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 章如露亦如电

日日辛苦转陀螺,见地不到却徒劳。

纵经尘劫百千次,不识来意也枉然。

人合对照大师兄的笔记与批注翻阅经典,才明白自己在冥界引领鸯儿自渡其实是在自渡;而在秘境中自己选择了不争,却暗合了天道舍身无我之意。自己的破境说偶然也偶然,说必然也必然。

人合通过经文得知,自我对“我”的认知层次决定了在生命历程中关注哪一类得失、心念欲求聚焦在怎样的事物上、每日思与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道理。认知决定命运,个体如何诠释得失,就会感受怎样的悲喜。

人合起初因身处道宗,很排斥其他门派的东西。自幼看王妃碎碎念,可现世报又那样地无情,更觉得佛法误人;没想到此时真看进去后发现:各门派中未被宗教扭曲的原教旨具有无量奥义。于是决定端正态度,认真学习经卷中涉及到的内容。

人合踏实下来,继续研修“三”字头里的内容:

三法印、三境、三量。

三法印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三点十二字,就是佛法的核心教义。

很多人渴望活在可预见的确定性中,又因世间唯一可确定的就是没有确定性可言,所以常常苦恼,没有安全感。佛告诉世人,别瞎耽误工夫去在确定性中寻找安全感,无常才是常态。

在思考任何道理时,都不要把个人的视角与观点夹杂进去,不管这是角色我的理念认知,还是心思显化,或是神识映现,一旦“我觉得”​“我认为”​“我想”成为思考与认知感受的出发点和感受者,那得到的答案一定因自体局限性而发生扭曲。

在所有的全然中,一切万有出于一体归于一处,归处即涅槃。

涅槃是梵语Nirvāṇa的音译,本意是出处是归处。就像家门,是出行的起点也是故乡的终点。当你经历万千亿劫后再次回到出发的地方时,你就会知道自己到家了。那一刻一切思绪都不再造作,安然无为、解脱自在,在弘一中无生无灭、无苦无悲。

三境

“三境”有两类,其中一类是“顺境、逆境、非顺逆境”​,讲的是大趋势;另一类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讲的是依据什么在构成角色故事矩阵的场域。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是我们心中所呈现的各种景象,有的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所触动的,也有受到内心深处神魂召唤所现起的。

1.性境:

在世间被神魂激活的角色我,其人生中的见闻觉受与一切经历的场景,都是八识种子变现而来的伪装外境。我们依据前六识所感知到的眼前世界,都是自我内因外缘的投影显化,反映出过往未能达成的课业缺憾,角色我对此没有任何可操控性。就好像几个小时前你贪嘴吃了腐败的食物,又贪凉喝了冰水,现在腹痛如绞,你知道未来一段时间内,厕所会是你经常要去的地方。这不因自我意志想或不想有所改变,起心发愿也无济于事。

故在面对自己此刻所遭遇的一切时,要能够随顺因缘,把握机会,与周遭的人解冤释结,勿再添结增怨、计较是非。

2.独影境:

独影境中所见闻经历的故事往往与角色生活的故事线没有相关性,纯粹是由想象衍生出的场景与人物。比如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与场景就是“无质独影境”​。另外,还有一种称为“有质独影境”的,是指在“出世间”法当中,关于佛陀所形容的出离三界后的圣境,那是凡夫无法见、但被信徒心愿显化出的色界,比如净土天国、地狱炼狱。

3.带质境:

带质境是依据心思升起的景象,属妄想一门。譬如杯弓蛇影、见草绳惊疑心为蛇、到处找伴侣出轨证据等。所谓疑心生暗鬼,并且自己还很当真,这全是因自己的认知经验或习性预期搞出来的妄境假相。遇到蛛丝马迹就升起错觉,然后把自己的意识力全部集中在反复验证自己的妄想中,最后成功将其显化成自己要经历的实相,还感觉自己第六感有多强。

性境是未发生的大趋势之必然,被自己预见到了。虽然还没发生但已历历在目。

独影境是自己头脑、心思、神识,想“相”出来的。无质独影境是梦想所见,并不会聚化成实相;而有质独影境是通过集体意识实相,把群体梦想实相化成了一种真实的存在。

带质境是当自己信以为真后,每日思量观想,最后终于在自我的实相中梦想成真,并真实地经历了这一体验。

三量

转识成智的过程中,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在梵语中读作般若。

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头脑意识可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心思我执的这个作用,可转成“平等性智”​;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执着可转成“大圆镜智”​。这合称“四智”​。

转八识为四智的过程就是凡夫成佛的过程。转识成智,通过认知次第与觉悟水平的提高,突破了第八识后,可借由大圆镜智,去开启第九识的如来藏。若成功把第九识转成如来智慧,那也就获得了佛陀果位与智慧。

转识为智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认知的积累而达成解读方式的转变。转念即成佛,而且是今生现世即刻成佛。

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那些东西,还是同样的境遇,还是那些人物事情,可转了自我认知与解读方式后,所见之理就转了,所见之现象也随着转了。过去看不懂,看不顺眼的逆境,此刻都成为助益自己成长的顺境,不再有所谓的“悲苦”​,一切所遇皆是所得,都带来法喜,即刻世间都是行走着的助缘菩萨,世间与天堂何异?

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对人的影响很大。

一个人让头脑停摆,心思放空,也不要念叨什么、听闻什么、导引什么、嗅尝什么,让外五识都消停下来,让头脑心思都静安下来,专注地去觉知神魂自体的第八识,直到连神魂都不再造作时,第九识的轮廓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这是意识清净后达成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此时若口、眼、鼻、舌、身、意、思、欲,随便哪个一动,专注力散乱了,就犹如在镜湖内投入了石子,吹起了风浪,你就无法利用镜湖观梵天了。这觉察、了知、把控的心思一动,就是非量了。一旦非量显形,你也就又坠回到色界的灵界中,各种心思妄想判别心升起;若有不安惊恐,身触、耳听、鼻嗅开启,那又堕一境,回到肉身头脑的判别心中。就是比量了。

1. 现量:现量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不起分别计度所获之量果。但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者是现在,以简别于过去或未来;二者心识认识的物件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在种子位不能成为现量;三者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心与所量之境,二者俱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

2. 比量:心识所量度的物件,没有呈现在前,但可借着知识经验,推测比度而获致量果。如见山上有烟,推知该处必有火;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

3. 非量: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是于所缘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所获致之量果。如见绳以为是蛇,见骡误认为马,都属于非量。

人合看到此处,发现洞中光亮减弱,叫六子:​“人仁啊,去找个蜡烛灯火。​”

六子从洞口处走了进来,他手里也拿着几个本子,说是在外间找到的,显然是天下师伯写的,好像是他多年的记梦日记。

六子好奇地问人合:​“这记梦可有啥说法吗?​”

人合说:​“记梦在道家、佛门都是首要紧的入门功夫,这法门效果显著,还不易出错入魔。​”人合记得自己看目录时,有记梦的章节,就翻开那一页,读给人仁听:

经曰“人生都在梦中,而梦中有梦”​,世俗人梦醒后是记不住的,那是因为第六头脑意识与第八神魂意识被第七心思阻隔了往来。如果持续修炼记梦的能力,第六意识就会逐渐变得清明,不但是记得了这个梦,还慢慢地可以引发与神魂的无障碍记忆共享,进而回忆起累世过去与预见到未来来生。

一旦这个小神通开启,过往的错误就不会再犯,而未来的趋势可提前预知做好准备。

梦分欲梦、病梦、平行实相梦、随缘杂思梦、启示梦、预警梦、反思梦、魔考梦等多种。有些是从第六意识的独影境引起的,有些是第七意识心思的涟漪,有些是第八意识神魂给的回顾与考验,还有第九意识投送来的启迪。当然前五识也会造梦,性梦、寻食梦、寻厕梦、压痛梦都是身体给出的资讯提示。

经常记梦的人,想象力、灵觉力、分析力、记忆力、回忆力、创造力都会快速地大幅度提升。一个孩子如果从六岁到十六岁连续记梦十年,那单只这一项,就能让其聪慧过人,达到利根、善根、纯根的目的,成就天赋异禀的能力。​“根”​,理解力;​“器”​,接纳力。合起来就是灵觉力,一点就透、举一反三、无师自通、过目不忘。

诗赞: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六子傻笑着挠头说:​“这功夫好,适合我,一天十二个时辰我能拿出多一半时间来练。​”人合苦笑,内心赞叹这个三元取巧用功的本事了得——他在灵界每天就是想着从谁那儿买个方便法门、到哪里讨要增进修为的仙果、灵丹,四处拜师寻巧,渴望立地成道,几千年中一心讨巧,反而迟坠了修行进度。要知道在必要的认知与实践没有达成前,是很难有实际的认知转识与自我突破的。

于是人合问道:​“你可寻见有何火烛油灯可照亮之物?​”六子说:​“里里外外都找过了,没有洞明之物。要不你到外边趁着余辉之光看书?要不就早点儿睡,看看这做梦的功夫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人合拿起书,走向翠帘洞外,随口纠正道:​“不是做梦的功夫厉害,是要靠记梦来提升第六识与第八识间的觉知力,让头脑能学会与神魂共享记忆,让角色我的心思不成为内我与外我彼此交流的阻碍。​”六子挑战地问:​“记得又如何?哪个梦不是稀奇古怪的胡编乱造?你看看师伯的这几个本子,里边的东西我是看不出个门道的。​”人合说:​“你自然看不出其中门道来,解梦可是门大功夫。

每个人梦中之经历与意向化生出的借鉴之物都不同。我梦见牙齿脱离,可能是去旧迎新;你梦到时,可能就是吃不到东西干着急;再换个人,或许就是失去了自我基本的防卫与攻击的能力;病人梦到,意味着胃气已衰无法进食。

同一个物相显化,对不同人来说意义全然不同,任何不经具体分析地说‘什么是什么’就太过无知武断了。就好像把某一个字从句子里挑出来解,没有了前后文的映衬,解出来的意思往往都是错的。

理解梦的过程就是理解自己的过程,理解了梦在表达彰显什么,你也就知道了自己当下的问题所在、出路方向、所是为何等重要信息。

好了,我去外边看书,你要是倦了就早点儿睡吧。​”

说话间人合走出洞口来到林间空地,背靠大树席地而坐,看向林间小湖碧波荡漾。

人合坐在湖畔,借着暮色接着看书——四大与五蕴

地、水、火、风合为四大,是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这形成了色界中可见之物。

此外还有四种在色界中不可见的能量态,分别是:

第五,玻色态;第六,辐射态;第七,反物质态;第八,暗物质态。这四态构成了无色界。

色界中呈现出来的物相,看似都是粒子的聚散显影,但粒子却实无一物,都是无色界中电子的能量波之旋舞显化,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很多人很长时间无法理解,露珠与闪电是怎么形成不二类比的,后来有个聪明人说出了波粒二象性,才解释清楚了这一比喻真实不虚。人们才确信,世间所见之物皆是泡影虚妄,万般色相实无一物。故皆含空性,故色即是空,色空不二。

人合感觉着后背坚实的树干,闻着花草的清香,看着水纹的荡漾,感受着自己的心跳呼吸,手上的书沉甸甸,余辉温暖地照耀在自己身上——这些太真实了,这些被感觉到的种种信息,构成了自己相信其实有的认知:

我感知到的这些色界之相,是我受觉到的波信号,透过头脑第六识的比对,我觉知到冷热、软硬、明暗、香臭、远近等想法。

于是我的心思在对比了这些事物后,做出对应的判别行为与行动。

如果我感受到的是态度、情绪、言辞、气场这些无形之物呢?

觉得自己受到欢迎或被冷落排挤的这些心理感受,让我喜欢或讨厌、提防或亲近某人某物,又是因为什么呢?当我误解了一件事、误会了一个人时,我会厌弃与敌视他;但若那人欺骗了我的情感,我对其虚伪的热情失去判断力,那是对方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呢?

是我自己的误判在诠释他人和这个世界,我怎么想、怎么做,都是基于我自己的认知,其实与真实是无关的。对于我来说,真实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感触而已。色、受、想、行、识五者合称“五蕴”​,出自“五根”所感的五尘,内化成了五识,作用在我的觉受心上,让我信以为真。

我明白了——不管是红尘凡间、冥界地府、天国净土,所有这些色界舞台与其中显化出的种种人物角色、动物生物、有形无形之存有,都是八识之一念所动。用假身,行幻境,感真知,历实情。事是假的、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可道理是真的、情感是真的、智慧的成熟度是真的。梦是假的,领悟是真的;关系是假的,爱是真的,所以叫借假修真。

人合看到书缝中有几行小诗,名《弥勒菩萨偈》​: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唐末后梁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一高僧,号长汀子,名契此,俗称布袋和尚。在后世中原,因民众信仰若弥勒入世即苦尽甘来,所以农民起义时就把布袋和尚的形象抬了出来,忽悠百姓随行造反,把这胖和尚的形象悄悄地置换顶替了真弥勒佛,并为百姓们编排了许多喜闻乐见的迷信说法。更是让了觉无明的弥勒佛手持金元宝,当起了干预人间因果、手持财富自由、主管恋爱升官的“神明”​,好满足朴素基层无知百姓走捷径、捞偏门、出门捡元宝、享富贵的种种贪心。

人合想到此处,摇头苦笑:世人虔诚只为求财,高香顶礼所拜名利,佛说大道无人听信,还让佛陀手持黄白、穿金戴银,这是在敬佛还是在诽法呢?辱佛庄严莫过于此了吧。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