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 章角色我与神魂我

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

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

人合眼见“名”的法身内外通透,华光大盛,神采飞扬,其脸上有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开口问她:​“你悟了?​”名点点头,又摇头,说:​“我确实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我觉得在某些问题上我的认知是有所突破的,这让我感觉豁然开朗了许多。

过往我总会觉得委屈,甚至认为自己不过是命运风暴中的纸鸢、他人手上的棋子甚至是弃子、一个卑微的受害者,只能浮萍一样随波逐流,只想在忍耐中奋力求生。

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初心热忱所在,也知道了要用怎样的态度去达成它。所谓的离苦得乐,关键不在离苦,而是转识。

转变对自己、对生命、对经历、对他人、对宏观系统的认知方式。

我过往不敢面对,总想等、靠、逃、抱大腿、靠大树、跟随强者,因此活丢了自己。我的问题是怕失败,怕被问责,怕被说三道四,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后怕被否定被打击。所以我选择别人告诉我干什么我就去干,我怕自己干、独立选择后要承担后果,被否定被责骂后感到委屈和挫败感,怕自我价值因此丧失。一旦我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就会感到空虚、找不到存在感,甚至一蹶不振。我现在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选择了依附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上,而由此失去了自我对自己价值感的自我评估认知能力。

也就是说,在那一刻,在那种状态下,我活丢了自己的神魂,把自我意识焦点全然地与角色相融合了,并偏重在角色我的内心感触中,渐渐地忘却了内在神魂的自我价值感。

所以,即使我干了我热忱所愿的工作,还是束手束脚地不敢把自己的想法真的创造其中。因此在外人看来,我是没自信又没毅力的,反应总慢半拍不说,还只能做被动的执行者。

就算执行确定的使命,也会因没有主见而胆怯畏缩,耽误事不说,还经常搞砸许多关键节点。这样一次次失败的人生经验,让我生出一种心态,就是不做不错,谁要说我,我就摆烂。不敢也无法承受自己独立选择后遭遇的挫败感。

你说说,我是不是应该不要想太多,单纯地靠直觉与内在冲动去做事情,能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爱谁谁呢?可我又怕我如此做会因太过鲁莽而后悔,掌握不好自己的情绪,在冲动下做出令自己懊悔的事,伤害到别人与自己。

过去有多次我实在压抑不住了,就很随性地说过一些话、做过一些事,导致过很糟糕的结果,那是很糟糕的经历;可若反复斟酌后,自己的冲劲儿和渴望行动的感觉又被再三犹豫的惰懒淹没掉了。最后也一事无成,一再错过生命中改运的契机。​”

人合看着眼前的女人:她的光芒开始不稳定,不时有暗灰色的烟尘在体内某一黑点中冒出,犹如潮湿的柴火燃烧时冒出大量的黑烟。

人合知道,她进入到了内在自我转变最关键的时刻。随着内在自我意识的苏醒,当自我认知焦点从角色我处转移向神魂我时,在完成了认知转变后,就会触发角色我的自我“大扫除”​,过往那些被遗忘、深埋、忽视、躲避的种种遗留问题都会逐一呈现出来,并需在此时直面。这些过往自己无法应对、无法理解、无法认同、无法接纳的人生课题,此刻需要郑重地面对并重新作答。

而觉醒者在面对这最后的自我瓶颈时,如果能把这些此生的卡顿逐一看破,那此生的课业也就算顺利达成了。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还是存在困惑,就会被那一故事节点重新牵引到那一故事情节中,反复多次形成平行经历,直到活明白为止。

这些相互平行的一次次试错,就构成了单一角色的平行世界。

当然每一次再尝试都会如此真实,真实到角色不会知道这是无数次补考中的某一场幻梦。

这些此生的认知卡顿,发生在此生,却大多数源于神魂过往经历过的其它生命体验,就是之前挂科的项目,在毕业前都要拿到学分。不管是小学的还是初中高中的,哪一科有历史遗留问题,那就要追本溯源从基础认知上恶补。可角色我因隔阴之迷的作用,对问题的根本成因往往是不清楚的,于是会在睡梦中或冥想时,追忆起自己在演绎其它角色时的遭遇,或想起当前角色的其它平行故事版本,醒后疑惑这些梦到底从何而起。

无色界的矩阵系统对在角色内的神魂有着系统保护,为了能让角色头脑保持清醒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不会让头脑接触多重平行记忆,那样会让左脑的逻辑扇区在调用记忆时产生选择性困境,甚至陷入错乱。

试想,如果你脑中同时存在数个自己一生不同的记忆版本,你在看见一个人时,对其身份认知会形成怎样的困惑——错乱的人物关系、错乱的时间线、多重不同甚至相互对等矛盾的故事情节都同样真实时,角色脑的思维是无法顺利展开的。

很多老人在灵魂从角色逐渐撤离的那几年,都会陷入多重实相的困惑,对自己、他人、时间、地点等他人看来是确定性的信息感到困惑。

想要同时应对多重平行世界、在多重时间线里穿梭、行走经历多维实相体系,需要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利用记梦解梦与解离禅定冥想这两种方式达成的,即此角色我先进入五识皆空的状态,然后进入到另一个时间线中拜访观看观觉其它平行生命经历。在多年反复练习后,逐渐学会在清醒状态中,同时观觉运作两三个套叠时空,乃至自己的意识力可以强大到同时对多时空体系做出不同的反应。

人合知道名正在经历破茧化蝶的关键时刻,对此刻她的问题很重视,可又知道不能随便回答,因为任何她此刻无法理解的答案,都可能造成对她的误导,所以人合选择反问名——人合问:

“1、神魂借角色来此世间经历红尘大梦为了什么?

2、在这世间的成败得失带来的悲喜苦乐,哪些需要在意、哪些需要反思呢?

3、是哪个‘我’在情绪冲动时做出反应和决定,又是哪个‘我’脱口说出伤人害己的言辞?如何分辨哪些是源自神魂的灵动、哪些是来自角色我的躁动呢?

4、神魂与角色我都会出现情绪化的激荡,哪种激荡是灵机一动的内在启迪、哪种是源自头脑心识的角色反应呢?三者间差距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若想进退有度、取舍有据、常存清明观觉,你首先需要想明白并分清楚自己意识到的念头它源自何处、因何而起、自己此刻的所向所愿缘何攀附。决定跟随念头舞动是好的,但那到底是灵感还是心欲、是初心的热忱还是小我头脑中的计较,是要透过观觉这念头产生的因由而有所区分的,这是你此刻要想清楚的关键。这自我突破之际也就是一念佛魔的成道之时。

我的经验与答案或许能抛砖引玉地给你启迪,但世间法无定法,死板地照搬套用只会为你带来新的成见束缚,所以一些必要的答案还是需要你自己在此刻努力自证明白,只有自己想明白的道理才是自己内化了的智慧。​”名看着人合,疑惑地问:​“此刻我早已是灵体,没有肉身之束缚多年,何来心脑之忧!我承认直到刚才我才具体地意识到,我始终还是活在以角色我为主的认知中,可我的每个念头想法不早就该是属灵的灵感了吗?为何你说,我还需在此上在意?​”

人合说:​“我们此刻确实是在幻境使用着灵体,但灵体的念头与思想也并非都是灵觉,就好像你刚才得以领悟到的知见真谛。就算此刻你作为灵体,你还是有角色我和内在意识我的差别。别看你此刻没有了肉身的脑与心,但如果你不能保持意识的清明,那你还是会继续下意识地习惯性地使用你的角色脑逻辑思维和小我的心性感触。​”名问:​“那我如何能相对轻松地察觉到自己的念头哪个来自第六识、哪个是第七识、哪个才是第八识或更高的第九识呢?​”人合说:​“头脑分左右、感性与理性,不同的人被不同的头脑思想所操控着:或者过于理性,一切都必须符合逻辑,不在五识范围内的都一概不相信;另一种被情绪与感性所摆布,不管不顾,情绪一上来,脑子一片空白,嘴巴先痛快了再说,噼里啪啦地把让自己懊悔的事都做了,脑袋才冷静下来。懊悔一阵后,下次还是这样。这样的人很原始也很动物,其实与世间那些没有神魂主宰的NPC背景人物们活得没啥两样,一切都是无脑地跟随第一冲动而展开的低级条件反射。这不是灵感的灵动,而是肉身的低级冲动,和毒瘾与性欲这类冲动没有本质区别。

比这高级许多的是心理冲动,那是源自内在自我心理需要的一种具体表现。角色我在其心理上曾经遭受过怎样的缺失或扭曲,就会形成怎样的内在渴望,并极力地希望去填充自己觉得需要被满足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思想与欲求多带有明显的角色个体特质,有着明显的攀比属性,渴望得到外界的爱与认可、尊重与赞叹。

小我或说角色我因其没有一体性的觉知感念,所以始终以二分心看世界:我的,你的,我没有的,你拥有的。在自己弱小时会要求公平与公义,在平等时会要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在比他人明显优异时会要求社会稳定各司其职,在占据绝对优势时会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律法纲常。第七识本身是绝对利己的,但有时会表现出利益小团体的利己扩大化,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族人、我的国家、我的族类、我的星球……不过前提都是我的。

到了第八识就已经进入了自我内在神魂状态,但这还只是自我内在神魂,其自身人格的狭隘性决定了它所思欲之想受到其所是与过往的深刻影响,其灵动欲求确实比心理层面和脑层面上要高级太多,可并未完全脱离自我诉求的范畴。

在舞台上作为滞留灵的灵体,其思想状态多是心脑性的,很情绪化,认知也多主导利己,即使行善助人,也匮乏全局性考量,并且多主张利益交换、在意积累功德,并要求被救助者感恩回报。在中阴中或灵界里的灵体们,因视角更高些,所以基本以心理与神魂理念为主导,受限于自己固有的宗教理念认知或逻辑理念认知,其渴望与知道、认知与学问受限于固有角色的学识和角色所生存过的年代与经历。这样的灵体认知水平明显比世人和滞留灵高很多,可离通透全然还相差甚远。

另有一种意识神魂体,它们的知见与见识是介于滞留灵与灵界灵体之间的,它们就是世间的神灵们。其实红尘中的神灵也是一种可被意识体选择扮演的角色种类,满足某些对等体验所需的心念‘如果’,让体验者知道做神灵其实也并不轻松。与此类似的还有做所谓的跨维度人、外星人、穿越人、亚人种等,此类角色扮演也是舞台剧中常出现的可选角色。

此类角色提供的知见建议明显高于红尘中的执迷者与滞留灵,但比灵界中的得道者要略逊一筹——毕竟它们受其所在舞台剧的时代背景限制,还不能做到于时间轴上随意穿行。

前五识形成身欲,第六识到第八识形成内在思欲,这些都可形成内在的行动冲动,但这些直觉冲动都与灵动没有多少关系。灵动的行动利益对象是全然,当然也同时包括自我,因为自我就在全然中是不可分的一部分。单纯地利他甚至形成舍己为人,其实与损人利己没有本质的差别,都还存有二分心——其思想主体中,存在人我二分、群体与个体的二分。

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冲入火海丧生,为了救助落水幼童三名青年溺水而亡,为了救铁轨左侧的四名人质牺牲右侧的一名人质……此类置换其实对整体或个体都毫无意义。任何一个个体与其它个体同样重要,任何一个个体与群体相比同样重要。

这才是第九识状态下的认知与思维方式。

名,你需要学着观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透过品悟其中的动机而看出它来自九识中的哪一个层面:

肚子饿了想要吃东西没有问题,但暴食和贪嘴就是问题了;

男女大欲不是问题,可贪淫好色就是问题了;

理性思考感性共鸣不是问题,陷入情绪化或成为科学教的保皇党就是问题了;

修补内心创伤、渴望爱与被爱没问题,可陷入攀比因爱成恨、胁迫垄断私有化他人就是问题了;

透过角色体验人生没有问题,可深陷宗教认知、把自己因一念所执困在红尘或灵界中阴就成问题了;

舍身助人没有问题,可逼迫他人舍身救人就有问题了。​”

名有点儿不耐烦地说:​“你说了这一大堆,可我的问题很简单:如果我感到了内在渴望,我是应该随着而动呢,还是和以前一样想了再想呢?​”人合笑了,说:​“你之前想的是,自己干砸了别被骂,如果可能被骂不如不干;此刻你当想的是,这个念头源自何种动机,当不当行,不计成败得失,而是是否有利众生和自我成长。这两者中可是差出来很多呢!即你的自我认知焦点从角色我的自我感触与得失,转移到了神魂我的感触与得失。这一转移在形式上看似做事情还是有所思虑,可思虑的核心已经大有不同,取舍间的在意也已经大有不同。​”名愣住了,思索着呢喃:

“怎么又是自我意识焦点,我还以为我已经是以神魂为出发点在思想感觉了呢。原来这不止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如何思想的,而是要看,到底自己是如何在思想着的。我想我要好好想想我的问题了。​”说话间,名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可她的身体却慢慢地重新变得通透犹如琉璃,之前那些体内尚存的瑕疵黑斑慢慢变淡,周身呈现出星光璀璨的状态。

她好像在回想着什么,脸上的表情或喜悦,或悲苦,或惆怅,或惊恐,最后慢慢地趋于平静,无悲无喜,无恐无忧——那是一种安祥的平和。

她的身形开始变得模糊,整个身体犹如无数飞舞成一团的萤火虫,无数闪烁的光尘从其体内流出,照亮了半边天地。

人合从未见过如此美丽圣洁的画面,心中升起礼赞之意。一股股暖流犹如涟漪般从名那里激荡而来,人合感到自己的内心被温暖、被点燃、被捏紧、被抚摸、被包裹,喉头紧紧好似要哽咽,眼眶就那么莫名地湿润了,全身隐隐地颤抖着,说不出是因为激动还是一种能量的共鸣。喉头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上了,不感到窒息,但呼吸确实越发漫长艰难。时间好像变慢了一万倍,甚至整个宇宙在此刻就已经静默成了永恒……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