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团结就是力量
上文书中说到,在僧多粥少(想做的事多、可用的资源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需要优先扩充自己的体量,或快速割舍,把严重对立的自我意识打包分裂出去,构成属于同一个意识体旗下的两个彼此独立的对等意识流派,让理性的占据一方,感性的占据另一方。
分家需要资本,而内部的多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掣肘又让意识体快速累积原始资本受到严重的内部制约。在进退维谷的两难境遇下,搞同盟与连锁成为了后续发展的金钥匙。
同盟与协约
我们看看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我们的小主角现在怎样了呢?
在意识的洪流中,普鲁沙(Purusha)跟随着能量流被迫地漂移着,好在现在还算安稳。它在之前的混乱中并没有吞噬下过多的其它意识碎片,这让它没有遭遇到过于严重的内部意识混乱,但其处境也并不乐观。
对于普鲁沙来说,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身体量的弱小和能量的持续流逝。自从挣脱出火山口上方的台风气流墙后,随着意识能量被按照不同意识频率和能量当量依据不同频段沉淀分层,我们的普鲁沙也顺利地进入了与自身意识能量频段相匹配的平流层云海中,随着与自己意识和能量类似的大队伍有序地向着未知展开挪移。
能量流犹如一个传输带,平稳有序地裹挟着普鲁沙与其它同阶意识体们,从极地的中心区域向着四面八方逐渐地散开。在这大河一样宽广的能量带的流动中,普鲁沙觉得自己不再身不由己地被强大的势能所玩弄,自己可以依据自己的自由意识做出一定程度上的立体自由挪移。而很显然,那些体型更丰满的意识体们其移动的速度与范围好像更显著,甚至可以展开短暂的逆流回游。
自己虽然比刚才在火山口内的惊心动魄要平静安稳许多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它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能给自己补充缓慢消耗着的生命能。虽然自己就在一个巨大的能量河里,但那是一种定向的势能,无法形成对意识能量体内部的生命能的交换与补充。
普鲁沙思考着,观察着,想要发现别的意识体是怎么解决这一困境的。它掂量着自己现有的内部生命能还能维持多久,往后要怎样维系自身能量平衡。当然最好能有个办法扩充自己的储能能力并提高自己的充能速度。
很快普鲁沙发现,生命能的储能水平与自己的内在意识强度成正相关,而耗能、充能速度与自身内意识碎片间的整合度成正比。相互冲突的意识碎片会在内部形成意识流的卡顿,持续消耗内在能量,还影响充能的速率。
充能的方式好像有两种:一是与其它的意识体展开心流的互动,形成彼此的心流共振,在能量的彼此激荡中产生生命能;其次是让自己的意识频率与本源保持高度协同,直接吸收本源散发出来的辐射能。
可惜普鲁沙很快就发现第二种方式当下并不适合自己,因为自身当下拥有的本源意识的完整度严重残缺,压根儿无法与本源做到同频共鸣。
那要如何才能丰满自己所亏缺的自我意识呢?一切好像都充满了迷茫和未知。
镜头转回到整体宏观的场面——
意识能量微粒们随着意识能量流在飘荡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基本的能动性,开始彼此间选择相互地靠近,彼此吸引着与自身意识频率近似的其它意识个体。在彼此慢慢的靠近过程中,它们不再试图吞噬对方,而是在相互保持自我意识的边界感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彼此依偎互助,交换意识信息,达成信息共享,展开心流能量的交换。
很快,其它的意识体就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相互依偎可以大量地减少自身能量的消散速度;同时,共享觉知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单体可感知与预警的侦测范围。
于是,在意识体间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联盟组织。微粒们于是依据自身的意识频率彼此相互吸引,逐渐地形成了微粒团,甚至小颗粒,小颗粒又相互聚合成较大颗粒。相互彼此凝聚的过程中,电磁力的叠加让成组织的意识团有了更强大的吸引力与较为实质的质量。
质量带来密度,密度形成能压,能压又强化了密度,高密度区域内时间速率被放缓,导致能量消耗变小,而周边其它微粒提供的共振能量变多,所以核心区域的意识能量微粒得以快速地累积初始资本。
与此同时,因为意识社团中信息共享的特性,处于核心的意识单位得到的信息最为全面,故而觉知力最强,认知偏颇最小,智慧增长最快,看待问题最为通透。
有样学样,于是小群落的凝聚现象在意识群体中普遍地广泛展开,形成意识流内的结晶化。意识体们彼此相互依偎,群落慢慢壮大。随着群落的壮大,更多的游离意识体被吸引了过来,依附了上去。一个较复杂的大颗粒就在碎沙海滩一样的意识流中显现。
它的存在与不断壮大提醒了大家,于是相同理念的意识社团间相互寻找,彼此凝聚,构成一个个庞大的意识家族。初期的意识家族非常向往力量、崇尚武力,之后慢慢地开始重视知识的传承、智慧的拓展、想象力与感性非逻辑认知。
力量是点状思维,传承知识是线性思维,智慧是面性思维,想象力是立体思维。非逻辑的灵性洞见、跳跃性非线性因果认知是高维的意识的门槛,是解读意识矩阵的钥匙。
过了这个门槛,意识会从个体意识晋升到群体意识的范畴,展开后续的意识进阶之旅。所以,一个五阶意识或更高阶意识的意识体是无法让零到三阶意识的灵性小白理解非线性与非物质的东西的,其中最大的鸿沟就藏在对时间的非线性认知里。
随着各处不同意识社团不断地展开各自的聚化壮大,各个社团内出现了必要的分工与阶级。意识团外围的意识体负责防御与扩张、探知与觉受、行动与观察;而中层意识群体们负责承上启下的传导信息、储备能量、承担后补与支撑框架结构;最内部的核心意识则负责整个群体发展的决策、调度、平衡与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不同的意识社团依据自身的随机机缘与意识倾向、认知侧重,构造出了最符合自身当下壮大的团体架构与组织结构模块。这一结构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在不同的外在与内在的意识配合度下,表现出多样的随机组合形态。多样性的随机发展带来丰富的意识类型,不同的意识类型导致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协作与竞争在不同的意识社团间彼此展开各种多样的随机“故事”。这些随机演绎出来的故事,让整个系统变得鲜活并富有活力。就好像鱼塘里必须要有几尾鲶鱼一样,极化面的对立带来综合评估上的生机。
意识的社团在不断地自我扩大着:
它一边吸纳志同道合的游离意识体,另一边开始为了自我小团队能持续获利而展开扩张——区域内较庞大的意识团会强行武力拆解与吞噬较小的意识团,接管它们内部全部或一部分的能量与本源意识碎片。
依靠压倒性的力量强行吞噬、转化、合并,成为这一阶段上自我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与策略。虽然很无脑与鲁莽,但简单而高效。
意识团里的意识体们保留着各自的自我意识,但这些彼此独立的自由意识联盟成一体后,会有一个占据多数或大头儿的意识成为本意识团的主体核心意识。核心意识形态形成本意识团的价值观与行为基调。
团队内与主体意识不符的意识个体,要不被长期意识频率所浸染而最终同化,要不始终保持沉默、等待时机,悄然地壮大自己的阵营,最终翻盘,自己成为多数、大头儿,成为意识团的主体意识。
个别个性张扬、没有城府的小刺儿头会被群体边缘化,最后被排挤出意识团,并被压榨光其所携带的生命能,最终导致它的意识能量微粒泡壁破碎,能量被其它自我吸收,意识被主体意识备份到核心意识库中,成为群体共同的记忆。
但这不能理解为意识体的灭亡——意识是不灭的,就好像能量守恒一样,只是在不同的形态间相互地被转换着。意识的内在自我认知也是不灭的,会被妥善地保存到集体意识库中,成为一种存在过的形态被陈列与记忆,保留下去。
所有已经发生过的,都是高概率可能性。在往复如环、不止不歇的宏观大系统下,高概率事件是会被一再被重复的。这一认知涉及到了宏观系统整体的同时性概念,我们在更晚些的章节里会系统详细地说明。
一大于一,群体大于个体
通过群体的协作,单一意识微粒无法达成的目标被更轻松地做到。但是社团中每个意识个体都很清楚:社团核心的位置会让自己得到更充足的能量供给和更多的知见接触、承担更少的外来危险,所以每一个组织内的意识个体都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靠近与进入组织的核心内部,并尽可能长久地滞留在那个最有利的位置上。
在意识流中的每一个意识团,都随时存在着内忧外患——
对外:一方面寻找着较弱小的意识团,用来补充自己的编制,另一面躲着较强大的意识团,避免自己被意外吞并掉;
而内部也不安生:一边要坚守着自己已经拥有的社团地位,一边还在努力地设法顶替掉比自己更接近核心的那个同伙。
这个阶段上每个意识体都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凝聚与扩张同步;既绝对利己又相互依赖;彼此聚集、协同合作,又勾心斗角、相互提防。
(你身边与自己最亲近的五个朋友,他们的收入与认知的平均数就是你收入与认知的能力。这就是同频实相的吸引力法则。意识高度决定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圈子又决定了自己的意识高度。一个人一旦开始改变自己的意识觉知水平、扬升自己的意识频率,很快就面临着必须换一个人际关系的圈子,不然你只能被迫停留在故有的实相范畴里。)
对等体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的主人公普鲁沙也有幸地找到了一个与自己情趣相投的意识联盟,彼此构建成了意识社团。
可惜它加入得有点儿晚,自己只能成为该社团的外围成员。它需要时刻觉察与防备其它社团的靠近,尤其是别被“大家伙”们盯上,同时还要寻找适合壮大自身社团的盟友或猎物,以便通过促进社团的成长让自己可以逐渐地成为本意识团的内核成员。
普鲁沙是一个很普通甚至可说是中规中矩的意识体,凡事喜欢随大流,对激进的冒险不感兴趣,但也没有笨拙到被时代淘汰。尽管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很敬业,在整个社团里还是很难被大家注意到。它喜欢安逸的状态,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好。如果有机会被赏识进入中高层,自己会很高兴;不过即使当个小领导,恐怕也只是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到处和稀泥。
与普鲁沙截然相反的是那些行动派: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切,甚至引领时代的潮流,在成败的两极里大起大落。这些弄潮儿的意识体内充斥着多种意识面向的触凸,它们通过吞噬、整合其它意识体从而获取到其它意识体内所拥有的本源意识碎片,通过这一手段达成自身跨跃式的发展。
但福兮祸所倚——这些被吞并进来的意识碎片与意识体自身固有的意识拼图有时无法达成有效的融合,结果意识体内就存在了两个或多个不同面向上的意识状态与行为主张。除非意识体有幸能找到桥接两个对立意识面向的融通方式,让两个看似对立的观念与观点达成融合,否则自我意识会始终生活在认知的矛盾中,难以自拔。
陷入内在混乱的意识体为了能化解这一尴尬的内斗现象,于是会努力通过与其它意识体结盟联合的形式,借机周转一部分他人的生命能给自己,然后借此完成自身内部的意识分裂。
分裂的过程中,意识内核中的本源自性核心程序,即自性觉知被完整地克隆复制;而相互无法融合的对立意识面被分别打包放入两个或多个新的分身中,让每个不同意识面向上的意识都成为一个新的独立主体意识,展开它自己后续的自我成长。
如果哪天机缘巧合或意识觉知有幸领悟到了、获取到了可以桥接对立面意识的认知技巧,那自我一体自性会再设法让两个彼此独立的自我意识回归整合,融为一体。
从自我人格中分离出来的其它自我人格,被称为人格片段。这样的分裂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对等自我人格。
分裂后分离开的意识体,还都在自我意识旗下的能量泡里,但因为内在意识倾向与主张不同,自然而然地在思想上、行动上、渴望去探索的面向上截然不同。这种意识的分裂与彼此的内部对立,导致自我意识在探索更广阔的意识面向时可以展开双向对等深度的探究。正反面的双向开发让意识体在宏观上反正都有受益,母家不管如何都是赢家,因为大小都同时下了注。
这样的分裂有效地避免了自我意识因为孤注一掷被全面地困顿在一个死胡同里。多线程同时运行多样性的穷举式运算,利用含混的量子套叠态,完成对不确定因素的不确定动态响应。
另一方面,倍增的自我分身让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显著提升,能量囤积的上限和置换的速度也都成倍地得到了扩展。即使哪怕某一个意识分身陷入了长久的认知卡顿,也不会太过严重地制约与影响自身其它意识面向上的快速发展。
自我分裂有效地解决了意识体内的不同意识面向的相互博弈,又快速有效地让自我意识集团化,通过内部增殖,打造出自我旗下内在的多内核中央处理器来,实现不同自我间相互同频、同时彼此互动的可能。
无常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流程,一个微小的意识能量微粒从本源内核极地中被抛洒出来后,逐渐地找到了自我价值与自我定位,并拥有了较为稳固的自我意识小团体。
小团体逐渐地聚化形成部落,部落构建出阵营。不同的认知理念、不同的行事风格、不同的信仰追求,让不同的阵营间或彼此结盟或相互敌视。依据意识体最原始的利己本能,自身利益的得失与小集体、小集团的利益得失被关联了起来。至此,最原始的群体性集体意识在协作与对抗中慢慢地产生,并逐步地得到强化。
这样的对抗与联盟是非常短暂与脆弱的,因为每一个意识社团随着自身的发展,其内在的意识认知与能量频率都在快速地动态变革着。这变革导致社团内部与不同社团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一切的亲疏都是自身短期利益的聚散。个体意识被夹杂在群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中,变得渺小甚至被忽略。
解构
在这剧烈动荡的大时代里,我们的普鲁沙对自己当前的状态开始心生不满——持续的自我压抑让它耿耿于怀,很不开心。
它渴望自己能通过论资排辈逐渐地成为所在团队的意识核心,渴望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诉求被优先达成、获取到更多的能量支撑。因为普鲁沙也想像别的意识体一样,通过自身分裂增殖出隶属于自己的小我意识群来,利用自己的队伍开启多线程任务模式,同时展开不同面向上的探索觉知。
普鲁沙通过观察发现,拥有这样诉求的意识体不光光是自己一个,大多数非内核的意识体都拥有同样的期许与心理诉求——它们都厌倦了长期的彼此竞争、相互压榨,也都不甘于作为社团与部落既得利益群体的基层奴役,每天就是奉献与纳税。
大量的自我意识开始从不同的团体意识中主动脱离出来,自主地达成了一种新的联盟形式。这一联盟其核心宗旨是去核心化,用立体多元多维的网状结构替代原有的组织形式。
新模式下,因为去中心化,内部所有成员可共享能量与信息,没有明确的内外差别或等级观念,彼此坦诚地通过意识达成透明而无扭曲的交流。于是利他意识集团诞生了。
从它诞生之日起,故有的意识模式被称作利己意识集团。两个意识集团彼此间并不是合作关系,双方构成了意识认知结构上的对立面。
普鲁沙看到了这一时代变革的机会,这次它很“英勇”地主动放弃了自己习惯了的“舒适圈”,毅然决然地投身入了这个新兴的时代变革中,加入了一体化的思想阵营。
它很欣喜自己的决定,因为在这新兴的阵营中,彼此都很真诚,心流激荡而饱满,自己感觉生命能被快速地充盈着,自己也很有意愿与其它素昧平生的意识体共享自己的能量与知见。
更让它欣喜的是,这个新兴的意识阵营扩张的速度远比任何利己集团中的小团体要快速,而阵营内的协同性让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被爱与呵护着。
利他集团与利己集团之争
利他集团的能量来源是意识体们间的彼此意识共振,也叫做心流激荡;而利己意识集团的能量来源继续保留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竞争在内部与外部同时展开,永无停歇。同时,利己集团还会不时地去渗透到利他集团内部,大量地盗取利他集团中的共享能量。
因此,两个意识集团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
利他集团视利己集团为原始的、残忍的、奸诈的,而利己集团视利他集团为待宰的羔羊、茂盛的韭菜。
利他集团不断试图拯救那些在利己集团中心灰意冷的失败者,而利己集团则借机潜入利他集团中,疯狂地收割那些心地良善、见识浅薄的韭菜们。
沙盒游戏
在这个阶段上,两个意识集团的意识群体们都发现了一种可让自身变得更睿智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不但可获取到更多的心流能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快速增加自我心智的成熟程度,甚至通过它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让自己目前缺失的意识碎片得以被寻觅到,有效地提升自我意识的完成度,提高本源意识拼图的搜寻速度。
这一发现让相互原本彼此隔绝的各个意识流中的不同意识体之间有了彼此互动交流的可能。利用本源自身的“菌丝”脉络构建意识交流的高速网络体系,利用这网络作为媒介,有效地串联起整个宏观本源意识中散落各处的意识能量流,让所有各个意识流与意识层中的意识体们可以达成意识群体的即时交流互动。
当意识体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有资格与能力接触本源意识的宏观意识网络。这意识网络中有着恒古以来由无数生灭过的意识体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累积,同时所有各个不同成熟度的意识体也都活跃在其间。
意识网格是宏观本源内的一种意识脉络,它既非实体也非虚体,是烟丝般的能量脉冲。
虚拟亚空间体系与多重角色
意识的跨平台沟通需要依赖意识网格的互联。意识网格连通每一个在意识流中的意识体,并把意识体当做信息交换的节点,把所有意识去中心化地彼此串联了起来。所有分散在各处的意识体们,只要自身意识成熟度达到最低的上网要求,就能通过意识网格与所有意识进行意识交流,通过这个意识网彼此互联沟通。
(注:上文中的“意识网络”和“意识网格”是不同的。“意识网络”用来指一种概念,“意识网格”用来指一种类实体。如同网络建设工程师和网线铺设工程师、软体与硬件的差别。)
这基于本源宏观意识构建出来的意识网格,为各种不同成熟度、不同意识面向、不同频率维度的意识体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彼此无障碍交流的虚拟平台。在这由意识形成的网络中,所有的意识体们共同地用集体意识营造出了一个在集体意识层面上被大家共识认可的“虚拟本源映射体系”,即“虚拟宏观本源”。
就好像我们开发出一套“虚拟太阳系”的游戏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建立一个基于自己形象与状态的对照角色,在虚拟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真切地展开生活。
一切都和真实的地球与太阳系并无二致,堪称一模一样,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人物角色、社会关系、自然条件、物理法则、人文秩序。只不过这个模拟游戏中的时间要比现实地球上快上数倍,于是游戏里发生的虚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预告了现实中将会发生怎样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又产生了怎样的后续影响。
如果这样的虚拟太阳系设立众多的不同服务器,那其间的历史进程、人物关系是会雷同还是有所差异呢?如果细微处有差异而大数据上雷同,是否表明在近似的意识进化阶段里,某些事件是必然的大概率事件呢?那最好的结果是怎样被导出的呢?
多开与加速的模拟生存类游戏,让历史在发生前被预知,让经验与智慧不必在现实里支付惨重的代价,让人们可以穷举到最优解。
次级虚拟亚空间体系
至此,依托于本源宏观意识网格而诞生的第一层意识虚拟亚空间体系,被意识群体们在集体意识层面上构建了出来。
这是一个与宏观本源一模一样的全息镜像虚拟本源,连承载本源的虚空都被模拟得惟妙惟肖。在集体意识的层面上,一切细节被完美地复刻映射到这个虚拟本源里,每一个成熟到有资格联网的意识体都自愿地参与到其中,并在其间扮演一个与自己当下认知、能量、境况、智慧对等的角色。
久而久之,几乎所有的意识体都不再记得这只是一个虚拟的亚空间体系,把那里经营得有声有色;并且照葫芦画瓢,依据建立第一层虚拟亚空间的方式,同理可证地依托虚拟本源内被还原出来的本源意识网格,又建立了更下一层的虚拟次级亚空间,并在次级亚空间中部分地虚拟出了虚拟本源体系内的一部分内容。
但创建二级虚拟亚空间的意识体们因为意识面向上的分歧,所创建的次级亚空间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无数个各具特色的、拥有不同理念与法则的次级虚拟亚空间。
这些次级虚拟亚空间,有的因为理念近似彼此有所关联;有的因意识频率迥然不同,相互间老死不相往来;有些则是对所有面向都很友善的公共次级虚拟亚空间。当然,有公共的,就有很个人的——有些次级亚空间仅供自己旗下的灵体使用,对外是不开放的。
在次级亚空间中,相同理念的意识群体们秉持着共同的信念与理想,利用群体意识共识创建出大家都认可的“景象”来。这些景象的风格与背后蕴含的底层逻辑与法则,甚至时间的流速与流向,均依据空间的主创意识团队而订立。这导致不同虚拟亚空间中的时间流速与流向没有一个可以被统一的标准,差距甚至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倍。
我们习惯地管负责管理与创建、调试与运营这一虚拟亚空间的灵体叫做创世主神。但是某一虚拟亚空间的创世主神,到了别的空间里就啥也不是了——如果你是个拥有众多粉丝的大人物,别人或许尊你一下,那些也就是相互给个面子的事。
在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看似志同道合的意识群体们,其实又细分再细分出不同的主张与派系,这导致产生了不同的诉求与向往。
于是每个意识社团又在自己归属的次级虚拟亚空间内,生成了子虚拟亚空间平行群落,并依此依次细分。到最后,几乎每一个灵体角色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在那里营造着属于自己的实相体验。
法身
宏观本源意识流内的意识体们,在虚拟亚空间体系内利用意识焦点营造出自我意识的“色”相,这一法身的形象被叫做“角色”或“人”格显化体。这是为了方便低阶意识体或其它意识体,在虚拟空间内相互辨识而行的方便法。
法身的形象是意识个体随自己认知意识的偏好所显化设立的,其可视形象的取材或来自自己的美术功底(对形象轮廓的把控认知),或来自某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历程中自己使用过的角色形象。
法身形象并非是一个固定的logo,在不同的平台上,同一个意识体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法身形象与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形象与名字都是真的,同时没有一个是真的。这些名字与法身形象其实每一个意识体都可以幻化出来,只是多数“正牌”的意识体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不过出于某些善意,在随缘点拨的过程中,冒用其它角色的法身形象或名号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有些高维意识体懒得维持某一固化的形象与名称,因为所有这些名相其实都是一种自我的束缚。它们更习惯用高亮的雾化能量团来表现自己,表现出洒脱、豁达、不羁的意识状态。名字嘛,随你喜欢,都是一个代号而已。
这样的高维意识体,有的甚至会很反感自己的学生们(被引导的低维意识体们)固化自己的法相与法号,捏造自己的形象,并用物理材质去显化那些法相,搞偶像崇拜。因为一旦学生们执着于某一名相,就会出现认知意识分裂,固化自我觉知力,进入认知的歧途与死胡同。
失去认知的同时性和对多维可变量的多元认知,陷入坍缩的一源论里进行因果线性思维的意识体,是无法达成意识进化的。
多层次级虚拟亚空间与平行虚拟亚空间中同时存在的各种“道”
意识体们通过意识显化,搞出了多层多维多次元的虚拟亚空间套叠矩阵体系,进而自身与自身的分身依次或同时地入住到这些下层次级亚空间中。
在入住的过程中,已经不是一对一线性递进关系了,而是数个或无数个次级亚空间对应一个更高界的虚拟亚空间。而每层与每个次级亚空间中都各自“自定义”其中的宇宙法则与区域法则。
每一个亚空间都有其自己的创世主神,它就是自己空间“道”的制定者,言出法随。没有道理可讲,因为它就是自己空间内的道理。所以去到别人的空间里,别用自己的道理和别人讲道理。
(就好像50层的高楼,每层20户人家,家家都有自己的规矩一般。当然各家的装修风格也都不一样。同城、不同城区、国内不同省市间的人文认知与民俗传统都不同。)
虚拟亚空间里、多维度中的时间
时间是一个推进故事线发展的后台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每一个当下被替换的速率与方向。在不同的空间内,时间依据电磁场域的密度而各自有所不同,导致没有任何空间内的时间是流速一致的。而且很难有一个标准可以去统一它,因为流向也不一样。这还是均速的前提下。很多地区的时间本身就是乱流,快慢与方向性都是随机事件,毫无规律可言。
规矩
意识体们依据各自的喜好与探索的意向,各自根据自我的需要开创与设立新的时空体系。这些不断衍生出来的不同时空体系相互套叠,各自生灭,显示出了一个混沌又无常的多维多元时空矩阵。
矩阵中每一个单元内的时间与基础物理法则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道理可以成为贯穿全部虚拟空间的法则,或者没有法则成为了唯一的法则,就好像变化是唯一的不变一般。
这形成了多重套叠的立体时空矩阵,矩阵中存在着无数平行时空,每层时空都有着不同的时间和基础物理法则。而这样的时空可以随时被意识开设或关闭。
这些时空有的是封闭性的个人时空,有些是指定群体共同使用的时空,有些则针对类似的意识频率开放。
为了有效地规划与管理这些纷繁的多元多维时空体系,在虚拟时空的总框架下,设立了一些宏观原则性核心律法框架,比如平衡性法则、自由意识法则、吸引力法则。但这些宏观调控规则只针对公共平台有约束力,专属意识虚拟亚空间本身就属于自由意识的显化,内部怎么设定都不为过。
角色
在这些虚拟亚空间体系内,意识体把自身的意识焦点投射进去,创建与演绎各种故事。通过扮演故事内的角色,利用戏剧冲突让自己看清与理解自己当下真实的认知状态,达成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并通过参与虚拟亚空间内的公共平台,遭遇不同的意识形态,完成彼此的互动交流。通过体验与观察不同意识形态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路径,在互动中认知到本源意识里其它意识面向上的不同意识形态。
不管自己是否认可其它的意识形态,它们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不理解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经历,不认同是因为匮乏了解。没有一种扭曲是没有道理的。理解其它的意识面向的基础本质,并理解其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可能的扭曲,是让自我智慧无漏丰满的必要途径。没有对错,只有理解。可以不认同,但不用去批判。每一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苦难中挣扎着,挣扎的时候其姿态其实都很难看。
在这个复杂的多重虚拟空间体系内,第一层虚拟亚空间即虚拟本源中担当自我角色的是自身的本体意识。而从第二层开始,往后的各层树状次级与次次级虚拟亚空间内扮演“我”的意识投射角色则是自我意识的各阶分身,包括:本我、高我、小我。
每层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的虚拟角色管上一级角色叫“更大的自我”或“更大的角色我”。而上层看下层则觉知为自我意识的意识(光)束、意识焦点、意识片段体,或某人格面向、人格片段。
同一个次级意识单位可以同时扮演多个意识面向,形成同时存在的多个角色,犹如拧乱的魔方——六个面,每个面上又各自五颜六色。不同的组合方式看似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其实源于一体的诸多变化。
每一层虚拟亚空间中的自我角色都拥有着自我独立意识。它们本自一体,又各自为政。它们在每一层中都会依据自我的喜好,给自己挑选一个符合自我当下意识水平的角色形象与网络名称,这外型与名称可以依据自我的兴趣随时幻化更换。
不管是超我、本我、高我、小我的意识本体,它们是从来不会、也不能离开真实本源意识能量流的。但它们的意识投射法化身却都是在虚拟亚空间体系里参与轮转,法化身不可能进入到实体本源中。
就好像你无法一头扎到电脑屏幕里,虽然你可以通过VR技术仿佛亲身经历虚拟现实,并形成感同身受的类真实体验;而你虚拟现实中的那个角色不管你怎么认知它就是我,也无法跳出屏幕,从模拟系统里侵入到真实里来。
初心
通过平静的观察,进而察觉并知晓到其它本源意识碎片在不同面向上的不同表达方式;借由虚拟接触,安全地感知到不同意识体的意识内核;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彼此互动,相互深刻地认知到意识的多元性,了解并尝试认知与理解其它意识面向。
通过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参与交流与互动,通过经历来累积与汇总生命的经验,慢慢地寻觅与补足自我意识内尚且缺失的本源意识拼图,找到其它面向上的意识碎片。让自我意识内不同面向上相互对立的认知得以借此融会贯通,形成一体无缺的自性智慧,即所谓的意识完形。
在达成意识完形的过程中,借由一系列众多环节上的混沌,期待诱发某一非理性的突变,触发偶然中的必然,获取到逻辑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
本源是本自具足的,是完美无缺的,但不可满,所以本源意识需要不断地形成破立的代谢,让自身始终富有活力,让自身的熵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的、可控的量度中。
本源意识需要自我拓展,但却无法靠已有的逻辑去找到有为的方向,所以它学会了利用无为的自然而然,让随机性的混沌与自由意识帮助自己找到没有方向的发展方向。
完形并非完形,圆满绝非圆满,终点即起点。只有保持能量与意识的持续流转,才不会僵化甚至枯朽在固化的成见中,让自我认知给自己打造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这就是破立的无尽循环。
这就是经历生命、来做各种角色扮演的意义与目的。
很多人问的初心,就在这几行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