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灵修三问
Table of Contents
我们为什么灵修 ? 在“修”什么 ?
灵修的目的与意义又是什么?
在无二中修 “正”,若无二,何为正?
(一)我们为什么灵修 ? 在“修”什么 ?
✦为什么灵修?
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认知与三观经历了多次的破立摇摆,在每一次的更迭中,都在尝试用不同的层次去看待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相面,因此获得的感受甚至觉知也不尽相同。这些感受的累积与叠加让我们可以更加立体全面地认知到事物的多次元本质,而不再迷失于自我成见的视野里,自负而武断地秉持着片面的是非。
世俗中某些认知把红尘与灵界二分为不同的次元与方位,把现实与虚空理解为非此即彼的两岸,把幻梦与真实分离看待。很多初学者在色/空、有/无、聚/散、升/降、内/外等对立观念上困顿徘徊多年,甚至执欲一方,结果发现左右皆非。
灵修的目的并非是通过认知提升、吐纳集气、冥想禅定、转动脉轮等去达成另一个自我的身份、并从而享受那身份带来的特权与福利,而是要让我们自身可以发现与习得、进而证悟到,从不同面向多维度地去同时了解与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次元中的解析方式和差异,并养成这种看待生命的能力与习惯。
这样的意识最终可以同时化身万千法身,在不同的立场上用多视角、立体地解析生命历程,诠释生灭周期,在不同角色的视角上形成立体的观察与认知的交叉,还原出各种“经历”中其多次元本真的轮廓与内涵。那尚未展现的所谓未来,在当下的威力点中同时被兼顾。
✦在“修”什么 ?
修的是观点,观点不是个人的见解,而是你所关注、感知、察觉到的面向,以及这个面向中被自己解读诠释出来的信息点。你能同时认知到的面向越多、跨度越广、纵深越大,所能体悟到的就越接近真实。而执迷的造次往往和无明相互因果,并因此牵动业力流转。
(二)灵修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在看待事物时,不管是自身遭遇的还是听闻觉知的,只要是被觉知感受到的事情都有其潜在的启迪意义,没有偶然。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其实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要有能力启用不同角度去立体地思考它,并引发体悟,加深理解,萃取出感悟。
如何可以最大限度地、全然通透地萃取出这些经历的启迪呢?
同时多方位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在这里成为必须的基础素养,因其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立场带来的觉知偏差,这些偏差往往依附在小我得失的同理心上。这种能力需依托于前面所修习的多维度多次元意识、联纵关注的基本功。
如何“观”,观什么,为什么观,观后要如何相互映对,让各种角度的信息融通交汇,才能了知真实意呢?
(先看下图)
立场与角度带来认知,虽然双方都准确诚实地描述出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但分歧源于“非此即彼”的确定性。人们喜欢唯一正确的答案,但真理却总是似是而非的。在描述多维时空的实相体系时,在多维时空中没有也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描述就会形成片面的谬误带来误导。观察者总是受限于自身频率感知能力,被束缚在某一维度中,让视角固化了认知,进而扭曲了真实。
我们参与灵修的目的就是:拓宽感知能力的范畴,打破故有观念的牢笼。
其意义就是让我们有能力进入更广阔的实相中,全然地领悟本真的实相。
让你在失中看见得,在灭中了知生,在盈中预见亏,在色中理解空。在上面第二步的中观里发觉不二的真谛。
(三)在无二中修 “正”,若无二,何为正?
前面我们探讨了有效信息读取与解读能力的重要性,下面说说对资讯的认知和尺度的把控。
我们都知道梦境中所遭遇的事物皆拥有象征性的各自寓意,是被自我意识扭曲和转译后所呈现出的信息,是用来彰显与铺衬内在感触所需的素材。
其实生活在这颠倒梦想中的我们,也是在运用着这一机制。每日间的见闻觉知都是被安排好的触动,人们浑然无觉地去经历它们,而并不留意其所具有的启迪,导致在同一课题上需要反复经历。
品读与理解、懊悔与觉悟被拖延到中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当下觉悟并做出转变。因为在中阴里若想不明白那课业的意义,需蹲班到又一次轮转中再次历经,直到觉悟出其“正”解。
就好像我们在看一部影视剧,期间每一个镜头所呈现出的画面、展现出的人物动作、表情、服装、背景、配音、光影,哪怕一闪而过的动物、街景,都是导演与制片精心策划过的,没有一处是毫无意义的呈现,也没有偶然。
然而在看电影的时候,面对每秒两位数以上的信息量,自我逻辑意识又能觉知处理多少呢?这引发选择性盲视,看到了,但被自身意识忽略屏蔽了。原因只有一个,大脑要拿出多数算力去维持当下各种其它的胡思乱想和情绪大潮。
当下场景中的各种信息构件被当成了垃圾忽略摒弃,压根无法做到清明。很多人总是感觉到恍惚,一天过去了宛若一梦,什么也记不得,梦也记不得,生活也不记得。很多人的一生就这样“恍惚”过去了。压根没机会真切地品味或想想这些故事蕴含的启迪。即使想了,也都是对他人的评判和对自己的懊悔,尽皆是情绪的宣泄,毫无智慧的觉知可言。
一生张狂糊涂梦,尽皆贪念生嗔心,痴人不倦爱离愁,犹如瞎驴绕磨忙。
(“恍惚”一词在古语中,意为意识之光如电闪划空,奔鹿过溪,是指心性敏锐的人在特定状态时接受到灵光觉知。 故而是竖心加“光”与“忽”,“忽”是勿心。现今正好相反,多指迷糊的状态了,意识困顿在顽空中时。)
详解:视野里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大脑会用“过往记忆”中对应的画面自动补合进当下的现实画面中成像,导致我们多数时间实际是生活在记忆时空里并不自知。很明显的例子,太太用三个小时做的新头发,穿了新裙子,晚餐时丈夫可以毫无知觉这些显著的变化。只看脸识别出对面坐着的女人是我媳妇,注意力就挪移开了,其它一概自动忽略。
多数时候就是这些脑补的信息在营造着这个你以为的真实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却被忽视在眼前。多数的近身盗窃或魔术手法都是在利用这个原理。人们一直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以为自己是和世界信息同步更新的,其实只是以为而已。
那么问题三“在无二中修 ‘正’,若无二,何为正?”的答案是:
“正”本无定数,“正”指的是保持适度的状态,在过犹不及前可以适可而止的能力,确保意识不会进入偏执状态。秉执成魔,心困一隅。当然一直小心翼翼的守正也会魔障了心意。这个度的把控有个递进的过程,混沌、想、非想、非非想、自然而然。“然”字本意是指事物生化的过程。自然是自发的自身的规律,是无为的状态;无为是没有人为干预时的混沌趋势,自我平衡。所以道法自然。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有其本真的秩序,你不能理解或一时不利于你当下的得失时,人就会开始因图谋而造作,忘形而引动业力涟漪。
我们所修习的就是对这个度的把控与感知能力。
灵性修持的过程就是反复感知与品味,在虚实两个位面上、有形之像与无形之力的相互作用,在一虚一实间看清梦幻的本真。你若想给自己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至少要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能确立下周边的参考系。我们可以观察的是自身位移后其轨迹上的涟漪,这叫做自我记忆。在起落间串联起这些位移的点来预见自己将行的方向,这就是易之道。易是规律的表现,体现出道的连贯性。
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明确的阶梯。 从觉知有内开始,进而开启内在觉知,能觉知内在状况;之后会扩展外在实相的觉知,增加可见范畴,知天外有天,开启外在不可见光的频段视力,觉知外在事实状况;最后认知到内外一体互为镜像,并逐步开启融通的工作,消弭以自身”我皮“为界的墙,才能达成多次元的多维度的统合。到这一步灵修的“正”解就呈现出来了。
在这能量涨落的周期间,若能秉持有度,即谓之“正”,不偏不倚谓之“义”。这涉及能量的流量与流向双重掌控能力。
“正”本无定数,适度是在过犹不及前可以适可而止的能力,不因所执而倾覆于偏颇。我们修习的就是对这个度的把控与感知能力。感知源自“观正”,把控来自“修持正观”。各门派学说有着不同的诠释,但都在围绕这两个核心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各种角度上的教诲。
不难看出,在以频率为本质、以能量为载体、以意识为表现形式的生命历程中,其意识渴望最大程度地探索扩展的可能性,而不想陷入持续的重复的死循环中,或偏执的一隅里盘桓。
生命中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就是较真的地方,在持续的拉扯里,打磨消耗着生命能。
高超的工匠可以在反复的打磨中成就旷世传奇,也有可能把铁杵磨成铁屑,最后两手空空。两者间的差距就是对度的把控。古人曰“善”指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若能静下来,去观,了知所遭遇的事中蕴含的“理”,明白了孕藏着怎样的启迪,然后前进的道路就会坚实。 若没搞明白事理,在情绪中就匆忙爬起来,同一个坑会摔两次。摔到疼了,爬不起来了,开始想了才算完。
当所有的流转灌注,都能被感知呈现出它本真的规律和明确的周期,发觉到那周期中混沌的秩序,把一切无常都视为常,在散乱中看到道的义,那自然而然地就不再会去纠结某一刻的当与不当,也不再谋划下一刻的归来去往。
三时三世的融合一统,让一切都能自然而然地达成。了知到一切都呈现着它本真的样子,能在接纳中不再掺杂挣扎与造作。苦是你自己心中品出来的,可谓干一行恨一行,心苦自知。为什么会觉得苦呢?因为渴望得到的回馈与自己付出的辛勤不成正比了,自己的计算中觉得赔了。那真的是赔了吗?还是你赚到的被自己的认知忽视屏蔽了呢?在得失间所关注的着眼点过于狭隘了呢?
业力是当下的功课,当下所思所行又成为其它面向的反衬,就好像摇摆间的天平,摇摆是过程,知道自己的斤两是目的。 习气是自己当下的惯性,它吸引着自身要历经的功课,甚至在造就这些功课。 我们不是要去变为什么,而是要让自身从惯性中解脱出来,逐渐地成为不可被定义、被标签的状态。在此之前的每一次摇摆,都带来极化的位移与视角诉求的转变。这些转变不是要把自己带到哪个状态中滞留,而是领略与理解渐变过程中与那一状态下的视角认知。
在意识频率中去理解或了知各频段的境界与思想,因为已历经过、体会过,知道其所在意的、所偏执的观点在哪里。高频可以把自己调频到任意频段去显现,但低频无法跨越屏障去感受乃至领悟到无上高频的理念与心智。 就像你可以轻松地辅导小学的试题,但微积分给一个十岁的孩子未必能轻松解答,甚至压根不知道题目的意思何在。
我们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是要成为佛或无上存有,而是在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与束缚,让能驻入胸怀的宇宙更加浩渺多元。
何为正?
若观世间无邪,即为正知见。一切都是过程中的必然过程,都有其真实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