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说:“我明白了,一十四种火,其实是指先天与后天的两重不同功法。七种神火用来养命,是下三轮滋养精气神用的;而七种先天之火主要是滋养神魂而用,作用在心喉与上丹田。童子身或后天已经修持圆满的人可以修持,目的是让本界面的能量‘精’与高维能量‘炁’,在意‘神’的聚焦下化合成天地未分前的本初先天一炁,并透过意识对此能量的始终浸泡,赋予这能量与自我神魂绝对共鸣的觉知力。
这样一来,神魂就同时拥有了两副躯壳,一个是报身躯壳,一个是化身躯壳。而被克隆出来的化身意识能量体,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可以脱离肉身独立行动。这个独立出来的第二套自我就是阳神,而可以离体的本初自我意识就是阴神。
道家修持阳神的目的就是把阳神当成一个不受本界规则限制的躯壳,来承载随时会因无常而消亡了载具的自我神魂。这样就可以持续自己的修行而达成一世成道的终极目的,不受轮回或隔阴之累。
那请问,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除了要内敛心意、减少欲求、开源节流、积累能量、克制自身身体的生理欲望外,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一路下来还会遭遇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吗?
如果说神火七重是初阶第一层功法、先天七火是初阶第二层功法,我想知道初阶最后一层的功法又是怎样的?中阶与高阶又是怎样的境界呢?”道不二说:“初阶又叫幻梦层,在种种情景剧中,我们有各种身份进行体验。在这里你是演一个乞丐还是国王、是一个动物或一个神仙,哪怕你是生于其它星球与文明的物种,其实从本质上都一样,都是自我体验的剧情里的一个角色。角色所具备的身份与其内在神魂等级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在初阶中我们只是通过不同的体验来丰满完善自身的智慧觉知,至于用怎样的手段与经历哪些故事、演绎怎样的一个角色,都是为这一核心目的而服务的。
所以初阶中的修行核心就是经历,因此所有的经历都是好的,都可带来觉悟的素材。而我辈中人,并不怕死但很惜命,原因就是醒觉不易、能觉知到生命的意义更不易,若能先知先觉、洞见未然,那许多经历就可以省去了,大大地提升了智慧的提升速度。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总是混混沌沌死得糊里糊涂,在同一个坑反复跌倒,只会怨天尤人而从不反思自省。
故而在初阶能做到明心见性、开悟知己、圆融通透、自觉利他,就算是没白活了。
中阶的修行一半在我们的这个层面,一半在意识界中,主要针对的已经是神魂本体了,即佛教说的法身自性。初阶见性而知报身之所报,中阶主要就是融合协助提升各个面向上不同的自我化身。一念执迷即无间地狱,若能无我,地狱消弭。
很多人抱怨人生苦,更畏惧因果报应的所谓地狱,其实都是体验与对等体验而已,都是自己信念化生出来的与你的认知意识实相相匹配的幻境。
中阶的修行主要针对多重自我的神魂自性,帮助执迷不悟的其它自我尽快完成不同意识面向上的功课,然后把分散在各个位面方向上的自我万千化身重新融合归一。
高阶的修行,在我们的这个层面中从来没有任何记录,因为我们这些小角色根本不会涉及到。但据我所知,这与涅槃有关,是自我存在还是消融的终极问题,不是现阶段我们要关心或能在意的。
你知道的,法身就是能量意识体,报身就是背负着功课的那个神魂意识,化身就是自我幻化成的种种自我身份与形象。
在我们这个界面上能把这三身修持好,就已经达标完成任务了。
法身、报身、化身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我、高我、小我。但其实还有一层——本来的那个我。只是本我它始终是在三界外,不受五行所困,更不在小我意识能觉知的范围里。这所有的多重自我统合起来是一个全然的自我,名叫‘全我’。

‘全我’的意识触须贯穿三界,在所有的位面里,同时演绎着各种过去未来的角色,在多维时空中化身万千身份,同时存在于各个宇宙时空内外的不同故事脚本之中,贯穿古今多重宇宙,散布于多维时空的各个层级与面向里。
在本层面修行的过程中,依据气脉的结构特点,七个炁脉节点各自有其特色,依次是:下焦的地精收放、脐气的能量聚散、中焦的太阳凝神、心田的虚实盈亏、上焦的无为传道、纵横的乾坤之妙,最后是巅顶的通慧圆觉、万法妙用。若能做到这节,意识就可与天地交感,与万有通心。
以上就是自我修持时会经历的大小阶段。
自我群体中,意识形态与心智、心性成就最高的就是全我中的智慧担当,这个领头羊是全体自我的大家长。但这个位置却没有一个固定的人选,全凭本事吃饭,不按辈分排序——谁德才兼备、意识能量充足且高频,谁自动上位成为大家长。
全体自我中,那个最愚钝偏执低迷的化身,会影响着它所隶属的报身。一个报身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的化身。一个法身可以同时具备多个意识面向上的报身。自我群体中某一意识低频且卡顿在执迷中的化身,会牵扯着整个法身的最高成就,就像短板导致的木桶效应一样。

相反地,全体的能量与资源配比的偏重、支撑的力度都会集中到发展最好的那一个意识面向中,让一部分有可能的自我优先达成自我价值的‘局部优先达成’;之后再回头设法帮助卡顿中的其它自我面向破除成见偏执,为全体自我的全面价值完成提供助力。
当自我意识频率提升到合一境界后,会明确地认知到,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其他人。于是有所成就的自我会自愿自动地去无偿地协助群体中处于卡顿中的其它自我,令其有可能也同样感受到合一意识与爱的滋养。而被卡顿制约了的个体会在得到全我通力协助下,有机会奋起快速成长。
但若有就是死不开窍的,几次三番地成为时代地域认知的牺牲品,那它就会因与全我整体意识频率严重脱节,而最后自己‘主动’离开全我的序列,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单位,自负盈亏,自生自灭。这主要是因为其极端利己的自我意愿,
或过于偏执在自我意识,让其在充满偏见的自由意志上,不能认同群体助缘的各种启迪,无法觉悟到成长的法喜。这种太不合群的家伙会自动选择脱离群体序列。可谓道不合不相为谋。
而自我群体在甩掉这样的尾巴后,也就去掉了沉坠的枷锁,群体会得以更快地发展壮大;而脱离开群体的意识能量体,会经历自己的历经,最后尘归尘土归土,能量还给虚空,意识依据自己的渴望永久地消散,不再入轮回。”书生感叹说:“确实不是每一枚草籽都能发芽,不是每一枚鱼卵都能长到成年。
我曾经听闻灵魂永生不灭,但也有人说魂飞魄散化归虚无。
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大和尚说:“都是对的,灵魂指的是全我的本体自我意识,那确实是不灭的;而进进出出我们这一幻梦层面的化身,是随缘生灭的。就好像做梦的人,梦里遭遇了什么都不会真的死在梦里,但确实有被自己的梦吓死在自己床上的。这类人叫都叫不醒,你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太当真了。”书生说:“我明白了,幻梦本身是无法伤害到神魂的,但神魂自己却因过于当真而会因在意而亡。”大和尚说:“有生就有灭,有来就有去,正负起落聚散本就是一体两面,就连天地宇宙也有自己的周期寿命,哪里来的永生不朽。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观察,会形成认知的差异,就好像朝生夕死的水虫看那万年的老龟一样。”书生点头说:“是啊,永远有多远,永生非永世。请问大师父,在修为的各个阶段中,都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要注意些什么呢?”

道不二说:“坎离天地交融、水火和合、意气合化归于一处的诀窍是静安无思而有观觉,这是基础的第一步。第二步要达成阴阳雌雄同体、四态交融,这是心性上的成长过程。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软、男性的果敢与女性的矜持、男人的理性与女人的感性、男人的逻辑与女人的直觉等等关系,都要慢慢地获得平衡。
自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技巧,有弹性地处理问题、化解困境。这就是阴阳雌雄同体的寓意。最后因神气内敛而身体返回童年时期,没有绝对的自我性别认同与绝对的性别趋向特征,这就是返归童蒙的阶段。至此没有性别、也不认为性别是确定与重要的,对肉身的性爱毫无兴趣,更别说去生孩子了。注意,没兴趣不代表不能——不用吃饭不代表不能吃,不用睡觉也不是不能睡;不能做到是病,不想做是心态。
回归童贞可不是傻白甜或无知,只是无邪且无私的一种境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世俗的、人文的定义已经很模糊了,不再当真地去计较与在意那些闲言碎语。犹如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对载具个体间的名分或情爱关系看得也很淡,各自‘家长’一叫就都散了——不过是临时角色扮演而已,玩得开心就好,用不着那么当真。
第一步是静安。
第二步是去执。
第三步静守。气交乾坤生三才,三合归宗,炁化满天星。
第四步意守金炉黄庭,阴阳五行旋合化归到真一自性一处。
归一后就可进入中阶的境界了。这时的修行者最大的特征就是没了是非之争。这倒不是那种‘和事佬’的懦弱,那状态很像百岁老翁看着一群孩子因争玩具而闹脾气,孩子们纷纷来相互告状,甚至彼此打架吵闹,老人家只是一笑,各自安慰而已。想想谁又不是这样成长过来的呢?
过了第四步,进入混沌鸿蒙中,这时你的修行就步入无相界了。此时修行到了心智、心神、心念阶段,魔考天劫就要开始了。它在这里等你很久了,就好像高考一样。过了就进入下一阶段,过不去就在这里反复打磨锤炼。修行是逆天的功夫,别人是一路下泄,而你却要蓄力上冲。一层层的关卡,考验的就是你是否真的有资格并准备好了,成为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在修性的过程中,修行人会遭遇到各个方面的试探,在哪一领域里如果你还存在着相关问题,那这一短板会被激发暴露出来,并显化给你看。此时身体上的、心理上的、记忆中的、累世里的各种大小问题就会依次被激发出来,成为对你道心与信念、能力水平与认知次第的考验。
结果就好像谁修行谁的命反而更‘苦’了,磨难重重,而且连番不断。如果此时修行人畏惧了,愤慨了,怨天尤人了,那就会败了道心,从这窄路上跌落下来。不过上苍对没能过关的修行人还是慈悲的:如果一次没能理解问题的所在,就会给你下一次机会。一次次地用同一个问题磨砺你;如果你顺利通过了,那再换下一种考验。
魔考有一个通性:你在意什么,它就拿什么来考你。如果你对这幻梦当真,那就跌倒在你在意的地方上了。一般第一次魔考发生在气脉转换后,可以比喻成小升初。一般应在你最在意的人身上,是一次濒死的考验。如果你慌乱了,四处外求去了,那也就算栽了。如果说平常的各种小磨难是随堂试探的话,这次可是正经的乡试了。若能过关,之后才能进京赶考。
魔考,考的就是你当下确切的心理素质与觉悟高下。需要有平衡的心性、坚韧却富有弹性的意志力才能过关。
魔考的难度会随功夫的深入而逐步加大:初期会针对身体的欲望,之后是心理上的亏缺,再后来主要针对神魂里的欲望和偏执。
魔考最终会把自我意识磨砺到放弃自己所有故有的固化认知,诚然地拥抱多维世界里不同层面与面向中的无尽可能性,理解到贯通一切的共有天道。那是源自本源并贯穿内外始末生灭的不变基本法。理解了这基本法后,就能真实地了知到为什么要在无争的共赢中寻求发展。
回头接着说多数人要直面的第一次魔考天劫——

魔考天劫
每当修行从量变累积到质变的关键时候,魔考就会不期而至:
以无妄之灾的形式把你摁在地上摩擦,把你的高傲与成就都拿走,让你跌落回尘埃中,大病一场或失去自己所珍爱与在意的一切——那是一种死了一次的感觉,但它并不会把你直接搞死。当然要是你没扛过去乱了方寸,死了也是活该,只好重头来过。
这时有看你笑话的,有劝你放弃的,有帮倒忙的,有真心想帮助你的。那些之前暗地里羡慕你的人,现在反而会跳出来看你的笑话,并告诫他们的孩子不要修行,要引以为戒。
这是在考验你的心性修持到了何种境界、是否有真功夫了,看看你累积的信心是否能支撑着你再站起来。若是因此放弃了,那也就前功尽弃了。那些把坚韧与心性修持完备的人可以东山再起,越挫越勇,重新从荒漠里自己爬出来。魔考的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你的内心充满勇气与百折不挠的毅力。
所谓九转成金仙,九次打击分别针对人性中的九种在意:名利、家亲、情感、地位、健康、子女、事业、境界、成就。
你最得意什么,上天就剥夺走什么,看看你在这九种自我价值感的支柱被晃动时,是否自我价值感就因此坍塌了。
若是你无法重拾起自信与自我价值,那你的基本功被认定为尚未及格,那赖不得谁,回去重修准备补考吧。若你能再立起来,那你是真汉子,是有真道心的,有资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启并进入下一个新的境界中,体验更宽广的世界与更复杂的习题。
太多的修行人在遭遇魔考时会质问苍天:我都如此虔诚了,为何天地世人待我不公!此刻天地无声、世人嘲讽,连脑海里的‘慈悲’都静默了,好像一瞬间你成为了一个弃婴,任凭风雨的捶打。那不是真的不理你了,而是在静观你往下要如何走。这时是在考验你的心性功夫与你曾经以为自己‘所是’的高傲有多大的差距。若你质疑、咒骂、退却、求饶、放弃了,或四处拜拜,那此生也就止步于此,下辈子再尝试吧。
魔考劫数到时,你此刻‘无为’是错,‘放下’也是错,‘放不下’还是错,‘乱搞胡来’更是寻死。难啊,真的难,还没人能替你帮你的,真的是九死一生,脱胎换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无所有、大病一场、穷困潦倒、牢狱之灾……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上边安排不了的。天劫可不是打几个响雷、用电弧吓吓你那么简单。
有些修行人取巧,出家离俗,为的就是让天劫无法对自己周边各种在意的人下手,这样也就少了诸多烦恼和需要顾及的。
上无父母、下无妻儿、两袖空空、贱命一条,你天劫能奈我何?不就是病一场吗?你又不真敢整死我,就算不吃药,劫数尽了,日子到了也会痊愈好起来了。正所谓无欲则刚,悍不畏死者,何以死畏之。
无妄之灾第五爻:
〖原文〗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译文〗意想不到的疾病,不用治疗,也能痊愈。
〖解说〗第五爻的爻辞,阳,表示客方素质良好。疾病在与客方相处过程中,主方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无妄之疾灾’。若主方能静观,不惊恐地去乱投医吃药,就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主方的麻烦将可以自行消除,故名‘勿药有喜’。
〖结构分析〗第五爻是阳位的阳爻。阳爻在阳位,是当位,又与二阴有应。当位表明是有潜在利益的;有应表明主方正好利用客方的考验协助自己更上一层楼。由于主客双方都积极主动,不怕有矛盾的表象,只要主方态度随和,即便客方态度强硬,在矛盾冲突中,主方遇到的麻烦,最终也是无碍的。若主方的素质不佳,盲从妄动,客方的强硬会激化灾祸的烈度,诱发变爻的牵引。所以说‘勿药有喜’。
其实说白了,魔考就是在让你看清自己在红尘中到底还在‘在意’什么,把你仍然当真的纠缠幻象逐一撤走,还你一个清净,直到你真的心无旁骛、一心向道。很难说这是在害你还是助你,全看个人着眼点怎么解读、怎么面对其中的得失。
如果你怕了,那就最好继续做你的‘老实人’——在轮回中成为矩阵游戏里的背景人物,也未尝不是一条坦途。想要速成超脱世俗、破幻显圣、傲视四海,那就要拿出些真本事来,证明你配得上这种待遇、能驾驭这种能力。
有人可能会抬杠说:世间有天纵英才,一路顺遂,直达巅峰,没有魔考,怎么解释?
那是你只知道了人家想让你知道的‘一半’故事。世间万物持阴抱阳自有平衡。人前显贵的鸡汤写成了成功学的书,而背后遭了多少罪却少与人说。哪个不是打落了牙齿搅着血自己吞肚子里,不惜得与外人讲这些悲催。
每一次峰谷的起落,都是一场自我内心的挣扎:是站在现有的小土包上称王称霸,还是走出现有的自以为是,去开始攀爬下一座巅峰,挑战自己的极限?走出当下的舒适区需要多少勇气、要面对多少不确定性,只有开拓者自己明白。
跟随热忱,忘我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并享受成长过程当中的‘快乐’,收获更成熟稳健的自己。世人多以世俗的目标为导向,很难理解自我突破的必要性,求个安稳的成绩就觉得很不错了。
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可悲,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活过’。
知识与智慧不是一回事,科学是一时性的规律总结,那与智慧毫无关系;技巧与技术是熟练的结果,也与智慧无关;智慧是需要透过实践得来的领悟,它带来内在的转变。你需要学会在内心中寻找答案,直到你找到你的价值。一切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都具有其寓意,从来就没有平凡的时刻与巧合的意外。你要训练自己可以转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里,而这个领域是基于自性的自信而存在着的。
修行就是在三正道上不断攀升,从而真切地理解‘我命由我不由天’。有了那份坚韧的傲骨,才能不再做棋子,而是成为矩阵中的大国手,把握自己的生命与人生,由自己谱写其壮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