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们。
我亲爱的约瑟,确实有某种心理平衡机制在起作用。你无需担心自己会在潜意识中邀请大批人进入你的家,鲁柏也不会在潜意识中这样做。
约瑟,你还忽略了一点:你本身就是你的潜意识自我。许多在角色自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对整体人格而言却至关重要。只要人格整体的完形系统运作良好,心理平衡就始终会发挥作用——这正是你们二人的情况。
人格的整体需求,始终被我曾说过的“内在自我”考虑着。
内在自我是角色我能意识到的、自我意识中的潜意识部分,但潜意识并非内在自我。内在自我隶属于人格的下属分化,而潜意识是角色我自我意识中的后台意识通讯协议。
角色我可意识到你们称之为“自我”的主要意识框架,并不断地指导着角色整体的活动。角色我对神经系统的复杂运作以及所有身体功能都了然于心,它是肉身的监督者。
角色我掌管着何时允许潜意识的内在需求与愿望被表达与实现,并调剂着什么自我需求优先被满足、哪些则推迟一段时间。当然人格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也有很类似的职责,好维系整体的稳定性。
内在自我也可以在梦境状态中运作,在某些清醒梦中,它能够意识到人格是处于非正常“清醒”状态的。在最佳的投射体验中,这一部分自我是与你同在的。它代表了人格最崇高的抱负与潜能。心理学家称其为“潜意识自我”。
当你在感知似乎非常清晰的梦境中时,你可以确定内在自我正在运作。
人格的所有部分、当前人格的所有面向、所有人格片段都是以内在自我的形式存在着的。它一直处于运作状态,始终在经历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变化着。它不只是角色在你们的时间当中任意某时刻里的你自己。它还包含了主人格期许达成的完整蓝图,承载着当前人格在每一次转世中的全部潜能。
人格是所有辅助心理“子人格”的统筹者,这些“子人格”共同构成了当前主要的行为人格。内在自我具有给予和接受的功能,它会防止未被规划构建的其它方面获得角色的控制权,除非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新的角色特性是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这种控制是自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
它不仅涉猎你们的未来与过去,同时也在塑造当下。就像艺术家创作一幅画,这幅画虽然从物理角度看是独立存在的,但依然是艺术家自身的一部分。同样地,存有创造并塑造整个人格体系,而人格正是存有的不同侧面。
无论是在清醒状态还是梦境状态,存有都在运作,并且常常决定着这两种状态的内容。它比人格的任何单一部分都更加通透,因为存有将所有人格侧面整合为连贯的整体。正因如此,存有是所有活动的核心指挥者,无论是在角色清醒还是梦境中。存有是向你们提供灵感的内在源泉,也是安排并促成我们此刻会面的更深层内在自我。
我从一开始就告诉过你们,内在自我不仅通过内在感官获得实相信息,也借由角色知道来自实相伪装层的外在感官的信息。
内在自我是整个现有人格的核心本体。在许多情况下,它就是你们在梦境中的“我”。毫无疑问,它也是你们创造性活动中的“我”。它是超越物质存在的那个“我”,而你们熟知的、以物质为导向的角色自我只是它的一部分。
如果只有定位在物质层中的角色我能存活下来,那么能真正存留下来的东西将寥寥无几。物质层中的角色我几乎意识不到其多维整体经验。如果只有物质层中的角色我能够存续下来,那它将只具有此生的意识记忆。而事实上,即便在这伪装实相的物质层中,你其实也并非是绝缘独立存在着的,事实远比你能想到的要更深入很多,也更为复杂。我之前说过,没有什么是独立存在着的,每个投射物都同时在多个层次上运作着。
被角色我遗忘了的事件和经历,或累世中的不被角色觉知的记忆,仍然影响着角色此生的活动,如果不是这样,在物质层面中角色的生存时长其实会很短暂。任何把个体从群体意识与多重自我中割裂出去的自我认知,都像是纸片人一样的肤浅。
很多事情跳脱了或超越了角色逻辑脑能理解的范畴。人们在以逻辑思维为傲的时候,却自限了自己思想可引用的知识点,只知道理所当然地认为物质世界中的自我代表了自身心理活动的本体,却不知这只是一种幻觉。角色我的知见只包含了多重自我心理中极小的某一个意识面向,仅此而已。
角色我觉得自己能活下来是基于自己的努力,但它不知自身所运用的觉知本能和天赋记忆都来自其它维度;角色我觉得是自己构建了自身的心理本体,却不知是内在神魂赋予了你这种对片刻点串联成时间线的连续感。角色我对这些可说是知之甚少。
自我意识与自身意识本体的亲密关系,角色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角色我经常狂妄地认为自己就是一切,却不知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群体间的关系并不取决于一个基于伪装物质层中角色我的存活。某一版角色的生死被理解成很重要的事,但这只是生存的假象罢了。
你们需要明白,“生存人格”与角色心理人格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在伪装物质层中生活的角色个体,习惯于向外展现它的表面形态,即我们所谓的“外在自我”,而那些更深层次的内在心理实相则被隐藏在角色我之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角色我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无法处理这些复杂的多维知识架构。它唯一的核心目标,是让人格能够在物质环境中得以顺利运作。
而生存人格的心理结构却与人格截然不同。在这种状态下,外在自我不再扮演“展现外部形象”的角色,而是与人格的其他面向融合在一起。你们可以这样理解——角色我在生存人格中,类似于潜意识的一部分,尽管这个说法并不完全精准,但可以帮助你们理解这个概念。
然而,在伪装实相物质层中的角色我所具有的记忆,确实可被由潜意识传递过来的其它记忆所取代,这是事实。这意味着,所有的经验依然存在,并未消失。这正是生存人格的心理构造。在这一层面上,心理实相与物质实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定向于物质自我的体验却的确需要制造这种区别,来界定不同位面上的信息流。
生存人格不需要这样做。对于生存人格而言,这种区分是毫无必要的,所有的实相都是心理实相。一个念头就像一把椅子一样真实,甚至比椅子还要真实。因此,生存人格和定位于物质实相中的角色人格在沟通时,必然会遇到认知差异带来的困难,而这些认知差异导致的交流困难是源于角色心理框架在世间发生了人为的理念变化。
《已知的实相VI》
第3册(260-270节)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