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菲利普是约翰的存有名,在上一节中,他来拜访珍与罗。赛斯借这一机会做了一个阶段性的小总结,并且表达出了对珍与罗最近行为的不满。
首先,珍持续地质疑赛斯资料的真实性,而罗抱有观望姿态,不抵制也不努力。这表现在珍在多方求证资料的可靠性,包括从学术界与从其它灵界寻求印证。
因此赛斯告诉珍,接收的许多讯息,都可以部分被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验证。也就是说,验证是可能的。这并不是说一定会发生。不一定会发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一版珍与罗的心理建设是否最终能高频到触发遭遇人类心灵科学大爆发这一实相的展现。当然我们知道,我们接触的这一版他俩失败了。原因有很多,关键节点上珍因为自己的犹豫错过了好几次重大的机会。
内在生命力这种能量的物质化,构成了可见有形或无形的万事万物。生命能本身是实相,独立于所有被伪装出的物质化之外,这种生命力充满其它所有的显化形式,但它自身却是没有形式的。随着对电子宇宙的讨论,已经可以引领我们进入对无形界的进一步认知中。
电子界里还存在强度与距离这些可量化的改变。意识当下的强度、遭遇课业的强度、内心自我意识的强度,这些强度都是能量上的强度;而自我当下所是与自我渴望达成的所是之间存在着距离,当下经历的事件与该事件完全达成有着相当的距离。从一个意识能量微粒成长到今日的人格,乃至日后可能的存有,你确实经历了、走过了一段距离,可距离最终目标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行经这样的距离,牵涉到要进入在电子层上发生的“既定”行动。这些行动有着自身的电子强度。在自我的意识行动内,会进入这些电子程式的行动中。这些在程式内的行动从开始经历到达成的距离和其间的动作,是我们将要展开讨论的新概念。
这样的行动是必须发生的,因为意识都渴望达成自己的价值完成。这种渴望是被内置于意识核心的,是从最初完形那里获得的,是意识分化时就已经传承下来的。而若想要让自己的意识有所发展,就必须获取到更多可供滋养自身心智成长的资粮。而这资粮的获取只有一种渠道,那就是去经历并获得相关的经验认知。
一个倦怠、懒散、消极负面的意识体,其意识能量会逐渐消减涣散,最后的结果就是其囊泡内的能量耗尽,能量被释放回归给弘一,自身意识波犹如死人的心电图,能量囊泡瓦解碎裂成碎片。赛斯说:我不想要你们任何一个人分裂成碎片,因为我不确定可以再把你们拼回去。
在一个电子行动中所有的可能性都开放给它,在故事的矩阵之内各种强度有无限的变化和深度,同时在很多维度里赋予它一个可见可感的实相,让角色利用。透过意识所经历的故事强度,意识见识到不同的难度等级。每个角色故事有其特有的意识频段和难度范围,不同的程序具备不同的强度与难度等级。被投射到一些故事场域里的意识之所以会经历它,是因为这故事的意识频率与自身当下的意识频段高度匹配,所以自己被投射到这个而不是那个场域里。
自己的内在心理经验,以及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都可以让你们对这些方面有一些了解。载具我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灵魂,但灵魂可以看见自己的载具我。你没办法通过解剖一只青蛙而找到生命,同样地,也无法透过探索太空而找到灵界。当你解剖伪装实相时,你就毁掉了你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剩下的只有伪装物。不管是谁,只有透过内在的直接体验,才会知道真相的实相。
再说一次,通过注视看似空无一物之处,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而且通过探索你无法碰触之物,你会碰触到实相的真实。科学仪器无法记录伪装层外的种种维度和层次以及它们的变化,就像电子游戏中的角色无法看到与找到存贮游戏的云端中枢机箱柜一样。你们永远无法在电子层生成的伪装物相里找到生成电子宇宙的意识界。
你们当代对灵性的有限定义,困扰人类在好几个世纪里无法进步——宗教里的二元性认知导致心灵发展走向歧途,而物理科学又找错了方向。理性的和感性的两种探求都在原地打转,这导致了当今很多人找不到启迪心智的门径。
谈到所谓的灵性,我总是既觉得好笑又有点焦虑。我们的资料大部分真的会被证明确有其事。这份资料将会广为流传,在诸位有能力处理这样的状况时。这资料会成就一小部分准备好登顶的心灵健将。
第136节 没有重复的东西,一切投射相似但不相同
1965年3月1日 星期一 晚上9点 定期课
(珍坐着,并且闭着眼睛传述,她的声音安静而清晰。她的语速相当快,部分时间还在抽烟。)
晚安。
(“晚安,赛斯”。)
在我们开始其他资料之前,我要建议鲁柏每周抽一天时间来营销他自己的文稿。
一周其余的时间,如果可能,他应该忘掉行销方面的事。这只是一个建议,仅此而已。
电性宇宙的组成部分是从所有能量中提取的,其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宇宙杂耍。因为这种能量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不言而喻,从实相的一个瞬间到下一个瞬间,没有一个电脉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它从来都不是相同或相同的脉冲。它不是相同的。因此,它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尽管它可能包含相同的近似电性质量。
在多元多维的意识界里,各个意识层中的意识能量交织成一个公共用途的电子实相宇宙。就好像我们全球五湖四海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网络上相聚,电子宇宙为不同维度、次第、等阶的意识体们提供一个相互协作交流的平台。就好像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意识与认知一样,电子实相中的意识脉冲表达出来的意识映射也变化万千。
有大同小异,也有小同大“意”:同一个故事不同人去经历其过程与结果,感受与认知没有全然相同的。侧重面与观察点的些许差异就可以带来不同的电子波频结果。就好像哪怕是同卵双胞胎在基因上也能找出可见的差别。
仅仅是变化就能让任何宇宙中的本体身分成为可能,因为没有变化就没有值的充盈,没有经验,也没有本体身分。电性宇宙的部分被投射到许多场域中。因此电在某种程度上被承认为许多领域内的实相。
各种伪装实相的背景都是被电子程式生成的,而生成的过程中使用了电子的某一方面特质,所以任何伪装层中都多少体现出电的某一种形态和特质,成为普遍共识,即我们认知到电磁力是宇宙的基础力。
多样性和混沌性,让弘一意识的智慧不被逻辑所束缚。世界可以发生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绝大多数的时候,科学都是事后诸葛亮,一次次惊掉下巴,原来还可以这样玩啊!然后惶恐地去修正所谓的科学,并尝试去用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去解释。
很多人问我:既然已经本自具足,既然高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我们和它到底在折腾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发现自己无知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有了智慧。
无漏认知与无所不能的说法与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表达形式,但它却表达出了我们内在意识渴望达成的最终目标,即自我价值完形和意识完形。所以我们会提出与听到这样的说法,和内心对这样所是的憧憬崇敬。但事实是永远都没有所谓的绝对完形,“满则损”的道理弘一智慧从开始就知道了,所以终点即起点。它有一个目标,却没有量化的指标;它有不断的成长,但其强度通过自解析与再回收达成动态的损益,形成永远的进行时,达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状态。
很多人把修行的最高境界,设定为脱离轮回、不受八苦。这样的想法真的单纯又天真,肤浅到一定程度了,其视角的天花板只到中间层而止,匮乏整体的通透度。离苦得乐不是离开哪里到达哪里,而是转变自身的心理认知。彼岸在哪里?消融掉了此也就抵达了彼,彼此间相距的鸿沟就是二元性的认知与线性的低阶一维意识因果逻辑思维。
实际上,你们自己的本体身分是以电性形态存在的,如我所解释的那样,以编码形式存在。在以后的某个场合,我们将讨论看似的重复,因为这种重复只是表面上的,其本质可与反映的结果相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几乎,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例外,但这种重复是由一个原创,以电性方式投射出来的。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这个资料。然而,我想提一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投射已经而且确实经常发生。
伪装层中有一个外在角色我,而电子层中有一个内在角色我,两个角色我是相互对应的镜像关系。而电子层中的内在角色我,是电子编码构成的。
客户端看到的光鲜亮丽,在客服端不过是一堆没有被渲染的脚本模型,而这客服看见的脚本模型在开发组那里其实只是一行行的代码编码。
一个角色经常被重复使用,重复使用同一个角色的可以是同一个内在意识体,也可以是其它有这个需要的意识体。相同角色拥有相同时代背景、妈妈与起始剧本,但父亲可以不是一个。不同父亲生出来的孩子看上去不是一个,但实际乘客是一个。相同角色但配戏的剧组不同,妻子和孩子可以不是一样的,但也可以是一样的,至少在角色外形和身份设定上。毕竟有些剧情的人物主线不能被变更得太离谱。
但是相同的角色每次被激活都有发生些许的不同,不同的内在意识不同的演绎风格,就算是相同的一个意识体,第一次演和第N次演也会在每个版本中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版本的演绎,每一个都会被电子编码记录在案,成为日后其它演员可见的可选人生脚本。已经被演绎出来的人生剧本,被存储成代码一式两份,一份归档给这一角色,成为平行可能性的一种;一份归档给人格片段,成为其经历过的记忆。

如果你会考虑一个思想的投射,那是无形的,它会影响另一个个体,从而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实质物质的行动,那么你可以考虑其他这种投射的可能性。我们这里有一个相当微妙的问题。我已经说过,没有重复的东西。然而你可能会说,有些思想难道不是重复的吗?这些变化可能确实是细微的,但这些变化总是存在的。由”A”有意或无意地传送的思想,在到达接收者”B”时,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思想。
原本由A持有的思想仍然被A保留,但一个看似相同的思想到达了B,A并没有失去什么。也就是说,在发送思想的过程中,在试图复制思想的过程中,他自己仍然保留着这个思想,那么传递给接收者B的是什么呢?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这一解释,对说明心电感应中经常出现的差异,大有帮助。
不管发送者A是否有意地传送了这个明显的副本,在它传送的时候,发送者形成了一个电脉冲模式,这模式应该是复制原来的思想。但据我所知,在任何一种实相中,都不可能有这种完全相同的复制。
一个旁注:比如同卵双胞胎,几乎没有相同的。
举例:我有一个中文的文件,需要发送给冰岛的外国客户。文件通过电子邮箱发送,发送后文件还在我的文档中,并不会消失;而对方接收时使用了语言自动翻译,形成了一个冰岛语的文本,并下载到他的电脑里。他确实接受到了我的原版文件,我发送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扭曲,但他看到的文件内容有可能与我写的语境与语意已经发生了转译上的扭曲。他把冰岛语的翻译发给我看,问我是否就是这意思,我看了翻译后确认就是这意思,误解就埋下了。
比如:
我邮件告诉对方:我为你准备了一条铂金项链。
对方拿到项链后写邮件告诉我:那不是白金的,而是金属铂的。
我收到邮件后,看到的翻译是:那不是白金的,而是白金的。
于是我解释:那不是白金的,是铂金的。价值不同。
结果对方说我的邮件说的就是白金,怎么会成为白金。
经过几次沟通,我们发现铂金和白金在两个语言体系相互转译时出现了问题。

[铂金 Platinum]
铂金Platinum(化学符号为Pt),是白色贵金属。铂金年开采量仅为黄金的二十分之一,只有纯度在85%以上的铂金首饰才能带有PT标志或是称作铂金。铂金成本高并且是低致敏金属,适合敏感性肌肤的人佩戴。价格高于黄金。
[白K金 18K White Gold]
白K金(white gold),主要成分是金、镍、铜、锌的合金,由于加入大量其他金属,所以呈现白色,硬度比铂金的硬度更高,镶嵌会更加牢固。白K金不是铂金。白色K金首饰通常使用18K或750来表示,款式会比铂金精致漂亮,但价格低廉。
在海外或国内,因为名词翻译的问题,很多人上当受骗,尤其是网上购物时。电子翻译很不贴谱,最好看清烙印是PT还是18K。
话说回来,思想的转译过程中,转译的扭曲十之八九。尤其是两性间,不沟通都是误会,一说话就能吵起来。原因很多时候就是,双方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听见对方的话语,却被自己的理解力扭曲成了与自己预期相匹配的内容。其实你只听见了你想听见的内容,而非对方表达的内容,而你是在跟自己吵架,而非对方。
例子:
男人:你干嘛呢?(我想要陪伴)
女人:忙呢!(老娘刚歇会儿,又想派活儿)
男人:那你忙吧。 (她有事,我自己待会儿好了)
女人:就你见天儿闲着。(不知道心疼人,就会派活儿)
男人:我刚干完院子里的活。(我有分担家务啊)
女人:那就不能主动干点儿别的吗?(有叫我的功夫,你自己不能干了呀)
争吵开始了,男人感到被冷漠被攻击,女人感到被忽视被利用。其实都各自只活在自己的实相里,交流反而成为相互征战的导火索。可见双方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核心诉求,渴望对方主动理解自己的意图,这是导致多数冲突的最直接诱因。
一旦企图复制原来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企图本身就会紧张和拉扯:脉冲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或是更大程度的变化。我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任何这种复制的企图,由于企图的本质,实际上都会迫使脉冲以不同的模式排列。当B接收这个思想时,它已经是一个新的思想,与原来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不是相同的思想。
在这个情况下,行动迫使改变,而根据行动的本质,这类复制不可能发生。出于实用的原因,可以这么说,A和B有相同的思想。但思想是不相同的。
在多数的信息传递中,越想解释,离题偏远得越严重,大多数争吵源自解释。误会都来自自身对信息的解码和理解方式,而不是信息源发送的方式——思想本是源代码,但对思想的任何再加工都会形成程度不同的扭曲。大家回想一下,在吵架前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是:“你听我解释”。统一思想认知的想法本身从本质上就是不可能的,但忽略差异、求同存异、包容理解,是可以做到的。
你所见所闻,永远都只是也仅是你自己世界中的实相,而你的世界里只有你自己。临藤蛇者自惊恐,困居形骸成休囚。藤蛇就是藤条,自己把藤条看做是蛇,然后又怕又惊惧,不敢动弹了。你的情绪与行为和那藤条有关吗?确实有关。有关吗?确实无关。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9:25休息。珍像往常一样解离,9:32她以慢得多的速度恢復,仍然用同样安静的声音。)
本体身分从定义和本质上看,是一。
本体身分可以在多个地方出现、被感知,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本体身分从多个视角被观察到。

我们将讨论一些在讲述中可能显得复杂的事情,但这只是必须以单一的串联方式,一前一后地使用文字的影响。不管在探讨这个特定的主题之前,可能出现的任何看似矛盾的地方,本体身分在本质上是不能重复的。
我不可能一下子解释所有的事情,所以很显然,在我们能够接触到这些问题之前,很多问题会一直没有答案。对于最初的思想,作为一种本体身分,要想真正传递给发送者,你将不得不面对不可避免的结果。如果相同的思想真的从A传到了B,那么A就不再拥有它了。既然A显然还有原来的思想,那么B就没有相同的思想;不是完全的重复,而是相似,但仍是不-相同的思想。
在意识体自我分化的时候,虽然新生的意识分身确实秉承了“源有”的觉知和内在程序设定,但在信息转移和复刻中却无法避免地形成误差的偏移,就好像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即使是标准化流水线上下来的同制式产品,每一个间也都具有差异。这差异哪怕极致到微观粒子上,还是确切存在的。这就是多样性的基础源泉,即不可复制性与不可重复性。
首要的身分是不能复制的。重复,完全相同的重复,永远只是知识不足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两个思想可能确实显得相同,但无论检验是否能证实,这种完全相同的重复都是不可能的。现在。当接收者B接收到这个传来的思想时,他可能会对这个思想中,与原来思想相似的部分作出反应和解释。
初始意识无法被全然地复制克隆出来,觉得两者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可认知的范围不足,没有一样的复刻品。思想在被录入到分身中时或被传递给他人时,哪怕最简短的意思,也可能被对方扭曲成其它什么。
比如说:
“你去把垃圾倒了。”
“嗯。”然后没倒。
“嗯”的意思你理解是“同意并会执行”。对方理解为“好吧,以后再说”。
每个人都对自己理解的部分起反应,并默认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
“有空一起吃饭啊”
不同的人理解完全不同:虚伪的客套;场面话的应酬;一种礼仪性对话;真挚的邀请。
另一方面,他可能对思想中不相似的部分作出反应和解释。然后,他可能对相似性或差异性作出反应和解释。他在这里的反应取决于几种情况,包括组成思想的电脉冲的强度,以及他自己对特定强度范围作出反应的内在能力。个体习惯性地建立各种他们能够处理的全面性的频率,出于各种原因,我相信我之前已经向你们解释过了。
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识频率,并可以理解与认同和自由意识频率对等近似的信息。而那些与自己认知差异过大的信息则会无关或忽视,甚至扭曲成其它意思。我们可以对牛弹琴,声音的频率与表达的意境牛是可以理解的——舒缓,焦躁,亢奋,抒情,频率对多数动植物都有直接的影响;但反过来,植物散发的信息素与牛的鸣叫,你能同感多少呢?
人和人之间的理念认知、知识素养、宗教理念、人文风俗、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你的理所当然是别人的匪夷所思;你心理预期的必然,对他人来说可能是闻所未闻。
点头摇头表述的是同意还是反对,各地不同。吃饭是刀叉、徒手,还是筷子各异。你或许觉得中午不跪拜太阳是大逆不道,而他人觉得新年不给财神上香就是自找烦恼。当你跟人说善良的行为可以让灵魂清澈,而人家跟你说揉脚的小妹出钟涨价了。
一个人喜好什么、关注什么、心思在哪里,决定了他可以接纳关注哪些信息而排斥哪些信息。
因此,一个人在某些频率范围内操作时,会感觉更自在,而在其他频率范围内运转工作时,则会感觉不自在。因此,最初的思想被当作一种模式,用于创造一个新的电性实相,这个新的电性实相可能针对或不针对任何特定的接收者。显然,复制的企图是存在的;如果不是这复制的企图,那么任何独立的身分之间就不会有什么相似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这圈子包括生活圈、人际社交圈、工作社交圈。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圈子你会发现,这些同时在社会中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其实是不相互兼容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让自己舒服的地方、聊得来可以很放松交往的人。其实圈子就是你的场域,也就是你当下所是的意识频率所在,你每天在怎样的氛围里浸染,在谈论思考怎样的话题、聆听怎样的知见与建议,就构成了你的主意识频率实相。
想知道自己当下的意识水平、智慧次第、觉悟层级,看看你交往密切的人、被你认同的事理、经常关注的见闻、自己进出的场所,就能知道自己的斤两地位了。
多少次你会觉得分身乏术,多少回你悔不当初:如果有另一次机会,如果我可以同时在两个地方,或许后果就会大不相同。起心动念间言出法随,一切可能性皆被探索,并充分探究;只是另一个自我的片段虽然源自你,但却有别于你,这差别展开了更多更复杂的可能性分支,并且不受你的控制。
我记得有一个电影:妻子得了绝症,丈夫为了不让孩子伤心,克隆了一个妻子,并默默培养准备接班。一样的外貌,一样的名字,一样的基因,一样的记忆,不一样的情感和对相同记忆的不同解读。后来医学奇迹发生了,妻子转危为安。两个妻子见面了,并扭打在一起,男主拿着手枪,枪声响起,一个女人倒下了。
因为这份资料的本质使然,我建议再休息一下。
(9:54分休息,珍解离如常。她觉得这一节很好,因为,“我的脑袋里感觉除了课,什么都没有”。她认为赛斯是在尽其所能地利用她的能力,以便毫无混淆地呈现这份资料。
(10:02,珍以稍快的速度恢复。)
因此,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实相。任何这样的表象都应该是一个提示,表明其中必有错。
现在。我们的接收者B收到的思想,其本质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将只考虑其中几个因素。首先,这些因素包括A所拥有的思想的原始强度,尽可能复制思想的能力,由A形成的电性思想单元的相对稳定性,熟悉或不熟悉任何所预期的接收者其组成新思想的频率范围。
接收者一般会理解和解释他自己习惯使用的强度范围。一些或部分传递的思想可能落在他的范围内,有些可能不会。他可能会接收思想中与主要思想相似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达到某种科学证明。
然而,也有可能是思想相异的部分,落入他的特定习惯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证据将是不足的。这样的思想会被那些同时发生多种情况的人接收到。

思想传输、意识读取,是可能的,但需要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精准率。其实文字也是一种意识传递的方式,但不同人听闻或看见这些文字时,所能理解的内容是大相径庭的。个人可以理解到其他人表达东西的十之八九,已然是极其通透的心智了。遗漏、扭曲、误解是必然的常态,就好像咬耳朵传话游戏一样。
其实就算只有两个人在对话,也是一个传话游戏。
A:思想到表达→→表达再选择词句→→被说出来的部分
B:被听见的部分→→被自我转译的部分→→被理解到的部分→→开始思想反馈→→选择词句→→然后表达说给A的回复
A: 听到的部分→→转译的部分→→理解到的部分
你可以看到简单的两人对话,会先后涉及到十二个步骤,才能形成一个信息闭环,而这十二个步骤中,都多少掺杂了些许的扭曲和遗漏。
且说。我告诉过你们,情绪也具有电性实相。在情绪的脉冲范围内形成和发出的思想,往往会成功,因为情绪电性脉冲本身的特殊性。它们有着特别强大的电性质量。它们通常也落入强大的强度之内。由于我们今晚不打算讨论的原因,在强烈的情绪推动下形成的思想将带有更大的生动性,有更大的重复倾向,并且易于被成功地诠释。
同样,所有个体都熟悉情绪,因为它们存在于电性强度内,并且习惯于对它们作出反应。整个过程是瞬间的。然而,与原本思想近似的现在这个思想,实际上是它自己的本体——
短暂的心理波动叫做情绪,而长期的心理状态叫情感。情感相对稳定而持久,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自尊心、亲人之间的爱等。情感是可以习得或丧失的,它不像情绪属于天然的标准配置,情感被放置在电子程式的故事里,与思想一同传递给角色我。它强大且鲜明,并有可复制、可传递的特性。

(这时传来敲门声。时间是10:23。再一次,就像在第133和第134节那样,珍为之一惊,脱离了出神状态。茫然地摸索着她的方向。我示意她安静地坐着,而不是起身去开门,免得进一步受到惊吓。我们一直等到敲门声停止。和以前一样,珍又逐渐进入出神状态,10:25继续。)
这个思想被接收者再一次改变。
他没有解释这个思想。他阐释了它的意义,形成了新的思想本体。
情感和思想都是电子实相内电子内涵的信息。思想随同情感被传递给角色我,但角色我接收到的思想不是被解读,而是去抽取中心思想的意义。这个意义构成了角色自我新的思想,而解读意义的过程掺杂入了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的层次解读出来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的文化、环境、意识形态和年龄,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解读。对人生的解读影响着人的行为,每个人在行动上都在对“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而且此意义与其观点、态度、举止、言辞有着密切的关联。
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能;认知可以交流,但理解无法复制。每个意识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的多样性让意识界鲜活生动。每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思想,并通过情感体验着自己的角色。
在我们的新沟通系统下,中断对鲁柏是惊吓。我建议我们结束今晚这一节。
(“晚安,赛斯”。
(10:28结束。珍像往常一样解离。我们不喜欢看到课结束得这么突然。由于珍的深度出神状态,中断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危险,我们决定把课移到我们的卧室。那里我们有地方放一张桌子和椅子;但更好的是,这个房间和我们的门口隔着三道门。这些门成了一道隔音屏障。
(珍说,当她处于这种新的更深层次的状态时,被打断就像被浇了冰水。这真的让人震惊,如果可以避免的话,她不想再经历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