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前提到了轮回转世,而鲁柏刚刚读完了《夏娃的三重面孔》。我们将把这两个主题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本应该表明一个观点:尽管外表看起来并非如此,但意识主体并不主要存在于角色我中。社会身份可能存在于那里,但基本身份并非如此。
夏娃的三张面孔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四张面孔——第四种是其“内在主体”,而外在表现的各种常见自我有三类。
要知道角色我是很不稳定的,在任何主人格之内都同时存在着许多个正在被扮演着的角色我,这些角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在同一个时代与星球上,也可以相差万年出现在不同的舞台中,可以同时使用同一个角色的肉身,也可以各自为政。即使是在演绎同一个角色时,这些看似相同的角色也各自在经历着对等体验——放荡的、内敛的、居家的、事业的……同一个角色不同的经历。
《夏娃的三重面孔》这个书名非常贴切,因为角色我完全可以合理地比作是主体转向客观现实时的面孔,或是它所戴上的生活面具。
作者们提出了几个很好的观点,但却没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
他们将心理结构视为一个完形,由各种内在需求和生命潜能形成,却是由角色我为主导展开的。当负责主导本角色的内在我出于任何原因放松控制或变得弱化时,“辅助群体”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来接管与控制这一角色。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并不知道“存有的主体”实际上存在于何处,他认为那仅仅是“有组织的感知模式”而已。他理解到,当角色我放空自己,做到了无我或疏于对自身角色的培养,这时内在自我会试图接手这一角色,引导其前路;但如果角色我自己不想做事,还不搭理内在自我的热忱驱动,那么,辅助潜在的自我就可以抓住这机会,成为该角色的意识主体,并使用该角色的生物体感官和感知设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邪了或人格分裂。我们之前讨论过病态的次生人格,它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邪是指在自我意识薄弱时被其它意识体进驻到角色内并鸠占鹊巢,而人格分裂则是在内我意识被角色我过度屏蔽后,形成了次人格;或内我意识并非单一玩家,对同一个角色账号同时有多个意识体具有登录与使用权。
同一个角色在切换了内在意识主体后,整个角色的身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很多在医学上认为是器质性病变的病理性组织改变,也会瞬间消失或再次出现。这一临床发现曾一度让坚定的唯物主义医学派感到非常不爽和无法理解。

可以这么说,原生人格作为初始默认的主人进驻到自己的角色载具中,但当其作为领导者被角色我架空,或自己太过懦弱倒下时,就会由其它的人格来接管这一载具。新入驻的人格以相同角色的身份,带来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行为方式,为原生人格展示如何解这道难题。这样角色就能够顺利地往下演下去。
如果新入驻的人格,化解了危机后就主动撤离,那就是短暂的人格分裂;如果下派的人格长期顶替原生人格操控角色,它就成了主人格;如果角色我架空了原生人格与主人格,那就会由角色我衍生出来一个次人格。与原生人格和主人格不同的是,次人格认为角色我才是我,它认可有神魂的存在,但并不认可存有为自己的高我。
这些在同一角色中的不同人格,往往存在极其鲜明的互补性格,它们为角色带来不同的“对等”人生体验。这类体验有些是因为原生人格太过稚嫩与软弱,有些则是在出生前就安排好的剧情,因为有多个人格想一起使用同一个账户,谁有时间、谁擅长什么,谁就专门应对那一领域上的问题。
这种使用同一角色组团下副本的做法,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人会发现身边有些人有好几副面孔,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物交往时,其状态、语言、行为、思想是全然不同的。
但人格的主体其实并不入场,就好像在舞台上看不见导演的身影。人格主体虽然可利用角色的肉身感官能力,却并不完全依赖这些外在感官。确实,人格们是一个整体,每个主体内都有许多潜在的不同的自我,即人格片段。次生人格不在人格的序列里,它只是角色我自己生化出来的自我意识主体。所以次生人格很怕死,因为角色我一旦消亡,次生人格也就不复存在了。原生人格和主人格或人格的主体对角色的生死看得很淡,因为在梦宇宙的矩阵里,角色是可以随时反复再生的。
在书中描写了,有时一个潜在的自我会取代另一个。但这一切都被过分简化了,因为自我结构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一个变化不定、实际上相当非正式的心理模式集合。每个自我以一种总体上具有特色和区别性的方式使用和解释生物体的感知装置。
无常是混沌运动变化中不变的主题,稳定与永恒的假象实际上是具有高度误导性的。人们误以为从出生到死亡,自己始终都是自己,但事实并非如此:不管是角色的载具,还是内在的神魂都经常被更替,就连生活的位面也会随人生故事情节的走向不同,被渐进置换。
在本案例中,四种人格的表现实际上归属于同一主体,这可能是最被忽视的主要点。因为每当夏娃遇到人生瓶颈时,在必要时,总会有某个次要或潜在的自我被派来接管角色的控制权以保障角色的可持续发展与整体生存。
这意味着,有某个幕后的决策者在做安排与调度。那么问题来了:是谁作出这些决策与调度呢?
这一关键的隐藏要点被作者们忽略了。
其实这负责编导、调度、做出决定的是主体人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人格。它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角色我,但进入到物理宇宙中的人格片段们却依赖于某种自我结构来锚定自己的意识焦点。就好像演员要知道自己在扮演谁,而导演却不需要有这个心理定位。
因此,当舞台上的那个角色因演员无法驾驭自己的角色,眼看后续剧情将无法展开时,在必要时,主人格为了不用损失掉前面的所有铺陈,为了能让后续的剧目顺利展开,会尝试以保留角色置换演员的方式,来挽救整场戏的进度。当然如果是角色我那里出了问题,次生人格鸠占鹊巢或原生人格被其它外来人格压制,失去了角色我的控制权,那主人格为保证人格的基本完整性,会让角色我尽快离世,让人格去其它平行位面中重新开启另一个角色我。
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不便和相当大的心理困难,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是因为被废黜的自我结构没有实现主体最初赋予其优越地位时的主要目标或目的,即投生为人时的初心安排与人生蓝图规划。
相关知识点: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心因性障碍,容易和精神分裂症混淆,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后为照顾患者不被社会歧视,改称此症状为“分离性身份障碍”。
其特征是解离性失忆和身份认同转变,患者出现两个以上明显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分,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不同的人”。
长久以来,很多人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工以为多重人格是非常罕见的疾病,但事实是由于太多临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确认知,导致了不少误诊案例,再加上一般人的讳疾忌医和迷信等等主观因素,导致大量个案漏报、少报。正如玛莲娜·史坦伯格的《镜子里的陌生人——解离症:一种隐藏的流行病》所言,解离性障碍其实是一种隐藏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个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
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这些客体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但大多数主人格却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如果这些“并存”意识间相互是协作关系,他们甚至可以进行内部沟通、会议,或进行外部会议(如果人格间进行外部沟通、会议时,在旁人看来会像是个自言自语的疯子)。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到彼此的存在,或一些外来的人格怕主人格知道它的存在,于是就会出现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主体并不知道自己在某些时间里去了哪里、经历了什么。
有些求助者来求助时,主诉人格不一定是主人格,其目的是想要通过外力剿灭并替代掉被其压制的本身原主人格——本身原主人格即出生人格。有些患者在追溯出生人格时,可发现其出生人格就不止一个,这被称为“原始多重人格”,即小群体性入胎或同体孪生。
主人格与原生人格不同,主人格是指在平常大部分时间主宰着身体的那个人格。虽然原生人格通常会是主人格,但也有原生人格很早就被搁置封藏的,身体自幼就被主人格占据并管理的情况。
原生人格甚至长期处于昏睡状态,不知道时间的流逝,也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与发生过什么。即使偶尔醒来,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的现象(记忆断层),也无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有些严重的病例,原生人格甚至已“沉睡”了十几或数十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多重人格患者若强行回忆记忆断层内的经历,或某人格强硬地要想替代“他人”出现时,会有可能伴随强烈的头痛。
最新的研究显示,人格间有四种不同的并存状态,而人格间知道彼此存在的比例比不知道的多。随着医学界对“解离性人格障碍”的了解逐步深入,对此问题的定义即将再次被改写。
2024年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依据脑断层扫描的医学发现,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和大脑)在展现不同人格的时候,脑部摄影结果是不相同的,这一发现极大地震惊了传统医学认知。另外其他对大脑的研究和实验也有力地显示出,多重人格既不是“伪装”出来的,也不是因为社会文化期望或治疗师的暗示所产生出来的。
传统认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是非常罕有的精神病,而这个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临床上的很多漏诊。甚至不少说法声称,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万中无一的心理障碍,极难遇见,可是,循证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跨国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解离症在人口中的比例为10%,其中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约占1%。而在华人社会里,解离症为0.3%至4.52%,这并非是华人患者占比要低于其它族裔,只是华人看心理医生的人极少。
治疗多重人格问题一般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治疗人员主要任务是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内在人格,并取得它的认可与配合,通常称其为“内在自助者”——让其成为核心人格,去统合内在的纷争。这个“内在自助者”不必须是原生人格或主人格,但它一定是意识发展程度最好、兼容性最强的那个人格。
人格对不同观点、事物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兼容性。认知偏颇、是非分明的人格往往还处于童年期,无法服众。由心理医生主导让各种内在人格互相对谈,彼此建立协作关系是治疗的主要目的。人格无法被删除或扼杀,但可以统合与安抚。在治疗过程中需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们率先整合,从而逐步削减内在人格间的对立,最后的目的是把所有人格整合为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整合并非合一,而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最后即使在临床上很成功地“治愈”了患者,也不代表问题就此结束。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达成协作的人格们,有时又会因某些事情与经历,产生分歧甚至派系争斗,造成人格再次分裂解离。
当人格和意识被认为主要是物理过程的产物时,人格的本质就永远不会被真正理解。
内在自我总是在尝试完善其自身的本质与所选择了的角色。正如你们所知,自我是不断变化的。它确实承受着日常物理情境带来的压力,但也因此获得了相应的成长与回报。
内在自我会在自身的潜在自我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来运作。有时,它也会出错,因为内在自我并非一个完美的存在,就像角色我一样也在摸索。但是主人格确实存在,而自我只是出于实用原因在伪装实相中形成的“伪主体”,当然它确实是主人格的一部分投影。
自我本身具有发展和成长的可能性,这一点不应被忽视。而所有的潜在自我同样也具有自身的发展潜力。内在自我或人格必须通过其角色我来表达自己,以便在物理实相中进行操控。内在自我由其所有的潜在自我构成,但又不仅仅是这些自我的总和。
这些由各种潜能、需求和能力构成的潜在自我——这些汇聚在内在人格中的资源——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它们是过去生命中累积的心理经验所形成的结果。
如果不考虑这些过往的经验,人格结构是无法被真正理解的。天赋与潜能不是凭空出现的,各种能力都是逐渐发展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累世的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水平和神智水平。
我告诉过你,最微小的能量微粒也都拥有意识,并具有自己的身份。这种身份本身永远不会被消灭。它们会慢慢成长,形成新的整体,但身份是保留着的。
因此,构成人格的能量实际上由无数个独立的身份组成。这些独立身份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内在自我”。它在保持个体性的同时,所构成的能量却在不断变化。存有在持续地组合和重组着自己,尝试着拼凑出一个更具发展潜能的自己,但每一个人格片段,作为拼图中的一小块,其基本身份始终被保留着。因此,在任何给定身份内的潜在自我保留着它们自己的个性和自我认识,不论它们在命令顺序中的相对重要性如何。
在梦宇宙电子矩阵中的内在自我,对自己的“身份”还有着比较当真的执着与在意。也就是这些身份感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内在自我,即使构成它的不过是主人格投送出的能量,且这能量在不断变化着,它也保持着自己的个体性认知。在持续的分组和重新拼装的过程中,基本身份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因此,在任何“给定”了身份的自我内,未被表达的其它“潜在自我”保留着其它们自身的个性和自我认知。虽然它们早就从先前演过的角色中退了出来,但对自我的认知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那一身份与行为模式上,不管它们在主人格的命令下,如何在全我的自我序列里排序。
所有“潜在的自我”在某个时候都将有机会作为“主导自我”,被派遣进入某一角色的人生,在这一生或另一个轮回中扮演某一角色,成为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它们代表了整个存有主体在伪装世界物理层中存在的全部潜能。
换句话说,主体拥有着各种潜能,但并非都会为在伪装层中物理系统内的角色附加上,因为角色必须在匮乏的环境中、利用有限的能力去找到最优解,这样才能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可用的潜在能力都存在于原始主体之中,可谓本自具足。如果主体认为你需要某一能力,就会为你加持上;如果你没有这项能力,只能证明此生的科目你需要自己设法去用其它方式尝试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