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自我的审查与个人潜意识的审查,这是两层信息的滤网。
个人潜意识的审查是一层被设立于内在意识我与显意识我之间、用于筛选潜意识流中角色我和内在意识我之间信息的滤网。它的作用是阻隔角色我探知自我意识群体中的一些关键敏感信息、屏蔽其它平行我存在的信息、屏蔽其它累世记忆的信息、屏蔽意识三维以上的信息,让角色我可以更投入专注地完成本次人生所设定的剧情。
自我审查是角色我头脑中已有认知对内在潜意识流中被传递过来的信息形成二次筛选的机制。那些符合自己固有认知的信息,会被显意识接纳并重视;不符合自我认知的信息,则被无视或阻隔,不能被觉察与思考。
这就是直觉被逻辑所压制的过程。角色的头脑我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很理性、很科学、很有成就感。而这两层滤网是可以通过自我觉醒和意识觉醒融通掉的。去掉这两层滤网后的自我意识、角色我、内在我、自我意识群体可以形成认知的合力。其优点是自我与宇宙意识达成默契,缺点是对大多数比较肤浅的剧情与人物关系的得失表现冷漠。
比如你哭醒后发现爱人坐一边打游戏呢,你还会继续为梦里的他出事哭吗?梦里你钱包丢了,重要的文件没了,你急醒了,看着天花板,还会赶紧给银行打电话挂失吗?
赛斯感叹珍过度地拦截删减它的信息,这让知见的传递不完整。赛斯在尽量地设法获取到珍这个角色我的信赖,试图逐步扩大她可以接纳与认同的信息范围。在珍没有完全准备好前,赛斯不想惹毛珍,让她进入逆反的状态而全面拒绝相互间的配合。
教育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你有道理、有知见,眼见着孩子要偏航,未来会为此付出代价,怎么做?怎么说才能让受教者可以接纳你的意见与建议,这是一个教育者、教育家需要磨练的技巧。教比学还要难,因为学是自己的事,而教学尤其是针对大众的教学,涉及到的各种火候、平衡、深浅、时机、在互动中彼此的即时反馈,都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的角色我是活在一个个被叫做框架内的活动场域中。在我们的语境中可以理解为矩阵里的一个个舞台剧。内在意识我,进入人生的角色,透过在剧情中演绎某一个角色,积累自己成长所需的认知和能量。内在意识自我发展的越成熟,可携带与吸收的能量越强大。内在意识发展的程度越高,可处理的事情越精细,可挑战的人物角色越高端,可激活的人生剧本越富有挑战性,剧情内的冲突反转越频繁,角色关系越复杂。
内在意识我利用人生的激荡来为自己充能,当然也有在人生中把自己过得心力交瘁的。不过系统会给内在意识平衡自我状态的机会。
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在人生中,你通过反思而谅解他人、宽恕自己;
第二次在角色死亡后,角色我可以透过观察“情景剧”,设法平衡自我的认知偏激——一场戏而已,何必如此当真呢;
第三次,内在意识我可以利用对等体验,演绎平行的角色我或角色人生中的对立面来平衡认知。比如你恨的人,你讨厌、嫌弃的人等。这样你可以通过对等体验来了解与理解自我局限性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进而进入同理心的平衡状态。
第一次机会叫做觉察,第二次机会叫做觉醒,第三次机会叫做觉悟。有些人在人生中就可以利用某些技巧,直接完成觉悟,而无需等到中阴里去悔不当初。
因此它们持续不断创造能量。所有的能量都是你可以称之为精神能量的东西。它以无数的形式创造自己,然后重新创造场域,重新装满彼此。没有任何能量浪费掉,没有任何能量没有意义。
梦宇宙和物质宇宙也持续不断重新装满彼此,而精神行动在两个宇宙里被执行,是内在行动的伪装作用象征。所有的行动基本上都是精神行动,这些行动几乎像是双生火焰般在不同的世界里燃烧,但它们的亮光广照不同的景观。虽然它们的本质基本上一样,却永远有你们可注意到的差异。
第117节最短的一节课,圣诞假期
1964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晚上9点 定期课
(这是迄今为止最短的一节课。珍在厨房里忙活了一整天,为假期做准备,我也一直在加班,很累。在晚上8点,珍开始清理她的烘焙马拉松,以防万一要上课,但是她并不确定会有,她没有感觉赛斯在身边。我想知道,在我们已经习惯的时间表中,调节训练可能会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两都忘了时间。我们正站在圣诞树旁边,这时珍摘下眼镜,开始为赛斯说话,声音比平时有力些。她走到沙发坐下来,再次闭上眼睛。她说得相当慢。以下是我对这简短又费解的课的重组。)
没有必要记笔记。
这里有一些东西你们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利用。你们将要庆祝的这件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然而,你可以利用它,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的课上讨论这件事。
没有课。不过,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假期的不同时间看看你们。
(这节一两分钟就结束了。珍说她对这么突然开始感到惊讶。她还说,她一开始说话就觉得冷。一结束,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这一节课看似没有实际的内容,但却无疑是对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即圣经新约的彻底否定。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现今西方主流宗教的相关知识:
现在西方的主流宗教有三个:信奉旧约的犹太教,信奉新约的基督教,信奉安拉的伊斯兰教。三个宗教内又细分了各自的分支。
大体上,犹太教说上帝是他们民族自己的,也只罩着他们自己;旧约有点儿像《史记》加神话加预言的合订本。犹太教不承认新约的合法性与可信度。现今的犹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别是正统派、保守派及改革派。在三大派系之外,卡拉派也是犹太教的组成部分。可萨人信奉的就是卡拉派,目前卡拉派在以色列约有40000名信徒。
犹太人是以色列十二部落里的一支,但因为其它十一个部族都自相残杀死干净了,结果“剩”者为王。历史故事从来由王者来解释与定义。
新约是圣经的后半本内容,主要内容是基督的十二门徒各自记载“基督”平生事迹,加上启示录。
虽然在千年里,教会努力修正内容里各种自相矛盾的地方,但用心的人还是可以看出许多相互不能印证的问题存在。新约中的主要内容是说,上帝不再只是犹太人的神,而是全世界的救主。
基督的神性源自他未婚先孕的妈妈,名为处女受孕,所以确定了他和他接盘侠父亲、妈妈的丈夫没有血缘关系。他说他的父亲是犹太人的神,上帝耶和华。
上帝的名字普遍音译是“耶和华”,这个名字由来于以色列人公元千年前希伯来文的音译。其实它们并非是这名字的发现或发明者,而是继承者。
在中东两河流域里,早就有一个文明在公元前五千年统治这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在其语言中是两河间的意思。这群苏美尔人,又叫黑头人,它们说它们来自东方的高原,是神的子民。而他们的神成为了日后这地区持续的神。

那时不同地区有自己的神,神之间都是亲戚关系,并且供职在一个政府机构,分管不同的科室。
随着阿卡德人统一了两河,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但它没什么文化,只好借鉴当代的文化与吸纳传说。阿卡德语吸纳了苏美尔语后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后来它分化成两个地方性语言,分别是亚述语和巴比伦语。
“巴比伦”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神之门,是神进出这个世界时使用的“门”之所在地。那么这个经常通过门显现、然后休整、最后离去的神为巴比伦带来了特殊的神圣地位。而不被神眷顾的迦南地区,人们感到自己低人一等,于是它们也搞出了一个眷顾自己的神YHWH,发音“雅威”。它的原型是苏美尔人六位主神之一,火焰锻造冶金之神。当时的神特别喜欢金子,哪个王贡献的金子越多,神就越高兴,这遗留下后世莫名的囤金、崇尚金子的习俗。
但犹太人因“十诫”中有“不可妄称你神的名”的诫命,所以在整本旧约圣经中,凡遇到神的名字处,均不标示母音,而只写四个子音字母,并予以大写成为YHWH(此四字神名在神学上有一专有名辞,称为Tetragrammaton)以示对神的尊崇。
主前三世纪至主前一世纪时,希腊文七十士译本(the Septuagint)将YHWH直接改写作Kurios(LORD),日后之众译本亦皆随此传统。新约中引用旧约经文时,是根据七十士译本,故整部新约只见以主Kurios称神的名,而不见YHWH之音译或意译的名。
中世纪犹太经学家,为希伯来文的四字神名标示母音时,使用“Adonai”(音译为“阿多乃”意即“我的主”)的母音符号。当时圣经抄本这样写的目的,乃是提醒犹太裔读者要将神的名字念成“Adonai”。直到主后1520年,意大利方济会的神学家Petrus Galatinus(1460-1540,他与改教的路德马丁是同一年代的人),提出一个主张:将Adonai的母音a, o, a以梅花间竹式插入YHWH四字神名,成为“YAHOWAH”(音译即“耶和华”)。用此方式拼成的文字,在语源学上称为hybrid word,该词即英文译名“Jehovah”的来源。
原词意思“耶”即“以后永是”;“和”即“今是”;“华”即“昔是”。所以“耶和华”照字面直译是“以后永是今是昔是”,依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就是“昔是今是以后永是”。换句话说就是“永恒者”。“四活物……昼夜不歇息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是今、是以后、永是的全能者”。
“耶和华”(Jehovah)就是“雅威”(Yahweh)。但上帝的名字并非是这个,这只是一种礼赞的虚语。

传说耶稣出生前,当地的王希律王听贤士说耶稣诞生,于是下令杀掉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幼儿,为防止他日后作乱。而耶稣的妈妈大着肚子逃难,在牛棚里生下了他。基督诞生的日子,就是今天这一节中的圣诞节。而基督诞生的那一年被命名为公元“零”年,诞生前的年代被叫做公元前。

不过我们已知,历史资料王表、幼儿大屠杀、慧星天相发生日,与所谓的耶稣诞生存在明显的时间分歧,与新约记载有较大的时间偏差,这些能被质疑的矛盾点都在教会的引导下被忽视了。这些问题导致在教会成立后的数百年里,新约被一再修改,前后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还有容易被人质疑的漏洞。教会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让老百姓看圣经,牧师们也只节选着读其中的只言片语给信众听。
随着宗教势力的发展,宗教与政权展开对民众剩余价值的双重盘剥。宗教神权强大后甚至开始欺压贵族、胁迫王室,若不给教廷银子就无法获得合法的统治权。于是各国君主纷纷想办法自己搞自己的宗教社团。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德国、法国,有了新教,东欧有了东正教,中东有了伊斯兰教。
相较而言,天主教的信仰是比较复杂的,但因此兼容性较好。它除了拜神之外,还拜圣母玛利亚像、耶稣像、圣诞老人等圣徒像。这都是圣经上明令禁止的拜偶像的雕塑崇拜行为。圣经上还明确地说祷告要在自家的卧室里朝自己的内心祷告,不可有其它信仰,不可爱家人或世人胜过信仰。
新约《马太福音》中这样记载耶稣的话:
“在别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的天父面前也会认他。但谁在别人面前不认我,我在我的天父面前也会不认他。不要以为我来是要给地上带来和平,我来不是要带来和平,而是要带来刀剑。
我来是要引起分裂:儿子要对抗父亲,女儿要对抗母亲,儿媳要对抗婆婆。人的敌人会是自己家里的人。谁对父母的感情比对我的感情更深,就不配做我的门徒;谁对儿女的感情比对我的感情更深,就不配做我的门徒;谁不愿意背负自己的苦刑柱来跟随我,就不配做我的门徒;谁想得到生命,就会失去生命;谁为我失去生命,就会得到生命。“
相比而言,“基督教”只承认圣经中一部分的内容是神所默示的,基督徒是不拜偶像的。基督教又被叫做“新教”,但倒不如说天主教是“新教”。因为基督教其实在先,是原教旨;而天主教是后来偷梁换柱的产物,公元590年以前是没有天主教的。
基督教最初是被排挤、迫害的“邪教”,后因罗马政权需要利用它稳定殖民统治,它一夜间转变为了官方认可的宗教。持续到590年,宗教中的原教旨开始变质,因为要扩张,需要兼容各地的原始信仰和民俗文化,就引入了偶像崇拜、念珠、地狱、因果、罪罚、赎罪等概念,这样天主教逐渐取代了基督教的地位。时间到1054年,宗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东正教的标志物、理念、神父的造型与神职人员的婚恋制度都与天主教不同,连经文都不同。
到了1517年,天主教中又分离出了新教,这是因为德法英不想再给教廷每年缴纳重税。新教重新使用宗教开创初期的原教旨,命名自己为基督教,表述原汁原味。
混乱的圣诞节
在天主教里称耶稣圣诞瞻礼,东正教是主降生节。
教会通常将此节日定于12月25日,即耶稣降生夜。但因为各个版本文献对诞生日的时间不同,所以这个日子在不同分支里也不同。由于耶稣的诞生日期无法确定,圣经上也无相关记载,所以在学术上认为圣诞节是以圣母领报受孕(3月25日)的日期来推估。
在基督教发展初期,将古罗马的农神节作为这一天。农神节是古罗马在年底为祭祀农神举办的大型节日活动,一般在每年的12月17日至12月24日间召开。西方教会发展至四世纪中期,开始将圣诞节定在12月25日;而东方正教会在稍晚以“儒略历”定圣诞节为1月7日;另外在亚美尼亚教会则定圣诞节为1月19日。
鸡犬升天与六亲不认
最开始,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并且是在自己的卧室里对着自己的内心祈祷。但这样教会赚不到钱,信仰带来流量,却无法变现。于是有人提出,跟上帝交流必须通过它的儿子耶稣带话,而跟耶稣交流必须通过神职人员带话。不过带话是要交中介费的。祈福要花钱,赎罪要花钱。新生儿出生就是有罪的,叫做原罪,也要花钱来赎罪。
发展到后来,又多了一个说法。说儿子都听妈的话,与其央求儿子,不如直接和他妈说,毕竟女人耳根子软。结果求玛利亚的比求她儿子的还多,而上帝却沦为了无人问津的摆设。
其实玛利亚有自己的丈夫,也有其他的儿子,耶稣有自己的弟弟们,他成名后就不认这个妈妈与弟弟了,更别说那个把自己养大的木匠爸爸。在《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中,记载耶稣有四个兄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雅各布、约西、犹大、西门。
现在已经证明的文献证实,耶稣长大后,从中东随商队去了印度,辗转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神与圣所。最后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皈依,系统地学习了东方宗教理论、医学技术知识和气功疗法。学成后他跟随商队又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附近,开始显露自己的神迹。
耶稣生前不让家人蹭热度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们来找他,站在屋外边,打发人去叫他。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就对四面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总结:
在历史上,各种可用的素材被混编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通过人为的整合与神话,把它包装成了一个宗教信仰。它一部分基于零散在不同人身上的故事,一部分基于添油加醋的梦想。就好像是一个不同积木拼接起来的造型,被系统性地利用着。
宗教有自己的自限性,也有其显著的优点。虽与事实或真实都相差甚远,但在人文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良好作用。但其固有的自限性就犹如我们的可见、可观察、可验证的科学体系一样,成就了人类的发展,也自限了人类的发展。就好像成长很快的孩子穿着挤脚的鞋——这鞋还很新,也曾经合脚,但现在却成了自我继续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小知识:
基督教是不搞偶像崇拜的,十字架上没有基督。
东正教的十字架是三横的丰字。
别跟人家说自己是基督徒,胸口还戴着个十字架,而十字架上还有个迷你基督受难像与小杠杠,那就有点儿没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