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金色豪门》

梦空细雨观影会20230219

《金色豪门》是一部93年的老电影,影片改编自小说《幽灵之家》,电影又名《超感官之恋》。

其故事线围绕着在南美洲智利的一个家族兴衰史展开,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大时代背景下角色人物们的人生百态。

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作为观众的我们旁观着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

看着一个冷漠市侩的穷小子靠掘金起家,然后努力地压榨更底层的苦命人;用联姻来获得身份与资产,并意气风发走上世俗观念里的高位;成为人上人,爱惜羽毛,鄙视下人,为维护自己固有既得利益而打压阶级流动性;最终在时代自代偿的大潮下,品味到富贵、权势、名望皆一梦,只有自己最不在意的人心与爱才是人生真谛所在。

他一生看世人如棋子工具,到头来回顾一生,却发现其实自己才是那个笑话,是个孤家寡人。

之所以推荐此片作为本周讨论的主题,原因是很多同修都渴望尽快地拥有与开启预知能力和灵视神通,亲眼见证灵界与灵体的存在,渴望体验意念移物、遥视感知的灵觉——仿佛有了这些神通加持,自己的信念观念与人生经历就会顺遂很多。

其实多数人并不知道,作为一个生而知之的人,其能力与人生功课的难度是成正比的。后天通过假死(濒死体验)或顿悟修得神通的人,反而比先天生而知之的人更有福,因为在开眼前,可有机会先习“三正”道,之后再观种种人生剧本,不过笑谈中。

有些修行者确实很勤勉,但就是始终如坠雾中,内在感官怎么也无法开启,为此与同修比对时很是苦恼。

一个人是否在此生可运用内在感官去亲身体验内在实相,这一方面确实需要正确的方法反复练习,也需要角色我肯与内我配合,放下成见之墙的阻隔,转念转信方可无碍。

不过有些人无法开启与运用一些高端的能力,是人生蓝图的布局,是角色必须全程经历闭卷考试、而考题大到铺陈百年,最后作答。所以始终用心却无法窥见天机其实是对自己的“庇护”。

更有在心性、神智上都很稚嫩的,因为还没真的在身体灵脉、心理认知、神魂神智这三个层面上准备好,若冒然直面更复杂的跨维度问题、面对非线性时空格局、面对多平行层的多重自我、面对多维度中的立体自己,会疯掉崩溃。在三正道没能真的理解且做到前,开启越多的跨维度感知能力,就越让自己陷入被动的乱局。

正文

当推开尘封的大门,步入时光长廊回顾一生时的片刻点,记忆碎片又一次鲜活了起来。

一生总是匆忙短暂,一切如白驹过隙,昨日还懵懂,今日已老朽,以至于太多的人根本来不及觉知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已听到交卷的铃声;尚未了解到万物间的联系,就已暮年。只留下好像无法补救的遗憾与悔恨,暗自落泪,懊悔当年曾在意过的争执与得失间的取舍。

《忘情水》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行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
蓦然回首情已远,身不由己在天边,才明白爱恨情仇,最伤最痛是后悔。
如果你不曾心碎,你不会懂得我伤悲,
当我眼中有泪,别问我是为谁,所有真心真意,任它雨打风吹。

这世间熙熙攘攘来来去去,一次次地品味着不甘与如果,往往只恨明白得太晚,又懂的太少,总是醒悟得太迟,错过的太多。

只希望我的万千文字可帮有缘人找回初心,不再迷茫,日后回顾人生时可多些能感动自己的骄傲,少些痛心的懊悔。

人生伴侣

人生一路上的伴侣,缘分或长或短,各自带来不同的课题显化,不管是相助还是相伤,其实都暗含启迪助缘,哪怕不欢而散或辛苦坚持,都当怀揣感激,珍惜彼此相伴的每一天。

人生伴侣有时会因种种原因,阴差阳错;或彼此入胎时间上差异较大,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不愿百年好,只求伴君行。其实年龄差较大的伴侣看似不能走到金婚,但在实际中,同龄人结婚后能相伴超过十年的不到半数,能到金婚的十不足一。

人生的灵魂伴侣其关键在心灵共鸣、神魂共振,与双方的皮囊性别无关,男男女女间肉身的性别其实与内在性别存在着巨大差异。柏拉图之恋,讲的就是琴瑟共鸣中的身心灵合一,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临界点上,不必拘泥年龄与生理性别的划分。

我知道很多人在最初步入情感与婚姻时,都只是憧憬着单纯的美好,男人想要征服美丽的皮囊,女性想要被呵护与获得安稳的富足。但当日子久了,再美的容颜身段也有被看腻的一天,再好的身世潇洒也有乏味的一日。男女都麻木于已有的理所当然,开始渴望走出舒适圈去经历更多的闯荡。

所以当皮囊与家室都安稳后,就会更渴望、更关注自我的内在成长,灵魂躁动难安,渴望爱与被爱的共鸣,渴望被尊重、被看见、被赏识、被认可。如果此时伴侣不能及时地与自己共同成长,无法满足此类的心理需要,就会在社会上寻求心灵共鸣与相互扶持。在这一阶段,很想要找到与自己精神契合的灵魂伴侣甚至双生火焰,完成自我实现,甚至自我超越。

如果抛开世俗的婚约,与心灵伴侣双宿双飞,就真的从此能过上童话般幸福的生活了吗?

是环境决定了自己的感触,还是感触决定了自己对环境的认知呢?

或许两者都是,或许不过是风动还是帆动的心动之争,全看是否在意、在意多少。爱时怎么都成,不爱了干什么都错。

谁不想自己的感情生活顺遂幸福呢,可要知道,我们多数来此为人的“目的”其实很单纯,那就是体验与学会什么是爱、如何爱、怎么爱,甚至学着理解被爱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

所以一路顺遂的人生与感情生活,内在神魂会觉得平淡如水、毫无启迪意义,于是总是想找寻些不一样的味道来刺激刺激,让自己可以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当神魂进入角色后,不管是处于“忘我”的混沌状态,还是清醒的全知全觉,都会、也必然会历经人生中的种种坎坷磨砺。这些大大小小的磕碰,犹如一道道试题,在当展开时被触发展开,在应呈现时显化呈现。每做完一道难题,不多时又会出现下一题,让生命充实饱满。

如果自己的解题方式或化解方法差强人意,那就会卡顿在某一问题上,来回打转几年甚至几十年、几辈子,直到自己搞明白了问题症结所在,并用不一样的想法、手段,展开行动,显化出不同的人生结果。

“特异功能”

很多人需要修炼几十年才能开启自己的各种“特异”。大多数初学者很羡慕那些成功拥有了各种“特异”的人,更嫉妒那些天生特异的人。但天赋异禀真的是一种祝福吗?生而知之就能万事无忧了吗?与众不同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吗?

透过这部电影,我想让那些修行只为尽早出“功能”的朋友们能多一些可借鉴的感触。

很多人说泄漏天机是会遭天谴的,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但并非是真实真相,因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天谴,没有某一“存在”在司律这一事情。但若有人过多地“人为”地改变矩阵中他人的故事线走向,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与用意,都会体验到电子系统中平衡法则对当前矩阵的代偿性修复。

简单地说,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有其人生规划和一系列生命蓝图中的计划铺陈。这复杂如蛛网般的脉络布局彼此联动,构成了精密的角色矩阵体系,为内在神魂带来当有的人生体验与互动经验启迪。

如果谁利用某种后台的权限手段,人为地干预自然的流转,在趋利避害中就会好心办坏事——在改变某些人生节点的走向时,引发蝴蝶效应,影响一系列宏观天平的摇摆。

就好像孩子贪玩,上学前哭着求妈妈帮自己请病假,不想去学校被老师骂,作为家长你当怎么做呢?

你帮孩子快速地写好作业、你帮孩子请假在家躲一天、帮孩子撒谎和老师说作业写了但书包丢了、你去和老师说明情况,让老师别骂自家孩子、让孩子在家写作业晚点儿去上课、直接送孩子去学校,让他挨顿骂甚至受罚好长点儿记性……

什么是爱?什么是善?什么是慈悲的帮助?

这种人为的影响力,犹如一杆杆稻草压下,迟早会迫使系统做出代偿性平衡。

常泄漏天机影响他人的人会因此生病,名五残:瞎、聋、哑、瘸、疯;其家人也多会早夭。比如本片中的女主,她的能力让她父亲的政敌们畏惧,在面对不对等竞争时,只好暗中下黑手,好维持系统的相对平衡。

破坏故事矩阵系统稳定性的人,会被矩阵系统认定为“开挂的作弊者”。所以不管是先天开挂的人,还是后天觉醒的人,在有能力阅读后台数据后,在有能力左右他人人生走向时,如何让自己学会“闭嘴”是一门大学问。

在知天晓地后,你可以说大“道”理,劝人为善;可以帮人解惑,用禅语点拨教诲;但不可直接去教人做事,不可左右他人人生,更不可用这能力破坏他人的剧本走向。

启迪他人良知智慧是一回事,直接三言两语、破坏了他人的人生蓝图故事线是另一回事。从矩阵系统中争回一条命,就要用另一条命去填;如果做不到就要承受系统的反噬,让系统教你怎么做“人”。

三则启迪性的小故事:

《佛堂一语》

一个年轻人负责看守佛堂,他对神佛的冷漠很不满,甚至斥责天道无情。菩萨入他梦中说:“给你个机会做一天佛事”。年轻人遵照菩萨的安排,蹲在雕像后等香客入殿。

不一会儿,有位财主来上香,忏悔做生意时亏了良心,求消除自己的业障。离开时不小心把钱袋子掉在了地上。躲在菩萨身后的年轻人想提醒他,但想他为富不仁于是忍住没说。

过会儿,第二个人进来跪下说:“帮帮我吧,孩子病了,没钱抓药,就要不行了!”他祈祷完发现地上的钱袋,非常高兴,把钱拿走了。雕塑后的年轻人想提醒,钱不是菩萨给的,是别人刚丢的,但又想那钱可救命,于是忍住没说。

第三个进来的人是渔民,要出海,来求平安。这时,丢钱的财主回佛堂来找钱,看到渔民在,就认定是渔民捡了他的钱,非要渔民还,否则去衙门。渔民觉得莫名其妙,和财主争吵起来。

这时,雕像后的年轻人急了,开口主持公道,对财主说:“你冤枉渔民了,钱是被前面的一个穷人拿走的,你当去找那人要!”

众人走后,青年自诩做了好事,可菩萨开口对年轻人说:“你认为的是非就一定是对的吗?那财主丢钱本当破财免灾;穷人捡钱可救孩子;渔民因和财主纠缠会避开今天台风。可你插手此事后,财主动气去找那穷人,穷人的孩子没钱病死,财主被其父反杀,渔民顺利出海后遇难。三个家庭只因你的一句话就都毁了。”

《你对你对你也对》

两人争法义之解,各自认为无错,相持不下,于是找师父评理。师父分别听后,只说:你对,你也对。

这师父不是在和稀泥,而是不想卷入到绝对的是非对错之争中。

每个人在自己的层次上看问题时,其角度不同、阶段不同,能看到的、能看懂的,是很不一样的。每个阶段上都有其所是与所不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很多答案其实都是自相矛盾的,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就好像在大学前两点之间直线最近;在博士前,两点之间曲线最近;在博士后,两点之间对折最近。

《只是微笑》

纪律大师责问大殿主持:“供桌上的酥油饼,被小和尚吃了你不管,被小乞丐偷吃你还不管,现在连野狗老鼠都敢来偷吃,你还装看不见吗?”

大殿主持说:“供养之物本就是供养,有需养者被其养育才名供养。是你着相有了二分心,还是你心中的佛,是个斤斤计较小气的呢?你不见它,只是微笑,哪怕风把常明灯吹熄、哪怕金装剥落、哪怕香果凋零、哪怕金身崩碎,它只是微笑。一殿的佛菩萨总是在微笑,从不开口责难于谁,不是吗?被外境种种变化所牵着心动念动气动的,到底是你还是它呢?若是你,为何来苛责我;若是它,那它之德就不当这香火一拜了!”

说完,大殿主持一声佛号,转身走开,留下纪律大师一人对着满殿微笑的大佛独自发呆。

预知能力

预知能力本身是一个依托于直觉比较早可被开启的能力,只要眉间三眼轮的前部开通后,就可以预知到所谓的未来。

其实用“预知”这个词本身是线性认知自限性的产物,在角色人生矩阵的同时性中,那尚未被角色我体验成记忆的未来,其实早已存在。就好像你在看完电影前,影片中的内容就早已存在一样。

预知后续剧情走向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会改变什么,也不会触发代偿性涟漪。但如果因预知而起心动念并展开行动趋利避害,对自己或他人做了相应的干预,这干预的行为哪怕是一句话语,都会扰动故有故事线的秩序,引动矩阵大势走向的一系列相应变化。

所以能看见未来本就是福祸相依的一件事,看见是一回事,干预是另一回事。看见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仍然能自然而然地作壁上观是门大学问——

能说什么、什么时候说、能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这分寸多少、言行技巧、时机把控,都是学问。多一分则会越俎代庖,坏人根本;少一点又不足以点明灯塔,引路破障。

可以说道理,听不懂听不进去那是时机未到心智未熟;不可以说具体要怎么做,那样会有如枪手代答试卷,毁内寻道心而引人外求外祈依赖外力。

三眼轮分前后两条通道,前在印堂后在枕骨。开启前边的可以获得预见力,开启后边的可以了知过往因由。

如果在开启了前后三眼轮后,再学会解离静观,不被一己私愿裹挟入更深的红尘是非,就可以有足够的能量去冲击顶轮。在三花汇顶后开启头上虚空中三寸处的第八轮乃至第九脉轮。那时就可借此与万有一体,意识连接入缥缈的意识万维网,做到无所不知。

头顶有金色大光明,可了知显隐间的各种多维涟漪,理解种种遭遇间的彼此关联,知道各种体验背后那些深远用意都涉及到了哪些功课,又是为了怎样的蓝图铺陈。

如果你真的知道了这些大道,也就知“道”了;而一个知“道”的人,会变得很小心,因为理解了人生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偶然与意外,更是懂得了每个经历都有其必要性,都蕴含着其神魂渴望体验与理解的相关启迪。

不一样的孩子

有些孩子,自幼好像很腼腆、不合群、喜欢独处,经常说些不着四六让大人好笑的话;甚至说怕黑,会指着空的地方说有“人”,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地聊天;喜欢独自看书、画画、哼歌,不屑与同龄人玩耍,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很多东西也不感兴趣,自己神游天外走神想自己的事。

这类孩子多有很好的创造力,对绘画、积木、沙子、开放式游戏,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很感兴趣;对背诗词、课文、按照乐谱练习定式、跳固定姿势的古典舞等很厌烦。

这类孩子不是有心理病。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深感忧虑,动不动就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自幼暗示孩子有病,然后自己与孩子都信以为真,也就真的有病了,或打针吃药被治出了“病”来,什么抑郁、痴呆、自闭、多动、狂躁,就都来了。

其实在临床上可以发现,真有情志问题的多是带孩子来看“病”的父母,而孩子只是哈哈镜般地放大显化出了父母与家庭的固有问题。只是父母通常自己的觉悟水平有限,看他人的问题很清楚,看自己就灯下黑了。

与老灵魂或神圣灵魂来演绎的孩子相配戏时,多数父母无法理解也不能认同孩子特异的成长道路,多以乖巧听话极具纪律性的孩子为荣,以能满足父母心理需求的孩子为荣——一味要求孩子要合群听话,让老师和家长“省”心;与同龄人攀比,给父母争面子,为此会打磨消减抹杀孩子身上一些超凡的特异性,让孩子学会闭嘴慎行,不可表露出特异性。强迫孩子符合社会化“流水线”教育体制的常规标准。

男主姐姐

影片中男主姐姐这一角色,看似很悲剧的人生与相关的戏剧冲突,因为镜头剪切的关系,其实未能让观众获得较全面的认知。好似男主很无情、跋扈、甚至神经质地诱发某些唐突的剧情陡然反转。

姐姐独自照顾臃肿瘫痪的母亲二十多年,她对家与爱的理解、对男女夫妻与性的理解、对如何爱与被爱的理解,都存在着认知扭曲。她对家人的付出,源自她的信仰理念,但这付出掺杂了太多的无奈与委屈,有太多的迫不得已和心有不甘。

影片只用了短短的几个镜头,就展现出了男主原生家庭中潜藏着的矛盾与固有家族业力课题。在男主眼中,所有人都只是自己攀爬登顶过程中的工具,他理性、克己、冷漠、自私、高傲、寡恩,他对婚姻与感情都看得很淡。他看待女性,不管是自己的妈妈、姐姐、妻子、女儿,或曾经的情妇,都只是有用或无用的母鸡家禽。

男主把姐姐深夜赶出家门、被姐姐诅咒成为整部戏的标志性转折点。这一幕在影片中被表现得很突兀,但其实一半是“误解”,一半确实是长久忍耐的最终爆发。

其实这姐姐,长期与其妻子成为了婆媳关系。姐姐是善良的,是深爱自己弟弟的,是想要照顾好弟媳与其后代的;但也是很想成为这家女主人的,想让弟弟的独立人格思想走向被自己左右的。

在现实中,很多离异家庭里的孤儿寡母多年相依为命,或寡姐带着幼弟慢慢长大成人,多年的情感寄托与内心习惯,让女人一方面习惯于对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男人指手画脚,一方面不自觉地心中排斥抢走他的另一个女人。

两个女人,两种不同的爱,在一个男人身上相互争夺关注与在意,用有的没的的各种小事打压对方,有意或无意中不断抢占家庭中可见的位置,包括心理位置与空间位置。这些行为很多出自不自知的下意识,明争暗斗间其实都围绕着自我价值和被关注与被爱的内心渴望。

这样的妈妈或寡姐,一般都不愿甚至不能退出自己对这男人人生的实际“把控”,不肯让出女主的位置,会设法让儿媳或弟媳成为长不大的小女人。这样的争夺看似男人很受益——两个女人用心照顾他;其实往往却很压抑——每天面对看似无意有心的闲言碎语、明争暗斗、亲情道义情感绑架,真的会很累。

其实男主是深知自己姐姐情商心性作为习气的,他从一开始就只想自己有个相对清爽的家,但女主是个有爱的、同情世人辛苦的——她始终保持着自己小女孩般的单纯心性,未被世俗熏染了去。她是无争的,也就不在意或小看了“大姑子”会带来怎样的家庭矛盾。

一念之差,失去了边界感的“一家人”,为日后的反目成仇留下伏笔。当然这里做的最糟的无疑是男主。

迭代

在高阶灵性的家族体系里,一般都是迭代有序的——一个新生的婴儿会送走一个故有的家庭成员,或是老家儿或是伴侣或是姐兄。为什么会这样很难说,也没天理可言,只是一种常见现象的客观规律。或许是一种大道对某一种超自然存在的数量克制,维持系统平衡性,维持一种普通人与特异人的人口比例。

人们都说有的孩子是来讨债的,有的是来报恩的,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其实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相互对应的,有被期待在祝福中长大的孩子,也有不被祝福的“多余”出生降世。

这类在出生前后被厌弃过的孩子,生而带有扭曲的情绪,愤恨与苦难犹如染缸浸泡其成长的过程。被厌弃的孩子,从娘胎里就被浸泡在咒骂中,成长在嘲笑里。残缺的家庭,每日争执与算计的环境,让孩子没有机会习得如何去爱。

女人不要拿孩子作为筹码,或只想着满足自己动物欲繁衍哺乳养育的肉身激素渴望,不要把孩子当成牵制、惩罚他人的工具、稳固婚姻家庭的工具。

一个女人如果意外受孕,她首先要考虑的不应是自己,而是自己是否能让通过自己来到这世界的生命,过上有爱且幸福的日子。

灵魂在进入角色前,在中间层中可透过矩阵的同时性知道角色是否能活、能活多久、一生剧情走向。就好像话剧舞台上,一个女性角色演大肚子孕妇,剧情需要她在八个月时出车祸意外流产,那拿着剧本的导演会安排演员去扮演那个没有戏份的新生儿吗?自然不会。所以所谓“意外”流产或人工流产其实都是不会生成怨灵的。

但有一种意外,那就是反复犹豫、抉择不定的孕妇,是会招惹麻烦的——最后不管是生还是不生都会被这种犹豫反噬。生出来就是个冤家,最后决定流了还是日后要应对的麻烦。

就好像你通知某演员候场,但始终不能决定是否让其上场,最后一刻说不让他上场;或经历了许多次心境过山车后,最后让上场了,都令对方是一肚子气——凭什么你不让我上场?既然你不想要,凭什么要让我来此上场遭罪?

诅咒

诅咒是一种具有负面力量的心理暗示,其作用的机理与精怪鬼魅无关,而是一种意识能量的愿力。其实愿力本身是一种强大且持久的显化力,可分成祝福正向心愿与诅咒负向心愿,或被叫做白魔法与黑魔法。

其有效性与两点有关,缺一不可:首先是发起愿力之人的诚意与认真的态度;其次是被指定的针对人是否当真。同时,愿力的驱动力是心流中的情绪,刻骨铭心的爱与恨都是有力量的守护力和破坏力。

正面暗示与负面暗示都可以对其他人或自己形成有效的心理与肉身影响,这些暗示有时无需亲耳听到、亲眼见到,就可以影响目标人的时运走向——

为什么目标人物没有认同心理暗示就会被左右呢?

这是一种基于意识同频的共鸣显化,说简单些就好比落井下石与锦上添花:

当一个人陷入惶恐的晦暗思潮时,往往会以小人之心揣测他人之意,这时就会在自我意识中打开一个窗口,让别人曾经释放给你的恶意得以与你同频,形成一种加持。相反,如果你以最大的善意去想他人的动机言行时,那些被自己忽略了的祝福与感激也会形成力量加持给你。

这就是:吾有一身浩然气,万法千魔不近身,俯仰无愧心敞亮,半夜风铃是佛音。

鬼魂

此处可见女儿遗传了可以看见鬼魂的超能力。

当鬼魂出现在我们周围时,哪怕一般人也可感觉到汗毛竖立,周围空间内的温度在明显地下降,那感觉好像是感冒发热前的寒颤。这种可感的温度变化不被室内温度计所显示。用手机人相照相功能,有些手机可以在无人的空白处,持续出现识别出人脸后的方块,左右摇摆手机,显示方块的位置始终一样。

鬼魂的行动方式一般是行走,但它们可以瞬移,对物理障碍无视,但习惯性地会走敞开的门窗。刚过世的鬼魂保持着生前肉身对本位面物理限制的认知,死久了会慢慢地放下各种做人时的认知习气,学会漂移穿墙、显化或隐形等,有些可以通过集中情绪力对物体或电磁装置发送干扰。

最好的安魂方式就是平静的祝福。犹如在机场或码头送行时那般,说着真心的家常话,让走的人可安心,让其少些挂怀,少些内心的撕扯。离开肉身的鬼魂,有他心通的能力,你说出口的与心里想的,它都门儿清。所以别看什么重度昏迷、植物人、脑死亡,或已经死透了的,周围人的言行与起心动念,它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自古就说逝者为大,莫评说坏话——心里暗自骂活人没事,嘀咕逝者的不是,请小心——遇到心眼儿小的鬼,那你的计较就会莫名地招来它的计较,惹出是非了。

剧中男主的姐姐,对女主的爱与感激是真挚的,因为女主始终透彻温暖地待她,可说是她在此生中唯一心存感激、渴望呵护的人。

鬼魂具有瞬移的能力,其所思之人、所想之地,可瞬息万里;鬼魂的味觉与触觉消失,但嗅觉、听觉、视觉被强化,直觉也被空前强化。

希望与失望

因你,我开口说话;也因你,我从此闭口不言。

男主二十年富足的生活,并未能弥合他骨子里的自卑。当妻子提醒他:“你也曾经是个穷小子,爱情与财富和身份无关,一个男人的品性、才学、韧性、闯劲、担当,才是当被看重的”,他被触碰到了逆鳞,仿佛自己辛苦维系着的“尊严”瞬间回到了贫瘠时的从前——那个需要讨好着仰人鼻息的青年,那个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少年。

他觉得自己虚长几岁、多活了几年就世事洞明,而看不起、看不上女儿对自己人生的追求。在他说女儿没有信仰、没有原则时,自觉自有的标准、原则、信仰、准绳,真的是让人很无语的。

当他知道女儿身孕后,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他人的观感,而不是自己女儿渴望怎么生活与如何可以过得幸福。他始终认为钱、权力、财富是最重要的东西,把女儿、那准未婚夫,都看作是棋子与可买卖。

对于后天开启或先天拥有灵觉的人,他们看待世俗舞台剧时,会有一种无奈的悲悯心。就好像苦口婆心地劝某人脱离传销组织或让赌红眼的赌徒收手、让被PUA*的女性醒悟而无果一般。某些执迷不悟只因尚未痛彻心扉,某些幡然悔悟必须要先经历精疲力竭。

*PUA:网络用语,现指代精神控制。通过一些不良手段,如打压、虐待、暴力、忽冷忽热等,来控制、奴役交往对象的行为。

感情危机与孩子

当代的婚姻有效期很短,离婚的数量每天和结婚的持平。随着一个个家庭的再重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原生家庭的亲生父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父母在离异过程中或后续的时间里,因为自己的情绪与认知,给孩子灌输了过多的负面思潮,让孩子对异性、对婚姻、对不在家的亲生父母心生抵触畏惧,那不幸就会成为家族业力代代相传下去。

孩子自幼没有安全感、匮乏对感情稳定性的正确理解,长大后要不畏惧步入感情,要不就在感情中病态地挣扎在不安全感中多疑与纠缠,稍微感情中经历风雨坎坷就会轻易选择逃避、争执、咒骂、分手、离异;自己不敢生孩子;常找大自己很多的异性来代偿父爱、母爱的自幼缺失。

如果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给孩子的压力很大,孩子会渴望尽早逃离这一环境,结果就是早恋——谁能带我走,就跟谁走,能离家就好。

夫妻双方在出现感情危机时或离异后,都不可对着孩子输出自己对另一半的言辞攻击,也不可对着孩子说或让孩子听见“孩子是累赘,要不是有了孩子早离了”、“要不是为了孩子我能跟你过到今天”、“求求你为了孩子留下来吧,你怎么忍心离开我们留下孩子”——这些言辞让孩子直接或间接地感觉到自己是多余的,父母本都可以有自己幸福的人生,只因自己的存在让父母都过得很不开心。

很多青少年自杀,都是因为在房间里听见父母吵架时的一些无心之语,等父母冷静后,叫孩子吃饭时,孩子已经“走”了。

另外有些孩子会突然生重病,并且多年无法治愈,因为孩子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挽救家庭的完整性。这倒不是孩子装病,而是助缘意识的默然显化。

这部电影看似只是一家人、一个小地方、一个过往时代的起落聚散,其实蕴含着多重的启迪:

灵觉之人处世时要注意哪些?如何修闭口禅、隐秘超能力?

如何与世俗人与神魂未成熟青涩的家人彼此各自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课?

如何在爱与被爱间取舍?

如何看待世俗的富贵权柄起落聚散?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死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爱的意义与价值

……

生命、生死、人生

生命、生死、人生,三个名词看似重复却各有学问。

人生剧是一个个角色所串接出来的,犹如一个个学期、一堂堂功课。

生死犹如学期的寒暑假、文理科间的课堂休息,其实也是反思温习、预习自习的时间。这往往就是拉开众多学子个人层次的时候。

生命是一个大的宏观话题,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人族一生某世的生灭兴衰,就太小看生命一词的蕴意了。

在生命与生死间是本命经历的大运之起落。这些知见构成了眼界与视野,构成了内心可感触可思量的自我内在世界。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大小决定了其思想的高度、觉思的广度与感悟的深度。这就是为何女儿会说出这句“你的世界太小了,太小了”的感叹。

通灵家族

家族中的晚辈往往生而知之、从小觉悟,无需刻意修行,这类人或自幼具有灵觉,或半路利用濒死体验觉醒。他们对台前幕后的种种把戏比较清楚,因此对世上的名利得失看得很淡。这类人小成者自觉,利益一方水土;大成者觉他,利益世间众生。

生而知之有三个前提:

首先,其神魂已经成熟到了某一次第,可有资格选择过通透的人生。要知道活得“明白”其实更累,知道的太多、过于纷杂对神智尚幼的内在自我并非好事。很多人连自己此生十来年的过往还不能消化清爽呢,更别提直面累世种种恩怨情仇了。

有资格解锁生而知之的人生或有资格在此生开启神通的人,都需要在出生前的人生铺陈中选取此类角色与此类家庭。如果你的角色或家庭环境不支撑你的心灵成长,那即使你有这等神魂品阶也无法触发此类能力。就好像你拿的是《水浒》的剧本,就不可能在里边搞出孙悟空的神通。

在有资格有环境后,还要有传承。这里分为载具的基因传承和家族内信仰氛围和术法的传承。正确的认知引导、开放的态度、中正的理念、合理的启蒙教育,都至关重要。不同家族中走出的子弟可见很明显的家族行为与思想模式的烙印。

母家的姿容、仪表、心性、神智、觉悟、品性

女主一生都与意识界保持着联系,并非是与某滞留灵相互合作,所以她的理念认知、行为方式、言谈举止都没有孤魂野鬼的那种戾气,更没有损人利己的心思。她一生都充满包容地温暖着他人,榜样出慈悲大爱。

母慈旺夫荫佑三代,这不是什么无形气运的迷信,而是家宅中没有内耗掣肘拖累,没有争斗戾气攀比。似水的女人,是污水还是尚善,是滋养还是灾殃,一家子嗣耳濡目染间习得秉承怎样的做人风格,都要看母家的姿容、仪表、心性、神智、觉悟、品性。

姿容不是靠医美或化妆品伪装出来的画皮表象,而是内在神华外展、气血熏染而映透出的本真面目。

仪表体现出自身的素养与文化层次是否上得了台面、是否肯为所爱之人下得了庖厨。

心性是在每一个大小人生路口时的抉择,是其自身可观见哪些选择,又如何抉择。眼皮子浅眼光短小视野狭窄、爱较劲一根筋、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的人,一生中情商欠佳,心性偏执又狭隘,所以常无事生非,爱矫情,又不听劝。

神智是一个人内在神魂的成熟度,即其直觉、灵光、感悟力可呈现出的最大通透度,又叫慧根。是其智慧成熟度的外显表化,即在听闻觉知到大道启迪时,可领悟觉知的能力大小。某些人可先知先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些人则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混混沌沌,即便洪钟大吕敲打不断,也不知反思悔悟,倒觉得世间聒噪,人人与己为难,指天骂地责备身边之人,从无自觉自省之能。

觉悟是一个人的自知之明有多少。神智上可以尚且不成熟,心性上可以满是泥泞山路,仪表姿容上可以一时不济,但要是觉悟力糟糕透顶、油盐不进、成见自守,只道眼见为实,心识固化在当代教化理念中死倔不让,那就很难办了。没悟性灵根的人,很难在人生中真的有所寸进。

品性是一个人当下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现状,是其角色与内在神魂固有习气与能力的总汇表现。品性分先天、后天与伪装三大类,即:心理所想、头脑认知、外在表现。

内外不一的人多隐忍之辈,万般委屈静待时机,一遇风云便化龙,崛起一鸣惊人后就会反过来疯狂报复。之前内心中的种种不甘与愤恨,一股脑连本带利地反扑给世道。

品性是一个人的基础,犹如在黑纸、白纸、花布上用人生作画。这画布的底色分为先天神魂的本是与童年家庭的角色塑形。

年满14岁后,人生蓝图的角色塑形已经完成,之后的种种人生路都看你自己如何选择。这当然会在初期被自有故有习气所左右,但慢慢地一个人自身的觉悟力、神智成熟度的差异就会让其与同龄人拉开差距。人人听闻同一道理,可各自领悟收获各异:有些狂笑嗤之以鼻,有些漠然视而不见,有些三思却不得其法,有些渐悟起而论道,有些顿悟践行验证。

性情一词,品性与情绪往往相伴,沉稳内敛或骄狂张扬各有不同。有些人情绪来了脑子就不转了,嘴比头脑快,说话不过心。情绪化的人,或被情绪驾驭而不能自主的人,哪怕心性不差,但犹如驰骋在狂象之上,不但所过之境皆被践踏、所遇之人皆被伤害,自己也是伤心伤神,委屈得很。可是这可怜之人又能怪谁呢?心不能通神,脑不能控己,脾气上来不管不顾,只欲一时痛快,回头看满目疮痍,皆是烂摊子。

如戏的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百年起落对于我们这些看客不过两小时的掌观山河,其间快进暂停、预知后事、反复观瞧,观者可谓神通广大。

只是“戏”中人,一天天走过其人生——在你来我往间,爱不得、恨常伴;生死离别间,总是名利得失挂心头;最后只留下一声叹息、两行浊泪,话不尽世间苍凉;再回首,惨然笑,落叶纷飞,原是大梦一场。

变革

任何一个时代的变革,都必然会触动故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与打压,但文明前进的脚步,并不会因某人或某一利益团体的私人利益而止步。只是在正负两极的转变过程中,往往不会一蹴而就,在摇摆的动荡间,很多前尘往事会借机做出阶段性的总结了断。

沉渣泛起、打破故有格局时,破立之间天地变色。这往往是自我反思、反省、觉悟的好机会,也是看清人性、人品、人情的好机会。这其间的“坚持”未必正确、“妥协”未必正确、“作为”未必正确、“沉默”未必正确。什么当做,什么不当为;是听专家的,还是听权威的;是听头脑逻辑的,还是听内心渴望的;或许只是跟随内在直觉做出最本性的抉择,让良知做主。

现在的我们与这个世界,又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人类文明大变革的时代,一场认知革命的浪潮中。打压、禁言、文字狱、抓捕异端,然后是军权暴力、动荡与未知。分水岭的路口展现在每个人面前,每个人需自己选择,自己与自己的家人到底日后要投身体验哪一种平行实相。

抉择

男主私生子对其女儿的两次侵犯,并不是色心的性扭曲,而是一种内心愤恨的宣泄代偿。在其认知里,他的存在是其母被男主性侵犯后的余音;他扼制咽喉、侵犯私处、欺凌弱小都是潜意识中自己的感受。

他曾几次渴望获得父亲的认同,但男主都选择了排斥,想把他与那不光彩的过去一并尘封出自己的记忆。所以在他有能力对男主所珍视的女性做出报复时,他选择自己认为对等的公平——去摧毁父亲所珍爱女人的身体与贞操。

追杀与救赎、补偿与侵害、失去与获得,在一个个人生的抉择间,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在意看重的;而这被自己在意且看重的,又是否真的比自己放弃与背离的更有价值呢?或许是,或许不是。

在利他或利己间,你会如何取舍呢?在两难中是否有一种共赢的可能呢?在别无选择时,是真的无路可退、孤注一掷,还是自己视野狭小、思路局限呢?

或许当走投无路时,等死求死寻死并非是无奈的唯一选择,只要学着转念转识就能转境转运。

刚毅在超压下会变得脆弱、软弱会迟疑且深感无能,在刚柔间有一个中度,那就是生命中的韧性。一个人可以很聪明,很勇敢,很理性,很果决,一路披荆斩棘,但成败永远是硬币的两面,峰谷的起落总是天然。挫折打磨的就是韧性,只有自身的张力足够大,才能有机会触底反弹,压得越低飞得越高。同样地,从高处跌落时也不至于道心破碎,自艾自怜得一蹶不振。

处处事事皆功课启迪

人生中的处处事事都是自己的功课,也都蕴含着启迪。尤其那些自己做不来、不擅长的事更暗藏玄机。

爱你助你的是天使,那害你毁你的就是恶魔了吗?人心中时刻衡量着得失——让自己有所损失的被认为是坏的恶的,让自己受益收益的被看做是贵人好人。其实这样的认知很狭隘也很自我。毕竟得失是相对的——就这些人,就这些有的无的利益,你在吸取时别人就在丧失,而你丧失时别人就在获取。

天底下哪有只有你不断吸纳的道理呢?平衡何在?流转何存?一切都有生灭的周期,每个人都只是种种聚散的载体过客。除了智慧的觉悟,没有什么真的只是你的——生命不是,能量不是,肉身不是,财富不是,名望不是,父母不是,爱人不是,子女也不是。

所有的遭遇都是自平衡体系里矩阵系统的自我代偿,你给出什么就收获什么,而收获到的迟早是要还出去的。

生命中只有助缘人,没有仇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与道理——那道理或许很没有道理,或许不被你认可,但其存在就必有其道理,不是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同理心与共情能力:推己及人之后换位思考,以点带面扩展感觉思考的范围,从个体到群体,从小格局到大一体,把一人一城一地一国的得失与全然做参照,把自己的在意从点及面进而融入宏观大道中。当视野够宽广,那胸襟就会变得辽阔;当思想够深邃,那眼光就能更长远;当自己的自我认知格局升维后,很多狭隘的在意也就随之不值一提了。

结尾

终点是起点,起点即终点。影片开头与结尾犹如闭环。

一生荣辱是回忆、是展望、是经历,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在你看这影片前,他未曾生过也未曾老过;在你看这影片前,他已存世百年也已早归虚无。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在你看到影片的一半时,什么是过去?什么是未来?未来真的就是未来吗?过去就不可被改写了吗?哪个当下是当下?在你快进、暂停、跳转、一遍遍重播时。

他的实相物质世界是真是假?你的世界又是真是假呢?他的时间是真是假?你的时间真有真假吗?你在此刻就是他的神,神真的是那么高不可攀吗?

一切都是经历,一切记忆都是觉悟的素材。我们走过自己的人生,也随上帝视角走过一个个角色的人生。走过看过,不要错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见微知著,由点及面,在一个个被浓缩了的故事里,增长自己的觉知,然后逐步地提升自己的心性、神智、觉悟、品性。

很少有谁能做到一生无憾,但若冥顽不灵“至死不渝”,那就很没有觉悟了。

请问此生可有所得?你觉得自己最为自己骄傲的是什么?最懊悔的又有哪些呢?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从头来过,在种种得失的在意中,你觉得哪里能做得更好些呢?

(全文完)

细雨 2023.2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