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二慷慨激昂的一番说辞,只见书生面色却更多疑惑,于是书生转头去问和尚:“大师父啊,我听说你们佛教里有显宗、密宗、禅宗、净土宗、法华宗、天台宗等支派,各自秉承不同,请问大师,其间差别何在?我这样的市井良善若想听闻真法,又叩何门呢?”大和尚微笑着说:“人人皆有佛心佛性。这佛在故土名为Buddha,是梵语的音译,又称不答,中土转译为佛陀,后来陀的发音给省略了,管行脚僧叫头陀。
‘Buddha’本意是‘大觉者’、‘觉悟者’、‘悟道者’,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是开悟者。什么是开悟者呢?能了明自身心性、彻悟天地道理的即开悟者,即是心智与良知都与天地不二的存在。如何能见佛成佛呢?要能明心见性、纯良守真、完善心智、造福苍生。若能做到了这些,你也就对镜见佛了。这是此生即刻就能开始做、并且能做到的事情。
若能行佛事,自在未曾有,若如佛思想,便是佛报身。当你思如佛心,用的是佛性,行的是佛事,求的是佛之所欲,那你此刻不是佛又是什么呢?你若是佛了,怎么还会继续求得那佛的果位呢?你看很多大菩萨,始终无法证得开悟的最后境界成为开悟者,有所执迷,就是因为心中还有最后的一个执念不能被放下,放下了也就得圆满究竟了。这一执念就是我要成为佛。当你不再想成为什么的时候,你就已经获得了最后的解脱。这一道门槛就是:非思量。
显密两宗里都有小乘和大乘佛法。小乘先于大乘,释迦传教的时候先讲了小乘。小乘教人先把自己活明白了,做到四合,无分别心,男面女身。小乘本来不供奉佛像、不做偶像崇拜,后来也供奉佛像了,是跟大乘学的。小乘不用佛像是因为释迦说过:不要搞个人崇拜、偶像化金石假相,但是后来一切都变味儿了。
小乘佛教主要的代表物是莲花,那是曼陀罗纹的美化版。真正进入过禅定三摩地Samādhi的人都会看见那唯美的曼陀罗能量波纹。

小乘主张自我修行,洁身自好,不太讲度化他人,不太讲帮助别人,其实这是对的。初学者最忌灵性的高傲与好为人师的毛病,自己的功夫还没到家呢,就四处讲法,那不是害人吗?学佛以达到‘觉悟’为目标,能让自己的心灵与神智对话交流;自己修炼,修炼的方法主要是‘戒、定、慧’,即持戒、禅定、修慧。这里的戒后来又衍生出了律宗,犹如世俗的法家。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其根本经典,又被称为法华宗。因为该宗注重止观修行,又称止观宗。
佛学中有所谓‘四义三学’,四义为‘贯、摄、常、法’,三学即‘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第一是戒,戒说白了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妄为,和道家的有为之无为法很像。戒的用意是减少日后修行中的各种可能的心理负担,因为因果论的关系,所以还不说彻底法。彻底法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即刻是全新的一个干净,但功夫浅的谁能做到呢?
首先你要能管控好自己的言行。有些人手比嘴快,嘴比脑快,脑比心快,事后用心想时就懊悔了。逞得一时痛快,遗祸自己要面对烂摊子。能关注这个身我、脑我,才有可能让心我当家做主不是?不然本末倒置,奴才当街打人,主人连带入狱,冤吧?真冤,也不冤——你自家的奴才,自己管不住,谁的责任呢?
但有规矩可不是明心见性、止息得定、定安生慧了,这只是少些造作惹来的烦恼,你刚是一个入门的合格的学徒,才刚能进而修定和慧。以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叫做阿罗汉,简称为‘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品位。
一个人皈依佛门后开始修行,根据他的诚心和智慧,能够逐渐修到‘预流果’、‘一来果’、‘为不还果’和‘阿罗汉果’四种‘果位’。这可不是什么水果,是比喻得到了某一种像是‘果实’的收获,一个小阶梯的达成。就好像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一样。金刚罗汉,这时当有金刚心,即勇猛精进、不迟疑、不退转。
每一个小成就达成前都会遭遇魔考,即这一阶段的结业考试——你的身体、家庭、工作、财务、感情、家人等方面,只要是你在意关心的,会有得失显化出来,看你怎么应对。小心啊,‘得’考的是贪,‘失’考的是嗔,得失其实就是在看你对这个颠倒幻梦痴迷的程度。在得喜失悲中乱了方寸、妄行造作了,那是需要补考的。
在释迦的进修体系中,分别有佛、菩萨、罗汉、尊者,即博士、硕士、大学、高中。佛是觉悟者,但要注意啊,觉悟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过程,这只是进了一个门口,要面对的还是漫长的门廊。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这里这个行,指的是行动力。
道理我都懂,经卷倒背如流,但没有行动力,那不算数的。
菩萨是自觉、觉他。觉他是大乘佛教了,利益他人,施与无畏布施、法布施。什么意思呢?‘不要怕,我们始终是爱着你、呵护着你的’——这是无畏;‘你看这事,如果换个角度想想,或许你能看到不一样的道理、获得不寻常的启迪’——这是法布施,讲个道理点拨你一下。注意,这只是点拨,不会强迫或胁迫,更不会命令你造作,那就违背个人自由意志了。听懂了,转识了,也就转运了;听不懂或就是不这样做,那是其习业未尽,当体会的还没有透彻。
罗汉自觉。自觉这个词,很广义的,包含自我的意识觉醒、自我的纪律性、自我的感知力、对多重自我的把控调配能力。
尊者是觉者,是对内在与外在情况有觉有悟的修行人。修行是指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可不是去修别人、指责或纠正他人的行为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做,在自己还没活明白前,妄自菲薄他人的行为或矫正他人的课业,是要惹出自己更多更复杂的功课的。
觉与悟,这是两个不同领域上的功课,就像修与行也是不同的。这四个字的顺序:行而觉,觉而悟,悟而修,修而行。
这是一个自证的循环,其中蕴含着时刻的自知与自觉。
小乘圆满后是罗汉。经历了全然的自觉,了知了所有境界上的经历,对自身有了全面且系统认识后,你可以把这种无漏智慧的经验传递给他人,利益众生。这种知见的传递、法门的教导就是觉他的慈悲,是对众生爱的体现,是利他的意愿。
这时的利他是一种自发的内在渴望,是体会到与认知到一体不可分割性后的一种促进自我获取全然成就的行为。
菩萨想要证得觉悟者果位是很难的,这倒不是魔考有多艰辛,而是需要放下所有的执着与渴望才能得最后的解脱。即认知到一切的发生都有其自然的道理、所有的经历都蕴含着其无可替代的潜在价值,不再认为有所谓二分出来的地狱,更不觉得法、报、化三身的种种遭遇是苦难,欣然欢喜地看着世间如是的轮转交替,培养着一代代的新‘人’。
一转念,地狱空,无所欲,即是佛。无所住相,但凡有相皆虚妄。菩萨破镜成佛时了悟到,自己忙乎拯救的原来都是自己的种种念头,这些不究竟的念化生出了种种相,成为了自己的课业体验。
一念不生,心思不起,气住脉停,如是所观,默然无语,浑然无欲,灵光大放,意归本真。
很多人修行、打坐、站桩,呼啊吸啊的,忙活后天的气,这都不是息,瞎忙乎逗自己玩呢。调息,是呼吸间的那一刹那无呼无吸、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是息,透过这一个瞬间,进入到时空的缝隙里,没有呼也没有吸,没有心跳也没有脉搏,一切都是静止的,只有你的意识自由行动、观察、思考。这一息的长度是你的功夫,调整这一息中的意识频率是你的功夫。这止息可不是潜水闭气,憋着气不呼吸,那是假的错的,是有意为的。
真有了功夫,一息百年不是难事。不从这一息中出来,身体就不会枯萎衰老,世间的时间可以在此刻全然暂停、快进、慢放、倒退,或直接跳跃到未来、过往的某一个场景片段中、跃迁到同一时刻的其它场景内、实现瞬移或原地消失。这导致世人觉得过了几百年,某个老神仙又神姿勃发在某地现身,其实人家不过过了一息,或只是好奇到了某个年代中看了一眼。
未来早已存在,只是你这个角色还未经历它而已。就好像戏文还没唱到后续的章节,但你已经在其它园子里看过了后续的故事,而且不止一遍。沉浸式地去亲身经历故事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而相对开放性的故事架构与多元的故事线程,让经历者几乎感觉不到矩阵幻梦的做工。
大乘心法起源在后,因为小乘的修满后,才出现了大乘。而大乘出现后发现,在修满小乘前,就已经可以培养与施行利他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极大地缩短大乘功夫要花费的转念时间,让初入门者上来就起利益众生的心,同时努力精进自醒自觉自性。
这种大张旗鼓、显而易见的利他行为,在利己为主导的世间显得很特别,所以叫显教——显而易见与众不同。相对地,密宗则更重视个人内在气脉的改造与内在心性的修持,对三脉七轮、心思境界都有详细的阶梯式的功夫指导。这种私下里自己用功的方式,被叫做密宗。密宗在许多实修法门上与更原始的道家、苯教都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天下所有的实修门派,其内核的东西都一模一样的,只是名词说法比喻上千差万别。
之前我们说了,性命慧三门功夫,各家入手的方向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生成更长的清醒时间,把这时间用来改造自身的气脉,获得更多的能量,然后提高意识强度与意识频率,让更高阶的意识统帅更磅礴的能量。因为意识本身就是能量波,两者相辅相成。意识不是心神或头脑,更不是躯体的激素反应,但意识中包含着这所有不同自我的思想层面。
密宗最早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后来与多种地方原始宗教,白教、黄教、红教、黑教相互融合后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教,又叫花教、喇嘛教。密教也叫金刚乘,要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身外化身,和道家的出阳神、元神不灭一个路数。
密教讲‘身、口、意三密’。学过内家武术或气功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气功不管多么复杂,都离不开‘身、口、意’。
身密也叫‘身印’,行、走、坐、卧,任何一种动态,都可以看做身印;心思所动、气机导引,都是一种心印;口中发出或借助罄钵发出的特定声音频率,利用这种能量震荡校准自己的能量频率,叫做‘声印’或‘真言’。用集中意识力的方式,把特定的意识信息固化在某物相介质中,就是真言符咒中的‘咒’了。咒分协助、保护、攻击、削弱等意向。
再之后禅宗兴起。禅分行禅、坐禅。行禅是在日常生活中参悟一个话头道理,把思想集中在这一禅想中,不散乱,而身体自己忙自己的日常;坐禅是身体进入绝对的静止状态,思想也进入到止歇的息中,只保留观觉照的意识。身心脱离后只精进‘意’这一门,少了许多的平衡与记挂。即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明心见性,先成就性上的觉悟,然后由定境中入止息的三摩地,接通本真意识的源头,受慧于心,性慧具足后,这三身不过是层层的皮囊而已。三身中化身是角色我,报身是学生身份的我,法身是意识觉得那个是我的我。这三身都是我又都不是我。这个觉悟成就了,命之运自然也就随着认知的改变而改变了。”书生顶礼膜拜说:“我走访三山四川,各派说辞含混,相互指责,今日算是明白了。可请大师父为我指条明路,到底要如何入门?入门前后又要小心在意哪些呢?”大和尚说:“这修行的法门与入阶的功夫,咱们三家各有不同,但天下百家却也有相同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静心宁气,守意居中,观觉调和,不添减造作。最终的核心意图就是让自我达到一种清明观觉却不随缘造作的境界,成为生命故事的观察者、品悟者,透过这个身体在生活中的遭遇,理解此生这个角色要领悟的本真道理。这一生能真切地领悟到一两条天道、能活明白了这个经历,就算没白来。”
书生想了想,问:“这么说来,倒真也不难,只要我能静安下来自己的心思,观觉自己的感受,不去扰动身体自然的律动,其它的什么都不用去做,功夫自成,是吗?这也太过容易了吧?如此简单,为何天下少有人得大成就呢?”大和尚与道士相对一笑,道士说:“道理说来是容易的,但这滴水穿石的功夫、量变到质变的累积,少有几个人能坚持到花开果落、心神光升的那一刻,几天几年下来,就质疑、怠慢、放弃了。就算是那坚持的,如果这功夫做偏了,卡顿在慧、命、性任何一个旋升点上,想要转念突破一处认识上的瓶颈,没有足够的机缘、点拨、悟性,也是很难的。
气机的修持在心性与心智的修持面前可谓是最容易的,所以成为了入门的功夫,也是打通内在故有卡顿、觉醒自我意识、连接高灵的前提功夫。心性的改观,需要认知的积累,这在佛家叫渐悟的过程;而质变的瞬间则叫做顿悟。
自律的能力、坚毅的恒持、制心一处的专注、平衡的多元认知、立体的多层次理解、各个自我彼此间的协作与融合,这些都依赖高度的智慧成就。所以大成就者非常稀少,不是因为入门难,而是这日积月累不断磨练的过程中,浪淘沙,太多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平凡的安逸。”书生点头说:“就像我们考功名的一样,识字不难,能最后殿试面君的却没有几个。那我常听说有人修炼时走火入魔,甚至重病缠身、疯癫失态又是怎么回事呢?”道不二说:“正法至简,世间却多添油加醋、画蛇添足,搞出五花八门的东西来。凭一两句经文上的隐喻,就断章取义地修持,自然会乱象百出。再加上每个小境界达成前,都会遭遇小的考试,怕了,乱了,怂了,贪了,傲慢了,种种心智不熟的表现都会让人承受‘痛苦’的经历。就好像牙齿坏了痛的人,拔牙时也痛,还要出血,那拔是不拔呢?遭遇魔考的时候,家人、朋友、庸医一顿吓唬,很多人就放弃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体系。
可是家人也没错啊,‘你既然要修行,那你结婚干嘛,生孩子干嘛?婚也结了,孩子也生了,你说你要做方外之人了,这不是罪孽了吗’?
还有很多人体内本有宿疾,这是隐藏的疾病,日后会要命的,但因为自己开始清理自己的气脉、调节自己的身心,沉渣泛起,结果病了。本来扛过来就得正果了,结果病愈后自己退缩了,怕下一次自己挺不过来,会死掉。怕死的修不出不死境界的。因为你还在当真嘛。至少要死一回才不会死。这不是玩笑啊。
在气脉校准时,在尾骨、胸骨、颈骨、头顶、前额,都会有剧痛出现,骨骼发生明显的非常人之改变。这些疼痛短的几天,长的可以数月,很多没有师父的人也就吓怕了。再有,女人守下丹田会大出血,男人上来就守上丹田会面赤脑梗。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当所是的境界,那些刻意守窍的人很容易出没有必要的问题。
再有,那些没有看过经书的人,听人说调息,就在那里搞呼吸的功夫。这一字之差,前者入定,后者把自己搞哮喘了。
口鼻之气、幻梦之尘,与先天一炁根本就是两码事。绵长呼吸、胎吸,都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关注在呼吸上。就好像你想事或日常生活时,你可曾在意过自己是否在呼吸呢?没有,不是吗?呼吸本就是这个身体自然而然的一个能力,结果经文上说止息,你们就在那里拉风箱,三长九短地练数学去了。”书生点头,说:“我懂了,本是自然的东西,人们刻意而行后,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搞出种种造作,结果自乱心智气脉。说到底还是老毛病,总觉得天道不可信,要搞出些人为的玩意来,才显得自己更能耐些。不肯踏实下来用功夫,总是找捷径,结果反而绕了冤枉路。到头来才明白,踏实是捷径中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