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美梦成真》中
家,回家,什么是家?某一个地方,某一栋房子,某一个承载了记忆的空间,某人所在之所。
心之所系,意之所顾,情之所向,就是家。那个能让自己感到被滋养、被呵护、被珍惜的地方;那个自己渴望呵护、保守、建设的地方;那个牵挂着你的人所居住的地方。
生死其实不是肉身是否喘息来认定的,而是看是否还能形成有效的彼此沟通。我们所说的逝去,不是一个人死了,而是失去了彼此再联络的可能。他淡出了你的生活,消失在茫茫人海,从此再无瓜葛,只有旧日的照片、视频中的笑声,和回忆里的呢喃。你的气息还在枕边,你的“背影”偶然出现在人群中,然而我却触碰不到你温暖的手,感受不到你呼吸中的味道。深夜的房间里,只有我孤独的心跳和无声的泪滴。此刻的你在哪里?还好吗?你的身边是否有人相伴左右?
我的爱妻,你还好吗?我找到了我们的女儿,她长大了,她生活在自己的天堂里,她现在是个大姑娘了,睿智、聪明又美丽。我真希望你能看到这一切。她的天堂跟她的心灵一样美好。
亲爱的:双人床上只有你枕过的枕头,我不敢换洗它,怕失去了你的味道。我不怕死,我尝试过,随孩子们一起去,但我不忍心留下你一个,但现在你却留下了我一个,我要怎么面对这一切?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呢?我想和你们团聚,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我都会和你们在一起。
自杀是一种逃避,逃避面对自己当下的人生功课。这功课或许看上去很“残忍”,甚至是无助与绝望的煎熬,但你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依然可以找到自我价值和焕发出自我光彩。永远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是低沉的自我意识彻底地吞噬了自我价值感;而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灵魂,也同时失去了自我认知的能力。
我们说能进入无我状态是好的,因为在那种状态中是没有得失所执的。但自我迷失的无我是另一码事,那是把自己活丢了,因为把自己与外物或他人形成了绑定——为了孩子而活着,为了爱人而活着,为了爱而活着,为了事业或财富而活着,为了名誉而活着等等。这一类的人,当他们失去了自己在意的绑定目标时,也就同时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感,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
自杀者会因为自身的意识低频,进入到对等的意识实相中;直到自身意识频率重新恢复到初始基线附近,也就是你出生前的故有意识状态。安乐死不算是自杀,虽然形式很雷同,但那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并且表达了对自我意识的绝对尊重。其本质差别就是:
自杀者在临终时,内心是绝望的、无助的、寒冷的、凄凉的;
而安乐死的人,是喜悦的、期待的、温暖的、感受到被关注的。
我们会发现,自杀的人,生前是比较自我的,不怎么能听别人的劝说,人比较偏执偏激,爱恨分明,且情绪化。对一个人好就掏心掏肺的;讨厌一个人时,对方连呼吸都让自己恶心。这样两极化快速摇摆的认知,也体现在对自己的价值评估上。
边缘型人格障碍也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简称边缘人格,以长期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主要特征。它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精神上和行为上的极端对立且交互并存,并容易做出自我伤害等破坏性的行为,且这些行为会反复出现。
敏感又情绪化、具有扩散性思维,并且拥有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和预期,这样的患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极度匮乏与渴望安全,无法承受挫折与正常的压力。其他人认为正常的事都可以触发其发病。自残和自杀在此疾患上是常见的,约50%到80%的患者会发生自残,最常见的自残方法是用锐利物割划身体。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出现与现实状况不成比例的、强烈的被抛弃恐惧感、绝望和愤怒。
问题通常在青春期就开始了,并在各种情况下发生。可演化成抑郁症和进食障碍。约10%的患者死于自杀。经常遭受来自媒体和精神病学领域的社会污名,因此常常未被诊断出来,而延误心理复建。
这样的人敢爱敢恨,做事冲动但无长性,身边没什么朋友,家人关系冷淡一般。婚前热情似火,很主动,婚后动不动就要死要活,把家人与孩子逼疯,自己还特委屈。闹脾气时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那个,你们都是王八蛋,一切和我无关,喜欢逃避问题与责骂他人来为自己解压。
边缘型人格患者对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可以很敏感:当受到善意的表达会感到强烈的喜悦和感激,感到批评或受到伤害时会强烈的哀伤或愤怒。他们对其他人的感情经常因失望从正转负而转移,输给别人感到威胁,或丧失自尊。
心理学形象地描述这样的患者为兵乒球型性格。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是心理治疗。 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定心理治疗可以减少自杀相关行为,有助于缓解抑郁,并帮助患者功能改善。
心理治疗
辩证行为疗法、针对情绪化的预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培训、一般精神科管理、以心智化为基础的治疗、以移情为焦点的心理治疗、以图式为焦点的治疗。
最重要的就是让患者知道自己有病,这是病——当情绪开始迅速极化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地觉知到自己要犯病了;之后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会是偏执、过激的、与事实不符地夸大;克制自己、不让自己陷入持续的死胡同反刍式的负面思想中不断强化负面情绪;尽量克制自己去攻击指责他人的欲望,也克制自己贬低自我价值的企图。当患者能清楚地认知到这是病,并且可以通过自我行为与心念的自主监控,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陷入崩溃中,就不会对自己与自己身边的人造成太大的伤害。
想要帮助一个人,首先你要能了解与理解他;想要从晦暗意识的深渊中拯救一个灵魂,那你就要有勇气和力量深入到地狱中,去历经他所历经过的;走入一个人的心扉,进入他最隐晦的伤痛,需要彼此的信赖与理解和认同。这里没有对错是非,或你该怎么怎么做的大道理、漂亮话,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那样做出选择、为什么无法走出自己的心魔牢笼,那只能证明你并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过的,也没能理解他的难处和情非得已。
这是意识能量层级频率表格。
我们从中可见男主的意识形态是500,而他的妻子则是20——自我封闭与死了算了。如果想要接近与引领这样的人走出自己的偏执,就需要经历愤怒、欲望、恐惧、悲伤、冷淡,而手牵着手地带着她走出自己的羞愧自闭、冷淡自责、无助自我放逐、悲伤抗拒、恐惧焦虑。这时很多患者会卡顿在这里,开始退缩、悲观,“我不是那块料,我一无所有了,我真的做不到,我不知道要怎么做”,然后又一次沉沦了下去。
需要经过几次的反复提升,相互陪伴,彼此信赖,建立心灵连接,用持续的关注、陪伴、呵护、理解去鼓励她,尝试着跟随治疗者走出不自信,重新找到自我价值。这时欲望就不再是坏事,而是阶梯,渴望有一个新的目标。这时患者会很容易情绪化,攻击自己不争气、笨,攻击救助者或他人给自己的帮助不够多、方法不可靠,如果心理医生这时自己先崩溃了,那患者就又一次低落了下去。
愤怒是一种挣扎,也是摆脱负面极化的阶梯。在进入正向勇气前,患者的最后一道门槛是狂妄、骄傲、蔑视、不自量力、自大。他会觉得自己懂了、知道了很多,重新拥有了澎湃的力量。就像从深水中跃出水面的皮球,高高地跳出水面,溅起浪花朵朵,涟漪不断,上下来回地荡漾着自己。
这时需要治疗者给出充分的肯定、鼓励、认可,让其能慢慢地稳住自己的状态,找到自我真实的价值所在与客观地认知到自己真实的水平和实力;让自己能踏实下来,稳步地朝一个良好的既定目标前进;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看到较为长远的人生规划;理解一切的挫折都是助缘,一切自己认为伤害过自己的人与事,都得到自己的理解与认可、宽恕与原谅,包括宽恕与原谅过往的那个自己。
这时情感的情绪不再能左右你的心识,心逐渐地安宁平静了下来;智慧的觉知力在观心明性中慢慢地开始成长。理智与理解,让你可以在情绪管控、欲望管控、心智管控上有所成就,不再轻易地陷入偏执或狂热的状态里不自知。这就是中庸知止。
爱的慈悲,助人的意愿,爱的共鸣与互动,喜乐欢喜清净淡雅的生活;开始渴望利他,渴望分享自己的喜悦与见闻,渴望帮助他人走出低频的困顿,传播颂扬平衡与平和的至简人生。不再到处等靠、要求,而是变得自足、丰满、喜悦;不再是吞噬一切的黑洞,而是散发出无尽光芒温暖的太阳。
感觉到与宇宙万物的合一与喜悦,一切都是那么巧妙地在暗中配合着,自然而然地相互生化转换着。那精致巧妙的平衡,完美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自己任何的造作在这样的大智慧前都显得笨拙多余。只是那样静静地看着万物随缘生灭聚散,就已经很享受了。
在怒海中,如果你想要救出一个人,那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旦那些无助者、欲望者看到一丝希望,就会蜂拥而至,把你拖入水中,被大量的求助者包围,并沉没在那负能量满满的怒海狂涛中,都是抱怨、指责、愤慨和咒骂。
理解与谅解自我和他人,坦诚的沟通与换位思考的同理心,让彼此从猜忌、指责的冷漠中脱离,心流的共鸣与相互的流淌就是爱的本质。而爱与理解、相互支持与彼此支撑成为脱离匮乏、摆脱无尽欲望、平息愤怒的不二通道。愤怒也是一种交流和表达方式——渴望被重视、被听见的内在压力迸发。虽然这种行为方式很原始低级,但它拥有再次振奋起自我的原始内在动力,是防止自我向负面情绪沉沦下去的自我挣扎。
苦海无涯深不见底,无边无际。都说回头是岸,说得容易,苦难深重的人不知多少次回头,重新来过,可是还是一次次陷入同样的泥沼。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苍天要如此待我!?
这里的回头不是让你调转方向,退出现状,从头开始。回头的意思是让你去梳理自己走过的路,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与认知,察觉到在每一个抉择点上,自己的哪些认知带来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往复步入同样的困境歧途。如果你不能把这个搞明白,那结果就是,一走就错,一步错,步步错,恶性循环,往复无休。回头是自己给自我一个内观反照自身问题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放弃、脱离、重启,再跌倒在同一个坑里。很多人一旦遇到问题,就是指责与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指导他人,指点江山,然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粗浅见识,说出的话都是片汤话和鸡汤,对解决关键认知卡点没有实际作用,也没有可操作性。
看不到自我价值,是因为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板,而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并不能有效地开发个人的特长,强迫不同的孩子依据统一的标准,接受它们灵魂抵触的标准化,扭曲科学与人文、政治、历史观。每一个灵魂都是自由的,甚至是全知的,只要它们还能直觉地记起世界的真相,就会很难在我们的学校里拿到高分并被教化认可成好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大人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把一个天使带到人间,然后剪去它的翅膀,成为乖孩子。
我们把一个自由的灵魂邀请来做自己的孩子,然后用父权把它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视野决定所见,所见决定目标,目标生成自我选择的方向,方向带来不同的抉择,抉择诱发道路。道路不同,感受各异,一路的风景也各自不同。
有趣的灵魂是灵动的,是温暖的,是有弹性的,同时也是各色的,是洒脱不羁的,是天马行空般自由的。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感到舒服、自在、轻松、受益、温暖。可是资本与政治渴望标准化螺丝钉般的奴隶,它们需要的是让既得利益阶层可以稳定地坐在自己的宝座上千秋万代。于是愚民才是良民,思想认知理念统一,而且要统一成“它们”设计好的样子,才赏给你一口饭吃。对于那些天性自由的灵魂,我们的园丁们要求家长配合,把它们修剪成“好孩子”。
当今的社会,好看的皮囊胜过有趣的灵魂,无脑跟风、不能踏实进取,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强行解决自己的问题,到头来却发现,只有那些脑子“灵”光的人、在学校里的问题生,才是社会竞争中的赢家——初中毕业的创业,一群博士拿着简历,站在他的门槛,摇尾乞怜求职应聘、怕被裁员。
什么才是第一生产力?什么才是财富密码?不同的差异性和异想天开的创造力,这些都不是传统教育机制能给予的,却是每个孩子天生自带的。只可惜父母折翼后为孩子缝制的翅膀,却在择偶交配权与繁衍权这样的现实问题中被资本大佬们精心设计出的毒鸡汤击溃。
女人决定社会与文明的总体走向,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事实。
女人欣赏哪类的男人,社会中的主流就会往哪个方向倾泻。母亲如何塑造自己的孩子,人类的未来就在哪个方向上得以展开。而时代中影视剧的主流思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性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当女人渴望名牌的虚荣和面子的精致,把时间用在美颜、渴望皮囊变现、达成阶级跃迁时,社会的主流思潮“男性贪财女性好色”就形成了。结果就是,男人资本累计成功了就换更漂亮年轻的女人,资本累积失败了就被女人嫌弃责骂。
八十、九十年代的女人渴望用管控男人的资本与时间来促进婚姻的稳定,而二十一世纪后,女性发现没有社交和零花钱的男人在社会与职场上只能始终是被边缘化的失败者,这样的御夫之道只会让家庭贫苦,匮乏发展能力。
择偶观在转变,要求婚前就收割男方家族财富、彩礼,要求男方要在婚前就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积累、房车,要求男方有稳定的高薪和持续可晋升的发展空间。而同时男性必须和养育了自己、爱着自己的女性没有亲密关系,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彻底割裂,划清界限。要求男人要听女人的话,但又不能听妈妈的话;要有男子汉的气魄,但同时要浪漫、体贴、烧饭、煮菜、收拾家务、带孩子、赚钱兼事业有成,要有时间陪伴自己与辅导孩子成长。也要有时间完成自我知识迭代与技能素养提升,要有时间应酬,维护领导与同事的关系,广泛接触社会寻找机遇,要有时间展开副业,贴补家用,并照顾好女方的母家。于是不是娘炮就是妈宝男、多金富二代、父母双亡、事业有成、轻英俊的霸道总裁独宠娇妻、倒追丑小鸭的故事,成为了社会价值主流,占领了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
而女人间的宫斗剧——一堆女人抢一个优质男,一堆优质男抢一个巨无辜的傻白甜就成为了文化主流。当女性的择偶观被虚妄玩弄时,这个社会也跟着混乱了起来。
言归正传,内心的和解是界河的引渡者。上岸后,地狱的烈焰在永不止息地燃烧着,大型的渡轮永久地报废在浅滩,寓意了被困居的人们在这里只能通过自我意识的醒觉自渡,无法指望集体的、公派的接引。酆都城的大门外,冤魂恶鬼游荡,被憎恨、欲望、恐惧、绝望自我放逐到此的灵魂们鼓噪着,游荡着。它们都是成见颇深、是非分明、格局狭小、偏执狂热的家伙。
它们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把任何外来者视为敌对。
只有正直、勇敢、坚韧、自信的人才能通过这里。这些品质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伪装出来的伪善。灵体,不管是守护与引导的善灵,还是利己、偏执、具有攻击性的“恶”灵,都标配读心术,所以世间的虚伪、做作、小聪明、阳奉阴违这些人世间的伎俩在灵界是毫无用途的。
一个男人,不能没有担当,不能太娘化,但要懂得温柔地对待他人、用心地体会他人,能够与学会用女性的视角去理解女性面对的困扰和问题,但用男性特有的坚毅去承担生活的压力。女人要有韧劲,有弹性,能退让,但不崩溃;男性要能抗压,能坚持,能拓展,并勇于走出自我的舒适区,要有主意、有见地、有主见。这些品性得以养成的前提是:他(她)在童年时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左右自己的抉择,在自我的能力范围内可以被容许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并不因此被父母说三道四地指责、批评。母强子必弱,如果妈妈在家事事做主,处处树立她的标准,那家里的男孩就会在自我意志上被阉割掉,而家里的女孩子就会学得很霸道与强势,最后重复这样的婚姻状态,导致中年离异。
什么是好的家长?可以直视孩子的内心需求,理解与谅解孩子的软弱,并鼓励他、呵护他,在他受伤的时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自己可以信赖与依靠的,是可以理性沟通和感性交流的。没有什么比父母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维系自己在家庭里的话语权,而打压贬低孩子自信心更糟糕的教育方式了。自信是树立与确定自我价值感的根基,而亚洲的愚孝,往往用谦逊和顺从来打压子女。家庭内以大祖母为标杆核心,这导致永无休止的婆媳战争,争夺对同一个男人的主导权。那这个家里到底应该谁说了算呢?
多年的家庭战争后,结果无非两种:婆婆胜利,儿子离婚;儿媳胜利,并开始与自己的儿媳开始新一轮的多年PK互殴,争夺对自己儿子的掌控话语权、对自己家庭的把控权。当然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儿子,从小就没有话语权,在媳妇面前和妈妈面前都是舔狗和窝囊废。如果自己有女儿,就会鼓动唆使女儿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尽量往娘家输送利益,压制管控自己的男人,和自己的婆婆展开斗争,把自己多年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女儿。如果自己因为和婆婆PK离异了,就会把全部的关注聚焦给孩子,把孩子当丈夫养,插足孩子后半生的全部生活,把儿媳当小三看待,当生育工具对待,把孙辈当自己的孩子养,继续延续自己大祖母的威仪。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感人的宏愿慈悲,是大菩萨心的显化、自觉与觉他的信念体现。那菩萨与佛陀的差异在哪里呢?佛陀是大觉悟者,是通透究竟觉悟者,他理解到了最后的一层奥义,放下了最后的一层内心执着,不再纠缠二分心、二元对立带来的困扰。所以佛不再见有地狱与苦灭,而一切都是自然的一个流转过程,没有了对立与争夺,没有了需要拯救的人。拯救不是靠厮杀与抗争来达成的,不必须经历你死我活的对抗。
这一关键认知的成熟与观念转变,就是止熄宗教战争与无尽苦难认知的密钥。想要救赎内心中被隔离与困顿的自我意识和能量,需要的不是相互的杀戮,而是直达心灵的彼此沟通与陪伴,找到症结所在,并展现出不同的榜样来,让困顿在自己心结死胡同里转磨的念头,看到还有其它的可能性能够去选择与尝试。
在婚姻关系中,除了利益婚姻因新的利益变更而解体、婆媳战争矛盾激化而解体外,还有就是在亲子关系上——子代得到的关爱挤占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当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抚养与教育子代,而忽略了伴侣的心理需求与性需求时,夫妻会渐行渐远,彼此情感冷却,心流共鸣下降。当一方遭遇到其它异性的心流温暖后,就会情感或肉体出轨。这是因为人本身是趋温动物,而灵魂失去了爱的滋养,会逐渐枯萎凋零。这种出轨不是道德的沦丧或人性的扭曲,而是再正常不过的自救。因为过度的匮乏与无效的沟通,让两个本应无比亲近的人,意识频率产生了巨大的认知隔阂与利益分歧,目标与利益不一致的彼此,无法相伴同行。
思、想是意识之间彼此形成意识共鸣、相互吸引的关键。彼此的思念可以形成无形的意识通道,进而克服时空维度的差异,让交流成为可能。女主在失去儿女后一度割腕自杀,情志崩溃,她视儿女为自己的一切,而深爱自己的丈夫被边缘化无视;她无限自责,并无法理解为什么丈夫没有陷入情感崩溃与歇斯底里的自我毁灭中,觉得男人太无情、冷血。从那时开始,她书写心灵日记。心灵日记是抒发、梳理、倾诉自我内在思潮的良好方式。心灵日记的缺点是不能有效地引入新的观点和视角——毕竟,这是自我宣泄的一种手段,没有能力形成崭新的认知领域。
冷淡、绝望、孤独,只会不停地求助,只会说,却没有行动力,把自己困顿在生活的泥沼里,仰头望天,责骂命运的不公、苍天的无情、他人的冷漠,却从来不会主动地改变现状,任何的改善都只指望天降机缘、神佛护佑、贵人搭救、他人提携。
“请,帮我,救我,扶植我,护佑我”,烧香,拜佛,四处求救,但自己却很少做出反思、改变,或真切地采取自我自救的行动。结果就是:道理我都懂,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就是一想到做出自我改变就有一万种借口拖延等待。其实内心就是:“我做不到啊,你们帮我都做好,硬塞给我吧,我会很感激的,我会报答的”。这样的人在等待中沉沦,在无助中呐喊,在行动时退缩。
比这一层更低一层的就是羞愧、自闭、自我了断的终极逃避。
自杀的人普遍有一个误区:一了百了和从头再来。其实这样的想法真的很无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死亡不能了结内心的痛苦,记忆如影随形,需要面对的困境也不会因死亡而被摆脱或减少分毫。
自杀者会反复被置于自己最无法接受、无法承受、无法达成的“课业”中,复习,补考,再复习,再补考。在这个特殊的时空中,没有时间,往复无休。如果不能达成这一课业的有效本质性认知突破,就永远别想离开这个自我意念生成的死循环。在这个死循环里的心灵,因为自我封闭,听不到也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它们无视一切协助与开导,说什么都没用,因为它们不听,也不想听。
祝福和陪伴、心灵的共鸣可以给它们传导力量。拯救极度抑郁中的人、唤醒处在意识弥留中的人需要很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
这个镜头中妻子的怨灵被困居在一个残破的家中,而这家是建在一个看似莲花、其实是教堂穹顶的地方。这穹顶是反转过来的,暗示着天地的倒置——本来应当支撑天穹的拱梁现在犹如恶魔的利爪,妻子就在这心魔的指缝中绝望地徘徊。
男主的引导灵显化出来的是他的表兄,但其实是自己儿子扮演的。因为儿子怕老爸因为生前的意识形态,不肯聆听自己的建议与引领。我们的子女,虽然看似源于我们,但扮演我们子女的灵魂未必是青涩稚嫩的,很多是很成熟的老灵魂转世,只为了能完成他的人生规划与跟你的互动助缘。别因为自己是家长,就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或什么都该听自己的。这种大家长的认知与作风其实是很幼稚的。至少对于灵魂来说,有这样思想的人,心智成熟度给老灵魂当孙子都不够格,还恬不知耻地指点江山、说东道西,教孩子怎么做人。
所谓的地狱,不是一种惩罚或监禁,也没有什么判官或法典,那只是一个维度空间,而那维度空间内的意识频率很低沉。符合那一意识频率的意识体就会因吸引力法则而被显化到与自己意识频率、行为习性相匹配的实相中去,在那个环境中感受这种心态与作为彼此相处时的体验。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受够了,我不要再这样活了,一念转变,信念与心念、行动与行为开始不一样了,那自我意识形态与意识频率的变革也会带领自己离开那一意识频率的实相层面,进入自己当下所是的实相中。
在女主临终的最后一个夜晚,她书写着自己人生的遗憾。请注意她背后的三幅油画,在这里隐藏了一个导演没有明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