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珍收到出版社的合约。她在斟酌一些不怎么喜欢的条款。她利用灵摆求证,得知最好一字不改就签约。其实出版商已经按照珍的要求在合约上做了修改,最好不要得寸进尺的吹毛求疵。同时灵摆显示她此时不宜前往纽约旅行。罗用灵摆独立验证时也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赛斯告诉珍,出版社的事“上边”已经都安排好了,就连日后踊跃购书的读者都准备就绪了。出版商是个谨慎负责的人,所以他不会滞压拖欠珍的收入,并且会如实地按照销量给珍回款。出版商那边被内在启迪,对默默无闻的珍和当时第一版赛斯资料有莫名的冲动与信任。
如果珍一再修改合同去争取自我利益,肯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条款;不过,一再欺压一个老实人,会在心理层面上让对方反感腻味这个灵性作家并质疑珍的神魂成熟度。
在手稿完成前珍最好不要去纽约旅行,这最有帮助。珍在信上给对方施压并出谋划策,指导发行商、出版社要怎么进行商业运作,对宣传和促销表现出强烈的关切,甚至还提到自己在这个领域计划出版的书。这种外行拍着脑门领导内行的事,让对方会很难办——尊重你的意见,会乱了节奏;不尊重你吧,你又是作者。赛斯建议珍最好别人为地去裹乱。的确可能争取更好的条款,但会因此失去长远的优势。为此徒增烦恼,承受其心理和心灵压力毫无必要。
书会成功,并树立声望,更会获利,一切都在所谓的未来中被安排好了。虽然现在的合约条款不太好,但下一份合约会好很多,因为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和一个新手不可同日而语,到时候出版商会对这份合约觉得很不好意思。
做人做事留三分,不可满,学会让利才能共赢。
写这本书的努力现在应该持续不断进行下去,中间需要有完全放松的时段或周末休息作为能量的张弛调剂,但平常应密集地积极完成传输写作,不应该中断传输、长时间地去度假,这对珍与本书都会造成影响。能量信息流自然会带着珍完成本书。
书名成功地引起两家出版社的兴趣。但有一家出版社对陌生的赛斯资料小心翼翼,那个老板不信任内在直觉,导致拒绝合作。这本书日后会被再三翻版,再印出平装本。
赛斯书会在对的时间逐一完成并面世,只要珍不掉链子就没问题。
珍需要也可以更多地信任灵摆,经过训练,灵摆就可以为预测提供有效准确的答案。
再次强调珍要恢复明确的定期的冥想练习,并养成习惯,在河边散步甚至吃晚餐对你们是有好处的。长期在室内伏案写作会让身体匮乏能量的自然流动,日光浴可以让他得到充分的休养。同时珍要进一步加强对梦的记录。
灵摆可以查验直觉的预言是否存在扭曲,不过这需要长期训练。你们常常为即将来到的事件挑选多种可能的路径,而你们使用的文字相比多重实相来说却经常不够精确,不足以充分地传达复杂多元的整体画面。要知道未来并非是单行道,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立交桥,在某一个路口上,一时的犹豫或恍惚就会错过进入某一实相的窗口,令后续剧情发生巨大的轨迹变革。
若要预测一个特定人生片段的走势,其涉及到的范围非常之大,通常太大了。遥视的资料会持续不断地进入意识,有些会在日后成真,被使用到,并成为行动的实相;其余部分则会在同时性中成为平行实相或对等实相,不被这一版角色我所感知成记忆,因为那些资讯与这一版人生的前后文不相干。

第 156 节 角色我与全我大行动的合一意识
1965年5月19日 星期三 晚上9点 定期课
晚上好
我春天的知更鸟们,尽管你们不像它们那样胖胖的,啁啾声也不如它们那么悠扬。说实话,这些我也不在行。
过去几天我饶有兴趣地看着鲁柏陷入合同中犹豫担心,闷闷不乐。
我通常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可实际上我确实这样说过,不仅是关于书的销售,还有关于鲁柏从画廊辞职将对他有利这个事实。因为他过去几个月的努力,他在写作中集中能量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这将体现在他的书里。
(赛斯建议珍离开画廊是在1964年8月27日的第82节,她很快就这样做了。1964年9月28日的第92节,赛斯预测珍的ESP书会出版。今天珍签了书的合同,明天会寄给费尔。)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珍对赛斯给出的建议并不太当真,上节课赛斯掰开揉碎地给珍讲道理,可是到现在她还陷在自我利益的纠结与对未来的各种恐慌上。
现在,我们将继续谈行动。
关于第五维度的资料对于当时的你们来说似乎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第五维度的复杂性显得无限的错综复杂,但你现在知道,它只是无限多个维度中的一个。因为在行动本身可以形成的模式中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赛斯首次讨论第五维度的内容见第12节。)
我并不打算罗列出实际存在的无限的维度,尽管我们稍后会再进行某种程度的探讨。我现在更关心的是,你们能理解行动的维度是如何存在于梦世界、心理实相以及你们在某种程度上熟悉的其他范围之内的。
五维即赛斯所在的维度,是意识能量体们的维度,那里有相,但没有固相,彼此透过意识波交流,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四维是中间层,上边连接灵界,下边连接梦宇宙;三维是梦宇宙;二维是多元平行实相层,又名电子层或矩阵;一维即角色我存在的一个个独立位面;零维是意识焦点所在,意识焦点关注在哪里,哪里就是自我所是。五维中有无数平行存在的小赛斯,再往上是大赛斯的六维,不过至此还处于三界中的无色界,尚未跳出三界,没有进入真正的意识本源实存虚空体系。
四维是意识能量转化为物相显化的维面,四维与其下是色界,三维往下是欲色界。色即相有不同的频率波段。不同的能量频率波有自己的色彩,这相与色彩在不同的感官体系里被感官扭曲成不同的形状与颜色。所以面对哪怕同一个世界,每个观察者看到的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只看到与自己意识频率相符的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并误以为其他观察者与自己所见相同。这种将心比心的推此即彼其实是造成多数认知扭曲的根源。
你们的灵摆实验对你们非常有帮助,通过它的行动,潜意识得以更容易地显现出来。你们自己的意识觉知得到了加强,因为你们意识到了意识心以前不熟悉的内在行动。在这里有一种行动的整合,一种行动融入到另一种行动中:潜意识回答由意识心(用脑而不是用心)提出的问题时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对所收到的答案的接受,这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
在这里,通过成为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自我增强了自身处理行动的能力。当我们处理心理行动时,行动对自身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原则。行动是自行生成的,它无法撤回,这个原则在与心理行动有关的情况下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角色我通过自我意识觉醒,认知到内在自我神魂的存在;并通过潜意识通道或灵摆这样的手段不断强化内在多重自我的整合互动,角色我的人生将因此发生逆天的宿命变化,从肉身我与角色我的故有习气与认知中逐步解离出来,借由内在热忱的鼓舞而展开全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至此存有、全我、主人格、人格、人格片段、角色我与肉身小我,这七重自我开始紧密合作,把相互扯皮、顶牛、拉扯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主线初心目的上,让生命步入快车道。与此同时,角色我对自己过往与未来或平行对等自我的整合也逐渐展开,让自己能够通过分析不同频域的滤波来有效地合成多维本真实相。
要知道,任何单体变量函数都可以写成一系列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加权和。
事实上在一个周期内,能量是有限的,在单体周期内,自我能量当量有其位面限定的最大极化值和最小极值,超出这一意识能量频率就会从当前位面上“消失”变成不可见。这也就是得道之人虹化神隐或滞留灵最后灰飞湮灭的原因。
角色我在某特定位面上的任意有限的生命区间内,只有有限可用的不连续片刻点,且在不连续点上可选的意识焦点是有限的。当个体累积了足够多属性不同的基本构成模块后,就可以构成任意全然的自我整体周期频率。

能量不能被保持。它必须得以释放。否认一种行动的企图,会自动改变那个行动的本质,也会改变那个试图否认这个行动的个体的本质。所有的能量都在寻求具体化,换个说法就是行动必须发生。
在心理领域,毫无疑问地,被压抑的情感从来不会真的被压抑,因为行动无法被维持不变。它必须改变。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不是情感的压抑,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情感总是会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出口,但问题是试图压抑情感的这个企图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角色我经常会处于自我认知的局限性中,依据逻辑的、科学的、经验的认知去否定内在热忱推送出来的直觉方向。这在当代被叫做理性与知性战胜了感性。这样的行为让内在神魂无法达成预期的路径规划,也无法如期地展开一系列后续铺陈。往往很多机缘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后半辈子只能活在懊悔中。
在率性一些的洒脱中还是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纠结里走过人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神魂不在乎物质的得失,它要的是开拓新的经验,哪怕是失败的经验;而角色我则渴望稳扎稳打,毕竟对于自我来说,可见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珍在合同上的小心有她自己的道理,而赛斯在合同上的洒脱也有它的道理。就好像你回到十年前去指导过往的自己何时投资何时避险,而那个过往的自己依据自由意识,在听了你的建议后,却只是对此酌情处理。那像极了十年前的自己,那时也不相信自己脑海中平白闪现出来的种种古怪念头。这些懊悔与错过的时机多希望被十年前的自己重视起来啊。
内在行动的机缘能量犹如浪涛,错过了就错过了,那些机缘无法囤积或等待你成熟到可以理解其中十年或二十年后的深意。行动的企图由内我发出,而被小我的头脑评估,角色我的认知水平瓶颈着整个自我意识群体是否能完成必要的人生铺陈与行动显化。
化解这一瓶颈的方法有两个:其一,通过这一角色的无限反复,逐步积累自身的意识成熟度,终究有一次是有可能放弃自限而全然配合的;第二,无条件地臣服与配合,傻傻地跟随内在热忱,采取果断的行动,不计后果地率性而为,了无遗憾地坦然接纳成败的得失。
其实两条路对于角色我来说都是同样辛苦的,但无条件跟随热忱时,其实还会遭遇角色我自我头脑思想与载具欲望对内在热忱的扭曲——它俩很容易假传圣旨,把自己的肉欲或贪欲伪装成神魂向往。要知道神魂对谈恋爱、吃美食、搞美容、练肌肉、加薪提干、买房买包、鸡娃驭夫可是真没有一点兴趣的。
进而可以增加扭曲的就是个人情绪:角色因剧情需要和助缘要求,必须要体验与表达情绪,但内在神魂拿着剧本知道这都是戏,要是你不能做到境来则应、事过即空,反复活在反刍思维里被情绪左右,那要知道这是角色我的碎碎念,与内在神魂热忱毫无关系。要知道拿着剧本的神魂只见八喜、不叹八苦,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对它来说不过是场景剧而已。要是你沉浸在这八苦中,那和内在热忱毫无关系,只是小我走不出角色剧情,入戏当真了而已。
对情感与情绪的压抑或忍耐,在某些时候与场合是必要的,但长期的违心的隐忍与压抑会扭曲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与打击不是靠忍与日后的报复来解决的,而是要培养能转念破幻了识真实意的智慧,同时要对那些特意为了启迪自己而来演对手戏的演员有感恩之心。毕竟这些种种不如意,都是自己生前为自己挑选的剧情,哪里有接到信件却骂邮差的道理。
有个偶尔被用到的说法,认为情感的阻塞就像一堵墙。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之前告诉过你们,除了物理结构之外,还有其他种类的结构。情感和思想有它们自己的结构,通常可以像操纵物体一样操纵它们。
如你所知,行动在每个可能的活动领域内都有实相。情感有其电性和化学结构。这是极其重要的。它显然不是像你们所知道的那种占据空间的结构,但它仍然是一种结构,并且可以与梦地点的外观相比。
(在第44节谈及梦地点的资料。)
情感是行动的相当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在自然状态下是流动的。它们具有电学的有效性和形状。当试图抗拒一种情感时,当事人所受的影响远远大过情感所受的影响。抗拒情感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有害的,而且注定要失败。
情绪与情感的激荡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是肉身激素的刺激,比如生理期、青春期、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大幅度快速的变化,会导致不安、焦躁、恐惧、沮丧、愤怒等大脑的异常感受。这些无由头的情绪会被大脑合理化为各种冲突,为证明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攻击指责他人。
其次最常见的:食品或药品中毒、营养过剩、摄入含有激素的食品或含有亢奋剂的饮料、食用激素催长的动物或植物、服用不必要的过量营养添加剂、在声光污染的复杂电磁环境中长期生活,都会造成自我感知失衡,导致无法自制的情绪化反应:悲伤、沮丧、压抑、亢奋、躁狂。
接下来是生活压力,这包括父母的过度期望或相对无视、校园或职场的霸凌或孤立、阶段性目标过于缥缈或密集到无法达成、感情生活上遇人不淑或自己太过吹毛求疵。这些压力会导致长期或短期的紧张与自我压力、自我质疑,会形成对自己的内在否定、内在攻击,或转向对他人的外在否定或对外攻击。
可以导致情绪波动的隐性原因还有个人的运程起落。大运小运流年生克,是诸事不利还是顺风顺水,一生中充满了对等体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五年里必然会有相克的衰年和相生的旺年,旺年时怎么做怎么有,衰年时喝凉水都塞牙。这人生的起落必然会诱发情绪与情感的涟漪、自我质疑、自我否定或自我膨胀、高傲虚浮。
最后就是规划好的人生坎坷:什么时候亲人离世,什么时候爱人出轨,什么时候孩子离别,什么时候意外或重病,什么时候发生无妄之灾……桩桩件件在你人生得意时满溢则衰、捧高则跌。角色我在经历这些过山车般的大反转时,难免会情绪与情感被剧烈激荡。但其实这些都是内在全我宏观行动中规划好的必然课题,为的就是通过这些剧情的反转铺陈出历练的人生课题,而这些课题还都绝对是你的痛处与短板所在。
当一个人陷入情绪化时,很容易把事情搞砸,把情感搅入到情绪中,去折磨与伤害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因为这样做往往当时觉得闹完代价最小,却不知这样做其实代价最大。
在精神病院有这样一句话:“看真疯假疯特简单,在家是混蛋,她会打警察吗?”其实都是在欺负老实人、欺负爱自己的人,仅此而已。
情绪一旦被激荡起来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压抑它即有如筑堤挡水,决堤酿成更大祸害只是时间问题。疏通河道、多建旁支、设立分阶纾解途径才是正确的方法。
首先要看这情绪的源头,是身体问题、是心理问题、是饮食问题、还是认知问题。这些都是后天自找的,要做出自我相对应的调整,才能有效地平息。如果是流年不利,社会大环境进入下行通道,那踏实地自安就好,等走背字的区间过去了也就没事了;非要顶风作案,那也就别怨政府了。如果自己确实没问题,这就是命,那闹脾气、骂天咒地的也没用,消停些还少挨些削。越折腾陷得越深,何苦呢?
总而言之,情绪激荡来了,憋能憋出病来,忍着不是个办法;要学会理性地分析和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转化它诱发的能量激荡,别把这激荡过度地扩散给身边的人,引起不必要的后续涟漪,让小事变成大事,让自己的事变成全家的事。为了发泄情绪而没事找事,那只会激发壁球效应——你用多大的力气发球,就要面对多大力气的反弹;你用多狠的方式回抽,就要面对多快的反击。
你的世界中只有你,你给出的一切,最终都是要自己来承受。

如果你身边有持续情绪化的人,而且她无法自制,那请以欣赏的目光、悲悯的心,静静地看着她完成她的表演就好。就像挥舞的剑斧无法伤害流水或清风,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
要知道在医学临床上,80%以上的恶性病变都是自己怄气导致的气机病变:当能量不能顺流而因纠结与拧巴形成旋流时,带有毒素的杂质在旋流中心集结成气核,慢慢地就物化成相成为肿瘤,后期甚至发生癌变。所以当你给别人脸子看时,你其实是在缩短自己的生命长度。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凝聚高频能量可以成金丹,凝聚低频能量就是肿瘤。
如果你将这些心理结构看作是在梦中存在的相同结构,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它们是如何被操纵的。
如果你在梦中扔一个球,扔球的自我和球都不存在于你们所知道的任何空间结构里。情感结构的处理方式也与此类似。抗拒或否认,试图不处理某个情感结构,都涉及到行动。抗拒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在这种抗拒中,你是在试图客观化或远离行动。这不是潜意识的过错,而是自我(ego)的错,它拒绝同化或接受某个给定的行动。如你所知,自我正是由于这种客观性才存在。构成自我的所有特质都被客观化到一定程度,但它们都以自我为中心而聚集在自我周围。当自我拒绝将情感接受为自己的一部分时,它会尝试以下两种行动中的一个。
它要么试图将情感还原为主观状态,要么试图将情感进一步客观化,远离自己。不同化或不接受这种情感这两者都是自我的错。因此很容易看出,自我本身就是一系列行动,它是从更大的其他行动主流中选择出来的、一系列或多或少相似的行动的集合。
角色我需要一个相对两难的平衡,既不可太过情绪化,也不可把自己活得过于木讷(洒脱)。作为故事线内的一分子,意识片段担当着自我整体大行动中的一分子。就好像你在某剧组中出任一个角色,你需要把这一角色当演绎的剧情表现出来,而不是一根电线杆子。激荡的发生诱发反思与觉受,其中蕴藏着必要的启迪与触动,如果角色我过于解离,很可能无法感触到必要的触动。虽然没有被情绪裹挟入情感的旋涡,但此生也因过于冷漠而一无所感。
这里涉及到解离的层次、尺度与方法。作为一个好的演员,自己要人间清醒而角色要全情演绎——场上是杀父夺妻的仇人,散场就能一起吃串喝酒聊天。内在行动、外在行动、心理行动、人物行动、情感行动、助缘行动、命程行动,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位,自己还要能人间清醒,不执迷入戏太深。
你会记得,尽管自我不喜欢变化,但它的身份认同却依赖于变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自我在很大程度上会选择那些将形成其本质的特性的行为。然而,由于自我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一时选择为可接受的行为或情感,稍后可能会被试图否认。
自我的惯常模式或特性本质可能会因此拒绝接受某种情感,与此同时,又制定出一种模式来接受这种特定类型的情感。自我在这里跟自己对抗。当然,这样的情感可能通过梦得到释放,但对这个自我作用有限,因为自我不接受梦存在这个事实。
自我的力量实际上取决于它能够以多大的灵活性来接受和吸收更多复杂的行动,并与它们合为一体。自我不接受的行动或情感,仍然是自我的一部分,也将始终从自我主体中汲取能量,不管自我怎么否认。这部分能量也因此不能被自我用在有目的的行动上。
个人在出生前,为自己规划了一生的各种课业坎坷,渴望通过这些反转与曲折让自己此生得到最大的领悟收益;但当自己真的踏足人生后,又渴望尽快逃离,渴望平稳无忧的一生,渴望富贵顺遂的日子,渴望妻贤子孝妈妈爱、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前后的巨大矛盾,让角色我与神魂我往往很难相互合作:如果你跟随热忱,那就没舒坦的好日子过,它就是来折腾的;如果你屏蔽神魂,那一定没好日子过,因为迷宫里所有的坑洞陷阱只有它知道如何顺利巧妙地避开、用最小的代价顺利地达成初心,不用反复在这里蹚雷。
每个人都经历过内在热忱的鼓荡,但往往因为父母、因为现实、因为理性、因为不想走出舒适区而放弃了。那遗憾日后就悬在那里,成为了如果,每每品尝着不甘时就会想起,暗自悔不当初。这些人生岔道上的遗憾,形成了神魂一次次挑战同一角色的内在动力,让角色我的人生经历不断被丰满。
内在自我的平衡,在自我意识的各个领域中都极其重要,这个平衡的状态在中文语境中叫做中庸,而想要达成与维持这一动态平衡,需要自我掌握可控的自我情绪状态的弹性。可悲可喜、经受得住吹捧也扛得下打压,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与自我所是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而不会随外界的他人褒贬而大幅度地摇摆在沮丧或高傲之间。
知道自己的斤两,也知道自己的能耐;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明白自己的缺点。德配其位才能行做稳健。如果你不肯追随自己神魂的引领,也没关系,在没有时间概念的多维时空中,无尽的重复可以被一再展开,直到你这个意识片段耗尽自我主要的核心能量,然后全我再派遣一个片段来演这个角色就是了。

对于全我来说,有时损失个把意识触须司空见惯、不痛不痒。如果某一个触须刚直得跟棍似的,没有了必要的弹性,难以为用,架空内在神魂,始终无法达成既定的人生目标,那割舍掉这一片段对整体来说是有益无害。
换句话说,被排斥的情感无论如何都会表达自己,但那时它将作为一个反抗者,不听命于自我的组织指令。因此,比如对于自我而言似乎毫无意义的行动,通常是这些未被吸收或被排斥的情感的结果。这样的情感曾经对自我是可接受的。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否则就不会允许这个情感靠近自我所控制的领域。
比如,那些自我不喜欢的倾向很少对自我构成问题,因为它们通常会在自我模式之外,从未被选择为构成自我模式的特征的一部分。显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种可能的倾向都潜在于自我之中,但显然每个自我都有独特的一套可采纳的特质,有时接受有时排斥的一套特质;而且很明显,有些特质对特定的自我来说就是毫不相容的。
压抑与忍耐,最后会导致兔子急了也咬人,表达出超乎想象甚至极端的攻击性。这攻击性或诱发自我毁灭的自残自杀,或突发暴起地对他人做出过激的伤害。比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很多人只知道他的隐忍,却少有人知道他极度扭曲的心灵和复仇时与成功后如何变态过激地伤害他人。
其实学过犯罪心理学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多数罪犯暴起伤人不是所谓的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压抑小冲动而导致的,而那些被排挤否定、被冷漠无视、被打压霸凌的经历让他们的心灵最后扭曲紧绷,一次次报复的小念头最后累积成一次真实的行动。
很多婚姻的破裂也是同样原因造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自我的认知被另一半一次次地挑战、打压、贬损、否定与指责,还牵引到上一代人身上,对整个家族背景进行贬损辱骂,一次次地说这日子不过了、没法过了、要分手要离婚,最后一旦有人在外边稍微温暖一下那受伤的心,也就真的一拍两散没有回头路了。这样的结局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的不甘压抑成对如果的渴望。其实任何抱着不甘、将就着步入婚姻的夫妻,早晚都要面对如果的诱惑,而勇敢尝试的。
因此,大多数此类问题都与第二组替代的特质有关。例如,一个能够并曾经接受一种强烈且难以控制的杀戮欲望的自我,将不会自动拒绝仇恨的情感。他可能不喜欢它,但在吸纳它的任何时期,他都会认识到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一个曾经接受过这种暴力思想,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可能性的自我,如果他排斥了这个概念,就再也不能承认这个曾经可以接受的情感,因为他对一度可能发展起来的这一行动太了解了。
这类冲突正是产生于这个领域。从未真正接受过这种暴力作为其行动模式一部分的人或自我,通常在这个特定领域不会有冲突,只因为这种倾向从未是自我内在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和所有其他不在自我模式中的特质或倾向一样,会或多或少地被自动舍弃。
这显然是简化了的说法,因为自我不断变化,上述例子必须仔细阅读,否则含义可能会被误解。行动可能表现为分离的,但它们都是其他行动的一部分,当然这是包括自我和内我在内的所有组织的基础。
以自我本来的面貌接纳自己的所是,我也以你本是的样子接纳那个最真实的你。每个人都是复合体,存在着多元的自我面向。圣僧也有思淫时,恶匪也有慈悲念。特意否定自我的某一种心理面向,是一种逃避的行为,掩耳盗铃般地叶公好龙,并不能有效地帮助自己达成自我的融通。
每个神魂来此投身为人,都是为了了知与解决自己意识面向上的短板,说白了,就是把孔雀屁股亮出来晒,谁都是一身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设法找到转念的智慧,才能有效地完成此生的初心布局。不要去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但也不要怕事——挫折、打击、冲突,其实没有意外,都是自找的,真的是你求着人家来助缘,人家客串一把“坏人”还是给你面子呢。谁没事耽误自己的修行,来这里没事儿背这因果啊。
应当感激那些给你出题铺陈磨砺的助缘们,没有它们,你的人生会无比乏味,毫无见地领悟的机会,更别说有所成长了。

就好像你打游戏,没有弯道,没有障碍,没有对手,而且一条路永无止境,还无限续命不能退出,就问你能坚持多久不疯掉呢?很多人想要寿与天齐,想要长生不死,想要万事如意,想要无病无灾,想要顺遂无碍,想要富贵无忧……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恶毒的诅咒了——无聊到疯还死不了、退不出,我想不出比这更残忍的刑罚。
再一次,你的世界中只有你自己,就好像你的梦里人物众多,但其实都是你自己意念生化编导出来的。你一生中遭遇的一切,包括世界背景、有亲密交集或普通互动或擦肩而过的人,都是你自己的其它自我,只是它们有可能隶属于不同的人格片段或不同的主人格面向。但它们都是存有的自我意识触须生成出来的,为了能把这戏演得逼真。所以你怎么对待他人,在自我意识深处就对等体验到相同幅度的自我感受。
再次强调,要记住,并不存在真正的边界,只有功能的多样性。
因此,所有的边界都是表面上的边界,仅仅是在表面上存在的边界。
任何种类的行动组合都融入其他组合,无论是在物质领域之内还是之外。所有表面上的单位仅仅是由功能,也就是行动的功能形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我也是行动的一种功能。当然,在功能之内也有其他功能,这是显而易见的。
自我本身试图让自己的功能成为其他功能的指挥者和核心。自我认为自己与行动是分开的,但显然并不与之分开。正如梦允许内我有很大的自由一样,在梦中可以获得很大的时间视角和空间自由,尽管并没有涉及你们所知道的空间,因此,如果自我能允许自己放松一会儿其客观焦点的强度,它本身是可能体验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自由的。
整个人生与角色我的所有遭遇,其实都是角色生命矩阵中电子层投影的产物,没有意外可言,一生中一切所见所感都是全我行动中的一部分。角色我自我感觉有自由意识,就好像在游戏里你确实感觉自己在控制自己的人物一样,但却不知,游戏内的种种设定、种种进度触发、种种限定都在幕后形成推手,让你“自觉”地按照脚本大纲体验游戏的主线剧情,领略支线故事,与特定的NPC发生互动关系。
当玩家把自我意识焦点从游戏角色身上挪开时,削弱了客观聚焦的强度后,就有可能获得不受游戏内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其它所见经验。
自我可以这样做,同时保持自己的本质,只要它能将其他行动的实相觉知为其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例如,并不存在什么根本的原因,使得潜意识和自我之间的沟通程度不能比现在通常情况下的沟通更大。这样的沟通将使自我接受额外的能量和行动,并扩展自我的自身形象。
在自我的起源时,自我有必要将自己尽可能客观化。然而,一般来说,自我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它现在可以更加有弹性,或者说,可以在它的意识中包容越来越多的实相。这样的包容将是非常有益的。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自我,而任何改变都会受到自我的抵制。
然而,未来事件还是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自我必须以这种相当基本的方式改变,将其他实相纳入其意识范围之中。根本没有理由说它不能将其指导能量添加到其他人格的面向中。如果自我能够这样扩展,理论上,它就有可能意识到在过去不可能有的许多经验。
这里的希望和可能性,以及一些风险,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自我确实会改变,并且自我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实相,而是一系列或一组具有方向性和有无限的价值完成潜能的行动。自我永远不会比现在更少,很可能会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是非常巨大的,但大多数这样的可能性是静悄悄地躺在未来,并且到目前为止只是可能性。没有什么会迫使自我扩大其觉知的范围。
如果愿意的话,鲁柏可以在早上进行心理时间实验。有段时间我曾希望能打破这个特定的作息,但现在如果更方便的话,他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时间安排。也就是说,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练习,但仍然不要超过20分钟。

我们将很快开始新的讨论,尽管我们关于行动的资料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
(赛斯提到珍在心理时间方面的努力,因为她一直在下午安排有效的日程方面有困难。她一直觉得在十一点半到中午之间做这个练习很自然,那是在她上午的写作之后和我下班之前。)
没感情不会闹情绪,可是闹情绪又会伤感情。感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可情绪却忽来忽去。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感情上往往是伤痕累累;而一个没有情绪的人,在感情上也会冷漠寡淡。
相对稳定的情绪带来稳定的感情生活,而激荡多变的情绪带来大起大落的情感体验。过于情感、过于冷漠无感或过于情绪化引发躁郁摇摆,在人生中都很难获取成就。
一个人既要活得有人味儿、通人性,又不能太肆意地彰显自己的情绪。自律与张扬的平衡是智慧的功课。过度的敏感会诱发焦虑,过度的木讷会失去共情能力。情绪的适度表达可让心灵不会压抑到窒息,而情绪的过度表现会让自我陷入癫狂的迷乱。
感受与体验他人情绪的表达可让我们学会同理心,透过他人的情绪反馈, 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在造成怎样的影响。情绪往往是彼此之间的情感温度计,当无话可说时感情也就到了冰点。而导致感情降温的缘由往往是因为一味地彼此闹情绪,造成心理压力与伤害。
人生中无法无视感情,也无法回避情绪,悬而未决的心念只会徒耗心神,往往得不到又放不下时最是煎熬。
全我在电子层里编排着风浪,情绪本身是一种意识能量的浪涛,你是成为弄潮儿还是被前浪拍在沙滩上又被后浪来补刀,全看自我的心智与智慧如何驾驭。
不能回避,不能无视,不能无感,不能做作,不能任性,在角色我看似无路可走时、别无选择时,你是否会失去自我的心理平衡?你是否会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你是否慌不择路地胡来乱搞?你是否在绝望中躺平摆烂?
全我把角色置之死境,令其背水一战,渴望激发出其不曾有的潜力和突破。穷途求变,是否极泰来还是孤注一掷,转念即转运。
其实对于存有,失败与成功都同样具备价值。
拼死也走不通的路,提示继续投入只是对整体资源的浪费。而证实这一点对全体意义非凡。
所以即便是失败的人生,其人格片段也是整体的英雄,也是全局宏观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失败者比成功者对全体的贡献是更显著的。因为历经沧桑,了知道不能怎么做,远比一路顺遂地抵达终点要难上太多了。
在学习融通全部自我达成合一意识的过程中,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各个意识面向,放下分别心、评断心、是非心等二元对立的狭隘认知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