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爱有来世》

——梦空细雨观影会20221204

《爱有来世》(英语:The Discovery)是一部2017年英美拍摄的电影,它被评论定位为浪漫科幻电影。这电影英文名起得很贴切,这是发现。中文译名可以看出译者关注的点与原著有所出入。

影片中展现出父子两代人由于理念差异从质疑到合作的转变过程,并借由西方观众可以理解的科学外壳,科幻地表现出神魂跨维度转生时会遭遇的种种心灵经历。

影片利用爱与被爱的牵挂这一主线告诉世人:神魂在不甘与如果的支配下,自我心理活动是如何在弥留之际引导与影响神魂一次次地踏足如环往复的人生,在非线性的时空剧里穿行。

本部影片收获的褒贬不一。多数人都表示根本就看不懂,只有43%的观众表示能接受,影片评分5.5/10。

影片开头讲述了因老教授发现死亡不是自我的终结、灵魂确实存在,导致自杀率迅速飙升。这隐喻了人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课题多会选择终极逃避的方式,总以为只要重启就能解决一切自己的各种问题。

这样的想法其实在现实中很常见:我换个单位、换个爱人、换个城市、换个国家,一切就都会好起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他人之过的认知模式。

这类人的认知中只有两种选项:我改变你,你做出改变让我舒服;或我离开你,找个能让我舒服的人或地方过日子。这类人的共性就是持续地外求、外祈、外寻、外改,而自己却不肯做出必要的自我反思与调整。

老教授为了找到确切的科学证据,一再游走在死亡边缘,而他的儿子却用唯物的、科学的信念在暗中给他裹乱。

这里体现出儿子其实是爱着自己父亲的——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小手段阻止父亲这样作死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他内心隐约也觉得,这一实验如果真的成功,会极大地撼动自己的内在知识与信仰体系,而其确实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有必要加以破坏和阻拦。

就好像唯物主义者极力阻挠心神信仰的发展与探索:如果他们笃定这样的探索终究会一无所获,那让善男信女去折腾好了,到时候灰头土脸地获得了经验教训,自然会回头相信科学;可是万一他们有所发现,而那发现还能彻底地颠覆当代的科学与宗教政治体系呢?不敢往下想了。

生亦何趣(去),死亦何惧,有头脑的哲人提出人生三问:我是谁、从何来、往何去。

智者答:从来处来,往去处去。这真是一种很洒脱的无所自限啊!表达了一种小我的随和豁达自然。随与和是一种臣服无争无为的状态,任它风浪起伏跌宕,我自如浮萍柔草,摇摆而不受伤。这种超然的洒脱,是从小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对立二分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不过这还是很小乘的思想境界。在从角色我执着妄想中解离出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当个躺平的混世魔王游戏人间吗?其实作为觉醒者,下一步要进入到觉悟与证悟的心理阶段,开始逐渐与内在自我人格合一。也就是要去发觉自我神魂的真实性,并把自我的意识焦点、身份认知、思想权重、抉择权柄,逐渐从肉身小我过渡给这个幕后的自己。

用随波逐流的方式去生活,那样稀里糊涂地走完自己的宿命轨迹其实毫无意义。要学会转变自身的人生目标侧重,从名利情欲这四大执念中脱离出来后,需要配合与跟随着内在热忱,展开与尽力达成神魂投生而来的初心所向。

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此生的初心所向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电影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剧情铺陈,并借由一个个角色的台词告诉了观众一个超出线性人生认知的事实:

所谓的前生就是今世,所谓的来世就是今生。我们从生命中一次次走过,当啼哭着再睁开眼时,妈妈还是那个妈妈,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我还是那个我,一切都好像一样,但又好像有什么是不一样的了。

神魂带着憧憬与懊悔,再次步入这个世界,展开本角色的不同选择,探索不一样人生路径。

那些错过的将被珍惜,过往执意过的将学着放下,不再为满足他人的梦想而活,也不再把人生的意义与财富名利绑定。曾经忽视了的被拾起,曾经犹豫不决的被实践,在当勇敢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彼此争执时按捺住自己的脾气。学会少指责多反思,学会多观察少唐突,学会更多地利用内在直觉去生活,学会爱的表达与被爱时的珍惜。

自我的神魂在彼岸往返的渡轮上独自沉思——

如果这就是那传说中的如果,我希望自己这次能欣慰地跟自己说:此生无悔、无憾、无怨,我真的做到了,因此我为自己而自豪。故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内在价值。此次我真的学到了、也懂得了如何去爱与被爱,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且更有价值;并且也学会了利用自己的能量与价值去利益众生、温暖人间,用一己之力护佑温暖过这个人间。

我很欣慰自己的成绩与获得的领悟,这个世界因我而变得更美好,而我因走过这世界变得更祥和、豁然、睿智。回首我走过的足迹,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感动与喜悦,传递智慧的话语和启迪,我的言行为这世间众生添加了更多的光明与温暖的感受。

人人皆向死而生,而又次次往复。有人说这里是灵魂的地狱牢笼,有人说这里是六道的奖惩之地,还有人说这里是文明的试炼场与心智的学堂,每个心灵在这里经历过的感受都各自不同。每个人生经验都源自其走过的路,而这一路上种种的选择,有宿命主线的引领,也有自我心智的所向,其实都是自己意识成熟度的直接体现。

你在意什么、偏重什么、渴望什么、畏惧什么、无视什么,构成了你这一生的实相记忆。角色的人生矩阵并非是单一线性的唯一宿命,但多数人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宿命轨迹,因为自己始终无法破立自我内在的故有认知体系。

习气与成见才是真正的牢笼,让你坐井观天;而认知的突破,往往是打破自我宿命枷锁的前提。不过光做一个有“识”之士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相当的行动,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以为自己所是的与自己真能做到的有多大的差距。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很不容易,富贵如宝玉、贫贱如冉阿让,各个都有自己的苦闷与不如意,冷暖自知中谁也没有权利评说他人的行为。你没有穿过他的鞋、走过他的路,怎知其中的艰难与无奈。每个人都在很努力地活着,渴望战胜自己、赢得这场战役;但却少有人真的知道,自己来此、生而为人的目的与意义。

多数人在稀里糊涂中得过且过,然后在不明不白里含恨而终,晕头转向地流浪在弥留的混沌里,跟随种种委屈与不甘又一次哇哇落地。这三万个日夜,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走时有人舍不得放不下,也有赌咒发誓恨不得再也不要回来的,可是不回来又能去哪儿呢?心里却没个数。生前无知,死后落个糊涂鬼。有宗教信仰的其实不比那什么都不信的好到哪里去,因为死后才发现,自己信了一辈子的东西,其实只是人文意撰与宗教政治的产物,和真实毫不相干。

何为真经?

其实明心见性是可悟不可修的。求福报想上天国当天人成佛成仙的、心有所求的、时时在意得失的,行为皆由功利心在暗中鼓舞,到头来实无所得。

“悟”为明性,在反观反思内省中得知见上的觉悟。修行的过程,是修正陋习之行而知明自性;悟道的过程,以性智施行身口意不坠妄念之中。

觉者由心生律,知止而善平衡,初修者以律制心,不妄动徒添烦忧。有信无证者,避世自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实无所得,自困一隅,如是生灭,不得究竟。想明理见性,当入世炼性,才知自己斤两不足。

觉性自觉,在幻梦泡影中人人都有觉性,但不等于觉性可自发天成。自觉不是自发,而是要自己下功夫。这觉悟的能力可学,但却不像是知识,知道了就明白了——知道了与了悟了是两码事。这觉性是无生无灭无始无终的,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一念洞明即觉者,一念昏聩即俗人。一边学着悟着,一边历经种种考验试探,我知道与我能做到往往是两码事。

觉性本是一种反思反观反省的能力,让自我跳出故事,不过度关注那些热闹的铺陈,而是透析出其中的蕴意。圆满无漏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却没有真圆满之境界。自觉圆满的何言无量,有量者即非真觉者。无量指的是可领悟品鉴的觉行是无量的,没有定数、上限、指标的。可说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可谈究竟圆满。故求圆满,但不可自满;有方向,却永无止境。

我们回首观想这一生往事如烟,历历在目又如泡影梦幻。谁没爱过、恨过、懊悔过、哭过、笑过、遗憾过呢?

若你扪心自问:此生有何领悟?自己最满意且自豪的事有做过哪些?是否会在搜肠刮肚后一时语塞呢?这一生好像什么都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干。上学、恋爱、结婚、生子、工作、攒钱、还贷、养娃……然后呢?然后呢!好像生生世世都是这样晃荡过来的,毫无新意也无功无过。一辈子不是在平躺就是在内卷、争来斗去,菊花残心已伤,忙忙碌碌、吃吃喝喝、聚聚散散,然后躺平等死。

再回首,一生中在意过的一切,房子、车子、孩子、票子,都留在了梦里,而我到底收获到了什么呢?好像有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一声叹息。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混沌的迷雾中响起:“回去再试一次吧,或许这回你能找到我们渴望得到的那个答案。”

光旋闪烁,一股吸扯之力传来,你急忙追问:“等等,等等,找什么答案?问题又是什么?”

仿佛听闻、又好像只是自己意撰:“问题就是你要找的答案,你要找的就是你的问题。”

细雨 2022.11.29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