时间所剩无几,记忆力也很差了,看完东西隔天就忘。是不是此生就废了呢?

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了上边的这些道理,做好三件事,今生就会大有收获:

第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灵魂升华自身的最关键时刻。让自己平静面对这一过程,不要管那些哭嚎的家人,不要眷恋家产、皮囊、珠宝,不要记挂这个担心那个。让自己平静下来,认真地回忆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一切,尽快地想明白自己因此获得的启迪,以便从容地应对中阴门槛处的两条灵魂质问。

如果能在有生之年提前把这功课做好,下课时会轻松从容很多。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学会记梦解梦,乃至可以在梦中保持自我意识的清明状态,那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自己是清明理智的。很多人会随着梦境的牵引,随着心意化生出的意境经历各种死后幻梦。这些幻梦是依据自己死前的心态与信念还有认知而产生的。因此有人体验到了解脱的快乐、家人的接引,有人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惧、亏心事的纠缠,有人体会到了宗教营造出的神话故事。

在这些场景内,灵魂会滞留多久,就看灵魂会当真多久。在人间有各种启迪心智觉醒的大师与文字,为渴望明白世理的人提供法布施与无畏布施。但在中阴界的自我幻境中,尤其是那些一生损人利己、伤害他人的人,生前半夜怕敲门,死后怕冤亲债主来索命,就会很受良心煎熬。此类煎熬会持续多久没有定数,直到自己心安理得为止。

不过也不是没有自我救赎的机会,只要你以被害人的身份再活一遍对方的一生,这账也就算是平衡了。当然你亏欠的人要是太多,这一平衡体验的过程会较为漫长。

这样的经历不是惩罚而是启迪心灵的体验——不穿上他人的鞋子走过那些路,你怎能做到将心比心的心灵共鸣呢?怎能理解爱人如己的一体不二呢?

比蹲班复读更难解脱的是被宗教洗脑和深信不疑的可怜人,他们会沉浸在自己信念编织出的梦里,持续地努力攀登‘天梯’,试图获得这样或那样的名号果位——那梦是如此地真实生动,和我们现在的这个梦一样让你信以为真。只不过想要从那梦中觉醒远比在这世间难上加难,因为在那梦里都是同道中人,很难见闻觉知到真相、领悟观觉到出路。生前越虔诚,死后越迷茫。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秘密就是:死后接引灵魂的光是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暗淡的。

那些高等的成熟智慧灵魂,会在死后毫不犹豫地回到那光中,有牵挂想不通的人则会慢上一些,要处理许多问题又被家人执念羁绊住的会更慢一些,之后那些要平衡各种辜负的人会慢上很多,一般走得最迟缓的是被宗教捆绑住的人,而走不了的多是那些太当真的家伙,它们根本就醒不过来。

如果把这接引光的亮度从开始到最后比做考学的分数,最开始是100分,之后相继递减,在其低于及格线后,灵魂就算是穿过了光洞,也只会进入到休整区。在恢复了活力后,不会领取下一生的剧本任务,只会回到出生时,重新走过之前的一生,看看你什么时候或哪次能活明白些,死后能拿到及格的成绩。

这就是灵魂在经历死亡中阴时的秘密经过,而自省中阴和再生中阴里要经历的事情,其实相对没这么复杂。​”

松赞大妙说到这里,突然停下话头,看了一眼手表,举起杯子开始喝茶。

此时明冥听得正起劲,赶忙催问喇嘛:​“你别卖关子了,倒是快点儿说啊!”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