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 章荆棘山

冥河水滔滔,冤魂诉衷肠。

往复多少世,方能不彷徨。

在造作与躺平的两极间,理解尽力而为后的随缘,经历当历经的课业,接受角色人物的不完美。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接纳自己当前的局限性,既不陷入惰性的虚无主义,也别把自己活成极致主义的偏执狂。

在生命的马拉松里,终点就在那里,每个参与者只要不中途放弃或迷路歧途,每一步的进展都是在缩短最终成为的距离。

关键是别在抵达前累死自己,也别指望着靠许愿或花钱就让自己瞬移到心灵成熟的状态。

太多的人渴望在自己的角色故事线里取巧,想要靠简单的方法或外力达成初心与成就。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本身没有错,只是目标自己没搞清楚。意识进入肉身借一个个不同角色体会幻梦经历,为的不是不再入轮回,为的不是在幻境中成为王者或名人,为的不是在这里更多地了解来处灵界的资讯或结构状态,为的不是获取本身在灵界就本自具足的各种神通能量,为的不是获得多少财富、生多少孩子、谈一场场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爱情。

意识借灵体之躯出入人世间,是为了有机会透过一场场见习,磨砺自己的心智。

觉醒、觉悟、修行,不是为了成就阳神身外身,不是为了可以在三界中随意穿行,不是为了开启超能力在人前显贵、一呼百应下满足自己为人师或成为群体核心的自我实现欲望。

而是用一种解离、清明、觉知、旁观的态度,脱离角色我、神魂我的固化视角去观觉这人生和灵界里“自己”的种种痴迷造作。打开在同时性中多重自我的立体多维觉受观察能力,利用交叉光锥全方面地洞察不同频率实相的套叠。

在灵界修行无尽岁月而无法完成认知突破的人合,因在学术殿堂里出丑,落寞地独自于树下枯坐,结果却借由一桩善缘,观见其母的各种平行人生与之后的种种经历,陪伴她走过心湖戈壁,理解行动与无为间的平衡,把吞噬一切的心魔恐惧转化成了穿越沙海戈壁的坐骑动力。在冥河中历经无数坎坷,明白了自己的世界里,其实只有自己,都是自己,自己怨恨的、爱慕的、欺骗的、背离的、生养的,都是自己,而每个自己都有自己的无奈与真心。

当恐惧、愤恨、怨毒、责难、不甘,被“如果”逐一化解,她明白了一个简单到自己从未想到过的道理:

我不是我,我在我的世界里,如果所求极致,我就会被所欲所困;接纳这个世界如其所是,接纳他人如其所是,接纳自己如其所是;努力让自己获得的不应是世俗中的种种利益,或灵魂上的某种能力,而是清明的智慧与清晰的认知。

一念佛魔,这一转念的顿悟,看似是瞬间之轻巧,谁知背后有万千世诸多身份体验的认知累积与品味反思。失败的人生,苦难的生命,一次次的绝望与愤然而起,其间蕴含了多少锤炼锻造出的坚韧不屈的品性还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浪淘沙,多少人自困一隅,或执迷虚无,或贪恋所得,或在两者间摇摆。

走过了心之荒漠,淌过了苦涩的冥河,女人此刻立足在荆棘山脚下,抬头看向巅顶那璀璨的光。山很高,没有路,到处是相互缠绕着的荆棘蔓藤,扯不断理还乱,山脚下有一石碑,写着“无悔”​。

女人抬头四寻,找不到登山的路径,觉得哪里都可以是第一步,但好像从哪里下脚后,都不知下一步要如何行。

心声此时说道:​“进入第三步时,不可筹谋太多,要学会信任交托,走一步看一步,每一步都是对自己的考验。人们习惯了走铺好的路,被明确地引领,但在接近最后光明前的这段路,每个人都只能独自面对,是披荆斩棘还是淋漓滴血而行,是攀岩而上还是纵越飞掠,是原地休息还是寻路别行,都只能看你自己的判断与智慧。

你看山脚下有很多人,他们在这河畔结庐而居,一住就是天长地久。他们千辛万苦度过了冥河,也算是觉悟之人,但可惜攀不上这无路的山崖,又不肯退回凡尘之中。​”女人自问:​“我现在已经知道,心之荒漠是因我自己的恐惧与冷漠生成的,也教会了我用无为驾驭惶恐,用信任化解冷漠。悲伤的长河里自渡的是我内心中对自己与他人的愤恨,我之前无法置身处地地从别人的境况思考观觉,只想着全世界应当围着我的心愿需求运作。太把‘自己’当‘真’了。

在悲伤之河中我学到了谅解自己与他人的不足,明白了不甘是自困深渊的自我枷锁、认知的转变是心识自渡的唯一秘径。

那这懊悔之山到底是什么?这无悔碑在提醒我什么呢?​”

心声说:​“如果说心湖戈壁里的沙虫是你自身内在恐惧化生出的,那这荆棘山上的棘刺却是真实不虚的。它们不会要了你的命,却会让你举步维艰,鲜血淋漓,怎么走都是难,怎么动都是痛。在这里,那些爱惜自己羽毛的人,那些畏惧苦难的人,那些忍受不了苦难的人,会知难而退,无法最后登顶。这些刺扎在身上,碰触的却是你的心,考验的是你的坚韧还有毅力。​”“可有人顺利登顶?​”女人问。

心声说:​“不多也不少。这些荆棘虽说是实有之物,但也还是化生之相。其刺是内心中无法释怀的种种懊悔所显化,愧疚之心源自反思。过了冥河,放下了对自己与他人的怨怼,开始真切地反思自己。在反思间,若你没能明白所有的经历都是功课,皆是助缘,就会陷入自责之中,自己与自己较劲,自罚自惩。要不认为自己不配更进一步,要不就因愧疚而往复尝试各种补偿,结果陷入新的涟漪锁链。

当知懊悔之心会诱发不断补偿的如果之源,进而形成犹如鬼打墙般的循环往复。

懊与悔中,懊恼是烦恼、悔恨的自责。冥河中你理解了他人的行为都是助缘,此山上你要能明白自己的行为其实也是对他人的助缘。犹大的出生就是为了出卖耶稣好让其成就,你的离世只为了能让你的孩子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活出自己,释迦抛妻弃子步入丛林只为了日后能回来点化妻儿觉悟。

在线性时间单一版本中一时无法理解的‘伤害’,其实都有大寓意和宏观层面上的大助益;只是角色在自己的‘视界’中对此很难谅解。自渡冥河时你谅解了他人,攀爬这荆棘山时你要学会谅解自己。

懊与悔中的悔,是反思,不是悔恨。悔字本意是每每于事有心用意去觉知,即保持清明观觉的状态。哪怕做事后诸葛亮,也至少透过经历学到了些什么,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总活在悔不当初或悔青肠子的自责地狱里。

失悔者懊,认识到错在哪儿,真心明白了这人生剧起承转合间的锁扣关系,才是懊。懊之本意是对奥意的心得。​”“那岂不是无情无义不仁不德之人、混不吝的就可一路坦途了?​”女人一脸狐疑地问。

心声说:​“佛说‘万绿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世人却只记得‘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并非是无情或虚情地游戏人生,而是背美女过河后,是否还生计较之心。当为不当为间,看你是起心动念还是酒肉穿肠。这风动幡摇还是心意摇曳才是其中根本。你若把肉身当身,把灵魂当身,那你就无法走过这荆棘丛林。这里考验的是你是否还执相。若你把角色与其经历的故事当真,那种种过失就会锥心痛楚;但若你全然不当真,你又无法借力获得当有的启迪与领悟。

你看这些荆棘,它们既是阻碍也是绳梯。这山崖陡峭无路,你只有借助这些荆棘藤蔓攀爬而上,可一路上又难免会鲜血淋漓,皮开肉绽。登顶时这身子已经被割刮得要不得了。

你看这些山脚下上不去的人,都还舍不得受这一身剐,也舍不得自己的美皮囊。他们有的怕疼,有的怕走不到山巅,有的怕半路失力后被人们嘲笑,有的怕失败,有的怕迷路。

其实比身心之痛更可怕的,在这懊悔之山上是,反复的自我质疑。他们很多人尝试过登顶,有些人还不止一次,但最后滞留在这里的,无疑都是跌落后怕了的。每次看到挑战者跌落后一身伤血,就会幸灾乐祸地说:留在这里吧,你已经渡过了冥河来到这不朽者的彼岸,还折腾什么啊。

在很多时候,在尝试中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者永远寥寥无几,人们只看见山顶上光辉的身影和山脚下芸芸众生。你看这些山下人,他们嘴里祝福着攀登者,眼里羡慕着勇敢者,心里却期待着勇者的跌落,只盼超越了自己的人摔入尘埃,好让自己停滞不前的自责得以自我安慰。

记住这懊悔之山、荆棘之苦、迷途之害、无力之悲,皆源于你对懊悔之心的认知如何。若你活在懊悔中,每日反刍着悔不当初,那你就会死在这山上;如果你利用悔之自醒觉懊之自性,那这些荆棘就会成为你登顶的缆绳。​”

女人问:​“之前你让我不要造作,此刻你又让我攀登荆棘,这行止间的差异何在?​”心声说:​“在到底是谁被自己当成了自我的主体,在你行止间为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在于你高举什么放弃什么。同样都是行动,角色我架空心灵的妄为是造作,而心灵攀爬心路的举措则是精进。前者的得失在世俗间的利益与情感,后者的增益在意识的成熟度与灵智的慧心。

比如在胡吃海塞、声色犬马、名利皮相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洞明世事、观觉梦思、了悟本性相比,形而上下高低立判。

前者半百而凋,百年而化作齑粉;后者积跬步以至千里,凌绝顶而览众山。前者随年龄的增长,脑子越来越健忘糊涂;

后者随岁月的叠加,越来越清明通透。

你一生在喂食给自己心灵什么,你也就成为什么:

有些人活成了一堆行走着的钱,一身财富的标志;有些人活成了一块肉,躺下比坐着还高;有些人呢把自己活成了画皮,每日用在肌肉与皮相上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还多;有些人把自己活成了母鸡或种马,在吃睡之外的时间都只想着恋爱与做爱、养娃和鸡娃;有些人把自己活成了顽石,或躲到山里,或躲入碎片娱乐中,只要不想不看不经历就好;还有人把自己活成了赶路人,陀螺般地转个不停,一辈子没歇过,到头来一看还是在原地。

你看一个人当下所是,就知道其着重在意偏好与吸收了些什么;你看一个人偏好所在,就能知道他日后会成长为什么。

每个生命的过程中,其关注与在意的、触及与吸取的构成了自己的实相。经验带来预判,而预判生成预反馈,一个人感知到的世界往往来自主观的自我预判与预反馈之互动涟漪。

当你看到或听闻某些趋势时,你会依据自己内心的滤镜去做出预判解读,继而反馈出自我应对的态度和手段,结果往往事件就依据个人的预反馈发生了相应的扭曲变形。

所以说,解读构成了自我实相的记忆,而自己记忆里的真实其实与客观真实没多大关系。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真实里,把自己的记忆与觉受强行同理给他人,觉得他人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感觉的,也是同样看待与理解的。然后就用自己的道理去和别人评理,却不知道,自己的实相中其实只有自我,而自我的道理其实只适合于自己的实相。

女人迷惑地看着遥远的山巅,觉得自己多半是疯了——脑子里冒出的念头,连自己都无法理解。她晃晃脑袋,起身准备攀爬这荆棘山,去感受自己内心中的种种懊悔之痛。

“甚好,甚好,坐而论道不如起身践行。听闻道理万千,不如走遭世间。​”心声赞叹道。

“看啊,看啊,那刚自渡而来的女人要登山了。​”

“有什么好看的,早晚和你我一样血淋淋地掉下来。或许更糟,滚落河中,又沉入冥冥之源,连现在的果位功德都保不住哦。​”“万一她爬上去了呢?​”

“嘁!你、我都爬过,九死一生不说,至今心理阴影都没能摆脱。我看不如停步于此,至少还能自诩是个觉悟的自渡者。

我们可是比岸那边的冤魂厉鬼们要不知好多少了呢。不知足,不惜福,走出这山脚下后,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每前进一步,上下左右都是荆棘和血脚印。​”“是啊,走出这河岸后,想躺平都没地方没机会了。还是太年轻,太鲁莽了。​”一众自渡者在河边观望着开始尝试攀山的女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自己的老资格老经验。

“一旦你踏足荆棘山,我只能旁观而无法助言,你也会随着被荆棘所刺,忘却我们先前的对话内容。

我想你知道并记住三件事:

第一:你我始终同在,即便我无法显形明言,但我会化作内在的力量与一种灵感的冲动来协助你选择不同的路径。

第二:不管你是选择一根筋地走到底,还是迂回,或是在很不舒服的地方休息恢复体力疗愈伤势,怎么做都别自责。

第三:懊悔的真意在保持清明的观觉,而非陷入悔恨的自责。

清明的观觉不是小心翼翼地不去犯错,而是让经历可以即刻获得快速且没有扭曲的认知转化,成为智慧成长所需的认知资粮。

那些跌落或困死在此山上的人,无一例外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在路上失去了明明觉。​”“什么是明明觉?​”女人问。

心声说:​“明明觉是明明德的前提。觉醒与觉悟都是指你在路上,得以重新回想起我现在跟你说的此番道理。当你再次有缘看到并明白这段话时,你就离登顶很近了。我们在光明顶上见,那时你能亲眼看到我的真实法身,并回忆起你的一切,包括你的‘名’。​”女人反复默念着:​“明觉、无悔、灵动。明觉、无悔、灵动。明觉、无悔、灵动。”

她坚定地走出了当下的舒适区,赤足踏上荆棘山。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