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社交焦虑、羞怯和病态恐惧的问答讨论

提问者:

细雨老师,最近看了许多您的文章,感觉终于找到了我一直想要找的东西。

我有一个长期折磨我的困扰——我害怕与老师相处,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这种恐惧伴随着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痛苦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体会。自从初一起我就频繁地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且一直到大学,这种想法从未减少过。

今年我考上了研究生,可与导师相处还是会让我感到害怕和痛苦。一想到以后的研究生生活,要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我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

请问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细雨:

你是一个极其内向的孩子,很日本人的“耻感”——怕给人添麻烦,怕被关注后得到负面的评价,畏惧权威。

长期处在一种想要呼救又怕被拒绝、想要被看见又怕被看见的矛盾自我状态。

你的内心中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关注,又怕成为众矢之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需要真诚地面对自己,梳理这一状态形成的根源。你对权威的抵触,或许来自家庭中的长辈男性,或是幼儿园、小学时的心理阴影。

因为你给出的资料太少,很难做出具体的分析。你现在还在象牙塔里,这两年是你自愈的大好机会。不然毕业后就业时社会的氛围、婚恋的磨砺都会是更大的挑战,会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被体系贬低的压力。 

总体来说,你的问题是:内在自我价值的定位缺失;太容易被外力左右自我价值的评估;匮乏自我认知的稳定性。

在职业心理医疗的过程中,是通过回溯揭开伤疤,帮助求助者理解内在问题的成因,正视当时的所谓强权,理解那一过程中对方的心理扭曲与认知局限,并且谅解对方粗鲁的方式方法。

最后让现在的自己去帮助童年的自己,重塑另一种自己渴望体验的“如果”;

并跟随那个平行世界中的自我完成成长的过程,置换当下的底层潜意识,给那个不自信的自己断水断电断煤气;然后让强壮健康的自己入住当今。

现实中,你应该逐步锻炼自己在群体内发声、发言的能力。比如在小广场上自顾自地唱歌、跳跃、奔跑。

要理解他人的评价、不同的声音、权威的压力,都是不同认知角度上的某个一时性的参考。逐步稳定自我价值,完善自我评估能力。

提问者:

谢谢老师的回答。

这些问题困扰我非常久,已经很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生活。以前我妈强迫我去和陌生人说话,因为那个时候我不敢跟任何陌生人说话,显得很不正常。所以她想尽力把我扭转过来。那种时刻我就会难受得想死,那种痛苦形成了我喜欢逃避的性格。

我是单亲家庭,跟随母亲生活。父亲对我来说很凶很可怕。

初一时,因为成绩差被老师不停地贬低、打耳光、众目睽睽下罚站、当众念检讨书,还被安排跟“最差”的男生同桌,自己做出来的题老师却认为我是抄的,我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哭。

我知道这不是我习惯逃避的理由,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我知道我要改变,只要去做就好了,可越是有如此强烈的想法,就越感到寸步难行、难以呼吸,像得了病一样满头大汗,只想跑,只想逃。

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我坐立不安,提前两三天就吃不好睡不好,答辩的时候也表现得非常糟糕。

曾经因为要找院长做项目签字而感到害怕,在教学楼里徘徊了一个下午,到天黑了还是不敢去敲门。

我会不断回忆起我觉得尴尬的事情,而且在此时也会感到同样的难受。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去年复习考研时,我有一整年感觉不到一点开心,就像在没有风的沙漠里行走一样。我非常怀恋我小时候一觉醒来期待新的一天的感觉,而现在这种感觉已经消失殆尽。最严重的时候在睡前都会想:也许明天早上我就再也醒不来了,我会摆好我的鞋子,在心里写一封遗书,然后慢慢入睡。

还有怀疑自己得病,每年要做三到四次体检,也非常害怕得到结果。

我害怕把这些告诉您,怕您会笑说这都是我矫情,因为这是很多人给我的回应。所以我很少说起。

非常抱歉我说了这么多不好的经历,您能回复我我已经感觉特别高兴了。

细雨:

在你的第二封信中,我了解到你从小生活在负面的评价体系里。因为被迫在意他人对你的评估与反馈,结果导致让那些心智不成熟的人左右与影响了你的感受与人生。

你一直很勇敢也很努力地在成长着,犹如石缝里的树苗,朝着阳光展开自己的枝叶。

你渴望用自己的实力表现出自我价值,来赢得爱与尊重,但总是在担心没能做好或时机不当,反而适得其反。

总体来看,你把自我价值的定位权过度地交托给了他人,在逆来顺受中慢慢地失去了自我。主要是过度担心后果。

我可以告诉你,社会价值体系与校园价值体系是截然不同的:在校园里你无事,老师就省心,所以老师会打压多事的孩子。但当你步入社会后,一个犹豫不决、怕出乱子、没有魄力与担当的人,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无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个链接供你参考。更多内容请自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i4y137UW/ 

这是一位心理专家谈:你遇事迟迟不能做决定的两个心理学原因、不要让犹豫不决消耗人生。

编者注:

1.在上述细雨老师推荐的9分钟小视频中,这位心理学家分析了人们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的原因和真相,一是因为感受支配了立场,二是由于内心的困惑。而解决方法则是要了解自己,比如,知道自己想要的、期望的、害怕的、接受的和不接受的都是什么,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哪些指责过分敏感,并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等。而这些的达成,都需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带有觉知。

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观看(截至本书出版时,该链接仍有效)。

2.自续篇发布后,收到了很多群友的留言和热心的建议。很多人分享了类似的社交焦虑经历,并讲述了自己如何用实际行动改善恐惧和羞怯。有的人通过学习赛斯、细雨资料,找到内在之光;有的人通过跳舞、与陌生人讲话、冥想、走进自然等方式疗愈自己内在的缺失,建立自我价值。

从这些留言可以看到,社交焦虑是相当普遍的,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而是充满了温情。

对此,细雨再次点评道:

核心就是建立自我内在价值的正确评估体系。让自己认可自己,而不是把权柄交托给别人的评价。

不管是重塑记忆,还是用自我的成功经验对冲失败的恐慌,其核心就是让自己更多地对自己产生正向的价值评估。

附录:两篇辅助资料

附1:常见的病态恐惧亚型细分与原因

(本文对各类病态恐惧亚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细雨老师收集和整合,以期助益于对该内容感兴趣的读者。——编者注)

恐惧(英语:fear)是指人或动物面对现实的或想像中的危险、自己厌恶的事物等产生的处于惊慌与紧急的状态,伴随恐惧而来的是心率改变、血压升高、盗汗、颤抖等生理上的应急反应。有时甚至发生心搏停止、休克等更强烈的生理反应。一个突然的、强烈的恐惧可能会导致猝死。

常见的病态恐惧是长期的持续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一过性的惊吓不同。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亚型包括有:

童年期

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又称校园恐惧症、拒学症(School refusal)或惧学症,为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是离别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惧学症如同惧高症、幽闭恐惧症等,把恐惧的症状视为一种精神官能症。

惧学症的症状主要为对学校莫名的恐惧、焦虑以及排斥,可能伴随许多生理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腹泻、胃痛、喉咙痛、气喘以及昏厥等。如果他们留在家中不去学校,症状可能会消失,但第2天要去学校之前,症状可能再度发生,但是离开学校越久,将越难返回学校,他们可能出现长期缺课、逃学以及无法上课等现象。他们很可能同时具有焦虑症、忧郁症或恐慌症等精神官能症。

青少年期

社交孤立(英语:Social isolation)或作社交隔离、社会孤立、社会隔离,指的是人与社会之间完全或是接近完全缺乏联系的状态。社交孤立与孤独感不同,孤独只是人的一种短暂性的缺乏连结,社交孤立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个体上,不过不同年龄族群可能有不同的症状。

社交孤立有可能是暂时的期间性的状态,或是终其一生不断发生的循环,这两种情况下的特征皆是相似的。社交孤立的所有型态都可以包括长期地待在家中,且没有与家人、熟人或朋友联系,或是在有机会与人接触时故意避免任何与人的接触。起因是被小社团群体嘲笑、攻击、贬低、压制。

错失恐惧症(英语: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也称社群恐慌症等,是指一种由患得患失所产生持续性的焦虑,得上这种症的人总会感到别人在自己不在时经历了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社会焦虑表现为持续地想要与他人在一起干所有的事情,至始至终保持密切的联系。

同时,它也被定义为一种对后悔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使得患者情不自禁地陷入到对错失结交社会关系、获取新奇经历、投资机遇或是其它好事的忧虑之中。换言之,当患者一旦沉浸于自我想象的事件中就会变得失常与情绪化。这种焦虑会不断地被自我强化,让患者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安排时间的决定永远是错的。

获得自己与他人的关联感是一种合理的精神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健康。在自我决定论的理论框架下,错失恐惧症可被认为是人们因为在当前或者长期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产生的一种自我失衡状态。

随着技术的层出不穷,人们的社交和沟通经历已经由以往的面对面相处发展到线上:诸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之类的现代科技和例如Facebook、Twitter的社交网络服务让关注社交的门槛大为降低。但在另一方面,这些有前者介导的交流持续性增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一个人在心理上依赖于保持在线,可能导致当这个人不在线、未连线时感到失去了什么的恐惧,或者甚至于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情况,即对网路有超出一般需求的依赖。是故,由于这样的焦虑可能导致人们的负面情绪和抑郁感受,错失恐惧症被认知为会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

某些女性在青春期恋爱时,会要求对象保持秒回的关注、持续地在线候命、做到随叫随到的状态,不然就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开始情绪化的递进强化偏执思维。

中青年期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会焦虑症、人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

焦虑症或称焦急症和焦虑障碍(英语:anxiety disorder),是明显感觉焦虑和恐惧感的一种精神疾病。焦虑是对未来事件的担心,恐惧则是对当前事件的反应。这些感觉可能会导致身体症状,如心跳过速和颤抖。

以下为常见的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特异性恐惧症、社交焦虑症、分离焦虑症、广场恐惧症、恐慌症和选择性缄默症。焦虑症会由造成症状的原因来区分,人们往往有不止一种的焦虑症。

遗传与环境都可能是造成导致焦虑的原因,孩童时期遭受虐待、家族有精神病史以及贫穷都有可能是焦虑症的危险因子。焦虑症常常和其他精神疾病一同发生,像是:重性抑郁障碍、人格异常或是成瘾症,要诊断焦虑症至少需要六个月的临床观察,在特定状况导致异于常人的过度焦虑,并影响正常生活。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脏病、使用咖啡因、嗜酒、滥用大麻或是处于勒戒某些药物的状态,都有可能出现类似焦虑症的症状。

焦虑症如果不进行心理认知复建治疗,一般不会自行复原。治疗方法包含改变生活型态、寻求心理治疗、童年认知重建、自我价值评估训练、家庭成员和解,以及药物控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症状的药物则包含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对人恐惧症,精神类疾病的一种。

因为在他人面前失败过,在人前害怕出现症状,并且在他人眼前感到极度紧张,被此折磨着。常见于青春期,轻度可以自然痊愈。这可能会慢性化地触发社交恐惧症、恐慌症。

日本特有的文化依存症候群,海外也就直接以日语发音称为Taijin kyofusho symptoms (TKS)。(不过,在世界各地广泛地称呼为社交恐惧症)

比较轻度的病症是“あがり症”。一般把并发隐蔽青年(注:蛰居族)症状等甚至到了对社会生活有障碍这般重度的叫做对人恐怖症,但是没有严格地区别定义,本质上是一样地。因此在本条目中是作为一样的症状来对待的。

选择性缄默症(英语:Selective mutism)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患者有正常说话的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口。《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患有这症的儿童和成人能正常说话和理解语言,但在某些社交场合却无法说话。他们其他的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不愿意参与团体活动。这就像是极端的害羞。但是症状的程度与保持时间显然与害羞相异。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能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语言治疗师会在医院或诊所诊治选择性缄默症,而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症状。选择性缄默症常会误诊为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候群,尤其是当患者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的情况下,从而可能使患者接受错误的治疗方法。

此症原先的英文名为elective mutism,凸显出对此症的普遍误解,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1994年,其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阿斯伯格综合征(英语:Asperger syndrome,简称 AS),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DD)中的一种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其重要特征是社交与非言语交际的困难,同时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但相较于其他自闭症谱系,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的发展。患者经常出现肢体笨拙和语言表达方式异常等状况,偶尔会发出怪声音,但并不作为诊断依据。其症状一般在两岁前出现,并伴随患者终生。

回避性人格障碍(英语: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称AvPD或APD),或译畏避型人格障碍、逃避型人格障碍、畏惧型人格违常,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

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此类患者经常选择可独立完成工作的职业,以降低与人社交的机会。有些患者会幻想与他人拥有完美、被爱和被别人接受的关系,不过因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关系,所以并不主动去追求。他们只有在确信不会被拒绝的情况下才愿意与人建立关系,并只关注自己的缺点,经常贬低自我。

ICD‐10指出APD的特征包括

  • 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
  • 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没有吸引力或不如别人
  • 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
  • 除非肯定受人欢迎,否则不肯与他人打交道
  • 出于维护躯体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
  • 由于担心批评、指责或拒绝,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

附2:社交焦虑/羞怯

(这篇文章介绍了社交焦虑和羞怯的识别方法及应对策略。本文亦是由细雨老师推荐,来源于网络,全文见下方链接。——编者注)

https://www.ualberta.ca/media-library/ualberta/students/university-wellness-services/ccs/handouts/simplified/social-anxiety.pdf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