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 章上山

世子十四岁生日过后的第二天,两辆马车从城西门离去。城门守卫没有上前盘查,因为那车窗上窗帘的绣图,有老王爷的徽章。

这一年的初夏很暖和,官道上行人却不多。道路两边的田野里,新绿与娇花相衬,农夫翻耕着土地,期许丰收时的喜悦。

两辆马车一前一后,不疾不徐地跑在官道上,一个看似中年的道士和十四岁的世子同乘在前车中,后边拉着伺候世子的俩丫鬟和日用杂物众多。

少年打量着眼前的道士,好奇却不胆怯。这些年自己没少在茶楼酒肆听闻神仙中事,也随着私塾的两个夫子学到了不少东西。随着学到的东西越多,他就越不相信怪力乱神的故事。

可是要说不信吧,总隐约觉得书上的道理知识并不透彻,仿佛隐约间确实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在左右着世间万物人心。

做人

世子问道长:​“你觉得我几年能学成下山回家,成为一个得道了的大修士呢?今后我怎么称呼你?叫师父还是真人?什么是真人?你能教我什么?你会什么啊?你知道我有超能力吗?只要钱到位,什么都能心想事成,而我可是最不差钱的。

夫子说了,我拿功名就是有辱家门,我是世袭铁帽子王。功名之事是那些落寞寒门的奔头,我只要在弓马功夫上可以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就能为陛下分忧。不过说也奇怪,我爸他教弟弟习武,却不给我请弓马教头,我和护院学拳脚还会被骂,真不知这老家伙脑子里怎么想的。难不成日后让弟弟出征沙场,我只做闲散王爷,在家繁衍子嗣吗?​”道长看着世子,身体随马车轻微地摇摆着。等他说完,然后笑着说:

“日后你叫我师父即可。在我门下,你排名第二。此生我会有五名入室弟子,分别按天、人、地、鬼、神排名。所以你占“人字辈”​。日后在门内,你主修传承“人”道,学着怎么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生而为人,未必是人。穿着人皮却不干人事、丢了人心人性的在这世间不在少数。故学道想要找回自己的人心、人性、然后逐步找回自己的本真本是。

你可知,世间都有哪些不同的‘人’吗?​”

世子说:​“白人、黑人、华夏人、蛮夷人、中原人、男人、女人、大人、小人?​”道长淡然一笑说:​“这些都是皮相与地缘出身,与人性人心无关。我是问你,透过这皮囊直指人心,你可知这天下有几种人呢?​”世子思量了一下说:​“我学过《黄帝内经》​,听闻有愚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后来夫子告诉我,孔圣还说有神人、小人、大人。所以我知有八种人。只是这八种人都是什么意思、具体如何划分、需要怎样的标准,我就不知道了。​”道长笑着慢慢点头,然后说:​“八种人外还有一个,那就是‘完人’。而我希望你此生就能达成这完人境界。​”世子没忍住,居然笑出了声,连忙笑着和道长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您是不打算此生让我下山了吗?连市井的孩子都知道人无完人谁能无过,您却说让我成就完人境界,您倒说说,什么是完人啊?怎么能成为完人呢?这完人和圣贤、真神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前八种人,各自何解呢?​”道长倒也没为世子的唐突傲娇而生气,徐徐说道:​“世子博闻广见甚好。你可说说你所知的种种‘人’各其所是,之后容我再说这‘完人’之所是所成如何?​”

世子年少气盛,又自诩聪颖过人,自幼总被众人夸捧,夫子伴读也是用心,别看小小年纪,学问上倒已有小成。经典文著都已逐一修习,且在文字内容上记性很好,可说过目不忘,好像这些经典内容早就知晓,略加翻看就可再回忆起来。

眼看道长考问自己学识,来了兴趣,很想让这个新师父知道自己的厉害,日后能在一众弟子间看重自己。于是正衣襟,学着夫子样儿端坐身姿,拿起手边的小茶壶对着壶嘴喝了一口,开始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起记忆中的经典文字。

九种人

世子说:​“​《黄帝内经》中称上古时把人分为四个层次,最高是真人,其次至人、圣人,最基础的是贤人。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且合于道。​”道长点头说:​“嗯,能够掌握天地变化,把握阴阳规律,呼吸天地阴阳的精气,不凭借外物而独立守神,肌体保持纯一洁净,所以他们能寿与天齐,没有需更换皮囊的烦恼,是伴道而生之人。​”世子说:​“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道长说:​“庄子论至人时说,其不离于真。德性淳朴,虽不能与道合一,却还能随道而行,与天地阴阳相和谐相符,于四季四时起居饮食相协。为了保全先天之本、增益后天之能,不喜参与红尘琐事,精神与形骸都遨游于天地之间,不受物相时空的束缚。这类人动辄千百之岁仍游戏人间。​”世子说:​“先圣之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huìchēn]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道长捻须而叹说:​“人生百年,过百而衰,只因其只能与这小天地和,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但嗜好还是为适应世俗的习惯而被红尘所染,幸好没有被恼怒怨恨之心所羁绊。圣人的行为道理,离不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和习气也受一时一地风俗所困,故有自身很强的局限性;好在其人无贪图之欲,外不让忙碌劳伤身体,内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纷扰,在恬淡乐观的心态下,以悠扬自得的淡然随和之心,不额外耗损身形与精神。

真人就像火把烧空气的空气,至人就好像那地火岩浆的池塘,圣人已经是照亮一方的蜡烛了。前两者以精神为我,到圣人已经以肉身为我了。​”世子说:​“其次有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道长望向窗外说:​“贤人效法天地大道,惶恐地遵循着日月规律,努力辨别星辰的位置,想要顺从阴阳的法则,分别四时的变化与影响。他们追随效仿真人的养生之道,却只是学了皮毛。就好像我们后边的那辆马车,一路努力跟随,既不知所要去的方向,也不敢超越前者。他们的寿命是可以延长,但却半百而衰,八十而竭。

世间人多活得糊里糊涂,死得稀里糊涂,犹如蒙眼之驴来来去去地转圈拉磨。犹如两头烧的蜡烛,本就不懂补益顺迎,还肆意妄为拼命空耗精神,每日不到精疲力竭绝不安枕。二十年耗空父母积蓄,二十年用命换钱,二十年拿钱换命,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世子试探着问道长:​“师父啊,那你说的完人与这至人可是一回事?​”道长摇头说:​“完人具有无漏的意识完型,当然自我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至人比完人要少点什么,最后我会告诉你这关键的差别。简单地说,至人是尚未完全达成完人。不过也不差太多了。最后的多重自我融合并不见得啊。最后你会懂的,至少我希望如此。​”

世子疑惑地问:​“至人,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宗师级别的人,世间已经俗称是完人了,它们还差什么呢?啊对了,我看书上还有说到‘神人’,是指精神世界完全独立的人,已经不需要依赖本界的生存资源而活着,是活在精神世间里的人。

如果我此生能成为神人其实就已经很满足了,真的想想都很激动呢。

茶馆里的老先生最爱讲的就是神仙传了,天国、天君、玉帝、仙女、三十三重天什么的。我们入山难道不是为了成就金丹客,位列仙班吗?在天上飞、对了还有瞬移,看谁不爽就一巴掌拍死。那比世俗间夫子圣人强多了,那些圣人思想境界是够了,见天儿诲人不倦的,可一个个迂腐得很,一人一套说法,每天争得面红脖子粗的,没大意思,最后不要古稀就一个个早早地成了牌位吃香火去了。​”道长有点儿愁,捏着鼻根揉眼角,长吸气后慢慢吐纳,等世子说完,然后说: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者无过无咎,顺遂天命而有所为。无功者,不用一己之力贪图有所成,故可不被虚名假利所困,无所执故无所害。

神人通晓规则之变、化生之妙,所以能不迷失本心本性,而不执着于所图谋必成的执着上。成败并不被看重,更注重历经体验的过程与这过程带来的领悟。

世间的圣人,于万事万物已经都做到认知通透,甚至可与光同尘,但忧国忧民,长存救世之心,总有迫切之感,虽不贪图名利,但总焚心棘手,所欲不遂,郁苦愁闷。有所执故有所不见,不见名相乃幻。无法摆脱‘有用’的诱惑,不知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对人的褒奖是一种地域性人文的礼法教义,却不是普世之道理。他们想要的世界大同,是单一的雷同,不是兼容并蓄地浑然一体。

比圣人还不如的就算是贤人了,无限追求名利甚至道德,往往成为对本性的戕害,这类人往往是卫道士,四处奔走弘扬某一学说,秉持某一单一的道理,成为专家。

贤人最大的问题往往是高傲,看不起愚钝的蠢人,他们看人只分做有用的人和无用的人,并不理解万物其所在所是自有其奥妙道理。无用的万物、无为的无功,其实都藏有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大学问。他们推崇成功学,只把目光聚焦在塔顶璀璨的明珠上,却否定高塔地基被埋藏在沙土里的砖石的作用。所以贤人要学会自谦,并以平常心接纳每一个愚钝之人的蠢笨之思、功利之心、得失之忧、计较之嗔、贪婪之欲。

愚人一般表现在不可理喻的执迷不悟上,往往胡搅蛮缠于自己有限的认知上,拒绝了解、接纳更广阔的理念。思维混乱,意识恍惚,心神不交,心意不合,头脑不清。其所见为真,所识为是,所知甚少,虽目光短浅但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真小人、损人不利己的伪君子均属此类人中的翘楚。​”世子问:​“来往官员都叫大人,但背后却又评说同僚是小人,请问何为大人、什么是小人呢?​”道长说:​“以天下为己任者,存大同之心,所为均利益百姓,这就是大人;反之,事事为一己之利者为小人;而嘴上常说事事为公,可所行却中饱私囊的就是伪君子;相比伪君子,那摆明态度‘我就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并且我不认为这有问题’,就是真小人。我觉得坦然坦诚的真小人远比伪君子要活得爽利可爱。​”世子问:​“那真君子是怎样的人呢?​”

道长说:​“君子有三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俨然’是指伟岸高大的样子,那是一种浩然正气的气势,给人以威严感,但无压迫感。军警的威严与君子的威严其中的差异就在那温润如玉的感觉中,但他说出的话语是切中要害且有力量的,让人感觉应当尊崇与跟随其教导。其性谦谦,其志高远,其情温纯,其心清澈,其意守良知。

君子要有厚土般包容的城府和滋养万存的意愿,能做到学而不固,且重诚守信。守信者言行一致,重诚者坦荡磊落。故君子长存浩然之气,坦荡荡昭昭然;而私心利己的小人,长戚戚闪烁怯怯然。

在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时,两者的心貌是不同的,向往与道德认知也是不同的,所以言行上都各自体现出不同的内在渴望。利己主义者不是什么罪恶或恶坏,只是他们还处于内在亏蚀的自我状态中,极度恐惧自我的无价值感,误以为把自己装填得越满,自我的心理力量和自我价值感就越强大。

这类心理意识是每个稚嫩的小灵魂都会经历的。有些滞留在其中很久,有些幡然醒悟,明白了个人实相与集体实相、自我价值与一体价值间的相互关系,从装作伪善的小人,慢慢成长为君子、贤人……。​”世子问:​“既然我们不应二分心对世人,那为什么要分出哪些人是君子、哪些人是小人呢?​”道长说:​“往内要看其心术,往外要观其气象。君子循着天理而行,心中无所挂累,生活上随遇而安,不愧不怍,自然宽舒自得,所以说‘坦荡荡’;小人则心存侥幸,常被私欲影响,自然患得患失,心神不宁,陷入思虑愁苦的境地,所以说‘长戚戚’。

我们行走世间,日后必然需要借众民之口,行榜样之事。若在你身边与弟子或传法者中,藏有那不成熟的小人,你的道理会被歪解利用,民众看到的榜样也会蒙尘扭曲。你看自古各家宗教,至圣先师都是极好的,可到了第二第三代,就已经为了各种名利之争,彼此分庭抗礼各执一词。别说天下为公、合一不二,其彼此征战杀戮百姓、争抢财富的行为比君王还有过而不及。​”世子问:​“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咎,是因为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吗?​”道长答:​“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因为摆脱了得失心的算计,当不再计较得失时,连生死都不能撼动其心。君子在处理每一件事情时,在每一个念头升起时,都首先用自己的良知作为衡量的标尺,思量过了,不做忤昧良心的事,自然可内省不咎。甚至不用每日三省的反省或日日擦拭的忏悔。反观小人,遇事遇利就思怎么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哪怕损人利己也甘之若蜜。但小人也是有良知之心的,其内在也会忐忑不能安枕。

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自然将心比心也日日防范着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加上必然的对等性体验,你给出什么就加倍收获什么,这反噬只是时间问题,绝不存在遗漏错过。再者依据吸引力法则,你所是的意识状态,就会牵引你进入与自己意识频率相符的群体实相中,可谓近墨者黑,在同气相求下,恶人自有恶人磨,这是天经地义的必然。​”世子问:​“那如何能从小人成长为君子,进而称贤入圣呢?​”道长说:​“君子和小人用心不同。其本质差距在对自己与世界的认知差异性。君子已经具备对全然性的认知基础,所以在处世时不再局限于一时一世的小我得失。见他人之善举则施以诱劝奖掖,务使其人之美德更进一步;见人恶行,则愿多一事奉劝规劝,愿使其它日不必被其恶意反噬。小人见人美则妒忌,暗中下绊使坏;见人恶念,则视为知己迎合包容。但小人间各自提防,人人自危。

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自然将心比心也日日防范着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加上必然的对等性体验,你给出什么就加倍收获什么,这反噬只是时间问题,绝不存在遗漏错过。再者依据吸引力法则,你所是的意识状态,就会牵引你进入与自己意识频率相符的群体实相中,可谓近墨者黑,在同气相求下,恶人自有恶人磨,这是天经地义的必然。​”

世子问:​“那如何能从小人成长为君子,进而称贤入圣呢?​”道长说:​“君子和小人用心不同。其本质差距在对自己与世界的认知差异性。

君子已经具备对全然性的认知基础,所以在处世时不再局限于一时一世的小我得失。见他人之善举则施以诱劝奖掖,务使其人之美德更进一步;见人恶行,则愿多一事奉劝规劝,愿使其它日不必被其恶意反噬。小人见人美则妒忌,暗中下绊使坏;见人恶念,则视为知己迎合包容。但小人间各自提防,人人自危。

欲启蒙心智,需先学‘大’学之学。这‘大’即天大地大心大,其大无外,尽皆一体。​”世子问:​“大学之益,易人心向背之所欲,不自盲其性,我怎么知道芸芸众生间谁可言其妙呢?​”道长说:​“良知未泯者,一时行乖张之事,必矛盾于知耻之愧中。事事苛责他人而不知自耻之人,无以论道之妙。此类之人,言而无信,诺而不诚,处世不义,为人不仁,实乃不智,德性尽失,即便假装谦逊,也是为了掩盖利己的图谋。

与此类人讲‘大’道,不如去对牛弹琴,牛亦可知旋律之美。

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尚且不知之智,不会烦恼其人不重视自己的能力。君子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给自己的褒贬只是一笑了之。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在这局限性下,不能理解‘大’学也是阶段性的必然。君子渴望发展自己的内在品质,自己的价值与领悟、行为和目标,能否被家人、世人所理解不是自己的问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世子说:​“好吧我理解了,当下我首先要让自己从一己私欲的小人之蠢中明白大学之理,成为君子;进而受习圣贤之学,从圣入神转为至真之人,好接近完人的德性。所以形而下为圣,形而上为神。

世间,愚人常认肉身小我为真我,故事事做利己之争,也就活成了小人。学真修理明性见智后可行磊落君子事,继而修习‘大’之学,明大道理可称贤人。贤人中通透了世间道理者被叫做圣人,可圣人还被世间道理所束缚,观世间往复为真,故常忧国忧民忧未来。

如果在入圣后,把眼光从这幻梦世间转观内醒,看破种种迷障,与天地通知古今未来事,则可跨界成神,内在自我意识可游历四海八荒,进出三界内外。

可是神人因习气与认知的自限性,还不究竟,成见带来行事的偏执与自己认知领域外的理解力亏缺。慢慢透过种种经历,补足自己缺失的全面性,让多重自我在不同体验中获取到必要的领悟,再化合为一就有了至人。这融合唯一的多重自我之全然就是‘真’我、全我、真人了。拥有全然无漏智慧的全我,就是完人了吗?完人之后是什么呢?​”道长捻须点头,笑意盈盈地说:​“大善,徒儿果然伶俐非凡,三言两语就能顿悟其中之奥义究竟。只是这完人,真心难成,在全然真我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三不朽,才可圆满。而完人之后是寡人。​”这回轮到世子乐了,笑着说:​“师父啊,您这话也就是我听了一笑了之,要是换做旁人,定然引来杀身之祸。我家虽有军权,但篡位夺帝之心实不敢有。​”道长也乐了,说:今日世间言‘寡人’误以为是天子帝王,其实这个词却本指天德有缺之人。这倒不是缺德,而是受命于天、行走人间、牧民于田、大公无私之人,要永远存不满之心、进取之愿,惠民安利天下众生。不满可不是说闹情绪,而是知不可自满,满而极必溢损。完人无漏,可有完美无瑕乎?非也,全然亦有更大广袤可寻。完人永无完型,故成为寡人。寡意少之又少,与‘众’相对而论。且看这芸芸众生,有几个能在亿万年间可成完人之智?​”世子的笑容变得比哭还难看,哭丧着脸说:​“我还以为十年内可下山回家呢,你这一说多半世间王朝都换了几代,我还在你那‘洞’里啃竹简呢。

好吧,你能告诉我,什么是三不朽?又如何能做到吗?至少,你做到了吗?​”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