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9 节 梦境中的自我意识与多维宇宙
1965 年 4 月 26 日 星期一 晚上 9 点 定期课
在第 135节课上,赛斯给了我一个关于星期六晚上和数字5的小谜题。自那以后,我注意到有两次情况可能符合这两个条件。我在上课前跟珍提到这些,以便赛斯可能会谈到,但目前他还没有谈到它们。我不知道这两个事件是否是他所指的那个,或者是否仍然会在未来发生。上周六,4 月 24 日,珍收到了出版商费尔的另一封信,她今天寄出了回信。这在今晚课上简要提到了。)
晚上好。
给鲁柏一则个人短信。
在他的生日的次日,是戒烟的绝佳时机。对于他来说,这是开始这样一次冒险的最好时候。
在生日之后,他的能量会更加确定。潜意识记得生理诞生的挣扎,而在生日之后紧接着的时期是一个扩展期。给鲁柏的个人讯息就说完了。
(编者注:这时离珍的生日 5 月 8日还有两周左右)
至于你,约瑟,你将在两周内从最近的生病的影响中彻底恢复过来。
在一年中,有些日子确实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特殊的,这些时间节点对个人来说具有特定的影响力。虽然我们都很清楚,单向的均速线性时间本身是一种人生体验中的幻相,时间的流速与能量的频率和物相的密度相关,单位矩阵内的像素越高,时间越慢,观察者被赋予的能量越高,时间显像越快。
意识焦点在角色命程中,可以透过角色载具的外在感官去体验其所在的位面时间,也可以透过内在感官去体验多维立体平行时空中的不同时间流。如果内在自我与全我完成了意识合一,那甚至可以借用全我中的所有平行自我同时感知到不同世界中的多元时间流,当然其前提是,你的意识成熟度即你的神识强度可以多核同时处理如此巨大的信息流。
如果你稍微对计算机硬件有所了解的话,你会知道在三十年前的电脑与今天的有质的差别,其主要差距并不是其体积不断膨胀,而是内在不断细分,并且能多核同时处理不同的平行信息流,彼此交换计算结果而不发生冲突与卡顿。
自我意识与神魂的软硬件升级过程很像是电脑的迭代过程。计算所需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小,不再外求扩张体积,而是精微化内部自我结构;从线性的因果确定性逻辑思维,到多核的混沌计算,再到利用不确定性的模棱两可进行量子计算;从单机的处理内在自我信息,到局域网交互体验,再到全球瞬时连通访问群体意识记忆库。
随着机体内的线路优化、线路导体的能量传导优化,机体利用微电流也可以承受瞬间快充,可以运转更高级的大程序,完成原先无法想象的计算量,让观察者体验到匪夷所思的使用体验。
一年中的特定时间点、阳历新年跨年时、春节跨年时,真诚地送给自己祝福是很有用的。那个时间节点上,群体意识中,正能量互助意愿最强烈。但许愿时一定要真诚,内容需言辞准确,并且自己要明确地知道这并非妄想——自己都质疑的事,从潜意识层就会被屏蔽掉。
再者,光许愿是没用的。就好像你许愿今天能吃到一顿好的,也知道冰箱里有食物,但自己懒得去下厨;朋友来电话叫你去聚餐,你懒得化妆出门,等着显灵从天花板往下掉馅饼,结果到晚上埋怨许愿无效,都是骗人的。
有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有了方向感;但跨越所是与所在的距离需要行动力的展现。
一个将要饿死的人质问神:我求了三十年,为什么你什么都不给我?神说:你不工作,也不买奖票;我派人敲门给你送钱,你怕是骗子,也不开门;我把金子放在你院子里,你怕脏,不愿去挖开沙子。
真如不动静观起落
生日是一年中转运的时候。在出生前我们规划命程时,多数情节剧情的规划是按照岁数来构建蓝图的。在规划人生时,往往会涉及到几个大的参数周期,它们分别是 2、5、7、10、12 的周期。同时会设计出多选的 A/B/C 计划,构成候选矩阵。就好像高考填写志愿表一样:高分学府、中等学府、发挥失常时的垫底选项。
角色在经历线性时间时,会涉及到五种能量形式的周期往复,这五种能量分别是:升发性能量“火”,沉降性能量“水”,延展性能量“木”,收缩性能量“金”,蕴藏性能量“土”。每一种能量又各分阴阳两类,是针对其能量的强度而言。能量强的为用,能量弱的为性,比如溪水与海啸、藤灌与苍松、烛火与火山爆发、瓦片与山岳。
在大周期中能量种类与强度的不同,对具有不同能量特色的受体来说,形成不同程度的生克,在助力或阻力上有着明显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自身的能量特性都有所偏颇,并非是周全平顺的,只有大修行人或借助上古学问而后天补益周全的人例外。若自身五行五性平衡,做到无漏无偏,也就不受三界五行的生克牵制了。
这类人没有什么在意的,也没有什么情绪,君子般淡然无挂,故能不受五种不同性质的能量潮汐所左右摇摆。是为真如不动静观起落。
再说自身载具也是有迭代周期的,这表现在自身基因与内在激素的兴衰往来上,另外人物角色的命运受到出生前宏观十年规划的影响,存在着内在的对等平衡体验。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事不能都让你一人占了。换句话说,就是个人角色的人生套餐中往往都含括了峰谷的双向设定,这是人力不可违背的;但修行人可以在得中见失、失中见得,因此横竖都是收获的法喜。
普通人的神魂意识频率与载具的能量特色是有五行偏颇的。这导致有些时候会特别地顺旺,有些时候则喝凉水都塞牙。
期望与失望,在特别的日子里,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更好或更糟的未来同时呈现在眼前。在那几天内你的情绪决定了你日后的人生走向。
身口意造业
如果在特别的日子里,你心存利己的得失心,并因此生出种种计较与不甘,那即使你对未来有很良好的憧憬,也会因为你设立了利己的心愿,而触发对自我得失的观察与在意,进而因得失的计较带来不甘的体验。一旦心中不甘的心弦被撩拨,就会触发对“如果”的思量,后续的思想就会导向对他人或自我的责怨。而责怨的心理压力会触发无意识的防卫性冲突,在对抗中引动内在思想里的嗔恨。
意识能量频率在哀怨愤恨中被严重拉低,自我的行动、言辞、思想,因情绪化的冲突而产生攻击性,人生后续的实相就显化成与你意识频率相符的噩梦。这就是身口意造业——你自己给自己添加了额外的课业去体验与修习,然后纳闷为什么命苦的总是我。
有句老话,爱笑的女孩子都好命。你投送出怎样的意识能量波,就经历怎样的后续实相体验。这就是镜像平衡对等体验。嗔恨、指责、埋怨、对抗,不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八苦的核心都指向一个“我”。如果你通过解离,仔细地观察所有的争执,会惊讶地发现所有的起因都围绕着一个潜台词“我”——“我”
想要,“我”不满, “我”有损失了,“我”感觉还不够多……
尝试在吵架时不使用“我““你“这两个字,你会发现这架没法吵了!
在失去了得失心与分别心的主体后,你会发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数字与赋能
日期的本质是数量的符号化表达,数字本身就是一种量化表达符号。 能量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我们最熟悉的“事不过三”、“三番五次”,都是量变的临界点。数字本身这个符号是没有意义的, 但其背后表达的量变周期性概率有其意义和影响力。
这影响力源自自我意识的心理暗示,用更专业的名词叫做“赋能”。自我意识会主动地赋予不同标志物不同的心理暗示解读,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比如西方的 13 号周五,在东方就是个平常日子;比如汉语的 44,在音乐人眼中就是发发;亚洲的六六大顺,在基督教里就是 666 撒旦。人文赋予地域文化认知,又因此左右着人们的迷信思想,而且信则有,感觉被祝福了就事事顺遂,觉得被诅咒了就处处看到坎坷。自我意识决定意识焦点在多元多维的万千信息中关注哪些、抓取哪些成为自我的实相体验。在同时性中,你自己决定了你的记忆被如何谱写,而自身记忆与对其的解读成为角色我感知世界时的唯一真实。
什么是高僧开光?
其实就是一种意识赋能,把一个“信这个人”的信念植入到思想实相中。护持与伤害的作用,需要依赖“当真”,即双方协作,都同意让同一实相能够显像。所以信则灵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话。赛斯在利用暗示的心理学技巧,尝试为珍植入一个可以改变她后半生人生走向的平行可能性。但我们都知道,珍还是选择了她自己的坚持。
在医学临床治疗各种严重的依赖性病症时,心理治疗的作用与效果往往占疗效成败的五成,另外五成取决于患者是否肯信。如果患者或其家属对医者有质疑,那往往会导致戒断干预这一医疗行为的失败。所以在临床上越是名医疗效越好,并不是临床技术差距,而是信念差距。当医生不自信时也是无法治愈患者的,因为医者的语气与行为构成信息场,而场域内的信息强度不够取信于患者时,信息的交互是无效的。
现在,再次就行动的本质,我想讨论关于梦实相中的行动,因为你对梦中的行动非常熟悉,你的实际经验将使你更清晰地理解行动的真正本质。
我们提到过,总是存在行动之内的行动,并明确指出,并非所有的行动都必然涉及到对你们来说明显的动作。行动可能是其他行动的门槛或开端。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行动都涉及到展开。做梦这个行动本身,部分是一种物理现象。因此,相对而言,使梦成为可能的外在行动,就是梦的行动。
通过上边的文字,我想大家现在已经很容易地可以理解“行动之内的行动”这一说法。行动一词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动作,但实际上内在意识、精神、思想、心思、念头都是行动,是外在显化成真实行动的内在源泉与动力。
梦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另一半,在梦中我们预习其它可能性,预见多重选项中的其它平行路径,回顾之前失败过的人生版本。梦集预习、复习、模拟考试、回顾阅览于一体,为内在自我提供多维视角中的多元参考。
梦中的情景,可以是被虚拟出来的可能性,也可以是未来确实会发生的某一种可能性,还能是以前你尝试过的某一版平行可能。所以梦中的行动本身,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也可能是你即将体验的,或是意撰出来从未被真实演绎激活过的人生版本。
但不管如何,做梦这一行为,其本身就是神魂意识内在思想对多元多维实相体系的展现,而梦中的自我行为又真实地为外在自我呈现出了内在自我当下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水平。
在梦中真的有着无穷无尽的种种行动,梦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行动。最简单的,有梦里的意像的创造,这些意像然后也会行动,它们会移动、说话、走动、奔跑。有时梦中还有梦,做梦的人梦到自己在做梦。当然,这里的维度更加多样。
许多由梦中意像执行的行动是肌肉的动作,即身体上的运作。但这些行动中许多也是心智上的操作,或者是审美的实现,甚至是美感的表演。这些梦中的图像绝非一维、纸板般的形象。它们在视角和空间内的机动性远远超过你们自己。
然而,你们只是感知了你们自己创造的这些图像中的一小部分。你们根本无法将它们带回到你们当前领域的有限视角中,只能瞥见那微弱的闪烁片段,实际上它们比物质领域中的更为真实、生动和灵活。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记得前边关于多维意识划分的内容,那在此刻会很好理解。
五维意识是小赛斯存在的意识能量空间,那是一个由意识能量波构成的界面。
四维空间是能量意识波转化为聚像意识能量体的位面,在四维位面上有了物相,但没有物质,是我们常说的色界或中阴。
三维意识位面是梦世界,所有的意识体们在这里营造出种种的虚拟亚空间体系来,然后依据不同的意识位面与相关主题,创建出一个个的主题公园,让意识成熟度不同的各种意识单位们都能找到与自身意识频率相符的体验实相,继而透过经历而完成自我拓展,达成自我完善。
二维意识位面是平行世界,所有可能性在其间被展开,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多维矩阵结构。这些被意识生成的幻梦空间,彼此套叠又相互独立,有紧密的相关性,又各自独立成一个完整的物理位面。这些大大小小的幻梦亚空间体系彼此相连,构成蛛网蚁穴般的能量结构,但从物理上又犹如蜂巢层层嵌合在一起,犹如多种不同密度的气体充斥在同一空间内。
一维意识位面是平行世界中的某一个具体面向,它展示着多元意识面向中的某一种可能性,且具有相对稳定单一的表达方式。一维世界是三维电子层透过意识能量的潜意识投射,在思想中构建出内在映像之外在显化。
所以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我们所谓的现实与所谓的梦,从本质上是同根同源的,没有哪个比哪个更真或更假,都是意识活动的思想产物。就好像梦中的你自己是真实的吗?梦中的场景与他人是非真实存在吗?
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其实所谓的真实世界就只存在于自我记忆中,而梦同样也构成相同的记忆,不是吗?在夜里梦中你把那经历当真,在白天你把这经历当真,在梦里你把那个所谓的我当真,在“现实”你把这个我当真。而你其实知道,不管是这个我还是那个我,都不是你自己,只不过是神魂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
我曾提到,我所说的梦宇宙确实由分子结构组成,它是一个连续的实相,尽管由于相当必要的原因,你们对它的觉知通常受到限制,主要是限制在你们自己的睡眠时段里。在这里有一种取和予的关系,因为如果你们为梦宇宙提供了大量的持续能量,那么你们自己的很多能量也源自于它。在物质领域和梦宇宙之间存在着依存共生,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因为所有的领域确实都相互依存。
世俗中的常人经常把物质场域说成现实,而把梦世界或意识领域说成虚幻,说修行者不务实,把形而上的知识看做是与数理化对立的、毫无用处的学问。比如一桌吃饭,别人给你介绍:这位是本市的首富,这位是市长,这是科学家,这是哲学家,这是位开悟者,你会利用饭局的机会和谁套近乎更多些呢?
看出来了吧?在逻辑认知里,现实直接利益与梦想意识形态,我们多数人会更趋于前者,但本质上却是后者在直接地形成与影响着前者。财富是否能聚集、官运能否久长、思想是否通透、科学能否突破,其实都与是否能认知到意识的本质有关。
我们的这个物质场域不过是梦宇宙中万千平行可能性侧写里的一个,而不同的平行实相又彼此联动关联。它们都在梦世界中,可是又都彼此独立。虽说彼此独立,却相互间构成能量上的、物质上的、思想上的涟漪互动。

透过垂摆动能能量传递的原理,我们可以理解,音叉中无形无相的能量抖动可以远距离传递并影响没有物理直接接触的其它音叉;而在同一场域内的音摆,会随时间慢慢发生同步共鸣,最后频率达成一致。
现在我们的科学认为“熵”理论是天花板,很多灵性博主也在引用熵这一概念。熵理论简单地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内在秩序会随时间推移越来越混乱,无序的混沌是一切不可避免的归属。但赛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中没有独立的封闭环境,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亚宇宙空间泡,彼此有着紧密的连接,并在能量与意识层面上相互影响着。
把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把现实与梦世界、把本位面与其它平行位面分开来想、区别来看,都是肤浅无知且原始落后的认知理念。这个我不比其它平行自我更虚假,这个现实也不比梦更真实。
(赛斯早在第15节就开始讨论梦,在第44节讨论梦地点、第92节和93节讨论潜意识和梦等等。)
梦宇宙也不是你们自己的影子映像。它按照其中固有的可能性继续存在,就像你们按照物质领域的存在的可能性继续存在一样。然而,在这两个领域内,行动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就像在所有其他领域内一样。你们可以说,在睡眠中,你们聚焦你们的能量,形成一种与清醒的物质实相不同的实相。
你们以不同的方式将你们的意识聚焦到另一个宇宙中,这个宇宙在各个方面都和你们自己的宇宙一样的有效恒久。它也像物质宇宙一样在变化着。在睡眠期间,只有很少的能量被聚焦在物质领域,只够维持肉体在其物理环境中的存在。
我在这里还有很多要说的。

比如说你在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阅读《史记》全集,但你很随性,拿起哪本翻开哪页就随手读,没有线性地展开这千年的历史。你就这样每天惊鸿一瞥地看到一个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典故,并从中领悟到古往今来人性的本真。
当你忙自己的事、沉浸在当下日常体验中时,当你合上了《史记》的书、不被历史故事所感染时,那历史还是真实存在着的,还在按照其所是的流程发展展开着。你看或不看、继续看、还是再也不看了,都对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影响。因为你只是故事中的观察者、生命中的过客。历史、现在与未来,它们就在那里。
梦世界本身比这个所谓的你其实更真实。梦世界是由真实的意识能量粒子构成的,又叫电子层。而你与你自认为所在的这个所谓的世界则只是意识能量微粒的杰作。
你在梦中看到了其它不同的可能性,那些可能性有些被自我演绎过,有些被其它自我演绎过,有些则还只是有待被呈现的梦想。你即将经历的所谓明天,可以是你尚未经历过的梦境,也可以是你已经经历过的梦境。在又一次经历那些重复的人生过往时,你会恍惚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可以预言出后续的具体剧情,包括每一个细微的细节。
如果你把这个世界太当真,那你将一无所获;如果你太不当真地去体验这一人生,那你也将会一无所获。很多人说“我们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来去都两手空空”,这话不假;但当你的神魂回去的时候,心智上也空空如也一无所获、思想上被形而下的东西搞得一团浆糊、情绪上因爱恨情仇充满愤怨、意识里充斥的都是失望的悲伤,那就真枉为此生了。
因此,梦宇宙和它之内发生的事件与物质宇宙中发生的事件一样有意义。在很多方面,梦宇宙内的行动确实比你们自己的宇宙中行动更为直接。只是因为你们只记得模糊的闪烁和不连贯的片段,所以梦有时会显得混乱或毫无意义,特别是对于自我来说,它会严格审查大部分潜意识保留下来的讯息。
梦境本身是一个自我外在意识窥探内在多重实相的窗口。梦境内经历与观见的内容,可以是其它平行版本的现实,可以是未来或过往中的现实,可以是其它自我将会或经历过的现实,也可以是某一现实在转码后生成的扭曲表象。
什么是真实?五维以下没有真实可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意识本体透过梦世界,聚焦意识到某一个自己好奇的特定层面中,关注在某一特定角色上。但这种关注对于全我来说存在同时性,它利用自己的不同分身同时演绎着众多角色,而这些角色在进入梦乡后会在后台里相互交换自己的见闻经历。
而具体到你这个角色,它当下会记住哪些梦境内容,取决于它当下的意识频率层级和认知水平高低。个人经历的梦与现实生活其实都会自动与你当下的意识状态相匹配,为你带来觉悟自身问题的必要素材。反思与反省自己的行为可以让自身受益,反思与品悟梦境也可以极大地助益身心成长。
就好像你随手翻看《史记》一样,看似内容前言不搭后语、跳跃且凌乱,其实你只摘选出自己当下需要的部分成为感知与记忆,其它的则被主动忽视了。就好像摄影时聚焦远近的变化,突出了被观察的主体,而其它同时存在的信息则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到的、记不清的不代表其不存在或没有,你不再看时,它们还继续着自己的持续发展。不以你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就是真实的事实,梦中的那些经历就是如此。当你梦醒脱离开观察后,那些被你在梦中观察过的剧情片段,其实有着它们自己的后续,你不知道、没看到不等于那些并不存在。

就好像离婚后的父母或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里看不到几次孩子,相见匆匆,偶尔视频一下,隔着屏幕说上几句,但你很确定,这孩子是真实存在着的,你不关注他时,他有着自己的生活,也在成长着。
其实在梦境里你观看与经历过的故事也是这样的:它们不过是实相的片段。这一实相属于其它位面,你看到了其被展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并由自己头脑的种种自己记忆中能理解的标志物替换了其中自己无法直视的部分。就好像同一题材的电影被不同国家翻拍,情节、人物、故事线、台词大体一样,但演员、服装、场景都换成当地人文能接受理解的形象了。所以看梦在表达什么,而不是看其中借用了谁的角色形象。

如果把我们的世界比喻成某人的一根手指,那梦世界就是整个灵长类世界。你是否能接受、理解、认可梦世界的真实性,并不影响现实多维宇宙自身的存在与运作。就好像动物园里的一只猴子,不管它是否能认同与理解人工智能万维网运作的机理,都不会影响非物质文明的进化和自我发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审查过程是有价值的,因为这可以防止人格被大量的资讯淹没。进一步的发展趋势是,能够保持住在其他领域获得的经验。无论如何,你们对这个梦行动的领域是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每个人都直觉地知道自己参与其中。
一些人因无知而形成固化的成见,又因成见而自困一隅,偏执坚守某一特定信念,拒绝与抵触接触更多元广阔的认知交流。就好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男孩与女孩开始各自只在自己的同性中交往,长大后展开与异性的交往,世界大了一倍;之前不能与所谓学习差的坏孩子交往,长大后学会与三教九流互动,世界不再设立边界;早先认为性取向特异的是危险,长大后觉得他们也很可爱善良;之前害怕其它肤色的人群,长大后可以在全球化的团队中彼此协作。
成见、偏执、恐惧、抵触,源自无知。你对世界了解的越多,你的心胸就会越开放,越是能理解多样性的精彩与价值,越能无条件地接纳与欣赏多维世界本真的样子。
内在意识系统为了保护外在角色意识的稳定性,设立了一种机制。这机制一方面保护了心智未开化的意识个体不被多元多维的信息潮淹没,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意识发展的速度。
就好像有些人去过世界上多数的地区,吃过见过;有些人一生没离开过自己的县城,去趟省会都觉得害怕,更怕接触外乡人或老外。就好像公元1840年在信息闭塞的鸦片战争时,朝廷还认为白种人膝盖不会弯曲,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等。认知上的自我封闭,让文明的发展陷入停滞。
梦是扩展认知领域最便捷的窗口。但前提是你要让内在自我意识看到你有资格和能力去接触更广阔的多维实相信息。这资格来自于你对记梦与解梦的在意程度、对梦境信息的接纳程度。如果你是一个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宗教的狂徒,那你也就只能在自家后院玩些撒尿和泥的形而下技术活,不配接触形而上的高维意识信息。
做梦的人在梦经验中并没有不真实的感觉。在那个时候,感觉梦是真实的,有些梦实际上比清醒时的经历更生动。只有当人格脱离开梦经历或梦宇宙、回顾梦中经历时才可能觉得不真实。因为这时注意力和能量再次聚焦回物质宇宙上。因此,实相是能量和注意力的聚焦的结果。
“实相是能量与意识体注意力聚焦的结果”。没有所谓的真实,只有沉浸其中时被当真了的体验。在梦中你经历过欢喜与悲伤、痛苦或恐惧,一次次在梦中危急时刻、死前你惊醒过来,暗自庆幸不过是一场梦,自己躺在床上安抚着狂跳的心。
在很多时候,有些人被惊吓后会出现失魂状态,自主意识不清,小孩子容易哭闹不休,这就是自我主体意识在感受到危险时主动提前从载具中脱离下线了。这一机制避免主体意识在体验故事情节时遭受过于严重的心理创伤、形成几辈子都化解不开的心理阴影。但有些过于谨慎胆小的神魂一点小事就跑了,为剧情顺利展开后续带来麻烦。这时打针吃药、做医学检查都毫无用处,需要安抚、劝解,告知其危险已经过去,叫它重新登录自己的人物账号,回到角色中来,继续完成后续剧情。
当然如果其载具受损过于严重,神魂自我评估后发现生不如死,它会拒绝回到载具中承受无谓的痛苦。这样的人生体验对神魂来说毫无意义,只是为了满足所谓家人“我们尽力了”的虚假心理需求,神魂是不会傻到再投身到载具中的。当然如果这个角色有其必须要完成的人生剧目,那不管多严重的问题,它都会被系统劝返——想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些大觉悟者,为了有效地摆脱隔阴之迷的束缚,会利用系统BUG,在自己的人生中,预设濒死体验,用重病或“意外”让自己“死”一次,再“醒”过来后,就可以直接开始各种神魂神通了。这是一种破幻的捷径手段。
多数神魂意识脱离载具后,会在自我本体处醒来。醒来后的神魂就好像我们晨起睡醒后一样,对梦中的那些人物,什么父母妻儿,就不会再在意挂怀了。而那些决定还有必要演下去或意犹未尽的人,会赶紧接着睡下,好续上刚才的梦,这让神魂重新回到角色内,展现为临床医学奇迹。
我故意使用了“脱离”梦宇宙这个说法,因为我们会看到一种行动的机动性可以很轻易地达成,无需在空间中移动的一种进进出出。做梦的人可以说对此了如指掌,记得自己以前的梦经历,有许多他自己的个人意涵被包含在梦行动中。
我们的人生或梦都围绕着自我意识当下最关注的议题展开,即所谓心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短暂碎片化的现实,现实是连续完成的梦境,两者都是心智神识内在心理思想活动化生出来的外在体验。梦境和现实同样地真实,现实与梦境又都同是意识能量构建出的幻境。
意识营造出种种故事,把自己置身其中,捏造出相应的场景与众多的人物,包括那个主视角后所谓的自己,就是为了在观察中领悟到些什么。如果你在白天过得稀里糊涂,随波逐流,跟随世俗人文大潮做别人眼中本时代的通俗;而夜里把梦看做娱乐短片,就好像看不要钱的电影;醒来后不知反思也毫无记忆,那这一生明暗两种启迪都会一无所获。
很多人从电影院中走时,对声光音效故事情节唏嘘不已,但对编辑、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却一无所觉,就是傻呵呵地看了个热闹、打发了时间,那心智的成熟速度会增长很慢,甚至长期停滞。梦与现实中发生的一切都没有意外,且都富有当下对你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很有助益的启迪。
只是多数人活得太当真,把过往看做已逝,不去反思总结;把未来看做无力左右的未知;把当下归于无奈的跟随;把梦只当成了解闷的花边。活得混混沌沌,睡得稀里糊涂,死得不明不白,生如行尸、睡如死狗、死归游魂,始终找不到生命的目标与存在的意义,更别说自我价值与意识焦点了。
在离开梦状态时,他变得越来越觉察到自我,然后创造出对它有意义的活动。在深度梦境状态时,内在的意涵更为复杂。然而,正如我先前提到的,梦的所有象征对人格的所有部分都有意义。
梦境的素材源于全我集体意识,它展现在潜意识的自我群体公共平台上,同时被多个不同自我所窥见,并各自转译成符合自己记忆素材的思想剧情。
例如:
abcdefg/abcdefg/abcdefg/abcdefg/ABCDEFG,看似不同的梦境,其内核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多重自我同时梦到同一个梦时,有的因素材与自己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而一脸懵;有的则收益良多,幡然领悟。
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犹如梦世界比我们的位面高出两个等阶,它发送出来的信息,往往具有对多个平行自我角色的警示作用。因平行自我在对等平行人生中的经历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梦中对某一方的启迪与预警就成了另一方感知到的反梦。这在现在语境中叫做量子纠缠——同时性中的即时对等正负体验。
梦境宇宙具有分子结构,但这种分子构造不占据你们所了解的空间。梦宇宙虽然由分子构成,但不是由你们所知的物质构成。梦宇宙是由深度和维度、扩展和收缩组成,这些可能更清晰和理想化,而不必是你们熟悉的那种特定的结构。
我们这个位面上的“分子”是一种物相显化时使用的像素单位,由原子和电子构成。由于梦宇宙还是色界中的一部分,它的相也需要依靠近似的显像原理,由“分子”构成。但那种分子与我们的分子又不是同一个概念。

就好比,像素画、十字绣、液晶屏、拼图画,都是利用像素矩阵点面呈相原理来显像,但构成基本像素点的那个“分子”是全然不同的。在梦宇宙中的分子具有在多维宇宙中同时显像的特性,可以从不同位面上同时看到其色相。本界面中的分子,则仅限于在本宇宙的显像频率下,其作用不具备多维显像的广谱性。
就好像民间广播电台推送到全球的节目与特定军事加密通讯频道中的信息,虽然都是电磁波,但却有着本质的频宽与解码形式上的区别。
显然,时间的连续性在梦宇宙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梦宇宙没有物质结构的原因之一。在这里,直觉和某些内在能力的自由度高得多,因此不需要以任何禁锢限制的形式使用或组构分子。在梦宇宙内,行动更为自发和流畅,意象出现和消失得更快,因为价值完成被赋予更大的权力。
物质领域的显化速度较慢,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组成的原子和分子在结构内受到禁锢局限的长期模式有关。
然而,在梦宇宙中,较慢的物质显化进程被灵性和心智上的价值完成所取代,而无需受限于模式内对分子的长期禁锢。

犹如梦宇宙自身是所有平行位面的总和,所以一切过往与未来中的各种平行实相都同时存在于其中,这导致在梦宇宙内没有一个统一的均速线性时间秩序,各种位面的物理规则也在这里同时存在又彼此抵消,导致梦世界中没有一个可供逻辑因果线性思维的唯一真理作为基础原则统御四方。
在梦宇宙中,思想就是造物主,言出法随,而不必在意这是否合理。一切相的聚散都按照意识的内在构建而呈现。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相信你能做到,你就能如此地显化属于你的意识实相。这涉及到自我意识强度,即自信程度——如果你心存质疑,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去尝试,那成败只在五五之数。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或不能这样做,那你也就真的做不到。
就好像有些人在梦中学会了飞翔、瞬移等技巧,那就能这样行动。而另一些人认为只能走路坐车,那就会到处找交通工具。学会在梦里言出法随,就能创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觉得什么都要依赖外界,那就会着急自己没钱或要求家人给自己寄送衣服、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因为不相信也不知道梦中没吃喝不会死,更不知道在梦中,一切其实都可以随意显化生成。
是成见束缚了自己的认知范围,框定了能力上限,固化了显化格局,抑制了自我成就的天花板。把角色界面中的常识当成了唯一绝对的真理,用角色我的生活习气去行走多维宇宙,用科学的视角去强行理解与解释多元多维混沌的梦宇宙,那自然会处处碰壁。
简单来说,这涉及到一种经验和行动的加速,相对于物质宇宙内固有的时间需求而言,它受到较少的阻碍。因此,行动本身得以更大的自由。这并不是说梦宇宙内不存在结构,因为的确存在着一种心智或灵性的结构。但这个结构不像在物质宇宙中那样依赖于物质,分子的运动更为自发,在你们看来,几乎可以在瞬间体验到一种难以置信的深度。
我将进一步讨论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及它们在行动中的显化,你们之所以可以得到的关于纯粹行动的最近一瞥,其中之一正是梦宇宙内的行动,以及人格进出梦领域时的机动性。在你们自己的宇宙中,你们把行动转化为物质操纵,但这仅仅是行动本质的一小部分,而我的目的是让你们认识到,行动多多少少是以纯粹的形式存在的。
这样你们或许能了解它被转化为其他领域的方式,而那些领域里并没有你们所知的物质。
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梦中的线性与非线性时间体验,当你的经历处于故事情节中时,短暂的线性时间让你可以感知到故事的因果,但很快你在切换场景或故事情节时,这种线性的假象又被瞬间打破。你可以在梦中经历几天或几年,醒来发现才过了十分钟;也可以感觉在梦中只喝了杯茶,醒来已经过了十个小时。
梦中的时间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不是;可以有明确的因果前后次序,也可以没有;故事情节可以依次展开,也可以穿插倒叙或乱入;现实的时长与梦中的时长可以成正比,也可以是反比,甚至不成比例。总而言之,时间的严谨性在梦宇宙中毫无价值,而依据时间展开的因果逻辑线性思维也因此毫无意义。任何理性的科学或哲学在梦宇宙中都是笑话。在多元多维混编的梦宇宙中,构成一切实相的基础只是“能量与意识体注意力聚焦的结果”。
但是这与传统意义的经典唯心论、唯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意识能量体本身是唯物的存在。梦宇宙也是唯物的存在,那是能量在意识的主导下聚像的产物。但这与经典的唯物主义又不同,一切有相之物皆是虚空幻相,本无一物为真,一切都是意识能量微粒在电子矩阵中的像素显影。
不管是在梦宇宙中,还是在本位面中,一切显化与经历都是内在实相活动与意识行动的外在显化。宏意识营造出了梦宇宙,而自我意识片段则负责经验着一个个独立的角色故事。
你们的宇宙随着一念的扩展而扩展,与空间无关。整个梦世界或梦宇宙的实相就是如此。在其中,实现和发展并不依赖于物质的永久性,也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类似于你们物理时间的概念。因此,在不受时间束缚的领域里成熟后,可能会出现爆发式的发展,而这对于醒时的自我来说就像是自动发生的。
自我意识如果只局限于对当下这个角色我当真,或仅仅认知到本位面生活中的这一实相的话,那其思想的广度、深度、高度都会极其狭隘。如果经由冥想或梦境,透过潜意识的通道广泛地接触多元多维实相,借由游历梦世界中的种种平行可能性而拓展了自我对整体实相的认知,那自己的宇宙观就会随之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获得与意识万维网神魂连接的能力,借此让自我心智发生爆炸性的发展。
就好像一个山里娃,十多年只接触过村图书馆里的几本书,那就是他的全部可认知范围,而当有一天他拿到了可上网的平板电脑并学会了上网搜索浏览时,他的视角与世界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眼界与认知发生爆炸性的发展。他所生活的村庄与山水并没有发生量变,但他的认知广度和思想层次的高度却发生了质变。
然而,这些发展仍然是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中同时发生的行动的结果,而不是像物质系统中通过一系列看似一刻紧接一刻地发生的行动那样的发展。
互联网上的内容不是一个接一个被线性地传递上去的,而是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中,所有人同时营造出来的丰富性。这丰富性随着不断更新在持续扩充,但这扩充却不占用更多的物理空间。在网络上十年、二十年前的资料与上一秒新上传的资料同步存在,对于阅览者来说,信息是什么时候被上传的没有任何差别。资料的有效性或影片中的内容,只要你没看过、不认知,那对你而言就是新知新见新闻。
时间就这样被模糊了界限,1980年的电影与2020年的电影可以同时在同一个屏幕上被观看,00后的演员与30后的演员同屏出现,且同样真实鲜活。
基本上,甚至物理宇宙本身也是这样构建的。在实际的感知和经验层面上,时间和物质生长的发展仍然适用。因此,尤其是人类人格的自我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肉体形象在系统内度过的时间。
因此,为了价值完成的实现,在有机体内的某一部分的物理生长,以一系列物理时刻的方式是必要的。在梦领域和许多其他系统中,这一系列时刻是未知的。发展并非是来自一系列沿着单一线路延伸的行动,一个接一个的直线排列。相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价值完成,通过行动的角度,通过在任何给定的行动中旅行,顺随它、跟着它改变而实现。说得更清楚些,我曾说过行动存在于无限的视角之内,你们所熟悉的主要是将其视为在物质系统内沿着一条连续线路实现的。因此,你们体验行动就好像沿着一条单一线路移动,线上的每个点都代表你的一个时刻。但在代表任何给定时刻的你的线上的想象点上,行动向各个方向展开。从那个时刻点的立场来看,你可以想象行动以那一点为切点形成一个想象的圆。但这发生在每一个时刻点上。
在我们所谓的现实生活中,这个角色我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可逆的生理变化:我们从婴儿到儿童,从青年到中年,由老年步入腐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属于那一年龄段中特有的一些经历。但在梦中,你很少能意识到自己到底几岁,自己的性别甚至都是模糊的;你默认自己是自己,却从未在梦中见过自己的面孔;你趴在角色我的眼睛里,透过其视角看着这个世界或梦中的世界。
角色我一生的经历有其特定的意义,那些历经了的和尚未触发的经历都在出生前被自己编排好了。就好像你的梦从来都不是随机发生与当下生成的,梦境中的一切经历包括人物关系、互动展开的情景走向,在你睡前就已经存在了,只等着你作为生命的观察者去体验它们,并把经历转化为记忆。当然你梦中会怎么做,能怎么做也都依据你自身当下的认知与习气被反应出来。
你会发现在梦中的你很少有其它的可选项,虽然是开放式的剧情模式与厂家地图,但你有一个明确的主线剧情需要被动地去达成。这一既开放又封闭的矩阵系统与我们的人生其实很类似——看似一切都在自由意识的把控下,其实你的多选项内的可选项只有一个是对你来说合理的最佳方案。

在物质系统内,角色我沿着单一连续路线的物质化进程行动。体验到的行动,好像正沿着单一线条移动似的,这条线上的每个点代表着你们时间中的一个片刻。
但是在这条看似封闭的一维线条上,代表着任何片刻的某一个点上,其实都存在着多种平行的其它可能性,它们朝着四面八方展开对等平行实相。这些同样真实的实相构成了多维矩阵,在这个矩阵中有无数个你,它们同时展开全然不同的人生。
从那个片刻点的立场上看,角色的人生可以想像成一个用行动构成的圆环;而那些一个个当下片刻点的帧,就是被所谓时间串联起来的切点。当你走完这个闭环后,你的这个角色又会被其它意识体选中并进入演绎。这个所谓的你就被它认知为自己,你的父母、妻儿、朋友就先后登场成为它的家人。当然如果你对此生有遗憾与不甘,你可以重新进入自己的这一角色,一遍遍地重复这一过程,并在不同的节点上寻找自我突破的机会,进入到其它平行可能性中,达成不同的人生成就。
这个圆没有特定的边界。它向外无限地扩展。在梦宇宙中,在所有这类系统中,发展不是通过沿着你们的单一线路旅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深入你们所称之为时刻的那一点。在这样的价值完成体系中,物理法则根本不适用。基本上,你们自己的物质宇宙本身就处于这样一个系统的切点上,在我看来,只是因为这个切点的特定目的和性质,经验被放缓了。以某种方式,你们正在如此缓慢地追踪这一特定点,以至于它看起来像是一系列沿着连续的线索排列的事件。你们将行动体验为一个接一个的事件,不是因为行动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你们自己的结构和感知的本质。
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完成的形式,因为你正在把一个同时发生的行动感知为一系列独立的行动。你正在深入一种行动,并在其中不断地创造行动。然而,在完成的同时也可能是限制的。
一个自我意识片段经历自我角色的人生,只会收集到一段观影记忆,这样的记忆对于全我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多数毫无意义。自我意识在经历人生时,如果能透过反思而做出自我突破,通过观觉而理解到剧本的核心表达,那你就不再是一个看热闹的观众,而是看门道的内行。
如果你能“有觉知”地走过自己的人生,在看似别无选择的生命历程中,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那你就达成了自我突破,让自我意识达成更全面的内在拓展。走出固定角色模式,展开与经历全新平行可能的这一版自我,是达成内在价值完成的毕业生。当然那经历经典人生的自我也丝毫没错,它完成了本角色当有的标准化流程。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总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证明你在这新的尝试中又一次、又一次,按照故有习气走上了老路。
这样说我知道看起来好像很线性,一次生命后又一次进入,看似是递进发生的,但对于没有线性有序时间的梦宇宙来说,一切都又是同时发生的。就好像你此刻可以同时看到1930年的电影和2020年新翻拍的电影一样——主角、场地、年代、情节都大体一样,但又有平行中的不同之处。

我还有一个小提示给鲁柏。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在下午约瑟你在的时候进行他的心理时间练习。有规律的确很好,特别是我已经限制了他的时间。
在进行禅坐冥想的训练时,最好每天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内在自我。固定的时间持续两周后,身体会形成条件反射般的生物钟记忆模式,这有利于快速进入一种稳定的内在状态,减少入定前所需消耗的静心时间。
给出版商的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约瑟,你将会活得很健康,会是个很健壮的老绅士。
(11:02结束。珍由今晚得到的概念画了张草图。她经常发现这些体验很难用言语表达,更别提放到纸上了。她说她“看到”的是一个涉及环形字符串的近似心理图。圆圈上有一系列的点,每个点都与另一个圆相交,圆上面的点又都继续与其他圆相交等等,以至于无限的扩展。)

在人生中,有些节点与事件是无法回避的必然,有些则是可以改变命运走向的奇点。不同的意识频率在相同的人物角色身上,可以激活不同的人生实相。各种人生实相都同时存在于矩阵之中,并都同样地真实。
我们看似一次只能经历其中的某一种实相线程,但在梦中或冥想时,我们是有能力看到其它实相内其它自我是如何演绎这一生的。不过透过潜意识观觉其它平行实相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旦你真切地看到了其它平行实相与其它和你一样真实的这个所谓的“我”后,你故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崩溃。这个世界与这个自我,还有那些围绕着自己的家人们,都会在那觉知产生后,不再那么重要与真实。

这种意识冲击对于绝大多数心理认知建设还没完成的修行者来说是致命的。看着这个忙碌的世界与那些被系统生成的人们,感觉到可笑又可悲,哭哭笑笑地四处讲别人无法理解的话,然后就被送去强行治疗了。
知道是一回事,能面对是另一回事。面对真相后继续安静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每天尝试着突破现有意识格局还不声张、不被身边爱自己的家人送去强迫医疗,才算是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