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不是秘密的秘密
母母舰在火星轨道、月球、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地球上分设了四层立体的布局:由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母舰作为总基地;月球负责产出能源,作为中转;火星轨道上的小队负责建造新的跃迁门;而地球地表分队负责搜索西方舰队,并发展文明,采集必要的发展资源。
因为整个时空处于负极化状态,地球的自旋是西边日出、东边日落。根据出发前的考古证据,一千年后一定会发生地磁反转,届时一切都会遭遇大洗牌。所以,现在大规模发展地面文明,基本上是徒劳无功。不过鉴于这个难得的机会,倒是可以借机好好研究一下负极时空对各种动植物、人体、机械的影响。这些资料如果能送回新纪元内的母星,或许能救下一部分人,能有效地尽量保存文明的发展程度。
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母舰做出了四条决定:
1.鉴于西方战舰尚未抵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抵达,在火星跃迁出口位置上修建时空扭曲感应装置,作为前哨预警装置。
2.在月球长期驻扎快速反应部队,应对突发情况,平时做月球和火星轨道门之间的运输和通勤。
3.在母舰旁慢慢地修建第二艘以负磁极材料为建材的新“母母舰”,作为对负磁极物质的研究,为今后有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备案,比如突发的太阳风暴摧毁母舰上的磁极防护罩。如果有可能,在反磁极物质建造的新母母舰完工后,让它通过新建的跃迁门返航回新纪元,作为避难者方舟,尽量多地救人。这样当太阳系进入负向磁极面后,这艘飞船将是新文明的种子、人类文明的方舟。
4.在反磁极的地球上大力发展农业与改良现有地球上的动物,尝试在反磁极的地球上培养出新一代的人类。这些人将作为日后操纵新母母舰的船员,回去救人。并在大灾变发生后,成为新家园的建设者。
现在已知我们的飞船力场保护装置可以短期地保护飞船与人员在反磁极的环境下短暂生存,电子装置可以正常运作。但如果离开保护力场是否有马上或缓慢的致命问题,包括基因蛋白的稳定性、心脏电磁轴的偏转、血流中含铁红细胞的磁极工作状态、电子设备中电磁信号表达与解读的错误概率等,这都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反磁极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才能得到大数据的标准化模型答案。
这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系统性研究,也是挽救自身千年后浩劫与母星文明浩劫、甚至破解人类文明兴衰交替魔咒的重要工作。
异议
在新纪元元年,时空胶囊出现,我们破解了下一个文明传送来的信息。他们的绝望与悲观,感染了我们。但他们是在还没有经历大浩劫前传送的这些消息,换句话说,他们其实也并不知道大浩劫的真实影响程度。一切都是历史遗迹与科学推算的产物。既然时间是假象,我们既然可以来到所谓的过去,那我相信我们也能去到所谓的未来,即回家去。
当过去与未来甚至当下的一切都是可变的,那我们所谓的历史与土层中挖掘出来的真相就不那么可信了。比如我们今天在地里埋入一个信息石板,万年后的他们就会考古找到这个信息证据。可是埋藏与挖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之前那地里没有那块石板,如果我们不回到这里去埋藏它。所以下一个纪元下一个文明的警告或许是对的,也或许不对。这一文明、下一个我们的文明、再下一个他们的文明的兴衰,或许不是唯一的宿命。
如果是,那只能证明我们什么都没能做成;如果不是,那怎么出现了我们与他们的那个文明呢?又怎么挖掘出了之前土层中没有的Atlas号飞船遗迹呢?
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并且这一假设得到了大多数舰队科学家的认可,那就是:我们的世界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重平行的。我们出发的母星是其中的一个平行面,就像厚厚的书其中的一页。要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成功地抵达了地球,但我们出发前,考古学家们没有找到我们的飞船与所建设的遗迹。
这证明了什么?或许我们现在正在的这个所谓的地球,并非我们出发的母星,而我们的一切努力或许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卫星扫描后的完整地球地图,与一万年后我们地图的对比。你们会发现,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利用的靠近赤道的大陆就是地图中央的这一块。现在为它定名为“Mu continent”,即母大陆。这是我们展开一切的新家园,也是我们今后千年内的地球基地。依据我们出发前的考古发现,地图上标红的另一大陆就是西方舰队Atlas号飞船被发现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城邦。
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眼前的这个地图,南北极是倒置的,并且自转方向也与未来相逆反。我们都知道,千年后,当太阳系进入银河的正向磁极面时,这一切都会倒转过来。届时地球会整个再一次反转,母大陆与他们的亚特兰蒂斯大陆都会沉没,洪水滔天。
在极其紊乱的宇宙电磁环境中,我们不知道太空中的母舰是否能不被电磁绞杀成碎末。所以我们决定在世界屋脊上修建一处永久基地,基地代号为“崑崙”,其意是比太阳还高的山峰;并在母舰与昆仑之间设立地天光纤维电梯。
这基地可以有效地在剧烈地质变化时抵御地球翻转引发的全球性海啸,是我们在每一个平行地球上发展时都必须要做的标准化流程建设。
设立地天光纤维超导电梯,把物资与人员送到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让交流脱离火箭运输的模式。昆仑山脉的海拔为五千米,为这一可能性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建立昆仑第一基地后,我们要依托赤道,建立起四个物资采集和文明发展的试点区域。出于运输方便、食物产量等因素的考量,要在赤道附近有足够的灌溉与城市用水,还不能总是发洪水。所以依据地图上显示的可选平原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华夏江河流域、亚马逊河网流域,作为首批分支洲际基地建设的区域。
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后的一百年内,设立五个常驻基地、建造一个反磁极物质打造的新母舰、完成火星轨道上的时空门、做好与西方舰队接触的必要的文化、科技与军事上的准备。如果有可能,拿到终极奥义的密函,并依此展开后续文明的建设。
高层会议结束,整个百年计划被确定和树立,并且由最高12人代表团决议指派任命了地表五个基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简称:东南西北中五帝。
姆大陆上的最高长官由母舰上舰长担任,他的官职名为太昊,意为最初的那个天上的太阳,本初起源,自封东帝,旗色为青;
而昆仑基地为副总指挥,官职少昊。少昊自名西王,持白色旗帜;
以赤色为旗帜的命名为炎帝,在南;
以黄色为旗帜的命名为黄帝,为中;
北方立黑帝,统辖美洲。
会议上还设立了三个人皇,分为:亚洲区、非洲区、美洲区,为五个基地提供必要的人口数量,负责管理后续地面上诞生的宇航员后裔,是地面人类管理机构。
这套八人管理体系被叫做三皇五帝。三皇负责管理地面人口,五帝负责管理宇航中心,东帝还兼职天宫母舰的管理。
三皇分别还要负责:
地面的开采与冶金,即燧皇;
畜牧与粮草、医药,即地皇;
负责协调宇航员与地面人口数量、促进生育率的是天皇。
这里燧皇是最重要的,一切发展都需要他的资源供应。为了加大其开采能力,舰队会利用基因技术创造出适合在地下长期生活的生化人,即蜥蜴人掘金人。
还有可以在空中发展的鸟人,在湖泊海洋中生长的龙鱼人,负责农耕与手工业的猿人,还有控制各族人口数量与分割物种区域的狮人。
其实这套史前开放的多亚种体系并非东方联盟设计出来的,这是早期全球基因合作的产物。面对未知的大浩劫,有学者提出应建立更广泛的亚物种文明体系,这样可以拓展文明的多样性,同时在毁灭性的地质灾变发生时,文明也有更大的概率得以延续。毕竟我们考虑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应对大灾变后文明延续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物种的可持续性。当人的基因与教化渗透入不同物种中,你很难说哪个是人、哪个不是人或什么是人。人的定义与概念,需要从形体学上更大地解放出来。
这套理论被科学界广泛认可,但后来因为西方在飞船内只保留了欧美人基因,导致了东西方二十年的存续资格争夺战。加上宗教的、世俗的阻力,这一研究就被表面上搁置了。可是还是有一批生物基因科学家在秘密地推进着这一研究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在东西方的母舰上其实都储备了亚人种的基因胚胎,因为谁也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多一种备选项总是好的。
在母大陆的中心研究室里,生物基因专家们正在培养着第一代亚人类试验品。这是在反磁极环境下生长起来的生物,在理论上它们成熟后是可以不在力场的保护下,自由地在大陆与海洋中工作和生活的。
首先投入开发的有海洋人鱼、沼泽蜥蜴人、采矿巨人和杂交人猿。如果人猿可以在负极化的条件下生存几个世代,并没有明显的基因变异或肌体障碍,就进入第二阶段:批量繁殖人类。当然在人类被批量投入前,需要对多亚人种的混居进行充分的观察。在早期需要培养数量,形成基础规模,然后观察它们彼此的互动。
最后推出肉食类物种,来保持大陆上的物种平衡与推进种群内缺陷个体的自然淘汰速度,就像在鱼塘里要放上吃鱼的鲶鱼一样。这样才能维持平衡与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