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美梦成真》上
背景介绍
本片是由理查德·马西森(Richard Matheson)1978年的小说改编,1998 年被改编成奥斯卡获奖影片。
作者马西森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认为《来到梦中》是我写过的最重要的一部书。它让许多读者失去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名作家能为人类做出的最好的贡献。”
马西森解释说: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是人名。几乎所有其它内容都基于真实,在小说结尾包含了一个冗长的资料索引库,以确保内容的严谨性与真实性。
“在死亡的昏沉中,你的心念会化作梦想而成为体验。当我们摆脱了这个肉身时,须经历一场带来觉悟的沉淀,让自己更好地明白自己经历过的所是。”
马西森出生在基督教的家庭中,并被培养成虔诚的基督徒,但逐渐地他发展自己有能力知觉到更多的真相。他解释说:“我从十几岁开始就对超心理学、形而上学和超自然现象着迷。书中的概念来源于我广泛的阅读与亲身实践。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哈罗德·W·珀西瓦尔,他是神智学的追随者。”
神智学是一种新时代运动中灵学的认知体系。它不是信仰,而是对不可见客观的如实描述。慢慢地他不再信奉扭曲的西方宗教,而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多维度实相认知体系。
哈罗德·W·珀西瓦尔
于1868 年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巴巴多斯的布里奇敦,父母有英国血统。当他的父亲去世时,他的母亲移居美国,最终定居在纽约市。他是1910到1953年间新时代运动的主要先驱者。Thinking and Destiny《思考与命运》是他的代表作。
宇宙是利用一种自然的方式,用看似非智能的机制,通过仅在其功能方面有意识的单位达成所谓的“进步的永恒秩序”,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意识体。所以觉知的第一步就是要能意识到意识的存在,它不是头脑我或这个肉体我,它远大于我们所知的与所能理解的上限。
思维法则
在《思考与命运》中,解释了生活中的所有偶然遭遇都是我们自己思想带来的结果,并且是用来学习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教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完善我们的思考,并学习如何不创造负面的思想,并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察觉和对自我思想的脉络进行思考。有效地运用有觉知力的冥想是停止创造业力或命运的方法,是梳理自身认知卡顿看清自身问题的重要手段。业力就是自身要达成的人生功课,想不明白做不到,就需要反复地通过显化相关课题来构成自己的命程。自我思想的成熟度被证明是参与轮回的主要原因,而解决的方案就是提高自身的意识层级,也被称为生、死之选择。如何处理人生课业中所提供的信息并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关键。要确保自己最终吸取到了必要的领悟,而领悟到的还要是正解。
“意识到意识”与意识的意识
当“意识到意识”时,就能够将意识之光聚焦在真实的主体上,从而看到它们的本质。能够以集中意识焦点的方式思考并“意识到意识在主导着一切”,被证明是所有人类都可能掌握的心智技巧。
伟大的道路
一个人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最大的礼物,就是告诉身边的人:醒醒吧,“有大道”。对大道的认知与遵循,让人得以理解不朽的自我意识。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生前而不非死后去修习觉悟呢?因为累积一种自身的习气需要漫长的、反复的实践过程,才能让一种状态与认知真的成为你下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我明白了”与“我能做到”是两码事,“我能做到”与“我在做”有天壤之别,“我在刻意地做”与“我下意识地就这样做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获得意识的不朽之前,生生死死的反复历经仍然是课堂与课间的交替。
电影在1998年获奥斯卡奖,影片中没有一处布景细节或一帧画面构图是不饱含深意的——角色的对白、眼神、表情、光影的明暗、相的生灭都大有深意。
下面我们按照影片中时间线的次序,依次解读画面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人生中没有偶然,你我飘荡在人海里,却冥冥中感受到彼此的吸引。
当人生按照你认为最理所当然的方式展开时,每日里我们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地谋划着生活,直到那所谓的意外让你理解到无常是这个世界中最寻常的邂逅。一切总是结束得太过仓促,没有谁真的准备好了去面对那毫无征兆的噩耗,无法接受至亲骨血就那样骤然地消失在眼前。
当车轮碾碎一地的紫藤花时,紫藤花的花语其实暗示了那生死的分离。
1、为情而生,为爱而亡。
2、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
3、对你执着,最幸福的时刻。
当一双儿女静静地躺在白色的棺椁里时,孩子的学分、自己的事业、各种“为你好”的苛责与每日看似重要的忙碌突然间都变得那么可笑与毫无意义。
内疚、自责、如果、不甘、不公、愤恨、懊悔、无助、质疑、忏悔、责问、咒骂,种种情绪的波动此起彼伏,形成无法平息的风暴肆虐在心间,脑海中日夜狂涛往复,犹如海啸摧毁一切所及。
生活还在继续,那些过去了的过去真的过去了吗?那些失去了的在意真的放下了吗?忙碌让自我无暇去想念,但思念在每一个空隙敲打着心中的风铃。
请学会发现、鼓励、激发出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去看到它们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和自我表达的需要。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最好不要让自己的成见去束缚自己的孩子,规矩了他们的天性,把孩子塑造成“好孩子”,成为没有自我思想、被资本认同的优质听话的绵羊,成为打工人,被资本利用、吸血,然后抛弃。
创造力与自我表达能力、行动力与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能力需要从小培育,小心维护。是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开创者,还是跟随在旗帜后边的追随者,就看父母如何在其童年时对待他的自我表达。无视、制止、训斥、嘲讽、给出唯一已知“正确”答案,这些都会让孩子退缩、自闭、怯懦、不自信。
幼儿的经常性头痛,在没有器质性与功能性病变时,多数是因为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过度压力,治疗与缓解这种因自律神经失调导致的头痛最好的方式,就是缓慢地深呼吸,让患者进入放松的平静状态中,舒缓紧绷的颅内血管,降低颅脑内血压。在孩子头痛时,如果父母表现出焦虑、手足无措、咋咋乎乎、过度关心,都会加重病情。这类儿童患者多数都匮乏自我表达的必要渠道。父母规矩大还没时间陪伴孩子、聆听孩子“幼稚可笑的废话”。
我们都知道、也相信有灵魂,更是希望自己离世的亲人在那边过得更好。
但当家人真的去了那边,留下的人却往往无法给出喜悦的祝福,而是泪流满面。
我们管那边叫“阴间”,因为我们自认为自己是生活在阳光下的。其实“阴”是实体,是有相之物;阳为动、为用,是能量与功用和作用。我们才是那在阴间中被皮囊所困的鬼,而刑满释放褪下了这副臭皮囊的反而被我们叫死人。它们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可怜的世人,然后最终回到意识界的阳间。
什么是地狱?彼此相互折磨、彼此伤害、贫瘠危险、民不聊生的地方,那让身心俱疲、不断受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方。这些形容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呢?如果谁有幸能离开地狱,那是该被祝福还是应当挽留呢?
其实对死亡的畏惧源自无知与内心的匮乏,是种种亏心事后恐惧面对偿付的清算。
我们总觉得逝去的人在地下 ,其实它们看我们时才需要低头。当一个人离开了我们,如果它在你的心里还活着,那它就会感受到来自你的惦念与祝福;如果它在你的心里停留在死亡的那一刻伤悲中,意识的共振会揪扯它,让其不安与无奈。其实没有比不断地缅怀哭泣逝者更好的诅咒了。
就好像春节后要外出务工的父母,在离乡的火车上,看着来送行的孩子。
孩子追着火车跑,哭着喊着说:爸爸、妈妈别留下我!我以后一定听话、一定乖,别走、别留下我!然后摔倒在碎石堆上,脸上、手上、膝盖上都是血,眼泪和血水在脸上流淌,孩子又挣扎着爬起来,继续追赶远去的火车。
这时车里的爸妈是什么心情呢?他们在外,除了承受艰辛的生活,还时刻煎熬着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宠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本质上是我们自我意识能量的聚焦显化物。当你真的想要一只宠物或一盆花草时,它就“出现”在你的世界里;而当你不再在意它时,它就枯萎凋零,然后消失。宠物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总是短暂的,它们也是我们学习在意与应对离别的小老师。
当死亡发生时,那不只是“当事人”需要独立面对的事情,那是整个亲密意识团体需要共同面对的人生课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者在送终的过程中,其所作所为直接决定了逝者的最后归属。
逝者在意的和厌弃的、欢喜的和抵触的、渴望的与拒绝的,这些直接对其有影响又无力左右的事情决定了它最后的情绪状态与心念所向。如果逝者不是什么大德智者,还在意这些凡俗的人与事,那这些人与事对其很难不产生最终的影响力,导致一念之差而功亏一篑。
逝者离世后,大多数其内在意识的觉知感犹如在做梦,有思维、有逻辑,会依据自己生前的认知水平、心智状态、智慧层次、信仰讲究来期许发生哪些事情。如果达成了,就会感到很有仪式感,心满意足;如果没有达成或满不是那回事,就会感到很别扭,不完整,有遗憾挂怀。
多数刚经历死亡的灵魂,会觉得很开心——轻盈的身体,舒适的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压力,可以瞬移,还能读心;但过于意外快速地离世,会让逝者质疑自己的存在:“我就在这里,为什么你们盯着那肉身哭呢?我明明在半空中,你们对着大理石碑鞠躬干嘛呀?”
灵魂想要很努力地告诉生者我很好,但生者在情绪崩溃的状态下,对其给予的信息和安慰根本无力感知。
死亡的过程不会让一个人瞬间变得更聪明睿智或笨拙呆傻。它就是它,与生前没有多少差别。很多人给死者放佛经或做法事,希望这样可以让亡灵顿悟道理,死个明白,放下执念。可是你也不想想,就算你自己在灵堂里听几个小时木鱼声,就真能活明白了?如果连你都做不到,怎么指望它能用此方法顿悟透彻呢?
送别的仪式对亡者的意义在于明确地让亡者接受自己已经离开了这舞台剧剧情,而让活着的人在记忆里烙印下一个明确的句号——再想起某人时,不会觉得他还在那里,只是联系少了或联系不上了。这是双方彼此放下、彼此淡忘的开始。只有被忘却了的灵魂,才可以不被意识流羁绊住手脚,达成真正的安息。当然,如果人家生前修为够高,早就不在意你们的念叨了,也就不会被羁绊住。就好像晨间睡醒后,你会在意梦里的那些人痛哭着,不舍你从梦里消失了吗?
所以把灵魂困居在此、成为地缚灵的前提就是双方的当真与在意,如果有一方活明白了或死通透了,就不会成为游灵怨鬼。
鬼魂的移动方式是瞬移。瞬移不受距离限制,甚至不受时间轴的限制。鬼魂是一种在可见光频谱外的一种稀薄电磁显像,它和我们从本质上是利用了相同的显像原理,令其可以在这个伪装层中继续显化在集体意识中,只是它的密度与粒子震荡频率不再是多数人类肉眼可见的分辨率。
少数经过训练或天生就能看到这一频段的人,可以明确地看到人世间的鬼魂们,多数囟门未闭的幼儿也有这种能力。研究发现,同龄的多胞胎孩子,有的孩子能看到,有的则不能。有些猫狗也可以看到亡灵,它们不怎么能分辨出自己看到的是亡灵还是我们所谓的活人,对它们来说没有多少差别。
亡灵可以看见我们,因为我们的粒子显像频率是被它们所熟悉的。它们也可以和我们形成有效的意识交流。但前提是“听众”的脑波要足够地“安静”。就好像你走在闹市中,还带着耳机听歌,心里想着一大堆心事,旁边叫卖的商贩再卖力气打广告你也会充耳不闻——不是你的耳朵没听到,而是你没有用心听。当然灵魂的沟通方式是脑波,又称意识流。有心人会感觉到一些念头进入自己的心识,突然开始想某事。如果你很科学很唯物,觉得是自己想多了,把意识关注转移到其它方面,于是这一意识频段就被关闭,去想些或忙些别的什么了。
亡灵在肉身新近死亡后,其自身频率是最接近于生者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发生意识能量频率的进一步衰减,其物相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薄。其实能成为滞留灵的没有几个是高意识频率的,所以它们可见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它们只能看见与它们意识频率近似或雷同的人,就是那些所谓的活死人。消沉的、恐惧的、无助的、抑郁的、胆小的、怯懦的,这些人活着,但意识频率和死人一样,消沉而匮乏活力,这样的人可以被鬼们看见、盯上,并惺惺相惜,围绕其左右。
我们习惯地认为,我们身边的人是属于“我的”,把“离开我”的行为视为一种背叛或惩罚。比如我的妻子、我的男人、我的妈妈、我的孩子,当他们离开“我”时,就无法接受,并质疑:“你为什么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离开我呢?我不让你走,你不能走。为什么苍天要夺走我的.…..?”
我们往往不太能理解与尊重他人有他们自己的生命规划,也不能谅解他们离开的方式与时机。觉得那是一种背叛、一种对自己的遗弃或惩罚,是无法接受的。就好像主人去上班时,分离焦虑症发作的狗在家里整天哀嚎甚至拆家泄愤一样到处折腾。
这是匮乏自我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所导致的过度心灵依赖。一个健康的、完整的自我意识,是处于有则欢喜\无则淡然的状态——”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什么意思呢? 就是过去的让它过去吧,不必刻意回想记忆,也不必挽留,让一切顺其自然。
就犹如这锦绣光明的大路,你看到的是美不胜收,扑鼻芬芳,而黛玉看到的是无限凄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可见观念与观点决定了个人实相的感受,而非遭遇本身。
亡灵们在死后的经历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在人文、宗教、地域近似的地方,经历会很近似,但确实没有一个相同的标准化的必经流程。经历什么取决于个人生前的认知,一切都是信念与心念化生出来的相,心念所及即可显现。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什么是做不到的,那你就会做不到。不自信也是一种自我信念,会被自己表现出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经历什么,那你就会经历什么,但前提是没有自我质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是做不到的。
同样的道理,自己所经历的贫瘠、匮乏、痛苦、黑暗也都是自我意念显化出来的。如果灵体觉得自己得到或拿到某样东西,就必须付钱,那你就需要钱去交易自己所需;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言出法随”,那你也就可以心想事成、随意显化;如果你觉得东西只能是家人烧来,那就只能收到家人烧的东西。
你是你自己世界的规则缔造者和景象创造者,而这些缔造与创造并非来自逻辑意识,而是你自身本真当下所是的自我意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一念不是用一念瞬移,而是观破幻境,转变信念。
就像先前说过的,亡灵不光生活在自己的实相中,还生活在自己亲人的集体意识实相中。要是逝者的至亲“觉得”它在那边是匮乏的、痛苦的,遭罪的、可怜的,那这个群体意识也会真切地左右逝者个体实相的显化生成,让亡者生活与体验到家人期许的匮乏,经历家人们设定出的阴间风格。
其实如果你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时,对于逝者最好的祝福莫过于忘却。没有挂念就没有羁绊,让其能自然而然地达成自己最后的历程。其实好好想想,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这个世界会怎样呢?是否会比现在要好?大道至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当生者明白了这个道理,逝者就能得到安息;若逝者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再会留恋与纠缠家人和世间。
如果你不能真心地欢喜与祝福逝者的解脱,至少忘却它要比念叨它来得好许多。注意千万别说死人的坏话,在背后论人长短不是,在庙里说都是骗人的,别以为它们拿你没办法。遇到那小心眼的暗中作践你,就不好玩了。
亡灵是有他心通与天耳通的。只要你心里想、嘴里说,它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要是你说得很过分,碰巧对方小心眼,那折腾起你这个多嘴的、搬弄是非的、论人短长的可真不客气,普通医生还查不出病来,只能胡乱瞎治拨弄你。记住,逝者为大,少搬弄是非,开口成业。
无意识书写是表达内在自我或与灵体交流的良好手段,但前提是你要容许自己进入无意识的混沌与放松状态下,并真的认真对待这件事。如果你质疑或觉得这很可笑,那自我否定的屏障就会屏蔽掉内在意识的微弱信号脉动,让你的肌肉僵直而无法被灵动起来。
滞留灵是我们世界上的鬼魂。它们主要由怕死的鬼、放不下的魂、被亲人羁绊的灵所组成。它们不愿或不能进入到光中,走不出自己熟悉的环境,不敢踏足“舒适圈”外的世界,哪怕那个舒适圈并不舒适。它们被自己固化的心念所束缚,无法摆脱固有认知成见的牢笼,执意于自己的在意。
“离世后”的第一站是自我意识中觉得自己该去的地方。(离世与死亡不同,死亡是灵魂离开肉身,而离世是灵魂离开这个舞台剧。)你会把自己显化到那儿去,这取决于个人的人文认知理念、宗教认知背景、生前被灌输接受了的那些都市传说。那边的一切都无比真实!并能随缘化生,随意转换,不断更新。亡灵在期间会滞留多久,全看自己会当真多久。
如果你觉得自己罪大恶极 那就在自己显化的地狱里待到觉得自己心安理得、可以得到救赎了,就出来了;如果你是信徒,在自己显化的天堂中,住到百无聊赖,被安逸得腻烦了,就会重新渴望体验些别的。
就好像你干了一天苦力活,让你回家在最舒服的床上躺下休息,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的,你会感到真幸福啊。可是如果让你在这床上躺一周、一年、十年,你还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