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 章坎坤炉中火

书生收回眺望的目光,点头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常人知呼吸有气往来,却不知有无形能量的脉动进出。呼气时不光是排除浊气,同时还在释放出能量中的杂波,或说病气与淤塞;吸气时能量来潮,滋养灌注推动着自身气血的交换。这来去犹如潮汐,在张驰交替中起落;而修行人却在呼吸间又多了两息之功。如能常驻息中,则时间之流不能奈何于我,能量潮汐间的精微玄妙也可以被无限放大,并且精雕细琢,甚至进行看似不可能的改造。

当被抹去故有意识的能量与被编辑后的意识重新结合时,新的能量意识体就诞生了。而这个新的能量意识体拥有怎样的意识和能量强度,取决于自身为其注入怎样的意识认知、积累了多少无暇的能量。而最精纯的能量就是先天一炁,最通透的意识就是本源自性。

所以在重塑金身的初期,需要去除杂思妄想,摒弃人文的小我思想,不给它捣乱——一张白纸好画画;然后弥补自身亏蚀的元精元炁,学会吸纳提纯天地间游离的元精元炁。

而到了二期,需要学会凝聚自身故有的精元之炁,交感平衡天地阴阳四象,四合归一,形成属于自己的宇宙内核,并借助这个体内诞生的超新星,吸引引动八方来朝,不断壮大自己的能量根基。

就好像刚受孕的胞胎里是没有脑子的,当这能量团成熟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先天的自我意识就可以被刻写到这个能量体中了。这时可以被写入的意识,可以是这个小我的自我意识,也可以是来自虚空本源的无上意识。如果你自己不瞎掺和,那默认的就是写入标准基础出场程式。

之后圣胎足月而成形,它还是一个能量意识体,其化形化身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一念,并无定型定式。它会认主为母,并见习模仿自己生身之人的做派言行思想,秉持其记忆理念和向往,成为身外之身——肉身的克隆版能量化身。

可是我还有一事不明:折腾几十年,放着好好的人生不过,为什么非要再搞出一个身外化身、阴神阳神呢?不搞这个我们不也都是神魂灵体吗?​”大和尚说:​“他们道家,恨不得一世就能毕业才好,所以醉心于一个运用自身持续觉知记忆的意识能量体来持续地体验与领悟,攀升自己的修为和认知。

你看我们释迦就不搞这一套,这皮囊老朽了就转生换一个继续,耽误不了几年功夫的。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离世前至少要修持到第二个初阶中段水平,即意识能量体。不然转世的隔阴之迷会清空你的记忆与觉悟,再入红尘次次都从第一关开始就太多变数了。​”

书生说:​“我明白了,隔阴之迷让我们不知前因后果,屡试屡败却莫名其妙。而修持自身的意识能量首先能自正身心,连接神魂,洞彻本初,延寿养颜,还能知理晓义,通玄探幽,遨游天地,洞彻人心。最重要的就是活个明白,死不觉冤,再世之时,条理分明,不惑因果,秉承上意,心智通达。

原来如此,我懂了。请道师告知我先天真火的后几种是何玄机?​”

道不二说:​“先天七火中坎火与坤火最难解说。坎心离肾这都是暗喻,其实就是心肾之阳、意识之神与能量之炁,即心坎离肾之用。心离中藏神智,即自我意识的本性;坎肾中藏着元炁,支撑着这条命的显化长度与强度。

坎火又叫真气,名真,是因为它是真实的能量。它与这个幻世所显化出来的‘气体’或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作用在这个幻世中,却不以任何可见的形式被人捕捉到。它催动与形成万物,但你在万物中却无法找到与测绘它。它更通俗的名字叫‘生命能’。

在心脏下边有一根脉管,长一寸二分叫‘橐管’(橐/tuó/一种小而无底、两端扎口的袋子)​,那是肝根。另有一管伸至脐下一寸三分处,道名‘春弦’,为龠管(龠/yuè/是古代一种用竹管编排制成的吹奏乐器,类似后世的排箫)​,下通阳关。炁发动时走橐龠之道,不发时藏坎离之中。坎火就是发生后通过这管道送来的元精真气,能量由肝根经过龠管被送到阳关,下至生死窍中,为用。​”

书生说:​“奇怪啊,我有一个挚友,他解剖过尸体,说找不到你们道家说的这些脉络,这是什么原因呢?​”道不二说:​“死去的鸟不能在空中盘旋,你看不见托举着云朵的高台,在尸体上找不到真炁,用眼睛也看不到本真。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理解不了的不能说没道理,学问总是在推翻故有的认知,今日你说是的,他日就沦为笑谈。想要看清真相的本质,世俗中人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经历。

四方上下名‘宇’,古往今来曰‘宙’,三十年为一‘世’,有边际的叫做‘界’——当人们还以时间与空间做标尺理解与衡量天地时,当人们的认知还局限在这个世界中时,真知与真实就与他们无缘。​”书生点头,然后说:​“我懂了,认知的边际局限了我们理解更广阔的真相,当代的科技理论只是一系列即将被证明是扭误的认知。只有亘古不变又无所不是的大道才是孕化一切的根本。

请问坤火又是什么呢?​”

道不二说:​“坤为地土,色黄,指脾胃,名中丹田,又叫太阳轮,术语名‘炉’。这坤火即元炁,运用坎火,往下行以通督脉。用巽风吸呼之气催逼元精,使其成养命之药,即是载精上升的法门。阳如雾,遇阴则聚凝,须使真气驭肾中之精化火,阴火阳火阴阳聚合,由中腹坤位一路送到干之天顶。

在这个过程中,万不可起心动念、行什么导引之事或触动头脑之思想。心念若有旁杂,元精之炁不入正轨,就会由炁化物,成为汁液下流出体,湿了内裤。不光如此,还会因为这能量过于霸道,烧得内里如同刀割,通身先是冷,后转高烧。若去见医,多被确诊为急性尿道炎。其实待至尿出红黄血尿后,症始可自痊。此时吃消炎苦寒利尿药物反而添乱,不可不知。

这就是练习上乘先天之火时要切记注意的。所以在下层功夫、入定入息非非想的功夫没有练成前,不可贪图进度来修持上丹田的功夫,很容易满面赤红,甚至血压飙升,脑中出血。

起心动念之危险,随着功夫的进阶会越来越显著。

若有人在行炁化火、冲击境界时,起了淫心邪念,导致欲海翻涌,如果炁已液化,此刻忍耐而不外放,并不能挽救颓势,只会导致膀胱受损,日久则滴尿不止。先是遗尿,渐变漏精,精尽血出,血后气泄,气绝必死。女人虽不见白精,却可出白浊,气味污秽,日久带血,子宫下脱出阴户。

性爱或修行,两者都没错,也没有问题,两者都需彻底通透才好。若行房有所保留或行气有所偏移,都会造成更大的麻烦。不管干什么,畅快淋漓反而有益身心。​”

书生恍然,转而疑惑,试探着问:​“这先天之火,为天炁中之纯阳的正向能量,要想把它化合、存留下来,就要与后天之真阴负向能量相结合,而藏于肾气中。原准备化作精液经血的生育能量,恰好具有先天阴性能量的本质,所以只要激荡起这个元精、元气,并控制好它的走向,就能天雷地火阴阳交合成供金丹圣胎成长的资粮、先天本源阴阳未分前的先天一炁。

而阳气一动时性欲起,阳气二动时阴蒂搏动,此时需要凝神上提,不可淫欲旁生,不然会走火焚身。若时机错过,依然阳气三动,气机液化,此时不可强行挽留,留则遗祸,有损无益。我这样理解对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和尚你们又怎么修这第三层的功法呢?​“道不二点头说:​“说白了正是这般。和尚怎么修最后一层我就不知道了。​”大和尚说:​“我们了性为空,入色空不二境,入无我无他境,不求即刻此生必须成就。放下了成就心,也就放下了最后一道执念。明心见性,了性明智,身心两空就已经够了。至于持续法身这件事,我们是不放在这一个界面中去完成的。​”书生问:​“法身、报身、化身,你们改习修性来解报身之报,无人无我来去化身之赘,了明圆通来解法身之无明大欲。所以不走他们道家的这最后一步,不去刻意在这个位面上营造出一个身外化身来,是吧?​”大和尚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都了解后,自己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最好。你看我们佛门南北纷争多年,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旁门偏门不也是门吗,先能迈过第一道门口再说其它。​”道不二说:​“万法归宗。修行的第一阶段,注重养命纠偏;

第二阶段,注重凝神聚气,修性养神,以爱为桥,沟通万有;

第三阶段,培养神魂,导引意向,融汇天地,整合多个层面的不同自我。

下面我们说完最后的两种先天真火:水中火和炉中火。

精气在炁窍内为火,出窍后为水。这水火并非世俗水火,而是比喻。火高能而质虚,有相无型,火性轻浮,刻刻上焰。

神即火;水性沉重,性凉质稠,朝朝下流而泄。精属水。

下手采药,使气在真气穴窍内,旋凝成光珠,名金丹,其炁窍,故名丹田。丹田分上中下三处,男性守下窍易精满梦遗,女子守下窍易经血崩漏;而初期直接接天火守上窍两目间,出功能最快,但走火入魔比例也最大,十人九短命。所以男女都可以在初期与中期守中丹田,这很稳妥,但也有弊端:

初期见效慢,需要累积完第一层下三轮的气力才能启动中丹田,心智不坚、半信半疑的人很容易中途放弃。其次功成的过程中,进食会日渐减少,而爱心泛滥,基础知识匮乏的人容易杞人忧天,呈现叶公好龙般地惊恐无措。

丹田是积聚真炁之库,也是发送真炁之室。中丹田通肾,名龙宫。这是一身气血之根本,名命门。人人时时都运用真炁维生,但却不自知。真炁自走,温养维持着神魂可以继续运作这躯体。真炁非口鼻吸呼之气,乃是元精真炁。人之生死,全以此炁有无来判断。有些人在大事故后,皮囊还活着,但神魂已经撤离,这炁就散了,身体外的炁场光环也就消散了。

患者躺在床上,甚至行走在路上,与行尸无异。而回魂之人,可以身体死去多时,这真炁重新依附到肉身上后,又能复苏醒来。

修持真炁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补足已经耗损的亏缺;

2、逐渐积累、逐层激活体内七盏明灯;

3、有足够的能量,开启、运用、维系某些意识领域的特殊能力;

4、可以支持自身意识体或肉体中的一个自由活动;

5、可以同时支持自身的意识体与肉体分开自由活动。

书生问:​“这本真元炁累积艰难但走泄容易,犹如赚钱辛苦花钱却似流水,如何能层层累积,保全真气不外漏呢?​”道不二答:​“道门有一妙法,名为‘闭阳关’。

水是神智意识,火是精气能量,可修炼水火同宫之法。水在下,意识的焦点从头脑、心思往下移,老话说把心放在肚子里,即安心;火在上,让心口热起来,让小腹暖起来,不要让日子把心过凉了,也不要把生命能挥霍在滚床单或换金银上。这时身体内能量充盈,心思沉稳,比喻为火入水中,意思是持续地把意识的焦点放在凝视内在气机能量上,让心意心思皆放空,进入无为的状态。火无柴可燃而不上焰烧心耗神,头脑放空,心思放开,水得火煎而沸化为炁,生命能量专注在与自我意识的交融,水不下流,就不会发生精满自溢、炁化成液的情况。

此为水火既济之功,久则自然气满涨上行,开辟气窍。真阳无为而自举,由于精气在内发生,曰水中火发。丹田精气动时,外泄而下出的是淫水,逆回蒸腾而上的是真源元炁,又名‘漕溪水’、‘海水’、‘洞水逆流’、‘西江水灌太子顶’。每遇水中火发,急速逆提炼回,及见六景现前,乃是功成之象。

或名龙,或名虎,或号婴儿并姹女。

丹砂一粒名千般,一中有一为丹母。

火莫燃,水莫冻,修之炼之须珍重。

直待虎啸折巅峰,骊龙夺得玄珠弄。

龙吞玄宝忽升飞,飞龙被我捉来骑。

龙吟虎啸昆仑顶,片时黄芽白云升。

一翥上朝归碧落,碧落广阔无东西。

无晓无夜无年月,无寒无暑无四时。

这时男子外阴缩回腹中,女子从此不来月信,心中皓月升上巅顶,一轮朝阳金光绽放,只听到脑中头外龙吟虎啸,颅脑崩开咔咔作响。体内真炁翻涌,体外彩华蒸腾。

至此初阶的第二层功夫算是达成,开始第三层修持。

凝思闭目藏真神,玄冥混沌观吾宗。

无边畔,迥朦胧,玄景观来觉尽空。

大道从来属自然,空堂寂坐守机关。

三宝田,层层升,月华散去见太阳。

三清殿中藏玉鼎,昆巅日月浮紫烟。

池沼泓泓翻玉液,楼台叠叠运灵泉。

青龙乘火铅熔汞,白虎腾波汞入铅。

莫思量,常观照,觉知性欲转天真。

黄婆设尽千般计,静坐内观火焰山。

得坎男,求匹偶,须凭离女结因缘。八卦炉内炼金身,金鼎开成一朵莲。烈女擎光当左畔,儿郎童身藏右边。黑龟却伏红炉下,朱雀还栖华阁前。然后澄神窥本源,三载功就驾龙仙。​”

书生提醒着问:​“什么是炉中火呢?​”

道不二说:​“前边我们说过中丹田为炉,上丹田为鼎,丹炉是封闭的,内有高压的气旋,帮助天地阴阳四方之炁旋聚成丹珠光团。神意气动在丹田意守成炉,丹成之日冲气上升到上丹田,到顶时改炉为鼎。无意识的聚焦,则无神气成炉、化鼎。

采天地阴阳之游离之炁气时,男子阳举女人乳立,怦然脉动时活子时到了,速勒阳关,夹臀提阴,吸气上引,调和玄窍,闭锁下阴。入止息玄境,令时间暂停,静观调药,莫住莫慌,莫撤散心神。此刻精气犹如笼中困虎、浅水蛟龙翻涌冲闯,身体会震颤斜卧、寒热如潮,甚至悬浮在空中转陀螺般自转,万不可恐慌、动身动念,心思头脑一动就会前功尽弃。

这个时长短的一盏茶功夫,长的可数日不懈,中途万万不可分心打断。炁火外涌,会爆脑而亡,所以忌讳鸡鸣犬吠婴啼金鸣之声,家人或弟子此时打扰与杀人无异。

炉升鼎后,恐境界不稳而漏泄精元时,要用封固呼吸摄住激荡的精气,然后再用周天沐浴的功夫稳定调节温养玉鼎的火候。此刻元精逐渐皆化为元炁,完成内在能量的转变升华。

这就是炼精化炁之法。以身采本界的天地元精,通过自身的两层转化,令其逆向合成先天元炁,慢慢地补足神魂耗损的元炁,之后反哺神魂,壮大滋养神魂。

到了功夫初阶的第三期,这个肉身已经不再是来此历练经历的赔钱货了,而是可以盗取天地精华、反哺滋养法身的容器。

此刻身体与童身无别,不分男女,不需饮食睡眠,长生不老,美艳娇嫩,落齿重生,头发乌黑,肌如凝脂,面似桃花,活脱脱一个瓷娃娃。

此时三个丹田都内药充足,阳气上达丽于目,双眼清澈如稚童。行住坐卧,眼前不离白光,世间万物可见都是能量聚化的显像,世间诸人不过是幻影套叠。久之白光变为金光,此为‘金光一现’。入金光境后,可见世间万有都是数码代号,与河图洛书无异,此刻方知古典诚不欺人、易经之术数从何而来。若至金光二现,需要留意:需找寻世间凡俗之事,困住自己的在意,或情或食或传法,要有所在意。否则稍不谨慎,就会从这个世间雾化消失。

此七火者,是先天元炁之火,能利用外呼吸而助化神。自古天地间无神,不要拜那些金木石泥的塑像,你本就是神,一切都在心中,只是世人贪图下体之欢愉,而无心凝气炼神归宗,用三昧真火能化形还虚而助道成。

什么是三昧真火?就是神之金光。千年难遇明师,万载不得真传。闭眼观真,睁眼入幻,瞑目可见金光无数,那还不是三昧真金光火。真金光火,金光现于身前,空中法身渐觉近我光前,以法聚光,两光相撞,遂得阳神法身,其形寸许小人。使其温养在此金光内,乳哺二年,教养四载,可得童身大小,法相随意显化。此刻凡身可化为气雾随风散去,法身行走三界之中,无病无灾寿与天齐,谓阳神。聚则成形,散则化炁,与太虚同体,与众神齐平。​”书生问:​“为什么叫三昧呢,何解?​”

道不二说:​“三昧真火又名三昧神火。昧者,昏暗、糊涂、无知。人有三昧:下满而性欲起,中满而私欲起,上满而傲气生。神智者,君火,称神火,是上昧;心智,臣火,称精火,其名中昧;脐下身欲气海为民火,其名下昧。此为三昧真火。凡人都是死在这三昧中,而修行人则是要历劫度过这三昧。

三昧是汉译的印度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也是大和尚他们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私心欲望,使心神平静,集中精神。有的人前世就是修行人,时间不够了,带着功夫来的,可有‘生得定’——三五岁就已经具有先天的道行、功夫、觉悟,可无师自通。而另一种则是此生觉悟的,需要通过一步步的后天努力而使意识能持久地聚焦在内在修为上,逐渐增加定力,即‘后得定’。

前者有累世的功德领悟傍身,每一世都至少保持在初阶二层的境界不退步,后者要靠渐悟累积知见修为,改变故有的习气,弥补身体的耗损,补足精气神后,才能进入养神的正题。​”大和尚补充说:​“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只要人不人为的造作,一切都会是最好的结果。​”书生惊问:​“那要是人人什么都不做,那这个世界岂不就停摆了?在混乱中灭亡了?大家都一起饿死了?​”道不二说:​“有生魂可修行的人,万不足一;其中能看开、想修持的又万不足一;在修行人中能见闻真法、坚持不懈的万不足一。

这个幻梦世界,永远都会按照剧本如是地运作,而你是梦是醒只与你自己有关,与这个世界并无瓜葛。觉醒后的人,不,应该叫神,它自己决定自己要常住在哪一界面中。天地之大三界之广袤,对于神来说都只是一念瞬息。​”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