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观照“自身明觉”这个觉醒心吧!

觉醒、觉知与觉悟是三个自性洞明的阶梯。

觉醒的前提是醒觉,即认知到自我的这个“我”,除了外在皮囊的小我角色(以下称“角色小我”)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更深邃的、更恒久的内在自我意识(以下称“内在意识我”)在持续运作着。而它贯穿着三界内外、累世今生中所有被称作“我”的主线剧情。

“内在意识我”有着独立于“角色小我”之外的感受觉知、利益向往、渴望期许。在人生的旅程中“谁”在承担主体意识来左右自己每一个抉择点,是有天壤之别的。“角色小我”与“内在意识我”所关注与期许的目标不同,自然在岔道口上的选择也各自不同。“角色小我”渴望的是肉身利益最大化,而“内在意识我”渴望的是觉知积累、意识频率和自性智慧最大化。

两者是否可以达成共赢的协作呢?

肯定是可以的。不过自我的灵魂对这些颠倒梦想中的虚拟名利真的是没有兴趣,对生孩子、炒股票、买房子、过家家、挎包包,感到无比悲凉地可笑。多数情况下,它会在无力回天后选择永久的沉默,督促这个载具尽快地泯灭掉,好收回投资另起炉灶。

而“角色小我”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用来追求自我的智慧与提升觉知力呢?可以!但是那通天的路真的很艰辛。因为它充满了未知的困惑、无尽的攀爬和不被世俗理解的另类。人们无法理解你,多数家长与伴侣会说:在金子与智慧之间,傻子才会去选择追求后者。

当你在生命历程中开始碰触“哲学三问”,并在其间觉知到内在自我意识的存在时,醒觉的“觉”被启动了。随着内在觉受复苏并与外在觉受分离,你发现了两个“我”在同一个躯体里,这时你需要抉择与平衡两者的关系。

觉醒,是内觉的苏醒。随着内觉苏醒,内觉开启了内在自我意识的思考。这时自我意识被分割成头脑逻辑意识、情绪化载具意识和内在心灵意识,心成为被激活的意识单位,觉知使内觉开启了其知见的能力。

思想、念头、妄想、意识的区别

思想:人有三个意识中枢——大脑意识中枢、心识意识中枢、交感神经节意识中枢。思想是心识意识中枢所提供的,其主体是心田,主直觉与第六感或内在意识的主导。有相对的持续性、连贯性、架构性、体系性,是可以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相对成型的自我意识状态。

念头:心今为念,这是一时的、与情绪或感触有关的非逻辑与理性的思潮,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和即时性。

妄想:妄者,狂也乱也;有荒诞的、欠缺实际的、超出合理范畴的想法。这不是说妄想是贬义词,而是超越了普世价值能理解与认知的理念或心思。这是一个度与过度的问题,妄想被定义成超出法度之外的思想。

意识:识是辨别与认知,意是心中自性之光所主导的、有逻辑的辨别、思维与反馈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你说的他都知道、就是没有反馈,不能叫做有意识;有反馈、但与输入的信息毫无关系,也不能叫有意识。

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人开始仔细地观察与思考自己的意识形态、心思作为、思想活动、念头生灭,度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那这个人就开始有觉地去进行自我觉知、自我审视、自我衡量。当觉知在心中被开启后,内觉的辨识力被重视、被锻炼、被高举,觉悟就开始了。内觉在品悟着自己的状态、言行,调整着自我的意识频率与感受。

“觉”分为外觉、内觉和自觉。觉是感、识、触的综合。外觉是外在小我的六感,其识在脑,其触在情;内觉是内在自我意识的六感,其觉在心,其触在意。自觉是内外两者的混合,只不过不同的人混合的比例不同——外觉为主的人情绪化比较严重,情绪稳定性差,易于偏激;内觉为主的人,心思深重,喜怒不形于色,过度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很玻璃心,动不动就受内伤。内外要达成平衡,才能演绎好自己的这个角色,不过于理想化了生活,也不至于太情绪化伤人害己。

请深入地观照“自身明觉”这个觉醒心吧!

完成觉醒、觉知与觉悟的自洽,让内外自我完成平衡与合一。觉醒心即内在自性、内在自我意识。它既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很多人在认知皮囊我非我后,急忙地把我这个标签贴在内在自我意识的头上,认知出一个内我;又给内我穿上一身皮囊,叫做灵魂,搞出一个虚化的实体来。

意识、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最初它并没有起源,而是源于空性的;中间它没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最终它没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

什么是空性呢?

空性:这空性并不是由任何事物所制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觉知。当你看见了这点并认出空性的时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空不是空,不是无或虚;空是不着力、不固着、不确定,非一不二的认知能力和思想状态。犹如飞雪当空,雪花就在那里飞舞着,这是现实;再定睛一看时,雪花已不在那里,那一处只是空或另一片不同的雪花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万物因缘聚合转瞬即逝,色空交替。说空有雪在舞,说雪有空常在。

一旦定义了什么,就把无尽的多维套叠之可能性坍缩成了一个确定;而一旦确定了什么,就成为了固化的成见,而从此脱离了99%的真实。守着这1%你确实没错,因为那就是实相,只不过是真实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固守着1%的人,活得很踏实,因为“是非”很明确,也因此让自己失掉了自性中的空性、丢了全然与浑然的多维通透认知,因此被单向线性时空理念所捕获,并执迷其中。

自性

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于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会对实相的根本状态生起定见,也会纾解开对智慧的困惑。有着明觉的这个觉醒心,并非由任何物质所造。

觉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这是很容易了悟的万物本性,因为这本性不必在他处寻得。这即是自心本性

定见:确定不移的看法或认识。心不再犹如猿猴般去追溯花丛中的飞蝶,不像受惊的大象一样在心田中跟随着情绪狂奔,把心苗不管不顾地都践踏成烂泥。你可以静安在自觉的观中,看世事舞台上的起落戏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轻安在观与觉的境界里,品悟人生百态。定见不是成见,不移不是自我认知上的一成不变,而是对事物的周期往复静观其变。

明觉:是自我意识与自性之光达成连通后,自我意识在自性之灵光的引导下,形成了与内在高我、高维意识连通的觉知能力。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非人文理念、逻辑、“道德”、司法、宗族、地域文化体系等当代意识框架外的更宏观、更多元、更广泛的“上德”意识认知体系。

上德:德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内在意识中,心性层面上对有所“为”的准则、尺度、规范,是自身品行和品质的显性表现(行)或隐性表现(思)。“为”是行动与指导,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小我不要执象耳而左右人生,但要努力跟随高我传递下来的内在热忱去达成自己的探索面向,有顺势的意思,别自己跟自己抬杠较劲。

最上乘、最淳厚、最纯正的德是天德。天不是指天空或宇宙,而是高维意识群体。上德就是它们奉行的理念规范,是最接近于道性的德。上德都包含什么呢?自然而然、平衡往复、顺遂不逆。所以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它们非常尊重各个

自体的自我自由意识,而不用强权或武力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标准。它们尊重多样性和广泛性的自由发展,让一切可能性得到发展与验证。上德中没有是非、对错、好坏、成败,但凡经历都是受益,早晚这一“觉知”能被转化成自我成长的资粮素材。

本性并非由某种实质的感知者与所感知的对境组成。自性使常见与断见的界限边界消失了。在这样的本性中,没有什么需要觉醒;证悟的觉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觉。

感知者和所感知对境:有所觉的我与我所觉的所感所知,构成了我们认为的世界。自我内在的意识,其本性并非是来自这个世界中的,有不少是在人生中慢慢被豢养而成的。我们每个人内在源于更高意识源头的自性使得自我可以觉知到:人生不是一场一次性的闹剧,生命本身是众多连续剧里的某一个篇章。

常见:生命轮回犹如列车车厢,一节接着一节地展开。

断见: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

两种想法都是线性单向时间思维的惯性偏见,而时空是在多维同时性中展开的。

很多人在因果论的天堂地狱、福报惩处机制体系下,背负着恐惧经历一生,并皈依宗教,臣服叩拜外在的绝对“势力强权”,乞讨恩典、被重视和“善待”。如

果神佛、上帝是如此地因个人的行径而不断地干预人间个人命运,那也就不能被尊为上德了,连下德都不配!建立在索贿受贿的官僚体制下的神明们真的是神吗?你肯定自己的香烛油钱收货方不是贪婪与腐败的意识群体吗?贪恋金银珠宝人民币的机构其意识形态主体是无住相的爱?是释放无畏布施的高灵们?这事让我怀疑。一个需要你供养、需要你钱财的意识体真的有能力给你富贵吗?它要是能,干嘛不给自己呢,反而要你来养它!当然最后的结果确实是它比你富有。最后的生意就是割想发财的人的韭菜。这样看来,心魔都是搞金融出身的。

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地狱可供明觉去下堕,明觉本来便是清净的。在这明觉中没有什么需要实践的修持,其本质即是自然觉知的。这个本然境界的殊胜见地就在你自身内,这是无法从他处寻得的,你必须要认知到这点,并如此生起确信。你可以在四海去寻觅到正知见的引导,但你无法被谁授予你内在的明觉之自性的光辉。你无法睁着眼睛在某处或哪里找到它,只有当你闭上眼睛与耳朵后,才能真正地开始看到与听到自己内在世界的声音。当你如此了解了见地,并想要将见地运用在你的经历中,那么不管你身居何处,你的身体都能构成你的“丛林”。闭关隐修之地不在某山与洞中,而是在自己行走于天地间的壳窍里、在心中。自古禅堂多是非,闹市轻酌享逍遥。

天堂与地狱不是在某处的特有行政机构,而是在你心中的风浪港湾。无论你感知到什么外在显相,都是自性本然生起的显相,也是自性本“空”中的空性。就这样,让外在显相如实呈现,远离心智概念的戏弄造作。你所经历的都是你自己意

识频率所聚化而成的,你所见闻觉知的都反映出了你当下的意识次第。世界镜像出你的心境,而你走入它、历经它、感受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本无门路,坠入或解脱都在一转念间。

本然自性修证到解脱之境界的,自性的内在觉知与外在意识不再是对立抗衡关系,而是显相成了你的帮手或友伴。外在角色我懂得了配合与臣服的妙用,不再在“对抗与造作”中挣扎和彷徨。你已能够以显相为“道”用而进行修持,于内无论内心有何变动、无论你想到什么,这些都是无自性而“为”空性的妙,各种想法的纷繁呈现被诠释与转化成自性解脱的法喜源泉。历世以事为师,在事上练,练的就是一个自性的良知。何为良知?善知有度也。何为善?度也。明“度”之所以故能知止。有度而知有止,止于至善。

解脱:不是离开,也不是逃避,因为其实你哪儿也去不了。当领悟的功课做不完、做不到,等待的就是无尽的补课和补考。那么什么是当领悟的功课呢?如何能顺利毕业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了解自己和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一切。所以认真与智慧有升级却没有毕业的时候。所谓的解脱不是走出当下的所在所是,而是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视野里的知见,从而获取到不同的认知。当你经历这些历经的时候,不再认知它们为八苦而是八喜;所见非地狱、非天堂而是学堂时;所经历的不再是磨难,而是助缘;所获得的与所失去的都是自然的往复,那你就从心里上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并能逍遥地游历生命的长河。旅行不再是受罪的流放,而是驴友的心旅历程。

当你忆起自心的体性时,你便能够将想法作为道用,而且这个修持是很容易的。修“观”的奥义是: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会不留痕迹地消退,如此烦恼便自己解脱了,这是很容易修持的。因为你学会了多维多元地去旁观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把各种魔考的习题当做美味滋补的精神食粮。

魔考:内在认知中由各种偏执的成见构成的认知卡顿。这些卡顿多来自社会理念、宗教理念、科学理念、人文理念里蕴含的毒鸡汤。那些违背自然的人文的是非左右了你的思想,让你从与万物浑然一体的认知中把自己独立了出来,去对抗、抗争、改造、征服、侵占一切,想要不断地壮大自己。这里就引发了“有所谋”—

—谋的成败,成了有得,败了不甘,有得还谋得,不得便是失,有失就恼怒与不甘。横竖左右怎么都是苦:求不得,守不住,聚散无常。

如果你可以这样修持自性的时候,你的禅修训练便不会局限在打座、冥想、念咒、咏经。由于你了解了万物都是助缘的帮手与友伴,在你的眼中再没有“恶”人、“坏”事,因此你的禅修体验不会被心魔所执所障,本然自性不会间断止灭,行持也是自在解脱的。

无论身居何处,你都不再与内在本然的自性分离。一旦了解到这点,你的物质色身也许垂垂老矣,觉醒心却是不会老化的——觉醒心清楚了解年轻和年老并没有差异,本然自性超越了偏见与偏颇心。

当你认出明觉和本然觉性就存在于自身中,便没有利根器与钝根器的差别了;当你了解那远离了偏见与偏颇心的本然自性就存在于自身中,便没有学问大小的差别了;即使支托着心的这个角色肉身散灭了,明觉智慧的法身也不会止息。

当你能让此不变或不动的境界稳固时,让这样的认知每每常在,成为自己的思考习惯,进而镌刻到骨髓中成为习气,连做梦时自己都是这样思行做想的,便没有长寿或短寿的差别了,也就不在意生死何时到来了。好好修持这真实义吧,将这修持谨记于心,不要将文字错认为意义。文章中的意思人人看了都能懂,也能向他人复述出来,但知易行难,把它们化到骨髓里成为如是的自己更难。

不要因灵修就离世入山庙清修、每日宅在家里烧香磕头,与你的友人生活互动即是勤勉精进。相互分离中没有爱在彼此的心中流淌,也匮乏见证与证见,更别说证悟了!要以正念觉察来拥抱、体验万事万物,不要沉溺在无用的闲谈及无意义的流言蜚语中,不要投入凡俗的目标,不要让自己因担忧子孙而受到扰乱,不要过度渴求饮食、财富、名利。要让自己平凡地死去,不被人知,不被惦念、颂扬或咒骂。毫无涟漪地来,毫无涟漪地去,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牵挂和千丝万缕的纠缠。

留下评论