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珍感觉昏昏欲睡,头脑浑浊,精神萎靡,肢体轻飘飘的。
赛斯告诉珍,她不是病了,而是其自我意识陷入了一种介于“伪装现实”和“电子层现实”间的半出神状态。它的内在意识能量既没有浇筑入电子层滋养内在角色我,也没有意识聚焦在伪装层的外在角色我,卡顿在一种很尴尬的意识状态里。既不是朝向内在世界,也不是朝向外在世界,因此两边都没效率。
这导致外在意识处于迷离的半解离状态,内在自我意识对身体的掌控度下降,又没有达成解离,进入到意识层的电子世界中。通常这样的穿透与过渡是很快的,几个呼吸内就可达成;但珍因为自己内在的原因把自己滞留在了这越界的悬浮状态,在任何一个实相都不可能出现有效的行为。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珍既渴望体验内在实相,又畏惧抵触内在实相的全面展开。就好像想要学潜泳,又总是把脑袋想要留在水面呼吸一样。她看见了内在意识的门户,退缩了,但又不舍得彻底退回到伪装层里,结果徘徊在两界中间。赛斯建议珍去散步,让自己的身体意识重新紧密连接起来,先撤回伪装物质现实里休整一下。
我们在尝试寻觅的目标,确切地说课程的目的,就是自己在自身实相的感知里打开那“各个”不同的维度领域,以及融通自己每一个不同的部分和全面的感知,让全我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并最终超越其当下所是的意识状态。
这涉及到在伪装实相之中的外在感官,以及外在角色我在经历伪装场域之内的生命历程时,是否能喜悦地展开当有的行为与有效地操纵这角色载具。当内在意识在肉身中运作时,真的应该尽可能地在很多方面彻底体验它。拥有肉身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和体验,当你拥有它时,这是个累赘。但这真的是一场难得的体验,应当尽量珍惜肉身运作良好的这几千天,让意识心得以在这肉身经验中充分利用它自己,展开各种必要的尝试与体验,进而更全面地认识它自己。然后再转换到内在感官的运用中。这样的大反差会让“全我”乃至整个“存有”都焕然一新。
鲁柏当下无法达到顺滑切换两界的状态,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孤立状态下的它,所以他不认识跃迁两界时的流程与体验,这情有可原。他开始质疑自己,惶恐,犹豫,不允许自己聚焦在两界当中的任何一个实相,而是悬而未决地站在门框上。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必要的过渡阶段。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之后,就会很顺滑简单了。
在这试探的过程中,外在感官变得迟钝了,但内在感官尚未开放。这状态确实是会令人不快与不安。新手对这火候的感知、敏锐度把控能力上是生疏有限的。因为它而造成的无精打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害的。
我们想要的是充分感知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获得交替出入这两界的能力。但我们应该是在自我一体之中,而且明确地知道各层自我的一体性,也认识在它里面的这个自我意识面向。

最后,当我们在这个或那个实相里时,应该能够保有我们对另一个的必要且全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全我”得到最大的自由。半出神状态并不允许你在任何一个世界里有清晰的觉察力。在进入出神时,也在回神的途中,当跨越两界切换两个实相时,通常需要很快地度过这层隔膜,才比较安全。
使用这肉身经历这人生,图什么?有何意义?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看似废话的实话,就是活着的本真价值。活着是为了有所经历和所经历到的这一切,不论甘苦滋味,都是活着的目的,也是来此经历的动力。
活了一辈子或几辈子,能把自己给活明白了的人其实并不多。有的人终其一生碌碌,也只能在迷雾中抱憾离开。生命朝花夕拾的意义找寻的难处在于,人们总是将其看得太大。其实活着,还活得很淡然,很通透,没有对生活抱有一丝一毫的怨气,没有自怨自怜地虚度余生,乐观地、超然地、坦然地过日子,品悟世间种种“故事”,看那舞台上好不热闹,这态度是我们一生中都当追求的一种“观”的境界:既活在这世上,又能淡然地欣赏着它的“热闹”。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
看世间流淌过我的指尖。
看青葱争风,红枫飞舞,夏蝉嗡鸣,冬梅斗艳。
看啊,哭的笑、来的去了,得失的算盘摇摆着天平。
离婚证和喜字是一样地红,孝衣与婚纱同样地白,
生产时有多痛,你离开的背影就有多无助,
加薪时有多欢喜,离开时就有多落寞。
聚散得失,无数人质疑过上苍的公平,
却少有人庆幸少了一份牵挂,多了一层领悟。
第131节 梦,思想和心理经验都有电性实相
1965年2月10日 星期三 晚上9点 定期课
注:原文放在此处珍的心理时间实验笔记移到节尾。)
(珍今天感觉还好。她昨天和今天都没有因为上周一不经意的半出神状态而产生后遗症。见上节课。今晚她坐着说话,闭着眼睛,声音平静而清晰。她的语速很慢,经常停顿。如果我像上一节课那样标示她的停顿,那么停顿的次数会影响文本。)
晚安。
(“晚安,赛斯”。)
我们已经确定,梦、思想和心理经验都有一个电性实相。
我们已经确定,所有的经验都保留在细胞内的电性编码资料中,而细胞的物质是围绕着这个编码过的经验形成的。我们已经看到,自我是由内在自己的激发而开始存在的,受传承和物质环境的影响极大;当这个自我继续存在时,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电性实相,如同它的经验在细胞内形成编码资料。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虽然可以经历一系列的转型与扩张,但它始终都是围绕着某一经营核心理念、某一主打产品展开的。人体也是一样,先在意识内有了一个念头,围绕这意识的念头,构建了电子实相,透过电子实相规划发展蓝图,招兵买马组建团队,然后创建出伪装物质实相环境,供外在角色游历人生。内在意识聚焦到外在角色我上,借此激活负责显化伪装物相的像素点们,即意识能量微粒,这些微粒围绕意识核心构建成细胞、卵泡,不断凝聚出成熟完整的载具肌体。
角色我在人生中获取到的各种见闻知识体验感受,都转化成电子编码,透过潜意识提交给电子层内的内在角色我,并留下备份在自己的细胞核内。比如,我们都知道活拧巴了的人,基因会发生恶性突变,生成癌症。如果患者的人生观不做出改变,手术与化疗后癌症还会复发。这就是因为患者的内在意识编码系统中有没能被自我了解的意识卡顿。这卡顿发生在哪一领域,那个器官就会癌变。
比如生活感到压抑窒息,肺癌;感到有苦难言,胃癌;感到子女不成才,乳腺癌;总是心事重重不能释怀,肠癌;对性与伴侣不满意,宫颈癌;意见表达不畅,甲状腺癌;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前列腺癌。当然癌症的发生还有很多其它诱因,没有绝对单一的定论可以以偏概全。
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点上,自我在电性实相中都是完整的,就如它在物质宇宙中心理上的完整一样。这当然包括梦的保留、以及纯物质资料的保留。
我提过电性宇宙是由电构成,但它和你们以为的电大不相同。你在你们的场域内感知到的电,只是一种迴声辐射,或者说是这些无数种类的脉动之某种影子图像,它赋予你们所熟悉的许多现象以实相和实际现实,但它们在物质系统内并不以有形物体的形式出现。
在没有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之前,我能说的不多,但这个电性实相非常稠密。
我们每天都接触与使用电,但对电的了解可以说几乎是无知,因为在伪装层中的电,只是一种伪装的相,并非电的本质。之前我举过球状闪电的例子,或者天空中粗壮的闪电大家更熟悉。电是有形、有相、有强度、甚至有意识的,这我们并不怎么真的理解。

在电子层中的内在角色我,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这“完整”的意思很具体。就好像你上网浏览网站,自己随便在网上逛,一天后问你昨天都看了哪些内容,你很可能只能回忆起不到一成。但浏览器的历史记录中,有你所有看过的网站,而网站内有大数据统计:你在哪个网页上逗留了几秒,你重复搜索了几遍同一个单词,你的眼睛聚焦在哪张图片上,你最近对什么感兴趣……
可以说网络比你更了解你的内在心理。因为它完整地掌握着你的所有动态。这些动态在多数时候你自己都对此没有显意识的关注。而这样的记录可以从你出生后的第一秒到你最后一次呼吸,分毫不差,点滴不漏,连起心动念或梦中行径都收录在案,无可推脱。这就是你所是与你以为你所是间的差距。
(在频繁地停顿中,珍现在又停顿了一下。休息时,她告诉我,当她说到”稠密”这个词时,在停顿期间,她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相当强烈的光点场域的图像。这些光点是多层次的,她说,就像她在看一张不是平坦的星系画面。无数的光点与电性场域的密度相比,有如在一个非常小的结痂上,规模非常小。

(珍还说,在她察觉到自己同时通过两种方式接收讯息之前,她差一点漏掉了上述的画面。)
我们遇到了困难,因为我所说的稠密并不是你们可能认为的那样。这是一种不占空间的稠密。这是一种由无数不同强度范围的电性场造成的稠密。不仅这些电性场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而且其中也没有相同的脉冲。
这里的密度并非我们物质世界。粒子与粒子间的距离或单位空间内的粒子数量,在电子宇宙中,多频率电子间相互套叠是一种常态。电子内的信息量可以稀疏也可以满溢,就好像一个无限大空间的移动U盘,里边装了多少数据,构成了其密度,但数据量的多少却不改变U盘自身的单一性。
强度的渐变层次是如此微小,以至于不可能测量它们,然而每个场域都以编码的形式,包含了无尽年代的实际活生生的实相;因此,包含了你们所说的无数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包含了任何宇宙中,任何一个已经或将会存在的任何意识的实际编码资料;那些似乎已经消失的意识,以及那些貌似尚未存在的意识。
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是生活在历史剧中的角色,这并非形容词。我们的一生在出生前就已经结束,甚至在你选择这个角色前它本就是历史剧中的一幕。只不过你挑选了这一角色,并激活了它的外在显化,“成为”了它并经历了它的历经。整个世界的背景故事,所有你遭遇的人事物,都是电子实相系统依据内在记录即时生成给你感知的事实。
一切都确实真实地发生过,这并不虚假;你也确实利用自己当下的选择在创建你的人生轨迹,也不假,这并不矛盾。世界背景、人群背景,确实是资料片,你的人生也确实是鲜活的。只是在你意识觉醒前的人生都是剧本内的照本宣科。只有开悟后的人可以利用开悟后的特权,展开有觉知力的自由意识,改写自己的习气,激活不同意识频率的平行自我,并成为时空中穿行于命运的锦鲤。至于是否能飞跃成龙,就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达成量变到质变的跃迁。不然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玩家,被电子系统背后的系统逻辑体系玩着,按部就班地完成系统规划好的既定人生轨迹:考学、恋爱、结婚、贷款、买买买、生孩子、养孩子、经历情感纠纷、担忧被裁员、养孙子,糊里巴涂地老去,把一生的积蓄交给医院续命,最后还是死了,晕头转向地又重新来过。我在哪儿?我是谁,我在干嘛?这我喜欢,那我想要。
那看起来消失了的,以及那些表面上还没被展现为存在的、你们所说的无数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意识世界的编码资料而已。
在我们过去的课里,我已经解释过时间扭曲,你们也熟悉广阔的现在。因此,意识到,基本上未来存在于当下,而过去从未被挥去,应该不足为奇。在你的物质场域中,你只是看向别处,或者把你的焦点从一个点转向另一个点。
(见第41节课,关于广阔的现在的资料。)
我所谓的过去的实际现实并未消失,未来存在于过去的实际现实中。这些最后的说明,只是为了让你们自己有所启发,我还会继续。
就好像一列长长的火车从你面前驶过,你离它的距离决定了你视野内可见车厢的数量。你还没有看见的不代表没有;已经从你眼前驶过的,也没有消失在过去。你没来前,这列车就在这环形的轨道里不知转了多少圈,你走后它还会如此继续地转环下去。只不过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过客登上它,把这载具感知成我,很当真地从头走到尾,留下属于我的记忆,然后离开。

这种密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是强度的密度。正是这无限多样和强度的渐变层次,使所有的本体身分成为可能,以及所有完形,所有人格方面的身分,以及各种场域和宇宙。正是这种密度,这种无限多样的强度,允许了同一性和变化。
系统对多样性的渴求与包容,才让多样性得以在系统内重复地展开。虽然我们确实是在历史剧中,但我们又有能力与权利利用觉醒后的自由意识,开拓出全新的平行自我角色版本来,借此提升内在自我意识的认知层次和智慧水平。
弘一意识作为最初的意识完型,它确实是无所不能并本自具足的。但无所不能只是它能做到,并不表示它做到了,因为本自具足代表着它确实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并非这些可能性都已经被觉知为所是。
就好像我们都本自具足,都有手脚,并从理论上都有可能也有能力去成为奥运会上的冠军,但有这种可能性和有这种可能性的能力,并不代表就已经是那冠军了。有这种潜质是一个方面,达成是另一个方面。具备这种资质不代表你不需要努力就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9:27休息。珍解离如常。她慢慢睁开眼睛。我现在注意到,我的右手感觉很”胖”,或者说增大了。当我提到这一点时,珍也注意到她的双手也有一点这种感觉。在课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左右,我也注意到了同样的感觉。我曾试图很快地剪下一条纸带,用来测量手指的指围,但还没等我这么做,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关于手的现象的简要解释,见第二册第43节和第47节。
(9:39珍以同样轻声而缓慢的方式继续)
在物质层面或场内可以感知的电,只是一个庞大的电性系统的投影,由于物质系统本身的性质和构造,所以你无法感知那个电性系统。
就好比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化合物了,但你真的了解糖吗?你知道单糖、多糖、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黑糖、紅糖、白糖、冰糖、高果糖糖浆、人工代糖、蜜糖的区别吗?你知道甜度与糖其实无关吗?
越是日常我们熟悉的东西,往往我们越对它其实并不了解,因为觉得自己知道也就不想去深究了。在伪装层中的电就是这样一种能量,它是整个电家族能量界里的一个分向,我们最多知道电荷、电子、交流电、直流电、静电、闪电、宇宙电,这仅仅是电家族的一个分支而已。
就好像我们说到电子程序系统,头脑中直接反应出的是0/1的二进位系统,即有电没电的二分论。但其实有三进制的系统,即正电、没电、负电和五进制的系统、正微电与负微电,还有多进制的系统、量子计算。说到电子系统,不要只想到我们现阶段的程序水平。我们在用电的能力与种类上限制了我们的电子系统与系统能达成的复杂性,电作为能力也作为信息交互的信号载体,其频率、自旋方向、电轴方向、脉冲速度、能量强度、多维活跃度都是可以用来达成表达的隐性数据变量。一枚电子可以表达的信息量远大于我们当今想象力的极限。
而这信息本身构成了一个内核,对周围的意识能量形成吸引,吸引带来凝聚,逐渐组成临时的团队,构建出生命的有形载体。
电性系统拥有许多在物质系统中无法感知的实相维度。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观察在他们的参考架构内可感知的电的投影来研究电。随着他们的物理仪器更加复杂,他们将能够瞥见这一实相的更多内容,但由于他们无法在其已知的参考系统内解释它,因此将对报导的现象作出许多奇怪和扭曲的解释。
凡有发生必留痕迹。在多维套叠的交互空间内,我们很难不偶尔发现其他平行实相的蛛丝马迹。但因为我们当代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性”很严谨地保护着我们,于是科学上设立了一个分科——伪科学。然后把无法理解的、可以带来人类认知进步的、不符合或可以颠覆当代科学的发现都放在这个框里,进行符合理性的“科学”解释,用叶公好龙的掩耳盗铃方式,捍卫当今人类科学的尊严。
一个真正严谨而成熟的科学家,会坦然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知道的还太少;而专家一般都会说:那是伪科学,因为不符合我现有的认知。所以民众经常能接触到各种“解释系”毕业的官媒专家,而不是科学家。
(珍停顿了很久。)
然而内在自己提供了许多答案,因为内在自己是每个个体的一部分;然而,它在物质参考系统之外运作。它本身不受物质系统所特有的一切扭曲效应的影响。梦的研究——你们的科学家认为对梦的研究低于他们的科学研究。为什么没有人怀疑过梦的地点,比方说,不仅具有心理上的真实性,而且有明确的实际现实呢?
对梦和梦地点的研究是最重要的。梦的位置在物质上确实不占任何空间,但它们是由电性质量的密度和强度组成的。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在梦中,能量会在工作中被消耗。明确的工作可以在梦中完成,但身体上的手脚却不会累。
(梦地点、扩展的心智、心理实相的价值气候相关资料,见第44节。)
这似乎与你们已知的法则相悖,但没有人研究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因。我们将在以后的课上花相当多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一切都在移动和变化。电性的本体也在移动和变化。现在。在电性宇宙中,有不断的运动。有负反应和正反应,两者之间还有无限的程度或渐变层次。
上边我们说了电子程序系统不但是0/1的二进位算法,在电子宇宙中,电子的不同强度、电向、频率,都含有复杂的运算意义。而这些运算在电子层是真实发生着的。我们所谓的现实物质世界的伪装呈相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被生成的。同时还生成了其它平行的伪装薄膜层。这些构成了意识的二维矩阵。为平衡与生成二维矩阵,梦世界这个三维意识矩阵也是电子宇宙利用同一套运算体系,在程序里生成的。
所以梦本身不比我们的生活更真实或更虚假,都是伪装体验的一种。当然电子宇宙本身作为一个意识生成的舞台也只是意识能量的产物,是更高意识位面生成的伪装物相蓝图舞台。就好像用硬盘空间虚拟出一个内存空间来提高内存的容量、提高算速一样。
透过记梦、解梦、理解梦的构成原理,人类的科技文明会有质变的提高,而这一切将始于一本有关梦的跨时代书籍。梦将不再被看做心理学范畴内的一个心理活动的映射物,而是真实地进入异维度空间的入口和系统性认知内在自我意识的捷径。
内在自我意识处于整个自我意识群体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全我存有的自我意识。它有点儿像村头的大喇叭,其中播放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全村人的信息,这信息确实与每个成员有关,又不具体和谁有关。这信息充斥在梦里,导致梦本身看似无稽混乱又复杂。不同的平行自己记住与感知到梦中的某一段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按照自己当下的意识水平加以理解或加以扭曲。
梦中有其它平行自我遭遇的侧漏,这些对等体验让每个平行自我分担不同经历的路径。这也是反梦发生的原因。所以预知梦有时准有时不准。在包含着即将展开的事件的电子档案被打开前,系统会发出系统通告给所有“村民”。这时每个平行自我各自依据自己的习气与当下意识觉知能力,展开对该事件的反应。不同的反应导致相同事件在不同自我间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形成对等体验,而对等体验带来对同一事件更全面的体验认知。
当然,具体到个人,你是演绎那个倒霉蛋还是走了狗屎运的大福星,依据你自己的内在期许和相对行为反应而定。你渴望的与焦虑的、谋划的和作为的,决定了你确实地体验矩阵中的哪一种结局。当然所有结局都同时存在,并都同样真实。
(此处,珍再次停顿很久。)
在这个时候,即使是暗示电性实际现实所存在的无数复杂性和维度都是最困难的,当你考虑到,你自己的每一个思想都是由独特的脉冲强度所组成,不与他物共享,你一生中会做的每一个梦,可以说也是如此;你的所有经验都聚集在特定的强度范围内,同样是完全独特,被编码的;而你所是的一切总和,都存在极小的强度范围或波段中,那么你就会明白这有多么困难。因为所有的人类也都是同样由电性组成,而其他的一切,除了
你们物质场域中的少数例外,无论它是否以实质物质存在,都是如此。然而我告诉你,这不仅适用于你们的物质场域,也适用于所有的场域。

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梦、每一个动作行为,都构成一个独立的能量脉冲频率,就好像二维码一样地存在着。每一个独特的二维码会导向一个类似小视频的信息流,这信息流或是外在角色我的行为与思想的印记,或是内在角色我选择要经历、要体验的故事桥段与思想过程。
每一个思想或情感都有其自身的主体意识频率,这频率可以想象成颜色或音调。不同的近似的频率构成频段,而这些频段构成色差或音阶差,只是其频段的过渡区域没有那么地绝对与鲜明。这些频段构成电子世界中能量脉动的交响乐。
每个自我意识主体拥有大量的不同意识面向,每个意识面向上的自我意识触须构成了存有的主人格和分属人格分支。主人格下的人格又通过在电子宇宙中不同电子层里演绎的不同角色生成了人格片段。每个人格片段负责探索和演绎一种内在可能性的终极展现。

这使得存有可以同时获得某一意识面向中所有的对等体验,借此达到内在认知的全面平衡。当然在展开这一全面体验之前,存有就知道这亿万种平行探索可能仅有1%能成功,而这1%里只有一种是最优解。
这探索对于存有来说肯定是会成功的,只是它不知道这亿万触须里哪个会成为那个亿万分之一。就好像男性射精后无法预测哪枚精子最后与卵细胞达成结合。但那些失败者的牺牲并非没有意义——它们有效地提高了那“唯一”成为可能,有太多必要的“牺牲”需要去填充,这就是所谓失败者的价值。
就像伪装层是多维平行时空一样,电子宇宙也是多维平行的矩阵。电子层按照不同的意识频率构成频段,每个频段中有与其频段相符合的电子集合,犹如科幻片集合、爱情片集合、恐怖片集合、传记片集合等等类型。这些不同的题材依据其内故事的悲催程度被划分排列,而意识体自身的意识频率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在它走进这巨大影院后,会倾向于选择哪一类的题材成为自己渴望观赏的主题。
确实没有谁喜欢经历战争或灾难,但如果你看看自己经常浏览的网站,你会发现系统依据你当前经常点击观看的喜好,都在给你推送哪些内容。其实电子系统比你更了解你关注的喜好。虽然你嘴上不承认,但有灾难的、战争的、世界末日的题材,你会不去点击吗?你关注什么,自己就被系统归类到哪一种意识频率中,并依据你的渴望给你推送后续的经历,包括梦境,你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电子编码的能量频率脉冲。

你的场包含在它自己独特的强度范围内,一个微小的电脉冲波段,比从整个已经写出来的,或将要写出来的音乐作品中,随机挑选的任何一个音符都要小一百万倍。
然而你知道,这一切都不是为了给人一种徒劳的感觉,因为独特性带来了它自己的责任。
(珍现在做了她今晚最长的一次停顿。她一动不动地坐了超过一分钟。)
这份资料,正如我提过的,很难。我必须把话说到鲁柏的嘴里,时不时地,我们会走到语言不足以表达的地方。洞察力和直觉,在一瞬间,可以遍历千言万语。
阅读资料不要拘束在文字上,而是跟随其内在意识流淌的意境融入其中,理解它言辞之外的寓意,这就是法不言传的奥义。觉知是靠洞见与直觉透过意识波传递的,这能量的意识波被藏在文字中,却不在文字里。
就好像你在乐谱上可以看见乐章与音符,看到大师如何引用乐理;但乐谱上,你无法从字符中直觉看到千军万马的奔腾、高山流水的素雅、仲夏夜的虫鸣、溪水畔的少女。可是当你去哼唱、去聆听时,世界在音符里活灵活现地进入了你的意识,不用言辞,也无需图像。
我们这个伪装层,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者来说是宏大的。但它不过是亿万平行对等体验电子中的一枚,一个小程序而已。它有其自身的自限性、表达的自限性、内容的自限性、可能性的自限性。所以如果一个意识,通过意识觉醒、通过自我学习,打开了自我不同的意识领域,展开了其它的意识频段,就会发生角色跃迁、跳线的事件。虽然看上去外在角色并没有改变,但内在角色却激活启动了另一个平行位面上的故事线,利用相同外在角色呈现与展开了全然不同的未来轨迹。
多样性对于弘一意识的全面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必要性,因为弘一意识需要的是意想不到的发展、看似毫无意义的莽撞、甚至随机突变。这一切99.9%失败的尝试并非完全没有意义的徒劳之举,因为独特本身有它自己的责任。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10:07分休息,珍像往常一样解离。她慢慢睁开眼睛。她说,在停顿的时候,她没有紧张的感觉。然而,她认为赛斯是在试图阐明那些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情;当她坐着等待时,他在为她组装语言。在停顿的时候,珍什么都没听到,一切都很安静。
(10:15她以同样缓慢和犹豫的方式继续传述,)
我不打算太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你们还没有准备好。但是,由于可用的强度范围确实是无限的,每个个体都有无限的,可在其中移动的强度可用。
一切运动都是精神或心理的运动,而一切精神和心理的运动都有电性实相。内在自己从你们的物质场域中,通过强度的改变或移动来移动。每一种新的心理经验都开启一种新的脉动强度,因此在电性场域中给出了更大的实际现实。
在电性系统内通过强度移动,在物质场中,就会产生通过物理时间移动的结果。
在这里我要展开对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剖析:唯物论的问题在于片面地强调了理性认知和逻辑思维,并且把思考对象框定在我们可以理解的已知物质局限中。认为世界的基本成份为物质,所有的事物(包含心灵及意识)都是物质交互作用的结果。物质形式与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抱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唯物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认为伪装物质实相为真的理念上,对生成伪装物相的电子层一无所知或避而不谈。
唯心主义,在哲学中,是一些形上学看法的通称。这些哲学看法通常宣称现实世界,或者说人类所能感知的现实世界,都是以心智为基础、建构于心智之上。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唯心主义代表著对于认知任何独立于心智的事物都抱持著怀疑论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出唯心论万物唯心造的因果关系,心念是一切而其它是幻象。这样的认知看似更接近灵性认知,但却忽略了意识能量本身的本真特征。意识需要能量做为载具和传播工具,没有能量的频动,意识就无法完成自己的表达,但这频动又来自意识的脉动,没有了意识,能量只是死寂的虚无。
那能量本身是物还是心呢?好像我们如此分析下来,就会看到波粒二象性的影子。观察带来坍缩,而不用心观察又一无所获。很显然,在唯物与唯心两者间还存在着一种未被高举的真理。这真理可贯穿三界,统合意识、电子与伪装实相;而又不二元论地定义出绝对的是非。
这里有一个所-谓灵体旅行的线索。再次,内在自己有无限脉动的强度可用。当内在自己在其不断的运动中行经它曾经历过的脉冲范围时,对自我来说,这将显示为是一次进入过去的旅程。
当内在自己达到一种对它来说是新的脉冲或强度时,对自我来说,这似乎是一段进入未来的旅程。
在实际现实中,当然这两种脉冲同时存在。内在的自己知道这一点,但自我却不知道。所有这些资料都应该增加你对囊理解的维度,以及对意识在物质场域中最初出现的理解,如我之前解释的。
最后这几节课的资料将是进一步讨论的基础。我们正在更深入地探讨实相的意义和实相的各个面向。我们目前的程序运作得非常好,它使我能够讨论那些对我们先前的方法来说太复杂的问题。在我们结束之前,我希望你们明白,你们在心理时间上的实验,增加了你们在电性宇宙内的移动性和潜意识的操作。所有的灵性经验在这里都必须有实相,也就是说,在电性系统内。没有任何一种灵性经验不具有这种电性实相。你的心理实验使你在那里有熟悉的地盘可以行走,可以游历;有参考依据,甚至是安全依据。
我们都知道内我在不断的探索与成长中。在这个过程里,内我不断分化出全新的意识分支。这些稚嫩的新生,需要经历一些系统的培训,才能有能力去担当新意识面向的拓荒。在培养新生力量的基础培育中,内我有一套行之有效并稳定可靠的既定流程。那有点儿像我们从幼稚园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有着系统的教学大纲、教育环境、循序渐进的教材和职业教师群落。
新进的意识透过前人的足迹,理解现有的成就,直到自我思想完全成熟、可以拥有独立完整意识,并担任某一领域的独立研究。所以从一个小的新生的人格成长到一个独立的存有,需要经历两个大阶段:学习期与实践期。在学习期里,它重复故有的、行经一个曾被经验过的脉冲范围,这里一切可能都已经被探知,成为教材般的存在。这一区域对于新生意识来说是绝对安全的矩阵,这被叫做绿区。有大量的成熟的意识体在这里作为教师、阿姨,维护着稳定和安全,让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剧情里安然地展开故事。一遍不成多来几遍也是好的。
绿区因为其中主要能量频率是心流的爱与呵护,这能量的颜色是绿色的。
与绿区相对的是红区,一个充满动荡、机遇、激情的危险杂乱的意识场域,是内在没有梳理妥当的意识频率。里边满是激荡的能量,相互碰撞,毫无规则。时空也没有秩序可言。那是内我取得它从未经历过的经验的猎场,那是脉冲或能量强度混乱混沌的地方。对自我来说,这似乎是一趟进入未来的旅程。
当然区域并非只有这两个,日后我们会慢慢拓展这方面的具体描述。内我对这些区域是清楚知晓的,这都包含在浓缩意识的信息里。所以我们都是活在过去的历史剧中,体验着过去的旅程,重复着过往的重复,借由这样的经历,汲取自己心灵心智成长的素材。
这是为什么我经常说大致上有纪律的实验,带着缓慢的渐进次第。按照我们的类比,你的灵性步道是由按某种顺序排列的石头组成的,而且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远,这可以引导你既远离自我,又能安全返回自我。
我现在要结束我们的课。
(“晚安,赛斯”。
(10:37结束。珍解离如常,她觉得最近的课比我们想像的要好。)
(以下记录来自于珍的心理时间笔记:
(2月11日,星期四:休息时,不知怎地我收到一个关于弗雷德·安德森(Fred Anderson)的讯息。他被邀请去参加某个活动。涉及到费用。他决定去,但不打算付费。
(2月12日,星期五:休息时,我听到或看到“伦敦戴尔”(London dale),也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字,“我们的方式不是你们的方式”。伦敦戴尔是一个大衣的商标吗?我也有一种放大和投射的感觉,一种内在的投射。我感到充实,同时又很轻盈,这和昨天我在崔诺神父(Father Trainor)的实验中,对着录音机朗读诗歌时的感觉很相似。就在我要求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录音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之后,我突然有了这种感觉,当时我所用的声音似乎更像是崔诺神父的,而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