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尚说:“初入道者守一点一窍,为凝心意;入大道后自守心智,为感应天地之玄机;进入天道境界时则改为守神,与混沌融为一体,却又能了了分明。初入道者,一念不起,在非非想禅定中可入无色界,这意守何处决定了自身境界落入哪个层次——求命的改运,转性的改习,化神的要舍去我执,无我方能无欲。
有所执时,意识在某一个具体的着眼点上聚焦,那就会成为自己具化到某一特定界面、层次、面向、次第、意识频率上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往往是由内在的在意所锁定的,你所在意的、关注的,就会成为你体验的。观察自己在在意什么、关注什么,你就能知道自己在牵引着自身去往哪个平行实相的未来。
儒释道三家分别从慧性命三法入门,入门登顶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过程是个盘山的环路,三项中哪一项有卡顿,都会瓶颈住前行的脚步。命决定了单次修行的可用时长,性决定了过程中的干扰与扭曲带来怎样的挫折和难度等级,慧决定了自身品悟、觉悟、参悟、领悟、证悟的过程需要花费的时长。”
书生频频点头,然后问道:“我懂了,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提升智慧的成熟度而服务的,那我们到底在参悟什么呢?”道不二说:“不解之事、无明之念、那些找不到答案的自我纠结、内心中盘旋着的种种渴望。我们往往习惯用已知去否定未知,这是大忌。要知道已知的总是片面的,认知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否定已知来达成的,所以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已知的部分,其中一定是含有因片面认知带来的扭误。
在严谨的态度中,我们知道,一切可能性都同时存在,不管你是否此刻可以理解;而存在都必有其道理,不管你是否认同。那么智慧就是让自己能消弭自身故有的成见、用更多维多元的视角去接纳全然的真实与其自然的过程。不管这多么匪夷所思不可思议,都始终谦虚地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开放地去接纳各种可能性与其背后各自的道理。”书生似懂非懂地说:“这就是不二的似是而非,所以圣人不立文字,因为没有确定性可言。”
和尚说:“是的,一旦你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后,认知会发生质变。你看对面山上的果树,叶花果空四季不同,但在觉悟者眼中,撒种、新芽、小树、硕果、枯木、粪土,四季变迁,同时映入眼帘。既是万种色相,也是空无一物。那你说此刻这果树它是什么呢?一旦说了是什么,就同时不是了其它什么,不是吗?这片面的不究竟,一说就错啊。故无语成禅,心念相通可拈花同笑。”书生似有所悟,说:“悟道,原来是在修与天地本真的心意相通、神魂相合,要渡而化之的是这个所谓的‘我’啊。当我能和万物合一,自然也就与天地同寿;消弭自限性的故有成见,就是这说不清的智慧;而自然中亿万种同时发生的千姿百态,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道了。所以可名可道的所是都非究竟法,而本真的真实意,只能亲证无法言传。
在亲证的过程中,个人所观所感所知的又都是全然的某一个片面,故任何实证出来的理论也都并非真理的全貌。犹如盲人摸象,最终交流可以补全未知,呈现更贴近事实的通透。
可是和同阶或低阶的意识交流得不到自己匮乏的信息拼图,而与高阶的意识交流需要自己能在意识流的频率上首先达成高阶意识频段的下限,才能展开沟通并理解一部分人家愿意告知你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过程认知到、观见到全然不同的意识面向。”
道不二点点头:“说得好啊,不愧是读书人,不像我们只会引经据典搬运名相。看来你已经具备觉悟,实修第四层次第的知见了。那我们就继续往下深入介绍更多实修的内容与这些阶段中常见的问题。”

大和尚说:“每一个修为的阶段,都有其相匹配的理论。这些理论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这些相互冲突的理论让很多人抓狂。就好像小孩子学两点之间直线最近,而长大后又学到曲线是最短的直线,等真的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会了解到两点之间是可以靠空间扭曲而重叠的。三种道理都是对的,又相互否定。
就好像这些上山进香的世俗人,他们很努力很当真地活在这个幻世中,而我们这些修行人却真切地了知到,但凡有相皆虚妄。等开悟后,面对这幻海沉浮,又能理解这就是自己需要历经的修行。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当行的助缘,真假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自己能通过这经历,领悟出些什么来。
脱离出来看世界,潜入进去品人生。
这第四重境界,是之前积累多时后换来的质变。从这一刻起,一切就都大不同了,这境界叫‘春雷震动一阳来复’。
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空无所空,静极生动。
静寂到了极致,会遭遇一次至阴至暗的时刻——黎明前的至暗。这时会遭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魔考。
心魔不是别的什么,更不是有谁刻意为难你,只是你内在尚存的最大的心理意识短板会被显化出来。有些人,信不足,沉浸在死寂中就怕了,退了;有些人则会大病一场,把各种积蓄在灵魂与肉身内潜藏的问题彻底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会体验到要死要活的感觉。如果这个修行者很看重亲情、爱情,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变故横生,甚至是祸不单行。当真了,道心破了,功也就散了。静安欢喜随缘的心只是自己以为的,遇事就原形毕露了。
并非所有人魔考都如此凶猛,若之前就已经色空不二,生死随缘,淡薄名利,身体安康,那也就没什么能用来刁难你的,自然过关也就轻描淡写似有还无。”书生骇然说:“大和尚你吓我吧,好在我已经惨到不能再惨了,半条残命也不值钱。真要大病就不麻烦医生们了。”道不二说:“魔考之时,修行者本就摇摆,这时若有名师提点两句,清安了造作在意,也就云散风清了。若家人责骂、医生规劝、朋友开导,退缩了,那也就又是凡人一名了。当你不在意这些变数时,那所谓的‘病’也就慢慢自己好了,灾也没啥可闹腾的了,功夫境界进了一个台阶。
功夫成了的人头顶百会穴处的骨头会向四周退,会出个在那里一跳一跳的洞。我们说常人是不开窍的。你看市井中那些假大师们,很能说道理,引经据典讲起来头头是道,但自己没真功夫,你摸头顶是不通‘天真’的。
这鲤鱼跃龙门的天劫,老话说,若要人不死,先要死个‘人’——这个在意当真这幻境的人,在这一刻‘死’了。过了龙门后的这个人,已经不是人了,虽然还穿着这身人皮。在魔考天劫前若道心动摇了,前边几十年的功夫也就都打水漂了。
所以说修命前要先修性,道理要先搞懂,学问真到位了就不怕它变着花招来吓唬你了。
强健体魄,坚韧心性,清明神智,才能有资格蕴养出一方新天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神’。这神可不是神话传说或市井寺庙中的神,而是真神。由先天元神透过意识注入,与体内天地二气化合后的四象先天一炁交融,成为一个真实可在这一方天地间行走、随意进出三界的神君。当然这神君也只不过是一个内在自我意识的外在壳窍,不过这可比你肉身的躯壳要高阶多了,而且可以随成熟的程度,展现出相应的各种属灵的能力,即所谓的神通。
要知道这元神是无形无相的,但化身为阴神或阳神后,它会为自己显化出一个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审美与认知心态的形象。记住此时的这个自己虽然是神了,但还是这幻境中的一个角色,只是这个角色比起芸芸众生们要高阶些。
这高级的角色却福祸双依,用阳神修行或探究真意要容易很多,这是其便利所在;但若沉迷在其各种神通上,因内心中的种种匮乏,用非凡的能力去博名逐利,做各种自己一时觉得对的事,人为地扰动了自然的规律,那其遗祸可远比肉体凡胎时的自己不知大了多少倍呢。
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因为这时的自己对时间线的理解还处于懵懂阶段,还很当真地认为改写故事或改变他人的命运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根本还不知道敬畏涟漪的影响力。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所以世人求事事顺心如意、无病无灾、长命百岁、富贵双全、全家和美这些事,其实是对道的无知。道本生消的不断消涨,潮起自有回头日,冰封也有阳春时。不可满,满则衰变之始。
故我辈之人求真,先学易而观理知运势之趋向。
修行本是逆天而行,但却要顺道而为。地法天,世人的道理是天命;天法道,天命是需要依据道的规则而生化的;道法自然,道的规律在于起落间的消涨脉动转变,要学会借势而动,逆流而隐。这是智慧的运用,能审时度势有弹性地在有为与无为间巧妙地转环,借势发力,而不与天地造化争长短。
之前我们说了修命、修性、修慧,让身心灵都处于清安喜乐的平衡平和平静的状态里,成为生命的观察者、觉知者、体验者,品悟这造化其中蕴含的道理,并透过这品悟而不断升华自身的修为与智慧。
修行的本真不是为了去哪里或成为什么,一旦你说你是什么、成了什么,那同时就意味着不是什么。这样的非此即彼,并非融通的浑然。所以你可以看出,修行是在拓展自身的兼容性,可以理解自己之前无法理解的、认知到以前不了解的。
你可以不认同某一种理念或行为方式,但却清楚,任何一种存在都在自然中有其必然的作用与位置,不然全然就不再完整,认知也做不到无漏的了然。”
此时,大和尚接过话头说:“所以我们实修的第四步,就是在神魂内敛、集气化一、凝神化形后,要入世经历。故而在我们这个界面上有两层功夫:其中小乘功法,其目的是修身证己、明心见性;而大乘功法,则偏重合一认知、天地通心同意、自觉觉他、利益众生、自醒醒人、共赢合力。
这上乘的功夫不再注重这角色小我的化身报身,而是专修法身,提高其心智觉悟水平。法身已经没有肉身的种种羁绊,是神了,它无需在命上下功夫,却更偏重自身的心性所向与智慧的成熟度。
法身是意识能量体,它不真的介入与进入到幻梦层中来,它是这个所谓自我的意识源头,它只是把关注力投入聚焦在这个角色身上。
报身是自我当前主修功课的所应,是为达成心愿而被生成而正在被使用着的意识聚焦相。这报身可以有实体,也可以是虚体,甚至是能量体,其载质与角色的身份其实没有多少本质的差异。你是演神还是鬼、人还是外星人、古人还是未来人,都是角色而已。基于世人的对比或许有所不同,但对于经历与体验来说,都是台面上的演员。
而这演员此刻正在演绎怎样的一个角色就是它的化身了。你可以同时是某人的女儿、妻子、妈妈、阿姨、情人、领导、下属……每个角色都有其需要演绎出来的相应状态。同一个演员面对不同的他人时,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助缘状态。比如同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几个儿女,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这几个孩子需要体验的人生功课是不一样的。
本性是本性,面向是面向。比如,兔子的本性温顺食素,但当它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时也会吃荤。牛食兔子、马杀鸡、松鼠捉鸟吃,所以本性与面向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情况时是可以全然不同的。这就是报身与化身的区别。
修持到第四层境界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参破时空的线性因果,而直观地了知到多重自我的同时存在,并透过多重自我的立体交叉视角,更全面地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化身间看到其共性与本性,了知到自己的这个报身到底在与要修持怎样的人生功课,从而有的放矢地专注于对这一领域的感悟。
通过认知的积累、智慧的提升、心智的成熟,报身的内在意识,即自性,会随之发生转变。这转变同时带动内在的气机与意识频率发生相应的变化。认知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外在的化身与其如何解读与应对这个世界,行为与预判的改变随即会导致自己所处的外在世界呈现出不一样的反馈。这就是自我意识频率决定了自身处于哪一种意识频率的世界中经历体验。
要知道所有可能性都是同时存在着的,并且都同样地真实,你自身的意识频率决定了你被哪一个频率的世界同频到其中去。这是一个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的双向共鸣。所以每个人都只活在与之当下意识形态与意识能量频率相匹配的实相世界中。而这个世界足够地多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与自己内心相匹配的那份实相。
所以当我们修持到第四层后,通过观察自己所处的世界,就能知道自己内在的问题了。毕竟是你自己的关注构筑出了你所认知与记忆的这个世界,并在诠释它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故而我们说,你无法改变他人或这个世界,如果你自己不做出必要的改变,那一切就都不会变。
第四步的功夫,就是通过观察这个你所处的世界,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记忆,了知到自己尚且存在需要转变的问题所在,真切地认知到自己的所是,并依据这些做出自身的调整,这是自觉中最重要的一步功夫——自正。
自正的过程中,我们的修行就已经从化身、报身的层面上,上升到了对自我法身的修性上了。从这一步开始,就开始接触到大智慧了。同时,一旦报身的心性有所改变,那后续的命也就随之改变,这就是修行人改命换命、进入不同意识层面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