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 章问道求真

甄姓儒生听大师讲古,频频点头,暗自思量古今儒易变迁,品味其中本真奥义,一番思量后追问出自己的疑惑:

“你们说这修行是性、命、慧三道之和,又互为瓶颈。这慧心根骨一点灵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我知道源自无所执的开放性思维方式与广博的见闻积累。无所执是心态上的次第,见闻广博是历经过的阅历,两者合化为心智,是慧根的灵土。

你们说的这性,当然与男女大欲无关,指的是心性、秉性、性情、习性四个方面。习性中陋习与纯良天性是相互消长的,而性情与五志相合互配,成了秉性,秉性又与信念相佐,或张扬或压抑或平和或内敛或通达,暗合聚散升降平之五种能量趋势与状态。

自身心性与内在灵智相配,或相互成全,或相互消损,或彼此割据,故修性的功夫要变革陋习,平顺心情,调和阴阳五气,淡雅情志,坚定信念,做到自信豁达,稳步成熟灵智。

灵智初开犹如稚童,万事好奇又稚嫩胆怯;年到弱冠,懵懂好强坚持己见;进入中年,成见乃成,是非分明,好争是非短长;当灵智彻底成熟后,反而慢慢随和静安起来,把人间各种把戏看在眼中,只是淡淡一笑——让孩子们玩吧。

谁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当然灵智的成熟度与实际年龄无关,与轮回了几次也无关。不善反思自省、喜欢指正他人的,很少能有所觉悟领会;当然日三省吾身,又会落入明镜拭尘的所执中,惶恐度日,事事小心,没了生趣,也无法历经体悟。

可见灵智的成熟度与现实中的年龄辈分毫无关系,几岁的小娃娃可能是个成熟的老灵魂,而百岁的祖爷爷其心智、灵智或许不过是虚度百年后的垂髫。而现今之辈,只敬衣衫不敬人,只看皮相打扮名号,一定要把彪炳价值的物件大大地彰显出来,生怕他人小看了自己。像两位这样的高明就在这路旁,来往香客络绎,却无人驻足闻道,他们心中只有那红墙大院、泥塑木雕,可叹无缘正法。

性、慧这两个方面我理解起来都没有问题,可是修命,不是为了富贵、改命,这功夫又要怎么修、为何修持呢?我很不理解,你们都说自然,又要刻意修命,这无为与有所为不是矛盾了吗?既然无为,那些市井众人每日也是‘无为’,与修行中的无为有何差异呢?这一身气机顺天逆命的功夫要如何练就呢?为什么叫做逆命的功夫?还请高人直言相告。

再者,丹书道典译本佛经我也看过不少,可是其间用词隐晦,各家守秘如宝;世间图利小人常伪造经典、篡改古籍,鱼目混珠;再看市井,更是一坊中活佛数千,各讲法门,敛财坑人,荼毒良善。民心思德,却实无可起信之门、寻道之径、登顶之梯,恳请大师父传解惑之法。​”道不二苦笑着点点头,对此也是深有领会。心想:别说市井中,就算这禅堂道观中,云云众修们,守着经阁名师,又有几个有缘得修真经、听闻至理?自己转了三家庭院,进出无数丛林,也就天师真人能说出点儿东西来。毕竟浩渺天道,又怎么是常人能说清道明的呢。其间奥义庞杂玄妙,奇幻多变,远超人们思想见闻的边际。语言可表达的自有局限,精微的感悟只能在亲身经历后得以理解,实在是无有人言可落毫峰,更是无法无误地相互交替传递这类见闻感触。

道不二这两天里自己就已经历了太多的体验,获得诸多感悟,此刻回想起来,要让自己尝试着梳理出来,无误不扭曲地全都说给儒生听,并让他能全都理解了,恐怕是做不到的。就算自己都如实如是地能说明白,对方能不能听懂也要看其造化、因缘、心智、见识。

不过日后自己当认真梳理一遍,至少做到心里有数,也能通过回味更清晰几分。在世间的随缘法布施,就像是:

春雨无欲芽破土,东雷滚滚催新枝。

翠芽沐晨饮露展,自然无心道自成。

生发成长各有时,夏拔苗根秋无果。

欲见冬雪粮满仓,施肥除草日日忙。

思绪安定后,道不二看着书生说:​“论修命,首先要从采补之功说起,这是重中之重,也是民间错漏最多的地方。

先说修命的根本目的与意义价值。

人出生落地的那一刻,就开始向死而生的倒计时。依据一生课业的主题,生命的长度与为此生投注的生命力多少各异,就好像一生可吃的饭食是个定数,谁先吃完了谁先离席一样。

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倒计时中,这是常人的顺与自然。孕、生、长、熟、败、落、忘、灭,太极一周,周而复始,如轮滚动。

时间对于世人来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经历同样的时刻,犹如滔滔江水,一去不返。但修行人可借由宁心静气的功夫,逐渐进入到气住脉停的境界,进而潜入到片刻中,借刹那成永恒,之后勘破时间的幻相。当时间不再是客观的单向均速流逝,那一切就都变得可以自定义了。

这期间当然包括逆向的生长。逆向生长的第一步就是返老还童,然后再逐渐熟练地控制肉身发育方向后,做到青春永驻。

不过所有得道的高人,没有一个最后还会对这皮囊依恋不舍的,他们为了能持续这次修持,在化身与报身间又用能量混以心神意识,凝化出一个阳神来。这阳神可不入轮回,继续修炼心智境界,不受五行所困,不遭病死之苦,可虚可实,随意进出时间,控制时速。

当然阳神也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另一重载具而已,只是它比阴神的神游、鬼魂的无奈、灵魂的不可见,多了一个可在我们这个位面上随意实体显化显形的能力。

啊,扯远了。所以修命的功夫,就是让你把此生有限的时间可以尽量地拉长些,把那些吃喝拉撒睡、养病濒死挣扎的时间用来修行,把那些追逐美誉华食豪宅功名的时间、把那些孕养子嗣、含饴弄孙的时间也都潜心养性。这样一生的时间就够达成他人万载千生的成就了。​”书生插话问:​“道长,这世人要是都不生孩子了,岂不就国灭家亡了?​”道不二笑了,说:​“且不说能肯静心修行的人万不足一,不会动摇国本;就算是整个人类都修持起来,那不就完成了世人皆不入轮回、地狱空的宏愿了吗?其实你想多了。你在梦中与家人共度百年,梦醒后,你梦中的父母、妻儿现在何处?

可有一人因你而生或因你而亡?连你都是颠倒梦想的化物,这些儿孙子嗣哪个是真呢?生与不生又有什么不同?你想要体验有它们在的人生,它们就被你显化了出来;你若不想经历这样的体验,它们也并不会因此就不存在了。

这些现在你理解起来还太难。如果有朝一日你可以达成第一步,破去时间对你的约束,你就有机会可以随后破掉空间的壁障,亲眼看见各个平行的自我人生版本,同时存在于一个个时空剧场中,并且周而复始地被一次次演绎着。当然每一次的扮演者各自不同。到那时你就不会再觉得妻儿、父母连同自己是自己的了。这样的破幻只能亲身经历才能达成,别人怎么说、古籍怎么写,世人都不会相信的。​”书生还是一脸困惑,于是说:​“好吧,都是体验。每个人想要经历什么自己决定,体验过了,懂了,之后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至少要体验一次为人父母的艰辛,才能日后感同身受地理解自己的父母,才能谅解他们的无心之过。

我现在理解,修命是为了把单次生命的体验尽量地拉长,并在这时间中高效且专注地提升心智心性,让心神得以熔炼出更好的慧根来。多经历些事情总是好的,事无好坏,利有得失,但在得失间蕴藏着反思的觉悟,所以失中有得。这就是修身的道理。

那具体要怎么修呢?世人搞出各种采补的法门,哪个可行可信呢?​”道不二点头,然后继续说:​“人出生时,生命力的阳气是充盈的。随着时间,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触不断耗损,成年后更是男精女血流失不断。每天我们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补充,获得补充后,就感觉又精力充沛了。这个能量见底获得补充的时刻叫做活子时。

每个人的能量池大小与耗损速度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充能的速度比较快,因为一身经脉顺畅;而年迈后身体经脉因种种因由多已损伤,能量池中亏缺严重,需要时常瞌睡或呆坐才能勉强有一会儿的精神。

身体获得生命能的过程虽说是自动的,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保持身体的相对静止,并且宁静思想的波澜。身体一旦进入‘待机’状态,就会自动开启充能,被生命能不断滋养,慢慢地精神力恢复,身体内部检修调整自愈。当能量充满后,男性会有勃起,女性乳首胀大。

常人体内一般只有一个将就够用的能量池,在高强度使用的情况下,十多个时辰内就会耗光自身储备的精神力。修炼之人可以对自身气脉做出适度的改造,从而获得更庞大的能量池与更高效流畅的充能过程,充能过程中的额外耗损也更小;

日常因精神内敛,每日里所消耗的精神力也相对较少。在开源节流的情况下,每日可有大量的精神力盈余,被自身转化成更高纯的先天一炁。而这炁的积累与凝聚成为日后施展各种能力、拓展自身可能性、大幅度延续身心健康的资本。

这里经常会出现两个误区:

有些人不是在精神力旺盛的活子时采集丰收的硕果,而是杀鸡取卵般,在最疲倦的时候练炁,练到精神饱满了,就起身去做事情。别小看两者的差距,前者是储蓄能量,后者是在透支能量,天长日久后效果截然相反。

第二个误区,有些人集气的功夫是正确的,但小有成就后,就急着使用内在六感遥视遥听、替人看病,使用各种神通。

知道外六感是贼,却不知内六感运作起来消耗更是巨大。最后练习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是无法攀升境界,结果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我们之前说过,你的修为与能量强度到了某一境界,自然会拥有与这一境界相匹配的神通。神通不是求来的,而是不同能力层级的标配,但当你有了这样或那样的能力后,如何把控好自己,就看自身心性的成熟度了。

就好像人长大了,自己决定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有了性能力后,如何运用这一能力;可以游历四方后,是去杀人越货还是访师问友;能看懂文字后,是读经典还是淫词。拥有能力,怎么选择行为、如何把控自己,这反映出了心性的成熟度。如果基础的正心没能扎实,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捅的娄子也越大。

一天、一月、一年都有自己的阴阳周期。月圆之夜真阴最足,阴历月初的三天,阳气最足。一年中春发、夏养、秋收、冬藏,每个季节有自己养生的当为与不当为。现在人冬日耗散阳气,夏日居于凉棚,春食秋果,秋饮寒饮,无知得也没谁了。

四季如此,日常也是乱来:天明不起入夜不睡,头脑发热脚下冰凉,神不守舍求拜鬼王。全乱套了,还自诩高明。

古词有云: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我辈修行中人,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这‘有无’间的道行,禅意薄如蝉翼,看似一捅就破,却阻隔了不知多少人几辈子。若连最基本的四时顺序阴阳消长都还没搞明白,那只会走冤枉路,瞎搞胡来乱修一气,不但搞不出什么名堂,最后还会落了病。这病一般郎中是看不好的,他们找不出问题的头绪来。修行时被家人讥讽,病了被他人嘲笑,最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你们儒家先圣聪明啊,他们让人先正心修性,说:未知生,焉知死。你还没把自己活明白呢,就开始操心死后的事,那是更搞不明白的了。圣人是知道有鬼神的,只是敬而远之,不去招惹它们,怕乱了心性,被纠缠上失了清净。

所谓精怪并非无形之物,只是它们存在的状态与我们很不相同。常人的肉眼只能看到极少数的东西,猫狗鱼鸟飞蝇能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截然不同。还有就是那些离体的意识与其它实相中的有情众生们,再有就是修行人们离体的阴神阳神、留世的亡灵、来往的神差鬼役。

生命的形态不止一种,空间的维度不止一个,能量的频率无限宽广又可无限细分,所以相互感知到、看到、听闻到不同的显像与声音再正常不过了。

鬼神是异度的生命形式,它们不在人前显影不是因为刻意避开世人,只是因为它们本就是其它形态的存在。就好像火没有影子,并不是火不存在,而是它自发光,所以不显影。

炼体修命通神

修命的目的不是为了凝结金丹或化身阳神,更不是为了长生不老,是要体会天道,顺天逆生,延长与增加自己可控的生命长度,进而达成阶段性成就与目标。自然曰道,所谓逆天不是要去忤逆天道的衍化,而是精准地把控与借助天道中的力量,有效地利用再生的可能。懂得运用并借助自然的力量是道行。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甚至扭曲局部的自然、驾驭自然时,要能懂得克己不妄为,继续以平常心自然地去生活,那就算是明道有德的了。

要能与自然做到一体不二,化身融入到天地造化之中,消弭掉自我这个有边际的隔膜,就能体会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人无我无物之境界;与自然同在共存时,自然也就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跟随自然的演化,不再存私心杂念,便会无所欲求地享受生命之生老病死,欣赏世间的聚散离合,淡然中无悲喜,成为一个得道入圣的开悟者。

书生频频点头,说:​“这道理简单通透,我受益良多。但又要从何下手、其间当注意什么?又会有哪些关卡需要提防?

自我修行之人如过江之鲤,但能跃过龙门的少之又少,这其间肯定有些玄妙之处少有人知,请大师父不吝赐教,说个明白。​”道不二点头说:​“其实过程与道理都很简单,只是因为太过简单,后世之人反而乐于画蛇添足,搞出种种门道讲究后反受其害。

要说这修命通神的术法,自古秘传的真功倒也不是没有,却多是言辞隐晦、各用异名,乱七八糟后慢慢地失了真源本貌。

其实归根结底很简单质朴:

地火勿泄真,以身为鼎炉,静安降甘霖,意持旋合一,金丹本非物,华彩亦非霞,阴阳化雌雄,乾坤坎离合,三脉七轮转,旭日炉升鼎,浩日映泥丸,化身温养成,千古不传密,万载修行苦,问道天地间,要渡得失劫,身心灵六亲,且问可舍得。

世人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但于天地本无善恶,唯有良知横亘于心。行当俯仰无愧天地,思当利益众生。心无纠结气自顺,意无贪念嗔不生。

这世间的得失与昧心的获利,犹如旅人登山,身上的东西最后都成为自耗的累赘。

常有香客问我:人生与修行可有意义?

其实人生是为了认知自己的缺点,而修行是为了增进自身的优点。知道了自己哪里有问题,又知道了怎么把问题转化成助益,透过实践让自己获得难得的成长,这就是人生与修行的意义了。

没有践行的空想,看不到问题所在;没有反思的觉悟,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没有修正的行动,无法更新自己的所是;没有再验证的尝试,也无法论证更改的效应。所以人生与修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非左即右的选择。参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两者的循环互为阶梯。

开悟后是吃喝拉撒睡,修行前是柴米油盐茶,境界的前后对生活其实没有什么改变,但内心中却有云泥之别。少了那一份放不下的得失忧虑,却平添了不少坦然的从容。放下的就是内心中的那份挂碍与筹谋。

修道是从有为的无为起步,然后化入忘我的自然。道心成就后,是自然的观觉,连道心的秉持也放下了,已与道合一不二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从此没有了自我的造作。

就好像老把式驱马赶车时与新手的差别:

新手驱车时,左手挥鞭右勒缰,马在道上画龙行,左突右闯祸临门。

学徒赶车挥鞭勤,两手勒缰全身紧,眼光四顾勤回首,稍有偏差汗一身。

老汉倒骑毛驴走千里,识途老马不用驱,我自马背犯瞌睡,睁眼已过镇与集。

老把式看似闲散,毫无作为,不时瞌睡,却总能不慌不忙地提前做好预判,用最轻微的小动作就很自然地避过未成形的风险趋势。这修道前后的差距就在这里。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动擅行的造作。自然并非跟随混沌随波逐流,而是能像好的骑手一样与韵律合一,不较劲使蛮力。这身心灵三者间,主客、君臣的转换拿捏是个大学问,不可不知,不可不察。

真正的大修行人,不唯心、不唯物、不唯识、不唯意,是无所‘唯是’的。认知开放且多元并存,兼容一切的可能性,圆融而无所持执,真切地了解一切形态都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都展现出自然中全然的一个面向,是有其存在道理和必要的;每一种经历、经历里的每一个过程都不是没有价值与意义的荒废;自己在世间的经历没有什么是一场意外的产物。不能理解其中的安排只是因为认知的境界还没到,觉得无常只是因为视野还过于狭窄,看不到也看不懂来去的轨迹。

要知道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知识是可以彼此传递的信息,是确定性的概念;而智慧只能靠实践,从亲身体悟中透过反思而获得,它不是经验,而是看穿一切浮华表相后隐藏着的本质的能力。

在日常琐碎的所谓平凡中,其实蕴含着一个灵魂成长此刻所需的教训。一个心智想要有所成长,需要能清楚地了解自己;

而了解自己最简单的手段,就是观察自己在应对各种情况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应对的能力如何,导致的结局又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自己是否都能应对自如。

那些为你提供可以展现出自己问题所在的人或事,就是你的恩主,是助缘。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觉悟到当下的这个自己有哪些还无法驾驭、有哪些还不能领会、自己以为能做到的是否真的做到了。

世间本无苦难,只是因为还做不来,所以会觉得苦和难。遇到苦难不是忍或躲就能解决的。过不去的、做不到的,需要‘转念’去理解,而转念的能力就源自于智慧了。能从磨砺中萃取出多少智慧,这因人而异。​”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