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 章返璞归真

书生一拜,说:​“我今日算是受教了,感谢两位大师父的无私解惑传道。我知佛法有大小乘的分别,那请问这初阶三层功法与之后的中高阶功法,是否也有小乘与大乘之分呢?​”道不二说:​“地火天光,雌雄阴阳,四象聚合化生中土。神识凝会,意守中宫,意与炁合,神化入精,乾坤阴阳与意识合化成本初大光明,大光明聚星成圆光之珠胎,日久化形,由具有意识的能量体成长为圣婴。它在全视之眼下慢慢长大成‘人’。当然它本无形体,是可随意化形的,并无定式。

借由它的慧眼、法眼看这个世界时,看到的物相与肉眼截然不同,与天眼继而不同。阳神看到的世界万物,一切都只是能量流转中的光影化形,实无一物,更无一人实存。在这光影幻化的景境中,它看到的是幕后呈像规则之‘道’的纹理,看见的是种种算法与后台的支撑算法的逻辑链。所以它具有全知之眼、全视之眼,它在多维中同时可以看到线性时间中的三个时态,进而知道所谓的未来不过是尚未被经历的过去。

在全视之眼下,人生就好像八音盒的机芯,你在出生前选择好的种种事件,都铭刻在机轴之上,随着滴答的节奏缓慢转动,等待触发簧片带来你的振动。乐章的开始与何时结束早已经是定局,并且可以无限多次地被拆分。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听闻,会有不同的感受与领悟,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你在出生前选择了自己人生的乐章,并体验它的过程。经历什么是注定的,但如何诠释它却是你的选择。

化解的法门有五:

一、把这簧片后撤些许,命运之轮照样旋转,却无法再撩拨你的心弦——无我。

二、把注意力从绷簧的颤抖与乐章的表达中挪开,看破这机扩的机理——破幻。

三、聆听这生命的乐章,而理解自己为什么在出生前挑选了这样的人生路径,从中领悟到自己渴望理解的初心——明心见性。

四、有能力自己打造与更换这机芯的旋齿,从而我命由我不由天——化神。

五、理解到每一个乐章在每一个不同的意识阶段里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逃避、问责、抗争、置换,并不能让自己参悟到自己当修习的课业,也无法增进自己的缺失。安静下来,聆听生命本是的乐章,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启迪,不再造作,也不挣扎,欣然地臣服与享受生命的过程,无人无我平和寡淡,充满觉知而如如不动。

此时生命成为似有似无的背景音乐,而全然无所不是成为自我的常态——有觉的浑然。

很难说这五个层次哪个算小乘哪个是大乘,它们全然地同时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中。若说小乘与大乘是否有优劣好坏,我不觉得。这只是阶梯上不同阶段的心性过程。​“书生说:​“我懂了。

那请问在初阶的第三个阶段‘化神’时,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事情吗?​”道不二说:​“初入门者思人生八苦,修身求解脱,修行求神通,那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导致的原始诉求。当天眼开、心神步入上乘功夫后,会转而更注重自身的良知,想要在这世上醒悟自己的智慧。所谓的世上炼,这个‘世’的边界可就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小泡影世界了。

人活着与活动需要阳气,即生命力作为维持显化的动能。常人生命能就好像一日三餐一样,吃饱了也就够勉强消用一日的。花完用光了当日的阳气,人就困乏了,头脑糊涂了,力气没了,要去睡觉,等待次日的一阳复来。

修行人在修命的过程中,一边自闭外感,节省日常没有必要的耗损开支;一边设法开源创收,迎取天地游离的生命能量,在丹田气海设立缓冲的能量池蓄能,并不断扩充精炼采收来的生命能。如此层层递进,来支撑自身进入更高阶的能量意识层次,设法触发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由后天逆转回先天。

若能在心智上渡劫成功,就有资格使用与激活一些更高阶的自身固有神魂能力,展现出非是常人的种种神通,并与更高段位的意识体们形成意识接触和意识连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亢龙有悔与潜龙勿用。很多修行人刚有小成、少有神通,就开始各种行善助人、指点江山。且不说那时青涩狂傲、理解到的道理还很粗浅偏颇,就是自身境界与能量当量也只是半吊子而已,若此刻把这能量随意散发出去,乱入因果,与各种病气乱波抗衡共鸣、交换搏击,那得来的不是功德,而是混乱:

一方面破坏了别人的剧本走向,让他人养成了外求的恶习,不能自省觉悟;另一方面也自毁根基,耗损有限的气血能量,无力冲击更高的境界。神通是破幻用的,如果贪图显示神通、乱人气数,无异于杀鸡取卵、自毁根基。

真得了道心的修行人对人间种种所谓苦难有自己的看法,观自身与他人的种种曲折磨难如如淡然。已经可以理解到,每个人都在经历他自己当历经的教训,各自需品悟不同选择带来的得失,帮人代考代写作业那不是帮人而是害人,所以开悟者很少会出手搅动乾坤自然的运作模式。

开悟者对苦难者的恳求与回报都只是淡然一笑,然后施与无畏布施与法布施。不会教谁该怎么做,也不会斥责谁不该怎么做,只是说出天地间的道理,你能听懂领悟多少,随缘就好。可谓天道上德无悲悯。无悲悯不是说无慈悲与爱,而是知道要无碍众生体验对等平衡经历,自然循环。​”书生道:

“​《大学》中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看来这就是实修中要经历的五大境界步骤了——

筑基炼己:从知起,理论要先有一定的积累。不然遇到关键节点,刹那游移,不知道该怎么抉择,那时再想现找书问师父,晚了!一步错,步步错。三正是基础,心性是根本。修命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有生时间,来累积与冲击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机缘。

炼精化气:想要这个物质的我,能行走进出三界内外,需要有效地启动自己的意识内我;而这个幻世中的小我想要驱动意识内我,需要通透且高阶的生命力能量和能与天地共鸣的自身意识频率。就像男女有别一样,当我们分化成人后,我们失去了一部分的全然;而回归全然的道路上,天意地气男智女慧需要重新融合化一,在四平八稳后,透过止息入定享受心安法喜,在静观觉思的状态里安住下来,学会享受在虚空混沌中无为的轻安。当你真的能安住在无为中时,就能迎来关键的转机。这意味着你的原始累积已经完成了。

在这转机来临的前后,我们会遭遇到人生中的心魔考验。这所谓的天劫在此刻呈现出来,带来种种得失的考验。你此生最‘在意’的将被动摇甚至失去,借此拨弄你的心弦,看看你到底有几分定力,是否还对这幻世当真。若此刻心性大挫,不能守住静安平衡,那境界跌落,一切又回到起点,只好从头来过;如果能心安信坚,八风不动,度过了这一考核,修行的大境界会再上一个台阶,得见大光明,进入下一个阶梯。

炼气化神:此时性命的基础功课已经达成,开始出现种种神通。修行人有能力展现各种超自然的干预与觉知手段。时间线的严谨性被动摇,空间的束缚也随之减弱。化神期末端虽然没有魔考,但整个化神期的修行就是一场心智与心性的考验,需要时刻谨记道法自然,神通乃是祸福相依。

利用身体你可以轻易地洞悉世间种种故事,但也因此会激发起入世作为的渴望,显摆自己与众不同,甚至主动出手人前显贵。别人几句央求、许以名利,那造作的心就飞扬起来了,渴望被认可被高举、入世敛财、享受被拥戴和高举的成就感,结果就被卷入大小连环的乱象中,之后生如浮萍,运如狂涛。

凡是被高举的必然会跌落,这就是无可逃避的平衡性对等体验。

知止:是起步到这一阶段最核心的功夫,是需贯穿始末的自律。菩萨畏因,宁静从容、心宁气静才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寸,才能思虑周详。守得住轻安,才有可能心如止水镜映梵天。泰山崩于前而面如平湖者,可拜大将军。神通是用来了然破幻的工具,用它搅动干预自然的流转,那就失了‘自在’。这就是民间说的‘泄漏天机者会因此背上业力因果’。

观破幻世能不再住相当真,方能无‘我’执。凝神观乾坤,古今未来一切不过一场故事。来去、得失、祸福、生死、涨消、盈亏,哪个能恒持不变?世人求更多、持久、不失,妄自神伤。道即往复,何德可逆?何人可改?顺昌逆亡,天理使然。当明心见性知止为善,应随转念妙用趋势。

炼神还虚:又名坐忘。天地间无我,我即宇宙洪荒。一体不二,随而不争,观而不语,为不为之道,论无字天书,静观妙法中菩提一笑因同心通意,一切尽在不言。‘还虚’后可遁入混沌中得本源本初无上真知,但有一道大门,阻隔你登堂入室,此刻需‘心满意足’才能通过,但心却永无止境可言,如何才能圆满?

炼虚合道:归于一体之前,合一意识或许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口号、一种理念上的不二境界。真走到了这一步时,才发现原来无为是不规范,不制约。自己能理解的、已知的、有把握的,构成了此刻所是的自我;若想继续成长,就需要自我突破,踏足未知的领域。

最难的并非是攻坚,那只需要毅力和办法,难点是找到那个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未知在哪一个领域与方向中。结果你会发现:随机发展是展露意想之外可能性的捷径,无所规矩是提高随机中遭遇未知缺口的不二法宝。为获取无法察觉的未知智慧,需要在混沌中展开无尽的子代分支,对所有的可能性进行无差别的终极探究,发起一次次看似重复的尝试,等待可能的突变在某一次中被展现出来。这就是弘一意识本源在做的事情。​“书生说得出神,道士与和尚都听呆了,寻思:​“这家伙开挂了不成?说的还是人话吗?其精准高深程度已经超出了其先前的认知水平。​”只见书生两眼空灵,像似在看人,但又仿佛是透过一切凝视着虚空,声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连同人的整体气势也大为不同。书生接着说:

“初阶炼炁

三日养阳,静极而震,八日凝形,命丹光明,十五月半,龙门试炼,二九十八,可显尊真。

中阶了明

了命明心,见性觉慧,知从何来,命归何去,此生无憾,三界五行,六根尘缘,幻梦一场,意欲何为,道炼慧根。

高阶神性

来处归乡,本是一宗,因果宿命,对等平衡,我本光辉,明躯无形,本无一物,缘起太虚,源精返朝,海纳百川,归于寂寞,涅槃重生。

终始道生

一根百枝,千叶万花,春华秋实,硕果甘甜,落叶归根,果化沃土,内生百籽,随风四散。

那高妙境其实人人早晚都可经历,是单刀直入还是百转千折,对于‘太初本源’没有差别。好比水雾从海中腾云而起,何时再入归墟只是机缘问题,其间历经都是故事。天道无情一视同仁,天道慈悲有教无类。

每一个意识个体全然平等,这平等体现在宏观的平衡性上。

得失的峰谷起落,在宏观的尺度上永远对等。对等体验的机制让每个行为都最终同等程度地回馈到自己的体验中,构成一体两面的经历——囤积的越多损失的越多,给予的越多收获越丰。这是个左右手的游戏,可惜世人只能看见一侧的手心。

我们当下的这个层面中,尚且不能涉及到如此至深的奥义,我们能在此道场证悟的也就到第二层神智境界。过了那门槛,就会因为意识过于高频而原地化作一道玄虹残影散形消失。

所谓下凡上仙,黄庭炁旋养成后,你可以感觉到在胃下多出来一个类似于心脏般真实且会搏动的固定‘东西’。可是真切开来看,却什么也找不到。那气旋的搏动与心跳可不是一回事,也并不同步。过些时日,慢慢地心脏会自己调整脉动的速率,去与它的脉动同步共振、不分彼此。若这时有医生查体看你的心脏,一定会吃惊地认为你病了,心率跳得和书本上的凡人很不一样。

黄庭不是某一处,而是一条中轴线。养成后,男女的身体会从中老年状态开始倒退发育,过了更年期没了月经的又开始出现月信流血,没有性欲的性欲再次旺盛起来。

人慢慢地变成一个小瓷娃娃般好看,皓齿重生,皮肤光泽饱满,眼睛明亮闪烁,春情萌动又想恋爱。若此时纵欲下流,搞男女情爱之事,起心动念间,被情绪得失左右,泄毁天光,那就会前功尽弃。若即时用心一处,专心凝练炁旋,可以把光明种子上提到脑丘松果体处,展开后续的逆向生长,生理年龄退回到青春期前的童蒙状态。

这时月经又自然地消失了,性欲也随之消失了,往后对那种苟且男女之事,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趣。精神凝聚,气机上拔,黄庭里的气旋形成星盘,卷动天地元气不断凝会滋养意识能量本体,充盈体内浩日的能量。一颗超新星会在体内诞生,成为一方天地宇宙,自带灵核动力与自我意识。

你看一个修行者,修到后期,脸色越来越晦暗,出现各种大小的暗斑,那就是路数走错了,凝练出来的气机是浑浊污秽的,面如蒙尘。这种修行者肯定是在修行期间走了歪道,把该排泄出去的杂质提纯保留并凝练进了自身的气机,或是在深夜阴气盛的时候凝练气机,或是有了性欲不知道把握火候炼精化气,而强行禁欲。忍可不是美德,也非修行的路径,就好像筑堤堵水,无法防治水患一样。​“书生看向和尚,说:

“你家的功夫从心性上入道。每个人转性的机缘时间各异,有慧根较成熟的,一点即通,顿悟觉性;可有些弟子则需要累世磨砺,方能窥见门径。一味持经念咒、万千遍咏念佛号,能让心性纯粹无染,却难入息见慧、得悟究竟。​”随即又看向道士说:

“了悟真如,成就道心,凝练真元,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百日筑基,十月温养,三年孕育,十五载心智方定,二十年改命,二十年养神,没点儿毅力你这一门真的很难坚持下来。​”然后自语说:

“这甄姓儒生,‘以学问入道,用礼法塑性,立规矩保命’,儒家本能直指慧根、了悟道理、中庸不二,可惜,可惜后世这些人篡改原文,又歪批瞎注篡改后的原文。王皇帝统是稳定了,却遗害愚忠蠢孝没了思想见地。​”再看向道士,说:

“人本就自有灵魂,你们又花费半生时间要去凝聚出另一个阳神出来,何必呢?

修炼出一个身外化身,其实这并不必须。道家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主要是不想来回跑瞎折腾功夫,觉得在换皮囊身份时,会伴随着不确定性的因素,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搞出一个可在世间滞留的灵壳法身阳神,不受时空限制,躲过生灭灾病衰老,秉持着已得的记忆,可持续地深入修行,认为这样是最快的捷径。

要知道这阳神是自我灵魂的另一层法相皮囊,它不是独立于自我灵魂的,而是另一种角色身份,并不能搞出两个灵魂来,只是分裂克隆出了另一套觉知运作系统。普通世人的灵魂即佛家说的报身,它本就同时运作着多个不同的化身,在各个平行的世界中。而道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这个分支做大做强,让内在自我把能量与心思倾斜式地注入到这个角色中,从而重点培养、快速突破。这思路是可行的,但还不究竟。

想要成功地把主魂从意识云端上‘下载’过来,拥有其超过半数的能量与意志内核是相当不容易的,并且需要面对很大的风险——要是赌注压得太大,而错付了方向,那想撤回去的时候就困难了。很多道修把自己活成了这一界面中的神仙,惊为天人,却不知天外有天,自己本就属于更高意识层次的存有,在这里过于当真了,反而被困在这里,被困在这不死不休的阳神中,再也不能回到多维本真中,想死都死不了,永远地在同一个游戏角色里存在着,摆脱不出这个游戏幻界。​”道不二听后一惊——本以为自己机缘巧合,修出神通阳神,已经得悟大道,此刻却甚为迷茫。谦卑地问书生说:

“‘来去随缘,聚散有时,生死有命,随缘喜乐,体验观觉,明心见性,融通无我,混沌自然,本自一体,同生共荣,无人无我,无内无外,随化合一,天地与共’,是否究竟?​”书生眼光如炬,仿佛洞彻神魂,凝视着道不二说:

“身心灵神意,五层井然不乱,各司其职。无咎,无妄,可对应无常之变。而‘莫问前程’是心性的最高境界,故无所求亦无所惧,大道苍茫运化有道,世道暗合上德之原真本意。

若良知在心,俯仰无愧,起卧随意,生死由命,得失随缘,来去便可自如。修到这般心境,命与天地洪荒同呼吸,名无量寿;性与本源仁德共一处,自然了知良德;慧与亘古未来所有意识合一,无所不察不晓。

大道根本,言尽于此。其它种种变化,尽皆锦上添花。实修之路遥遥,境界层层叠生,若能了悟其中根本道理,经书万卷,都是赘述。

世间事,但行善事,莫问前程;俯仰无愧,心性豁达。十六字足矣,足矣。​”说完声音消失。

书生呆立原地,仿佛还在梦中,一时不知所以。道士与和尚面面相觑,对着天空行礼说:​“受教,受教!”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