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觉醒的小象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真知藏于脂粉下,卸去妆容见真如。

这边明冥烧好水准备冲茶,滚烫的开水倒入茶壶,随着水汽袅袅地蒸腾,他的眼神开始变得迷离起来,缓缓说道:

“佛说色空二相性,色相非有非无,是一念之意显化,后念念相随犹如江水滔滔,世人可借由自觉而醒悟内在光明自性,成就小乘菩提心;续而发温暖光明大意愿利益众生,广结善缘,扶持互为助力,让生命的能量得以在共鸣中激荡,让自己的周边不再以相互掠夺、欺诈、压制为手段,获取生存资源与内心满足。

在自身利用心流之爱,取得了共鸣与协作后,广说善法启迪民智,开启天眼洞彻古今未来,打通巅顶灵山,显露与守持本性自然,安抚角色内心的造作,清明头脑中的妄想,获得利用顶上轮的权柄与能力,借由第八识,展开如来藏,理解与明白‘如来’真实意。

即,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众生本具如来本性真如光明,其意识主体从不停住于任何梦境幻影的时空间——那进入到红尘幻梦历经一切的,只不过是其意识自身本体的意识焦点,即投注于角色的只是自体化生出的意识化身之法身。这法身去经历种种,而那存在于大梵天实相内的意识本体,其实从未离开过本源实体意识能量云,一切分别妄念,都是借假修真的舞台剧,而意识本体则常具如来清净本性,如如不动地在看戏。

这就是如来藏全经的核心内容。透过经书知道这个真相不难,明白它在说什么确实有难度,而想要自己亲身实践经历与观觉到这一境界,则需要达成第八识开启的真功夫,了悟到三界内外构成的多元多维梦宇宙是如何与本源实相互动的,了知到意识是如何化生出整个现象界的,理解到意识本体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运作于整个虚实色空体系的。需要借由阿赖耶识的观见力沟通第九识与角色脑,才能把全然的知见导入到角色的知见范围内。

但由于全然的实相太过庞杂宏伟,没有谁真的能全然无漏地把一切都说清楚、讲明白。而人类现有的一维语言体系、名词结构、知见范围,都不足以无谬地相互传递这样的多维实相信息。即使使用图画、交响乐这样的二维媒介、动画加音乐加文字这样的三维表达,也无法还原出本源大梵天系统运作方式与真实状况的十分之一。

只有修行者真的到了那一境界,或确有善根又具明觉,听闻即觉,心生欢喜坚信不疑,才可有机会借此机缘,洞见‘根本密’,即密宗追求的无上密。不过密宗为走捷径,选择了极险之路,若不能有大定力守住本心本性,一旦沾惹奇异功能、开启灵力奇巧,这把双刃剑,很容易自坠其中、干预世事、左右因果、自断是非、乱了自然。

当知这看破不说破、能帮而不帮的观世态度,才是如来本真。

到处救火、四处平息是非的还无法进入开悟状态,也就无法成为佛陀。渡人利益众生,不是让你去干预他人的体验、打断他人的功课、扰乱他人的人生布局,而是为众生做出榜样、留下线索、举起火把照明道路、妙说道理、随缘渡化畏惧之心,即无畏布施与法布施。

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全然中的多元性,理解各种不同的选择与经历都存在着其道理。以个人的喜好与认知,武断地打扰、打乱、干预、阻止、改变他人的人生体验,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无明愚钝做法。这倒不是说我们不可以为求助者提供帮助,只是医不叩门、师不顺路。莫要主动地去要求谁按照自己的标准或认知去与自己认为的正确看齐,更不可以强迫他人这样做或那样做。

当有人求助时,当给予安慰、鼓励,与其解说正法,但对方是否肯听、是否照行,不可强求,不可替他人决断,不可遥控指挥他人的人生。时刻要注意尊重个人的自由意识,尊重他人选择去经历其所当经历的人生环节。

这种如如观世的状态与觉悟,简单地说就是:‘我行走在这世间,却不受困于这个世间’。​”

明冥手捧香茗站在茶几旁,一口气说出了这许多的领悟,把松赞大妙吓了一跳,看怪物般地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神父:

只见这年轻的神父,神情忘我,两眼空灵,表情庄重。其语气平缓,语速自然且流畅。不知是因为教堂的彩绘玻璃折射了光影还是一种错觉,在神父的背后光影七彩如雾,虽然教堂里空无一人,但好像有唱诗班的合唱回荡在梁柱之间。

松赞大妙赶紧端坐,正衣襟与法帽,细思量明神父的话语,只觉其意惊骇而至简,自己恐怕在三言两语内都无法说出此般奥义。不由得上下打量这一身黑袍的家伙,深感不可思议——要知道自己进屋还不到一盏茶的功夫,他这个初闻佛法的异教徒怎么可能就“明白”了呢?

啊,茶!松赞大妙赶紧起身接过明神父手里给自己端过来的茶水,那杯子滚烫,喇嘛赶紧把杯子放在茶几上,快速摇晃手指散热止痛。突然想起那家伙,刚才拿着这杯子说了半天的话,他的手指怎么会没事呢?

这时只听明神父突然发问:​“这第三密的境界如来藏我已知晓,请问藏密中还有什么密吗?​”松赞大妙想了下说:​“那就是入门破业障的三密了,叫做如来三密。分别是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且三者相互加持,构成自身业力。​”明神父问:​“业力是什么?​”

松赞大妙感觉自己好像在被上师考校功课,收起先前与知见小白对话的那种随意态度,郑重地开始对答问题——松赞大妙说:​“业者,即课业功课,即自身当学习与经历的事情,在经历中体会与感受到对内心的触动。我们通过这些被自己触发的、被自己安排好的经历,体会与领悟生命中的道理和智慧,借此补齐自身的认知短板与情志缺陷。

业力不是上帝的鞭子,它其中没有罪与罚的含义,但确实总会依据个人自身的缺陷展开后续的相关遭遇,让其反复领会其中的道理,直到真正明白与掌握为止。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觉得生活艰辛世道挫折的,看世间只有八苦失散衰亡;郁闷求不得、守不住、留不下、不够多的,肯定是还没能活明白的,或还没能死明白的。

对于这样略显愚钝的,梵天以无限的爱与包容,容忍其可以展开近乎无限次的复读与复考,直到其领悟真实意。这也就是渐悟派可以与必然能得道的原因。

而三密说的就是,一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会依据其行为触发系统相应的连锁反应。俗话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你与这个世界、与他人怎么互动、怎么思量、怎么预期、怎么应对,决定了你后续会与要经历哪些对应的课业题目。

所以开悟后的人,很少去主动地招惹是非、干预因果自然、影响他人命途。所以佛陀会随缘行法布施,却不强令世人改天换地,更不会因哪个邦国城镇不听他的吩咐,就降下瘟疫、洪水、火焰、刀兵,屠城杀尽。​”明冥又问:​“那你怎么看中原佛教与日本佛教呢?​”

松赞大妙说:​“日本僧侣娶妻生子,把寺庙当工作,但却能说出很纯正的佛法,人在世间行于红尘却能留守一份清明的觉悟与知见,传递给求访者。我不觉得他们不过单身苦行的律宗生活有什么问题,他们让自性光明的火种可以延续并点亮求道者的心房与视野,这就足够了。

而中原各家佛门,禅宗最易得觉悟自性的觉醒,但也最难入门;净土念念相续,所求与佛陀开示的方向大有不同。他们与你们天主教一样,走了宗教化的道路。​”

明冥问:​“我听说在东方,人们可以靠烧香、交纳金银珠宝钱财、购买宗教物品,来换取抵消自己的业力,让自己的人生顺遂、少些苦难的经历,这是真的吗?​”松赞大妙说:​“确有其事,并且很是盛行。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取巧达成目的。你知道的,东方官吏贪腐在过去是很常见的——收受贿赂然后不再找你麻烦或特批一些事情,成为民间百姓认知中的惯例常识。

所以也就推此至彼地想,佛陀与大菩萨们和官老爷们一样,既贪财又爱慕虚荣,还好听奉承之词。于是事前烧香说好话、事后用金银香油珠宝答谢,蔚然成风,引得佛门里不懂佛法为何物的僧人、住持,欣然笑纳还巧舌鼓吹。你们天主教不是在中世纪也用出售天堂门票、赎罪券的方式大量敛财嘛,其实都是一个思路与心理使然。​”明冥笑了笑说:​“确实我们干过这样很荒谬无知的事情,在几百年前。没想到在你们那里,时至今日还有人信这一套,并肯为此买单。​”喇嘛双手一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人想要花钱买捷径,自然就有做这买卖的人应酬他们,好让其心安。​”

明冥问:​“那花了钱的不觉得冤吗?那收了钱的真能心安?​”松赞大妙说:​“在大概率上所有事的发展方向不是更好就是更糟。那花了钱的,有半数人会觉得灵验,下回还会花这钱。

当然还有半数没能得逞的,住持就说其心不诚、钱没花够,再续费才能打动贪财的神佛。这样不但拖延了时间,还换取了第二次机会。为了让那些花了钱却看不到效果的人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住持会定期请那些得偿所愿的人来做见证——当然总会有得偿所愿的人,很欣然地认为这是花钱与求拜的功效。​”明冥很兴奋地说:​“是的,是的,我们在神学院里也被教导要这样做,来彰显上帝的奇迹。不过我有一点不太明白,那你所说的开悟者,他们还需要被业力左右吗?​”松赞大妙说:​“就好像我告诉了你的,业力是针对心灵不足之处的功课,即使是开悟者或大觉者,甚至到了佛陀的果位,也永远不会成为彻底的所谓完人。意识的发展是无限的,可供发展的领域也是无限的。只要还有无明,就还有业力的功课要去尝试与体验。而只有还处于‘无明’中的人,才会想与相信,有断绝了无明且具备无漏认知的存有。

要知道连本源自身,大梵天还都处于无明之中,故而会显化万千,设法让自身的意识海得以壮大与发展出更复杂的意识形态。​”明冥转变话题,开始询问有关印度教的核心教义与信仰体系。

松赞大妙说:​“对此我只知大概皮毛,我把我知道的可以全都告诉你,具体的内容你还要去问印度教的修士,只不过他们的门派分化得比我们佛教更多,很可能不同的修士说出全然不同的道理来。

在印度教中,认为本位面上的一切都是幻梦一场。这种思想认知来自于更古老的文化,并传递给了佛教,当然这被无数大觉悟者证明无误。

印度教认为本质意识核心是被其称为梵天(Brahmā)的意识云,它无形、无相,绝对实在,但无法被直接崇拜或赞美。

它衍生一切并收割一切,同时是维持一切存在形式的那个意识主体。

其功能就是诞生新的灵体,为其提供成长的空间,最后回收这些成熟体,融汇入自身。印度人不太敢想象这个过程是全自动的一种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于是为每个主要阶段安排了一个负责的神灵。

它们是:创造者-梵天(Brahmā)​、激活者-毗湿奴(Vishnu)​、摧毁者-湿婆(Shiva)​。

而供所有灵体成长与学习的地方,被命名为娑婆世界。

‘梵天Brahmā’一词的原意是‘无限的绝对领域’。它衍生自梵文词根brh,表示‘庄严、无边无际’。

这个词被印度教的宗教体系借来专指本源化生万物的能力,后被扭曲成了一位神明,续而成了这神的名字。因其衍生出的万有会朝四方扩散,所以这神被赋予四头、四臂,寓意着四象皆可顾及。在之后它成为了变种南传佛教里的四面佛。

‘毗湿奴Vishnu’一词的原意可以解释为‘普遍存在着的或普世存在着的’。它的梵文词根vish,表示‘普遍的或持续存在着’。

‘湿婆Shiva’一词的原意是‘仁慈的、慈悲的或吉祥的’。

它来自梵文词根shiva,表示‘幸福、善良或令人愉悦的’。

最初的人们坚信,只有大觉悟者、意识成熟丰满的灵魂,怀着谦卑与轻安的喜乐,可以接近湿婆并被它接受,在观看了它的旋舞后,可以与其合一融入它的怀抱,即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甘之若饴。

后续的很多信徒与修行者无法理解这种类似于飞蛾扑火的状态,逐渐地只留下了湿婆之舞,而其它本真意很少与普通信众提起。据说真正的湿婆之舞像极了快放后的银河自转。在古经典里,说只有开了天眼的高僧透过顶上轮才可看见湿婆之舞;而见过湿婆之舞的高僧很快就会圆寂,去往一个大光明之所在。

这些本真原始教义随着雅利安人入侵,被从中东地区带入印度次大陆,然后又与印度土著原始部落信仰相互融合,不断拓展,形成了一个地域民族特色浓郁的多神教。而教众大多已经不再知道其本初的真实意。

印度教的三位神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只是被按功能性强行拆分成了梵天三神。此外,印度教信仰中还有许多其他神灵,如女神帕尔瓦蒂(湿婆的妻子)​、吠陀中的众多神祇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促进印度各邦族部落相互融合的印度教复杂多元神灵体系。

在印度教中强调生命在宇宙的新陈代谢下不断完成这有序自循环,而这周期性的生命往复被叫做轮回,而这轮回是‘神灵’运行宇宙和生命演化的关键元素。

要是想要在下一个轮回中少遭遇些艰辛的人生课题,就应该在此生尽量多地直面人生难题,并努力设法提升自己的灵智水平,让自己的灵魂尽快在神智上相对成熟,少在世间为了一时的名利而损人利己。以损害他人、刻薄他人为代价,图谋此间的虚妄富贵,是得不偿失的。

这些原教旨后来被掌权者和高阶雅利安人祭司篡改,犹如圣经被篡改一样,加入了很多有利于维持占领者奴役当地原住民的教义,并在教理上让原住民自己相信:自己不应反抗暴政的压迫,要认命、要服从、要努力工作创造更多剩余价值取悦奴隶主和贵族大老爷们,让僧侣们可以不用劳作就衣食无忧。​”明冥慢慢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真理是怎么被宗教化成盲从的敬畏。然后好奇地问:​“在印度教里有个象鼻子的小孩很是可爱,它的传说与真实出处是什么呢?​”松赞大妙笑着说:​“你说的那个是象头神(Ganesha)​,也被称为‘甘纳希亚’。

传说,象头神是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用自己的身体泥土塑造而成,然后给了他生命。当她想洗澡时,她命令象头神守门,但他阻止了她的丈夫湿婆(Shiva)进入,这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湿婆削去了象头神的头。为了安抚帕尔瓦蒂,湿婆将一个大象的头部安装在象头神的肩膀上,使他恢复生命。

其实,Ganesha这个词的原意来自梵文,其中Gana意味着群体或部分,而Isha意味着主宰或主神。因此,Ganesha的真实意是所有神明的领袖。

对于普通信众来说,它只是一个可爱且很印度的神灵,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传说;但实际上如果拜师开始真正的修行后,上师会告诉弟子,它是进入灵性领域、开始一切觉悟、引动地火的标志物。

在我们密宗中,象头神是地轮的守护神,在引动拙火时,需要明妃们取悦它,让它欢乐起来。当象鼻高高立起,轻轻颤抖时,就可以引动拙火进入脐轮了。这个过程中不可让象头护法过于贪玩,要是它流下了眼泪,打了喷嚏,那就是明妃们的失职。

在宗教发展的不同时期,陪伴修士、服侍象头神的女孩们,被叫做Yoginis(瑜伽女神)​、Dakinis(达喀尼)​、Dharmapala(法护,男性居多)​、Vajra Yogini(金刚瑜伽女神)​。

有很多证据显示拜火教是来自于雅利安的原始宗教,就好像古兰经于公元七世纪托生于东正教经书,而东正教是从基督教中分裂出去的,之前的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可犹太教里的许多故事却取材于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巴比伦神话与波斯的拜火教。

全世界宗教界的相互借鉴抄袭,导致全球很多文献中出现相同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人物的名字与家庭背景被按需求替换成了更具地域特色的人物。而‘黑头人’苏美尔文明对后世的拜火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有深远影响。在公元前3500年时,他们就有了超乎想象的科技与文化成就。那时的城市中有上下水,家家户户有独立卫生间、马桶和淋浴房,居住的是小公寓楼房。​”

明冥打断了松赞大妙的话,激动地说:

“等等,你是说,整个宗教体系,其实是有一个明确发展脉络的,虽然现在看似宗教林立,其实相互间,在各教派创立的早期,都互为依托,且彼此抄袭。而寻源溯本,这些都可以回归到中东两河流域,一切文明的发源地。

宗教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逐步四散开的。在四散的过程中,各自按照不同的政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阉割与缝合,之后依次诞生出了深具各地特色的宗教神话体系,但这些神话故事里,都有着彼此的影子。

是这样吗?难道没有例外吗?在地球上就没有一个没有被政治与宗教利益团体扭曲过的本真教义吗?

告诉我,告诉我,请你告诉我,你还知道些什么?我感觉,自己在神学院里度过的六年什么也没能学到!如果不是今天你的来访,我恐怕一辈子都只能当一只被蒙眼拉磨的傻驴。​”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