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系统套叠的环境中。这种套叠既平行又交叉,既独立又彼此交互,既虚假又绝对真实。物质的即意识的,而意识的能量生成电子层,电子层的程序构建出伪装物质层。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犹如我们渴望的那样一是一、二是二、明确唯一的真理。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永远带来千变万化中的生机。
我们无法在伪装物相中利用伪装感官或仪器找到电子层的代码,虽然它就在我们之间。就像当我们脱离了伪装载具的肉身、随自己的角色返回电子层后,我们在那里也无法找到内在意识的具体证据。虽然它就在那里贯穿三界,并利用自身能量生成了电子层。
复杂的场域和系统全都是一体的,没有一个场域或系统是封闭的,虽然看上去确实如此。所以你们的科学家用唯美封闭的、简洁的数学公式去阐述宇宙间的真实时,可以说没有一样他们搞懂了或做对了。但你们要知道,扮演一个偏执的科学家或一个宗教信仰领袖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有效地体验与发现自我可以被伪装实相蒙骗与偏执到什么程度。
探究艺术的表达或某种心灵间的沟通是对灵魂很有帮助的。相反,体验追逐虚名假利、男欢女爱、搞所谓的当代科研、追求宗教解脱、想要上天堂等此类的人文世俗目标,对自我意识或内在灵魂也是一种对等体验,让自己意识到什么叫瞎耽误工夫。当然借此领悟到什么是瞎扯淡,也是一大收获,并有其重要意义。就好像赛斯做过教皇也做过娼妇,做过富商也做过村姑。没有对错,一切对等体验都有其无可替代的内在价值。让认识更全面,消弭所有“如果”中产生的不甘与未知,进而生成通透的圆融与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全然理解。
每个体系或自我都有一个能量精神围场,这围场封闭与保护本体的独立性并保持自身意识频率的特有性质,借此让不同意识能量频率既可相互共存、交互,又可保持多样性的分别。但要知道它们全部都是由同一宏一内在生命力形成的,所以实际上所有的分化、分型、分类都是互相关联着的。

梦在物质系统之内有一个明确的效应。它们虽然不是发生在物质系统之内,但在物质系统的辅助下可被激发出部分的作用。在物质系统内你无法直接体验到梦,梦经验只是实际物质系统经验的转译本。梦的经验不但被角色自我察觉,也被内我直接感觉到。梦本身有一个电子的现实,同样地,电子现实也构成了伪装物质层。但在电子现实里,两者独立存在于做梦者之内外。同样地,思想和情感也是电子实相。所以,在电子系统之内,梦、思想和情感都是存在的现实,是在不同文件夹中的应用程序。电子程序是以无形的形式存在着,不占用物理空间,也不是你们熟悉的物质形式。
这些系统全部都紧密相连并维持着细腻的平衡,一个有了改变,就会在其它每一个之中引起蝴蝶效应般的改变。这种相互关系怎样都逃不了。因此,一个思想可触及的范围之深远,超过你可想象的极限。在多元的维度里,意识的一念甚至可以影响到它毫无知觉的世界。
意识的思想与伪装层中的任何建筑物一样真实具体。思想在很多系统里可表现出很多不同的形式,而且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无法撤销,一旦被启动就无法停止。梦也是同样如此的思想产物。内我和其潜意识的思想管道在物质宇宙里不占任何空间。它们是存在于电子系统之内的。它真切地影响物质系统并且与它紧密地联合运作。但在物质系统内是找不到它们的。思想是利用心灵的电子模式由心智建立起来的,后被肉身的头脑转化成这一版人类特有的外在思想代码。

心智贯穿三界,永远与你同在。肉身的头脑只是转译心智思想的物质机制。头脑属于伪装物相。思想是内我的心灵电子模式产物,必须通过脑波的转译才能被外在角色我所用。恍惚间得到的灵感,没有被头脑干预扭曲。灵感直接源自于内我,被角色我感知后,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反应:或恐惧、抵触甚至否认,或跟随、执行与欣喜。
外在感官无法感知合一。外在感官只能应对伪装实相,不能直接感知任何其他系统。你们用伪装物造出的仪器也是如此。内在感官是“转译器”,各种不同渠道、格式、类型、频段的资料被它送进人格之内相匹配的不同通道。因此内在与外在感官可以同时运作,并肩存在。穿越物质空间或时间旅行就是基于这些原因,和内我利用电子现实的一种手段有关,也与电子场域内的内在角色我有关。
在穿越时间或空间时不涉及到如何跨越物理距离。在电子层的内在角色我,透过意识打开不同的伪装层坐标,具体包括维度坐标、伪装平行层的地图坐标、选取时间坐标、然后完成显化位置的切换。就好像你在电子地图上输入一个星系、星球、地址、年代,然后把自己投身其中一般。

“内在角色我”(本体),是所有平行伪装层中“外在角色我”(自我)的源头。但内在角色我也只不过是潜意识在电子层生成的一个意识能量产物。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存在于电子场域之内的一个现实体;它基本上独立于物质领域之外,是“外在角色我”使它有了坚守其位的必要。外在角色我令内在角色我持续关注着伪装物质实相。
外在角色我不在电子场域之内,肉身载具是物质场域的产物,外在角色我从肉体出生后开始逐渐成形。内在角色我和它本就具有的个体性早在外在角色我出生前就已具备,这是源自它在更高维位面上的起源“内我”。内我利用外在角色我,“真实地”行走在伪装物质宇宙之内。角色我是由内我的某些部分组成的,同时外在角色我的肉身很大比例部分可透过物质遗传和环境获得正向或负面的发展。内我为角色我注入生命的气息,角色我一旦被创立,从那一刻开始它就是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
肉身的存在仰赖一种平衡的维持,而各维面的影响全部都在肉身个体上的成形当中扮演一个角色,任何的失衡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而梦有效地起到互补平衡的作用。梦中传递的电子实相被潜意识解码,同时传递给所有平行自我和每个参与构建身体的意识能量微粒,好让每一个细胞知道要怎样演绎后续的剧情。
没有什么会被真的忘却,哪怕是你毫无记忆的梦。一切发生过的信息,都会被电子编码并永久保存。个体的生命经历或梦中的经验,不管外在角色我是否可以即刻理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与启迪,或是否能记住情景过程,被体验到的任何一种效应,都会以一连串的电子信号和编码形式被存在角色的子目录中,形成一个电子模式。这些被内我下载过的资料早晚会被某一个角色我利用,并成为自我意识成长的资粮。
这些在子目录中的电子编码信号形成完整的经验记录,构成了电子层中的内在角色我,它独立于物质系统之外。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积累自己所是的样子,这些电子特征勾勒出自我的心灵轮廓,塑造出自己的内在自我角色,我们经常所说的灵魂。
(灵魂这个名词被我们使用得太过宽广,成为了各种自我灵体的代词。)
在肉体死亡时,人格以完整的形式存在,它虽然还是物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逃脱了它会遭受的束缚。人格回归到电子模式,并有着它在世时收获到的所有经验。它可以融汇回内我。角色我最初被内我生成,作为一个物质产物,但肉身死亡后人格并没有死,只是切换了自身的显化形式,从物质实相改变成电子实相。它还是个体,没有失去任何个体特性,回归后它又变成内我的一部分。角色我此生获取到的经验被融入到内我之内,那里还有很多其它人格,合力构成自我意识群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内我。每个人格所拥有的认知、经验全部被融合成存有的智慧。

在人格的构成和建立中,你很容易看到梦、思想、情感和心理经验远比任何纯粹物质的资料重要。对人格来说,心理感受,如喜悦或悲伤,远比物质来得重要。记录梦的笔记,真的会发现潜意识的关联,它们被巧妙地建构起来,好让任何特定的象征在潜意识各层都有意义被表达出来。以这种方式养成意识聚焦的习惯会带来丰厚的成果。第127节 心智解码电脉冲,象征符号的多层意义
1965年2月2日 星期二 晚上9点(补星期一的定期课)
(2月2日,我开始列一份每日预测的清单,珍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由于要在哈里斯.希尔宾馆(Harris Hill Inn)悬挂我第一次个展的画作,昨晚的定期课没有举行。
(此外,珍和我拜访了吉姆和丽安·斯帕齐亚尼,我们的房东和他妻子,安排他们参加下周一,2月8日的课。斯帕齐亚尼夫妇还会带来一位共同的朋友。
(珍和我预料在今晚而不是昨晚上课不会有困难。她对要讨论的内容一无所知。像往常一样,她坐在我桌子对面的摇椅上。她准时开始讲话,声音轻细清晰,几次长时间的停顿。她摘下了眼镜,在整节课的传述中一直闭着眼睛。)
晚安。
(“晚安,赛斯”。)
如果你们偶尔错过一节,也没有理由自责。不过,补课是个好主意。
除其他议题外,我们还谈到了强度,这与梦的象征符号和其他这类的资料有关。梦,如我所解释的,具有电性实相,必须被解码,才能对潜意识的各个层次和人格产生意义。在鲁柏的预测中,他才刚刚开始。在他学着使用他的能力时,还会有其他重要的资料被观察到。而他从预测中观察到的这些重要资料,很多也将适用于梦的象征符号。
这又是与强度有关,强度的解码方式很多也很复杂。意义,可以说,必须被区分开来,以使其对许多心理区域都有意义,其中一些区域似乎甚至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
同样的一个象征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角色我中、不同的性别里,表达着全然不同的隐喻。比如蛇,在梦中隐喻了智慧的启迪、恶魔的诱惑、危险的靠近、灵脉的开启、性渴望、隐秘的麻烦、下肢静脉曲张的炎症……对同一实相没有绝对标准的解码翻译,而解码又是梦可以被意识利用的关键。学会解梦是心灵修习初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走出外求外祈、与内我直接沟通的基础必修课。
(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节课以前,赛斯曾表示,当提到潜意识时,他将用”区域”取代”层次”。原因是潜意识并不是被划分成一个个整齐的层次,而是由许多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走廊、房间等组成。
(我还想在这里声明一下,珍每日做的预测,最近开始以惊人的频率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的有效性是有周期性的,但她的”命中”或部分命中的比例却在稳步上升。)
开悟之人命不可测,因为它们能随时利用自我意识改写自己的宿命。而常人则是宿命的奴隶,被自己的习气与业力绑定,只能随波逐流,各种人生选择也只是摆设而已。
要想如此解码,还要在细微的差别方面有精细的操作。一个强度模式是由电性信号组成的。从这个信息来的强度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就物理时间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在空间中的布置摆放等都必须被理解,而这种特殊的特定类型的信息,是原始梦经验里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它是由电性模式组成,厚度仅在强度方面而言。
信息的强度与能引起你情绪的幅度有关。危险的、兴奋的、悲伤的、欢喜的,当你醒来,还被气得发抖,或眼角的泪水未干,或被吓得久久不能平静,这都是高强度模式下的电子信号,这样的信息可以被角色深刻记忆。想要解读这类信息,要注意它内涵的时间信息与地点信息。
例子:
公元前1727年埃及法老王,做了一个怪梦:自己站在河边,有七只母牛从河里上来,又美好又肥壮,在芦荻中吃草。随后又有七只母牛从河里上来,又丑陋又干瘦,与那七只母牛一同站在河边。这又丑陋又干瘦的七只母牛吃尽了那又美好又肥壮的七只母牛。
法老就醒了,他又睡着,第二回做梦:梦见一棵麦子长了七个穗子,又肥大,又佳美。随后又长了七个穗子,不仅细弱,还被东风吹焦了。这细弱的穗子吞了那七个又肥大又饱满的穗子。
法老醒了,不料是个梦。到了早晨,法老心里不安,就差人召了埃及所有的术士和博士来,把所做的梦告诉他们,却没有人能给法老圆解。这时有一个大臣说:我知道一个解梦的高手,当时和我同关在监牢里,曾经为我解梦,很有学问,名叫“约瑟”。
当年卑职因罪入狱,一日梦到:在我面前有一棵葡萄树,树上有三根枝子,好像发了芽,开了花,上头的葡萄都成熟了。法老的杯在我手中,我就拿葡萄挤在法老的杯里,将杯递在他手中。
约瑟解说:你所做的梦是这样解,三根枝子就是三天,法老必提你出监,叫你官复原职。你仍要递杯在法老的手中,和先前做他的酒政一样。
在我同监中还有一个原来的厨房长,他见约瑟梦解,就也说出了自己的梦:我梦见我头上顶着三筐白饼,顶上的筐子里有为法老烤的各样食物,有飞鸟来吃我头上筐子里的食物。
约瑟说:三个筐子就是三天,法老必斩断你的头,把你挂在木头上,必有飞鸟来吃你身上的肉。
果然第三天在法老您的生日,我与那膳长被提出监狱,我官复酒政原职,而膳长被斩首挂起。约瑟所言不虚,一切命中注定。
酒政的话让法老好奇,随即差人去召约瑟。他们便急忙带他出监,他就剃头,刮脸,换衣裳,进到法老面前。
法老对约瑟说:我做了一梦,没有人能解。我听见人说,你听了梦就能解。
约瑟回答法老说:不是我来解读,是我的神。
法老说出自己的梦,约瑟对法老说:这梦是预警,为法老展现宿命中的必然。神将所要做的事指示给法老了。七只好母牛、七个好穗子是七个旺年,随后七只干瘦又丑陋的母牛和干瘪的麦粒是七个荒年。世间必来七个大丰年,随后又要来七个荒年,全地的人畜必被饥荒所灭,因那饥荒甚大。命定之事无法回避,而且必速速成就。
请法老拣选聪明智慧的人治理埃及。七个丰年的时候叫他们把粮食聚敛起来,防备将来的七个荒年,免得子民被饥荒所灭。
法老听从了建议,在大饥荒横行的七年里,埃及出售粮食、累积国力,成就中东霸主地位。
同样的记载也发生在中国,尧禹时代遇到持续九年的特大水灾,商汤时遇到持续七年的大旱。甲骨文及《竹书纪年》等也均有这场大旱灾的记录。《管子·轻重篇》说:“汤七年旱,民有无粮卖子者。”
很多人尝试挑战自己当下的这一角色,并非首次。之前有过的重大失误,在再次经历时会以梦的形式预警给自己。重视记梦解梦的人可以躲避开这些灾祸,而不相信梦与直觉的人则会重蹈覆辙。
潜意识各层和人格适应于梦经验的特定强度,他们能够感知和诠释这些对他们有意义的梦经验。梦经验比大家以为的要大得多,而且,也更加密集。
(这里,我们的猫咪威利,在珍坐着传述的时候,跳到了她的腿上。它刚吃过,正想玩。珍似乎并没有被打扰,但为了确保,我把笔记本放在一边,把威利放到另一个房间。在我走动的时候,珍静静地坐着。这期间我没有和她说话。)
梦经验也是持续不断,但同时发生的,并不是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连续发生。
然后整体自己的各个部分都在调整自己的强度,接收信号,只诠释整个梦经验的部分。我之所以用梦经验这个词,是因为它是你们熟悉的字眼。然而,你看,梦的经验,只代表了更大经验中的一部分,或特定的强度范围。在梦中,你所感知的只是一部分。
我们的梦多数都没头没尾的,就好像是戏剧中的一幕被独立成小品,演绎给观众。梦中的经历蕴含平衡我们现实认知的必要启迪。一个完整的梦犹如荷马史诗般,其间不同的故事,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成熟度的自己去感受。于是这梦被不同的自我按需分配,每个我都领略到其中一部分适合自己当下的启迪。而“全我”利用所有自我片段中没人看到、没人记住的拼图,获得了整本故事的概要,并融通成一个完整宏大的立体认知。
我告诉过你们,你创造你的梦,在实际现实中,而不仅仅是在理论上。你创造一个实际现实,一个梦宇宙,和物质宇宙一样真实。它根本无法在物质宇宙中被直接感知。互动总是存在的。你能感知到梦经验,你能接收到它特定的强度,因为你在那些强度的宇宙中创造了梦的经历。但是梦宇宙和梦经验,就像思想和情绪一样,是独立于你而存在。你影响梦宇宙,但你无法在创造了梦经验之后停止它,你必须在它存在的小范围内创造它,因为没有其他的条件或同意的强度范围可以让梦经验存在。
那么,你必须将梦宇宙投射或体现在肉身自己之外的电性实相中,然后重新诠释它,因为最初的梦经验有一个电性实相,在它被解码之前,即使是它的创造者,也无法感知或使用。
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各自依据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知、理念、信仰、偏好、习气、逻辑,书写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确实是你的原创,但你的思路、用词、剧情故事,总会有前人作品的影子。你的创作更新并丰满了原本的故事,而你的作品一旦被思想上传到意识网络,就不再仅属于你,而是群体意识中的共同思想财富。
每个作品其内容都有深度或说强度,有的很科普初级,有的则高深专业。不同的作品适合不同读者,读者按照自己当下所是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观摩、领悟、借鉴。每个读者也有自己的领域深度,或说自己的意识强度。作品与读者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你欣赏、喜欢、接纳的作品与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你自己当下的意识层级或自己渴望成为的目标。
读者在拿到他人的作品后,有再创作的权力,在改写中形成更好或近似、甚至更糟的版本。这些版本构成原著的平行版本,并同时存世,供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比对品玩。这样的再创造与改编是无止境的。不过哪怕改得面目全非,也不影响原著的本来面目。
同样的道理:我们从电子界拾取到适合自己的梦,然后加上自己想要的故事素材,由人格当主角,在故事流程中做出自我的抉择,形成一个属于我的新梦。最后,打包上传到集体意识网格里,成为原有故事的一个平行版本。
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一梦——在出生前,我们选择一个角色与故事,这些都是既定的历史脚本。脚本中包含完整的信息:年代背景、历史事件、社会架构、父母兄弟、妻儿朋友一个人一生的一切记忆,详细到每一根头发、每一个念头,都记录在系统内,一旦有谁选择了这个角色,一切就被激活并呈现出来,犹如即刻真实的当下。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这不是一句感叹语,而是对事实的真确描述。
角色我在选择生命形式、经历生命过程与共享生命体验和记忆时,也是如此操作的。所以说,我们每个所谓的人,都只生活在历史的舞台剧里,而又同时创造着全新的戏说名著。我们在山寨着,也在创新着;我们在演绎着某一故有角色,也在谱写着自己的生命篇章。就好像把外文诗歌转译成另一国的语言,这转译的过程本身就是再创作。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翻译成任何一门外语时,是词对词的精准翻译,还是把诗意翻译过去更妙呢?
I endured the storms of life, while you drift along in your comfort zone.
Oh how we have differed and become so distant and unfamiliar.
我经历了世间风雨,你却苟且在自己的安逸。
看彼此时都觉得变了,变得如此陌生疏离。
我建议你们休息一下。
(9:25休息。珍解离如常。9:32她以同样方式继续。)
梦宇宙、梦经验,只是另一个经验的一小部分。
情绪和思想的经验,以及在你们的宇宙中不占实质空间的其他心理实相,都代表了我现在所说的初始经验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心理实相、情绪实相,以及思想实相,透过它们作为各种强度的存在而成为对人类人格有效的实相。所有的灵性实相也都在这个类别里。所有这些,连同梦经验,都是透过它们的识别强度,被不同层次的自己所接收和认识。
角色我的心灵成熟度不同,可以应对的教材强度不同。我们可以把心理的、情感的、思想上的经历打磨看作是自我心灵成长的肥料。经历就是觉悟的资粮,而梦是课外活动或家庭私教,对你感兴趣的或相对薄弱的认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
这样的教材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其实都已经准备好了。每个学子每个学期看似拿到的是崭新的教材,其实内容都是经典历史剧。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的、熟知的会自动滤过,那都不叫事;而卡住你的、折磨着你的、蹉跎着你的,都是自身尚未掌握的认知薄弱点、自我有待提高的弱点。
就好像你开车时,绿灯不会被留意,而每个等待的红灯却被记忆留意成滞留,让自己烦躁。让一个人细数自己的幸福或许需要想想,但说起自己的悲催总是张口就来。这就是为什么记仇的总比感恩的多,觉得自己一生悲催的总比欣喜幸福的多。而人生不管富有还是贫瘠、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成就是瞩目还是苍白,人人都感叹人生不易。
很多人都渴望更轻松的人生,总觉得“如果”怎样怎样,自己就会躺赢幸福,却不知道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辛苦,没有谁的人生比谁轻松多少。这就叫干一行骂一行,其间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然后,它们被解码,经验被转译或诠释为有意义的资料。那么,在最初的梦经验中,梦的电性实相,可以说,被心智分解成了不同的强度。
然后,心智形成有意义的心理符号,但仍然是以电性符号的方式,只有在头脑中,特定的符号才会被发送到人类人格的各个层次去。
一个象征符号会对人格的许多部分都有意义。符号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给定的符号都将是相同的,但它将被心智如此选择,以至于它对自己的各个部分都具有明确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在分解过程中,强度被分成最微小的值,每个值都是代表许多参照中的任何一个电脉冲。所有这些参照都包含在一个给定的脉冲中、电脉冲,它将被心智解碼。
由电子层投射给角色我的意识资粮,包含在一个个人生故事的篇章中,其间的经历带来思考,经历的过程与反思里充满情绪。而解读思想、感受情绪的心理剧本事先已经准备好了,成为打包好的“电子”程序。就好像一个高度压缩后的电影,把一部电影压缩到一个“电子”载体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电子可不是我们伪装层中的所谓电子或电荷。
这浓缩了不同故事的电子,本身存在着多维意识面向。就好像同一部名著,不同人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领悟,解析出不同层次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记忆下的,都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而每一真实又都截然不同。所以,从意识界的角度上说,每个人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仿佛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中。个人实相与集体实相就是如此巧妙地交汇出一个共同的又个人的伪装世界。

对同一事物和相同经历的不同理解,源自经历者自身当下已是的自我心智水平。在广袤的同时性中,不同成熟度的自我,犹如快速移动中的残影,同时存在着,并对同一素材产生不同的理解。就好像十年前的你和今日的你与十年后的你对自己童年的经历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不同的期许和规划。
电子系统会把课业按照难度的强度做出精细的划分,并实时地监控着角色的进展,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地把相关难题推送给你,让人生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充满反转。
心智将这个脉冲分解成更特定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域内收集或吸引那些在大致相同范围内的脉冲,然后从中形成一个新的电性模式,由现在对个体更有意义的脉冲组成,因为它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破解,并以更易于识别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视角、关注的焦点、既有的认知障碍、成见,决定了你所见的实相。而你所见的实相仅仅是事实的一小部分,它是事实,又是事实的个人扭曲。这扭曲的程度决定了自己的感受,而自己的感受源自自己的心理预期。这预期来自经验累积出的习气,也是自己过往认知形成的固化枷锁。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认知习惯,获得更高维观看的视野,才能消弭自己的局限性。

从这个角度上展开思考,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吸引力法则真实的运作原理。你决定了你怎么诠释世界,你决定了你怎么预期事态,你也决定了你挑选哪些信息构建出你当下的实相,并因此产生对应的心理感受。对于角色我来说,没有真实,因为其所在的高度决定了它无法纵观全局。
这种形态就是电符号。它被头脑接收,并改变成一个或多或少纯粹的心理象征符号。或者在,在梦的情况下,它被改变成一个梦的象征符号。那么,心智感知到的梦,就是一种电脉冲的模式,或多或少都在特定的强度范围内。
心智将这种模式分解为更多的细化强度,每一次细化都使意义的细化成为可能。然后,梦被传递给头脑,在那里,电符号成为一种心理或梦的象征符号。实际上没有一种脉冲的强度与其他任何脉冲强度相同。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象征符号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个象征符号对人格的不同层次可以有不同的意义。任何给定的象征符号的各种意义,都会随着强度的细微变化而得到表达和认识。这一点,我已经解释过了,这也与你们对物理时间的观念有关。
比如说:当你被内在的能量滋养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接受与转译这一信息时,梦到的表述物是不一样的:犹如感觉在泡澡,犹如感觉是在吃东西,犹如感觉到是被妈妈抱着抚摸头发,犹如感觉到是在做爱亲吻……
每个人脑海里的素材不同,对自我脑海里的素材理解不同,在选择转译相同内在资讯时选择的用“词”就会不同。这些不同的“词”串联出的文章各异,看似五花八门,但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自我在解读这些被自己编织转译与扭曲后的内在信息时,外在角色我的头脑,还会发生二次甄别、滤过、扭曲。两次扭曲后,不同的自己看到的世界就全然不同了。
在心智内,梦有一个电性实相。在头脑内,梦有一个电与心理的实相;一个弱得多的电性实相。也就是说,梦仍然作为电性实相存在,但它不会被大脑或个体的心理认知所识别。对个体而言,梦只有心理实相。
请注意,这里涉及到三个不同的名词:心智、头脑与心理。其差异在于:心智是内在自我意识的产物,头脑是载具我的产物,心理是角色我的产物,包括内在角色我和外在角色我,即电子层中和伪装层中的角色我。
载具我即这个身子的头脑,内在角色我挑选了一个“电子”剧本做为与自己当下意识形态和认知层次相匹配的经历,投送给外在角色我。其中包含大量的心理感受与心理活动,这些作用在载具脑中,成为显意识的思想活动、情感感受。载具我与内外角色我对发生的事情,比如梦或所谓的现实,都只感知到其作用,很少思索这些经历到底对自己的内在心智有什么影响、这影响是形成成长的助力还是阻塞。
科学或知识是头脑里的运作,梦与直觉是心理的活动,感触与智慧是心智里的觉悟。你看重哪个、侧重哪个、培养哪个,决定了你的所是与意识层次。
我打算让你们休息一下,再来讨论我说解读预测和梦很困难是什么意思。
(10:01休息。珍解离如常。10:10她以同样平静的方式继续,闭着眼睛坐着传述。)
当我说到预测或遥视的资料解读,我不是在谈心理上的解读。
为了使这种资料对有意识的人格有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解读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是绝对必要的。这种资料是我们所说的初始经验的一部分,它是电性的,通过心智接收,在那里被分解,如所解释过的那样,然后由头脑接收,在那里它被改变或解读成心理的符号形式。
换句话说,就模式而言,它已经改变了。新的模式形成了,强度的分组,将对人格的不同层次都有意义。要使这样的资料对有意识的自己有意义,需要有潜意识解读的其他步骤,这实际上与电性重组和重新调整有关。
显然,在意识层面上,这无法做到。潜意识可以被训练这样做,但通常它必然受到阻碍,因为它无法使用那些,对自我构成意义的强度范围。因此,出现了你可以称为扭曲的现象。
预言或遥视可达成的基础源自“心智”,即电子层上那本真自我高维意识。由于外在角色我内在自我意识的语言体系、理念认知、用来表达的词汇素材都不一样,导致信息被扭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心理训练、解梦训练,才能理解内在自我意识到底在说什么。
它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用词逻辑、选择示意物的偏好。外在角色我与内在自我意识,都在学习如何相互猜哑谜,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内部的语言系统,来提高内在表达被外在转译表达的准确率。

一个内在意识信息是针对所有自我发出的,但并非所有平行实相中的那一外在角色我,与这信息相呼应匹配。造成不匹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角色我的意识强度改变,比如角色我已经处于开悟状态或完全沉迷状态,比如角色我在转译过程中过度扭曲了信息的原意。外在角色我在翻译内在意识传递的原意时,扭曲其内容只是多少的问题,因为同时性的信息解译方式是多样的。而信息是投射给全体的,你所见的未来与遥视所见的实相,即使都是事实,但未必是你这个版本的事实。
这个资料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来解读,以便有意识的心智能给出预测,但也要以这样一种方式,使它的实相与意识同时存在,但决不能取代意识,以至于自我变得警觉起来。这经常是通过使用对意识来说不是立即明显的象征符号来实现,因此是允许通过的。然后,自我要关上它的大门来阻挡,就太迟了。但是,所选用的象征符号必须具有一种性质,即它们在出现之后,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成为对意识有意义的象征符号。
想要预测未来是可能的,因为内在自我意识处于同时性中。我们所谓的未来,它看到的只是已成就的当下。就好像你看连续剧的视频,可以直接先选择看最后一集,一个道理。但电子系统为了避免剧透,不让角色失去好奇心,提高可玩性,在意识中设立了预警机制,如果角色提前查看所谓未来的结局,系统会自动进入保护状态。
窥探天机但又不触发系统保护的做法是有的,那就是进行一种系统感觉不到危险与威胁的行为与内在自我沟通。比如你和内在自我约定一种信号体系,比如六爻、梅花易等。这样在你的动作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内在自我意识的碎片化提示,但因为每次提示都不完整,不会触发系统的警觉。等碎片信息积累齐备后,再把这些碎片信息拼凑还原成完整的信息,并对完整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得不可说、不可说之天机。

每日预测的实验,经过演练,将向你清楚地展示这种扭曲的本质,因为你会看到预测的事件和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差异。此外,为了简练也为了上面给出的原因,象征符号可以代表不止一个物质实相,在这份资料中给出的一些早期预测也是如此。
我们谈过期待。这些,你知道,都是电性实相,这可以说明它们的重要性;因为你不仅有时预测所谓的未来事件,而且你也在电性场中创造了它们的实际现实,因而确保它们以某种方式存在物质场域中。
预测未来的准确率,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提高准确率。那些由种种原因带来的扭曲,慢慢地会变成你可直接感知到的——你会隐约间觉察到这信息有问题,不能被自己认同,这不需要理由,因为逻辑在这里毫无作用。
与此同时,个人的未来并非是一个定数,虽然很大程度上,人生是一条既定的抛物线,划过习气的轨道,但如果一个人进入了开悟状态,他可以自己把控自己的人生,再逐渐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气与自我局限性,那这样的人就激活了这个矩阵。只有他自己可以决定自我的未来与自己的世界,甚至言出法随。开悟的人,改变了电子层内在角色我的运作方式,犹如开挂了一般,不再是被系统玩的玩家,而是VIP头号玩家。
我告诉过你们,在测量你们的物理时间时,你们实际上测量的是强度。你在电性宇宙中的创作,可以说是作为在你的物质宇宙中的未来出现的。这一点极为重要,这将解释许多其他问题。我使用诸如电性宇宙之类的术语,只是为了简单起见。它们都是一体的,但为了解释它们,我似乎必须把它们剖解开来,分开它们,以便你们可以看到它们不同的身分。就意义重大的资料而言,这是成果最丰硕的一节。我不耽误你们了,但我确实打算明晚按计划举行我们的定期课。
在电子层中,我们的内在角色我为外在角色我挑选与缔造着所谓的未来。就好像家长给孩子在网上挑选视频,然后构成视频列表。孩子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内看到的内容与内容排序,其实在打开电视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排序妥当了。孩子并不知道会看到哪些内容和这些内容怎样排序的,但父母对此一清二楚,因为就是他们挑选和排序的。
每个视频持续的时长、所有视频的总时长,其实都在电子系统里。在打开电视的时候家长就知道,几个小时内孩子会在何时看到什么,在几点所有视频播放结束,电视自动关机。
外在自我负责体验,内在自我负责安排。所谓的物理时间和未来,只不过是电子系统中的待播放列表计时器而已。随着能量条的递减倒退,提供显化投影的能量越来越弱,最后进度条到100%,能量也自然耗尽,显像自动停止。
孩子哭闹着还要看动画片,但电视已经不再显影。
父母说:刷牙、睡觉,表现好明天还能再看其它电影。
孩子哭闹着:明天还要再看今天这个。
妈妈说:你都看了四遍了。
孩子说:我就是想看到不同的结局。
(“晚安,赛斯”。
(10:30结束。珍解离如常。)
(第四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