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在晨起前珍发现自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站在灰白色的雾中看着床上的自己,她知道这不是梦,并闻到烟味,突然感觉恐慌,此经验就结束了。
赛斯表扬了珍今年春天没有那么情绪化地在家闹腾,她确实在慢慢地调整自身的心态与认知。之前珍经常有过度激烈的情绪反应,原因是女性身体内的激素在季节性的能量加持下发生波动。珍无法利用春季生发的能量,心理被鼓动后用闹情绪来发泄增加的能量。
赛斯告知,内在自我神魂是围绕着先前人格的主要特性和能力而形成,这特性是存有通过累生累世的经验发展出来的。我们的生命并非一次性产品,也不是赤条条来光溜溜去,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神魂在入胎时就具有自己的故有性格、认知、技巧这些习气,同时其通过之前经验觉悟到的智慧构成了它的神魂等级。两者合成了此生的课业范畴与探索初心。
内在自我神魂向内聚焦的意识强度和向外聚焦在角色我上的一样多。在很多方面神魂与角色我是很近似的,都是复合体,也都是意识的载具;只不过神魂我对应着内在实相,而角色我对应着外在实相。不过后者的复杂程度较小。
当角色我的心智与神智合一时,神魂的主观位置被显化和强化,进而通过神魂自己可以看到整个全我行动布局中与自己有关的那一部分。外在自我把它自己看成和全我行动分离的独立人格,而内在自我怀着种种目的,努力渴望达成那些全我派发下来的初心目的。
神魂经验着角色的历经,然后回到主观状态反思品悟。它可调用全我的能量仓库,在发觉角色我是个可造之材时,给予追加的能力援助与更多生命力的滋养。多数人的外在角色我对内在自我是很不熟悉的,其实通过潜意识每天在做梦的那个我、把宝贵灵界讯息传递给角色觉知的、不断提醒角色我各种危险的、尝试一次次提点角色我觉醒的,就是自我的内在神魂。
其实所谓的角色我、载具我、神魂我、人格我,这些被外显的界线都只是为了便于表达的名相而已,只是意识焦点上的差别。没有一个绝对静止或清晰的东西,一切都是宏一意识连续行动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内在自我对如何利用潜意识通道、进出梦宇宙和与其它平行内我沟通,远比外在角色我要熟悉得多。
所以内在神魂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得像是经验老道的行动指导者。它不是由某一个过去的自我片段构成,而是由全我中各个不同人格的支配面混合组成。内在自我本身就是全我意识行动的具体显化者,它被受命朝着某一个特定的内在意识面向发起冲刺,而那往往是全我当下最薄弱的当前短板。全我渴望无漏的智慧与全然的自我价值达成,而外在的角色我通过梦世界来实践与验证已有理念的可行性与中正性,观察在各种变量中,自我是否如自己想的那般能应对自如。
自我的内在神魂既要和全我、其它平行自我相互配合,还要控制好自己旗下的多个平行角色我,让这些拥有自我意识且痴迷于自由意识的家伙,尽量完成上边交代下来的任务。
神魂既要不断往内收敛,又要不断往外推广。就好像一个销售部的主管,既要不断花钱打广告、雇人去创造业绩、请客送礼维持客户关系,又要在年底赚到更多的钱给高层一个交代。
而关键问题是自己手下的各个员工还都有强烈的自由意识和自主精神,不放权累死你也没成效,放权就会各种捅娄子,每天你就忙着补窟窿;不追加投资无法扩大效益,追加了投资可能赔得更多;不招收更多的销售就无法拓展市场,招了新销售就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就是神魂一直要面对的三类两难之选。

内在神魂与外在角色我都充满创造力,但创造的焦点有所不同。潜意识让两者可以彼此沟通,而创造力就是意识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识张力让内在行动与外在行动成为自发的心愿。意识天生就有冲动,渴望通过展开进一步的行动来认识自己。所有的行动其实都是这张力的结果,若没有意识的张力,那就没有存在可言。
意识张力激发开拓性的创造状态,若角色我或神魂缺乏对张力应有的了解,载具就会陷入自我矛盾的纠结病态。自我、内在自我、全我、甚至存有,都是宏一意识张力显化出来的某一种存在状态。
为使全我能够达成发展的平衡,内在自我安排某一角色我去促进某些特定能力的发展。角色我极少能觉察到内在自我,除非学会透过潜意识的区隔。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的关系也是意识张力制造的结果。在内外各层中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源自意识张力的幕后推手,而行动本身又会造成一连串新的张力涟漪被触发。
任何行动都不能只被当成只有它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单独的独立行动。张力不会单独存在,外在自我、内在自我以及全我中的其他所有意识面向,都会参与行动并受行动后续涟漪的影响,这造成了持续不断的行动脉冲。

至此我们只讨论了一个全我内发生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远比这要更加复杂。涟漪间的相互影响是立体而广泛全面的,全我内的所有平行自我,相互间都存在着彼此的助益与牵挂,有一个拉后腿大家都倒霉,有一个觉悟了全家鸡犬升天,彼此间没有真正的实际界线。在更宏大的领域视角下,任何一个全我与另一个全我之间同样没有实际、明确界线,任何存有与另一个存有之间也是如此。就这样构成了宏一意识的整体。
在理论上,意识体间的界线主要用来划分出功能单位,而不同的功能间又存在着相互紧密的配合与互动。为了实用的目的,各个脏器形状不同、功用不同,这是外显的区分;但在根本的现实中,它们在维生系统中是相互紧密关联着的,每个个体的兴衰都直接影响全局。这是一个应该牢记的重点。
一个行动影响其他所有行动,不可能单独谈论某一个单位状态或行动的程度。行动的前提与固有性质源自内在意识张力的无限可能性。任何行动一经触发就永远不会消散,它的存在永不会终止。
张力是无限的,时间系统是张力运作的结果,它在矩阵系统之内扭曲,扭曲又创造新的实相。新实相又继续运作,形成与原本扭曲类似但不同的新平行实相。就好像水纹荡漾开,碰触边际后又折返回来,与后续中心散发出的水纹形成彼此的激荡,这激荡又引发更加复杂的连锁激荡。

当自我透过潜意识察觉到其它平行实相中的信息时,这扭曲不同于误读讯息造成的那种扭曲,可是在某些方面却又类似。角色我最初的第一版行动永远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重来一次,每一次再经历都会诱发新的扭曲,形成一个新的平行实相。每一版自我与自我经历的梦世界都同样地“真实”。
设法重新创造自己,会触发再度的扭曲,构成一个新的平行基本实相。这在所有的环境、在所有的状况下,都是如此。就好像克隆出来的你,它是你又不是你。复制品,不管基因、姓名、长相、身份、父母、爱人、孩子、世界环境、故事流程都一样,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确实是你,但又确实不是你。
那扭曲创造了一个近似物、一个新的实相,但那是原景观的一种扭曲。既是实相的一个平行复刻,也是一个扭曲构成的新实相的创造。所有平行实相都是这样形成的。

人类很熟悉再造它自己的这个企图,于是热衷于生孩子。人类通过繁衍想创造一个复制品,但这企图注定失败,这行动诱发扭曲,原个体通过扭曲在一个新实相中创造出一个新身份,这样的过程被无限重复。可见扭曲具有创造性,这就是行动的本质,是它的正面特性之一。而就自我复制的企图而言,意识内在的张力就是导致寻求不断扩展的要素,也是一切动机的根本。
张力如此快速地转变成一种扭曲的创造,以至于让普通人无法辨认其本来面目,于是将创造显化出来的觉受误以为是张力本身。创造是张力的结果,新的张力会不断发生,因为张力是行动的特性。每一个创造,就是一个行动,会立即产生新的张力。
虽然常人很难感知到张力在事件背后的推手作用,但修行人靠自律有可能体察到张力是如何让角色起心动念的。当你熟悉这种内在短暂的张力激荡后,个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哪些念头是来自肉欲的扭曲、哪些是来自小我的造作、哪些是内在神魂给出的热忱指向,更有效率地利用内在热忱可以趁势而起,与全我配合,一飞冲天。
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这种可以瞬间改变个人命运、令人振奋的觉受就是内在张力。这种觉受通常被误用,仿佛它伴随创造本身出现似的。但创造可以说是一个既定张力内在热忱的最后行动。如果有能力认出张力本身,就可以利用热忱达成重大目标。
认出张力可以让角色我有选择结果走向的权利。就创造扭曲与行动的关系而言,创造扭曲会影响思想的创造。从某个体传递信息给另一个体时不可能没有扭曲,原因是表达与接收的过程本身就在多环节中创造扭曲。因此,在心电感应通讯中接收到的思想,不会是原本传输的思想,而是一个非常接近的思想。
相由心生,其实接收者按照自己的意识扭曲创造出自己见闻到的信息,并由这些信息拼凑出自己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人物。所有你世界中的实相其实与他人的并不一样,也毫无关系。
就拿一个思想,一个原思想,与我们的原景观来做比较。比方说,我们的个体A想要把思想传输给B,思想和景观一样都是实相,它是个体A的一部分,就像景观是物质地球的一部分。我们的个体A无法把思想从他自己内在的电子系统背景中扯下来,他无法把它传送给个体B,只能传送一个已被扭曲了的复制近似物;传输的这个过程自动扭曲改变了信息本身,被传输的只是原思想的一个近似物。当B试图接收时,这个近似物又进一步被B扭曲改变,成为面目全非的其它什么东西,结果就即时构成了一个对等的平行实相。而两人都因此误认为在自己实相中的那个对方就是对方本体,误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与对方的是同一个世界。

做梦这个行为本身其实也是一样的。在梦中的经历形成个人的经验,这认知既改变了做梦的人,也因观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经历的那个梦,构成了那梦境属于梦者的个人的平行版本。任何起心动念或做任何一丁点小事,矩阵都会自动改变做事的这个人物记录。任何行动都会自动留下痕迹并改变故有的实相状态,这包括心理活动与行为活动。
创造的两难之局就来自创造这一行动造成的必然扭曲,这在任何系统之内都存在。因此,在你们的位面系统之内、在电子系统之内、在梦系统之内,以及其他所有的系统之内,它们都要面对这一问题。
比如你阅读或聆听这些信息时,改变就已经发生,虽然你就是这宏大行动中的一部分,可是多数人其实都没有感知到这整个行动的本质。角色我无法感知到任何一个行动在多维时空矩阵中的整个未来结果。或许敏感的人可以感知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那是被称为被展现出来的既定行动。
在你们或我的系统之内,那整个的结果哪怕是我,都不可能感知到所有规划好的既定行动,和它们在所有系统之内诱发的结果。其实每个行动都同时发生在所有系统之内。所谓的“未来”是如此的多变,各种平行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其变数超出任何个体意识可感知的范围。所以要谈论一个单一、简单的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为了能更了解实相,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只能把庞杂的实相拆分成细碎的话题来分开讨论。
第 154 节 珍的内在感官探索之旅
1965年5月12日 星期三 晚上9点 定期课
(珍已经开始了她的心理时间实验,尽管她还没有每天定时进行实验。赛斯在本节开始时提到的那次实验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实验。这只是珍所谓的 “良好状态”。在更特殊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会升级为她所说的 “狂喜”。
这种状态是一种激动、刺痛或歌唱的感觉,它可以弥漫全身,也可以位于身体的一侧或一侧肢体。在心理时间中,我们两人都不同程度地体验过这种感觉,有时非常强烈。我还在心理时间之外体验过这种感觉。这的确是一种令人激动的体验,让人感觉自己就要被卷走了。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与声音的关系,因为我们很快就知道,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声音,无论是屋内某处的流水声,还是知更鸟的叫声,都会瞬间激起体内的感觉。因此,即使是耳朵听到的声音,也会刺激身体感知到同样的声音。
关于珍的这种感觉,请参阅第39和50节以及所附注释。关于我的同感,请参阅第24和35节。我们对这种心理时间实验,在多次课程中有描述。
昨天,我特意对珍说,赛斯有很多节课都没再给我们任何有关内在感觉的资料。当然,我的意思是,他没有把后来的资料编入他最初指定的各种内在感官的目录。我觉得他最终会这样做的。将不同类别的资料与最初的内在感官清单进行核对,通常很容易就能发现两者的契合点。)
晚上好。
如果你还记得,在许多节之前,[第24节]我们讨论了感觉声音的问题。
鲁柏今天下午在他的心理时间实验中体验到了这一点,这提醒了我,这里肯定需要更多的资料。
基本上,肉体具有感知一般刺激的潜能。我的意思是说,虽然眼睛是用来看的,耳朵是用来听的,但肉体的潜能包括通过身体的任何部分来听的能力。
看也是如此,感觉或触摸显然也是如此。不言而喻,这种潜能很少被实现,但它是人类传承的一部分。正是学习过程使你能够将特定的刺激转化为特定的身体感官所能捕捉到的资料;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转化总是会发生的。
例如,你可以用眼睛看到一辆汽车,用耳朵听到汽车的声音,但理想情况下,人类也有能力听到汽车的景象,看到汽车的声音。实际上,这些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忽视,原因很简单,因为自我发现了现有的感知方法,并紧紧抓住它不放。
外在感官的眼睛,利用晶状体聚焦光线,视网膜光锥细胞在感光后把光子能量波转化成神经电脉冲,传递给大脑,脑神经将这些电信号解译成图像。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的:
❶ 首先,视网膜成像是与所见颠倒过来的——小孔成像原理。所以真实的世界,水往上流,火往下烧,地上而天下,才是事实。我们一切的见闻认知其实都是颠倒执着梦想。所以先圣在警示文中,都用地上、天下这样的词句。所以看人间事用后天卦,看天道用先天卦,看本质用连山卦。


紫色:其实肉眼是没有针对紫色的感光光锥细胞的,我们所见的紫色都是脑后台自生成的脑补渲染画面,是自己在后台生成的画面。
❸ 在后台生成的画面,不光是颜色,还有所见。人眼真实的有效可见视角其实很小,但你却能感知到近乎160度的视野,为什么呢?是的,我们会自动利用过往的记忆脑补出大于视野可见的世界,并且自以为所见为真。这就是为什么窃贼可以当面偷走你的东西,因为你以为自己看见的世界,其实是你记忆中过往的画面在重放、补全即时刷新的画面宽广度,这样可以大量降低即时运算被刷新数据的压力。

理解了以上三点,你就可以明白,自己所见的70%以上其实都是自己脑补出来的东西。而这脑补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种脑电波,即意识能量频率脉冲信号。
听觉是耳膜被粒子震荡所鼓舞带动、耳骨刺激绒毛神经形成电脉冲,进而在脑神经中被感知、比对、认知成有意义的某一种信号,其本质也还是脑神经冲动或说意识能量频率脉冲信号。这样的可感知为声音的意识能量频率脉冲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可自发形成,而形成幻听或脑鸣音。
有过这样的实验:让盲人走过堆放有杂物的漫长走廊,带着盲人去看大瀑布,从聋子背后朝其丢篮球,让他凭直觉闪避。结果发现:盲人如果不凭借盲人棒,可以走过复杂的走廊,可以感受到大瀑布的震撼,聋子也可以躲开呼啸而来的篮球。其实眼瞎耳聋只是器官性的感知障碍,但如果学会使用代偿能力,自身还是可以感知与处理外界的光电信号波的。
不过如果被测试者不相信这能做到,或半信半疑,那就确实无法做到。这就叫做“盲视觉”(blindsight)。就好像盲人看大瀑布一样,他们是用全身去感知地面与空气的场域震动波。聋哑人听音乐的方式也是这样,他们可以把音响放很大的声音,利用空间或物体的震动感,享受音乐的频率和节奏。

不同感官确实各有分工,而且专司其职。但残疾人的脚也可以当手用,被训练后的耳朵或手指也能用来识别图像文字;修行有小成的人,闭目可见万里之遥,侧耳可听千里之音,这视听已经不再是用耳膜或视网膜了,而是直接在脑海中呈现出犹如记忆般的实景画面感,利用脑补这一本就具有的特色构成遥视的画面和灵听的声音。
不管是聋子还是瞎子,如果其相信自己的内在感官,就可以无障碍地生活。因为外在实相只不过是内在实相的投影,而内在感官既不聋也不瞎,只是角色我因为不和内在神魂沟通而屏蔽了它。所以有一句这样的古话:只有当你闭上了眼睛,才能看见真相、听到心声。

不过,在你们领域内的其他物种中,也有一些选择和使用了这些不同的方法。例如,许多动物就是通过嗅觉来看到的。它们通过嗅觉来感知你们所谓的其他动物的视觉。
它们通过各种气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包括大小、重量等。因此,声音既可以被感觉到,也可以被听到,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说声音是在组织深处被听到的。这只是一个比喻。

现在,我们暂时回到关于行动的资料上来,也许你会明白为什么这与此处的讨论如此契合。任何行动都不可能与其他行动完全相同。一个动作永远不会完全消散,尽管它可能会超越其特定的起源领域。这种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转移,必然会改变动作本身;但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说,一个动作同时在许多系统中拥有实相。
因此,我们想象中的汽车的景象会被你感知为一种视觉刺激,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以这种方式感知它。但是,我们也可以在不同的实相中,从不同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感知我们的汽车。
比如你在用电脑玩一个即时网络游戏,你在自己的屏幕上看到自己控制的人物角色穿行在各种场地中,完成你下达的指令或在自动寻踪前进。这时你的显示屏突然断电了,眼前一片漆黑。可是主机里,游戏还在运作,游戏的种种信号与指令还在WiFi空中不可见地快速交换着信息,在远处不知何方的中控数据交换机里一切也照常运转着。
本位面上的相,不过是内在实相的外在显化投射。虽然内在实相并非物相,但在多个位面上它同时存在,并即时相互构成能量信息流的影响。
外在显化出的实相其实因人而异——你的显卡规格、你的荧幕尺寸、你的分辨率与刷新率都带来全然不同的观感体验。你默认以为和你一起游戏的其他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和你一样的,这是将心比心;但其实每个玩家看到的角度、视野、画质、色彩,甚至听到的声音与音质都是全然不同的。

在玩家眼中的世界与电脑里正在处理的这个世界是全然不同的,电脑里那个电子代码世界与WiFi中来回交互的世界又相差甚远,网络中的这个世界与中控机的算法差异很大,而中控机里的这个世界与程序开发者关注着的后台程序有着巨大差距。
虽然都是同一个“世界”,客户端、运算端、传输端、交互端、后台端口,各自全然不同,又都同时对这世界产生着影响。这就是多维多元同时性的一种最具体的体现。而在终端处,你一年前、昨天、现在的信息,都同时存放在日期存档子目录中,平等存在着。系统可以随时读取一年前或几年前的存档文件,让你这个角色瞬间全然地回到某一个存盘点的状态下,好像之后的事从来就没发生过一样,世界事件线进度与个人状态都返回到出生点。
角色我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玩家激活,并一遍遍地经历着近似或不同的人生。那感觉就好像过山车在一圈圈地旋转,而在车上尖叫的人却总是不同。意犹未尽的就再转几圈,被吓吐了的就下来喘息一阵,换个刺激小的项目、换一种玩法平静平静。
肉体个体甚至可以训练自己改变对这些物体的感知性质。这并不是说汽车具有某种特性、在某种感知视角下是真实的,而在另一种感知视角下就一定是虚幻的。在很大程度上,你所能感知到的任何实相的部分,并不是由特定的、所谓真实的物体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你感知它的感官所决定的。
神魂利用角色我行走在这一位面中,通过角色我的外在伪装感官去体验外在伪装实相,但这绝非唯一可行的方式方法。我们被故有的习惯性认知所局限束缚,因此忽视、进而失去了本有的多重视角。其实作为一个复合体,多维多元世界中的各种伪装显化,都是可以利用不同手段去感知与解码的。
比如遥视:你脑子里的概念是,这人看到了万里之外的事情,这事情还可能是发生在所谓过去甚至未来的某一时刻。但对于内在神魂来说,时间或空间的差异只是数据坐标的差异。在后台的终端里,你访问离自己一米远的信息还是调阅十万公里远的信息,其实没有任何空间差别。
就好像你打开电子地图,是看你眼前的这条街还是看地球另一端的街景,对系统后台的运算方式来说其实没差别。或者你输入IP地址,调用网络摄像头画面,你是想看本市的城控摄像头还是看地球另一头的画面,对于后台网络系统来说,计算方式与计算量都是一样的。你是看今天一小时前的监控画面还是看一年前的,其实都可以——只要你有相关的访问权限,并知道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存在。
在心灵修学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破除故有的认知局限,逐步了解不同可能性的真实存在,宁静角色我的外在伪装感官,利用潜意识通道让内在感官系统可以熟练地被运用起来,并借此获得访问电子层甚至梦宇宙的权限,与全我取得神魂沟通,相互置换多维内在实相的相关信息。

动物建立的气味形象与视觉形象一样真实。行动无法被捕捉和保持,感知一个行动,这件事本质上就会改变该行动的本质。在这里,张力也确实会导致这种变化。
观察者观察的意愿与行为本身,直接导致实相中全然的多维多元信息被观察者的意识频率筛选成可感可见与不可感不可见的两部分,意识可以感知的实相与自身意识频率的频段相匹配。在意识可感见的那部分实相中,观察者自身在意的意识聚焦又让多数可被感见的信息被选择性忽视。可见,观察本身存在着筛选,而筛选的结果带来片面性的认知扭曲。
感知这一行为本身就直接带来令本质发生改变的改变。而渴望去感知的想法,源自意识的张力。
鲁柏在感受声音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了声音。约瑟,你可能比鲁柏更经常有这种体验。
当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没有忘记我们已经抛开了对内在感官的讨论,这确实是有原因的。当我们再次回到内在感官时,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讨论它们,因为在此期间我们已经涵盖了这些内容。
因为感知一个行动本身就是一个行动,所以感知必然会因为其性质而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感知的对象。
同样,在这种扭曲中,我们看到了新实相的创造,无论多么微小。宇宙是有凝聚力的,但它也比你现在所知道的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物质本质,比如我们的汽车,它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感知它的人决定的,因为它在实相中是许多不同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东西。在电子系统中,它有自己的特性,单在一个没有物质感知者的电子系统中,它会被感知为完全不同的现象。
在你们的场域中,汽车主要被感知为一个实体。在某些系统中,同一辆汽车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影子。在某些系统中,汽车根本不会被感知,除非它在运动。而在另一些系统中,除非汽车不运动,否则人们根本无法感知到它。
当然,对汽车的这些不同概念也适用于对汽车内任何物理存在的感知;也就是说,根据观察它们的视角系统的不同,对它们的实相也会有不同的感知。
出于实际原因,你确实必须假设汽车除了你所熟悉的实相之外没有任何实相,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之所以提到感觉声音,是因为这是一种潜藏在你们自己的肉体系统中的能力,但一般来说,当不同系统的居民感知到在你们自己的系统中也存在的实相时,也同样会发生这种资料的戏法。
它实际上是一种将想法构建成一个可以被伪装的感官所感知的整体模式。因此,任何实相都会被不同的人感知,而实相的本质也必然会在试图感知它的过程中被扭曲。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创造性的张力,扭曲本身就会形成新的实相。在你们的系统中,色彩可以被感知为声音。它们与人类情绪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同一实物在不同界面中呈现出来的相与其展现方式是全然不同的。同是一辆车,在电脑的电子板中它就是电脉冲的流动,在蓝图设计师眼中它就是线条优美的一个梦,在编程者眼里它就是一堆抽象的代码,在建模工作组眼中它就是一堆有待拼合的轮廓散件,在客户面前它就是一台隐约可听到发动机轰鸣的跑车。
当你在街上看到这样一台跑车呼啸而过时,你认为它确实就在你的实相中,而你看见的它却源自集体实相的造型默认。每个人看见的它其实都是不同的,只是大家都以为其他人和自己感知到的实相是相同的。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眼前的所见其实只不过是你脑中信息流的一次放电读写过程,而这一过程中70%以上的信息是被信息流自行加载上去的脑补画面。
每个人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脑补加少量群体意识变量信息合成的,个人实相是被自我意识扭曲后的群体实相之变种版本,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属于它自己的平行世界中。这个自我世界是由自我感知系统拼凑形成的,是原版群体实相被个人扭曲后生成出来的世界。在自我的世界里,其实连你自己都是被意识扭曲后的产物。
就好像每个人都戴着拥有美颜滤镜功能的美瞳生活,而每个人美瞳滤镜的设定参数又都不一样。大家看似都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场域内,其实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世界、他人与自己都全然不同。

你也可以嗅探、品尝颜色,而这些体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意识之下持续进行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个人对特定颜色的感知。颜色甚至可以通过内在的平衡感来感知。因此,颜色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会在潜意识中得到体现。
说到颜色,这又是一种被习惯了的扭曲认知。比如说“送给你一枝红色的玫瑰”,其实这玫瑰唯独不是红色的——物体本身具有的颜色,会吸收同频的光子,反射掉不同频的光子。不同能量频率的光子因能量频率决定了它可被感知的颜色是什么。在我们的可见光色谱中,你所见的颜色都是被物体反射出来的不属于它的颜色。
如果发生全反射,那它就是白色的;如果发生全吸收,那就成为了黑色;如果它不是红色的,就被看成红色的;如果它的颜色无法被识别,大脑就会把它脑补成紫色。所以红玫瑰唯独不是红色的,黑色本身是真全彩。
其实一切信息都是能量波,而感知能量波的手段远比外在伪装五感要多。另外,通过外在伪装感官感知到的信息在个人解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扭曲。比如许多新冠患者会留下味觉、嗅觉异常:糖变苦,盐被吃出金属的味道,闻到臭味感觉就像芬芳的玫瑰,闻到饭香反而好像走进了厕所。可见自我感知是极具个人性的,而每个人都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情绪甚至会引起颜色的反应。任何实相,无论它源自哪个系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所有系统中。即使是在你们自己的系统中,尽管可能是在潜意识层面,所有情绪都有颜色的实相。如你所知,它们具有其他动物可嗅到的化学反应。
从你的气味中,动物会立即建立起你心理状态的图像。
当一个人进入情绪化的状态时,喜悦、悲伤、愤怒、忧愁、思念等等都会带来相应的内在激素水平改变,由此内在的眼球、鼻腔内膜、舌头都会发生过度充血或充血不足的微循环改变。由于这样的改变,我们的视力、味觉、嗅觉也都会发生显著的认知改变,致使散发出的生物电磁场、汗液、体味也会马上发生明显的改变,随即诱发体温的改变,身体四周的能量场的密度与流向也会改变。动物可以通过感知对手是亢奋还是恐惧来决定自己是发起攻击还是主动逃避。

今天晚上的课我不打算上太长。我偶尔可能会提前结束课程,而不是频繁地给你们放短假。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还是领先的。事实上,我们正在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对内在感官的彻底讨论,而这要在你们对行动本身的性质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进行。因为你们现在应该能够看到,内在感官比外在感官更能忠实地感知基本实相。
在所有系统当中各式各样的实相外观之内,实相并不是完全不变的,因为它是对现实全貌的感知,或者说是在各种系统中看到的所有实相的总和。这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意味着一个复杂的立场;因为真正的现实既不完全是汽车在物质系统中的现实,也不完全是它在电子系统中的现实。实相在两个系统中看起来不会完全相同,而是所有系统的实相总和,我们这辆被反复拿来举例而累坏了的汽车也是如此。
内在感官由于没有伪装信息,或多或少是”纯粹的”感知器,在感知许多实相的同时,也不会被任何实相所禁锢。

实相无定相,在不同位面中,同一实相的显化表现是不同的,但内在信息是近似的——之所以不能说是相同的,是因为各个位面都无可避免地有着各自特定的扭曲。很多人总是渴求寻求真相,希望找到一个唯一的、确定的、普世的真理,可是在多元多维的套叠实相体系内,变化与各自的扭曲就是永恒的真相。真正的实相在两个系统中看起来不会一模一样,反而真的是所有系统的实相的总和。
外在感官与伪装实相中的种种仪器是无法让我们洞见多重实相之不同面向的,所以眼见为虚、耳听为幻,闭眼塞耳反观内照反而能更贴近实相,睡梦中的所见远比醒时更真切如实、鲜少扭曲。
关于约瑟对声音的问题:声音进入人体后,会瞬间改变人体。
任何感知都会瞬间改变感知者。我们将在以后的课里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硬币的另一面。
任何行动、任何实相,无论如何,都会不断地、刹那之间发生变化。这条规则没有例外。任何永恒的表象都是幻觉。
现在我确实要结束这一节了,主要原因是鲁柏自从又开始写他的书以来,一直以一种更快的方式促进我们的工作,他在这样做的时候用了更多的能量。在任何时候,我都很清楚他的状况。之所以使用了额外的能量,是因为处于过渡期,他正在随时调整自己,摆脱压力。最近,我们的课程非常紧凑,能量含量也在增加。
和往常一样,我衷心祝愿你们俩身体健康,同时也给鲁柏提个醒:中午吃点牛肉汤对他有好处。顺便提一下,他的身体系统通常会自动寻找那些能够为他提供主要能量的食物。因此,蛋白质的确是对他最有益的食物,这也是他自动寻找蛋白质的原因。
其他人格则不能从蛋白质中获得同样的益处,也不应将其作为饮食的主要部分。然而,这并不适用于你,约瑟。
我要结束了,我春天的鸽子们。
黄牛肉:甘、温、无毒。可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涎。
这里值得注意,赛斯并不偏执在素食主义的宗教观中。它对食物的看法,更像是一个药剂师:你的身体需要什么就适当地补充些;如果不需要某些物质,那就别给身体找麻烦。食物都各有自己的偏性,这和生物化学无关。
其实任何东西过量了都是毒药,匮乏又会让身体失衡。水喝多了可以水中毒,大口吸气可以晕氧,大量吃维生素可以维生素中毒,就连饭吃多了都能高血糖。太过与不及间要把握好尺寸。饮食要依据自身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增减权衡。
很多人看了宗教的书籍或养生的书籍,就照猫画虎地去偏好或摒弃某一类饮食,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生活地域季节气候不同、水土寒热湿燥不同、人体基础体质不同、地域性常见基础病结构不同、人种基因与内在菌群不同,都会对不同的食物形成不同的代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