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幼儿园案例——打架的小孩

学生:男孩3岁,单亲家庭,有两位姐姐,父母离异。男孩的爸爸之前有家暴史。他在家偶尔也会被姐姐揍。

孩子在幼儿园中班,会在被忽略时或者不满时,无差别攻击别的小孩,咬人、打人、推人等。焦虑时“无意识”扔玩具。

我和孩子有过短暂的交谈。孩子比较小,表达能力有限,我主要作为一个倾听者。他会说到妈妈,说到姐姐。交谈完后,孩子会有一段时间情绪比较平静。

细雨:这是家族业力与习气的传承。孩子这个角色没有习得其它的排解方式与沟通方法。

你可以做出榜样性的游戏,演给他看,让他知道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纾解压力的方式。

学生:这位属于中班top1问题孩子,班上几乎大半的孩子都被他“攻击”过。

细雨:缺乏安全感的小孩,更倾向于打人。

安全感缺乏的小孩,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变得怯懦、退缩,一种是变得非常有攻击性。

为何会如此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就像小动物——当一只小猫感觉到不安、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一定会弓起背,并且发出独特的声音,做出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何况一个孩子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攻击性的小孩,他们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因为原本应该保护他们、让他们觉得安全的父母,显然没能很好地扮演好这个保护性的、类似靠山的功能。

这类孩子有两个典型:一个是留守男童,一个是校园霸凌中欺凌他人的学生。

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内心有太强的无力感和无用感,错误地想要通过欺侮他人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强大。

根本上,他们不过是一群不曾被父母爱过、价值感极低的孩子。

解决的关键是:移情、共情,或家庭互动方式,榜样改变,但是后者很难做到。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