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说:
“我自己的理解,金水木火土,四象合土是下焦量变积累到中焦质变的功夫,地火山风天水泽雷是中焦大光明升华到顶的功夫。当金炉里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量光珠累积成如蛋大的光球,似旭日朝阳,那它就可化形而出入主昆仑之巅内的玉鼎。在那里颅脑四散,打开上百会、下天突、前印堂、后脑户、左右太阳六处玄窍供气机流转进出,因此也有了六种小神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预见未来,遥视遥听感应思想,意念传音,访问太虚。至此第三层的功夫算是有所小成。
可是如何开颅?如何神游太虚?如何应用这些能力?大师父是否能指点我呢?”大和尚有点儿纳闷,问:“何为地火山风天水泽雷?”
道不二却笑着点头说:“此人灵根聪敏,实在胜我一筹。他说的这一句话把万古道经都涵盖其中了,我那一整座藏经阁都没这一句话值钱。佩服佩服。
金性纯洁,最是喜静,炁在肺。深吸慢呼金炁归元,不吸不呼元精化炁,这是止息的功夫。之后进入第二三层功法后叫巽风,成为文武火候。
水是阴,下行之性,在体为肾与生育。气动水行,令火蒸腾它,化炁而上,这令肾气化元精,成为后续滋养生命的本钱。
木性抒发,在体为肝,主情志血脉。情绪不大起大落,不与人计较是非短长,不食辛燥之物,肝气舒顺,气血充盈,可以养气安神,少嗔怒。
火气升发,焚心造作,情志在喜,体内为心,激发种种欲求,追寻不断。心安寡欲不谋后,心神内敛而安住于轻安自在中,心火内化元精,心神意守中宫,自然万事无忧。
此为四合:安心猿,戒八欲,驾木雷,静金沙。四者可保中土安修凝聚元炁,是为无为而至。”大和尚说:“这我知道。我问你那山泽雷火是什么玩意?”道不二说:“身心意不动为山,呼吸往来升降为风,能量熏蒸为火,意念守中为水,本界地气转化为坤元之精,而干中的天意下潜与之化合,天意藏在津泽中令口齿生香,可以润降心火。
火候有三步:春雷乍响,闪电划破暗夜,此时心动而知少阳至;雷电交加,云气密布,地基震颤,虚空光影重重,此太阳真火至。当凝气止息,收敛心神,提气上行,让浴火蒸腾心意,把神识聚焦在翻滚躁动的能量上。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机或炼化失败,心念思淫意起男女,那三雷霹雳暴雨倾盆,此时救阳已晚,不可逆天。这就是第二层功夫的八卦之易。
至于第三层的功夫,说起来,确实没有,因为这已是无字天书,只可意会,原因有三,注意有三,利益有三。
当神魂的元神化为阳神,它是行走在本界中的能量意识体,虽说它已是‘神’,但还是幻梦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它不受五行之限,寿与天齐,言出法随,但因此却无法可依。它的作用是参与更广阔层面上的经历,融通各个时代位面上的其它自我,努力提高自身自性的完美度,让圆融的智慧成为自身意识结构的主基调。
所以如何看待问题全看智慧水平、当怎么做全看良知自性、是否出手干预取决于心智成熟程度。这三点就是‘神’要修的课‘业’,没人会说是非与你。而因为能力加大,相关的责任与造成的涟漪也相对变大,触及的层面造成的影响与之前不是一个当量级别的。自己因此受益或为祸都在一念瞬息之间。
所以要注意的就是:干涉他人因果、变更自然秩序、扰乱平衡得失,都需要为此付出对等的代价。
当然相应的也有三重利益:可知部分前因、洞见部分后果,即先知先觉;但因为还没有无漏智慧,所以所知局限性很大,洞见也未必成真。这是因为多元多维中所有可能性都在同时发生,而且都同样地真实。当自由意识成为变量时,一切可能性从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触发,但因为有习气的制约,导致大概率事件可以被清晰洞见。
反观内省是第二个好处——你能明确地知道身处幻世,一切所见经历都是自己的心识化生,所以你不再会去要求他人做出改变与调整,更不会有救世责人之心。你知道地狱里的都是自己当真的所执与认知的卡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的意识层次决定了自己观见的幻世幻梦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色与经历。了知到梦由意生,心念聚焦在哪种在意上,自己就会经历哪一种匮乏的体验。此时你会知道自己渴望的总是自己所匮乏的,自己在意的与内心的缺憾息息相关。平和的豁达是一种圆满的状态,悲喜不动是因为得失自然。
第三大利益就是自我意识与全局整体宏观意识的交融。当你可以有资格进入宏意识的万维网络后,一切无知可以起念即知,感受到本自具足的无所不能,但因此你也会体验到没有止境的意识可发展性。作为宏意识的一部分,你将部分失去原先的独立感与自体性,不得不承认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宏观整体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管这经历对个体会造成如何的得失、何等的损益,其都有不可替代的潜在价值,令所有可能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尝试。此刻你有两种选择:臣服于所是的命运与角色,完成既定的宏观规划;或是逆天改命,从自己固有的线程中跳脱出来,走自己的路,成为大系统中的异类变数。
这就是第三层修为中会遭遇的事情。一切都在一念间,这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事实。
你的元婴犹如初入世事的幼童,你把它导引成佛或是魔,没有善恶的审判。你是一味地追求法力与力量,不择手段地获取更强大的神通与权柄,还是协助系统维持现有的稳定,尽力帮助稚嫩的灵魂成长,两种选择都是体验,无可厚非。这本就是多元性的确实展现、各种可能性的重复尝试。”

书生说:“我懂了,之前是在修命与性,第三步要修的是慧,而这智慧并非是可用某一固定模式所获取的。认知决定态度,所知决定所执,这就是核心。铁空其心可做船而远渡重洋,实心则入水即沉,寸步难行。这就是庄子为什么强调说‘以空为用,无则万有’。
那我想问,很多灵修课程说打通大小周天的经脉、七天激活七大脉轮、三天开天眼,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是外行,不知这可是道长刚刚提到的炼气功夫之速成捷径?”道不二轻轻叹了口气,说:“问得好,世人常有此迷思。关于大小周天与七轮运作的问题,是现在外行骗外行的重灾区。
人体前胸后背确实有任督二脉,这是气脉用来维持身体功能用的。要知道人体是多重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套叠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各个系统却独立运作。能量、电磁脉冲、体内的交感微电信号,虽然都是能量,在名词上都叫气与气感,但却有很多很大的不同,混为一谈那就很外行了。
首先三脉,很多人说左脉右脉中脉,这就是一个不懂装懂的。
其实中脉是贯穿九轮的主轴,体内七轮,头顶外还有两轮气旋。而所有的左右脉犹如双蛇旋柱,是互旋而上的。在互旋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换着彼此的位置,形成麻花状的正负两条电磁轨道。在正负交错的位置会形成一个能量气旋,名叫玄窍。气旋不断自转,可以吸引、吸收、凝聚、释放生命能。

螺旋双气脉由下而上,随着能量层次的攀升,逐层激活各个脉轮玄窍的运作。若强行冒进,把气血能量灌注到某一高阶脉轮上,可以一时激活它的功用,但因后续乏力,很快会耗光本来就不多的自身气血,无异于杀鸡取卵。而脉轮是否能正常运作,不会太过不及,这取决于个人的心智心性,绝非可以一蹴而就的。
通过各种偏门让人领略惊鸿一瞥是可能的,但维持住这样的境界需要真功夫。
所谓的小周天可不是任督二脉自转一周,或呼吸的一次起落,那是地月的一个盈亏周期,指的是第一层功夫——凝结月华之丹。大周天是地日的一个周期,是第二层功夫,是滋养日华的过程。
差别在于小周天是有圆缺潮汐变化的,在牵引起落间要与天地相交感;大周天是暗合四季盈亏生灭的变迁,其已经是恒星般的存在,它不动,万物围绕着它盘旋。这一动一静、一旋一凝的差异,就是大小周天功夫与境界的差异。
在如环始末间的变化,我们需理解盛衰有无中的道理。
说得更简单一些,在小周天的阶段,气感是在上下涨落间起变化的;而在大周天时,意识是在绝对膨胀到无限大、到收缩到无限小间变化的。即感受到全宇宙都是我的一部分、一枚粒子就是我的。

现在市面上说什么转任督走十二经脉叫大小周天,还打通周天,那真是玩笑了。要知道哪个经脉不通,人早就病了——任督二脉要是真不通,别说功夫了,你是否还活着都是问题。
所以说法的人要自己参与实修,不然学些基础的医理也是好的。外行忽悠外行,只为开班赚钱就不太妥了。
采气化精、炼精化炁、凝炁归神、炼神还虚、观虚了智。这是我们修行人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攀爬的阶梯。这里的气可不是这个世界的什么气,这个神也与宗教故事没什么关系。转一圈到最后你会发现:一切只是在为了内在的心智成长服务。
心神不宁是因为自己在意的得失有所波动,在算计中举棋不定、患得患失,说白了就是太当真了。心乱了,情绪波动了,气机就乱了,气旋就散了。可是若不当‘真’,你又从中不能学到体验中蕴藏着的道理。这太当真与太不当真间的尺度,是一门大学问。”

书生问:“若我此生无缘进入到初阶的第二或三层境界,来世还要受隔阴之惑,一切又从头开始经历与摸索,请问隔阴之迷是怎样运作的呢?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天生丽质、十几岁就开悟,或能带着前世记忆来投生呢?“道不二说:“隔阴之迷有四种,是依据你的修为层次展开的。
一入胎就都迷失遗忘了的是第一种,住胎时慢慢都忘了的是第二种。这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有道行的会比较鸡贼,一直等到肉身出世前的最后一刻才进入这个身体,那样入世后能残留下更多的模糊记忆。但在会说话前,头顶囟门就长死了,多数细节也就都忘了,这是第三种。就好像你睡醒了,知道有梦、也还记得,但到吃早饭时就说不出来具体内容了。
后天想要重启先天的记忆,需要学会记梦与解梦的功夫。梦世界是多重幻境的根源,是更高阶的界面,与本源的意识界更贴近。梦还是多重自我间彼此透露相互交换意识信息的场所。
最后的这第四种情况就更绝了,是在世间预设伏笔,然后假死一次,借助矩阵中的系统漏洞,找回自己的先天记忆与修为。当然前提是你有所谓的境界修为可以被唤醒,并再续前缘。
有些人唤醒的不是修为,而是业力,是种种累世中曾经逃避面对的遗留问题、那些累积下来的不甘与如果堆叠在那里,想起过往种种历经、人物关系,而让此生的课业难上加难。
世人都好奇过往经历,但你真的准备好了承担这一份好奇带来的祸福相依吗?所以上师们教导弟子,最好安心修性命慧,安住当下,而不要去触碰神通与过往这两个雷区。因为在你完成三正道的课业前,碰触的面向越多,产生的不确定性就越大。沉渣泛起时多数人会疯掉的——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是杀父仇人,自己的妈妈曾经是夺走丈夫的小三……演员在各个剧目中来回变换着角色,如果你把这戏当真,也就很容易把过往的剧情当真。
另外还有一种特例:
这类人生来就不是人,他们属于外派下来的,带着特定的使命。懂事后,自己就意识觉醒了,然后开始自己继续修持或传法引渡助缘其它自我,帮人觉醒。这类人往往在幼年就需要渡一次生死劫,遭遇一次要死的大病或要命的横祸,濒死挣扎后,过往的记忆就都慢慢开始恢复了。
所以隔阴后是入迷还是不迷都是角色剧情的需要,是你生前规划的蓝图。你要是此生就是来达成觉悟的,那一小儿就对这个世界心存质疑,经常有各种非人体验,稍加引领就会快速上道,练习意炁也水到渠成;如果你此生的课业或要提供的助缘,本就是普通人,那在修持上若想寸进会遭遇各种阻力,往往进三退二,不得要领。
道家练炁是为了修命,让自己在世间少些出入倒换的麻烦,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做些功夫,让性与慧的成熟度在一次角色的生灭中能更上一层楼。所以说性命慧三者是互为瓶颈的关系。
你长寿又思想通透,却藏在山里,没的去经历品悟人生,那慧也无从累积知见。可是在红尘里打滚的人,若没有静观品悟反思的能力,当真入迷后,也无法自省而觉慧,到头来也是一场空。所以要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在世间行走,才能在五味杂陈里酿出好酒。
你看那蕙质兰心可是短命如黛玉的,又有何用呢?不过花开入泥,污了身子,落个戚戚苦苦。所以一生中性命慧三者缺一不可啊。”儒生疑惑地问:“那大成就者还入世历练什么呢?”
道不二说:“他是来救助点化其它自我的化身与报身的。他看似在随机帮助众生,其实并没有触犯法则——他作为的都应在自己的其它自我身上,就好像你左手帮右手拿东西一样。
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可不是自私利己,而是他还只是大道的修士,还没能成为最后圆融无漏的完人。要把所有之前散开去不同意识面向上的报身与化身都度化融为一体后,才算成就了最后一步。这样的境界叫做归本还虚。自我完成最终形态的合化后,是否还虚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修道时要无念,入道后要随念,随境而安。这可是大学问啊。
就好像在台下看戏的观众,哭啊、笑啊、爱明星啊,却没能看出戏里演绎讲述的核心道理,徒然热闹了一场,散场时却毫无领悟,那算是白来了一趟。这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