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美丽心灵》——多种平行实相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美丽心灵》这部电影。电影于2001年上映,改编自一部传记文学作品:《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是西尔维亚·娜萨。
《纳什传》的内容积极正向,充满了励志的科学价值观,系统地按照科学界的需要梳理了一位伟大数学家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符合现代世界科学发展观的一本励志教材。
这本著作从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童年开始讲起,当中提到了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在兰德公司的工作经历、他的家庭,以及他与精神分裂症斗争的故事。这本著作将纳什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事件作为全书的结局。
电影《美丽心灵》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必要的演绎,把符合当时世界观的东西重点弘扬了出来,形成了真实人生平行版的平行版。当然,每一个被复刻的自我在被展开时都经历了艺术的再创造,以便符合出资方的具体要求。
在电影里和图书中,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妻子、一个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符合当今三观的逻辑链线索的展开。我在这里不想对电影本身或这本书评论太多,有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对比着看。
我们今天来说说平行人生中那个我所知的纳什和他的一生。或许接下来我要讲述的这一版,就没有那么美丽了,甚至可以说是心酸的一生。
1.最大的成就与致命的稻草
1.1 最后的时刻,离奇的死亡。
纳什夫妇往挪威领了阿贝尔奖*后,2015年5月23日回到美国纽瓦克国际机场。他们的航班被临时更改,导致在下午二时就抵达了机场,比原定早了五小时,导致预订的私人轿车没能来接他俩。
(*注:阿贝尔奖也被坊间称为“诺贝尔数学奖”。原因是:挪威政府为了弥补科学领域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的遗憾,2002年创立以挪威著名数学家阿贝尔命名的“阿贝尔奖”,奖励全世界在数学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于是他们决定搭乘计程车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在纽泽西收费高速公路南行方向发生了意外:在一处不可能发生事故的路段,在没有超速或违规驾驶的情况下,车子突然失控冲向路旁的水泥墩。当时是下午四时半左右,纳什夫妇都被抛出车外,当场不治身亡。
州警方调查后表示,司机Tarek没有任何不当驾驶,车辆状态良好,通过年审,但车子就是失控了。对这个导致两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司机毫无责任,也不予追究责任。在惨烈的事故中司机没有受伤。
警方说,这对夫妇坐在后排没有系安全带。司机41岁,很有驾驶经验,来自纽约州布朗克斯,他没有受伤。他的前座乘客,69岁的阿纳斯塔西娅·里,同样来自布朗克斯,因颈部疼痛被送往普林斯顿医院。
车辆向前的冲击力,让科学家夫妻二人从后排冲破窗户飞了出去。虽然这并不符合物理惯力,但这是事实,事故就这样发生了。
1.2 委曲求全的科学家
时间轴,我们往前推:
2015年5月23日,纳什夫妇回到美国纽瓦克国际机场,计程车失控,结果撞上护栏。纳什夫妇都被抛出车外,当场不治身亡。
5月19日,他在挪威接受了阿贝尔奖。然后准备回家。
3月25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宣布授予他阿贝尔奖。
在3月25号到5月19号间,纳什曾拒绝领奖,并被约谈。大致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的能力,而他的能力却被学术界封杀,他领奖时被要求不许说出任何不符合科学家身份的病态话语。
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他说: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治愈”很多年了,并且学会了怎么说话才能让世人满意。
真的很少有谁在自身还在世的时候,在电影院的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一生,纳什看到了;还看到了描写他一生的书——或许应该说,描写在他妻子眼中的他与他的世界的一本书。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扮演纳什的演员拉塞尔·克劳在Twitter对纳什离世表示震惊。他写道:“一对神仙眷侣。美丽的灵魂,美丽的心灵。”
是的,在世人眼里,透过书稿与电影,纳什的一生是辉煌的、成功的、有所成就的,还有美满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儿子学业有成,可谓妥妥的事业、名望、爱情、金钱样样令人羡慕,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
他在世人眼中、在电影里、在书稿里、在妻子眼中的人生各不相同,那在他自己眼中,这一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抛开电影与文学艺术的再加工,来看看纳什的人生是不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向往。
2.爱之深,恨之切
第一证人: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已故,享年82岁。
艾丽西亚出生于1933年1月1日,生于萨尔瓦多,一个只有240万人口的北美小国,在1950年前年均收入不到100美金的国家。她的父亲是名医生,家里还有两个男孩,她的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多国语言。
在1944年时,11岁的艾丽西亚随父母移民美国到了纽约市。萨尔瓦多国驻美国大使为她出具了外交推荐信,她进入了玛丽蒙特学校。
玛丽蒙特学校,1923年建校,立志于培养精神、智慧、体格、情感和社交方面全面发展的成熟女性,其毕业证是嫁入豪门的敲门砖。1944年,11岁的艾丽西亚进入女校学到高中毕业,于1950年18岁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是当时能进入高阶学府的极少数女性之一。
在大学校园里她遇到了在那里任教的纳什,那时的他虽然人很古怪,并且高傲无礼,但已经相当有名气、声望,是同龄人中的绝对佼佼者。
纳什出生于1928年的6月,1950年他22岁,和他同龄的男孩子当时还在攻读学位、青涩幼稚地憧憬未来,而纳什已经学术有成开始任教了。
“他长得非常非常帅气,人也很聪明。”她和自己的闺蜜这样形容。
艾丽西亚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在师生恋多年后,1957年,24岁大学毕业就嫁给了纳什。1958年为其生下一子,名叫约翰。一切看似顺利美好:移民美国,进入贵族女子学校,进入名牌大学,大学期间直接搞定青年才俊,大学毕业立刻结婚生子,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外表光鲜亮丽的人生,其实苦涩难言。
1958年,作为数学家纳什的妻子,她拿到了美国婚姻绿卡。1959年她设计把纳什送入了麦克莱恩医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在医院里,纳什呆了五十天,那期间被反复电击大脑和被迫使用强效镇定剂。最后纳什只好屈服,做出了必要的妥协才被释放回家。而这仅仅是纳什人生噩梦的开始,那时纳什31岁。
而艾丽西亚从那之后成为了一名“精神保健倡导者”,开始她日后多年对丈夫与孩子的强制精神保健。当然,这在书里和电影里都呈现出了另一个样子。
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因为两个人都能对着空气说话,看见她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样的行为居然还能拿出举世震惊的科学成果。
每次她的丈夫和空气交谈、彼此推演数学公式时,她都感觉那是极其恐怖的事情,好像那里真的有什么人似的。关键是在儿子稍微长大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父子俩都看得见那些“外星人”或说灵体。但她觉得那是病,是精神分裂,那一点儿也不科学。
在自己丈夫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后的接下来几年里,她违背他的意愿,三次设法证实他有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但纳什都设法化险为夷。艾丽西亚在1963年崩溃了,选择和纳什离婚。那一年儿子不到五岁,她开始拿赡养费生活。
五年后的1968年,纳什的母亲去世,他的姐姐向艾丽西亚施压,让弟弟纳什可以回到她的生活里一起照顾“有病”的十岁儿子。又过了两年,艾丽西亚才同意这一请求,于1970年让他搬回来同居,帮忙照顾孩子,帮助抑制孩子各种诡异的超乎人类的行为。
三十一年后的2001年,她进入退休年龄,要求再婚,这样可以共享纳什高额的退休津贴。
2002年,复婚后的艾丽西亚带丈夫访问了她的祖国萨尔瓦多。在那里,她受到总统弗朗西斯科的表彰,向她的一生致敬,为祖国带回这样伟大的人物。
六十年代初,她曾经尝试在RCA担任航空工程师,但很快因能力问题被解雇了。后来更换过多种工作,在Con Edison工作,后来又在New Jersey Transit系统担任计算机程序员。
电影《美丽心灵》发布后,艾丽西亚作为纳什复婚后的妻子担任了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会董事会名誉主席。
对于艾丽西亚来说,在婚前她就知道这个男人很不寻常,也很不正常,但她没想到自己的改造计划如此失败,自己的一生都耽误在这对“疯子”父子手上了。
3.灯下黑
下一个证人:艾丽西亚和纳什唯一的儿子、六年校园师生恋的爱情结晶约翰·查尔斯·纳什。
他不是纳什唯一的儿子,另一个儿子叫John(约翰·大卫·斯蒂尔),是1952年出生的,比58年的约翰大6岁。他的妈妈是埃莉诺·斯蒂尔Eleanor Stier,护士,1951年的时候曾经是纳什的情人。但最终纳什选择了大学生艾丽西亚作为自己的知己与爱人,而遗弃了没有名分、地位、知识的布鲁克林护士埃莉诺和自己的长子约翰·大卫·斯蒂尔。
纳什是1951年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担任讲师的,一年后1952年开始与护士埃莉诺交往。埃莉诺1921年1月出生,比1928年出生的纳什大七岁,那一年是30岁。当她告知纳什她怀孕后,纳什慌了,并离开了她。而她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并独自抚养。她知道,在与19岁的艾丽西亚的玫瑰战争中,自己毫无胜算。
嫡子,约翰·查尔斯·马丁·纳什,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但有着极其晦暗的童年。自幼父母离异,他说的很多东西都被妈妈叱责,并被送到各种精神病医院看病,接受近乎野蛮的“治疗”,就为了灭杀掉他脑海里的超人想法与知见。
他提到,妈妈常对我说:“你和你的父亲一样,有病,而且很重,但你可以忍受它,过上成功而有意义的生活,并掌控你的生活,只要你学会像你爸爸那样听话。”
约翰·查尔斯从高中开始“病情”加重。他可以和父亲一样,看到那些灵体,并与它们无障碍地交流。它们会教他很多东西。他可以和父亲一起与这些灵体相互沟通,这让妈妈感到极其地抓狂,强迫他进行长期的治疗。父亲教会了他大量的技巧,让人们觉得他不是疯子。在2015年父母死后,他的“病情”突然加重,经常对着空气说话,和已逝的父亲交流。
约翰·查尔斯·马丁·纳什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1958年出生的他,到2015年57岁,还被妈妈严密地保护着,防止他的“病情”展现出来。
他从高中“发病”后,就没能上学,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数学家。尽管既没有高中毕业也没有大学毕业,他还是于1985年在罗格斯大学直接获得博士学位,并完成了题为《加法数论中的基数》的论文。
约翰·查尔斯继承了父亲的天才和精神疾病。随着他的父母从他的生活中被剥离,朋友和同事焦急地想知道:“约翰会发生什么?”
父母事故发生的两年多后,约翰继续住在西温莎的普林斯顿。他对记者说,从十几岁开始就笼罩在他脑海中的声音和视觉幻觉已经彻底消失了,他的病是通过“药物”治愈的,而且负责监控他的治疗团队会不定期地检查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必要的规定。
“我很好,父亲教会了我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他说,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的乐观。
PACT团队:该团队在他父母去世后每天都来看望他。Wisloski说,他们安排了与律师会面,以处理遗产问题。他的妈妈之前为他安排了八人团队来照顾他的生活,成员会带他去看医生,并带他出去吃饭。
“我们确保他按照妈妈的要求持续服药,以保持‘安静’的状态,和他爸爸一样。”
4.“美丽心灵”的悲催一生
《美丽心灵》拍摄完成后,曾经首先给纳什看了样片。
纳什对影片的评价是:“A Beautiful Mind hides ugly truths。他们按照他们的需要,写了那本书,现在又有了这部电影。你们从来不关心事实与真实,这只是一个与我同名的艺术创作,它符合了你们和我太太的主观需要。”
1994年,纳什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现实生活中,纳什既没有发表获奖演讲,也没有进行传统的领奖演讲,只是在作为替代方案安排的研讨会上简短地发表了讲话:“如果我不能说实话,我宁愿不说话。”
《美丽心灵》传记于1998年出版,书中叙述了纳什身为数学家的成就以及私人生活的传记。该书获得1998年美国国家书评奖传记类奖项,也在普利策奖传记类奖项中被提名,并且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中。该书因为清新、详细且平易近人地叙述约翰·福布斯·纳什的数学成就而知名。
纳什对书的评价是:“他们确实写出了他们需要的那个我,而我还是那个我。”
纳什的人生从小被教师们否定,因为他觉得小学老师们教得很蠢,老师则觉得这孩子笨得离谱。高年级后,他开始纠正老师的基础逻辑错误,并且不肯学习,喜欢自己独处,感觉同龄人的智商都很堪忧。
他在中学就完成了大学的课程,被几所大学抢着要。他选择了最重视自己且保证不管自己的大学当“学生”,可是他根本不去学。他说:“那些东西只会弄脏了我的脑子。”
他喜欢给教授们挑毛病,并且天真地以为教授们在被指正和被教会后会欣喜若狂,但事与愿违。当时最盛行的说法是“利己主义是唯一真理”。纳什找到教授说:共赢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结果他明白了,利己主义确实在这个时代中就是真理。
随着成长,他慢慢地发现,能和自己相互交流、智商在线的只有那些灵体。他不知道这些灵体是什么,但肯定不是基督教或天主教里的人物。他管这些灵体叫做外星人,并且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通过代码运作着的。
他把自己的发现告知他人,但大家都觉得他疯了:看不见的外星人、代码构成的信息流、世界是代码构成的,这样的话语毫无科学的严谨性。如果继续这样胡说八道有辱斯文,大学就不给开工资了。
听说要没钱了,纳什的太太急眼了,设计把纳什送到了精神病院,电击治疗。这下纳什学乖了。过了五十天,他出院了,不敢当众乱说话了。
可是在家时,他还是在疯狂地研究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妻子不淡定了:原来“不疯”是可以装出来的,这样每天对着空气和鬼魂说话太瘆人了。不成,还是要把他送到医院里去电击。可是纳什通过上次的经验学乖了,在外人面前,不再说实话了。几次想要证明他是疯子的尝试都失败后,妻子选择和他离婚。
没有妻子捣乱的那几年,他取得了大量改变世界的理论成果。但是他的疯也越来越厉害了,并且儿子也开始发疯了,爷俩对着疯。
问题是纳什还学会了装不疯,只是他经常懒得装,于是干脆不理这些俗人,只是按时去校园里上班、闲逛、想自己的问题,然后回家。学校呢,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要的是他的名头,而不要求他真的教学。
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也很自责,无法从妻子手里挽救自己的儿子,孩子差点被妻子给药傻了。好在儿子后来终于也学会了装没病,并学会了按时吃药的技巧。儿子不想要结婚,也不想有后代,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感到深沉的绝望。
在这个世界,哪怕是最单纯严谨的数学里也都是政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真相在名利面前一文不值,真理在精神病院的电椅上痛苦地挣扎着。
这就是纳什内心里经历过的人生,这就是不同平行实相里的《美丽心灵》。
电影很好看,很卖座;书很好看,很赚钱。人生给纳什上了一课,他学会了很多。
于是他写出了“囚徒困境”,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虽然困境本身只是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正在运行的本质:每个人都彼此不信任,对他人也没有善良可言。虽然利己是损失最大的一种选项,但多数人毫不犹豫选择了利己,并在自己的选择后,承受其结果。
纳什在1994年写道:
“我在新泽西的医院里呆了五到八个月的时间,总是在非自愿的基础上,总是试图通过法律论据来获得释放。
确实,当我住院的时间足够长时,我最终学会放弃我的‘妄想’假设,并重新将自己视为更‘传统’环境中的人,并返回他们能理解的数学研究。在这些强制理性中,我确实成功地进行了一些值得尊敬的数学研究,给了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总结:
社会是一个大的频场,家庭是一个小的场域,一个人心灵可成就的上限,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大小环境。夫妻间、母子间,在心灵的发展上,其程度是取平均值的。既可以相互成就,也可能彼此抑制。
有知识与有智慧是两码事。眼界限制了认知,认知又界定了眼界。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固化的偏执。这在宗教与科学教的狂热中很常见,因此失去了当有的心灵通透与心理弹性。
很多人在修行的初期,极度渴望获得神通、可以开天目通鬼神、了知天地奥义,如此既验证了无形存有与灵界的存在,也可以在人前显贵,获得令人妒忌的尊荣。
其实这些能力多数是祸不是福。当你的心理建设、认知水准、社会大环境、家庭氛围都不匹配时,异于常人是灾难、是各色、是威胁,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烦恼和麻烦。学会大隐,才能苟活。所以我劝大家,在开神通前,最好先有扎实的知见储备。心智成熟端正后,再碰触多元实相。
纳什的成长与挫折:
1.青涩时高傲率真,看不起那些愚钝庸碌的俗人,但词不达意。最后发现自己不能左右和改变这个世界与世人,而人们也不关心什么是真相,只在意自己的尊严与利益。
2.青年到中年,他发现努力与成功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一切都被更大的格局内定好了,一切都只是走个形式。人生中遭遇了两个女人:一个有母爱,但知见庸俗;一个有心机有智慧有手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怎么取得,但掌控欲强烈。
两个女人两个儿子:护士的儿子,从小压抑匮乏,生活在底层,被世道欺凌,内心都是愤恨;而博士的儿子,被排挤,被“治疗”,六十年没能走出妈妈的掌控。就算妈妈死了,还用资本雇佣团队继续“照顾”“看护”自己的孩子每天必须吃药。
纳什其实不在十分被迫时不会吃药。但在电影里,为了不带坏社会风气,把这个事实给删改了。
纳什在精神病院认识了很多大艺术家、文豪、诗人,他们相互间转告怎么可以被有效地“治愈”。他们是有能力选择的,选择跟世人说什么、跟谁说什么。在这群人格分裂的精神病中,他们相互学习言不由衷地活下去。
在电椅上,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持必要的沉默,而不触动政治、科学、社会、宗教的稳定性,不去碰触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3.中年到老年的纳什,不再说出超越时代局限性的东西。他被世俗的格局“治愈”了,学会了装腔作势。他只在自己的家里保留纯真,研究自己渴望的课题,但他还是高估了自己发妻对自己的容忍度,也高估了爱情。结果在电椅与沉默中,他选择了后者。
他潜心学术,但数学却成为了战争与政治较力的工具;他渴望被理解,渴望爱的互动、心灵的交互,向往柏拉图主义下的爱,结果被判定为双性恋、一个骚扰其它男人的疯子;他渴望琴瑟和鸣的爱情,结果他遭遇的两个女人只想生孩子和正常的名流生活。
明知道有些事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而为。结果或许差强人意,但从此问心无愧,不再纠结。良知未泯,明哲保身,是纳什后半生的心理状态。
他的一生其实都活在边缘里。那个被聚光灯照着、被搬上巨幕的纳什,是他又不是他——那是这个世界需要的纳什,但纳什没能找到需要他与认可他的世界。
他作为一个工具人,被政治、社会、商业、科学家、学院派和自己的妻子利用,被一个个利益集团榨取价值,却活得很谨小慎微。
如果说他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有三个:
- 来错了时代;
- 娶错了女人;
- 给两个儿子都带来了无法逃避的人生困境。
这就是《美丽心灵》背后的故事。
镁光灯下我们看见的、知道的,是别人想要让你知道的内容,是被刻意安排好的舆论导向。每个人其实都在经历一场艰苦卓绝的人生战役,没有谁比谁更容易。哪怕你天赋异禀、骨骼精奇、七窍全开,那也不是什么幸福的保证或至尊的殊荣,不过是一场更艰辛的人生体验罢了。
欲戴其冠必受其重。责任越大,压力越重;地位越高,心里越寂寥苦闷。
回头看纳什妻子,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女人。她的一生也很辛苦:
幼年移民,在女子学校学着怎么做贵族太太。上了名校,用手段赢得年轻才俊,却没能走上让人羡慕的人生巅峰,嫁给了一个“疯子”,还生养了一个“疯子”。
她用了六十年时间想把自己人生中的两个男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治愈”,但未能成功。作为家里唯一的“正常”人,她承担了一切社会的压力。
如果有“如果“,如果能重来,你觉得纳什的灵魂还会选择天赋异禀吗?而他的妻子还会选择再嫁给他吗?
如果再嫁给他,是选择支持他在自己的意识中畅游、还是用更有效的脑前叶切除手术、帮他彻底被“治愈”呢?
如果你是纳什,你要怎么面对这样的爱与家人呢?要怎么面对自己的“有病”和那脑海中的声音、眼前的画面呢?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被描述为古怪或反常,通常很少有密切关系。他们通常不明白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他们还可能误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并对他人产生严重的不信任。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焦虑和回避社交场合的倾向。因为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奇特的信念,可能难以对社交现实做出适当的反应。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通常会在成年早期诊断出来,并可能延续终生,虽然药物和一些疗法可以改善症状。
症状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一般包括以下其中五种或更多症状:
- 独来独往,缺乏直系亲属以外的亲密朋友,不被理解。
- 情绪平淡或情绪反应有限或不适当,感觉世人俗不可耐。
- 持续过度的社交焦虑,怕他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同。
- 对事件的错误解读,看到他人无法理解的诱因,说他人无法理解的理论。
- 奇特、古怪或不同寻常的想法、信仰或习惯,提出不符合当代人认知的理念与理论。
- 质疑现有的科学和理念,不断怀疑教科书上的论点。
- 对特殊的力量或超自然有信仰,说有心灵感应或其它不可见的灵体与不可见的世界。
- 异常的感知,看见或听见甚至感觉到医生看不见的在场人员,并与其交流。
- 穿着奇特,喜欢古怪的饰品、不符合当代风俗的服装。
- 奇特的讲话风格,说不可被医生理解的语言,写奇特的符号文字。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体征和症状(儿童)*:
- 不被理解时喜欢独处,被嘲笑排挤时有高度的社交焦虑;
- 在学校无法认同老师的规矩,也不认同教材上的内容;
- 在校表现不佳,不想上课,不学课本上的东西;
- 在社交上与同龄人不合拍,不能与其它孩子一样玩简单的游戏,如相互打闹追逐,这可能导致被其它孩子取笑或霸凌;
- 他们甚至不想解释,觉得老师和同学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幼稚。
(*注:职场症状同上)
患上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会出现幻像、幻觉、幻听、幻见。
患上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治疗时,需要对患者与家属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让家属理解患者,也让患者理解世人;让双方达成一种共识,让患者理解低调的必要性,不公然挑战与破坏社会的和谐现状,学会闭嘴和装傻。
对于不愿配合的患者可以使用三大棒疗法:幽闭监禁、电击大脑、药物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