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看似相同电子质量中的内在能量脉动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相同的复制品。在意识利用电子程式克隆自身的镜像自我时,新生的自我部分继承了本体意识的一部分,另一些则在传输中被遗漏与扭曲。这样的机制让无限的随机性突变得以展开,让意识本身不会在增值个数的同时继续被框定在一个固有的意识范围内、进行着无效的重复而没有丝毫的突变性进展。
虽然这种看似无脑且随机的设定使得成功生成更优化版的概率极低,但其优势就是可以达成意想之外的成就,即获得超出理性逻辑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理性有自己的自限性,逻辑是依据现有资料展开的有序推理。在理性逻辑中,可预测性实际上对发展是一种束缚,这是核心弘一意识渴望打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枷锁。
一体性中产生出了离散性,并利用离散性中的差异性来发展自身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内在意识系统对意识发展的渴望,造就了外在的各种意识冲突;而外在意识冲突中摩擦出的花火点亮了未知的意识领域。在冲突中磨砺的角色们渴望合一的融洽,而一体意识持续维持着一种内在纪律和外在探索间的微妙平衡。
本体允许改变,让它在任何宇宙之内成为可能。因为没有改变,就没有价值完成、没有经验,也就没有本体的活性。角色的本体以编码的形式存在于电子层内,它为了同时展开各种对等的平行体验而生成多个自我的副本。但这些被复刻出来的自我在复制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形成一些意识信息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源自意识信息在复刻与传输过程中,受体摘选与转译、存储和解读信息流时具有不可控的随机性遗漏与扭曲。
复制出的其它自我几乎都是原版的电子投射物。这样的投射确实经常发生。思想的投射,那是无形的。有一个颇为棘手的要点需注意:确实有复刻的其它自我,但又没有复制品。更准确地说,没有一个复刻品和原本是高度一致的。即使其两者的电子量强度是一样的,其内在的能量波多少都会形成细微的差异,而且这差异会随后越来越大。在任何种类的实相之内,不可能有这种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一个本体可能出现在一个以上的地方并被感知到,这只是一个本体被从很多个不同视角看到。在描述与学习如此复杂的多重实相时,概念只能逐层展开,从本伪装层熟悉的到陌生的甚至无法想象的。我们的理论有些时候会先后矛盾,甚至不能自洽,这不是因为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因观察点的不同,而形成多重全然不同的实相和规则。每一个意识面向都真实存在,但又相互抵触。
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近还是曲线最近呢?学识不同,答案不同。哪个是错的呢?
1加1真的等于2吗?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是全然封闭的,哪怕是最小的粒子。所以从根本上讲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守恒的封闭状态能被定义成1。如果两个动态的近乎1的场域相互叠加,会得到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整数2吗?所以1加1永远都不可能等于2。而1加1就是等于2不是吗?
基于各种不同原因,意识个体会设定各种不同的自身频率,包括组成这个思想的电子脉冲强度,以及它自己对特定强度范围起反应的内在能力。这些底层电子程序数值决定了角色我拥有怎样的意识强度、反应度和对什么发生怎样的反应、这部分反应会诱发怎样的解读。角色我的情绪、思想与情感都是被角色故事线内的剧情设定好的,但经历这些情节的角色怎么诠释解读这些信息、做出怎样的内在选择,是随机的自由意识。角色我可以在可选项里做出各种选择,但可选项是由内在意识我设定好的。这平衡了自由意识的变量与人生蓝图的定量。
为打破故有的固化僵局,当思想被接收时可被改变。受体不是解读这个思想,而是解读它的意义。这意味着角色拿到中心思想,然后展开随机的创作,无需完全按照既定的剧本100%地还原原著。这让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本体成为可能。原本的角色故事被当作一个模板来创造一个新的电子实相,它可以针对也可以不针对任何既定的角色体验者。
第137节 行动的本质
1965年3月3日 星期三 晚上9点 定期课
(这一节是在我们的卧室举行,门是关着的。这份安静颇不寻常。我们也不用担心被打断。显然,新的环境对珍来说也有点陌生,因为她直到9点02分才开始说话。
(她像往常一样坐下来,闭上眼睛,用相当安静的声音。刚开始的时候,她的速度很平均,但随着课的进行,速度逐渐变慢。)
晚安。
(“晚安,赛斯”。)
这新的安排现在应该很好,虽然过去不会管用。
我们上一节是成果极为丰硕的一节课,其中许多资料对我们今后的讨论很重要。
今晚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本体身分的本质。在我们先前关于物质本质的讨论中,我们明确指出,每个个体都通过使用内在感官,并遵循某些已经提过的规则,创造了任何特定的物质对象。
因为任何具体化,实际上都是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与这理想之实际可感知的象徵之间的中介,从本质上讲,这理想本身并没有具体化,因此,每一个具体化都必须由一些伪装的元素组成。在物质场域内,这些可感知的象徵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原子和分子的集合体。每个个体在创造,比如说,他的任何一把椅子的版本时,在他的潜意识里,对椅子的构造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原子和分子。
一个比喻:一个女孩,看到美颜软件生成的自我面容,感到十分向往,于是利用化妆修饰技巧和物理填充来改变面部轮廓的外在观感,形成一个近似于理想电子效果的伪装形象。这一伪装形象是介于自我当下所是与自我理想所是间的一种状态,即素颜状态、全妆状态、全妆加美颜滤镜瘦脸状态。我们日常所见的任何物质实际上都是在建模基础上开启了渲染后的伪装体。

他看到或感知的只是他自己的建构。重读一下关于物质本质的那几节,会对你们有所帮助。那么,由任何一个特定的个体所创造的、被他所感知到的椅子,就是一个本体,它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存在,没有任何精确的复制。基本上,要想出现任何复制,就必须用到完全相同的原子和分子,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本体就是那个没有上妆前的你,而今天出门化什么妆、今天自拍把自己美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自我的衍生品。衍生品包括内在角色我的电子衍生品和外在伪装层中的外在角色我。衍生出的自我多少都带有一些附加的伪装元素。
椅子是本体,然而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它都不是同一把椅子,因为组成它的原子和分子已经改变,已经被其他的原子和分子所取代。这一过程在前面提到的几节课上也有详尽的解释。
(见第60-65节。)
外在的伪装物相是由负责显像的粒子堆砌而来的,而这些成像的粒子其实是在快速地被置换着。就好像你的显像屏上的一个屏保画面,虽然它确实没有任何可见的改变,但每一秒钟内,随着刷新率构成它的显像矩阵中的每一个像素点,实际上已经被新的电子置换了60到360次。观察者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意识反应每秒只有24帧,但视网膜可采集信息的反应速率是每秒1200帧,所以在内在意识观察外界时,每秒是被切分为1200个片刻刹那的。而每一个刹那里的实相,虽然相是可以相同的,但构成它的粒子其实是不同的。
其实在伪装层中每一帧里的“我之载具”都是截然不同的,但因为有本体作为蓝图校准,每一个新生的“我相”都在尽力地保持着“相”的一致性。但有些时候,比如自我人格切换后或被其它人格占据载具时,载具内外都会瞬间发生巨大变化。比如珍的手、脸、瞳孔、声音。
在临床上,多重人格的患者,不同的人格可以具有不同的疾病,包括不同的器质性病变。
显然,本体有很多种。在我们的上一节课中,我告诉你们,我们的假想发送者”A”,并没有发送一个给定的思想。他甚至没有发送一个精确的复制。行动,传输的行动本身,就改变了思想的本质,改变了思想本身的电性实相。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接收者也不以同样的条件接收思想。思想,原本的思想,被A所保留,然而,A形成了一个他的可能性所允许的几乎相同的思想。A把这个思想传送给B。但B无法接收在目前状况下的这个思想,因为接收思想的行为也会改变它。他形成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完全相同的思想,并对它进行解释。
行动永远不能脱离那看似的行动对象来考虑,因为行动成为了结构的一部分。行动从内部开始,是一切实相中固有的内在生命力的结果。一些行动总是存在的。行动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东西。它不是本体。行动是存在的维度。
电子层中的内在自我,在衍生自我分身的时候,并不会全面复刻自我的全部给一个新生的克隆我,只会依据人格片段要去探索的故事和认知领域,给它的角色配备本体中已有的一部分思想和能量——这样的配置方式可以让本体以最低的资本多开出多个分身来同时进行拓展。
弊端是:每个分身的意识水平和能量当量要普遍较弱,需要较长的成长过程。
优点是:在多子女的大家庭里,万一有一个出息了,全家族都会跟着沾光。独生子女虽然资源丰厚,但风险也高,万一不争气或三灾六难的没扛过去,就需要从头来过。
子代与父代间有着家族业力的相互传承,但也有着在传承中的改变。这改变可以带来更大的成就,也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退化。父代的认知局限性可能制约子代的发展,也可能成就子代的发展。子代确实有自由意识的选择权,但有哪些可选项是父代设定的。是子代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或教训,让父代逐步达成心智成熟。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9:26休息。珍解离如常。9:31分,她以同样安静的方式继续,但速度更慢了。)
行动是出自存在的一个维度。
“存在”在赛斯语境中指角色我正在使用的载具。“行动是出自于存在的一个维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载具我的行动发生在它所在的那个维度中。
它不能被分开考虑。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实相的本质,它可能以多种伪装出现,它所涉及的远不止是运动。行动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内在生命力朝向各种展现的具体物之自发的本质。
很多人问:正在演绎人的这个内在意识是否还会去演绎其它什么,比如动物或植物?其实这样的疑问是基于一种进化论肤浅的认知生长出来的,是基于线性一维意识认知发展而来的。如果你的意识进化到二维或二维以上后,你就会明白,在同时性中,一切都是平等且同时存在的。内在意识决定演绎哪个角色我、使用何种形象、进入哪个故事、出现在哪个时代或星球上,只和一个因素有关,那就是:这一角色的故事线是否能为我带来当下所需的必要领悟与认知素材、是否可以促进我的意识发展和心智迭代。
角色的外形是树、是猫、是人、是神、是外星生命、是海豚,对于内外来说毫无差别。没有高低贵贱,高维意识在哪个皮囊里,哪个角色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高维意识没有这般肤浅的分别心,形象与皮囊只是它们进入行动层维度里时选用的伪装而已。
可以这样说,作为角色的终极形态就是意识能量体,而那正是我们在启程前的形态所是。当你跑完一圈后,你会发现终点即起点。

没有分开的外在本体或力量(force),诸如“力”(force);这里的两个字(force)是被用于不同的含义。没有分开的力量引起行动。所有这些要点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讲得慢,那是为了确保词语尽可能地正确。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感知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能。
行动更像是成长,而不是力量。它是任何实相的副-产品,也是所有实相的一部分。当你把这个资料读过一遍的时候,你应该能够看到这里的许多含义。同样,行动涉及的不仅仅是运动,如你认为的那种运动,因为值的充盈就是行动。梦涉及到行动。不仅是梦中的行动,而且是作梦的行动本身。
好吧,我们又遭遇了一大堆双关语——
力:引起物体运动变化的做功。这是一个物理名词,但在这里被引伸为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比如我们常说的业力,就是一种心理驱动力。它形成渴望与目标,进而显化成渴望与行动。
行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动作与作为,但在这里被引伸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内在自我一切的行动都是围绕着它唯一的自我诉求展开的,这一诉求又叫做初心。它是在自我意识诞生的那一刻,就被父代植入到意识核心中的本性。这本性构成一种驱动力,一种无法泯灭、无法忽视、无法遗忘的渴望,这就是:达成自我价值完成、达成自我意识完型、达成能量最大化。一切的行动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一切行动只有一个目的:达成自我的意识成长。
在这里,你可能会对某些类型的行动和距离之间的连结有些许了解,我已经简单地提到过。行动之内总是有行动,任何实相或任何经验都是即时的行动。运动是你们最熟悉的行动类型,但运动在物质场域内达到其重要性,只是因为你们特有的外在感官。因为很多行动是完全不被你们感知的,特别是在意识层次上。
“行动内永远都有行动”:第一个行动指内在的心理行为,心动,一念无明生;第二个行动是探索探求的过程,是寻觅答案解惑无明的过程。这引发了实相内的作为,透过有所为而获得相关的经验。
行动中有两大类:行为上可见的动作和内心中的心理活动。
而心理活动中又分为:角色我可感知的显意识头脑思想和前意识或潜意识内的意识活动。后者是不被头脑感知的。不能被头脑感知不代表着不能被感知到。利用内在感官是可以了解到内在自我、电子层内在角色我、其它平行自我的意识行动的。梦就是多重内在自我显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管道。
你的身体的继续存在是由行动决定的,虽然在意识上,你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知觉到这一点。行动可能看起来没有任何去处。行动,就其本质而言,虽然是每一个实相的一部分,但它必然会改变那个实相,并从中形成一个新的实相。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内在自我的“行动”让角色的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内在自我要放弃这一行动时,外在角色我的载具就会随之丧失继续存在于本伪装中的价值。我们说过内在意识其实只真的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自我价值完成。如果其演绎的角色因载具我、角色我和内在我处于长期的扯皮分裂的内在状态,甚至内在自我意识被彻底架空,人生蓝图无法被展开,“行动”会变得毫无进展。
当然只要有行动,就必定带来改变。就好像很多股民抱着赚钱的心态入市,几年后“只要不赔”却成了最大的内心期许。付出了心思和大量的生命力,结果毫无进展或纵欲昏沉,一辈子下来,最大的人生成就是还清了房贷车贷。你要是自己角色的投资人你怎么想?看着这被演绎得稀烂、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剧情,你能给几分好评?要是你的股票天天是绿的,只问今天赔多少,你赔多久后会忍痛割肉止损、转股投资其它?
将心比心,如果你是投资人、操盘手、上市企业,如何能让这个营生做到共赢可持续发展?这三者分别对应了内在意识、角色我、载具我。想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你也基本上可算是活明白了的明白人了。
当你读这份资料时,将会有更多你最初没觉察到的东西。行动尽可能地接近内在生命力或能量中那无法在任何伪装、任何层面内完全物质化的那一部分。由于这个原因,行动本身不能被直接感知(下划线)。但对伪装的影响往往能被感知到。
内在意识的心智活动是在意识能量层里发生的,在伪装层里你找不到它也感知不到它,但在某些角色行为的蛛丝马迹里,你经常可以看到内在意识左右角色行为的痕迹。角色会做出很明显的非利己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只对其内在自我意识有好处,对载具我没有多少助益。
比如我们都知道自私的基因,角色我和载具我最渴望的无非是财色名利、欲望满足,而显然有些人却能明显地表达出无私的爱,并确切地用行动来温暖人间。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人,很明显就不是被载具与角色欲望所绑架了的。
这份资料将引领出未来的一些讨论,而行动的本质将是最重要的。无论行动是有意识的、自愿的,还是发生在梦中或思想中,行动都是有效的。无论哪种方式,它都是实相。同样,它也不是外在的力量。它来自构成所有伪装的内在生命力之内。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内在生命力企图在具体化中完全表达自己的结果,也是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结果。
作孽,在中国是对一个行为很负面的评价;造业,是宗教里对某些行为的一种负面评价。
理解作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孽与孽缘。孽是与非原配正房的女人生出的儿子,叫做孽子。本意在古汉语中是树木主干以外的其它枝杈,即“节外生枝”这个典故的由来。
造业的业,是业力的意思。业就是你的人生课业,要经历的各种习题魔考。若一个人节外生枝,无意有意间触发了很多其它的是非烦恼,让自己疲于应对这些添加的课业,那就是造业了。比如,课间撩女生的裙子、辱骂同学、课堂上大声喧哗,被罚抄课文、被请家长、回家被揍屁股……这都是节外生枝带来的业力显化,是自己造口业、行业、身业的结果。
还有一种叫做意业,就是你那样想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很多人背地里骂人、说人闲话、在脑子里诅咒人家、在心里意淫女孩,这些只想想的事总不会触发业力吧?
你错了——不管在梦里或思想里的,只要起心动念,不管是否化作了真实的行动,对意识界来说是无差别的。所有的心念和思想都是电子实相,并被数据库完整记录。上边一看:好嘛,原来你这方面的意识领域有这样大的缺陷需要弥补和体验。好吧,下课别走了,加两小时的自习吧,学会了再回家。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实话,不是比喻。这神明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的内在自我意识、自己的本体良知。
说真的,什么都不想的傻子都比一脑门子坏心眼子的人有福气。别说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天知地知你自己知,这就足够了。健忘都没用,都在电子实相层的编码里呢,分毫不差一点不漏。而评判你自己的不是什么上帝或阎罗,是那个有良知的你自己。是不是亏心,是不是昧良心,你自己知道,也自己承受。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9:56休息。珍解离如常。10:04她以非常缓慢的方式继续。)
目前,你们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对行动的概念还很有限。他们关于行动和力的法则只适用于物质场域之内。
行动基本上是电性的,但在你们的场域内,只有最明显的电性行动形态被察觉。在这一点上,你们的技术让你们失望了,但我所说的电性具体化,在你们的物质场域内甚至无从搜索起,也无法被预料到,直到人类灵性本质的实相开始为人所知。这一点直到现在才开始显现出来。
比如用计算机设计一个3D模型,然后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编程,然后在电脑中建模,最后是打印成相。可是我们的科学只关注最后一步,因为那是可被感官观测到的物理行为,把打印机的作为叫做行动,而前边占比90%的努力都被忽视与无视了,因为电子层的作为无法被物理解读、衡量与计算。
发现这些其他的电性实相,将解释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你将关注的所有实相,以及人类密切关注的所有实相,都是以电性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梦和闪电一样是有效的电性实相,不同之处在于,闪电通过外在感官投射到你的觉知里。
以后,我们必须要研究梦中出现的颜色,但现在不是讨论这种问题的时候。本体身分也存在于梦中,在这里,本体身分的本质,如前面提到的,同样适用于梦中。行动的法则也适用于这里的梦实相。
(珍现在停顿很久。自上次休息后,她说话时停顿了很多次。)
行动不受你所知的时间影响。行动也发生在广阔的现在。然而,在你的时间分解中,你可能只感知到行动的一部分。理想的情况是,心理时间经验会让你更清楚和直接地感知行动。自我企图站在行动之外来控制行动。任何这样的划分都是任意的,丝毫不会影响行动自身的本质。所改变的只是你对它的认知。
内在意识从诞生到成就,这个过程整体上就是一个行动。这行动被不同阶段的自我或自我分身从不同侧面感知到其中的某些片段或侧翼,但很少有哪个自我意识的人格能宏观地看到或感受到整个宏大计划的全局。
每个角色我不管是在电子层还是在伪装层中,都只能在自己的时间中协助这一计划完成其中的某一个小部分。就好像我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取得的成就一样,它确实有一个宏观的发展大方向,但每一个国人,不管他地位高低、作为大小、在哪个年代中效力,都只是完成了自己面向上的作为;而各个面向上不同人们的整体作为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你很难说是科技救国,还是实业救国,或是教育救国、军事救国,每一种划分都有其道理,也都很不全面。
只有走出自己所在行业的小格局,在历史的大宏观上去看整个的时代走向趋势,在浓缩的时间场域内才能更清晰更直接地感知到我们都做到了什么,又走过了哪些弯路。
通过放慢对行动的感知,人类以为他延长了时间。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成功地把行动看成是零碎的,并抗拒它的流动。一方面,行动确实是同时发生的,然而在其内,包含着所有的行动,因为它发生在无限广阔的当下。在梦中,行动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能够以更少受阻的方式流动。
我知道多数人根本无法真的理解“所有行动都发生在同时性的当下”——我们习惯了点状的零维自我意识认知和线性的一维发展过程。那行动怎么在同时性中展开呢?

我们把这个轮子比作弘一整体意识自我,每一根车条都是它在一个意识面向上的自我分支,当轮子在空中滚动的时候,请问,是哪一根车条在做功呢?或是哪一个车条先做的功,先运动起来的呢?
要知道这还仅仅只是一个二维的面;在三维的梦世界里,同时性被表现得更广泛,且自由度呈现得更高。
其结果是一种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时间的效应,在许多情况下,是视角的深化。行动并不完全沿着任何给定的路线或方向发生,尽管你可能只在一个方向上感知它的运动。它是其他维度的一部分。这里再从行动的角度考虑梦,应该可以相当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在零维中你体验到唯一,并因此学会了在意。这唯一随时间轴的一维切换,串联成过去、当下和未来的逻辑认知线。但看见的还始终都是唯一的,只是通过记忆把一个个唯一联想到了一起,成为了因果。
进入二维后多重平行后,平行让唯一不再唯一。而进入三维后,所有可能性都同时为真,并都同时存在。
在这庞杂的混乱中,意识焦点聚焦在一个实相上,而主动忽略其他实相。随着意识焦点的移动,实相被依次感知为前后次序,但在没有被感知记忆前它们就已经存在,在被观察后它们也不会就此消失。这就是同时性。
观察的先后生成了时间感,信息因观察先后被感知的过程有了次序,这被感知的次序构成了伪装的因果。
但是行动并不是单单朝着任何既定的路线或方向发生的,你可能只在唯一一个方向上感知到了它的动作。你没能感知到的不代表着没有或没发生。你选择了自己的观察轨迹,获得了自己想要感知到的部分实相,但那只是全部已有宏观实相中的极小一部分。
如果说人生是对宏观既有实相中某一条的摘选,那梦就是对某点的窥视。

在梦中也是如此,在梦中,没有你所知道的空间存在,你有完全的空间自由。当自我放弃它所认为的对行动的控制时,那么就像在梦中一样,几乎任何行动都是可能的。而当自我在梦中放弃它对空间的主张时,所有的空间都是可用的。
你的认知局限了你的能力。在梦中你就是造物主与法则的制定者,可以说有着言出法随的绝对权柄,但你真的能在自己的梦里成为上帝般的存在吗?显然多数人是不能的,为什么呢?自我认知的限制,对时间、对空间、对自己的能力、对已知的科学……你脑袋里的条条框框越多,你活得越辛苦,也就越胆怯。
梦和中阴的经历是极其相近的——你在梦里受到怎样的自我意识束缚和行为局限,进入到自己的中阴后还会受到同样的自我认知局限,并因为这些自设的局限生成后续的轮回课题与课业。
我们可以结束课。或者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休息一下,我再继续。
(“那好吧,我想我们要休息一下”。
(10:26休息。因为珍看起来并不累,我藉此机会给今晚很慢的课增加了一点资料。珍像往常一样解离,她说不知道自己说得这么慢。10:34恢复时,她说话的速度快了很多。)
行动总是涉及改变。
同样,它可能不涉及你通常所指的运动。例如,有许多种类的运动,你不认为是物质场域内的运动。行动会扰乱本体,然而如果不是行动,本体身分就不可能存在。在这里,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矛盾;但为了保持本体身分,本体必须完全更新自己,而每一次更新确实是一个终止。然而,没有终止,本体身分就不可能有新的行动。而没有行动,任何本体都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本体自我意识的意识内核,需要不断地展开行动,让自己处于逐渐丰盈的进步中。当其达成了自身的价值完成,它就会主动地被终止,完成彻底的自我更新。更新带来新生,新生让本体感觉到又可以展开行动了。这作为的行动本身让意识持续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存在的价值。
然而,这里要记住,我们所说的行动不一定是指你所感知的运动。行动是内在生命力的呼吸,任何形态的具体化都是由它组成的。它再次代表了未被表达的内在生命力和具体化生命力之间的关系。
这里总有一种不平衡,它本身可以称为行动。它无法被感知为任何一样东西,因为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个维度。在梦的状态中,它可以被最直接地感知,而且扭曲较少。因为在这里,它可以有它自己的自由。在这里,你有没在物质伪装的领域内被物质化的内在生命力。你有这股内在生命力想要物质化的倾向,以及它没法完全这么做的无能为力。在梦的状态中,这股生命力想要物质化的倾向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力。行动中的行动产生了,没有物理空间。距离就是这样出现和经验的。行动的限制要少得多。确切地说,行动本身的限制并没有减少,但你可以体验到较少限制的行动,因为树立这种限制的自我放下了它的警惕。
在梦中的角色我,可以瞬移切换场景,可以飞翔或漂浮移动身体,可以做到自己平常无法达成的壮举。当然这一切首先要你自己撤销掉头脑中对自己角色我的种种限制性思想:什么我能做什么不能,什么是合理的什么不是,什么符合科学与逻辑什么不符合……你的理想化程度越高,你离真相的距离也就越远。
在梦中内在角色我可以快速地经历与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技巧,当然多数这些能力不会被反映在这个外在角色我身上,因为这些认知不是存储在外在物理伪装脑内的,所以外在角色我无法提取它们作为显意识应用,除非你已经经过长期的记梦训练,对内在意识有了充分的醒觉。
要知道一个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而谁掌握了梦中学习的技巧,谁就是绝对意义上的人生赢家,因为你比别人平白多出了可折合为二十五年的有效清醒时间,和高度精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学习。
我建议非常仔细地详读这一节和上一节。因为它们将被用作进一步资料的基础。我最诚挚的祝福,并祝你们有一个愉快的夜晚。
(“晚安,赛斯”。
(10:50结束。珍解离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