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频率

我们的世界是由能量频率构建而成的,而我们已认知的世界是由人类可感知的频率显化构建的。那些平凡肉身不可感知的频率却构成了这个宇宙的主体部分。我们通过仪器翻译这些波频,令其成为我们可感知的频率信号,进而观察、理解、认知宏宇宙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现有的能力只能了解和认知到这个宇宙中不到5%的实相,这还是一种极其乐观的估计,因为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总量的实际大小。

我们可以认知到和自身频率雷同的东西,并对其进行感知观察,用这些资讯形成对自己与这个宇宙的认知。例如盲人摸象时,五个人的信息拼凑出了大象的轮廓。 而我们已知的信息与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所能拼凑出的认知还不到这宇宙大象的一个脚趾。

我们称其余部分为暗物质暗能量。 

暗物质是低于我们频率的物质。暗能量是高于我们频率的能量波。频率越慢,其显化越成型,有了色身法相;而频率越快,越没有固定的状态。

在可感知的范畴上限与下限外,存在着高频的能量与低频的物质。我们正好在有形与无形的这个界限上,我们的进化方向是高频无形。

比我们频率更低的我们感受不到,更高的也感受不到。比我们可见物质粒子震荡频率更慢的物质频率就形成了不可见的暗物质。它存在并且是物质,但无法被我们的频率所感知到。这就是绝对零度界限。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描述周期运动频繁程度的量。每个物体都有由它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的频率,叫做固有频率。所以从高频率看我们时,我们是闪烁的存在,而我们看它们是不可见的,就像通过旋转的扇叶看世界。 

要是和电扇旋转的频率一样快地移动头颅,你看见的就是纹丝不动固体的扇叶; 如果它快一些,你会看到闪烁逆转的扇叶;如果再快一点,你就看不见它的存在了。如果它慢一些,也开始闪烁;再慢一些,就因为你相对太快而它又变成不可见了。这里不是说扇叶的转动,而是其粒子频率。

构成我们的频率就是组成我们身体与感官的铉震荡频率。拥有类似频率的铉粒子可以被我们感知到,并被感官勾画出轮廓,构成我们的世界和他人。比这个铉频率高一点或低一点的铉频段,构成了我们可接触的不可见世界,但这仅仅是不可见世界中的极小部分。

(铉的频率在我们可观察的物质中是雷同的,但这仅限于我们所在的第137号宇宙中。137是本宇宙暗能量的频率,暗能量频率的不同形成彼此重叠但互不可见的宇宙实体。)

总结一下:

我们自己和周边已认知的一切都是在一个狭小且近乎雷同的频段上。我们已知的一切在浩渺的频谱中只占据着极细微的区间。是那些相同或略低的粒子频率构成可见物质宇宙,略高频率构成可感宇宙光。宇宙的本质就是不同频率的同时闪烁,而我们就像色盲一样,直面着它们却无法感知其存在。

很多人在说提高或扬升自身频率,其实这个认知是不全面的。应该是扩展自身可感知频率,通过消融自我意识成见开始。 

你的成见越少,你的格局越大。格局就是你的围墙,限制着你的视野和视角。

成见是我们被固化了的认知,即二元性的分野——我与这个世界、正确与谬误、科学与迷信、内在与外在、喜悦与苦痛、扬升与堕落、真理与胡扯……就是自己的心识在分别着这些。故佛说无我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地融通一体。

我们不是要从一个频率变化成另一个频率,而是要扩充自己的上限到能接受那个频率;我们不是收音机表板上的指针,从某一波段被调整到另一波段上,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多频段调频收音机,兼容所有的频率。

无我,不代表不去体验经历历程,逃避在混沌之中,而是应该把自己击碎成飞扬的粉末,附着在所有的万有上去体验观察这个世界。从所有的维度、角度、深度、广度,去经历、去感受、去领会、去沉淀觉知、去思考并凝聚智慧。  

觉知越多,觉悟的资粮越多,但不是堆得越多越有智慧,能静下来深入地品味与思考是需要的。疲于甚至贪于探索无尽的宇宙,只会让自己迷失。

这才是我们作为粉末离开本源的初心与目的。

我们本自具足,又无限好奇。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