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指正

道不二漂在水面上,闭着眼睛望向磁石浮岛,聆听老道长天师的进一步指点。此刻他心里明白,要想突破这第一步时间的束缚,需要引导自己进入气住脉停的时间缝隙中;在顺利进入到刹那间后,才能有望步入下一步突破空间的壁障,飞升到这悬空巨石上,面见道长真容。

此时的天师还在巨石上继续他自顾自地说道讲法——

凝神成躯是破空间屏障的关键。要知道这皮囊是受本界发展桎梏的,但身外化身却可以随意穿行在时空之中。我们这个肉身是这一界父精母血地气食气一点天真凝练出来的,肉身是摆脱不出这一界天道困顿的。

道之易有三,名《连山》​、​《归藏》​、​《周易》​。经有六,可惜现在律吕被传丢了。那“ 律吕” 看似是说音律的, 其实它说的是炁机波动的学问,是能量律动的规律与相互作用。

上古文明用的是《连山》​,中古时用的是《归藏》​,后世现在都用的是《周易》​。地磁南北不同,周期变化了,本界中的道理自然也就不同了。上古时也曾日出在西,天地反复后,现在于东方升起;再早间,现在的地极南北是在赤道上,而今日的赤道却是当时的两极。一切都变了,易理自然也跟着在变,老的理不适用了, 但道却还是那个背后统御一切的潜在规则。

地极翻转后,文明再起落衔接时,物候规则大有不同,老经废止,新易当道,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在不同版本的园区内,不同的场景中展现的日轨还是不同的, 四季寒暑、月华升降也是不同的。其实就在同一个园区里,每个地方的道也是不同,各有其理。我中土之地,西高东低,风水日月雨雪的道理与印度不同;我们的每年有十二节又有十二气,合计二十四节气,拿到半球的南边道理就迥异了;若有幸去到极北之地,那里半年黑夜半年白昼,所谓日升月降,四时有序,就不可同理论道。

所以求法说道理,只讲一隅的是非,必然是个小道理,是有偏颇的;若求大道,需要从普世不变之处下手,那道理才是真理。这人身之命、人心之性、心意之神,就是大道理,四海八荒习相远性相近,所以任何时候都别和谁去争论你自己那一隅的道理,因为那只是你当地的经历,而非普世的大道。

就好像南方人多肾阴不足,而北方人多脾胃不适;北方的医方拿去了南方就不好使了,因为饮食、气候、水土、习气都大有不同;北地滴水成冰时南土却寒湿凝壁,西域燥暑难耐时江浙却阴雨连绵。千古医家寒温相争,各有所长,却不看看各自地域气候、饮食、体质、风俗大有不同。

当我们在修道、论道、讲道时也是这个道理——你学了一种道理、领悟见习了一种方式,与人论道说出自己的道理时, 对方是否合用、能否接纳,要看人家自己的处境。我们建言是出于情份,无语静观那是本分,但强迫他人遵守我们的道理那就是不讲理了。

哦呜,好像我又唠叨跑题了。没关系, 没关系,上岁数的人就是爱忘事、跑题、打岔的。

其实修行人中十个倒有九个是会走岔道的,在各种歧途里兜兜转转的几辈子就过去了。尤其那些被宗教束缚住了思想的人, 不光生前有门户之见、派别之分,死后还会主动地跑到各个门派,在虚拟亚空间中去体验它们用思想构成出来的小世界。结果自困一隅,不能融会种种平行的道理。那去 “ 享受”天堂、天国、洞天福地、极乐净土的修行者们,却不知这些信念化生出的伪境和种种心念所化的地狱本无不同,都是自困形骸的监牢。若哪天真的活明白并死通透了,才能自己从中破幻而出,放下那一份受苦与享受的执念。正可谓地狱无门天堂无路。

这些因宗教信仰而化生出的岔道伪境,其中有着种种神怪、建筑,可谓一应俱全:你想哪里应该有什么,哪里就会应景而生出些什么来;你觉得自己在那里应当滞留多久,你就会在那里被滞留多久。

在不同空间旅行的时候,这可是要切记的。你怎么看待与想象这个或那个世界,这些虚妄化生出的世界就怎么显化给你看。

就很像你认为你能在这水面上漂浮,你就漂着;你心念中一慌乱,就沉下去了;你想着我沉水会淹死,那你也就在挣扎中淹死了。哪怕你心想着我不会淹死也是没用,因为那只是头脑逻辑的思想,而非确信的笃定。

谁当家

说到头脑与心智的差别,我们道家说一炁化三清,分别是: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灵宝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善男信女们以为这是三个神仙,其实这是内在意识的三个平行存在的层次。

玉华通透是本初真元之主,化生出元精天魂的那个所出,更往上推可以一直追溯到太一混沌一炁处。其意识化身为灵宝,佛教说那是报身,俗世说那是灵魂,西方人叫它高我。它分化出众多的化身,进入到不同的躯体里同时演绎各种故事。我们肉身里那清明的心智就源于它的显化,有了个人的太清道德。

一个人犹如一个小朝廷,上上有太上皇,朝堂上有君,中有相,下有臣— —这就热闹了,到底听谁啊?本真初心、自我意识、头脑逻辑还是身体诉求?

世俗中人身做主,饮食男女之大欲。士族门阀头脑好,名利功权放在心。

修行之人头脑清,无欲无为空观性。开悟之人神清明,万般变化见道理。

这心、灵、神、意,君臣丞辅与官吏在君臣佐使间,谁什么时候当这个家、该怎么当这个家,可是有大学问的。既不能当甩手掌柜,又不能万事亲力亲为;既要体恤民情,又要朝堂平衡,其间关键就在性命慧的平衡发展上。

明君是拿主意的那个,但不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实干管理的那个。如果那样是会出问题的,心神耗尽、活活累死还讨不得好去;但若放纵臣下肆意妄为、掏空国本、中饱私囊、相互攻伐,也是会乱套的。

有些人做苦修,坏了身子;有些人偏一门,扼杀情感;有些读死书,教条了思想。这都是自毁根基的做法,要不得啊。

身之纵欲伤命,心之纵欲伤神,情之纵欲伤智;枯槁身体亦伤命,冷漠之心亦伤神,枯木之情亦伤智。可见太过不及皆成问题,不可偏废一侧。

当人把自我的心理需求看得很重时,情绪就会跟着波澜壮阔,在得失间起伏激荡。若起心动念去争名博利,难免要与他人相互比拼,得失间每日于懊悔、炫耀间起落心境,不能自主。

如果单纯把自己心灵看作重中之重,每日求佛寻道、导引气机、念咒咏经,只求有所成就,这样用功精进,却常会一无所获。原因就是匮乏经历的历经,一生避世,实无所感可悟。

当知灵魂也好,阳神也罢, 鬼魂同理, 都是无形元神化生出的有相角色。虽然与这皮囊不同,本质功用上却无不同,都是历世的载具,搞来搞去还是这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而已。是富贵还是贫贱命, 是上天国还是入地府,其实都是一场心性的游历与见识,只问可否收获了灵智生慧的素材。

意识在经历中是要有所觉悟与觉知的,不然就白来遭罪了。这个过程中平衡自我多方面的不同需求,是个大课题。不能一味压制剥夺,也不能娇惯 纵欲。身体要做它当做的、享受它当安妥的,太过压抑刻薄肉身或心灵的正常需求是无法得安久长的。

有些人修行中身体会乱动,犹如舞蹈,这是正常的现象,是能量流击打神经的结果;但任由它胡乱舞动成习那就不妥了;胡言胡语也是同一个道理。

自身是要有纪律的,这不是律法条文,但要有能力把控得住自己——这是我的身子,我是君主,不动不摇,闭嘴安静。要能自己做得了主,各方面是彼此协作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失去了把控。俗人酗酒嗑药管不住自己被人鄙夷,修行人管不住自己的身体嘴巴也是同样的糟糕。倒不是不可以舞动或代言书写,但自己要有绝对的权威,说停的时候就要能停得下来才成。

自家的意识要始终都是君王,这一点要搞清爽了,宦官专政是会乱了朝纲的。任人唯贤、放手让底下人做事是成就大事的前提,但被权臣架空、成了傀儡君主就失去了当有的觉悟。

修道是要从三正道开始入手的,搞懂必要的前提学问,再去碰气机、灵识上的种种事情;不然出了什么神通、遇到什么瓶颈或岔路, 临时抱佛脚、找资料救命,多半是来不及的。有些人因基础不牢靠就急着勇猛实修,最后成了疯子被家人诟病迷信。不能自抑地手舞足蹈胡言乱语,那就是已经错乱了的结果。别误以为那是得了神通还奋蹄狂奔。

这修行错乱掉的,多数因为信奉的东西有问题,被知见上没真功法、大学问的人或灵以讹传讹带歪了道,造成的后果。

说长明灯吧,这本是一个境界中的术语。那可不是电的、油的、蜡烛的灯火不息,这说法是外行人糊弄外行人、骗香火钱的。长明灯是修行入门后,闭目见光犹如皓月,内观视物清晰可见的意思,讲的是入门后的一个修行层次。入了这个层次的人不觉饥渴,也很少再需要睡觉,精神总是饱满的,靠吸纳日月星辰之光为食,靠凝神养炁为眠。

有些人天资卓绝,根器利,误打误撞修到了入门的境界。但因无名师指点,不困不饥反而开始害怕了,去找医生看病吃药,强迫自己正常起来——吃开胃的药吃饭,吃安眠的药睡觉,真是令人惋惜啊。

真功夫

门下这些年来,总有弟子求取真功夫,可是我说给他们,他们又觉得我不老实,其实这功夫说白了就几个字:静安勿扰,观觉守意,把握时机,天真自性。

这里最难的就在每次转机出现时如何把握火候。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叫武火,大火煅烧的意思;呼吸绵长轻缓叫文火,温养慢炖的功夫;时机到了关火焖着;上桌开盖急了迟了,就都不是那个味道了。

出入门修命的, 说到底,就是“静观无为”四个字说完了。别看只有四个字,每个字都是一座藏经阁啊。

修到什么时候呢?地下升起一座琉璃无漏宝塔,有个‘宝’藏在其中,这塔无门无窗,却请你进去给你一席之地,那基底的功夫就算到家了。你看经书上这说法谁能懂啊,其实都是比喻。就是地火温养全身,身子暖融融的,下丹田感到充实饱满了,生理上男人阳举女人饱涨,这时不要等它转为‘性趣’的躁动,而即时地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融入到这能量中去,把它往上带;如果下流了那也就下凡了。

我可不是说忍精不射,那会得病的,到了淫欲满心时那已经是浊气燥欲了。这个时机叫做活子时。男人女人的核心能量在中早期修炼的时候,都最好往黄庭处凝聚,那是胃下脐上两肾中间的位置。不用去刻意找,气到了那里开始脉动起来,你就会知道它的位置。

其实入门是很容易的。安静地站着、坐着、躺着都成;把思想放空,闭上眼睛,慢慢呼吸;逐渐进入绵长柔缓的呼吸; 最后就好像你平日里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呼吸。此刻观觉着体内的感觉,哪里有问题,就会被注意到,呈现出酸麻胀痛痒冷热等感觉来。观照着那感觉,不助不阻,就好像一个好奇宝宝看地上蚂蚁打架一样。用不着刻意地去数息或导引。记住万法自然,莫生惊恐, 不要动, 心思或身体一动你就从心境里掉出来了。控制好这个火候,这是真功夫。

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哪些程度是可以被允许展现的、需要达成的,哪些是需要小心、必须克制把控的,这就是火候。

你看大厨用的都是一个流程,都是那些食材, 甚至同一个火眼同一口锅,做出来的菜却味道不同,这差异就在火候次序上了。一般人只看到老僧枯坐,却不懂其中奥妙欢喜,更理解不了先圣书上到底在说些什么了。那些写书的人,怕后人着相,把文字搞得跟黑话似的,用的都是星宿与易经中的名词,没点儿学问或名师,想要搞懂还真的很难呢。结果多数人自己修持了半天,连到了哪一个境界都是不甚清楚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怎么修呀?

阴历的初一十五是两个好日子,前者阳盛后者月华,浩日朗月,睡过去了,浪费啊。要在精神饱满的时候,静思凝气。很多人倦乏了修行,精神了玩耍,本末倒置,越修身子越差,你那不是累积本钱,而是提前借贷啊。

我们就拿练气的功夫和养气的学问来讲。

《孟子·尽心》说:​“ 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这是修行的次第级别。​“善、信、美、大、圣、神”什么意思呢?

善:渴望跟随内在热忱,追求自我价值的达成,这叫作“善”​。很多人脑子想,嘴巴说,就是没有实际行动,那是没有用的。

信:了知自我有诸般变化,认知到在不同时空体系里有我的全我体系、它包括了本我、超我、高我、小我、自我等层级,而肉身我内又细分为载具我、头脑我、心智我、心神我, 分别对应欲、思、智、神四重自我意识。了解与理解了这些后,内心的‘信’就会升起,与心神合一后,信念就会从此稳固,对世间的各种奇技淫巧就不再痴迷信奉了。这是认知从外求外祈转到内观内证的阶段。

美:随着修持的逐渐完善,在每一层阶中的自我都会逐渐达成自我的价值体现与进阶,最终无限接近自我价值完成与全体自我的心意融合,那你就能感受到自己始终处于喜乐美好之中。旁人看到你,也会被这气质而折服,赞美法相庄严,华彩绚丽。

大: 这样的觉悟者身心愉悦且高尚,心灵纯洁而温暖、具有通透的认知,思想中不生是非争执,体外有大光辉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气场澎湃充盈无际。

圣:当内心充盈、智慧饱满时,会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经常施无住相的无畏法布施,传递真知见,几句话就能指点迷津,这就是世间的大圣人啊。这些是无偿的布施;而掺杂了利益、宣扬了感恩,要报偿,就会升起得失心,进而嗔贪就会搅扰清净。

神:圣人传道授业解惑,他拥有了跨维度的智慧与认知,掌握了本界中的道,暗合其德,进而从下德不失德,再进一步达成上德。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心念中最后的造作也放下了, 一切皆自然,顺行而无碍,他就是本界中的神了。

圣人看你遭罪会心痛,神看世人只会欣喜。因为一切历经,本当如此。没有了最后的造作,不再想累积功德,或求证得无上果位,这不想要却成就了,突破了,一念不生了。

行这第一步,知“ 善”时,需养浩然正气。什么是浩然正气呢?“

可‘遇’之谓善”​,光是好奇或喜欢玄学,偶尔地听一耳朵,是远远不够的,要能把自己的专注力、意识的焦点集中在这一意识面向上,在这一领域展开认真且踏实的钻研, 才能有可能“ 遇” 到并跟随上内在的引领。

当内心中那无邪的真知,导引你平复各种故有的扭曲与陋习,疏导你内在的气机,化解卡顿、平复亏缺时,体内与体外的炁场逐渐地会表现出平和中正纯然的性质,内在能量逐渐精纯高频,情绪与感受是积极喜悦、平和温暖的。这就是浩然正气。

它充盈、饱满、密实、明亮、清澈、磅礴、柔顺、温暖、晶莹。

东汉的范晔说: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那是改了先圣的原意。

善,在古语中是滋养生命的意思。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你看这七善之众,与愚孝何关?后世之人菲薄了“ 善”​,扭曲了孝。

门槛易进,登山却难,到了第二步,就不那么容易了,​“ 信”可是很难的。

有些人很难树立起确定的自我价值,谁说了两句什么,自己就飘了,或被贬低两句就郁郁寡欢了。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心里没数,全由他人评说,心智很不成熟,心性摇摆不定,这很难修行出真功夫。信有三层,若不能自信,想聆听内在自我传来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前面说过,确信不疑才能脚跟稳固。

金刚心成就了,可以进入到第三步,高维的消息此刻会主动地来找你了。

正所谓知音难寻,同频才能共鸣。当你的心扉敞开,意向坚定,气机纯然通透,你不用去找它,它自然来灵动你。不过初期只是很片段散碎的意识,就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但朦胧得很,不经意就错过了。

之后你的修为层次意识频率到了哪个层次,你就能预见与理解哪一层次的信息。这信息未必都是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的,也包括一些你从未在意接触过的资料、不经意间谁说的一句旁白、路边的一幅图画、偶然瞥见的一行文字、听闻到谁唱的歌词, 都有可能是让你顿悟的信息, 成为关键钥匙。有些资料在世可能有年头了,但之前你却从未听闻过,直到你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才能充实之谓美。

若寻起来,有哪个所谓特定的境界是找不到的?但若你心意凝聚在这个意识面向上,待得机缘成熟时,它自然会来找你。如果你命里有这份机缘,此生渴望达成这份课业,自己修持的火候到了,机缘自然会呈现给你看。能否抓住就看自己了。

为什么会抓不住呢?一般这些信息内涵的境界与理论次第,往往要比你当下能理解的水平要高。你的成见能否虚位以待地接受、尝试着接纳与理解非人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抉择了。

厚积薄发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所谓充实,指的是累积浩然正气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精气神、情志意、能量与意识分别从下而上、从上而下,会和在黄庭一处;清凉的头脑化生出津液,与温暖下阴手脚的地气,相互融合在真土中脘至下脘处,结成真意之轮。它不在有形的身体内外或中间,但是与身体的中宫之气相合。

当中宫之气充盈了,即黄庭饱满,就气满结丹。此时能量激荡,但要守住心智,不可思“ 欲”​; 饮食与睡眠都极少,不会饥累疲惫, 也不会生病,进入精满不思淫、炁满不思眠的境界。 这境界达到了, 就知道厚积薄发的火候时候到了,该着手准备下一步。

下一步是: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此刻“道”已经上身了,可观见宇宙洪荒间一切“ 相”都是光影的幻化,是能量旋聚而化生成的日月星辰。能量聚散构成星海,构成万物。

炁是本初虚空中的能量,但单纯的能量不是炁,炁里除了有能量的波动,还具有意识信息。

精是物中的气,气是物相中含有的能量,神是炁中的意识,这三个“气气炁”可是不同的:​“气”养身,​“气”养心,​“炁”养灵。呼吸的是空气,那是气态的能量与物质。这三种不同的能量各自有自己的频率。

当外闭六贼、守住下窍、心思不起、言语不出时,开源节流,很快就能充盈自身消耗了的生命能,并把结余的部分转化囤积凝聚起来,成为发展的力量。如果能克服使用这能量的欲望,那就能把这能量转化成支持更高层次追求的动力,用于展开逆向生长,突破意识层次的制约。

这里要注意的是如何对待欲念, 这东西不能靠压抑,需要学会转化能量。就好像是打太极一样,引带转化,这是疏导与防堵的差别。饿了我就是不吃,或忍精不射,都会落下病的。

当在黄庭中凝聚的能量逐渐精纯成先天一炁后,这个三合逆转的累积就算是初步成功了。之后可以依托这升华萃取出来的这一点无极的先天真炁,逐渐壮大凝实,成为自己后续修行的原始资本。常人每日所得花光用净、疲惫不堪地睡去;修行人则相反,把精神头设法积蓄起来,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最后用来聚化出阳神,返回先天去。

炁对修行人来说很重要,在炼炁化神的过程中,它就是新生自我的骨血筋肉、资粮食材,物精养身、而地气、神智、天炁三合,归于一处构成了意识能量内核。这东西犹如一个核聚变的小太阳一般,还具有独立的意识,所以许多宗教处处都讲到“ 光”​:修净土的,讲到西方极乐世界,处处光明;

天主教也一样,说基督就是光明之子。

在金丹小成的时候,下一步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思想与意识要与宇宙的本体同根共尘。宇宙可不是你头顶的星空,那太狭隘了,整个多维时空中的一切都是宇宙覆盖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意识状 态。你要与天地万物一体不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此时的心念当有如此的觉悟。

所以说:修道修道,神君泰然,要能自然于天地之精神,并相往来,那就是真长生之道了。长生可不是说这个皮囊今后不死不朽,而是你的神智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光。不过话说回来,这天地日月也不是无尽的,在往复无常中,生灭是必然的规律,只不过相互转换间就看你怎么定义哪个 是 “我”了。

进入宇宙意识状态后,首先就要直面混沌。这里要注意混沌不是昏沉,看似差不多,脑子里都一团浆糊似的,但可是两码事,差别是很大的。我们之前说过的自主意识在此刻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你的意识清明,在如如不动的观觉中,​“ 自在”就能始终运作, 并提供主导。这才是“ 观自在”的本意。

进入混沌后,自我意识不用去做主干什么。上次你就偶然进去过,后来被吓得跑出来了。不同的人在这混沌中过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十几年也有。别怕, 也不能打断, 一怕就从境界里掉出来了,留下心理阴影,今后就卡顿住了,上不去了。

在混沌的虚无里要守观觉照。要知道阴阳明暗本就是正反两面周期展现的,守得住这死寂才能有缘看见阴极阳升的那一刻。一旦你进入了这一境界,不要刻意地再去打理自己的肉身,随它站、坐、躺、歪,都不打紧,只享 受这天地音韵,保持着觉照守观。这是万物醇化生机的时刻。有些人几辈子修行才能偶遇一次这样的时刻,打断后再想刻意进去可就难了。

昏沉是进入了一种无感的自我迷离状态,神智是恍惚的,犹如濒死时的弥留状态。别人打坐,你打呼,守得一个枯木禅,那就没有意思了。昏沉中意识是涣散的,没有觉照的心在主持局面,似睡非睡的意识经常断片化,好像醉酒的人。

还有一种人一上坐,心思就开始天马行空,犹如梦中,毫无主导力,随心境颠沛流离,疲于应对种种心意化生出的幻境遭遇,内心在幻境中经历得失悲喜。

昏沉与心猿意马是太过不及的两个极端,是需要注意的。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