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开悟有标准吗?

你是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的呢?

Helen:一直想问一个问题,我们都在开悟的路上,那么开悟有标准吗?你是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的呢?
Mike:开悟没有标准,就像幸福和喜悦没有标准一样。但是我们一接触某人就能感觉到他是否幸福喜悦。开悟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能感觉得到,你说不出来。
——摘自Mike与学生问答

开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和目标。可是它却不是一种境界,也不是某种里程碑,它就是“在生活”或者“活着”本身。开悟不是一道门槛,而是一系列的门廊。它就像渡往的舟船,不是你踏上那渡船的一刻就达成了成就,而是你从一个相对稳固的地方,进入了湍流。

开悟后的路途上并不是鲜花与掌声的霞光万丈,而是会激发出更多更强烈的业力(课业)的显化和考验。那些累世沉淀下的课业必将逐一历经,要知道当年过不去就是因为难啊!

当你觉得自己“不简单”时,那就拿些不简单的课程来修习吧!

不欲临,就是其间最难缠的一门修行了。

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要知道很多修行的人,其本质是抱着不欲临而开始寻求真谛的,结果这不欲临的心本身却是中后期最大的功课,不欲临什么呢?谁不欲临?不欲临什么?一路追问下来发现,自己最大的二分心都藏在这个锅盖下。直到有如来的境界,这一关才算过去,才发现苦是自己定义出来的,喜乐也是自己定义出来的。本源意识中,正反都是不二的。

修行时体验到万有合一那片刻瞬间的人,如同跳蹦床,有时跳得高看到了风景,在高峰体验中感受到了心流的激荡。其实多数开悟的历程更像是爬楼梯上到房顶。前者犹如乒乓球般,而后者体现出持续稳定的状态,呈现出平和与淡然,慢慢地抬高着自己的基础轴线水平。

这里的开悟和多数人理解的不太一样,爬楼梯是个渐进的比喻。在顿悟与渐悟间,自古南北相争。有人累世修行,有人一句惊觉。这里不是理法的冲突,而是适用人群的不同。因根器有大小,人间生来并非平等或雷同的。虽然看似都是一副皮囊,但内在意识的境界有天壤之别。那些修行累世就差临门一脚的,和那猴急雀跃急于自显贵重的,相差不是一语一文的点拨。多数人是需要一级一级地经历爬楼的过程的,渐进地把梯子越搭越高,还别搭错了墙头。

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就是那阶梯上的七个楼层,怎么理解呢?

知——

是内在觉醒的开始,知道皮囊内还有一个意识体的存在,而我非我,那我是谁或我是什么呢?灵魂哲学三问的驱策下,你开始爬楼了。知贯穿整个过程,不断地刷新、颠覆、破立,勇于自我否定,放弃对自我成见的捍卫,是必要的,也是困难的。

止——

是让那个在宿命与习气的轨迹上狂奔的自己慢下来、停下来,开始思考、观察、发现身边的破绽,进而觉察到颠倒执着梦想的绑架与束缚。让心猿意马的心思能宁静下来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进入三摩地的钥匙。此处的标准是致虚极,守静笃。

定—— 

当你可以让自己内在奔腾、渴望四处求索的心意彻底地安宁下来,并乐安守空乃至坠入虚空无处、外无物内无觉时,可恍惚间入到浑然一体的状态,这一入短可数小时长可数日。其间不吃不喝不动,什么脉搏心跳都会微乎其微。在家的居士,要是家人很无知,会叫救护车,强行抢救被打断而脱离出来。

静——

在大定中,你可要从灵魂的角度游历与观察这个虚拟出来的用矩阵代码编写出来的大千世界,看到那些后台程序代码的运行,那些显像点怎么高清地运作出这个三维世间的模块。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这个期间你会感受到,辉宏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一切事物都在同时地各自”孕”作着其自身的无所”为”,而成就着一体的、道之生灭交替。

你看到你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宏观系统也就是自己的一体完型。当你能了知到,一切初始与回归的始终与其形式和方式,又能理解寂灭后再次启程时的初心“本真意”后,这“观复”的功课就算过了。观复本自是个妙,这一个“复”字,囊括如来和夫物芸芸啊!

可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要回归到那出发的内核中,各自又都遵循着自己的周期。回归到寂灭时,一切的造作梦醒都消停了下来。在无余涅槃中消弭于混沌,又一次重生为希望与渴望,被赋予执着。复命与不辱使命带来心安。

安——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按部就班的臣服于生灭之道,把自己的能量和知见交付给一体,这是大系统的常态。理解了这个常态,明白了是怎么运作的机理后,再看万物的生灭就像自身细胞的代谢一般,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十多天寿命的细胞,仅此而已。如果你不能臣服于这种卑微的、注定被泯灭的宿命而妄自去作为的话,那就会历经更丰富的课程与题材。到头来会明白的,总是会踏实下来的,安于命臣服在道中 。

虑——

又做“观”——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道”乃常,其道在容。容纳,宽容,包容,容是尚善的状态。一个人能有容是很了不起的智慧。容里就包含着中道的智慧,公是利益众生的状态。天道视万物为刍狗,这里包含了无住相布施的德行,谁也不比谁高贵或卑微,亿万劫的佛陀与朝暮倾覆的蜉蝣同辉。这铸就了天道恒久的规则,兴灭之间没有差池,往复如是。

得——

是修行的最后一步,是开悟的第一步。你终于进入了这门廊,踏上了这渡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诱人与利,欲利者喜欢听的话却不真实。拥有完整无漏认知的人理解,偏颇的成见是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会抬杠或捍卫自己的道理;而勇于捍卫自己认知的人被局限在成见的视野中,难有包容的智慧。知道的越多越恐慌于自己的无知而生怕误导了他人,很谨慎自己的作为言辞。而求索学习中的人欣喜点滴间的进步与洞见,乐于无畏地分享,甚至强迫他人接纳自己的观点。

“明白”人是不存占有之心和囤聚之念的,而是尽力地去照顾“别”人,因能给出的越多,所得到的就更为充沛;他尽力地给予“别人”,自己体验着丰盈的法喜。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流转起来相互滋养,彼此间在生灭中得到好处,所以囤聚者因逆天道,只能每每感叹无常之苦。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话我就不解释了,能品懂多少就看各自的觉知境界了。

前一句是认知状态的递减过程,后一句是从信到道的逆向生长。

道德仁义礼智信,是层次的递减,反之是阶梯的次第。

道者运化万物而不觉其有为。得道者无为而行不觉其有所为,故能契合天地,不求而恒久;衰而不惧,盈而不骄;故行无谋而心无得失之忧。

言顺死逆生者知一,明死生不二者至善。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